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 教学设计

2023-10-21

永生的眼睛 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从一个新的视觉感受琳达一家三代人的善举,向往光明,热爱生命。

  2、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

  3、学习“捐、肓、屡、眶、遵、搂”六个生字,理解并积累“笼罩”等十二个词语。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具准备:练习设计题、多媒体课件,师生搜集的有关资料,家人对角膜捐献的看法的调查表。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自学字词,概括文中主要内容。

  2、把课文读给家长、亲人听,请他们谈谈对捐献角膜或器官捐献的看法,将结果记录下来。

  3、授集资料,了解我国目前角膜捐献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复习训练

  1、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成语填空

  a组:(  )如其来  不由自(  ) 不(  )思索 不(  )一切

  b、c组:写出带有“不”字的词语。(     )(     )(     )

  3、用“骄傲”的两种不同含义分别写两句话。

  二、学习课文,研读课文

  (一)引入:盲姑娘安静和海伦凯勒只能凭触觉发现东西,假如她们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多好啊!

  有这么一家人,为了帮助盲人重见光明,作出了特殊的选择,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永生的眼睛》。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二)学文,交流。

  1、“永生”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人都作出决定,让自己的眼睛永生?请浏览课文,思考。

  讨论。

  2、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作出捐角膜的决定时,琳达有什么反映?用“—”把有关句子画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用划出有关句子。

  讨论、交流。

  3、品读下面句子。

  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自己的房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1)讨论交流:为什么琳达不愿把死去的母亲的角膜捐给他人?

  (2)师小结:因为爱母亲,所以要让母亲完整地离开。

  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1)是什么使琳达愿意捐出父亲的角膜吗?

  (2)反复朗诵父亲说的三段话,从这几段话中,你读懂了些什么?

  (3)填空,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    ),我们的死就是(      )的。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                )。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         ),并像温迪一样画出(        )的马儿,那多么(        )!”

  “当你们得知是我的(      )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从这几句话,可看出外祖父要捐赠完好的眼角膜是希望得到帮助的盲童(                 )。

  师:从这可看出,琳达的爸爸希望盲童能重见光明,能像外孙女一样快乐地生活,他像爱孙子女一样关爱盲童,请用朗诵赞一赞这位可贵的老人。

  4、学生朗诵父亲说的话。鼓励学生选择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背一背。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1、琳达为什么骄傲?再找出其他有关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联系上下文,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重点理解“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的意思。

  2、再结合课文感悟“永生的眼睛”是什么意思?

  师小结:是的,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的行为感动了作者,使她从抗据到遵从到支持。也感动了温迪,还感动着更多的人。

  (三)拓展。

  1、交流收集的关于我国捐献器官的资料、图片。

  2、你们的亲人、父母又是怎样对待这件事?出示家人对角膜捐献的看法的调查表。你想对所调查的哪个人说什么?请写一写。

  3、交流。

  三、总结延伸。

  四、作业布置

  向熟悉的人宣传捐献器官的好处。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捐赠器官        有意义、美妙

  值得自豪

永生的眼睛 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协作手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协作手法。

  课前准备:

  ●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器官捐献的有关资料或事例。

  ●调查:身边的人对器官捐献了解多少,他们愿意在去世后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导入新课:

  《触摸春天》的盲姑娘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如果有人能将自己的器官捐献出来就好了。但器官捐献,这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结合这个问题大家在课下进行了调查,你周围的人对此有什么看法?谁来谈一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感人至深的课文《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以后,一定会对器官捐献、移植产生新的看法的。

  二、学习新课

  1、检查生字认识,朗读课文。

  2、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地方。

  3、教师质疑,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三、围绕重点解决问题

  1、“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琳达也有,她也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儿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

  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后谈体会

  指导朗读:你能够读出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吗?

  2、琳达一开始极力的反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吗?能够简单地说说吗?

