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2023-11-26

四年级语文《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四时田园杂兴》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二、说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以及对教法学法的渗透运用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为体现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的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的'思想的启迪。

  诗歌要细细品读的是什么?是诗眼,是佳句,是精妙之处。通过品,品出诗的意韵来。第一、二句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写了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昼和夜说明农民日夜辛劳,各当家是指农家人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各表现出自承担家庭一定的工作,各有个的拿手本事。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而第三、四句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和学二字使用的简洁传神。特别是一个学字,天真、好学、可爱热爱劳动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这些地方我让学生细细的品,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不但让学生领悟它的表层意思,还要领悟它的深层意思,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年级语文《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篇2

  教学重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诗

  1.我们刚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乡村四月》,谁来背背?一起来吧!(学生背诗)

  背得真好,那诗呀,就是一幅清新、美好的画面,向我们展现了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板书课题)

  2. 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3、了解诗人。(出示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师:请大家先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2、生自由读,指名读,(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解意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4、学生自学

  5、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同桌说)

  (1)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指点“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师:“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

  “各当家”,指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村庄儿女各当家”就是——

  “傍”,他表示靠近的意思;“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

  师: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

  (2)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师: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咱们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意思就更生动、更流畅。(故事)谁再来试试?(指名,同桌互相说说)

  师:刚才,我们就借助【板书:注释、】,了解了诗的大意。那好,带着对诗句的理解,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停顿。(齐读)

  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自由读诗,想象)

  2、品读第一句

  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那好,请你来读一、二两行诗。(指名读)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画面比刚才读懂诗意时的画面要更丰富了)谁再来读?你的感受呢?

  预设:1、辛苦(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读)

  评语:你读出了时间很长,是从“昼”到“夜”。你把他们的劳动内容读出来了。

  2、忙碌:(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还要——,(指名说)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多勤劳的人们呀,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听你那么一读,我仿佛已经看到那繁忙的劳动场面了)

  3、和谐:怎样和谐的画面?(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再读读句子,还有什么感受?)评语:看来插图也能帮我们感受诗情呢?(板书:插图)

  4、师归结

  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想到今天的辛苦,将换来的是那——,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把这种感受送进诗句,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师: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齐读)

  4、品读第二句

  师: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那小孩也——(指名3个学生,读诗句三、四行),从小孩一个小小的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交流)

  懂事: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孙童,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

  快乐: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

  可爱:瞧,他的动作,一手——,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

  (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听出来了,劳动着也是快乐的。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吧,)

  来,把这种心情带进朗读中去。(指名读)

  5、升华

  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读) (配乐读)

  6、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背诵)

四年级语文《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通过多层次地诵读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领悟祖国古诗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古诗,运用学生已有的画画认识基础和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身同感受地心领神会进入诗中的意境中去。

  教学目标:

  1、认识“蚕、昼、耘”3个生字,读准“蚕、桑、了、昼、供、傍、耘”7个字的字音,会写“蚕、昼、桑、耘”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画好乡村田园风景画,学生收集诗人介绍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赏画入诗,轻叩诗门。

  生汇报自己的画,师作适当评价。(预设:多么优美,多么自然啊,真想到你的画中去生活)

  老师也带来了两幅乡村生活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课件一(《乡村四月》插图画和《四时田园杂兴》插图画)

  同学们自由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师指名几位说一说。

  师:是啊,多么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画,宋代有两位诗人分别看到这样的画,诗兴大发,各自写下一首诗来赞美乡村生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古诗。

  板书两首诗题目,齐读课题。

  师:比较这两首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这两首诗都是写乡村的诗,,“乡村”与“田园”的意思差不多。

  生:我发现“四月”和“四时”有区别,“四月”是农历四月,“四时”是四季。

  师:你真聪明,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资料中找到的。

  师:从课外资料中学习是个好办法。我们要向你学习。

  二、初读古诗,走进诗屋。

  1、自由读这两首诗一遍,要求读准读通。

  2、指名读,指明“了(liao)、蚕(can)、桑(sang)、昼(zhou)、耘(yun)、供(gong)、傍(bang)”的正确读音。“昼”字写法:太阳升出一尺,白昼开始了。

  3、男女生相互读二诗,相互评价。

  4、齐读两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撞击诗心。

  a、叩响古诗《乡村四月》

  1、乡村四月是一副怎样的画面?人们在做什么呢?请全班女生来读一读。

  2、读得多好啊!同桌之间借助注释,插图合作弄清诗意。

  3、交流汇报。

  师:读着诗句,看着插图,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原野的水面映着天空的光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到注释再看插图就明白了。

  师相机多媒体展示课件二(“白满川“的乡村画)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一副画,天空的光辉是——

  生:白白的、亮亮的。

  师:原野水面的颜色是——

  生:白亮亮的。

  师:用诗中的词回答,真是——

  生:“白满川”。

  生:我仿佛看到了绿的山陵、绿的原野。

  师:是啊,还绿了什么呢?(相机出示课件三“绿遍山原”乡村画)

  生:绿了树木。

  生:绿了小草。

  生:绿了竹叶。

  师:绿了这么多,真是——

  生:绿遍山原。

  师:我们来齐读这一句诗吧!再指名读。

  师:我发现你“绿、遍、白、满”四字读得特别有味,为什么啊?

  生:我觉得这四个字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师:你真聪明,我们跟她样读出韵味来。

  (生读诗句)

  师:好,还听到了什么,继续交流汇报。

  生:我仿佛听到了杜鹃鸟在叫。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注释上写了子规就是杜鹃鸟,“子规声里”就是杜鹃鸟在叫。

  师:你真会读诗!

  生:我看到了雨下得像烟一样。

  师:那是什么样的雨?

  生:蒙蒙细雨。

  师:说得多好啊!我们再来看一看图画吧!(相机出示课件四:乡村四月风光图)学生看图。

  师:谁能用诗中两句诗来赞美这幅画?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带着赞美的感情读这两句。(练读)

  师:这么美的画面里乡村人们在干什么呢?我们来读读三四句。

  (生诵读)

  师:你读完后感受到什么呢?

  生:我们感受到他们好忙。

  师:对,你从哪些词读出来的?

  生:才……又,“闲人少”。

  师:好,来展示读一读。

  (生读诗句)

  师:读到这,我们的诗心也唤醒了,也来作两句诗吧!下课了,同学们会在操场上玩什么游戏呢?

  (生自由回答)

  师:好,可以作诗了,我说上一句,你来接下一句。

  师:校园课间同学乐,

  生:才了爬杆又跳绳。

  生:才了跑步又打球。

  ……

  师:我们都诗兴大发了,我们课间是忙着出去玩,而诗中的人们忙着是为了什么呢?

  生:为了得到丰收。

  生:为了吃、穿、用。

  生:为了幸福生活。

  师:是的,他们的心情怎样?

  生:是快乐的。

  师:是的,尽管累但是快乐的,勤劳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得到了自己的收获,得到了自己的快乐,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诵读全诗吧!

  (生诵读)

  师:多么好的一首诗啊,诗人是谁啊?谁来为我们介绍。

  (生介绍)

  师:把快乐送进诗里,告诉诗人翁卷,我们配乐再诵读一遍。

  (生配乐诵读一遍)

  师:太美了!我都陶醉了,让我再美美地陶醉一回吧!

