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2023-11-26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  峰feng  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可以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同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原因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因为。。”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因为。。。。所以”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同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6、现在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

  7、想试着背背吗?你可以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可以合上书背,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

  9、老师这里还有几首描写庐山的诗,请读一读吧!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10、古诗虽然学完了,但是老师希望下课后,同学们能收集、了解更多关于庐山的诗。

  教学反思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缘”字。2、背诵《题西林壁》。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教学重点难点则为:理解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所蕴含的哲理,从中获得启示。针对我校学生特点和一些语文教师对古诗教学难以把握的情况,课前我设计的教案尽量简洁、步骤清晰,以期给出一个可以参考的操作模式:一、解诗题(结合注释)二、知作者(包括一定程度的写诗背景);三、理诗句(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知大意,如利用字典、课后注释来理解这首诗歌);四、明诗理(结合说实际和上学期课文《画杨桃》理解,感悟道理: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是不一样的)。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 能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 了解诗句的意思。

  3 体会诗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 背诵并默写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

  2 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写有练习题的幻灯片

  教学设计:

  一、 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  苏轼)

  1、 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 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 学习古诗

  1、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 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岭     

  峰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   纟  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   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

  (2)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 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导朗读。

  4、 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 小结。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            岭

  峰                 侧

  各不同

  远近

  高低

  全面地、客观地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 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3. 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

  2. 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 解题

  你们知道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知道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 介绍题壁诗

  (二)学习古诗

  1. 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 自由读诗

  3. 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 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c.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侧:侧面;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侧面呢?……(展示课件)

  e.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g.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同,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 解读第二句

  a. 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 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 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 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 自由读

  2. 指明背诵:不会背的可以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可以轻声的跟着背。

  3. 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写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己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写庐山的?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4

  一、教育目标。

  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

  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难点。

  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

  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过程。

  (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

  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

  (2)初读课文,质疑其。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

  2.解决问题。

  问题:写问题。西林:西林寺。墙:墙——写在墙上的诗。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领导学习。

  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

  (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

  (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

  (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团队合作讨论)

  (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报告诗意。

  (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

  (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

  5.总结。

  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

  6.配置作业。

  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

  7、板书的设计。

  有点儿。有点儿。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5

  微课名称

  题西林壁

  视频长度

  2分24秒

  知识点来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5古诗两首

  知识点描述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预备知识

  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教学类型

  讲授型

  适用对象

  小学四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过程

  内容

  时间

  一,片头

  内容:课题“题西林壁”,

  6秒

  二,正文讲解

  第一部分内容:欣赏古诗。

  23秒

  第二部分内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86秒

  第三部分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2秒

  三,结尾

  再见。

  6秒

  自我教学反思

  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式。朗读有助于整体感知诗歌意思,更有助于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感情都真挚深沉,所以在读的时候,语速总体上可舒缓些。在朗读的基础上,也可以安排一些其他的学习方式,如可以开展合作学习,交流对诗句的体会,再比一比谁诵读得好。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6

  设计意图: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笔者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收集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激趣,感悟诗的意境,形成对山的全方位的感受。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学古诗可有意思了,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谁来背首古诗?

  (二)出示:

  过渡:老师也带来了写古诗句,请你读读!感受古诗的美!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注意适当解释

  (三)初步形成对山的认识

  1、上面的诗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那是——山

  2、请你谈谈你眼中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步感悟苏轼眼中的庐山。

  (一)揭示所学内容

  1、大家谈了自己眼中的山,有位诗人也想谈谈自己眼中的山,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2、出示课件:苏轼(不是“一寸照片”人物的造型,而是采用生活写实型的)

  3、他写了一首诗叫做:《题西林壁》

  (二)初读诗句,正音

  1、出示古诗

  2、他游览的是什么山呢?他想跟大家谈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诗。

  3、自由读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4、请学生读。

  (1)单个举手积极地读

  (2)男女生比读

  (3)上下句1、2组与3、4组接读

  注意用上激励的评价语,同时正音

  (三)初步释疑

  1、明白所写的山和题诗的地点等基本常识。

  (1)过渡:有句格言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书读着读着就知道其中的东西了。你们也读了好几遍了那么你读懂什么了呢?

  (2)随机交流。

  2、师相机补充:

  (1)诗是苏轼49岁写的

  (2)这首诗是写庐山这十几首中最后的一首。

  三、探索庐山的真面。

  (一)见识庐山的多面性

  1、苏轼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引导用现代语言表达)

  2、诗句是怎样写的?

