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第二课时 篇1
研究课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教学目标:
1、懂得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举例论证,让道理更有说服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名言。
天才,就是一分灵感加九十九分血汗。 ——爱因斯坦
2、读一读,想一想:
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强调了什么? (血汗。成功的关键在于付出大量的血汗)
“血汗”你是怎么理解的?
3为了完成事业,不惜费心血,流汗水,表明一个人有着怎么的品质?
板书:勤奋
4这节课,我们就来说说勤奋。
过渡: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怎么说的?
5、你认为我们要不要或该不该勤奋?为什么?(自由阐发观点,指导用上关联词,如:因为只有勤奋,我们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做有用的人。)
二、精读课文:
(一)提出观点:
1、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节,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看法(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生边读边画) 板书:提出观点
2、找到了吗?谁来读读?(指名读)
出示: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3、“桥梁”在这里比喻什么?(途径)
4、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把这个设问句并成一句话就是——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依靠勤奋;勤奋能让我们达到自己的理想境界。
5、作者接着又加上一句: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读,体会蓝色的词语。(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之所以成功,都是离不开他们的勤奋)
(二)举例说明:
1、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作者这么说你相信吗?
(要举例说明,即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2、作者举了谁的例子?怎么不举老师的例子
(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才更具有说服力。)
3、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轻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学生读课文)
4、谁先来读有关司马光成功的语句。(学生读) 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简介《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记载了1362年间的历史,内容以、军事为主。作者把这1362年的史实,按历史年代编写,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目的在于供封建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吸取教训,同时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5、司马光成功了,那童第周呢?(学生读有关童第周成功的语句)
师:童第周的成功,关键体现在那个词上?(完成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所以童第周也成功了。他们的成功都靠的是什么?(勤奋)
7、读课文,从书中找出能够表现他们勤奋的有关句子画出来。
①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②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③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变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出示:
(1)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是两遍吗?(不知多少遍,很多遍,无数遍。)无数遍地读书,一直读到——(滚瓜烂熟。))——这就是“勤奋”!这一句是写他什么时候勤奋?(小时候)
(2)感悟第二句: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平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争分夺秒地学习、写作,连睡觉的时间都要挤出来——这就是“勤奋”!这一句又是写他什么时候勤奋?(长大后)
第一句和第二句合起来就叫做—— 一生勤奋。
(3)感悟第三句:从“19年”这个数字和“终于”这个词你们体会到什么?(司马光很不容易,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就是“勤奋”!
8、再来看看童第周的勤奋。(指名读书中有关句子)
“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从这两句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谁知道?(起早贪黑)
童第周起早贪黑的学习,每天如此,这同样是——勤奋。
师: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话?(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9、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出示:抓紧时间 睡觉时 天刚亮 睡觉前)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出示材料:
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
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10、司马光和童第周通过勤奋都获得了成功,比较一下,你看出什么来?(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一个是从小就聪明,一个是起步迟、基础差。)但他们最终都—— 成功了。这又说明了什么?(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不管你有多聪明,也不管你基础有多差,都要靠努力,才会成功。所以说: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读: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1、也正如华罗庚所说,出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师:知道“拙”的意思吗?(就是笨拙)笨拙怕不怕?什么来弥补笨拙?(勤奋)
师:这就叫做——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三)总结观点:
是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囊萤映雪车胤(yìn)、像程门立雪的杨时、像文学家鲁迅、陈毅……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
看:
所以作者最后一句说的好:读:只有一生勤奋,才会有所作为,才会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想说的?
