四年级上册语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荚、豌、按”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适”等12个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3.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教具准备
课件
一、师生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五颗小豌豆从豆荚房子里跳出来,来到这个世界上,同学们想象一下将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教师板书: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圈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荚、豌、按、僵、苔、囚、框、溢”(课件出示2)
“构”是“木”加“匡”;“荚、苔”的偏旁都是草字头;“豌—碗”是形近字;“囚—因”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豌、按、适、恐、枪、耐、玻、璃、探、愉、绕、曾”(课件出示3)
指导书写:“豌、按、枪、玻、璃、探、愉、绕”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绕”是左右结构的字,右上角没有一点。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四、课堂小结
1.学生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2.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3.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复习生字
1.听写字词。
豌豆 按照 舒适 恐怕 玩具枪 耐心
玻璃 探出 愉快 盘绕 曾经
(课件出示5)
教师集体订正。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围绕着什么写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件出示6)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豌豆在家庭里的地位是怎样安排的?
(按照在豆荚里的排列顺序。)
2.豌豆为什么想出去?哪个词具体说明了想出去的理由?(课件出示7)
“变得僵硬”具体说明了豌豆们想出去。
3.五粒豌豆即将分开时,它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1)小组展开讨论。
(2)汇报交流。
指名读、分角色读。
指导朗读:读出前四粒豌豆骄傲的语气。
(板书:第一粒:飞向世界
第二粒:飞进太阳
第三、四粒:射得最远
第五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4.表现了豌豆们怎样的性格?
第一粒豆和第二粒豆:自高自大。(课件出示8)
(板书:自高自大)
第三、四粒豆:满足现状(课件出示9)
(板书:满足现状)
第五粒豆:随遇而安,喜欢过平静的生活。(课件出示10)
(板书:随遇而安)
5.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长得很好,为什么?
小组交流汇报。
6.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
小组讨论,交流感受。(板书:爱)
7.虽然母亲不相信,但她还是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植物支起来。为什么母亲不相信,还是……?
这是一位母亲对子女爱的体现。(课件出示11)
8.你怎样理解“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这一段?此时小姑娘的心情是怎样的?(课件出示12)
小组内交流。
(让学生体会到: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姑娘的愿望,使她鼓励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惊喜的感情。
8.其余几粒豌豆后来是怎样的?
指名朗读。
(板书:吃掉了
落到脏水沟里)
三、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当小豌豆开出嫩红色的小花时小姑娘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绽放了。其余四粒豌豆虽然各有归属但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归属。水沟两次表态是幽默地讽刺也减轻了全文的凝重感很有趣味。
四、拓展延伸。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爱的幸福,爱的神奇,同时更感受到奉献爱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只要我们都献出一份爱心,世界将处处充满爱!
小姑娘对小豌豆很感激,假如你是小豌豆,你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0 个生字,会写12 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3、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4、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2、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3、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五颗小豌豆从豆荚房子里跳出来,来到这个世界上。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的世界去看看原因吧!
2、助读资料:
走进作者:安徒生,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被尊称为“现代童话之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决定给孩子写童话,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此后数年,每年圣诞节都出版一本这样的童话集。近40年间,共计写了童话168篇。他的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夜莺》《皇帝的新装》《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难点)
3、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这个故事主要写了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去”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豌:左窄右宽,豆字整体上倾、下横变为一提,夗字左右要窄、末笔弯横稍重。
舒:“舍”的“人”撇长捺变为点,“予”下边横钩的横稍长。
僵:右边要写紧凑, 上横短,中间和最下边的横稍长,两个“田”都要扁。
枪:左窄右宽,人字要宽、撇和捺靠上相交,下边横折钩要窄小、竖和弯要长。
愉:忄左点稍大居中、右点靠上,俞字的人要宽展、中间有一短横、下边紧凑。
8、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
四、当堂检测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荚、僵、苔”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适”等12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和内心活动。
3.理解文章内容,区分作者对五粒豆的两种不同态度。
4.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并熟练运用。
2.抓住重点语句把握课文内容,感悟其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1.学会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2.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内心活动以及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感受童话语言的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荚、僵、苔”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适”等12个生字。
2.采取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识记、积累生字新词。
2.结合具体语句理解词语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谜语,请学生猜猜谜底。
2.出示豌豆花和豌豆荚,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过渡: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不错,正是豌豆。请看看老师给出的豌豆荚的图片,谁能给我们描述一下?