  学生: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角膜→遵从遗愿捐献父亲的角膜→主动捐献女儿琳达的角膜

  3、是什么促使她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采取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划

  4、全班交流

  1)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2)你能够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回答: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成为温迪活的纪念,并分享她的美丽。

  指导朗读: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你们自己也读一读。

  师:仅仅4年的时间就能够坦然接受并且身体力行,多么令人钦佩呀,能读出他们的无怨无悔吗?指名读

  3)还有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地方表达了父亲的这一观点?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

  那有多美妙!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

  (盲童重见光明的快乐,盲人家庭的快乐,捐献者家人的自豪)

  (盲童恢复视力后,将会更加珍惜生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指导朗读: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么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生读)

  4)投影:“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请你自己来读读这句话,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回答:温迪为外公的行为而感到骄傲,为外公的精神而感动,这么小也为别人着想。

  5)祖孙两代人对角膜捐献的支持,使得琳达在失去了可爱的小温迪后主动捐献了女儿的角膜,她再也看不到女儿那栩栩如生的画儿,但她却仿佛看到了(生接最后一自然段)

  (投影: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你又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人已去世,精神永存)

  指导朗读:是呀,可爱的金发的小温迪无时无刻不活在每一个人心中,她手中的画笔——

  6)我们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故事,你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吗?

  生回答:角膜捐献真是太重要了,人们应该觉悟,主动捐献角膜;一家人很无私,它们的生命在别人身上得到了延续,获得了永生……

  7)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

  8)生回答:不是,是他们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拓展知识:

  1、在我们的社会调查中,共采访了xx个人,只有少数人不愿意捐献角膜或其他器官,多数人都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角膜或其他器官,可是事实上又是怎样呢?请你看看网上提供的资料。

  2、生阅读网站上的国内外的数据资料。

  3、看了这些数据,你又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4、怎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都了解角膜及其它器官捐献的重要意义,让大家都能够自觉投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中,即口头上支持,又付之于行动呢?你们能想个好办法吗?

  5、生出主意:写传单、加大宣传力度、写倡议书……

  五、师小结。

永生的眼睛 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尤其是“父亲”和“温迪”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一家人以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2、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2008 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当时我们每位同学、老师及社会上很多有爱心的人为他们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才使得今天四川的儿童重返校园、四川人民重建家园,这都是因为人人心中充满一颗爱心。爱是永恒的话题,今天让我们走入课文《永生的眼睛》感受琳达一家人的爱心之旅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感受作者一家人奉献了怎样的爱。(交流)

  (预设:父亲按他们生前的约定捐母亲的眼角膜、我捐父亲的眼角膜、温迪准备捐眼角膜……

  三、自读自悟,品析感悟

  1、请同学们结合课前导读梳理一下今天要解决哪些问题?(交流)

  出示阅读思考:

  (1)画出文中深受感动的语句,并在旁边批注。

  (2)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做标题?

  2、先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解决第一个问题。

  过渡:从大家刚才自读课语文找语句的时候,老师感觉你们非常认真,谁先来把自己找到的语句和大家交流交流。

  3、交流感动的语句

  1)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自由调控)

  句子一:“你能给予他人的……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引导抓关键交流体会)课文中提到的有意义的死是什么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师: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的句子感受父亲的爱心,正好抓住本课训练重点。

  小结:可见,这是一位关心他人,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父亲。请你带着平静的关心他人,为别人着想语气读一读吧!(生读)

  过渡:父亲还说了什么话?

  句子二: “如果一个盲童……那有多么美妙!”

  句子三: “想想看……又会多么骄傲。

  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把你的感受容入句中读一读吧。

  充分发挥想象,父亲的眼角膜在一位位盲人身上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交流)

  请你读出父亲的美妙,读出父亲的骄傲来吧!(生读)

  2)、深刻体会父亲的话

  让我们把父亲的话连起来读一读。

  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

  父亲曾愉快地对我说:“……”

  父亲曾骄傲地对我说:“……”

  你认为自己读的最好的一句读给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听一听(交流品读说一说: 父亲曾(   )地对我说(“ ”)。

  3)交流感受“骄傲”的真正含义

  (生说)“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骄傲。”

  (1)、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外公是因捐眼角膜而让温迪感到骄傲,想想温迪为母亲骄傲的原因是什么呢?(板书:勇于奉献、)

  (3)、你能读出骄傲的语气吗?

