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课堂实录 篇1
一、导 语:(4分钟)
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录像(放映2004年感动中国的田世国捐肾救母的故事)教师相机讲解。(3’)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器官移植的感人至深的文章(板书《永生的眼睛》)(10”)
生:齐读课题(5”)
师:看了题目,大家猜猜看,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器官移植的故事?你最想弄明白什么问题?(25”)
生:1.眼睛移植(10’)
2.谁在做眼睛移植?(15”)
二、初读课文:(5分钟)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课文,可以拿出笔,在文中做一些标记。(10”)
生:读课文,交流(3’)
师:板书 母亲 父亲 女儿(温迪)(20”)
三、细读课文:(27分钟)
师:当14岁的我失去了妈妈,听到父亲同意捐赠妈妈的角膜时,态度是(强烈反对),你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能感受到?(10”)
生: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出示课件)朗读(10”)
师引导:老师被你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当世界上你最挚爱的亲人妈妈离你而去,你再也不能吃到她亲手做的饭菜,再也听不到那亲切地叮咛,你会是你一种什么样地心情?(悲痛,伤心欲绝),这时有人要取走你母亲身上的一部分时你会怎么样?(气愤)那么,你就来气愤的读读这一部分(15”)
生:朗读(20”)
师:读得真好,琳达失去亲人强烈的痛苦使她难以接受器官捐赠,后来她的看法改变了吗?(10’’)
生:改变了(5”)
师:是什么令她改变了?(5”)
生:是父亲的话(15”)
师:你能找到这段话吗?可以边读边划还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10”)
生:同桌交流,班级交流。(2’)
师:是的,就是这样一句朴素但却感人至深的话使女儿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让我们不禁对这位父亲肃然起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出示课件)(30”)
师引导:老师想问问同学,你有没有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生答(20”)
你愿意把它送给素不相识的人吗?生答(20”)
师:同学们,大家刚才谈到珍贵的东西,是我们身体之外的东西,送给别人以后,还可以用金钱买到的,可是有一种东西,送给别人以后,就再也买不到了,那就是我们身体的 器官, 因此老师觉得最珍贵的莫过于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这么珍贵的东西,父亲愿意在他死后捐赠给别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30”)
生:因为他认为这样可以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也会有意义的。(10”)
师:此时此刻,你觉得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10”)
生:很有爱心,有无私奉献的精神。(10”)
师:那么现在我们就有感情地来读这句话。(5”)
生:读(30”)
师:父亲看似普通的话语,给了女儿怎样的影响?(10”)
生:一下子明白过来了(10”)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10”)
生:振聋发聩”?(15”)
师:你怎么理解“振聋发聩”?(10”)
生:连耳聋的人都听的到,形容使糊涂的人一下子明白过来了(10”)
师:父亲还有哪些话也给了琳达深刻地影响?(10”)
生:交流父亲的话(1’)
师:读着父亲的话,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一幅美妙情境!(10”)
生:那个接受眼角膜的盲童,重见光明,见到了世界、见到了阳光,见到了梦中的亲人……(20”)
师:他们的家人会怎么样? (10”)
生:快乐(10”)
师:那我们就快乐的读一读这句话吧(10”)
生:朗读父亲的话(30”)
师:受父亲的影响,琳达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当初强烈的反对捐献母亲的眼角膜到后来――遵从父亲的遗愿在父亲死后捐献了父亲的角膜(板书:遵从)(20”)
师:令琳达感动的不仅是她的父亲,还有谁?(10”)
生:是女儿温迪(10”)
师: 同学们从文中找到描写温迪受影响的句子,读一读,想想外公的心愿给温迪留下的是什么?(15”)
生: 骄傲(15”)
师 引导:在生活中你有没有什么人令自己骄傲或者自己做过什么骄傲的事?(10”)
生:交流(1’30”)
师:你当时的神情、说话的语气是怎么样的?(10”)
生:交流(1’)
师:温迪却以自己有这样一位外公而骄傲,为外公的什么感到骄傲?(10”)
生:交流,朗读(反复的读)(1’)
师: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而是:“——————————。”(15”)
生:父亲的爱心;父亲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留给家人的骄傲!这是多么无私的骄傲,多么伟大的骄傲呀!(15”))
师:那我们就骄傲地读一读吧(15”)
生:读(10”)
师:为了别人能够见到光明,小温迪愿意像外公、外婆一样在死后捐献自己的眼睛,多么善良的女孩,多么崇高的精神阿!是女儿的行为再次深深地感动了琳达,让琳达的态度彻底发生了转变。
三个月后,温迪不幸车祸,琳达遵从了女儿的心愿主动的捐献女儿的眼角膜。板书:主动(25”)
四、升华情感:(4分钟)
温迪死后捐献的眼角膜成功地为四个人做了角膜移植,使他们重见天日。下面请听一位接受捐献者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的呼声 。
(配乐朗诵)诗歌《你的眼睛》(1’30”)
“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温迪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
师:透过那双闪烁着骄傲光芒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外公曾经说过(带学生说):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死也是有意义的。这不仅是温迪的外公、外婆做到了,就连14 岁的小温迪也做到了。他们的眼睛仍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他们的眼睛就是—齐读课题。(30”)
师: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10”)
师引导: 温迪外公、外婆还有她虽然永远离开这个人世,但是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他们无私的爱, 是他们的奉献的精神(10”)
生:是他们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10”)
师:“角膜捐献是有限的爱,但生命不止却是无尽的爱!”这种爱可以跨越国界,穿越灵魂,这世界因为有爱才转动,这世界因为有爱才永恒,让我们祝福这蓝色的星球,永远有绿色的和平,祝福这斑斓的世界,永远拥有最美的和声。在这节课的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朗读课题,永远记住文中伟大的母亲、父亲和温迪。让我们为他们也为所有愿意捐献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30”)
永生的眼睛课堂实录 篇2
导语:
师:同学们,我们来猜个谜语吧,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个黑葡萄,是什么?