  (生再配乐诵读一遍)

  4、过渡:《乡村四月》村民在优美的乡村画卷中,忙着劳动,得到自己的快乐。《四时田园杂兴》诗中又有哪几种人物,他们又在忙些什么呢?我们来学习下一首古诗。

  b、叩响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1、齐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2、谁来帮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

  (生介绍诗人范成大)

  3、学生合作探究诗中写了哪几种人物,他们在干什么?

  4、交流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五《四时杂兴》插图画)

  生:我读懂了写了村庄儿女和童孙。

  生:我读懂了村庄儿女白天耕田,晚上织麻。

  生:我读懂了童孙学种瓜。

  师:真了不起!读懂了这么多,我们再来读一遍诗,读出意思来。

  师:谁能告诉老师三、四句诗的意思。

  (生回答,生补充)

  5、拓展

  师:村庄儿女还做了哪些农活?

  生:养猪。

  生:种菜。

  ……

  师:真是应了题目中的.哪个字?

  生:杂。

  师:再读题及全诗,要读出情趣来。

  6、悟诗情

  师:诗中写的是夏日农忙时节农户一家繁忙的景象,也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农忙景象,你从哪些词可以读出来。

  生:我知道了,难怪叫那么大的人为儿女、管小孩叫童孙。

  师:你真机灵!诗人晚年隐居故乡石湖,以老农自居,以老祖父的眼光爱怜地看忙碌的农户,有播种就有收获,让他对农事活动饶有兴致。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生自由读)

  (诵读一、二句)

  师:和种瓜的孩子说什么呢?(师扮老人,学生扮童孙)

  情景再现

  师:孩子,你还不懂怎样耕织啊!

  生:老爷爷,我可以在桑树旁学习种瓜啊!

  师:多懂事的孩子,多聪明的孩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师:我们来以老爷爷的口吻来诵读这首诗。

  (生练习表情诵读)

  师:多么纯朴的劳动人民,多么朴素的田园生活,忙忙碌碌却开开心心,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热爱之情来。

  (生练习感情诵读)(配乐)

  四、巩固延伸,触摸诗情。

  1、比较两首诗,发现共同点。

  2、生自由汇报。

  3、齐诵两首诗。

  4、延伸。

  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远离尘世,民风朴实的乡村迷人世界,用心灵触摸田园风光,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农村景象的清新朴实。课后把这两首古诗默写在自己的田园风景画上,积累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白居易的《池上》。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古诗文灿若星辰,用我们的心灵叩开古诗文大门,你会感悟到许多许多。最后,我送一句诗给大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设计意图: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的诗”,我设计让学生从自己的画中入手,再到诗中画,切入诗句学习,让学生学习中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诵读中自然进入诗境中,用幼小的心灵感受诗句的清新朴实。在学习任务设计上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欲望,要知道学生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如:说出景物特点,用“才……又”来作诗,读懂了什么?发现称图中那么大的人为儿女等。通过多层次地诵读让学生的心与诗心撞击情与诗情融合。

四年级语文《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四十田园杂兴》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大成)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范大成(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他的诗题材广泛,秀雅清婉,自具一格。在当时就广受称赞。

  课本上选的这首诗诗人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致。诗从写景入手,点明时令。通观全诗,诗人在动静结合中,展示了一幅初夏江南生机盎然、景色优美的田园图画。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正值江南初吓时节),梅子金黄杏子也成熟了,麦花雪白雪白的,鲜黄的油菜花也开始落花结子了。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白天越来越长,农民们都忙于农事,篱笆边很少有过往的行人,只看见蜻蜓和蝴蝶在飞动着。

  (3)悟诗情。

  师: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这首诗三句写景,都显得很优美,只一句叙事,不直接写劳动,却从侧面透露劳动情况,很有意味。

  (4)朗读全诗。

  三、练习诵读。

四年级语文《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通过多层次地诵读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领悟祖国古诗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古诗,运用学生已有的画画认识基础和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身同感受地心领神会进入诗中的意境中去。

  教学目标:

  1、认识“蚕、昼、耘”3个生字,读准“蚕、桑、了、昼、供、傍、耘”7个字的字音,会写“蚕、昼、桑、耘”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画好乡村田园风景画,学生收集诗人介绍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赏画入诗,轻叩诗门。

  师导语:那乡间的小路,那瓜果的飘香,那青蛙的歌唱,那牛羊的成群,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吸引我们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你们都画好了自己眼中的乡村风光画吗?展示出来和我们一起交流分享一下你的大作吧!

  生汇报自己的画,师作适当评价。(预设:多么优美,多么自然啊,真想到你的画中去生活)

  老师也带来了两幅乡村生活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课件一(《乡村四月》插图画和《四时田园杂兴》插图画)

  同学们自由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师指名几位说一说。

  师:是啊,多么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画,宋代有两位诗人分别看到这样的画,诗兴大发,各自写下一首诗来赞美乡村生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古诗。

  板书两首诗题目,齐读课题。

  师:比较这两首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这两首诗都是写乡村的诗,,“乡村”与“田园”的意思差不多。

  生:我发现“四月”和“四时”有区别,“四月”是农历四月,“四时”是四季。

  师:你真聪明,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资料中找到的。

  师:从课外资料中学习是个好办法。我们要向你学习。

  二、初读古诗,走进诗屋。

  1、自由读这两首诗一遍,要求读准读通。

  2、指名读,指明“了(liao)、蚕(can)、桑(sang)、昼(zhou)、  耘(yun)、供(gong)、傍(bang)”的正确读音。“昼”字写法:太阳升出一尺,白昼开始了。

  3、男女生相互读二诗,相互评价。

  4、齐读两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撞击诗心。

  a、叩响古诗《乡村四月》

  1、乡村四月是一副怎样的画面?人们在做什么呢?请全班女生来读一读。

  2、读得多好啊!同桌之间借助注释,插图合作弄清诗意。

  3、交流汇报。

  师:读着诗句,看着插图,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原野的水面映着天空的光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到注释再看插图就明白了。

  师相机多媒体展示课件二(“白满川“的乡村画)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一副画,天空的光辉是——

  生:白白的、亮亮的。

  师:原野水面的颜色是——

  生:白亮亮的。

  师:用诗中的词回答,真是——

  生:“白满川”。

  生:我仿佛看到了绿的山陵、绿的原野。

  师:是啊,还绿了什么呢?(相机出示课件三“绿遍山原”乡村画)

  生:绿了树木。

  生:绿了小草。

  生:绿了竹叶。

  师:绿了这么多,真是——

  生:绿遍山原。

  师:我们来齐读这一句诗吧!再指名读。

  师:我发现你“绿、遍、白、满”四字读得特别有味,为什么啊?

  生:我觉得这四个字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师:你真聪明,我们跟她样读出韵味来。

  (生读诗句)

  师:好,还听到了什么,继续交流汇报。

  生:我仿佛听到了杜鹃鸟在叫。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注释上写了子规就是杜鹃鸟,“子规声里”就是杜鹃鸟在叫。

  师:你真会读诗!

  生:我看到了雨下得像烟一样。

  师:那是什么样的雨?

  生:蒙蒙细雨。

  师:说得多好啊!我们再来看一看图画吧!(相机出示课件四:乡村四月风光图)学生看图。

  师:谁能用诗中两句诗来赞美这幅画?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带着赞美的感情读这两句。(练读)

  师:这么美的画面里乡村人们在干什么呢?我们来读读三四句。

  (生诵读)

  师:你读完后感受到什么呢?