四、作业:
“诚信是立身之本”。
请你课后收集有关材料来证明这个观点。
板书设计:
提出观点: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说勤奋 举例说明: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写《资治通鉴》
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 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
总结观点: 只有……,才能……
《说勤奋》教学反思
《说勤奋》一课是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主要讲述了司马光和童第周刻苦学习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要珍惜时间,勤奋读书。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名言“天才就是一分灵感加九十九血汗。”让学生懂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付出大量的血汗,再引导到勤奋上。然后找出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作者的主旨,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接着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和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靠他们勤奋得到的,再体会他们勤奋的语句,体会时间的重要性。再通过这两个人的比较,不管是聪明还是笨拙,只要勤奋就能成功,引导到华罗庚的名言,让学生充分体会和理解勤奋的重要性。然后总结作者的观点。为写作议论文打下基础。特别是提出观点后要举例来说明,要举众所周知的事实,才更有说服力。让学生懂得今后怎么举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有些问题设计的时候只考虑到过程,没考虑到学生,结果学生回答不出来,也可能估计太高。看来课文还需让学生去多读,让学生读中自己去明白。
说勤奋第二课时 篇2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学重点、难点1、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学仪器与媒体挂图、黑板、录音机等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课时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反馈一、复习导入,感知勤奋的意思1、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 (板书:勤奋)2、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说勤奋》,文中是如何来说勤奋的。(板书:说)1、回答:勤奋。 2、学生齐读课题。 二、交流观点,树起正确的勤奋观点 1、过渡: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怎么说的? 2、你认为我们要不要或该不该勤奋?为什么? 3、你认为我们可不可以不勤奋?为什么? 师述:我认为人必须勤奋,否则,和猪又有什么区别呢? 4、虽然,勤奋对一个人这么重要,但老师还是发现生活中有不少人并不勤奋,那是为什么?谁不想快快活活、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过日子,你们怕不怕吃苦? 黑板1:我们要勤奋,我们不怕吃苦! 5、好了,现在我们的观点和课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找一找课文中的观点。 黑板2: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师范读)(换一种说法)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你能说明白吗? 成功= 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自由阐发观点,指导用上关联词,如:因为只有勤奋,我们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做有用的人。) (怕吃苦,图享受) 齐读。(读得有决心) 指名说。 (1)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句。谁能把这句话说明白点?齐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齐读。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奋成才的例子 1、作者就说这两句话,说一百遍你相信吗?说一千遍呢?那要怎样你才相信? 师:对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2、作者举了谁的例子?怎么不举老师我的例子的? 师: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3、司马光和童第周实现理想(成功)了吗? 4、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勤奋)a、司马光的事例 读课文。 黑板3:(1)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2)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2) 感悟第一句: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仅仅比较出司马光很勤奋吗?从而知道勤奋是件吃苦的事,许多人都吃不了这个苦)(3)感悟第二句: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平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师小结:这一段分别写了司马光小时侯和长大以后,勤奋学习的事情,举了几个例子,通过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方法突出描写司马光的勤奋,写得特别生动,读了,我们就仿佛能够看到司马光那认真的样儿。正因为如此,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b、童第周的事例(复习学法)体会交流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是什么?(起早贪黑)——同样这也是“勤奋”! c、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较 黑板4:抓紧时间 睡觉时 天刚亮 睡觉前 从这几个词里,你又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珍惜时间) 黑板5: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比较这两句话,能比出什么来? 师小结: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能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同样也能成才,不应自暴自弃。 (举例) (司马光,童第周) 书上怎么说的? 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 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不知多少遍)——这就是“勤奋”! (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指名读课文。成绩差不是天生,童第周名列前茅、青蛙卵剥离技术所产生的影响,这些事实证明,勤能补拙,成功来自勤奋是真理。 有以下三点: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四、拓展训练,情感升华 黑板6:名人名言: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你能不能模仿例子写一句关于勤奋的话呢?还是让我们再一次齐读黑板上的几句话: 黑板2: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读名言。(2)、交流。(3)、课后抄写。 模仿例子写一句话。 齐读。 四、总结全文,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是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古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头悬梁、锥刺骨,像凿壁偷光,像闻鸡起舞,像囊萤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 板书: 司马光15、说勤奋 事例 理想境界 (勤奋) (有所作为) 童第周
说勤奋第二课时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境界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初步了解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难点:4.初步了解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课型:新授课时:2-2
教学方法: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班教学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交流前置性作业:
1.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
2.齐背第一段。
二、明确目标:
1.小声读课文,思考: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个中心,作者主要写了那两个人的勤奋成才的故事?整体感知。
三、分组讨论合作:
(1)细读课文,了解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2)讨论司马光的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
指名朗读,师生点评,相机指点“一遍又一遍”、“高声朗读”、等词语在朗读时要着重强调,以体现司马光一生勤奋,终于取得了伟大成就。
齐读。
四、展现提升:
讲读第三自然段。
(1)默读思考: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可以取得成功?
(2)讨论。重点抓住“终于、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天刚亮、就、睡觉前、总要”来加深理解。
(3)朗读,强调重点词语。
(4)齐读。
五、巩固应用:
讲读第四自然段
1.自读,这段话讲了什么?
2.讨论。
3.这段话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六、达标测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七、布置下节课的前置作业:
练习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