生1:豌豆荚像翡翠,碧绿碧绿的。
生2:豌豆荚弯弯的,像绿色的小船。
生3:豌豆荚像小豌豆的摇篮,小豌豆待在里面真舒服。
3.总结学生的表现,引出新课。
小结: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你们知道吗?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也曾写过几粒小豌豆,在他的笔下,豌豆们不仅有思想,有行动,其中的一粒还给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去了希望。在这些小豌豆身上究竟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随安徒生一起去体验一下豌豆的生活,看看它们别样的人生。
4.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明确:“五粒豆”是本文的主角,在这五粒豆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的创作情况。
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160多篇。安徒生的童话创作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其代表作有《小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2.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求边读边做记号,画出生字新词以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没有读懂的句子。
3.小组内交流,说说用什么办法来识记生字。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相机纠正。
会写的字:豌(wān) 豆 ?按(àn) 照 ?舒适(shì) 恐(kǒnɡ) 怕 ?玩具 枪(qiānɡ) ?耐(nài) 心玻(bō) 璃(lí) ?探(tàn)出头
愉(yú)快 ?盘 绕(rào) ?曾(cénɡ) 经
会认的字:豆荚(jiá) ?僵(jiānɡ) 硬 ?青苔(tāi) ?囚(qiú)犯 ?窗 框(kuànɡ) ?洋溢(yì)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画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
预设:可以先向学生出示“僵硬”的词典义——(肢体)不能活动,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在哪些情况下手、脚等会变得僵硬,比如冬天手被冻僵、登山后两条腿僵硬等,这样结合生活场景理解词语,才能加深印象。
(2)她从窗台上牵了一根绳子到窗框的上端去,使这棵豌豆苗可以(盘绕)着它向上生长。
预设:理解这个词语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如,情境体验法,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豌豆苗沿着绳子向上生长的情景,从而理解词义;寻找近义词法,引导学生说出“盘绕”的近义词,如围绕、环绕等,通过比较近义词把握词语含义。
(3)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
预设:这个词语比较抽象,学生可能比较难以把握。教师在讲解时,不妨引导学生用这个词语造句,如“读者们热情洋溢”“大街上洋溢着新年的气氛”等,通过造句,想象情景,或者用相近的词语替代所造句子中的“洋溢”一词,这样也能加深理解。
小结:同学们,理解词语不能只依靠词典。要想正确、深刻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我们需要根据实际采用各种方法,使词语真正与生活联系起来,力争做到学语文,用语文。
3.指导词语归类。
◆ABB式:暖洋洋金灿灿白茫茫亮晶晶明晃晃孤零零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阅读与思考。
A.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豌豆)
B.小豌豆们都有怎样的愿望和理想?(第一粒: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第二粒:飞进太阳里去;另外两粒:飞得更高更远;最后一粒:随遇而安)
C.最后一粒豌豆生长的环境怎样?(长满了青苔的裂缝,环境艰苦)
D.最后一粒豌豆带给生病的小女孩怎样的变化?(豌豆生根、发芽、开花,给小女孩带来了快乐和希望,小女孩的病渐渐好起来)
E.从几粒豌豆的不同态度和命运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悟?(对他人要有爱心,不能无所作为)
预设: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结合文中重要句子概括回答。
F.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豆荚成熟了,里面的五粒豌豆怀着不同的打算和愿望,落到了不同的地方:有的落到,结果;有的落到,结果;有的落到,结果;只有那个落到的那粒豌豆,顽强地生根、发芽、开花,生病的小女孩看到了,受到鼓舞,,渐渐地好起来了。作者通过几粒豌豆不同的态度和命运告诉我们:。
预设: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合作与交流。
A.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划分层次,指名学生说出每一层次的大意,并说说划分依据。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豆荚里的五粒豌豆各有不同的打算。
第二部分(第13~21自然段):写最后一粒豌豆落到窗子下面的裂缝里,顽强地生长,最终开出了漂亮的豌豆花,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希望。
第三部分(第22~24自然段):交代其他几粒豌豆的命运,表达作者对不同的生活态度的看法。
B.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理解,补全下面的结构图。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一粒——