  3、出示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释字解词:

  (1)横看——正面看

  (2)岭(圆)——峰(尖险)

  5、苏轼怎样去感受庐山的?(引导回答:从不同角度去看庐山,有正面看、侧面看、远处看、近处看、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

  (二)感受庐山多面的美

  (1)这样的山你见过吗?美美地自由读前两句

  (2)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引导读者的心情的词语——百看不厌、心旷神怡 等词)

  (3)齐读诗句

  四、解疑明理

  (一)明诗意

  1、你们喜欢这样多情的庐山吗?

  2、苏轼也跟大家一样,真的想一览庐山的真面,可是他能吗?

  3、齐读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渡:诗中哪两句告诉我们他不能?

  4、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字意

  5、苏轼在叹息啊,你读出来了吗?品悟读

  (二)明事理

  1、提升庐山的真面:

  过渡:苏轼见到了如此变化无穷的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2、苏轼怎样才能见到庐山的真面?

  3、小结归纳:从整体上看,才有可能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4、形象感知:

  (1)出示:四副图——描写同一样东西,但角度各不相同

  (2)盲人摸象的故事

  5、生活中你有过这样因为看了局部而忽略整体而犯了错的事情吗?

  我们对待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呢?

  五、练情巩固

  (一)今天在诗人苏轼的带领下,你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啊?

  齐读古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二)出示:这是(         )的庐山,只有(          )才能见到庐山真面!

  过渡:苏轼眼中的山可和别人眼中的山一样吗?诗人苏轼想通过诗来告诉我们——

  六、小结:历来写山的人不计其数,而苏轼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们在生活中好好品悟这一座座真实而神奇的山吧!

  作业:观察一处景物或一样物品,并记录观察时的感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7

  一、欣赏中激趣

  新课一开始,问学生:你们都游览过哪些地方?(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地方)。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你们仔细观察,看这是那个地方的风景。(利用白板出示课件)【古诗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利用课件播放美丽的庐山画面,可使学生陶醉于庐山的美景之中,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进而产生要朗读这首诗的愿望。】

  庐山的风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北宋大诗人苏轼也写下了一首引发后人深思的诗,它就是——(板书:题西林壁)

  二、初读中晓意(课件出示全诗)

  (一)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1、学生第一遍读诗的题目,结合注释理解题意。(“题”就是书写的意思)

  2、第二遍读诗的题目,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做一些补充:苏轼在文坛享有盛名,但他的仕途却很坎坷,他由黄州被贬到汝州的途中,在游览庐山时有感而发,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诗。

  (二)接着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朗读《题西林壁》,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齐读古诗,读完后我纠正读音。重点指导:“侧”“庐”“缘”的读音。

  3、我读古诗,讲读法。

  一般来说,一句七言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4、学生练习读,再指名读,我相机评价,指导。

  (三)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请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先同桌互相说,再指名让学生说。

  2、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随机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明白。(板书:晓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通过让学生反复读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求知欲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反复自由地读诗的过程中,先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悟诗的意境,读到位,意自见,情必悟,为深入感悟做好铺垫。】

  三、品读中明理

  (一)、品读前两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件出示诗句)

  1、问学生:从这两句诗看,作者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学生可能会说: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2、接着问:从正面和侧面看,作者分别看到了什么?

  3、学生可能会说:从正面看,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看到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庐山,这一句诗对他们来说可能比较抽象,我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出示课件)

  4、接下来让学生想象一下,此时我们就身在庐山之中,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会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交流完以后,我出示课件

  图片欣赏完以后,问学生:此时庐山的景色美不美呀?让学生把这两句诗美美地读出来。

  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景色一样吗?学生肯定回答说:“不一样。”让学生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这两句诗。

  【设计意图:以看的角度或者方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诗句,在品读中感悟语言。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读,想象情境,进而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感情。】

  (二)品读后两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课件出示诗句)

  1、师:这么美的庐山,诗人为什么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慨呢?让学生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2、师:我先让学生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师:再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4、请学生说说从这两句诗中知道了什么?

