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的灯笼火把》第二课时 篇1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品读感悟,体会“我”的善于思考与坚强勇敢,体验“我”得到全村父老乡亲救助时的感动与感激之情,进而感悟乡亲们的淳朴和善良,我们的生活需要互相帮助。
2、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雨幕、盲目、坚持、渴望、漫山遍野”,正确运用这些词。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事情,总有令人终生铭记的感动,那一声声焦急的呼唤,那满山遍野的灯笼火把就永远铭刻在作家邹德学的心里。孩子们,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九课《满山的灯笼火把》,一同去体验那份感动于感激。
二、细读2—5自然段,体会“我”的聪明、勇敢。
1、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按社么顺序讲述的?
2、体验环境恶劣。
(1)这件事怎么发生的?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想象当时的天气情况,在特别能表现天气情况的词语下面画上圆点。
(2)生交流找到的词语,课件出示句子,理解“雨幕”。
(3)你能用一个词说说当时的天气情况吗?
(4)作者为社么要这样具体些天气的恶劣?
3、体验刚坠入土井时的慌乱无助。
(1)刚坠井时,我是怎么做的?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上直线,读一读,在写我动作的词下滑上三角形符号,并用心体会我是怎样一种心情。
(2)指名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找出动词。
(3)你从中体会到我此时是怎样一种心情?
(4)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我当时的慌乱吗?(自读、指名读、点评指导再齐读。)
4、品读3—5自然段,体会我的冷静聪明、勇敢坚强。
(1)然而,这样一番艰苦努力的结果却是——(生回答)那我是怎样面对的?默读课文3—5自然段,用直线画出写我怎么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写我怎么做的句子,多读几遍,用心体会,从中你感受到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批注在书上。
(2)我怎么想的?(生读句子,课件出示)
(3)指导学生联系前后文理解“盲目”。 为什么乱挣扎的结果只会更坏?
(4)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理解“坚持”。(课文中学过的事件、汶川地震中那些坚持不放弃的事例、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事例等)
(5)我又是怎么做的?此时,我面临那些可怕的情况?(寒冷、黑暗、孤独、危险)
(6)知道有感情地朗读。
4、从作者身上,你收到什么启发?(遇到困难要勇敢坚强,善于动脑筋)
三、自学6----8自然段,体验那份亲情,感悟作者的感动与感激。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
2、指名读出被感动的句子,说说理由。
(1)抓住两个“急”字:“急切的渴望”,体会“渴望”一词的含义, “焦急悠长的呼唤”是亲人“焦急”的呼唤,体会我的感动。
(2)还要抓住一个场面描写:重点的词语—“一线、一片、一大片、漫山遍野”等加点。这些描写,特别是这些加点的词语,反映了什么情景?一方面,反映出亲人们的心情之急切,;另一方面。反映出援救我的人数之多,这情景无不使人感动。
(3)当乡亲们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拍着我的背,会说些什么?
(4)体会泪“是热的”。
(5)我又会对乡亲们说些什么?
(6)指导朗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感激之情。
四、回顾全文,体味情感
1、那一声声呼唤时时萦绕耳畔,那满山的灯笼火把常常浮现眼前,那是因为我心里永远无法忘记全村老少的关爱。作者深情讲述这个感人的故事,除了要表达深深的感激之情,还要告诉我们什么?
2、生自由说自己的阅读收获。
3、师总结,课件播放《让世界充满爱》。
五、课外作业
1、摘抄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你经历过令你感动的事吗?那起笔写下来吧!
3、课外阅读《鲁滨逊漂流记》。
板书设计
9、满山 的 灯 笼 火 把
哭喊 我 流泪
坚持
全村老少的关爱
《满山的灯笼火把》第二课时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的伟大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1、理解文章叙述顺序。
2、体会重点词句所包含的情感。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第一段,训练学生的朗读和阅读速度。
〖教学过程〗
一、播放国歌引入:
同学们,这是一首,听着她雄壮的歌曲,老师眼前不由浮现出了新中国刚成立的场景。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二、揭示课题
1、板题,读题。
2、释“开国”:新中国刚刚成立。
三、检查复习
1、指名开火车读生字词。
2、师指导生字词。
3、课文讲了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事?
4、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谁还知道有关这一天的哪些事?
四、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正确。
2、思考:
课文写了几个场面?哪几个场面?
3、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几段?为什么?
五、自悟课文
1、自然第一段:
⑴你读懂了什么?在书的空白处写出简要文字。
⑵你还有什么不懂?