  4、通过理解课文中的语句,下面你们四人小组共同探讨解决第二个问题。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做标题?(交流)(时间、精神)

  过渡:让我们全体起立深情的读一次课题以表对他们一家人的敬意(生齐读课题)

  四、回归课文感受课文对我们的影响。

  1、同学们,让我们带着你们的感动之心,再一次走入温迪一家人的伟大无私的故事。(放flash动画)

  看完动画,你想对他们中的谁说些什么?

  五、回顾课文作者是在课文中多次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语言、神态……)

  本节课我们通过感受作者笔下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感受人间的爱是心的永生的。(板书;)

  六、最后请同学们欣赏一位盲人获得眼角膜捐献,重见光明写的一首感恩诗

  七、作业超市:

  1、找出课文中让你感动语句,把它摘抄到札记本上。

  2、围绕一个主题,运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里想法。

  板书:

  永生的眼睛

  富有爱心

  勇于奉献  感动

  热爱生命

永生的眼睛 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并认识本课的相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

  3.读懂课文内容,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并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破内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搜集关于“器官捐赠”的资料或者故事。

  2.了解周围的人对捐赠器官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具体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课题

  (一)谈话激情。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个盲姑娘安静吗?她用小手触摸着美丽的春天,用心灵感受着生命的美好,却无法看到真正多姿多彩的世界。如果她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可是,像安静一样的盲人,仅仅在中国就有500万人,他们在黑暗的世界里度过了一生。那么盲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学生闭眼感受)

  师:回忆你刚才的感觉,说说假如你就是那些盲人,你最渴望什么?(学生发言)

  师:是啊,他们多么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啊!

  (二)导入课题。

  师: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包括老师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是多么幸福啊,那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眼睛得到永生呢?相信读了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里弗斯的一篇回忆文章(板书课题:永生的眼睛)之后,我们就能找到答案。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三)提示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目标。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请同学们读自读提示,看看给我们学习提出了几个要求?

  学生读,交流明白:第一个要求就是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么做的。第二个要求就是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三个要求就是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字词,理清脉络

  (一)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二)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词语:

  笼罩流淌捐赠器官盲童酷爱屡屡

  遵从失明楼主突如其来不假思索不顾一切

  热泪盈眶与世长辞重见天日夺眶而出

  指名读,要求读准。

  师引导:课文我们能读得有感情,其实每个词语也有自己的感情色彩,请同学们带着对词语的理解一起读。(生齐读)

  (三)学生自读课文,思考:琳达一家哪些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做了些什么?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梳理,老师板书:

  捐赠眼角膜

  妈妈爸爸温迪

  三、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

  (一)生默读课文,勾画出有“骄傲”的句子。

  (二)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体会。

  1.温迪告诉我:“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出示句子,师提问:温迪为什么为母亲、外公所做的一切骄傲呢?

  学生思考发言。(因为外公把外婆的眼睛角膜捐赠给了别人;温迪的妈妈把外公的眼睛角膜捐赠了出去)

  师:是啊,有了他们的捐赠,就会有盲人可以重见光明,为别人带来了幸福,多么令人骄傲啊!我们一起通过朗读表达出文帝的骄傲吧!(生齐读)

  2.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你们还找到有“骄傲”的句子吗?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温迪而骄傲。

  (1)引导学生读句子,并和自己勾画的句子比较,看有什么区别?

  (2)明白“!”的作用。

  通过比较发现少了“!”和“14岁”,引导学生明白加上“!”,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些,顺势指导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

  (3)体会强调“14岁”的原因。

  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14岁的温迪“呢?