  5、学生交流完以后,我在这儿又补充了一段资料:苏轼一生仕途很不得意,被一贬再贬。这首诗就是他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所写。在他人生低谷的时候,游览庐山让他豁然开朗。听完这段资料,让学生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自己的感想。(板书:明理)

  6、感想交流完以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相关背景资料给学生提供事实依据,让学生更容易走进苏轼的内心,更容易感悟情感。此环节努力做到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由诗知人,再由人悟诗。】

  四、拓展中升华

  (一)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1、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指名说。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我相机指导。

  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事例。

  (二)交流描写庐山的诗句或者蕴含哲理的诗句(出示课件)

  (板书:提升)

  【设计意图:语文水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随着课改的深入,“大语文”理念登上了语文教学的舞台。课内与课外的交融,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和拓展,这不仅是“大语文”理念的开放性课堂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此教学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诗的理解,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对古诗的重视与热爱。注重文本与实际的联系,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更容易让学生喜欢上诗词,从而使诗词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并从中感悟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以前我们听说过的《盲人摸象》、《画杨桃》这就要求我们以后无论判断什么人,看待什么事情,都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观察,多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人或事。

  六、布置作业

  把这首诗背诵给家长听。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cai课件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师: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师: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板书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

  生: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简单介绍西林寺的位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指名读,评价合作读

  课件出示古诗范读

  师:读得美吧?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

  (1)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2)男女生比赛读。

  (3)男生声音洪亮,有节奏;女生清脆,柔美。让我们一齐读读。

  三、感悟理解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把画面说完整。山岭和山峰的样子)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从哪里读出来的?(板书)

  师: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请看到这些画面或喜欢这些画面的同学读读。

  师:你还想站在哪个角度去庐山?

  远看——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一抬头——俯下身——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这些画面作者是通过哪句诗来表现的?你最喜欢站在哪个角度看庐山?师:请读出你的感受。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当苏轼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不禁感叹到:

  师:从字面上看,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庐山真正的面目指的是什么?

  师:带着这个疑问再去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否找到答案。

  生:是指庐山全面的景色。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说看不到庐山的全景是因为生活在庐山中。

  师:带着问题默读古诗。

  生:在庐山中看到的景色有限。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那再读读整首诗看你还能读出些什么?

  生:看待事物要全面。

  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

  师:作者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清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岭起伏连绵不断;侧着看,山峰高耸直插云天;远远地看云雾缭绕;挨近了看悬崖峭壁;抬头仰望飞流直下;低头俯视深谷幽潭。庐山美,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或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师:谁能像刚才那样背诵古诗。

  五、布置作业。

  师: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收集一些,并细细的品味和欣赏。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展示,看谁是小小欣赏家。

  师:回家后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听。并默写,能做到吗?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第一次做大型的语文公开课,收获很大。从理顺思路到各个环节的预设,一遍遍修改加工,这种历练确实使我受益匪浅。

  我这些年缺少了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猛然间抬头,多少人都已经远远走到了前面,心中就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感触,所幸心还不老、热情仍在,只要踏实肯干、用心琢磨,就会有“万木春”的希望。

  一直都认为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从朗读入手去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也许学习古诗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大家观赏庐山的图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在出示课题,初步了解作者观赏庐山之后的感受,并释题。我认为较成功的方面有:1、精心设计的课件有使用价值。2、整堂课用“赏美景、品名诗”这条线串起来,这样活而不散。3、个性化朗读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学生更能品出“诗中有画、诗中有歌、诗中有理”的韵味,实现了学习目标。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时处理不恰当,当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时,过于心急,导致言不达意,误导了学生,使学生更加迷茫,最后只有牵强地引到主题上,学生也没有完全弄懂,这是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其实在学生答不上来时,可以让他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强调“横侧远近高低”,学生就会有所感悟。在读中思考、感悟,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在与老师们探讨教案的时候,有两种看法,这也是我一直疑惑的地方:在初读古诗时到底用不用初步理解古诗。我觉得如果学生在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更能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和哲理美。但这样处理又认为太老套,哎!

  虽然准备这节课让我觉得很累;虽然这节课花费了我不少的精力;虽然这节课上得不近人意,但我任然感到很欣慰,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完美思想感情。

  3.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

  2.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解题

  你们明白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明白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明白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介绍题壁诗

  (二)学习古诗

  1.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齐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自由读诗

  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C.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侧:侧面;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样样的?侧面呢?(展示课件)

  E.此时你们的心境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我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G.作者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一样,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解读第二句

  A.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一样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自由读

  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能够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能够轻声的跟着背。

  3.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述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我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述庐山的?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0

  一、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3.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 ?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

  2.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解题

  你们知道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知道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介绍题壁诗

  (二)学习古诗

  1.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自由读诗

  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解读第一句

  a. 出示句子

  b.  指明朗读

  c. 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 侧:侧面; 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侧面呢?。。。。。。(展示课件)

  e.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g.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同,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解读第二句

  a.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自由读

  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可以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可以轻声的跟着背。