2、讨论学生不懂的问题:
⑴学生小组讨论。
⑵班级师生共同讨论。
六、练习提高
七、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词三遍,听写一遍。
3、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学习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2、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
3、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生字新词。
二、自悟课文
1、自然课文第二段:
⑴这段写了几件事?什么事?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你想应该怎么读?读这句话你想到了个么?
2、自读课文第三段:阅读盛况作者写了哪三层?
3、自读课文第四、五段:
⑴这两段你读懂了什么?
⑵还有什么不懂?
⑶讨论学生不懂的问题。
三、总结方法
1、这篇课文很长,刚才同学们在老师的要求下读得较快,回忆一下,说一说怎样才能使阅读快一些?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学了这篇课文,你想了些什么?
4、如果你是记者,会选什么镜头拍?请介绍。
四、巩固提高
五、作业
1、读熟课文,抄下自己喜欢的语句。
2、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示意图。
3、背诵课文指定段落。
《满山的灯笼火把》第二课时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用“坚持、渴望、满山遍野”各写一句话。
5、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6、教育学生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思想感情。
二、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课文中哪些情景让你感动,跟同学交流。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图文结合法讲练结合
四、教学准备:
相关的幻灯片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9满山的灯笼火把
1、一起读课题,学生质疑课题。
学生自由说
2、过渡:是呀,课文中描写的山为什么满山都是灯笼火把呢?他们举着灯笼火把是为了做什么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其余学生用笔画出本课的。
2、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4、幻灯出示本课生字。
5、指名认读生字,并做到口头组词。
6、出示文中的词语:
艰苦坚信渴望喧哗悠长哆嗦
焦急挣扎抽搭援救幸亏盲目
7、指定小组进行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你知道“我”的父母当时为什么要把“我”送到乡下吗?
五、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段,知道了文中的我因为父母常年在野外工作,无法照顾我,所以把我送一乡下外婆家。我是和那儿的孩子们一起长大的。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生字
2、听写词语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2~3自然段
三、指名朗读课文2~3自然段
1、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3、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懂的?
4、当时的环境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5、从这两段中找出人们关心我的语句。
6、我是怎么附入那口井的?当时的情形怎样?找出具体的语句。
7、指名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我坠入土井时的慌乱和无助的感觉。
四、学习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我为什么不再挣扎了?我又为什么不现哭喊了?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是否读出我的当时坚定的信念。
3、那么我为什么不现挣扎了?我又为什么不再哭喊了?
4、那么请用一些词语来形容的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读了这两自然段,你认为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6、为什么呢?你会读出这种语气吗?
7、全班齐读。要读出神气、独特的感觉。
五、学习课文6~8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结果是怎样呢?亲人们是否会你我坚信的那样一起来救我呢?
2、“泪如泉涌”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会泪如泉涌呢?请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
3、你是怎么理解“……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这句话的?
六、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亲情是伟大的。因为我们是一空人,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边,将处处充满温情,充满阳光!)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3。
3、用“坚持、渴望、满山遍野”各写一句话。
《满山的灯笼火把》第二课时 篇4
一、说教材:
1、《满山的灯笼火把》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中的一个成长故事,故事记叙了作者住在农村的外婆家时,一天在风雨中坠入田边的土井后,经过挣扎和等待后,最后被乡村们救起的感人故事。文章褒扬了作者遇事善于动脑思考及勇敢的品质,说明了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别人无私的帮助。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是一篇优秀的记事文章。
2、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清文章的两条线索,找动词———经历线;体会心情变化———情感线,指导学生抓住一个“情”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从作者童年这件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3、根据课文的内容,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
(1)品味课文语言,引领学生得到成长的启示。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为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我将选用以下教法:采用创设情景法,以读促悟法。
三、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经验,我引导学生采用如下一些学习方法:采用“读、找、想、议、悟、说”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引出新知。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使学生以较快的速度投入到本课学习中去,这样的导入虽然简单,但是十分有效。学生通过预习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上就不再安排学习的时间。体现了追求高效课堂的理念。