第二粒—— ?毫无作为
第三粒——
第四粒——
第五粒—— ?敬重生命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人生在世,总要有理想支撑。理想可大可小,不同的理想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生活态度又会带来不同的命运。一个豆荚里的五粒小豌豆怀抱着不同的理想出发了。这些理想能实现吗?它们又将面临怎样不同的命运?下节课上我们再深入课文,随五粒小豌豆去广大世界体验一番。
小结: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生字,了解了生字的音义以及相关的词语,并结合具体语句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同时在整体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还给课文划分了层次,弄清了每一部分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这节课的内容可真丰富,同学们的表现真是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很善于总结,找到了一些特殊笔顺的书写规则;通过顺口溜的形式记住了这个生字,很生动;进入文中的角色朗读课文,确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划分课文的层次时有自己的见解,虽然不完全正确,但这种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值得表扬的。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老师感到很欣慰。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也希望对待学习不太认真的同学能向刚才这几位同学学习,在以后的课堂上积极踊跃地发言。这样,大家的进步肯定会越来越大的。)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2)摘抄文中的重要词句,并相互说说感受。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 篇4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难点)
3、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难点)
二、品读释疑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有五颗小豌豆出生了,一个小男孩捡到了他们,有三粒被鸽子吃了,一粒掉臭水沟里了。最后一粒掉到长满青苔的裂缝里,这户人家有一个多病的小女孩,当她看着小豌豆一天天长大时,她对生活也有了希望,最后病好了。有一个豆荚,里面坐着五粒豆。豆荚和豌豆都是绿色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色的。豆荚在生长,豌豆也在生长。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做成一排。
(1)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豆荚当成一个家庭,小豌豆是家庭里的小成员,以极富诗意的想象,事故时更加人性化。
(2)豌豆在家庭里的地位是怎样安排的?
按照在豆荚里的排列顺序。
2、“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它们中的一个问。“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我觉得外面似乎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这种预感!”
豌豆为什么想出去?哪个词具体说明了想出去的理由?
因为害怕这样下去会变得僵硬。“恐怕变得僵硬”具体说明了豌豆们想出去。
3、讨论交流:五粒豌豆即将分开时,它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1)第一粒豆
“现在我要飞到广阔的世界里去了!如果你能捉住我,就请你来吧!”第一粒豌豆说完就走了。
自高自大
(2)第二粒豆
第二粒说:“我将直接飞进太阳里去,这才像一粒豌豆呢,而且与我的身份非常相称。”
自高自大
(3)第三、四粒豆
“我们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接下来的两粒说,“不过,我们还得向前滚。”
满足现状
(4)第五粒豆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最后的那一粒说。
随遇而安
4、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长得很好,为什么?
它埋怨恶劣的环境,但是不灰心,不失望,努力生根发芽。
5、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
夸张
(1)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
写出了母亲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能看出她特别盼望小豌豆苗能给小女孩带来希望。
(2)虽然母亲不相信,但她还是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植物支起来。为什么母亲不相信,还是……?
这是一位母亲对子女爱的体现。
6、“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小女孩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1)朗读指导:在朗读时,要读出惊喜的语气。
(2)此时小女孩的心情是怎样的?
高兴。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女孩的愿望,使她鼓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7、想象说话:小女孩看见了绿色心里真高兴。小豌豆爬上了窗台看见了小女孩。小女孩看见小豌豆开出一朵嫩红色的小花心里真是高兴极了。小女孩对小豌豆有着怎样的感情,小豌豆又是怎样说的呢?
小女孩:谢谢你小豌豆,是你给了我绿色,给了我希望。
小豌豆:我希望和你做朋友,有了你,我才努力生长。
8、其余的几粒豌豆呢?