  如果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犯难,可引导学生看前文,琳达的母亲去世后捐赠眼角膜时,琳达也是14岁,可她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4)比较琳达和温迪的态度。

  师:琳达14岁时和温迪14岁时对捐赠器官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汇报:

  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师:琳达当时对于捐赠妈妈的眼角膜是什么感受?为什么?(学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深情齐读——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5)体会重点句的含义,找到琳达态度变化的原因。

  师追问:如果你们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是什么看法呢?(生发言,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师:是啊,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也是我们最爱的人,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妈妈完整的来到这个世界上,也能完整的离去。可是,琳达的态度后来发生了变化,是谁让她改变了看法?(琳达的父亲和温迪)

  师:父亲、温迪的哪些言行深深地影响着琳达,也影响着在座的同学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句子,还可以简单地写下自己的感受。(生自由度,勾画,潜心体会)

  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引导体会句子。

  ①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父亲在说这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平静)

  指名读出父亲的平静,其他同学并思考:父亲说这话时为什么那么平静呢?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认为死后器官对自己没有用处,但是对别人却有很大的帮助,因而捐赠是理所当然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琳达的父母是怎样的人?

  师:的确只有这种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人才会为壮举而感到平静,让我们通过朗读表现出父亲的那份平静吧!(生齐读)

  师过渡:父亲和温迪还有那些言行影响着琳达?

  ②父亲愉快地告诉我,他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角膜。

  师:父亲不只是有美好的想法,而且他决定在去世后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多么伟大呀,我们一起用朗读赞美这位伟大的老人。(生齐读)

  师:为什么父亲特别强调要捐赠眼角膜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指导看课文插图温迪的画,师:谁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文帝画的马?(学生发言)引导总结为一个词,那就是——栩栩如生。

  出示盲童的画

  师:这是一位盲童的画,你觉得画得怎样?和温迪的比一比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因为温迪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而盲童没有)

  师:所以父亲特别强调要捐赠眼角膜因为他觉得——(引导齐读)“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③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师:其实盲人没有眼睛,远不止是不能画出美丽的画,他们还要面临许多痛苦,那么他们会面临什么痛苦呢?(学生大胆发言)

  师:14岁的温迪也感受了盲人的痛苦,让我们一起读——出示句子(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引导想象眼角膜的作用: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_________________,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过渡:听了温迪的话,琳达彻底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出示句子:

  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

  生齐读这句话,思考:父亲还留下了什么?(引导学生领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为他人无私奉献……)

  师出示句子: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温迪而骄傲!

  师引导:在这次交谈中,14岁女儿让我明白了要为他人着想,要无私奉献的道理,所以我为女儿感到骄傲和自豪。

  四、拓展深化内涵。

  (一)资料补充。

  师:其实课文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原文中还这样写道: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你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仿佛还在不辍chuò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师:此时,琳达不再悲伤,因为她又一次想起父亲的话(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生齐读)

  (二)深化内涵,升华情感

  师:上课前,我们就提出了“眼睛如何能得到永生”这个问题,现在你们明白吗?(学生大胆发言)永生的只是眼睛吗?还有什么也得到永生?

  师总结:同学们,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还有生命。自古以来都有人追求长生不老,其实真正能让我们得到永生的是无私的爱心,只有爱心才是永恒的!

  五、布置作业(任选一题完成)

  (一)思考自己最喜欢文中的谁?并对他(她)写几句话。

  (二)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和之前他们的态度作比较,了解他们的看法变化。

  (三)自己重新思考“捐赠器官”这个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捐赠眼角                                               膜爱心永恒

  母亲                              父亲            温迪

永生的眼睛 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2、为什么捐赠遗体器官是令人骄傲的行为?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调查了解周围人们对遗体器官捐赠的看法。

  2、收集与捐赠器官有关的感人的事。

  3、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用眼睛可以看到我们这个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世界。而在我们周围,却有不少的盲人,无法用眼睛来感受生命的美好。想让他们重见光明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永生的眼睛》,看看文中这一家人为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提示”,明要求:

  齐读“阅读提示”,想想:“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2、读课文,认生字:

  ⑴ 自由读读课文,要求:

  边读边认记生字,读通课文,把你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

  ⑵ 抽学生认读生字、词语,并随机理解“屡屡获奖”和“热泪盈眶”这两个词语。

  屡屡获奖:在文中找到出现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联系句子意思理解这个词。

  热泪盈眶:先联系生活实际,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其意思。

  3、再读文,知大意:

  ⑴ 请同学们再用心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抽生说说主要内容。(师板书:捐赠角膜)

  4、说看法,抓关键词:

  抽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你周围的人们对捐赠器官的看法。

  5、抓出关键词“骄傲”:

  师导:是啊!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由此可看出,文中这一家人真了不起!那么,你为文中这一家子感到怎样?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吗?(板书:骄傲)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默读课文,想想:文中谁最值得你为他而骄傲?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画一画令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并在旁边批注你读后的感想。

  2、小组交流,谈感受。

  3、抽生全班交流,体会人物特点,深化学生感受。

  交流a:

  ⑴ 生:我觉得文中琳达的父亲最让我为他而骄傲,我是从第5自然段感受的。

  ⑵ 课件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指导学生理解其意,体会思想感情。

  师:这是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一段话?(妈妈死后捐赠角膜劝“我”时)从这儿可看出琳达的父母有着怎样的崇高精神?

  指导朗读:

  ① 抽生说说该怎么读这一段?

  ② 生读,形式:

  抽生读──生评价──再抽生读──齐读。

  师导:的确,这样一位善于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父亲,怎能不令我们为他而骄傲?

  ⑶ 生:我也为琳达的父亲感到骄傲,我是在6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和7自然段中父亲说的话中感受到的。

  ⑷ 课件出示课文7自然段中父亲说的话:

  指导生朗读:

  说读法──抽生读──齐读

  师:你们看,父亲除了同意捐赠母亲的角膜,还立下遗嘱,自己去世后也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可见他的思想境界是多么高尚。为此,我们怎能不为他感到骄傲!

  ⑸ 师引导学生对比读这两段话:

  当妈妈去世后要捐赠眼睛角膜,琳达为此不理解时,爸爸坐到她身边,平静地说……女生读。

  爸爸去世前,为了能帮助别人,他立下了死后也要捐赠眼睛角膜的遗嘱,并为此而高兴、自豪地说……男生读。

  ⑹ 小结:

  文中的父亲不仅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了他的家人,还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他的灵魂必将得到永生!

  交流b:

  ⑴ 生:我为文中的温迪感到骄傲!我是从8自然段中温迪说的话中感受到的。

  ⑵ 抽生读温迪说的话。

  ⑶ 师导:是的,14岁的温迪在妈妈捐献了外公的角膜后,不仅没想当年的“我”那样痛苦难忍,反而为亲人能帮助别人而感到自豪!这说明她小小年纪就对捐赠器官有了正确的认识。不仅如此,她也立下了自己死后捐赠角膜的志愿。这是受谁的影响?

  ⑷ 课件出示:想一想,说一说:

  因此,在温迪说这话时,作者真正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给我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

  ⑸ 面对温迪的行为,你想说点什么?

  生:多么懂事的温迪呀!小小年纪,就能够这样为别人着想,我觉得她真是很了不起!

  师:是呀,所以温迪的妈妈在文章的结尾处这样写道(生齐读)──“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交流c:

  ⑴ 生:文中琳达的妈妈值得我们为他而骄傲,因为她在课文里是第一个捐献眼睛角膜的人!

  ⑵ 师:文章对这位母亲虽然是轻描淡写,但我们却能感受到她那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交流d:

  ⑴ 生:我觉得琳达能改变自己对捐赠器官的看法,也很了不起!

  ⑵ 生:我觉得琳达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值得我们为她而骄傲!

  ⑶ 师:是啊,琳达是个贯穿课文始终的人物,她不仅爱父母、爱孩子、也爱别人。她同样具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同样值得我们为她而骄傲!