  3.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写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己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写庐山的?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1

  清代纪昀说:“东坡、半山,旗鼓对垒,似应别有佳处,方惬人意。”(《批点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三》)认为苏轼与王安石在新法上政见分驰,互相对峙,似乎冰炭不能相容,故希望这两位奇人在别的事情上能有某种相通之处,才能使人们满意。

  其实,苏轼与王安石虽然年龄相差15岁,确有很多事迹不独相通,而且巧合。比如:两人都21岁进士及第,享年都65岁。王安石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字号用意的情趣隐合。苏轼解职黄州、赴任汝州、途经金陵时,曾与王安石一起居留一月之久。据苏轼在《与荆公书》中吐露,两人曾相约在金陵买田卜邻,相从林下。两人平素多有诗歌唱和,并且见解吻合。据《西清诗话》:王安石在蒋山时,以近作《寄蔡氏女》示苏轼,苏轼看后说:“离骚句法,乃今见之。”王安石亦说:“非你见谀,我亦自负如此。”又据宋人笔记称:王安石在钟山,有人自京师来,王安石问:苏轼近来有无诗作?来人说:近闻苏轼游庐山,有《题西林壁》一绝,即诵之。王安石听后,颔首称善。两人都以文章盛名跻身于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相通巧合的事迹使人感到,半山与东坡似乎是一对传奇人物。这里有二人的诗作为证:一是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一是苏轼的《题西林壁》。

  《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东坡志林》第7条载:“仆庐山诗尽于此矣”,可见这首诗是苏轼的精心力构,也是他勘透世情的杰作,悟彻人生的妙谛。两诗写作,一先一后,时间相隔34年,一写登飞来峰,一写游庐山,地点相去一二千里。然而对读比较两诗,总觉字里行间似有同出一辙的蛛丝马迹。

  《登飞来峰》层次井然,安排稳妥。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据《杭州图经》:峰自天竺飞来,故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转句直入情语,着“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只有登上“飞来峰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

  《题西林壁》为苏轼游庐山在西林寺题壁之作。西林即西林寺,晋江州刺史陶范所建,为庐山重要景观之一。苏轼《东坡志林》第7条《记游庐山》说:“往来山南北十余日,以为胜绝”,“最后与总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即指此诗。他先后写了7首庐山记游诗,这是最后一首。这首诗对庐山作总体描述,作者立足西林寺,全诗景状从平视、俯视中写出。起句写庐山横面侧面的山势,平视庐山,奇势叠出。概括精密准确,描绘细腻生动。庐山的峰岭走向,基本如此。据南山宣律师《感通录》:庐山有七座主要山岭,一起向庐山之东,会合而成山峰,故姚宽的《西溪丛语》说:“因知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句,有自来矣。”承句写庐山远近高低的山势,俯视庐山,变幻莫测,补足起句未尽之景。可见起、承两句写景不失其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是景语,亦是情语。过去有的注本对这两句的注解多有穿凿,如施元之《施注苏诗》卷二十一,特引《华严经》中的话:“于一尘中,大小刹种种差别如尘数,平坦高下各不同,佛悉往诣,各转法lun”,来坐实“远近高低各不同”句所自来。又如《冷斋夜话》记黄庭坚评此诗说:“此老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其笔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传之妙。”此又“搔痒不着”的赞语。似此注诗评诗,俱无足取,早有注家批驳,认为“凡此种诗,皆一时性灵所发,若必胸有释典,而后炉锤出之,则意味索然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三)转、结二句作情语,以议论的笔触,寓哲理于抒情之中,畅写人们习见的理念,即:人的主观认识,各自都有局限性。寥寥14字,道尽人情事理,故此诗一出,立成典故,雅俗咸通,竞相援引。从全诗看,后联的理念,全从前联的景语熔铸铺垫出来。理念的产生,来自奇幻瑰丽的想象,而隽永深刻的理趣,自会启发出新鲜贴切的妙语。故历代评家咸推此诗深含哲理,评价极高,最著者如《宋诗精华录》卷二云:“此诗有新思想,似未经人道过。”现代《唐宋诗词探胜》说此诗“善状目前之景,又妙寄物外之理,两者融洽无间”,非禅偈所能比拟,所评极是,似可定论。

