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

2023-11-14

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

  教学重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认识诗人

  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

  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还可出示最有名的题壁诗《黄鹤楼》读一读。

  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朗读课题,导入诗文教学。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

  (1)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右上部分好似两手做取景框状。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

  2、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

  4、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

  5、配上乐曲,开展背诵比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

  四、揣摩古诗,触摸诗情

  1、教师提示:学习古诗,还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灵。

  2、投影出示: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遂引发了“乌台诗案”。1080年,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冲淡的格调。1084年,48岁的苏轼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西林壁》。

  3、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读诗中推测作者的诗情:苏轼这样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文人,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两度贬谪,他的命运似乎并不由自己掌握,所谓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他像绣球一样被人抛来抛去。那么,《题西林壁》有没有可能隐含他对这样的人生的一种顿悟呢?再读古诗。引导发现:“庐山”也许并不单指眼中的“这座庐山”,或许还暗指心中的“那座庐山”呢。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将“庐山”这一环境改为其它环境,例如:“官场”。换词朗读:不识x x真面目,只缘身在x x中。再引导回归原句,反复品读。

  4、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苏轼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领反复吟唱。

  五、比较阅读,点燃诗心

  1、教师出示自己所作《象棋》:孤相单士护王宫,炮马车卒狭路逢。不识棋局真面目,只缘身在棋局中。引导对比阅读,找出异同。

  2、鼓励把生活中的类似感悟也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尝试写一写。

  3、集体交流。

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 篇2

  一、教育目标。

  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

  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难点。

  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

  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过程。

  (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

  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

  (2)初读课文,质疑其。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

  2.解决问题。

  问题:写问题。西林:西林寺。墙:墙——写在墙上的诗。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领导学习。

  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

  (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

  (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

  (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团队合作讨论)

  (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报告诗意。

  (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

  (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

  5.总结。

  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

  6.配置作业。

  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

  7、板书的设计。

  有点儿。有点儿。

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 篇3

  年级:四年级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课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题西林壁》古诗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 篇4

  一、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3.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 ?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

  2.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解题

  你们知道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知道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介绍题壁诗

  (二)学习古诗

  1.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自由读诗

  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解读第一句

  a. 出示句子

  b.  指明朗读

  c. 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 侧:侧面; 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侧面呢?。。。。。。(展示课件)

  e.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g.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同,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解读第二句

  a.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自由读

  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可以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可以轻声的跟着背。

  3.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写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己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写庐山的?

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重点指导“缘”的写法,注意第四笔和第五笔分别是撇折和横折。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游戏,要考一考大家。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明白了什么呢?(出示六色方柱体)

  2、欣赏庐山风光,引出课题。(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简介庐山)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二、解题意、知作者

  1、结合注释解释“题”、“西林”的意思。

  2、说说关于对苏轼的了解。(课件出示苏轼简介。

  三、初读课文,朗读背诵

  1、现在请同学们把古诗仔仔细细的读上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遍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

  侧:cè 庐:lú 缘:yuán

  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请学生范读。

  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

  6、小组讨论赛读,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课件出示诗歌的朗读节奏划分,出示诗歌诵读)

  四、探究诗意,揭示道理

  1、感受“不同”,理解句意。

  (1)学生理解“横看”、“侧看”,让学生明白“横看”是从正面看之意。

  (2)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岭”和“峰”在形状上的区别。

  岭 峰

  (3)课件出示小练笔,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景象。

  (课件出示小练笔)结合诗句,放飞想象:

  从正面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侧面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远处望,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近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高处俯视,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低处仰望,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4)师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让学生闭上眼睛再次感受庐山的“不同”景象。

  (师有情感朗读:他横看庐山,山峦起伏;侧看庐山,山峰耸立,他不禁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 他远望庐山,云天飘渺,若隐若现;近观庐山,巍峨雄伟,犹如巨人;从高处俯视,庐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从低处仰望,山峰高峭险峻,直插云霄;他不禁吟诵——远近高低各不同。 他再变换位置看,发现庐山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他从各个角度看,发现庐山依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5)强调“各”字,让学生谈谈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