  生:我们感受到他们好忙。

  师:对,你从哪些词读出来的?

  生:才……又,“闲人少”。

  师:好,来展示读一读。

  (生读诗句)

  师:读到这,我们的诗心也唤醒了,也来作两句诗吧!下课了,同学们会在操场上玩什么游戏呢?

  (生自由回答)

  师:好,可以作诗了,我说上一句,你来接下一句。

  师:校园课间同学乐,

  生:才了爬杆又跳绳。

  生:才了跑步又打球。

  ……

  师:我们都诗兴大发了,我们课间是忙着出去玩,而诗中的人们忙着是为了什么呢?

  生:为了得到丰收。

  生:为了吃、穿、用。

  生:为了幸福生活。

  师:是的,他们的心情怎样?

  生:是快乐的。

  师:是的,尽管累但是快乐的,勤劳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得到了自己的收获,得到了自己的快乐,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诵读全诗吧!

  (生诵读)

  师:多么好的一首诗啊,诗人是谁啊?谁来为我们介绍。

  (生介绍)

  师:把快乐送进诗里,告诉诗人翁卷,我们配乐再诵读一遍。

  (生配乐诵读一遍)

  师:太美了!我都陶醉了,让我再美美地陶醉一回吧!

  (生再配乐诵读一遍)

  4、过渡:《乡村四月》村民在优美的乡村画卷中,忙着劳动,得到自己的快乐。《四时田园杂兴》诗中又有哪几种人物,他们又在忙些什么呢?我们来学习下一首古诗。

  b、叩响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1、齐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2、谁来帮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

  (生介绍诗人范成大)

  3、学生合作探究诗中写了哪几种人物,他们在干什么?

  4、交流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五《四时杂兴》插图画)

  生:我读懂了写了村庄儿女和童孙。

  生:我读懂了村庄儿女白天耕田,晚上织麻。

  生:我读懂了童孙学种瓜。

  师:真了不起!读懂了这么多,我们再来读一遍诗,读出意思来。

  师:谁能告诉老师三、四句诗的意思。

  (生回答,生补充)

  5、拓展

  师:村庄儿女还做了哪些农活?

  生:养猪。

  生:种菜。

  ……

  师:真是应了题目中的哪个字?

  生:杂。

  师:再读题及全诗,要读出情趣来。

  6、悟诗情

  师:诗中写的是夏日农忙时节农户一家繁忙的景象,也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农忙景象,你从哪些词可以读出来。

  生:我知道了,难怪叫那么大的人为儿女、管小孩叫童孙。

  师:你真机灵!诗人晚年隐居故乡石湖,以老农自居,以老祖父的眼光爱怜地看忙碌的农户,有播种就有收获,让他对农事活动饶有兴致。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生自由读)

  (诵读一、二句)

  师:和种瓜的孩子说什么呢?(师扮老人,学生扮童孙)

  情景再现

  师:孩子,你还不懂怎样耕织啊!

  生:老爷爷,我可以在桑树旁学习种瓜啊!

  师:多懂事的孩子,多聪明的孩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师:我们来以老爷爷的口吻来诵读这首诗。

  (生练习表情诵读)

  师:多么纯朴的劳动人民,多么朴素的田园生活,忙忙碌碌却开开心心,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热爱之情来。

  (生练习感情诵读)(配乐)

  四、巩固延伸,触摸诗情。

  1、比较两首诗,发现共同点。

  2、生自由汇报。

  3、齐诵两首诗。

  4、延伸。

  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远离尘世,民风朴实的乡村迷人世界,用心灵触摸田园风光,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农村景象的清新朴实。课后把这两首古诗默写在自己的田园风景画上,积累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白居易的《池上》。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古诗文灿若星辰,用我们的心灵叩开古诗文大门,你会感悟到许多许多。最后,我送一句诗给大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设计意图: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的诗”,我设计让学生从自己的画中入手,再到诗中画,切入诗句学习,让学生学习中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诵读中自然进入诗境中,用幼小的心灵感受诗句的清新朴实。在学习任务设计上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欲望,要知道学生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如:说出景物特点,用“才……又” 来作诗,读懂了什么?发现称图中那么大的人为儿女等。通过多层次地诵读让学生的心与诗心撞击情与诗情融合。]

  板书设计:田园诗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宋]翁卷[宋]范成大

  绿遍白满景美村庄儿女耘田织麻

  闲人少:才…又人忙童孙:学种瓜

  (此案例获市古诗文案例竞赛一等奖)

四年级语文《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会读“杂”字,会写“杂、稀、蜻、蜓”4个生字。正确读写“杂兴”“菜花稀”“蜻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借助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农村风光。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中描绘的农村风光,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师生提前预习,搜集了解古诗以及诗人的相关资料,自读古诗,把不懂得知识圈画出来。

  五、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初读感知

  1.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检查复习。

  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的《宿新市徐公店》,谁能背诵一下?

  (2)师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3)师导入新课: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生机勃勃的暮春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又将走进范成大向我们展示的充满自然美的田园生活。

  (4)课件出示诗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认识“杂”字。

  师指名读诗题,相机指导:“杂”读平舌音,“兴”读第四声。

  指导书写。

  师范写“杂”字,生边看边书空。师提醒生注意“杂”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下面部分不要写成“木”。

  了解题意。

  师引导:“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一年四季,那么整个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预设: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生齐读诗题。

  2.简介诗人。

  (1)师引导:这首诗的作者是范成大。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

  (2)师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课件)

  (3)生自由读简介。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引导: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诗中的生字。(出示课件)

  4.检查自学,指导识记,读通、读顺本诗。

  (1)生自主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稀x 蜻qn 蜓tín

  (2)师指名认读,相机引导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形声字识记示例:“蜻蜓”是一种昆虫,所以都是虫字旁,右边的“青、廷”分别是这两个字的读音。

  (3)师重点指导“蜓”字的书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强调右边不要写成了“延”。

  (4)检查课文预习。

  课件出示全诗。

  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引导生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师引导:小声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读完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小声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交流;师指名交流。

  师小结:金黄的梅子、又肥又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还有结了油菜籽的稀稀疏疏的菜花……范成大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多美呀!联系生活实际来读诗,能带我们快速进入诗的意境。

  5.指导读出节奏。

  (1)师引导: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师指名读,相机指导:“二二三”是七言诗中常规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但是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有时可以分为“四三”或者其他节奏。

  (3)师生合作朗读。

  (师)“梅子金黄”——(生)“杏子肥”。

  (师)“梅子金黄杏子肥”——(生)“麦花雪白菜花稀”。【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课前查找资料的习惯。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

  板块二 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主读诗,感受诗中的“景美”。

  (1)师引导: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流利,也很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特有的韵味。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通过了解诗歌大意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2)生通过分小组读诗、想象画面、看注释等方法交流学习。

  (3)指名交流。

  师引导: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你读懂了什么,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1:我仿佛看到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挂满枝头。(相机出示梅子、杏子挂满枝头的图片)

  示例2:读着“麦花雪白菜花稀”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疏疏的残朵;一眼望去,全是雪白的麦花。(相机出示麦花、菜花图片)

  (4)理解“菜花稀”。

  师引导:油菜花在每年三四月间开放,花开时,漫山遍野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形成金黄色的花海,一望无际,令人叹为观止。到了四五月间,油菜花败落了,结出许多油菜籽,菜花就变得稀稀疏疏的。这就是诗句中的“菜花稀”。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师引导:诗人范成大在初夏的乡村,看见了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雪白的麦花和因结了油菜籽而变得稀疏的油菜花,顿时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出口成诗。(出示课件)

  (2)师指名读。

  (3)创设情境引导朗读。

  师引读: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跨越时空来到诗人范成大所在的'这个美丽的乡村,当我们置身于这迷人的风景当中,情不自禁地大声吟诵的诗句是哪两句?