  四、拓展思维,深化情感

  1、想象说话:

  接受了琳达父母捐赠的角膜移植的盲人,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他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与捐赠器官有关的感人的事,联系题目,理解“永生”的含义。(板书:得到永生)

  五、课外作业

  课余,请向你的亲人讲述这个故事,宣传捐赠器官的积极意义。

  【板书设计】

  18*永生的眼睛

  捐赠角膜──────得到永生

  为此骄傲

永生的眼睛 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永生的眼睛》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感人故事,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质。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儿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传统观念和思想认识的升华。当年十四岁的“我”和现在十四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态度,也反映了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2.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学生准备:查找有关捐献器官的资料,调查周围人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欧洲谚语:“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桌永恒的筵席。”正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人间处处显真情。可见,善良和爱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我们领略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和受众人爱戴的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这都源于他们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源于他们对世人的一种大爱的精神境界。今天,让我们带着一颗温润的心,一颗感恩的心,走进琳达一家,领略他们一家三代无私而伟大的爱。

  二、读通课文

  1.初读课文。提示:

  a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一次,遇到难读的字词或句子多读几遍,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b 读后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词语

  捐赠  角膜  给予  重见天日  不假思索  平静  热泪盈眶

  3.让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说说什么是“角膜”以及对“角膜”的认识及其捐献角膜的意义。

  三、理解课文

  1.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琳达,琳达的父母亲,还有琳达的女儿温迪,她们对捐献眼角膜的态度一样不一样?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a  出示句子。“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琳达对捐献眼角膜是怎样的态度?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读句子,体会琳达的气愤。对父亲的气愤正好说明了琳达对母亲那深深的爱。难道父亲就不爱母亲了吗?——不是的,那是因为——出示 )

  b  "琳达,"父亲做在我身旁,平静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哪个词表现了父亲对捐献角膜的态度?

  父亲的平静是因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父亲的平静是因为——他和妈妈很久以前就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

  c 体会爱

  琳达想到的是母亲,是自己的感受,那是一种——(小爱);父亲想到的却是他人,是他人的健康,他人的幸福,那就是一种—(大爱)呀!

  3.出示补充资料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看了这一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结合资料体会器官捐献的意义。)

  小结:是呀,原来有那么多患者急需器官捐献移植,那么多人热切地盼望着这份礼物,这份礼物也就显得格外的珍贵。所以父亲说——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这个伟大的决定,你会为琳达的父亲感到——(骄傲)敬佩 高兴

  是呀,难怪温迪说(出示)“妈妈,我真为你、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温迪为外公骄傲是因为——————————,

  温迪为妈妈骄傲是因为——————————。

  难怪温迪说:“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送给失明的人,让他重见天日。”

  (齐读,个别读)

  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温迪?

  有这么一位善良,可爱的女儿,琳达怎么能不感到骄傲呢?

  (齐读)“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句式训练:琳达为温迪的__________感到骄傲。

  温迪的___________, 怎能____________感到骄傲呢?

  四 、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故事讲到这儿,并没有结束,就在琳达的父亲去世的两周后,传来了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噩耗(出示)

  在一次意外交通事故中,琳达又失去了她那可爱的、才华横溢的女儿小温迪,这对于一个刚刚失去父亲,旧痛未愈、新伤又起的琳达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呀!她应该咒骂老天的不公,应该哭诉自己凄惨的命运,而博得别人的同情和安慰,可是她没有,她是平静地签署了女儿的器官捐赠同意书。此时,温迪的话还萦绕在她的耳边:“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此时此刻你为谁而骄傲?

  这个时候这封信一定能够抚慰这位伟大母亲的心灵。(出示——)

  “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你怎么理解“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这句话?

  2.是呀,永生的眼睛是温迪外婆的眼睛,是外公的眼睛,是温迪的眼睛,也会是琳达的眼睛。出示____

  ①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②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献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③深圳眼科医院医生姚晓明母亲捐献角膜,他亲手为母亲摘除角膜。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的理解。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做标题?(小组讨论,再指名汇报)

  五、总结

  永生的不仅是温迪外婆的眼睛,外公的眼睛,温迪的眼睛,邓小平爷爷的眼睛,吴翼飞的眼睛,姚晓明母亲的眼睛,更是千千万万颗爱心!