(二)创设情境,抓住主线。新的语文学习理念要求我们,课文不应该逐句逐段地讲,应该抓住主要的线索,贯穿全篇课文来理解。所以我首先伴着风雨交加的场景引读,把学生带进小男孩坠入井口的画面中,然后直奔重点,让学生默读课文2—5自然段,找有关小男孩坠入井口后有关表现的动词———经历线。这样既创设了情境,又抓住了文章的线索。
(三)以读促悟,体会心情
文中共描写了两个重要的场景即分成两部分:一是描写小作者落入井后的表现;二是描写乡亲们持着火把找小作者的景象。
1、文中的第一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通过让学生交流的方式,指名站起来分段读,接着老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练读,最后汇报读书情况。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抓住一条情感线来体会小男孩的心理变化(恐惧———冷静———坚持———坚信)。此外我还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遇到危险时要冷静,要多动脑筋想一想。为了给下文做铺垫,我还适时提出两个问题:当小男孩坠入田边的土井,自救不成功时,他凭什么相信亲人一定会来救他?当小男孩在满怀信心,苦苦等待亲人来援救时,家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这样设计学生的朗读水平不仅会有一定层次的提高,而且在感悟的基础上会将课文读得很到位。能够检验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孩子们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想象能力的培养。接着我要进行过渡:孩子的险恶处境牵动着外婆的心,牵动着亲人的心,牵动着全村人的心。突然孩子听到了——看到了——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课文的第二部分。
2、课文中第二个重要场景就是人们来救援的情景。首先我指名读后,让学生说小男孩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然后配着《父老乡亲》的音乐,让学生举着火把呼喊着模拟救援场景。这样设计,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对“急切渴望听到”,“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亲人之间的担心,关怀和疼爱感受得淋漓尽致,对“泪如泉涌”,“眼泪是热的”的理解也就不言而喻了;对“一线”、“一片”、“一大片”、“满山遍野”的灯笼火把由远到近,由少到多的壮观场面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课文的重难点也得到了解决。
3、最后,在学生激情高昂的时候,我又给学生精心设计了小练笔:同学们,假如你是获救的小男孩,你会对乡亲们说些什么?请你拿起笔给父老乡亲写一封感谢信,最好用上黑板上的词语。(配乐《爱在人间》)这样设计既让学生回顾了课文,又升华了他们的感情,同时他们从文中得到的启示也蕴含其中,还培养了学生的习作习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然后我顺势总结,课下让学生读一读歌颂人间真情的好文章,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份微型教案,能够全面而简洁的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我的这篇课文的板书就遵循:简、准的原则,清晰直观得把贯穿全文的两条线显示了出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满山的灯笼火把》第二课时 篇5
教学要求:
(1)认读7个生字,学会本课9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用“坚持、渴望、漫山遍野”各写一句话。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课文中哪些情景让你感动,跟同学交流。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一起朗读课题,学生质疑课题。
3、过渡:是啊,课文中描写的山为什么满山都是灯笼火把呢?他们举着灯笼火把是为了做什么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指名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4、出示文中的词语:
艰苦坚信渴望喧哗悠长哆嗦焦急挣扎抽搭援救幸亏盲目
5、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6、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请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
主要介绍了我的家庭情况和我的成长地是在四川农村。
3、你知道“我”的父母当时为什么把我“我”送到乡下吗?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文中的我因为父母常年在野外工作,他们无法照顾我,所以把我送到乡下外婆家。我是和那儿的孩子们一起长大的。
六、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2至3自然段
1、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3、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4、当时的环境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5、从这两段中找出人们关心我的语句?(第三句)
6、我当时是怎样坠入那口土井的?当时的情形怎样?找出具体的语句。
7、指名朗读2~3自然段,注意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我坠入土井时的慌乱和无助的感觉。
三、学习第4~5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我为什么不再挣扎了?我又为什么不再哭喊了?
2、师生共同评价:是否正确、流利,是否读出我的当时坚定的信念。
3、那么,我为什么不再挣扎了?我又为什么不再哭喊了?
4、那么请用一些词语来形容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读了这段,你认为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6、指导朗读,要读出神气、独特的感觉。
四、学习课文6~8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结果怎样?亲人闷是否像我坚信的那样一起来救我呢?
2、“泪如泉涌”是什么意思呢?我为什么会泪如泉涌呢?请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
3、你是怎样理解“……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这句话的?
因为时间太长了,天又下着雨,很冷,我都冻僵了,所以只有泪水是热的,另一方面是说我太感动了,有那么多人们来救我,我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亲情是伟大的,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边,将处处充满温情,充满阳光!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3。
3、用“坚持、渴望、满山遍野”各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
9、满山的灯笼火把
灯火
笼我把
全村人民对我的爱
《满山的灯笼火把》第二课时 篇6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
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读了“满山的灯笼火把”你眼前出现什么景象?