  (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

  2、品悟“不识”,揭示哲理。

  (1)师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

  (2)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启示

  (3)结合课前的小游戏让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去认清方柱体的颜色、结合诗句让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认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引导学生质疑应该怎样看待事物呢?(揭示哲理:全面客观地认清事物,对待问题)

  (4)结合所学的知识或生活实际谈谈对“全面客观地认清事物,对待问题”的理解。

  五、归纳小结,升华主题

  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写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你还知道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尝试把《题西林壁》根据《世上只有妈妈好》改编成一首歌。

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 篇6

  一、说教材:

  对于《题西林壁》这篇课文,我是这样解读的: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一共包含四篇文章,这四篇课文都讲的是通过细心观察和仔细思考发现新现象的故事。《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作者通过描写游览庐山的经历,总结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的道理。

  二、说学情:

  对于学生的情况,我是这样认为的: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对于文中描写的景物有自己的感触。但是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本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除此之外,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和稳定性还是较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媒体、图片等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设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题、横看、侧、缘”等词的意思;翻译全诗;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从自然景物中总结出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中所蕴含的观察问题要客观全面的道理,学会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看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诗句,走进诗句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与领悟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五、说教学方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配合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探索。

  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它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对此我会采用温故知新导入,给学生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具体过程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同学们,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一个怎么样的道理啊?对,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要看得远,就要站的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也是一首哲理诗,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能够从中读出哪些哲理。(板书题西林壁)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会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自主解决以下3个问题:

  1、借助相关工具书,理清字词。

  2、自主翻译全文。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读毕,我会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字词方面重点强调“横、侧、缘”等词的意思。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翻译全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最后理清本诗的写作背景: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环节三:析读课文,整体感悟

  首先我给学生播放录音,跟随名家朗读这首诗,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针对前两句,我会向学生提问“是什么导致了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接着我会向学生展示庐山不同角度拍摄照片,让学生对这些照片自主描述,根据学生的描述,总结出“观察角度的不同,导致所看到的景色不同。”随后,我会接着问“你们有过对事物或者事情观察角度的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的经历吗”,请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并引导学生要多角度看问题。(板书看问题多角度)

  针对后两句,我会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他们登山的经历出发,总结出是“在深山中无法看清山的全貌,所以就‘不识庐山真面目’。”接着我又会说“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结合本诗和这个成语,分小组讨论你们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你们有什么感受,并且是怎么做的。”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从全局出发,摆脱主观成见。”(板书解决问题全局)

  环节四:品读课文,领悟升华。

  我会让学再次生品读这首诗,想一想你还能够总结出哪里哲理。

  环节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我会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

  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背诵全诗;记叙一件你从中发现哲理的小事。

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 篇7

  老师好,就苏轼的绝句《题西林壁》我来进行一下说课。

  就小学阶段的古诗词而言,新课标重点放在识记背诵上,并在此基诎上拓展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瑰宝的蕴含。由此就本绝句我提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了解文坛泰斗苏轼。

  二、理解诗歌内容——因物寓理:客观全面看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

  三、学会后会读会诵会背会默本诗。

  四、读苏轼的其它作品。

  本教学目标揽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并以理解诗歌诵读默为重难点。

  就诗歌的教学而言如果不精心设计,很容上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为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精心备课以学生为主体深入浅出的引导模式。

  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引出课题《题西林壁》,对作者进行简介。这么简介是在学生对苏轼三言两语的基础上加以适当补充并总结的。

  (二)导入正课。用《盲人摸象》的故事启示铺设主题。这个环节主体依然是学生。借用多媒体有关山的图片给学生造成突兀感。问,山是什么?几个石头,几堆土,几棵树?五岳之一的庐山长什么样?