  生: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引导想象画面朗读。

  师引导: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大胆想象,自由交流。

  师小结:这简简单单的14个字,描绘了一幅美若仙境的画卷,我们仿佛置身于美妙的田园,这就是古诗的魅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一起品读这两句诗。(板书:景美)

  配乐齐朗读。

  3.想象画面,品读诗中的“人忙”。

  (1)师引导:我们和诗人范成大一同游览的哪里是乡村,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2)预设:农民在地里干活。

  (3)引导理解“无人过”。

  师引导:作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人们繁忙的劳动场面,你是怎么知道他们在干活的呢?

  示例:我是根据诗句“日长篱落无人过”中的“无人过”推断出来的。初夏的时候白日渐长,正是农忙的时候。村子里没有行人,勤劳的农民们一定是下地干农活去了。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师继续引导想象:联系前面的诗句和图片,想一想,农民们在地里忙着干什么呢?(板书:人忙)

  示例:初夏的时候,农民们要把成熟的梅子、杏子摘下来,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他们早出晚归,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师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农民们在田地里热火朝天地干农活,却要写“无人过”呢?

  示例:侧面描写。

  师小结:诗人只用了3个字就让我们想象到农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到果园里摘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不辞劳苦地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的情景,婉转含蓄,化繁为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4)引导体会乡村的“宁静”。

  师引导:篱笆前没有人经过,显得那么安静。诗人在篱笆边看到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蜻蜓、蝴蝶飞舞的图片。

  师引导:作者为什么要写蜻蜓和蝴蝶呢?

  示例:衬托村中的安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5)师生合作朗读。

  师引导:白昼渐渐变长,篱笆外没有人来往。诗人看到了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满怀喜悦之情,出口成诗“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板书:热爱)

  师生合作朗读。

  (6)引导想象画面。

  师引导:此时此刻,诵读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交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注释等自主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是为了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板块三 反复吟诵,品悟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1)创设情境,带着想象朗读。

  师引导:如果你就是诗人,此刻正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陶醉其中,诗意正浓,于是作了一首《四时田园杂兴》。现在请你大声地吟诵这首诗。(生齐读)

  (2)引导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师引导:多么美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记在心里。(生齐读)(板书:赞美)

  (3)指导背诵。

  师引导:经过反反复复地吟诵,相信范成大的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已牢牢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了。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师指名背诵。

  2.课堂总结,激发兴趣。

  师:诗人范成大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诗歌传递给了世人。我国古代的田园诗人留下了很多描写田园生活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同学们在课后也可以读读,增强自身的文学底蕴。【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情。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七、板书设计:【2】一、以古诗导入:看到田园二字,你想到什么?谁来说说?

  谁来回顾学过的有关农村的古诗?《村居》《游山西村》

  好,我们今天到范成大的家乡去旅游一下,简介作者范成大及其家乡。

  自由读。

  1、初读、评价注意生字、多音字。注意节奏、平常仄短熟读、字正腔圆、朗朗上口、有板有眼。

  2、再读,理解诗意。感情读。进入画面,想象放电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本诗以老爷爷的口气写的。你怎么知道?找出有关句子来说明。自豪、赞美、勤劳。

  到底作者描绘了什么样的农村场景?请你读,想象。(别忘注释)

  交流。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尽情说,结合日常体会(农家忙)

  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指名充分地说(联想)。读出喜欢与赞扬并评价。(检查对诗意的理解。)

  情境设置: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咱们去旅游吧。

  乘时光列车回到800多年前的宋朝,来到苏州石湖旅游。范成大接待我们。

  (目的:增加趣味性,检查朗读与对诗意的理解。蕴涵德育“爱劳动”: 你干活累不累呀?看图 感受快乐 。 当我干各种农活时,喝杯茶时,我感到幸福,快乐,舒服。不劳无获,劳动最光荣。体会农家乐。

  在美丽的田园里,农民辛勤快乐地劳动着,你喜欢,向往这种生活吗?齐读本诗。

  其实历代文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适,他们写下大量的田园诗篇。再看南宋翁的诗:《乡村四月》忙,乐。

  翻到园地六中的“日积月累”,读一读,记一句。

  二、古代诗歌是配乐吟颂的。咱们也用你喜爱的歌来配唱下。《虹彩妹妹》《蜗牛与黄鹂鸟》《天仙配》等。(加深背诵)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 范成大

  农家忙

  农家乐【3】一、以古诗导入:看到田园二字,你想到什么?谁来说说?

  谁来回顾学过的有关农村的古诗?《村居》《游山西村》

  好,我们今天到范成大的家乡去旅游一下,简介作者范成大及其家乡。

  自由读。

  1、初读、评价注意生字、多音字。注意节奏、平常仄短熟读、字正腔圆、朗朗上口、有板有眼。

  2、再读,理解诗意。感情读。进入画面,想象放电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本诗以老爷爷的口气写的。你怎么知道?找出有关句子来说明。自豪、赞美、勤劳。

  到底作者描绘了什么样的农村场景?请你读,想象。(别忘注释)

  交流。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尽情说,结合日常体会(农家忙)

  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指名充分地说(联想)。读出喜欢与赞扬并评价。(检查对诗意的理解。)

  情境设置: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咱们去旅游吧。

  乘时光列车回到800多年前的宋朝,来到苏州石湖旅游。范成大接待我们。

  (目的:增加趣味性,检查朗读与对诗意的理解。蕴涵德育“爱劳动”: 你干活累不累呀?看图 感受快乐 。 当我干各种农活时,喝杯茶时,我感到幸福,快乐,舒服。不劳无获,劳动最光荣。体会农家乐。

  在美丽的田园里,农民辛勤快乐地劳动着,你喜欢,向往这种生活吗?齐读本诗。

  其实历代文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适,他们写下大量的田园诗篇。再看南宋翁的诗:《乡村四月》忙,乐。

  翻到园地六中的“日积月累”,读一读,记一句。

  二、古代诗歌是配乐吟颂的。咱们也用你喜爱的歌来配唱下。《虹彩妹妹》《蜗牛与黄鹂鸟》《天仙配》等。(加深背诵)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 范成大

  农家忙

  农家乐

四年级语文《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篇7

  《四时田园杂兴》

  备课人          总第    节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

  2.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重点: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

  关键: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时:2课时

  教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  介绍作者

  1、出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在一片地里,有一个小朋友在劳动

  2、介绍作者范成大

  二、 初读古诗  相机识字

  1、 老师范读课文

  2、 让老师借助拼音小声读(边读边圈画生字)

  3、 分小组学习生字(组内互相启发,想出好的识记生字的方法)

  4、 自学汇报,教师点拨

  绩:注意读音,理解字义,扩词,用词造句。

  供:多音字。耘:注意读音。

  三、 巩固练习

  1、 出示卡片 2、 开火车认读 3、 分别组词 4、 指导书写

  四、 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的意境

  1、 指导感情地朗读(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朗读)

  2、 指名朗读 

  五、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特色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的意境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巩固

  1、 出示卡片

  2、 认读字音,口头扩词。

  二、 指导学法,品读古诗

  1、 带着生字回到古诗当中, 再来读这首诗,边读边画出示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内通过各种学习方法对字词进行研究和交流

  2、 学习小组汇报

  出示软件, 相机指导查字典取义。

  字在字典应取哪个意思?把这个意思放在诗中,诗句是什么意思?