9、随着豌豆苗的成长,小女孩的病为什么就慢慢就变好了呢?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课后第2题)
因为小豌豆的顽强生命力,感动了小女孩,使她也有了想继续活下去的动力,众所周知,有动力没有有什么事办不成。所以她病就好了。
三、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有五颗小豌豆出生了,一个小男孩捡到了他们,有三粒被鸽子吃了,一粒掉臭水沟里了。最后一粒掉到长满青苔的裂缝里,这户人家有一个多病的小女孩,当她看着小豌豆一天长大时,她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最后病好了。
3、写作方法:拟人化的写法
(1)拟人化的写法是指文章不是用了一两句拟人的修辞方法,通篇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拟人化的写法就是把“静”的“死”的对象变“动”变“活”。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本课就是把小豌豆当作人来写,赋予了人的语言、思维,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2)举例:“在这可爱的冷天气里,我浑身筋骨都在嘎嘎作响!”雪人说道。“风儿定会让你生气勃勃的!哦,那个烫人的东西,她盯着我呢!”他指的是快要落下去的太阳。“她要我眼花那是办不到的,我一定能挺得住。”。
这段话选自安徒生的《雪人》,选文把雪人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人的思维和逻辑,使雪人的形象更生动、活泼。
(3)练一练:模仿《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拟人化的写法,想象一下其它四粒豆会有哪些奇遇,选择一个写一写。
4、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爱的幸福,爱的神奇,同时更感受到奉献爱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只要我们都献出一份爱心,世界将处处充满爱!
5、主题延伸
小女孩对小豌豆很感激,假如你是小豌豆,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示例:小豌豆对着小女孩微笑,充满敬佩的对她说:“小姐姐,我很佩服你能战胜病魔,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四、课堂拓展
五、当堂检测
六、板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 篇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安徒生创作于1853年的一篇童话,文中通过描写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子的经历及五粒豆子的不同的方面,突出第五粒豆子的经历,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让学生们通过课前预习了解本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上课之前,通过布置的课前作业,让学生们充分的了解本文是安徒生创作于1853年的一篇童话故事,鼓励孩子们有机会了读一读安徒生写作《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写作原文,了解安徒生写这篇童话时的一个小故事,关充分感受作者在文中的蕴涵的情感。
2.挖掘内涵、注重人文性。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文化及其多样性,弘扬学生个性,陶冶、塑造学生心灵,本文通过描写第五粒豆子的经历,在夹缝里不屈不挠的发芽、开花,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强大,由豆荚的生长到小姑娘的病逐渐好起来,更让我们感受到生长力量的鼓舞。
3.感悟运用,突出个性化。因为本文比较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个性化地体味语言,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比如“该怎样就怎样”这样的语句体现出豆子不畏艰难,不怕困境,随遇而安,却能逆境生存,不但发芽,还开出了美丽的花,让久病的小姑娘看到了希望,并且努力地战胜病魔,恢复健康,从而使学生在心中涌动着生命之歌。
4.以读为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们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接着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童话的魅力,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1.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内容浅显易懂,词汇丰富、笔调灵活,很适合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情感之美,进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2.本课的教授中我注重以教材为基础,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再通过设置多个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答案一步一步的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人文主义价值。
三、不足之处
本课的不足之处还是对课堂的时间的把握不精准,在课文的阅读上没有取舍,所以造成前松后紧的情况。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更精心地备课,精细地计算课堂时间的运用,不浪费一分钟,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不必要的内容,与主旨内容关系不大的内容就断然舍弃,相信自己通过不断的努力,会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突出,能更精准地把握课堂。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 篇6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有五颗小豌豆出生了,一个小男孩捡到了他们,便把他们当做气枪子弹用。第一颗被鸽子吃了,第二颗和第三课在地上打滚的豆子没走多远,也被鸽子吃掉了,第四颗落到了水沟里。第五颗被发射到一个花盆里,这户人家有一个多病的小女孩,当她看着小豌豆一天长大时,她对生活也有了希望,身体开始一天天好起来。当豌豆藤结出一串绿色的豆荚时,小女孩的病全好了,故事告诉我们生命是可贵的,更可贵的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创造价值。