  (三)感悟诗歌。介绍课题,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首以绝句形式写的'游记。

  (一)自由读诗,问,苏轼眼中的庐山是怎样的,找出来同桌之间理解后用自己的话举手回答。学生的回答很多,教师总结,移步换形,位置不同看到的景不同,想象一下可能是千姿百态。

  (二)为什么会这样呢,苏轼告诉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像身在此山中!”

  (三)由此你想说点什么?

  1、一叶障目。

  2、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意思相近就好。

  总结:本绝句也就告诉我们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在生活中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问题。

  (四)带着我们的理解再读诗歌。你想就诗中的什么提醒一下同学们呢?

  1、题是什么意思?

  2、峰不可以写成锋了!

  3、注意庐的写法。

  4、缘的写法和意思都要注意。

  5、诗歌的中心思想要用到实际生活中。

  6、诗歌特色,一诗言志,言情,也可以理。二,本诗诗浅意深,寄至味于淡泊。

  (五)两分钟回顾理解,齐背,试默。

  最后,延伸课外阅读诗作,布置作业。

  在本课中我最大的优势就是,

  (1)深入浅出调动学生的经验及积极性去学诗歌。

  (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解记忆。

  我的说课结束,望给予指正。

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 篇8

  【案例片段】

  师:请同学们先分组合作自学古诗。可以先读读诗句,再交流读懂的内容和读不懂的内容。对于读不懂的内容尽力想办法解决。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请个小组派代表,交流你们组的学习情况。

  生:我们通过查字典知道了“识”是“知道,能判别”,“不识”就是“看不清”。

  生:我们组不了解苏轼是怎样一个人,他怎么会写下《题西林壁》这首诗的?

  生:苏轼就是人们常说的苏东坡,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他在游玩庐山是有感而发,在西林寺写下的一首诗。

  生:我们知道了第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成为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成为山峰。

  生:这里的“成”应解释为“是”。

  师:好,你纠正得很对!那么你能把第一句诗的意思完整地讲一遍吗?

  生:从正面看庐山是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山峰。

  师:对,可是我们能不能再说具体些呢?(分别画出“岭”和“峰”的简笔画)大家比较这两幅画,说说“岭”和“峰”各有什么特点。

  生:“岭”的特点是连绵不断,“岭”的特点是峻峭挺拔。

  师:现在谁再来描述一下第一句诗的意思?

  生: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不断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峻峭挺拔的山峰。

  【评析】

  这一教学片段较好地体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变“讲堂”为“学堂”,使古诗教学焕发出活力。

  一、扶放结合,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课堂上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有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将大胆的“放”和巧妙的“扶”有机融合起来。

  大胆的放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寻找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活学生自身学习的潜能,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在学习古诗之前,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分组自学,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大胆质疑,共同释疑。由此,学生获得了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逐步积累了探究经验,提高了探究能力。

  只有大胆地“放”,学生才可能带着教材走向老师,带着学习中的疑问走向老师,主动地得到老师更有针对性的帮助。老师要通过“放”来了解学情,来决定是否“扶”,怎么“扶”,从而不断调整我们的后续教学,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教学片段中,有一位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成果时解释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的意思。虽然有学生对此解释进行了纠正,但他们对整句诗的理解显然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把串讲诗句意思这一环节提前,采用简笔画的形式适时点拨:“岭”与“峰”的各自特点。学生一下子就领悟了,比较具体的讲出了诗句的意思。这样的“扶”,扶在学生的难处,扶得较为自然、较为巧妙。

  二、积极参与,合作探讨

  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见等。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学习的方式,就是要让学生再相互探讨中,初步学会沟通、合作的技巧,如倾听、接纳、欣赏等。在合作式的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讨论,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也就会更全身心地投入。合作学习时,无论在哪个小组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是什么意思?”“我知道……”;看到这样的情景:查字典,翻看课前搜集的资料,举手询问……

  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全开放状态,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互动方式,集思广益,使学生心目中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澄清,错误得到修正。同时合作探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能力以及团对合作精神都有积极意义。

  这样的古诗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逐句串讲的厌倦,而是探讨研究之余的喜悦和求知欲,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古诗教学焕发了活力。

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那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五、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 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