  板书设计:

  18、永生的眼睛

  父亲      关爱他人

  琳达      捐献角膜

  温迪       无私奉献

永生的眼睛 教学设计 篇7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二、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 教学用具:投影仪、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二) 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二)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 详细地复述课文

  (2) 简要地复述课文

  (3) 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母亲——→父亲——→女儿)

  (4) 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 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

  3.指名回答。

  (四)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组词

  达(  )命(  )肿(  )肺(  )访(  )

  组(  )勇(  )敢(  )骄(  )拥(  )

  教师重点讲解:“肺”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2.积累本课词语

  突如其来 栩栩如生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才华横溢

  3.按拼音填空

  yì 才华横( )、文( )、回( )、容( )、翻( )、( )思、友( )

  jiāo ( )阳、( )傲、( )花、( )气、上( )、香( )

  zǔ ( )挡、( )织、( )力、( )国、( )成

  (五)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深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忆课文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二) 深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 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不理解)

  (2) 画出父亲说的话,并出示投影: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 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 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 指导背诵这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1) 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心愿。

  出示投影:

  他愉快地告诉我:“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①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 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

  ③ 指导背诵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体现出温迪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3) 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

  体会最后一句话: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自己默读这句话

  ③ 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 齐读“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来信的内容”

  (2) 理解句子,并出示投影:

  我那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 请同学说一说

  (3) 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内容,老师适时指导

  (三) 回读课文内容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感想: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有什么感想吧,请谈一谈。

  3.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四) 布置作业

  将你的感想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回顾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二)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巩固、扩展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这个题目的意思

  3.指名回答

  (二)自由读全文,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讨论:①说说全文要歌颂的是什么精神?(歌颂了尽自己的一切所能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②那些句子体现了这种精神?

  3.指名回答

  4.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扩展练习

  1.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死后捐赠角膜”这件事的?

  2.指名说

  (四)小练笔

  1.请你写一件给你感触最深的事情,要求内容要有详有略。

  2.学生练笔,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自己的习作,教师给予充分鼓励。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你的小练笔读给家长听

  四.板书设计:

  7 永生的眼睛

  母亲      父亲     女儿 (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教学反思

  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到捐献器官在中国面临着重重困难,身边的许多人不愿意捐献器官导致器官供体严重缺乏,患者的迫切需求与人体器官来源十分紧张形成重大的矛盾。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然会对琳达一家人产生无限敬佩之情。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训练学生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整合、梳理自己获取的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结束后,以教材为依托,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确立探究的主题,从解读文本成为“读者”到感悟课文成为“学者”,最后提升认识成为“作者”的过程中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永生的眼睛 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就句、段、篇之间的关系。

  2、体会作者一家人高尚的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

  【教学难点】理解: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永生的眼睛,在初读课文时我们对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回忆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2、一家三人捐献角膜,你想怎样评价这一家人?用一句话概括。

  3、说一个人具有怎样的品质我们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其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也可衬托出这个人的品质。

  二、打开书,让我们到文中去找一找这样的语句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物的品质;画在书上;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最后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交流 :

  ⑴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

  理解:

  最珍贵:天冷时,棉衣最珍贵;最饿时,食物最珍贵;对于一个盲童什么最珍贵?棉衣,食物我们可以用金钱买到,但是对于一个盲童来说,失去光明,角膜将不能再生,而且也不能随时买到,角膜对于他 们来说是极其珍贵的。

  ⑵ 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理解:

  有意义:人失去生命,他的器官将失去价值,如果将对于自己将要失去价值的器官捐赠给急需它的人,使自己的生命在他人身上得以延续,为社会做贡献,那将是多么的有意义。

  ⑶ 父亲的话语给我上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课,使我重新认识了人生,父亲的想法与开头作者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父亲是多么的高尚。

  ⑷ 带着这样的理解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读一读。

  2、多少年过去了,父亲的思想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在他病重时还不忘捐赠自己的器官尤其是角膜。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到令你感动的语句读一读,并写下你的感受。

  交流:

  ⑴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理解:美妙高兴自豪:把别人的快乐幸福看成美妙,为她家的快乐而感到高兴,并以此为自豪,可见父亲的思想境界是多么的高尚,他是多么的有爱心。

  ⑵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理解:骄傲:女儿也以此为自豪骄傲,可以体会到女儿的思想受父亲的影响也是如此的高尚,如此的富有爱心。