在本文的教学中,上课伊始,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先提出问题,“你知道作者是谁吗?你知道关于他的哪些方面的内容?”果然,他们对我提的问题很感兴趣,他们个个扬起小脸儿,争相举手,回答我提的问题,把作者安徒生写的一些有名的书籍也说出来了,我就此也提出,让他们多去阅读,他们很高兴地答应了,我暗自庆幸一一毕竟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接下来,我通过安徒生的一段话介绍了本文的创作背景,即:这个故事来自我儿时的回忆,那时我有一个小木盒,里面盛了一点土,我种了一根葱和一粒豆。这就是我的开满了花的花园。”学生们了解了创作背景,更有利于把握本文的主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搭建展示平台。学习课文时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在学习中采取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独立品悟的基础上彼此交流,相互补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一直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写作手法很巧妙,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将五颗豆子写得淋漓尽致,写第五颗豆子的宝贵,给小女孩带来希望,却反映出前四颗豆子的平凡,自大,自满。读完课文,我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五颗豌豆虽然落到一个“长满青苔和霉菌的地方”却给小女孩带来了生命的希望与生机,所以这颗豆子既平凡却又宝贵。
我在本文的教学中,不足还有很多,其中一点就是没有与学生进行实际的联系,我在讲到小女孩看到豌豆发芽逐渐好起来时,应设计问题:“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体会?”从而是学生对本文要揭示的道理有更深刻的理解。要学生明白生命是可贵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尊敬,进而提出问题,“今后的生活你打算怎么做?”让学生设计以后的人生目标。
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备课,充分备课,多设计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思考,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和我的学生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 篇7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读带讲,边读边悟。
本文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我决定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孩子们在盎然的兴趣引导下把课文读熟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教学本科的时候,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多要讲述的人生哲理。在进行分角色朗读前,我要求学生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想一想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说话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配合上什么样的神态或者肢体语言更合适。这样学生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联系实际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二、小组合作,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讲述的人生哲理。
表演课本剧的时候,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根据课文内容来设计课本剧的剧本。然后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想一想表演课本剧是否应该和分角色朗读完全一样?如果不一样应该加入哪些东西。第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排练课本剧。第四,全班展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小组合作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过程,又有学生们把自己的主动探究所得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结果。所以,我认为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一个亮点。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讲述的人生哲理。
作为一个老师,我们有在学生们自己编导排演课本剧的时候撒手不管,而是帮助学生积极地选择各小组不同的背景音乐。因为有合适的背景音乐做铺垫能够帮助表演的学生和观看表演的学生更加深入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更加深刻地体会课文所讲述的人生哲理。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之后,我发现本节课还有以下不足之处:我在处理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地方处理得不细致。课堂上教学节奏的掌控还没有达到收放自如的地步。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
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读文章,认识字词
1、了解安徒生写这篇童话时的一个小故事。
2、自由读文,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二、再读文章,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都发生了什么事?
2、读后小组交流:你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3、全班交流:
(1)你体会到了什么?
(2)提出疑难问题。
三、默读课文,积极思考
1.提出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准备小组交流。
2.老师提示提出问题的方法。
发问的词有:谁 什么 怎么样
发问的地方可以是:对课题、对主要人物、对主要事件、对结果、或者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3.小组交流各自提出的问题,并对能解决的问题讨论解决,对自己足够满意的答案提出来大家讨论。
4.展示各小组问题,梳理出问题清单。对照课后的问题清单,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5.讨论解决:
小豆子像“一个囚犯”,却长得很好,为什么?
一株豌豆苗为为什么称为“一个小花园”?
哪一粒豌豆最了不起?
四、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1.提出问题,读中思考,梳理相关内容,找到答案。
2.课后再读童话,体会人物的情感。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荚、僵、苔”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适”等12个生字。
2.采取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识记、积累生字新词。
2.结合具体语句理解词语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谜语,请学生猜猜谜底。
2.出示豌豆花和豌豆荚,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过渡: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不错,正是豌豆。请看看老师给出的豌豆荚的图片,谁能给我们描述一下?