2、读了课题我们一定想知道发生过一个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学生互动学习,老师利用生字卡或投影检验自学效果。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好了在小组里说一说。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回忆的这个故事是分哪两部分写的?仔细阅读,想想哪些情景使你感动。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动笔划出重点句及重点词,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把令你感动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3、交流汇报:
(1)、我是怎么附入那口井的?当时的情形怎样?找出具体的语句。
(2)、指导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我坠入土井时的慌乱和无助的感觉。
(3)思考:我为什么不再挣扎了?我又为什么不在哭喊了?
(4)、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是否读出我的当时坚定的信念。
(5)、请用一些词语来形容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6)、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默读课文,思考:结果是怎样呢?亲人们是怎样来救我呢?
5、“泪如泉涌”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会泪如泉涌呢?请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
6、你是怎么理解“……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这句话的?
五、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亲情是伟大的。因为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边,将处处充满温情,充满阳光!)
六、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学习描写的方法。
(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2、反复朗读仔细体会,并让学生尝试评价,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美妙。
七、学习拓展:讲述一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一件事,并写下来。
《满山的灯笼火把》第二课时 篇7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品读感悟,体会“我”的善于思考与坚强勇敢,体验“我”得到全村父老乡亲救助时的感动与感激之情,进而感悟乡亲们的淳朴和善良,我们的生活需要互相帮助。
2、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雨幕、盲目、坚持、渴望、漫山遍野”,正确运用这些词。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事情,总有令人终生铭记的感动,那一声声焦急的呼唤,那满山遍野的灯笼火把就永远铭刻在作家邹德学的心里。孩子们,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九课《满山的灯笼火把》,一同去体验那份感动于感激。
二、细读2—5自然段,体会“我”的聪明、勇敢。
1、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按社么顺序讲述的?
2、体验环境恶劣。
(1)这件事怎么发生的?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想象当时的天气情况,在特别能表现天气情况的词语下面画上圆点。
(2)生交流找到的词语,课件出示句子,理解“雨幕”。
(3)你能用一个词说说当时的天气情况吗?
(4)作者为社么要这样具体些天气的恶劣?
3、体验刚坠入土井时的慌乱无助。
(1)刚坠井时,我是怎么做的?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上直线,读一读,在写我动作的词下滑上三角形符号,并用心体会我是怎样一种心情。
(2)指名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找出动词。
(3)你从中体会到我此时是怎样一种心情?
(4)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我当时的慌乱吗?(自读、指名读、点评指导再齐读。)
4、品读3—5自然段,体会我的冷静聪明、勇敢坚强。
(1)然而,这样一番艰苦努力的结果却是——(生回答)那我是怎样面对的?默读课文3—5自然段,用直线画出写我怎么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写我怎么做的句子,多读几遍,用心体会,从中你感受到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批注在书上。
(2)我怎么想的?(生读句子,课件出示)
(3)指导学生联系前后文理解“盲目”。为什么乱挣扎的结果只会更坏?
(4)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理解“坚持”。(课文中学过的事件、汶川地震中那些坚持不放弃的事例、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事例等)
(5)我又是怎么做的?此时,我面临那些可怕的情况?(寒冷、黑暗、孤独、危险)
(6)知道有感情地朗读。
4、从作者身上,你收到什么启发?(遇到困难要勇敢坚强,善于动脑筋)
三、自学6----8自然段,体验那份亲情,感悟作者的感动与感激。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
2、指名读出被感动的句子,说说理由。
(1)抓住两个“急”字:“急切的渴望”,体会“渴望”一词的含义,“焦急悠长的呼唤”是亲人“焦急”的呼唤,体会我的感动。
(2)还要抓住一个场面描写:重点的词语—“一线、一片、一大片、漫山遍野”等加点。这些描写,特别是这些加点的词语,反映了什么情景?一方面,反映出亲人们的心情之急切,;另一方面。反映出援救我的人数之多,这情景无不使人感动。
(3)当乡亲们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拍着我的背,会说些什么?
(4)体会泪“是热的”。
(5)我又会对乡亲们说些什么?
(6)指导朗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感激之情。
四、回顾全文,体味情感
1、那一声声呼唤时时萦绕耳畔,那满山的灯笼火把常常浮现眼前,那是因为我心里永远无法忘记全村老少的关爱。作者深情讲述这个感人的故事,除了要表达深深的感激之情,还要告诉我们什么?
2、生自由说自己的阅读收获。
3、师总结,课件播放《让世界充满爱》。
五、课外作业
1、摘抄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你经历过令你感动的事吗?那起笔写下来吧!