  通过两诗对读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诗在立意、谋篇、炼句上不仅相通,而且巧合。从诗题看,王诗用动词“登”,苏诗用动词“题”,都用地名作宾语,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从体例看,两诗都是写景七绝。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王诗借写景抒发壮怀,句句入扣;苏诗借写景畅言事理,字字入微,且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从章法看,都是前联写景,后联抒情。从表达的语势看,两诗的情语中几个用字几乎雷同。如王诗转句用“不畏”承上启下作过渡,苏诗转句用“不识” 承上启下作过渡,各自的关照都极稳妥,又如两诗都用“只缘”导引结穴;又如王诗的“身在最高层”与苏诗的“身在此山中”也相同。由此看来,两诗的相通与巧合,达到逼肖,如出一辙。真是英雄所见极同,何其相似乃尔!世界上有这样的奇人奇诗,岂不是惬人心意的一大佳事么!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2

  10月30日教师素养大赛在我们学校进行,各位参赛教师进行了古诗教学,我听了孙玉端老师的三年级《题西林壁》,使我对古诗教学有了重新认识,以前古诗教学中总是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无味,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不透彻,也不能容入到古诗的境界中,体会不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今天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搜集了许多古诗相关图片,使学生通过视觉加以感受,再加上诗句的理解,想象诗的情境,入情入境,效果很好。

  古诗《题西林壁》是宋代苏轼所写的一首记游诗,是苏轼五首记游庐山诗中的最后一首。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理,旨在告诉学生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在孙玉端老师的教学中,扫除字词障碍——理解文本——鉴赏诵读——联系生活。教学过程应该说比较清晰合理,层层深入,很有有层次感。听课后我也进行了思考,也得出了一些个人体会,主要有下面几点:

  1.《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首古诗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2. 教学古诗重在领会大意,习得方法。领会古诗的大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学的长远目标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学生以后能够自主阅读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一个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学习,那么这个学生的思路就会狭窄,学习的内容也是老师自己的体会,学生就成了老师的“克隆”。相反,如果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这样就能让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符合学生的长远发展。但要注意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点评,不能含糊不评。

  3.教学古诗重在诵读和积累。要让朗读真正走进课堂,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如小组读、自由读、比赛读、全班读等方法,读出诗句的语言美、音韵美、韵律美,从而增强语感,以读促悟,感悟诗句所蕴含的情感,达到积累语言的效果。

  以上就是在我听完孙玉端老师的课后对古诗教学的点滴体会,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3

  一、说教材

  《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这是一首哲理诗,编排在“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中。《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苏轼及写这首诗的背景。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四、说教法

  基于自己对古诗教学的理解,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源头,采用激趣——晓意——明理——提升的四步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品读诗句,在读中知情,在读中悟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知识拓展、内化、深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升华情感的目的。

  五、说学法

  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让“读”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悟情悟理,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六大部分,我先来说第一大部分。

  (一)欣赏中激趣

  新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都游览过哪些地方?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地方。

  我把话题一转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你们仔细观察,看这是那个地方的风景。(出示课件)

  看完前三张图片,学生可能还不太清楚这到底是哪个地方,但当他们看到第四张图片的时候,就会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庐山的风景。(我相机板书:庐山。)

  我接着说:庐山的风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北宋大诗人苏轼也写下了一首引发后人深思的诗,它就是——(板书:题西林壁)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利用课件播放美丽的庐山画面,可使学生陶醉于庐山的美景之中,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进而产生要朗读这首诗的愿望。】

  (二)初读中晓意(课件出示全诗)

  1、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1)学生第一遍读诗的题目,结合注释理解题意。

  (2)第二遍读诗的题目,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做了一些补充:苏轼在文坛享有盛名,但他的仕途却很坎坷,他由黄州被贬到汝州的途中,在游览庐山时有感而发,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诗。

  2、接着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朗读《题西林壁》,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齐读古诗,读完后我纠正读音。重点指导:“侧”“庐”“缘”的读音。

  (3)我读古诗,讲读法。

  一般来说,一句七言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4)学生练习读,再指名读,我相机评价,指导。

  3、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请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先同桌互相说,再指名让学生说。

  (2)我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随机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明白。(板书:晓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通过让学生反复读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求知欲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反复自由地读诗的过程中,先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悟诗的意境,读到位,意自见,情必悟,为深入感悟做好铺垫。】

  (三)品读中明理

  1、品读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件出示诗句)

  (1)我问学生:从这两句诗看,作者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学生可能会说: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2)我接着问:从正面和侧面看,作者分别看到了什么?