  3、 同桌同学之间融入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互读互评。

  4、 教师点拨,指导表情达意。

  三、 发展语言,启迪灵性

  1、 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如果你看到一个小孩在种瓜,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你是那个学种瓜的孩子,你会怎么回答呢?

  2、 同桌之间设计一次过路人与小孩的对话。

  四、 质疑问难  深化理解

  五、 知识延伸

  特色作业:

  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劳动诗写下来,并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配画。

四年级语文《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法: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相机引导。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自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演讲

  一、激qing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  

  (2)介绍作者:播放视频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3、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2、读通诗文。(注重纠正字音)     

  三、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a 听范读(出示课文朗读)。

  b 个人自由朗读。(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c 指名试读,评议。

  d 教师指导朗读。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 织布

  童孙----------学种瓜

  四、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出示课件)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耕织:耕田织布。 ⑥未解:不懂。 ⑦傍:靠近。 ⑧供:参加。

  ⑨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⑩桑阴:桑树下。

  4、指名试着概述全诗大意。(出示课件)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质疑

  五、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a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b、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c、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

  品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朗读。(注意节奏和重音)

  3、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七、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八、知识的延伸

  1、教师补充说明《四时田圆杂兴》还有60首,分为五组:《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

  2、再学习一首(课件)田园诗篇

  在古代也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如陶渊明、杨万里等。老师这里再提供两首诗人们在田园生活中写下的诗让大家欣赏学习:要求大家借助老师提供的注释自学古诗,说说诗的意思,并尝试背下来。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3、背诵自己熟知的田园诗。(出示小黑板上的自学诗《村夜》)

  《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九、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可以成为象范成大、李白一样的大诗人。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大作。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四年级语文《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篇9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整体感知,读通诗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诗文。

  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基本弄清诗歌的意思。

  3.指导学生看书上附的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二.想像意境,体会感悟。

  1.在学生初步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诗句来想像诗中的意境。

  2.指导学生观察插图与诗中哪些句子相映照,想像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通过吟诵加以感悟。

  3.朗读吟诵,背诵诗句。

  在学生体会感悟的基础上一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三.作业 

  1.朗读吟诵,背诵诗句。

  2.让学生体会、想像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四年级语文《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篇10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要求】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主识字,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第六组课文我们随作者领略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我们次走进古代诗人范成大为我们描绘的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四时田园杂兴》,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2.介绍作者 

  ⑴ 范成大你们了解多少?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⑵ 介绍作者:播放视频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3.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四时田园杂兴”的“兴”,去声,即兴。《现代汉语词典》“即兴”解释道: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即兴之作 / 即兴表演。  这里的“兴”,兴致,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这里指即兴创作的作品。“四时田园杂兴”,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 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有什么要求?

  ⑵ 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 听范读

  ⑷ 个人自由朗读。

  ⑸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  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交流学法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2、学生自学

  3、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同桌说,指名说)

  (1)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指点“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师:“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

  “各当家”,指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村庄儿女各当家”就是——

  “傍”,表示靠近的意思;“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

  师: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2)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师: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4、质疑:还有哪地方不明白的?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过渡)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生自由读诗,想象)

  2、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⑴ 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⑵ 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心里有什么感受?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⑶ 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那好,请你来读一、二两行诗。(指名读)

  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谁再来读?你的感受呢?

  预设:

  a、辛苦(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读)

  评语:你读出了时间很长,是从“昼”到“夜”。你把他们的劳动内容读出来了。

  b、忙碌:(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还要——,(指名说)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多勤劳的人们呀,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听你那么一读,我仿佛已经看到那繁忙的劳动场面了)

  c、和谐:怎样和谐的画面?(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再读读句子,还有什么感受?)

  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3、师归结

  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想到今天的辛苦,将换来的是那——,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把这种满足与快乐感受送进诗句,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师: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齐读)

  4、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出示插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

  师: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那小孩也——(指名3个学生,读诗句三、四行),

  从小孩一个小小的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吗?(交流)

  懂事: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孙童,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读)

  快乐: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读)

  可爱:瞧,他的神情、动作,一手——,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读)

  师: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听出来了,劳动着也是快乐的。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吧。

  来,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指名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升华

  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读)    (配乐读)

  4、你们也来读。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5、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背诵)

  六、拓展品读——心境之读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1.拓展《四时田园杂兴》之二

  (过渡)师:刚才我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除了借助注释、插图外,还通过发挥想象,(板书)读懂了、读好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是从描写那一幅幅劳动场面,让我们感受到忙碌的乡村生活。请大家再读读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又是在写什么呢?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诗,说说大意,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随机:你可以仿照刚才学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读懂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1)、指名读,

  (2)、说诗句的意思,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风光?

  3、比较两首诗

  (1)这两首诗都是写田园风光,前一首,诗人着重描写了村庄里男女劳动时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乡村生活的和谐,这么一种兴致。而这一首呢,诗人重点在写什么呢?(写景)是呀,同样是写田园诗,但诗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写作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有写劳动场面的,有写景物的。看来,这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还有那各种各样的人,在诗人眼中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捕捉到如此的生机和活力。诗人范成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诗中来读读吧!(读)

  (2)看着这样喜人的景象,让我们不仅想起了村庄男女劳动时的场面“昼出……”

  (3)虽然只字不提劳动场面,但景物的描写同样让人感受到了那农村的勃勃生机,劳动的喜悦。来,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两首首诗吧!

  七、积累古诗,激发兴趣

  师:是啊!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就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诗人所创作的田园诗。

  现在我们赶紧把第一首抄写下来。看看哪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老师帮忙的?

四年级语文《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篇11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 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想像能力。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 理解诗句,想象意境,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二.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想像能力。

  三. 跟老师一起学:

  (一)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1. 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苏州市)人。绍兴二十四年(1164)进士。孝宗时出使金国,表现出不畏强暴的凛然气节。官至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他是南宋著名诗人之一,为“中兴四大家”之一。先做地方官,后来一度做参知政事。曾出使金国,全节而归。晚年隐居石湖。他是位爱国诗人,也写过大量的田园诗。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诗人”。他的词,所涉及的生活面不及诗歌广阔;文字精美,音节谐婉,与婉约派一脉相通。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2. 释题:“兴”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3.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 试读全诗,回答上面问题。

  5. 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其一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⑥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其二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②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③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④蛱(jiá)蝶:蝴蝶。

  6. 解释全诗:

  其一: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其二: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7. 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8. 资料:《四时田园杂兴》(其一)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9.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这首诗以一个老翁的口吻,写初夏时节乡村劳动的繁忙。成年的“村庄儿女”们,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不是耘田就是绩麻,没有一个闲人,没有一点闲工夫。而那些不懂事的“童孙”们呢,他们也在忙着 “学种瓜”。这样一方面更烘托出农忙无闲人的热烈气氛,一方面又表现了乡村儿童在大人影响下从小就爱劳动的好品质。一个“学”字,写出了小孩子们种瓜时认认真真的情态。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10.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11. 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和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12.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