3、课外阅读《鲁滨逊漂流记》。
《满山的灯笼火把》第二课时 篇8
一、教材简析:
《满山的灯笼火把》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作者童年中的一个成长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文章配有两幅形象生动的插图,记叙了作者住在农村的外婆家,一天,作者在风雨中坠入田边的土井后的表现,最后被乡村人们救起的感人故事。从中感受到人们的善良品质,学习作者遇事善于动脑思考及勇敢坚强的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独立自主地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会多音字“卡”,完成课后练习3
2、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乡村人们勤劳善良的品质;
3、注意抓住文中的事例,通过作者的心理、情感表现,明白遇事要善于动脑思考,要勇敢、坚强。
重难点:目标中第2、第3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本课安排2课时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
针对课文作者的情感表现(哭喊着——不哭也不喊——泪如泉涌)非常鲜明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以作者情感为主线,以读贯穿教学始终,注重学生的个性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采用“以读促悟法”为主,“直观教学法、想像描述法”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采用自主质疑法,合作解疑法,朗读感悟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指读导语,了解大意
(叶老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编者有意设计导语,是给予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方法,为学文设置铺垫)
二、谈话导入,质疑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好。从课题处入手,大胆质疑,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轻声读文,画生字词
2、同桌合作,互读互纠
3、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教师检测自学情况
(课堂上,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交流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上作记号。
2、大堂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质疑问难:让学生说出不懂的地方,注意课堂中的生成。
4、梳理问题,提出学习目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更有的放矢,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
第二课时
一、图文结合,直奔重点。
1、观察课文插图1,说出所见所思。
2、带着问题,再次读文。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A、为什么乱挣的结果只会更坏?(想象乱挣的结果,理解“坚持”的意义。)
B、从作者的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
(首先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法,学生与图亲密接触,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体会作者的勇敢坚强、善于动脑思考的良好品质,突出重点。其次,利用文本空白处,激发学生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读中感悟,读中体验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
2、指名读被感动的句子,说说理由。
3、图文结合,理解词语意思,能够迁移运用。
(渴望、满山遍野、泪如泉涌、是热的)
4、指导朗读最后一段,认识设问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文,自我发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三、回顾全文,体味感悟
1、开火车有感情朗读课文。
2、寻找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
3、尝试复述故事
(课标指出:积累语言材料的最佳途径是复述。阅读教学目标强调: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满山的灯笼火把》第二课时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并把这种写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2、了解“说”的几种不同表达方式,并尝试运用。
3、学会按照正确的格式创作书法作品。
4、读懂积累一些古代的爱国名言。
教学重点
词句段运用(相同句式“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并积累一组爱国名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
2、学习并运用说话的几种不同表达方式。
教具准备
课件
一、交流平台
1、读下面两段文字,说说描写的内容有什么共同特点。出示:【课件2、3】
文段1: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文段2: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2、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评价,点拨指导:
(1)这两段文字都是场面描写。(板书:场面描写)
(2)文段1和文段2既有详细叙述又有概括叙述描写,这样的写作方法叫点面结合。点,指的是对个别人或物的细致刻画;面,指的是全场情景的总的描绘(面)。
(板书:点面结合)
4、练习,认识“点”与“面”。
(1)请同学们把两个文段中“面”的描写部分用画出来,“点”的描写部分用画出来。
(2)学生反馈练习情况,教师评价指导。
5、小练笔《拔河比赛片段》。
请同学们按一定顺序,点面结合来写一写拔河比赛的片段,注意细节的刻画。
二、词句段运用
(一)相同句式
1、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出示:【课件4】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
3、教师小结,指导:
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相同的句式。(板书:相同句式)
第一个句子中的两个“只听见”说明了会场的肃静,除了“炮声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再也没有其他声音。
第二个句子中的两个“是那么”突出了那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别处的都比不上。
4。练习用相同的句式写句子。
(二)“说”的多种表达方式
1、读句子,注意“说”的表达方式。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来找我玩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2、指名学生说一说,每个句子里“说”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3、教师总结:如果对话都用“说”来表示,那就显得单调、枯燥。这几个句子中分别用“赞叹、婉言谢绝”代替了“说”。还有的时候,先把语言写出来,然后再交代说话者。还可以直接不用与“说”有关的词语也能表示。
(板书:“说”的表达方式)
写几个人物说话的句子,分别用上四种不同的对话表达方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按照正确的格式创作书法作品。
2、读懂并积累一些古代的爱国名言。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书写提示
1、谈话导入:我们要举行一次书法作品展览,把你优秀的书法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大家愿意参加吗?(板书:创作书法作品)
2、优秀作品欣赏。出示【课件5】优秀书法作品图片
3、学生评价,说一说从作品图片中你有什么发现或收获。
(竖幅的作品从右往左写,署名在左下角;横幅的作品从上往下,署名在右下)
4、教师温馨提示:
(1)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2)书写正确,字体规范。
(3)自我检视,不断提高。
5、创作自己的书法作品,写一首自己积累的唐诗。可以先在草纸上练习几遍,然后在书法纸上书写。
6、班内作品展示。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名言警句,学生尝试读一读。
出示:【课件6—10】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李纲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
2、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教师讲解:
(板书:积累爱国名言)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意思为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白马篇》,意思是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突出表现了一种爱国情感。
(3)“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这句话出自《宋史李纲列传上》,意思是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守住,一寸土地也不能让给别人。
宣和七年冬,金兵两路攻宋,昏聩无能的宋徽宗只好仓促让位钦宗,慌忙出逃镇江。李纲竭力反对南逃主张坚决抵抗。李纲奏言钦宗:“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钦宗听取了他的建议,把李纲提拔为兵部侍郎。
(4)“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意思是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4、再来读一读这些名句,相互交流,看谁读得。
5、自己练习背一背,再抄写一遍,积累下来。
《满山的灯笼火把》第二课时 篇10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从作者童年这件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从作者童年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语,导入新课。
大家见过灯笼吗?为什么会有满山的灯笼火把呢?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段(1):讲我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生活。
第二段(2—5):讲我在大雨中一个人从田里回家,坠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会来救援。
第三段(6—8):讲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救助了我。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
2、你读懂了什么?
五、作业:
1、书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内容,得到成长的启示。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学,教师辅导
1、出示自学提纲:
(1)我回家时的天气怎么样?
(2)我坠入土井里,先是怎样的表现?后来又是怎样的表现?用“——”划出我内心活动的句子并体会。
(3)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亲人们援救我的急切心情?
(4)课文中哪些情景使你感动?
2、教师巡回辅导。
三、学生舆论,互解疑难。
四、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完成提纲(1)。
2、完成提纲(2)。
(成长的启示:一是在危难之中不仅要勇敢、坚强,还要做到遇事冷静,学会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二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帮助。)
3、完成提纲(3)。
五、品词品句,质疑问难。
1、完成提纲(4)。
2、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满山的灯笼火把》第二课时 篇11
一、说教材
1、说内容:《满山的灯笼火把》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作者童年中的一个成长故事,记叙了作者小时侯住在农村的外婆家,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独自一人从田里回家,不幸坠入土井,经过挣扎和等待,最后被乡亲们救起的感人故事。
2、说插图:文章配有两幅形象生动的插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由观察插图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愿望,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单元导读与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基础(学生第一课时已掌握了生字、熟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以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为指导,
我把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味真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朗读和理解作为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读、找、议、悟、说”的方法学习课文,从而深刻理解内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注意抓住文中讲述的事例,用心体会,从别人的成长经历中,吸取有益于自己成长的东西。”)
3、情感目标:体会“我”在危难之中的坚强勇敢,教育学生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重点成因:新课标指出四年级学生重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这对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难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得到成长启示。
(难点成因:小学生限于社会经历及智力发展,并且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在安逸的环境下成长,缺乏“苦难”的体验。)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采取这样的方法:
1、朗读感悟法。
(阅读教学,“读”占鳌头。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我让学生尽情地去朗读、感悟,体会。)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激发兴趣,诱发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二)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
2、合作学习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学习为主,让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到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一,请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如果你是图中的小朋友,你会怎么做?
(借助插图,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我”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事?“我”又是怎样做的?结果又怎样呢?
(主张阅读的自主性,抓课文的主要情节,整体把握课文,交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另一方面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品读感悟(突出重点)
①自读自悟: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一句感动了你?
②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③风采展示:请小组代表读被感动的句子,并与大家分享感动的理由。
④集体研讨:指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加深感悟。
反复指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句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文,自我发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找到哪一句,我就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哪一句,与学生一起理解,一起感悟,受到启发。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品读句子,逐步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四、联想体验(突破难点)
在语文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这样可以对调动学生的情感,对理解课文有很好的作用。
①、找到乡亲们救“我”的动作,并设身处地演一演,体会乡亲们对我的关爱;
②、想象1:乡亲们搂着我,轻轻的拍着我的背,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可能会说:“孩子,你受苦了。”“孩子,你不要怕,有我们在,你不会有事的。”……把乡亲们对孩子的那种关爱之情形象的表现了出来。在理解后边的:“我不停地流着泪,是热的。”这句时,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体会到“我”被救了,被乡亲们深深的感动了,所以流下了眼泪,这是激动的泪,是感动的泪……
想象2:看到那满山的灯笼火把,面对那善良的乡亲们,“我”会对乡亲们说什么呢?