  (3)学生可能会说:从正面看,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看到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庐山,这一句诗对他们来说可能比较抽象,我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出示课件)

  (4)接下来我让学生想象一下,此时我们就身在庐山之中,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会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交流完以后,我出示课件

  图片欣赏完以后,我问学生:此时庐山的景色美不美呀?让学生把这两句诗美美地读出来。

  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景色一样吗?学生肯定回答说:“不一样。”让学生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这两句诗。

  【设计意图:以看的角度或者方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诗句,在品读中感悟语言。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读,想象情境,进而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感情。】

  2、品读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课件出示诗句)

  (1)师:这么美的庐山,诗人为什么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慨呢?让学生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3)师:我先让学生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4)师:再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请学生说说从这两句诗中知道了什么?

  (6)学生交流完以后,我在这儿又补充了一段资料:元丰七年四月,苏轼与友人同游庐山西林寺,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才写下《题西林壁》。苏轼一生仕途很不得意,被一贬再贬。这首诗就是他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所写。在他人生低谷的时候,游览庐山让他豁然开朗。听完这段资料,让学生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自己的感想。(板书:明理)

  (6)感想交流完以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相关背景资料给学生提供事实依据,让学生更容易走进苏轼的内心,更容易感悟情感。此环节努力做到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由诗知人,再由人悟诗。】

  (四)拓展中升华

  第一,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1)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指名说。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我相机指导。

  (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事例。

  第二,交流描写庐山的诗句或者蕴含哲理的诗句(出示课件)

  (板书:提升)

  【设计意图:语文水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随着课改的深入,“大语文”理念登上了语文教学的舞台。课内与课外的交融,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和拓展,这不仅是“大语文”理念的开放性课堂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此教学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诗的理解,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对古诗的重视与热爱。注重文本与实际的联系,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更容易让学生喜欢上诗词,从而使诗词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并从中感悟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以后无论判断什么人,看待什么事情,都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观察,多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人或事。

  (六)布置作业

  1、默写《题西林壁》。

  2、把这首诗朗诵给家长听。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 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 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 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三、 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 教师泛读。

  2、 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 指名读诗,正音。

  4、 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 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 作业

  1、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 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并运用增、补、调、换四种方法理解古诗,体会诗句的意境。

  3、习得观察方法,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4、指导背诵《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让学生掌握理解诗句的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望庐山瀑布》引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读好一首古诗,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的划分,大家边听老师读,边在自己的书上划分节奏,好吗?(PPT投影节奏划分)

  生根据节奏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三、理解

  (一)借助题目悟方法

  师:孩子们,要想看懂一首古诗,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请大家说说平时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句意思的?

  请看这首古诗的题目:题西林壁(指题目)(借解释小结方法)

  板书:增 补 调 换

  (二)运用方法学诗句,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的第一二句:(齐读)

  请大家按照刚才小结的理解诗句的方法,学习小组之间讨论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要是能把用到的具体方法跟同学说说就更好了!开始吧!

  师巡视,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谁来结合理解古诗的方法,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补充解释:看课文插图,理解“横看”“侧看”

  谁来继续结合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请大家看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庐山

  生充分观察课文插图,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象

  是呀,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T)

  想再看看庐山吗?(出示一组庐山图片)

  能再说说庐山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吗?

  能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两句诗吗?(个别读)

  师:是呀,这些都是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色。(板书:景)

  只要诗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庐山不同的样子,所以观察庐山的`角度远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六个。

  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游览庐山,写下了他们的感受,我们去看看诗人眼中的庐山,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师大约讲解诗意)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所以,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请大家闭上眼睛,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庐山的样子,把你最喜欢的那幅庐山风景画读出来……

  (三)活用方法悟诗情

  庐山的景色真是让人目不暇接!所以诗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继续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师:诗人已经看到庐山这么多不同的景色了,为何它还说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生:因为他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所能见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

  师:所以这两句诗的解释中,我们还可以用“补”的方法,把原因补充得更加具体——

  生:(补)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只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

  师:那该站在怎样的角度才能看清庐山的全貌呢?

  生答:应该跳出庐山,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览整个庐山

  师:所以诗人说:(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再读读这首诗,从这首诗中,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说:我明白了要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客观、全面。

  师:是的。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多个角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正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

  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说说吗?(下棋、同学之间吵架)

  师:诗人游庐山,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都写下来了,让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庐山的美景,还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板书:道理)

  像这样的诗,我们可以叫它哲理诗。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庐山,欣赏庐山的美景,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次。

  (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我还用采访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的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也可以互相采访,内容是大家学习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通过这样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