生1:豌豆荚像翡翠,碧绿碧绿的。
生2:豌豆荚弯弯的,像绿色的小船。
生3:豌豆荚像小豌豆的摇篮,小豌豆待在里面真舒服。
3.总结学生的表现,引出新课。
小结: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你们知道吗?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也曾写过几粒小豌豆,在他的笔下,豌豆们不仅有思想,有行动,其中的一粒还给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去了希望。在这些小豌豆身上究竟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随安徒生一起去体验一下豌豆的生活,看看它们别样的人生。
4.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明确:“五粒豆”是本文的主角,在这五粒豆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的创作情况。
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160多篇。安徒生的童话创作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其代表作有《小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2.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求边读边做记号,画出生字新词以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没有读懂的句子。
3.小组内交流,说说用什么办法来识记生字。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画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
预设:可以先向学生出示“僵硬”的词典义——(肢体)不能活动,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在哪些情况下手、脚等会变得僵硬,比如冬天手被冻僵、登山后两条腿僵硬等,这样结合生活场景理解词语,才能加深印象。
(2)她从窗台上牵了一根绳子到窗框的上端去,使这棵豌豆苗可以(盘绕)着它向上生长。
预设:理解这个词语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如,情境体验法,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豌豆苗沿着绳子向上生长的情景,从而理解词义;寻找近义词法,引导学生说出“盘绕”的近义词,如围绕、环绕等,通过比较近义词把握词语含义。
(3)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
预设:这个词语比较抽象,学生可能比较难以把握。教师在讲解时,不妨引导学生用这个词语造句,如“读者们热情洋溢”“大街上洋溢着新年的气氛”等,通过造句,想象情景,或者用相近的词语替代所造句子中的“洋溢”一词,这样也能加深理解。
小结:同学们,理解词语不能只依靠词典。要想正确、深刻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我们需要根据实际采用各种方法,使词语真正与生活联系起来,力争做到学语文,用语文。
3.指导词语归类。
暖洋洋、金灿灿、白茫茫、亮晶晶、明晃晃、孤零零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阅读与思考。
A.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豌豆)
B.小豌豆们都有怎样的愿望和理想?(第一粒: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第二粒:飞进太阳里去;另外两粒:飞得更高更远;最后一粒:随遇而安)
C.最后一粒豌豆生长的环境怎样?(长满了青苔的裂缝,环境艰苦)
D.最后一粒豌豆带给生病的小女孩怎样的变化?(豌豆生根、发芽、开花,给小女孩带来了快乐和希望,小女孩的病渐渐好起来)
E.从几粒豌豆的不同态度和命运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悟?(对他人要有爱心,不能无所作为)
预设: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结合文中重要句子概括回答。
F.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豆荚成熟了,里面的五粒豌豆怀着不同的打算和愿望,落到了不同的地方:有的落到,结果;有的落到,结果;有的落到,结果;只有那个落到的那粒豌豆,顽强地生根、发芽、开花,生病的小女孩看到了,受到鼓舞,渐渐地好起来了。作者通过几粒豌豆不同的态度和命运告诉我们:。
预设: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合作与交流。
A.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划分层次,指名学生说出每一层次的大意,并说说划分依据。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豆荚里的五粒豌豆各有不同的打算。
第二部分(第13~21自然段):写最后一粒豌豆落到窗子下面的裂缝里,顽强地生长,最终开出了漂亮的豌豆花,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希望。
第三部分(第22~24自然段):交代其他几粒豌豆的命运,表达作者对不同的生活态度的看法。
B.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理解,补全下面的结构图。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一粒——
第二粒——毫无作为
第三粒——
第四粒——
第五粒——敬重生命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人生在世,总要有理想支撑。理想可大可小,不同的理想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生活态度又会带来不同的命运。一个豆荚里的五粒小豌豆怀抱着不同的理想出发了。这些理想能实现吗?它们又将面临怎样不同的命运?下节课上我们再深入课文,随五粒小豌豆去广大世界体验一番。
小结: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生字,了解了生字的音义以及相关的词语,并结合具体语句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同时在整体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还给课文划分了层次,弄清了每一部分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这节课的内容可真丰富,同学们的表现真是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很善于总结,找到了一些特殊笔顺的书写规则;通过顺口溜的形式记住了这个生字,很生动;进入文中的角色朗读课文,确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划分课文的层次时有自己的见解,虽然不完全正确,但这种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值得表扬的。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老师感到很欣慰。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也希望对待学习不太认真的同学能向刚才这几位同学学习,在以后的课堂上积极踊跃地发言。这样,大家的进步肯定会越来越大的。)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2)摘抄文中的重要词句,并相互说说感受。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荚、僵、苔”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适”等12个生字。
2.采取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识记、积累生字新词。
2.结合具体语句理解词语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谜语,请学生猜猜谜底。
#教案# 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这是一种很有趣的活动,不仅能拓宽我们的思维,还能让我们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请同学们看看PPT中给出的谜语,跟老师一起读读——两头尖尖,肚儿圆圆,脾气不小,内藏元 宝。谁能告诉我谜底是什么。(学生答:豌豆)
2.出示豌豆花和豌豆荚,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过渡: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不错,正是豌豆。请看看老师给出的豌豆荚的图片,谁能给我们描述一下?