此时,老师就可以根据孩子的回答点拨:我们也要做个有爱心、善良的人。
五、升华拓展(总结全文)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①、说一说——让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作者,你感动了我,让我学会了。
乡亲们,你感动了我,让我学会了。
(通过学生的说让学生懂得在危难面前要勇敢坚强,要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关心他人,热心地帮助他人。再次强调重难点。)
②、想一想——温馨提示:小学生怎样进行自我保护?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懂得在危难面前自己应该怎么做,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③、写一写——布置作业:让孩子们写一写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亲人朋友关心帮助的小片段。
(将课堂与课外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将课堂上的感悟用于实际生活中,珍惜亲情,献出爱心,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习惯。)
《满山的灯笼火把》第二课时 篇12
一、说教材:
1.《满山的灯笼火把》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中的一个成长故事,故事记叙了作者住在农村的外婆家时,一天在风雨中坠入田边的土井后,经过挣扎和等待后,最后被乡村人们救起的感人故事。文章褒扬了作者遇事善于动脑思考及勇敢的品质,说明了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别人无私的帮助。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是一篇优秀的记事文章。
2.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从中获得成长的启示。
(3)学习作者遇事善于动脑思考,勇敢、坚强的品质,领悟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思想感情。
3.根据课文的内容,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重点内容,从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4.根据我班级学生的实际特点,教学难点为:使学生明白人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亲人和朋友的帮助。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为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我将选用以下教法:
1.引导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用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地理解课文,期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朗读法。新的语文学习理念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过分讲解代替学生的朗读实践,因此我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从而真正地实现以读促讲、以读代讲的目的。
3.创设情境法。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但是由于学生阅历有限,他们不能够很好地感知到课文中描写的情景,所以对课文的理解也不会很透彻,那么我就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创设情境,例如看图片、角色转换等等,争取以最大的限度让孩子们感受到当时的情景。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我将对以下学法进行指导:
1.探索法。由于我是用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因此学生需要不断地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那么这样就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朗读法。新课标指出,语感是语文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朗读就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课堂上学生会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进行充分朗读,如自由读、默读、齐读等等,从而促进形成他们的语感。
3.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我会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学习,期望培养他们的团结精神和协作、探究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知。我将问学生上节课的内容,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这样,学会很快地将两堂课的内容系起来,并且以较快的速度投入到本课学习中去,这样的导入虽然简单,但是十分有效。
(二)创设情境,抓住主线。新的语文学习理念要求我们,课文不应该逐句逐段地讲,应该抓住一个主要的线索,贯穿全篇课文来理解。所以我首先配乐有感情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到底作者想通过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关于成长的什么道理?那么这样即创设了情境,又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和重难点。对于学生们的回答,因为那是他们的独特体验,所以只要言之有理,我都会给与肯定。
(三)研读课文,感悟理解
文中共描写了两个重要的场景即分成两部分:一是描写小作者落入井后的表现;二是描写乡亲们持着火把找小作者的景象。
1.文中的第一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1、2自然段,并画出描写“我”的句子,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读后就会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小作者是个懂事的孩子。然后我会接着学生的话询问:就是这样懂事的孩子,却一不小心掉入了井中,那么当时的天气和环境是怎么样的?孩子们就会找出描写天气的词语。为了加深孩子们对恶劣天气的认识,我再让孩子们看关于暴风雨的图片,孩子们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掉入井中的心情了,从而理解到作者的哭喊和挣扎行为,而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我会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小作者,在挣扎后没有任何效果,反而又往下陷了一点,你又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回答后我顺势让大家自由读课文的3,4,5自然段,看看小作者是怎样做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与自身的对比中感受到小作者的优秀品质,这样的感受更真实,更深刻。学生读完课文就会说出他们的理解,在他们的回答中,我要抓住重点词语“坚持”来让学生体悟重点句子的含义,并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检验对课文的理解,从而达到朗读的目的: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学生读完之后,我要和孩子们做一个小结,我问学生们:这就是文中的小作者,他的行为和你们的表现一点也不一样,那么从中你们可以看出小作者身上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相信学生就会说出小作者的勇敢、坚强、冷静、善于动脑筋等优秀品质了。最后我要进行一个小小的拓展:你想对这位善于动脑筋、勇敢的小作者说点什么?这样设计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孩子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俗话说,打铁要趁热,孩子们说完他们的赞美之词后,我要他们用朗读把对小作者的情感抒发出来,相信学生会在感悟的基础上将课文读得很到位。接着我要进行过渡:作者坚持并坚信着,等待人们的救援,那么他等到了吗?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课文的第二部分。