  13.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14. 重点句:《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补充知识:“中秋”经典诗词鉴赏

  中秋经典诗词鉴赏

  玉带清辉风骚传——浅尝中秋经典诗词文学是最古老的传情方式之一,中秋在传统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这些描述常常成为最能打动人心的篇章。

  早在汉魏时期,《古诗十九首》中之七《明月皎夜光》就有中秋夜里“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的感伤。

  而后,在唐诗之中,以李白的《静夜思》最为脍炙人口,短短四句诗,让多少游子魂牵梦绕。而同为李白所作的《月下独酌》,又全然另一番味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极尽苍凉。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也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对联是汉语艺术中的一个独特种类,中秋赏月时它又常成为取乐娱情的简便方式。在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中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咏月名联。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重庆巫峡上的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写巫山秀色的下联相对,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上海豫园得月楼之联,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简单道理。

  “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中国台湾阿里山古月亭,全联对仗既工整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深得“推敲”之神。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杭州西湖水月亭上的此联,典雅明丽,富于想象。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中国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帡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汉魏古诗]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四年级语文《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查找跟诗有关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古诗内容,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认会9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

  一、导言:

  一年之中有哪几个季节?你能用一首诗来告诉同学们你喜欢哪个季节吗?(学生交流)是呀!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有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板书课题:《四时田园杂兴》

  二、新授

  1、介绍作者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下面老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看谁听的最认真?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还记得我们一年级时学过的古诗《夏日》吗?那就是诗人范成大的作品,让我们一起背一下吧!(学生齐背古诗)

  2、教师范读古诗

  同学们背的真好,下面我们来学习古诗《四时田园杂兴》,请同学们把书端起来,听老师读古诗,注意听清本课生字的字音,听清古诗的重音和节拍。(读毒:昼、夜、各、供、学)

  3、学生自读古诗,圈画并借助拼音认识本课生字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注意古诗的停顿,并用喜欢的符号圈画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然后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4、检查认字情况

  a、指名认本课生字:杂、昼、耘、绩、供、织、傍、桑、阴

  b、交流识字方法

  同学们能这么快就认识本课生字,你一定有好的办法,愿意把你的方法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吗?

  教师抓住契机总结识字方法:

  ①熟字加偏旁:供、织、傍、阴、耘、杂、绩。

  ②熟字换偏旁:洪把三点水去掉换上单立人就念供

  明----阴运----耘职---织哄---供

  运---耘仇---杂

  ③熟字组新字:九+木=杂

  同学们真棒,交流了这么多识字好方法,老师猜想现在你们一定能记住这些字了,下面我们各小组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快,认得对。

  你认为哪个字的字音在读时要特别注意?

  杂(平舌音)昼织(翘舌音)供(多音字)

  c、小组比赛识字

  d、接力识字:比一比,看谁认得既对又快。

  e、找朋友:你能给这些字找到一个朋友,组成一个词语吗?

  5、默读古诗、交流探究

  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把你读懂的说给同学听听,好吗?

  理解:昼(白天)耘(耕种)绩(搓)未解(不懂得)傍(靠近)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6、指导背诵古诗

  我们已经理解了古诗的内容,那么我们比一比,看谁能把它背下来?

  三、拓展(比较两首古诗)

  背诵《夏日》和《四时田园杂兴》,在这两首古诗里,你都知道了什么?(农民伯伯热爱劳动)

  四、总结:热爱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这种美德,在我们的校园或家里应该怎么做呢?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并且书写正确美观。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难点:正确书写本课生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一、复习导入:指名背古诗

  谁愿意把古诗背给同学们听?

  二、书写生字

  我们已经能流利、有感情的背诵这首古诗,那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本课生字写的更漂亮。

  ⑴学生观察范字在虚宫格中的位置

  ⑵你认为哪个字在书写上要特别注意

  ⑶教师重点指导:家、耕、杂(强调木字底的变形)

  ⑷学生练些

  ⑸评比“小小书法家”

  三、练习

  同学们能把生字写得这么漂亮,那么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准本课出现的词语。

  1、读词

  耕耘桑树杂乱无章丰功伟绩阴天当家白昼供认织布

  a、男女声比赛读b、小组赛读

  2、读句子、

  当我回来的时候,他已经睡了。

  小鱼把荷叶当做伞。

  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告诉同学们什么?

  这样的多音字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本课也有这样的一个多音字,你还记得吗?强调供ɡōnɡ供应ɡònɡ供认

  3、背一背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谁愿意读给同学们听?

  小组比赛读,你能背下来吗?

  4、看一看,说一说

  教材71页,你看懂了什么?你想说什么?

  引导学生练习用“像”说话,蒲公英像一把降落伞。

  蘑菇像一把雨伞。树叶像一把扇子。

  你还说出这样的句子吗?(学生练习用像说话)

  5、古诗诵读

  你都积累了哪些古诗?你愿意背给同学们听吗?(指名背诵古诗)

  让我们一起背一下《四时田园杂兴》。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我们知道只有春天付出劳动秋天才会硕果累累,我们现在的年龄就是一生中的春天,让我们抓住现在时间勤奋学习,相信你们都会有美好的未来。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杂 昼 家 耕 织 桑 阴

  供  ɡōnɡ 供应

  ɡònɡ 供认

四年级语文《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篇13

  执教者:王红(浙江省杭州采荷一小  著名特级教师)

  执教年级:四年级

  授课时间:2008年4月21日

  授课地点:浙江省武警总队大礼堂

  授课背景:“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背诵了许多古诗,今天我们一起要来学习的也是(来一起)——

  生:《古诗词三首》

  师: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当中既有(生接:诗),又有(生接:词)。那么今天这堂课呢,我们重点来学习两首古诗,请大家把书打开,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两首诗。第一、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第二、借助下面的注释,想一想每一首诗的意思。明白了吗?好,开始吧!

  生:(学生自由朗读、预习)

  师:他在想每首诗的意思了。(稍停片刻)行了是吗?好,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谁来读一读第一首诗。这位同学,来。

  生1:(学生试读)

  师:两个平舌音在一起,特别难读,是哪个?

  生:蚕桑

  师:蚕桑。一起读。

  生:(学生齐读)蚕桑

  师:哎,好,谁再来读一读。

  生2:(学生试读)

  师:非常好,字正腔圆的。这里有个多音字,你们来看一下,是哪个?

  生:了

  师:是了。在这它是什么意思?(结束)。当它做结束的时候,它就读了(liao)。再请个同学来读一读。

  生3:(学生试读)

  师:非常得流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蚕,上面是个……(师书写)

  生:天。

  师:下面是个……

  生:虫。

  师:“天”、“虫”,就是蚕。蚕是吃什么的啊?

  生:桑叶。

  师:对,桑叶的。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个 “桑”字,写的时候你觉得特别要注意什么?