生1:豌豆荚像翡翠,碧绿碧绿的。
生2:豌豆荚弯弯的,像绿色的小船。
生3:豌豆荚像小豌豆的摇篮,小豌豆待在里面真舒服。
3.总结学生的表现,引出新课。
小结: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你们知道吗?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也曾写过几粒小豌豆,在他的笔下,豌豆们不仅有思想,有行动,其中的一粒还给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去了希望。在这些小豌豆身上究竟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随安徒生一起去体验一下豌豆的生活,看看它们别样的人生。
4.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明确:“五粒豆”是本文的主角,在这五粒豆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的创作情况。
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160多篇。安徒生的童话创作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其代表作有《小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2.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求边读边做记号,画出生字新词以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没有读懂的句子。
3.小组内交流,说说用什么办法来识记生字。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画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
预设:可以先向学生出示“僵硬”的词典义——(肢体)不能活动,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在哪些情况下手、脚等会变得僵硬,比如冬天手被冻僵、登山后两条腿僵硬等,这样结合生活场景理解词语,才能加深印象。
(2)她从窗台上牵了一根绳子到窗框的上端去,使这棵豌豆苗可以(盘绕)着它向上生长。
预设:理解这个词语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如,情境体验法,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豌豆苗沿着绳子向上生长的情景,从而理解词义;寻找近义词法,引导学生说出“盘绕”的近义词,如围绕、环绕等,通过比较近义词把握词语含义。
(3)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
预设:这个词语比较抽象,学生可能比较难以把握。教师在讲解时,不妨引导学生用这个词语造句,如“读者们热情洋溢”“大街上洋溢着新年的气氛”等,通过造句,想象情景,或者用相近的词语替代所造句子中的“洋溢”一词,这样也能加深理解。
小结:同学们,理解词语不能只依靠词典。要想正确、深刻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我们需要根据实际采用各种方法,使词语真正与生活联系起来,力争做到学语文,用语文。
3.指导词语归类。
暖洋洋、金灿灿、白茫茫、亮晶晶、明晃晃、孤零零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阅读与思考。
A.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豌豆)
B.小豌豆们都有怎样的愿望和理想?(第一粒: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第二粒:飞进太阳里去;另外两粒:飞得更高更远;最后一粒:随遇而安)
C.最后一粒豌豆生长的环境怎样?(长满了青苔的裂缝,环境艰苦)
D.最后一粒豌豆带给生病的小女孩怎样的变化?(豌豆生根、发芽、开花,给小女孩带来了快乐和希望,小女孩的病渐渐好起来)
E.从几粒豌豆的不同态度和命运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悟?(对他人要有爱心,不能无所作为)
预设: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结合文中重要句子概括回答。
F.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豆荚成熟了,里面的五粒豌豆怀着不同的打算和愿望,落到了不同的地方:有的落到,结果;有的落到,结果;有的落到,结果;只有那个落到的那粒豌豆,顽强地生根、发芽、开花,生病的小女孩看到了,受到鼓舞,渐渐地好起来了。作者通过几粒豌豆不同的态度和命运告诉我们:。
预设: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合作与交流。
A.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划分层次,指名学生说出每一层次的大意,并说说划分依据。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豆荚里的五粒豌豆各有不同的打算。
第二部分(第13~21自然段):写最后一粒豌豆落到窗子下面的裂缝里,顽强地生长,最终开出了漂亮的豌豆花,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希望。
第三部分(第22~24自然段):交代其他几粒豌豆的命运,表达作者对不同的生活态度的看法。
B.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理解,补全下面的结构图。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一粒——
第二粒——毫无作为
第三粒——
第四粒——
第五粒——敬重生命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人生在世,总要有理想支撑。理想可大可小,不同的理想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生活态度又会带来不同的命运。一个豆荚里的五粒小豌豆怀抱着不同的理想出发了。这些理想能实现吗?它们又将面临怎样不同的命运?下节课上我们再深入课文,随五粒小豌豆去广大世界体验一番。