生:眼睛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与眼睛有关的话题,首先我们先来看到屏幕上的这张图片,这位医生手里扎着的透明的薄膜是什么?
生:眼角膜
师:它覆盖在我们眼球的表面,就像大人们佩戴的隐形眼镜一样,它最大功能是帮助我们看清楚事物,一旦角膜损坏就影响视力。不幸的是,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人不愿意在死后捐赠自己的角膜,造成角膜的严重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三千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看了这样一组数据,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觉得我们要好好保护好自己的眼睛,有着明亮的眼睛,我们是幸福的。
教师小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有着明亮的眼睛是幸福的。可是在我们的周围,有那么多的人在苦苦的等待着别人捐赠眼角膜,等待着恢复光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眼睛有关于的感人至深的文章(板书《永生的眼睛》)
生:齐读课题
师;看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什么是永生的眼睛?/眼睛不是永生的,为什么课题却叫永生的眼睛?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不错,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老师相信,大家学完这篇课文以后,会对“永生”这个词语有着更深更新的理解。同学们在浏览的过程中注意一下阅读提示。(哪个同学愿意为大家读读阅读提示呢?)
通过浏览课文,你会认识哪些新朋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边浏览边划出你受感动的句子。
二、课文中要捐赠角膜的是谁?面对亲人的捐赠,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谢谢你,让我们打开书86页,带着阅读提示的这些问题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的浏览课文。一边浏览,一边用心去感受,请开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都看完了吗?那老师要考考你们哦。(出示生字词)
哪个同学愿意读一下, 还有谁愿意读,
读的对吗?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读完后把它们都记下来哦。
师:刚才读课文,大家读的非常认真,那通过读课文,你认识了那些新朋友?
生:琳达、琳达的母亲、琳达的父亲、琳达的女儿温迪(板书人物)
师:那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生:课文讲述的是琳达一家人为了盲人重见光明,无私捐赠眼睛角膜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
师:课文讲述的是琳达一家人为了盲人重见光明,无私捐赠眼睛角膜的故事。(板书捐赠眼角膜)。面对亲人的捐赠,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琳达的童年,去了解她母亲捐赠时的情景。
在琳达十四岁的时候,她母亲去世了,而更让他痛苦的是,父亲既然要将母亲身体的一部分捐赠给他人,此时此刻,琳达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痛苦难忍、悲伤、伤心、难过、十分的不理解
师:你从哪些句子当中可以体会出来的。
生:我惊呆了~~~~~~~~
师:你找的很对,而且读的也很好。由此可以知道,面对父亲的决定,琳达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坚决反对
师:深爱母亲的琳达,面对父亲的决定十分的不理解,悲伤难过,她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
生:“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
“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师:读得真好,琳达是如此的反对捐赠母亲的眼角膜,然而父亲态度却是怎么样的?
生:平静的
师:你从哪句话里可以知道。
生:父亲坐在我身边平静的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你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找的真对。是的,就是这样一句朴素但却感人至深的话使琳达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让我们不禁对这位父亲肃然起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出示课件)你从父亲的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生1:我从父亲的话中读懂了,每个人只要善于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自己也能够得到快乐。
师: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读懂了很多。
生2:一个人死后能对他人做出贡献,那样的死也是值得的。
师:母亲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她的眼角膜给黑暗中的人带来了光明,在他人身上得到了延续,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是这样的美好,父辈是这样的善良。 文中写到,父亲说这段话时,心情是平静的,他的内心真的平静吗,(生答不平静)只有平静的劝慰才能安慰伤心的琳达。如果你是琳达的朋友,你想对她说什么。
生1:琳达不要伤心,你母亲这样做肯定有她的理由,你母亲死后能帮助他人重见光明,她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师:我想琳达听了你的话,肯定不会那么悲伤。
生2:你不要太悲伤,你妈妈虽然死去了,也失去了眼角膜,但得到的是舍己为人和乐于奉献的高尚品德,和更多人的尊敬。你妈妈捐献了眼角膜,其实是一另一种方式生存了下来,你应该为你妈妈感到自豪。
师:你真是一个会安慰人的孩子。
生3:你妈的死很可惜,但你妈妈的眼睛还活在世上,如果那个接受了你妈妈眼睛角膜的人看见了你,一定会对你说谢谢的。
师:从同学们的话语中,老师知道,大家已经渐渐的明白了捐赠的含义,也读懂了父亲的话,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理解和崇敬有感情的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很多年过去了,琳达渐渐长大,父亲也老了,可是父亲捐赠器官的心愿却一直没有改变,父亲说了那些话给了琳达深刻地影响?