  教学重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认识诗人

  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

  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还可出示最有名的题壁诗《黄鹤楼》读一读。

  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朗读课题,导入诗文教学。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

  (1)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右上部分好似两手做取景框状。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

  2、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

  4、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

  5、配上乐曲,开展背诵比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

  四、揣摩古诗,触摸诗情

  1、教师提示:学习古诗,还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灵。

  2、投影出示: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遂引发了“乌台诗案”。 1080年,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冲淡的格调。1084年,48岁的苏轼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西林壁》。

  3、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读诗中推测作者的诗情:苏轼这样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文人,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两度贬谪,他的命运似乎并不由自己掌握,所谓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他像绣球一样被人抛来抛去。那么,《题西林壁》有没有可能隐含他对这样的人生的一种顿悟呢?再读古诗。引导发现:“庐山”也许并不单指眼中的“这座庐山”,或许还暗指心中的“那座庐山”呢。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将“庐山”这一环境改为其它环境,例如:“官场”。换词朗读:不识x x真面目,只缘身在x x中。再引导回归原句,反复品读。

  4、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苏轼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领反复吟唱。

  五、比较阅读,点燃诗心

  1、教师出示自己所作《象棋》:孤相单士护王宫,炮马车卒狭路逢。不识棋局真面目,只缘身在棋局中。引导对比阅读,找出异同。

  2、鼓励把生活中的类似感悟也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尝试写一写。

  3、集体交流。

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 篇11

  一、激情导入

  师:(配乐欣赏庐山风光片)欣赏了这些这些风景感觉怎么样?

  生:美

  师: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年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齐备)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交流资料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苏轼是宋代大诗人,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

  生: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是写在墙壁上的。

  生:我知道庐山很美,有很多的旅游景点。

  三、听录音,模仿读

  师: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古诗(放配乐诗朗诵《题西林壁》)

  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录音来比一比。

  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生:读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四、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生:我看见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还有许多的草。许多的鸟在树上唱歌。

  师:你真是用心的去读了。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板书:横岭侧峰)

  师:(出示岭峰的图片)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

  (生沉默)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个道理在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当中也出现过,谁知道是哪一篇课文吗?

  生:《画杨桃》

  师:庐山真美啊,作者来到庐山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清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面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出俯瞰,深沟幽壑;在低处抬头仰望,重峦叠障。庐山美,美在哪,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壑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生读古诗

  师:同学们刚才交流的时候说了苏轼现存的诗就有三千多首,谁能读读你收集的苏轼的诗。

  生展示。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古人也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朗读在古诗学习中的重要性。只有在朗读中,古诗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别诗的语言,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受到古诗情感的熏陶并与之产生共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朗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的教学建议: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会、理解和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读感知,以读促思,以读明理,以读悟情。朗读贯穿始终。

  上课伊始,播放古诗录音感知诗韵和情感基调。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地模仿读中初步感知古诗内容,然后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反复诵读古诗,体会诗人在庐山那种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意境和韵味,从而理解背诵古诗。最后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创见性,表现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

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 篇12

  设计意图: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笔者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收集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激趣,感悟诗的意境,形成对山的全方位的感受。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学古诗可有意思了,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谁来背首古诗?

  (二)出示:

  过渡:老师也带来了写古诗句,请你读读!感受古诗的美!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注意适当解释

  (三)初步形成对山的认识

  1、上面的诗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那是——山

  2、请你谈谈你眼中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步感悟苏轼眼中的庐山。

  (一)揭示所学内容

  1、大家谈了自己眼中的山,有位诗人也想谈谈自己眼中的山,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2、出示课件:苏轼(不是“一寸照片”人物的造型,而是采用生活写实型的)

  3、他写了一首诗叫做:《题西林壁》

  (二)初读诗句,正音

  1、出示古诗

  2、他游览的是什么山呢?他想跟大家谈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诗。

  3、自由读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4、请学生读。

  (1)单个举手积极地读

  (2)男女生比读

  (3)上下句1、2组与3、4组接读

  注意用上激励的评价语,同时正音

  (三)初步释疑

  1、明白所写的山和题诗的地点等基本常识。

  (1)过渡:有句格言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书读着读着就知道其中的东西了。你们也读了好几遍了那么你读懂什么了呢?