小结: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生字,了解了生字的音义以及相关的词语,并结合具体语句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同时在整体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还给课文划分了层次,弄清了每一部分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这节课的内容可真丰富,同学们的表现真是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很善于总结,找到了一些特殊笔顺的书写规则;通过顺口溜的形式记住了这个生字,很生动;进入文中的角色朗读课文,确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划分课文的层次时有自己的见解,虽然不完全正确,但这种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值得表扬的。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老师感到很欣慰。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也希望对待学习不太认真的同学能向刚才这几位同学学习,在以后的课堂上积极踊跃地发言。这样,大家的进步肯定会越来越大的。)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2)摘抄文中的重要词句,并相互说说感受。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2.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3.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学
问题导入:我们上节课大致了解了课文中所讲的五粒豌豆的故事,老师想看看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上节课讲的内容。
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1.五粒豌豆各自的志向是什么?它们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2.你最喜欢哪粒豌豆?为什么?
二、学生试学
1.默读第13~17自然段,小组合作思考:小女孩从第五粒豌豆上发现了什么?这个发现对小女孩来说有什么作用?
生读文章,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并在全班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
第五粒豌豆生根发芽,并开出小花,对病重的小女孩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小女孩在这粒豌豆上看到了生命的希望,看到了生命的曙光。当豌豆开出小花时,小女孩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绽放开来。
2.再读第13自然段至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第五粒豌豆是怎样长大的?它对小女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生读相关段落,小组讨论表格中的内容,完成表格填空。师巡回指导。
(2)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豌豆的变化和小女孩的变化的相关语句,规范订正表格中填写的内容。
3.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结合前面四粒豆的结局说一说。
(1)教师引导学生读相关段落,并思考问题。
(2)师点名学生回答,相机点拨引导。
课件出示:
总结:其余四粒豌豆虽然也各有各的归属,但是它们的结局并没有意义,第五粒豌豆绽放了生命的光彩,给人带来了希望和快乐。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第五粒豌豆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值得人们敬佩。
4.作者描写其余四粒豌豆的结局有什么作用?
生各抒己见。
师总结:交代其余四粒豌豆的结局,尤其是两次写水沟里的豆,是幽默的讽刺,减轻了全文的凝重感,使文章更富有趣味性。(板书: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设计意图:
在精读的基础上,剖析人物的价值,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合作共学
课件出示:
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
2.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两方面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小女孩会对第五粒豌豆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
2.学习阅读中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
难点
学习阅读中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五粒豆的不同经历,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并作了初步的探讨。这节课来品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感情。
二、角色体验,品读感悟
1、创设情境,练习对话。
(1)这个童话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说了一些什么呢?默读课文,将对话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2)自主练习朗读各位童话人物的“台词”,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
(3)小组分角色朗读。
2、合作表演,集体交流
(1)师演生病孩子的妈妈,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2)推选小演员,带上头饰,合作“配音”朗读表演。
三、探讨解决问题
1.理解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
找出童话中相关内容,品读体会。
点拔:豌豆苗的成长让小女孩感受到勃勃生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心情也开朗起来。这样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
2.说小豆子像“一个囚犯”是什么样子的?
像“一个小花园”又是什么样子?前后描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点拔:说小豆子像“一个囚犯”是因为青苔缝隙小,不能动弹,被裹得严实;说像“一个小花园”是因为小女孩每天躺在病床上只能看到豌豆苗,现在豌豆苗要开花了,小女孩就拥有一个一粒豌豆形成的花园。
3.体会小豆子的发芽、开花,给窗子里躺着的生病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四、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你是豆荚里的一粒豆,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做?
2、小豆子们这么可爱,你一定有很多话对他们说,先说一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