  生:“桑”字上面因为有三个“又”,这个“又”的最后一笔都要写成点,不能写成捺。

  师:对,这三个“又”的捺都改成了三个点。请你在书上写一个。

  生:(书写)

  师:好了吗?那我们来看一下第2首。谁来读一下。

  生1:(生读)

  师:在这首诗里也有一个多音字,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字,(师指“供”), 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看一看。

  生:从事。

  师:从事。那么在这儿它怎么读呢?应该读第一声,对了,你来读一读。

  生1:(生念: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生2:(边读边笑)

  师: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3:(读整首诗)

  师:非常好。来看,这里也有一个生字,我们写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来看什么字?欸,这是什么字?(耘)对,耘,这是什么?(师点“耕”)“耕”,对,这两个字在写的时候都要注意什么?这个“耘”在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

  生:那个偏旁应该有三横,不要写成有两横。

  师:所以,请你把这个字也写一写。(生写)写好的同学先自己读一读。

  师:好,同学们,我在想啊,编者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一定有什么联系。请你把这两首诗对比着读一读。你看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生:(自由朗读)

  师:谁发现了?两位,三位,四位,五位……

  生1:我发现这些都是写农村景色的。

  师:都是写农村生活的,是不是啊?好,一点发现了,还发现了什么?

  生2:我觉得这两首诗都有一句到两句是写他们种田、种地的。

  师:也都是写到了农村生活的。

  生3:这两首古诗都提到了它是写乡村四月的情景的。

  师:时间也是相同的,都是写农历四月小农忙季节的事儿。

  生4:我觉得这两首诗都是写春天的。

  生5:这两首时都是宋代诗人写的。

  师:你看看,这一行都是几个字啊?这都是“七言诗”是不是啊?

  师:刚才好多同学都说到了,这两首诗都写了农村生活的,那么写了农村生活的什么特点呢?请你好好再赶快读读看。

  生1:写出了他们农村人都很忙,忙着种田。

  师:都在忙着劳动,是不是啊?非常的忙碌。(板书:忙碌)

  师:那我们再来读读。先读读第1首古诗,从什么地方能够表现出人们都在那儿忙?

  生1:它这里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就是说,他们四月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没有人在休息了,没有休息的时间,都在忙着。

  师:都在忙,闲人少,说明很忙,是吗?来,这行诗谁来读?

  生1:(学生试读)

  师:你来。

  生3:(学生试读)

  师:闲人少,反过来说就是……

  生:忙人多。

  师:忙人多。他们在忙些什么?这首诗里写出他们在忙些什么呢?

  生:他们在忙着养蚕,还有种地。

  师:恩,课文是这样说的,是“蚕桑”和“插田”。谁来把这句话连起来解释解释。什么意思?“才了蚕桑又插田”,他们在干嘛?

  生:刚刚养完这种蚕,然后又要去种田了。

  师:刚刚怎么样?

  生:刚刚把蚕喂完桑叶后,又去插田了

  师:哦,刚刚把蚕喂完桑叶后,然后又去插田了,种田,插秧了,对吗?好,来,我们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读一下。

  师:“乡村四月闲人少”预备起          

  生:(学生齐读)  

  师:那么在范成大的笔下,人们又在忙些什么呢?来,你再读一读《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找一找,在这首诗中人们在忙些什么?做些什么事儿?

  生:(学生自由朗读)

  师:恩,他一边读,一边划。(停片刻)找到几件事儿了?

  生1:我找到了她们去“耘田”,还有“绩麻”。

  师:对吗?第一件事是耘田,第二件事是绩麻。耘田?就是在干什么?来,读读下面的注释。  

  生:除去田里的草(学生一齐回答)。

  师:那么绩麻呢?

  生:把麻搓成线(学生一齐回答)。

  师:好!你看,学古诗,要注意会读下面的注释。除了这两件事,还有没有?

  生2:我从“童孙未解供耕织”的“供耕织”看出他们在从事“耕织”。

  师:那么在这首诗中这个“耕”指的就是耘田,“织”指的就是绩麻。好,还有没有?还找到了人们在做什么事?

  生3:应该还有一个“种瓜”。

  师:作者通过写人们在耘田、绩麻、学种瓜……要做的事很多,来说明人们忙啊,这就是“乡村四月闲人少”大家都在忙着做事儿呢!那么你想一想,我们农历四月小农忙季节的时候,还可以做那些农活?

  生1:还可以采茶叶。

  师:采茶?哦,还有呢?

  生2:还可以挖笋。

  生3:还可以种豆子。

  师: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还可以种瓜,还有呢?

  生4:可以挖野菜。

  生5:还可以去种稻谷。

  师:哎,种庄稼。还有呢?

  生6:还可以种菜。

  师:种蔬菜,家里还可以养……

  生7:养蚕。

  师:蚕?还有呢?

  生8:养鸡养鸭。

  师:对呀,养鸡,养鸭,还可以……你说

  生9:养猪养牛

  师:对呀,养猪,养牛,牛满山坡。还有呢?

  生10:还可以养鱼。

  师:是的,喂鱼。

  生11:还可以种水果。

  师:是。

  生12:还可以种花。

  师:哎呀,总而言之,能做的事很多很多。那么,我们就学着诗人的样子啊,把这些没有写进诗的“忙”,把他写进去,能不能?来,我们试试看啊。“乡村四月闲人少”他们在干什么呢?(板书:闲人少)来,也请你们用“才……又……”。把我们刚才说的那么多的农活,选择一下把它写到诗里去。

  生1: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耘田又种瓜。

  生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种瓜又点豆。

  生3: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鸭又种豆。

  生4: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牛又种瓜。

  师:噢,一件是做完了,又接着做另一件事了。

  生5: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拉丝又纺线。

  师:忙得不亦乐乎啊!

  生6: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野菜又喂羊。(师把“野菜”改成“挖菜”)

  生7: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养羊又种稻。

  师:一件事接着一件事,真的是忙啊!同学们,那么我想啊,你们写了这么多的农活,这些,我想诗人翁卷也一定是知道的,但是他一件也没写,惟独只写了“蚕桑”和“插田”,你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1:因为我觉得,“插田”代表种菜、种瓜、点豆这些的。……而“蚕桑”呢是(养)动物,牛、羊、鸡、狗、鸭也属于动物……赚钱然后买动物。(师大笑)

  师:养蚕究竟是干嘛?

  生1:拉丝织衣服。

  师:织衣的,跟我们的穿有关的。一个是跟我们的吃有关,一个是跟我们的穿有关。

  生2:我还认为有一种原因,因为喂牛、喂羊这种随时随刻都可以喂的,而“蚕桑”和“插田”必须四月才可以的。……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3:“才了蚕桑又插田”比较押韵。

  师:噢,他还发现了押韵,你看看这里是押什么韵?你看看在这首诗里是押什么韵的?……(师面向生3),问你,你说押韵,押的是什么韵?

  生3:我觉得“蚕桑”和“插田”比较押韵。(师笑)

  师:怎么押韵了?

  生4:它最后一句话的“田”tian,第一行是“川”chuan,第二行是“烟”yan,第四行是“田”tian,最后一个韵母都是“an”(终于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押韵在哪里?)

  师:这样读起来就怎么样啊?好听了是不是?押韵,发现了,因为“蚕桑”和“插田”是与我们的吃和穿有关系的。这是最重要的,对不对?所以写在这儿。原来有那么多的奥妙在里面啊!那么谁再来读读后面的两行诗?

  生1:(学生试读)

  师:恩,非常努力。

  生2:(学生试读)

  师:一件事接着一件事,看出人们非常的忙啊。那么在这首诗中除了说农活多,能够反映人们忙以外,还可以从哪儿看出忙了?

  生:我觉得“夜绩麻”,他在夜里还在绩麻,这个意思应该是。

  师:夜的意思是?