  (2)随机交流。

  2、师相机补充:

  (1)诗是苏轼49岁写的

  (2)这首诗是写庐山这十几首中最后的一首。

  三、探索庐山的真面。

  (一)见识庐山的多面性

  1、苏轼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引导用现代语言表达)

  2、诗句是怎样写的?

  3、出示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释字解词:

  (1)横看——正面看

  (2)岭(圆)——峰(尖险)

  5、苏轼怎样去感受庐山的?(引导回答:从不同角度去看庐山,有正面看、侧面看、远处看、近处看、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

  (二)感受庐山多面的美

  (1)这样的山你见过吗?美美地自由读前两句

  (2)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引导读者的心情的词语——百看不厌、心旷神怡 等词)

  (3)齐读诗句

  四、解疑明理

  (一)明诗意

  1、你们喜欢这样多情的庐山吗?

  2、苏轼也跟大家一样,真的想一览庐山的真面,可是他能吗?

  3、齐读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渡:诗中哪两句告诉我们他不能?

  4、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字意

  5、苏轼在叹息啊,你读出来了吗?品悟读

  (二)明事理

  1、提升庐山的真面:

  过渡:苏轼见到了如此变化无穷的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2、苏轼怎样才能见到庐山的真面?

  3、小结归纳:从整体上看,才有可能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4、形象感知:

  (1)出示:四副图——描写同一样东西,但角度各不相同

  (2)盲人摸象的故事

  5、生活中你有过这样因为看了局部而忽略整体而犯了错的事情吗?

  我们对待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呢?

  五、练情巩固

  (一)今天在诗人苏轼的带领下,你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啊?

  齐读古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二)出示:这是(         )的庐山,只有(          )才能见到庐山真面!

  过渡:苏轼眼中的山可和别人眼中的山一样吗?诗人苏轼想通过诗来告诉我们——

  六、小结:历来写山的人不计其数,而苏轼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们在生活中好好品悟这一座座真实而神奇的山吧!

  作业:观察一处景物或一样物品,并记录观察时的感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 篇13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本事目标

  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资料,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工具(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边播放音乐,边PPT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样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那里的流泉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那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齐学习走进诗歌《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三、读准音,体韵味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正;

  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

  4、指明学生范读;

  5、全班齐读古诗。

  四、抓字眼,明诗意

  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

  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意思

  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一样,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色。

  3、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心境下看到庐山会是怎样的景象。

  明确: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结果就会不一样。

  4、提问:说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明确: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我身在这庐山之中。

  5、提问: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人为什么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面目。明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诵诗歌,悟诗理

  1、提问:作者为什么要描述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此刻让我们用自我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六、巩固小结,延伸认知

  教师放配乐朗诵全诗,学生总结自我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 篇1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回忆学法。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三、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

  (二)解诗题。(并介绍“题壁诗”)

  (三)明诗意。

  1、请同学们反复朗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3、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那什么是山岭?什么是山峰?

  同学们的描述不够形象,有哪位同学能用简笔画表达出来?

  你能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吗?

  4、苏轼看过庐山不同的姿态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反过来说一说。

  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

  (四)悟诗情。

  庐山的确很美。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处俯视,深沟幽壑;在山下仰望,重峦叠障。可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还是险峻?正如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读一读,请你闭上眼睛,让我们随苏轼一起去游庐山。

  刚才那一瞬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当在诗人苏轼面对如此美景时,内心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

  你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吗?

  (五)明哲理。

  你能想个办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还记不记得学过的《画杨桃》一课,揭示了什么道理?

  在生活中,你遇到或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吗?

  其实它还可以用在学习上,与别人交往中。像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四、总结全文。

  1、想一想苏轼怎样才写出这首古诗的?

  2、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