生:交流父亲的话(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那个接受眼角膜的重见光明盲童,当你睁开眼睛的那一刻,你会看到什么?
生:看见光明,见到了美丽的世界、见到了阳光,见到了梦中的亲人……
师:他们的家人会怎么样?
生:快乐
师:那我们就快乐的读一读这句话吧
生:朗读父亲的话
师:受父亲的影响,琳达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当初强烈的反对捐赠母亲的眼角膜。到后来父亲与世长辞后,琳达是怎样做的?
生:遵从父亲的遗愿捐献了父亲的眼角膜(板书:遵从遗愿)
师:当琳达把父亲捐赠器官的心愿告诉同样只有十四岁的温迪的时候,她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呢?
生: 温迪告诉我:“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师:温迪为什么而骄傲?
生:温迪为外公的行为而感到骄傲,为外公无私奉献的精神而骄傲,这是多么无私的骄傲,多么伟大的骄傲呀!
生:为母亲的转变,遵从外公的遗愿捐赠了外公的角膜感到骄傲。
师;那我们就骄傲地读一读吧
生;读
师:母亲和外公的举动给小温迪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生:“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师:从中你知道温迪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吗?
生:善良、懂得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作为温迪的母亲——琳达,听到小温迪说出怎样一句话的时候是怎样的反应?
生: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我紧紧的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师:琳达为什么感到骄傲?(板书:感到骄傲)
生:为温迪的善良,懂事,无私奉献的精神而骄傲
师: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父亲还留下了什么?
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好品质
师:为了别人能够见到光明,小温迪愿意像外公、外婆一样在死后捐献自己的眼睛,多么善良的女孩,多么崇高地精神阿!
咱们的课文到这里已经结束了,然而这个感人的故事并没有结束,我们来看到这个故事原文的结尾。
失去父亲,对琳达来说是沉重的打击。然而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两周后,才华横溢的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这对琳达来说又是多么大的打击啊,然而此时的琳达已经能够平静的面对这一切。她主动签署了温迪的器官捐赠同意书。
她再也看不到女儿那栩栩如生的画儿,但她却仿佛看到了(生接最后一自然段)
(投影: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你又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人已去世,精神永存)
指导朗读:是呀,可爱的金发的小温迪无时无刻不活在每一个人心中, 她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师:透过那双闪烁着骄傲光芒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通过捐赠眼角膜,能够在他人的身上得以延续,他们的眼睛永生。同时琳达一家这种关爱生命,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永生了,他们的眼睛仍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他们的眼睛就是――齐读课题。
师:你知道了吗?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生:因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而无私捐赠眼睛角膜的故事。虽然母亲,父亲以及女儿温迪永远离开这个人世,但是他们所捐献的眼睛角膜却在昔日盲人的眼睛了发挥了作用而获得了重生。这永生的不仅仅是闪烁光芒的眼睛,而是琳达一家热爱生命无私奉献的精神。“永生的眼睛”为题,实际上表达的是“精神的永生”。
师:温迪,她的外公外婆值得我们铭记,也将永远的活在我们的心中。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也都能够有一双“永生的眼睛",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时代相传,永不泯灭。
拓展:
现在假如你们就是接受了角膜移植手术后重见光明的人,知道为你们捐赠角膜的人是善良的温迪,此刻最想与温迪或者她母亲、还有外公她们一家人说些什么吗?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盲童的世界中,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
(除了温迪一家,在我们的周围,也有很多充满了爱心的人,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
亲爱的同学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的爱却是无限的。如果我们的生命因为自己的无私奉献而延续下去,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温暖。
10、我在想,怎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都了解角膜及其它器官捐献的重要意义,让大家都能够自觉投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中,即口头上支持,又付之于行动呢?你们能想个好办法吗?
生出主意:写传单、加大宣传力度、写倡议书……
[教学意图: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引导学生将主观意愿化为行动]
11、如何来写一份感人至深的倡议书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希望通过我们的倡议书,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中来,让更多的残疾人和家庭充满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