  生:在晚上。

  (师随机评价,但因没用话筒,所以听不清。)

  师:这里的昼意思是什么?

  生:(学生一齐回答)白天

  师:夜呢?

  生:晚上

  师:白天在做什么?(生:耘田)晚上回来又在做什么?(生:绩麻)晚上做,白天做,真的是忙啊!那么我想问了,这个白天也做,晚上也做,你看,非常得辛苦,像这样的情况,你能用一个词来说吗?白天也在做,晚上也在做,一刻也不停啊,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表示?你说。

  生1:不可开交。

  师:忙得不可开交,那么昼和夜呢?怎么把它放进去?用什么词?

  生2:昼夜不分。

  师:昼夜不停倒比较好。

  生3:夜以继日。

  师:是啊,夜以继日地在那儿做事,忙啊!

  生4:日复一日。(师随机评价,但因没用话筒,所以听不清,好像是说:“但是没有夜”。)

  生5:不分昼夜。

  生6:日月如梭。(师笑)

  师:时间过得很快了,还有早——出——

  生:晚归

  师:像这样的词还有吗?…… “日夜劳作”、“ 早出晚归”像这样不停地做事,表现在(一起读)

  生: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师:像这样夜以继日地,不分白天和黑夜地在这儿做就是,读

  生: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师:欸,从时间我们也能够看出人们忙,还可以从哪儿看出人们忙?再读读这首诗。

  生:“童孙未解供耕织”这里,因为小孩子都开始从事耕织了,大人能不忙吗?  

  师:小孩都在——干嘛啦?种——瓜——,小孩子在种瓜,那么大人呢?这首诗中是怎么写的?有一行诗的,写到了大人。

  生: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师:“村庄儿女各当家”怎么理解?

  生:大人都出去了,让小孩子管家。

  师:是这样吗?

  生:“各当家”是有自己的拿手本事。

  师:是呀,各有各的本领啊!这里的“儿”“女”不是指我们小孩儿,这里的“儿”是指——男人们,这里的“女”呢?是指——女人们。这里的男人和女人各有各的本领,那么男人们在干什么?

  生1:种田。

  师:女人们在干嘛?

  生2:绩麻

  师:连孩子们也在学种瓜。大人忙,孩子也在忙,所有的人都在忙。所以说——

  生:(接)乡村四月闲人少。

  师:同学们,按常理,这些不懂事的孩子应该在干啥?(在玩)在玩些什么呢?

  生1:用弹弓打鸟。

  师:这可不大好。

  生2:在玩捉迷藏。

  生3:爬到树上去掏鸟窝。

  师:这也不大好,有危险。

  生4:玩打弹子。

  生5:还可以玩警察抓小偷。

  生6:还可以放风筝。

  师:放风筝,我们说“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是些放风筝的孩子。

  生7:还可以钓鱼。                            

  师:我们有一首诗写的是“蓬头稚子学垂纶”,这是一群学垂纶的蓬头稚子们。

  生8:还可以玩跳皮筋。

  生9:有一些调皮的小孩子在捅马蜂窝。

  师:哦(笑说)。

  生10:有些女孩子在玩丢手绢。

  生11:可以游泳。

  生12:还可以踢毽子。

  生13:还可以踢球。

  师:哦,你们都把自己想像成这些孩子了。这是一些乡村的孩子,也许,就在田野里尽情地(生:奔跑)。这就是一首诗中写到的“儿童急走……”

  生:“……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总而言之,这些孩子应该在玩耍!但是此时此刻,他们却……来,我们读一读。

  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学生齐读)

  师:他们此时却在学种瓜,所有的人都在忙啊。我们想,他们一边忙,一边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大人们也在忙,孩子们也在忙,一边忙,一边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1:今年的丰收一定很大。

  师:啊,盼望着丰收啊!

  生2:等到明天,我种的瓜成熟了,我就可以吃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师:哎,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生3:现在稍微累一点不要紧,那么以后可就轻松了。

  师:现在虽然忙,但是心中却怀揣着丰收的期盼,以后的日子可过得舒坦,过得乐滋滋的。是吗?哎,虽然忙,但是忙中有乐。(板书:忙中有乐。)来,谁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忙中有乐的感觉。

  生1:(学生试读)

  师:……学种瓜。恩,谁再来试试。

  生2:(学生试读)

  师:心中充满着对丰收的期盼。我想,除了劳动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让我们来看一看。来,你再读读这首诗,你看看还有什么也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

  生:我看它这里说“子规声里雨如烟”,子规呢,就是杜鹃的意思,那么杜鹃的声音在雨中,飘飘洒洒的,这种雨滑过来的话,一定会给人以一种很舒适的感觉。

  师:听着子规的歌声,心里会非常愉悦,那么你想想它会唱些什么呢?会唱些什么?或者会说些什么呢?

  生:它们会唱四月已经到了,你们快来种田吧!以后就能丰收了

  师:啊,抓紧劳动,丰收在望了。还有吗?还有没有?你说。

  生:四月已到,你快去点豆吧!

  师:说诗一样的啊,你说。

  生:叽叽叽,叽叽叽,等你们种好了瓜,长出了种子,我会帮你们传播种子的。

  师:好,那么除了听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呢?

  生:山里和原野都是绿色,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让人心旷神怡的。

  师:就像一幅画,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这个到处都处都是绿色的,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绿遍山原(学生一起回答)

  师:绿遍山原。除了绿还有什么颜色?

  生:白色(学生一起回答)。

  师:这个白色是什么?“白满川”,读读解释看。

  生: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幅美景(多媒体出示田野风光),哇,真的是满目是绿啊!稻田里的水在阳光的映射下,泛着白光,波光粼粼,这就是“绿遍山原白满川”,这样的景,这样的人,组合成一幅美丽的“乡村四月图”。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啊?哎,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啊?

  生1:轻松。

  生2:我感觉好好干,秋天一定能丰衣足食的。

  生3:我的心情非常舒畅。

  师:舒畅。那么让我们怀揣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这首诗。谁来试一试?

  生:(学生试读)

  师:想不想听一下由这首诗改编的一首歌曲啊?来,我们来欣赏欣赏。(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我们虽然不会唱这首歌,但我们能在这么美妙的音乐声中尽情地朗读这首诗吗?

  生:(学生齐读)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附:课文

  23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野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年级语文《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 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 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介绍作者:播放 "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3,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a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b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c听范读

  d个人自由朗读.

  e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 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 织布

  童孙----------学种瓜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 质疑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a 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b,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 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 (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c,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 (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可爱,爱劳动).

  品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这两句诗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 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 指名读

  3, 老师配乐吟读

  4, 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六,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七,知识的延伸

  1,说明《四时田圆杂兴》还有60首,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课件)

  2,再学习一首(课件)田园诗篇

  在古代也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如陶渊明,杨万里等.老师这里再提供两首诗人们在田园生活中写下的诗让大家欣赏学习:要求大家借助老师提供的注释自学古诗,说说诗的意思,并尝试背下来.

  夏时田园杂兴

  黄尘行客汗如浆,

  少住侬家漱口香.

  借与门前盘石坐,

  柳阴亭午正风凉.

  3,背诵自己熟知的田园诗.

  八,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可以成为象范成大,李白一样的大诗人.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大作.好吗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简析】这是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农家生活场景,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蝶恋花

  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防夷犹湾百转.磺塘塔近俄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践.看看尝面收新茧.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村夜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霜草苍苍虫切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