2.课文中第二个重要场景就是人们来救援的情景。首先我让同学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的6到8自然段,画出感动的部分,再和小组同学们说一说。学生回答之后,首先我要抓住“渴望”这个词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听到乡亲们呼唤声的心情,并让孩子们用“渴望”说一句话。这样设计不但让学生能够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情,还能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次我让孩子们找一找哪些词语能表现出乡亲们的焦急和关心之情,这样便培养了学生们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能力。
3.让孩子们理解“漫山遍野”的含义,并在理解之后,让学生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这样不但让孩子们通过词语感受到当时的感人情景,而且学以致用,会运用这个词语。学生汇报结束,我问学生,你能通过课文中对乡亲们的描写,想象到人们是怎么样寻找小作者的吗?这样设计,一方面是帮助学生们体会乡亲们的善良和无私,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想象之后我问孩子们:被人救了,是件高兴的事,可是作者为什么还“泪如泉涌”呢?学生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理解,就能很容易的回答出来了:因为感动,所以才会泪如泉涌。明确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也就能读出作者的情感了。读完之后我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因为新的语文理念要求,对学生的朗读要进行及时的评价,这样有助于他们朗读水平的提高。接下来,我继续引导,小作者被救上来时候是什么的样子?并找同学来进行朗读。读完之后,我会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人来救小作者,他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亲人和朋友对作者的帮助是多么的巨大,多么的及时,从而进一步体会到: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亲人和朋友的帮助。接着我让学生以小组讨论:为什么作者强调自己眼泪是热的,“是热的”包含了什么含义?学生讨论之后就会得出结论:作者强调眼泪是热的,是强调他对亲人朋友的感激之情,这眼泪是感动的泪,是感激的泪。
学生朗读之后,我要对课文的第二部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并询问学生,学习了课文的6到8自然段后,你有什么感悟?那么学生就能自然的谈出他们的感受了。课文全部学习结束了,我再提出本课开始的问题,作者到底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关于成长的什么道理?学生一定能说出正确答案了。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检验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效果,再次强调重难点;另一方面是回答课堂开始的问题,使得整堂课始于提问,终于回答,十分完整。最后,我要及时地对课文进行总结,在学生们的感情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让他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样的朗读是理解地读,也是对小作者敬佩的读,同时也是对作品喜欢的读。本课结束前,为了实现读写结合的要求,我让同学们课后写一写他们和自己亲人朋友间感人的小片段,这样的设计,不但使本篇课文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习惯。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份微型教案,能够全面而简洁的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我的这篇课文的板书就遵循:简、准的原则,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满山的灯笼火把》第二课时 篇13
教材分析:
《满山的灯笼火把》第二课时讲的是在一次意外遇险时,全村的乡亲们都举着灯笼火把四处搜寻我,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这课时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教育。
学情分析:
1、 本班学生活泼,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我让他们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口语能力。
2、 要让学生很好地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亲情,必须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想力,并设身处地思考怎样做。
3、 通过学习,加深体会,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第2——8自然段。
2、 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亲情的伟大,关心他人的精神。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难点:说说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你感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听写本课生字词。
2.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3. 板书课题:满山的灯笼火把。
二、教学2---8自然段
(一)师范读课文第2—8自然段,了解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评价朗读情况。
2.学生齐读课文。
(二)学生自主学习。
1.同桌互相说说读懂了什么?再指名回答。
2.找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提出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学生汇报自学结果,老师对疑难问题加以点拨。
(三)重点分析
1.我为什么不再挣扎?又为什么不再哭喊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学生分成八小组讨论反馈:
(1) 我突然间明白了———不能再这样盲目地胡乱挣扎了,结果只能更坏,我应该保存体力。
(2) 我不再哭喊——我要用全力拽住井边的杂草,不让自己再往下坠。
(3) 我相信亲人们一定会来救我。
2.我坚持的结果怎样?我的眼泪为什么会不停地流着,是热的?学生讨论反馈:
(1)我听到了焦急、亲切而又悠长的呼唤,我还看到了那满山的灯笼火把。
(2)我被亲情所感动。
3.适时板书:
满山的灯笼火把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互动,以多种方式来读)
(五)情感升华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