  ⑶ 父亲说了,也做了,言传身教影响了两代人,从温迪的眼神中作者看到父亲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⑷ 把令你感动的句子朗读出来。

  3、捐赠母亲的角膜“我”不情愿,到了父亲时“我”遵从了他的遗愿,到这儿故事还没完。仅两周之后“我”又失去了女儿,在连受打击,极度悲伤的情况下,“我”主动捐赠了女儿的角膜,可见“我”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到这儿,我们看到了一家三人捐献了角膜及他们的态度,那么社会反响怎样呢?齐读这封信。

  4、女儿的生命终止了,但作者仿佛看到女儿的碧眼闪烁着光芒,眼睛仍具生命力。点题:永生的眼睛。

  三、总结

  1、多么感人的故事,父亲的爱心给盲人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父亲的爱心感染了周围人,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功德无量的事业中来。来,拿出笔,拟写一份倡议书,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来。

  2、这个故事令我们感动,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做一个富有爱心、乐于奉献的人。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捐献角膜 “我”的态度:不情愿

  母亲     

  父亲   遵从遗愿

  女儿   主动

  乐于奉献 富有爱心 高尚品质

永生的眼睛 教学设计 篇9

  【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多的积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了,他们能自觉做记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学句。在阅读中能通过做批注、自读自悟等学习方式,使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趋于个性化,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教学内容分析】

  永生的眼睛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女孩叫琳达。在14岁那年琳达失去了母亲,当医生取走她母亲的眼睛的时候,琳达不顾一切的冲出自己的房间,冲着爸爸说:“你怎么能这样对待妈妈,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这时,爸爸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份。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他人的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原来,他和妈妈早已决定死后要捐赠器官了。

  【教学目标】

  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3、学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2、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协作手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包括眼角膜在内的器官捐赠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诗歌引入,铺垫情感 

  1、出示诗歌:《你的眼睛》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2、(教师朗诵)这是一位曾经远离光明的人,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后,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写下来的。是谁为他捐赠了角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永生的眼睛》。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4、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1、一读,做到不漏读、不错读,教师指导朗读难以读通的的句子,引导学生正音(捐赠、盲童、热泪盈眶、屡次、遵从、搂住),注意多音字“重”的读音。

  2、再读,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三、读中品味,领悟情感 

  1、全班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圈划的部分,并联系谈谈自己的理解。

  2、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重点研读:

  ⑴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 读,自由谈感受。

  ② 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感悟)

  ③ 如果是你,你能给予他人哪些东西?

  ⑵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我的女儿温迪自幼酷爱画马,她的作品屡屡获奖。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① 读,质疑。

  ② 文中的“我”是谁?为什么会为“我”而感到自豪?从中体会到什么?

  ③ 如果你是那个接受眼角膜的盲童,在他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见到了世界、见到了阳光,见到了梦中的亲人……你最想跟温迪的外公,那个无私捐献眼角膜将你从黑暗带向光明的人说些什么呢?

  ⑶ 把父亲的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送进去。

  德四、设置悬念,引发下文 

  1、大家回忆一下,作者也就是文中的琳达,一开始当她得知父亲要无偿捐献离开人世的妈妈的眼角膜的时候,她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当她听了父亲的话以后,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2、琳达把外公捐赠器官的心愿告诉她心爱的女儿──温迪时,她会有怎样的表现?

  3、那个写诗的人的眼角膜是爷爷捐的吗?这个问题学生心中有疑惑,老师也很想知道,那么我们一同期待。

  《永生的眼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听写积累,再显情感 

  1、听写:

  捐赠 盲童 屡次 热泪盈眶 遵从 搂住

  2、校对。

  3、选择其中的几个,回想课文内容,说一句或几句话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

  二、心灵体验,深化情感 

  1、还有什么地方也令你深深地感动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最后两节。

  2、重点研读:

  ⑴ “骄傲”一词,文中几处用到这个词,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

  ⑵ 出示句子:

  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① “这一刻”是哪一刻?

  ② 那么,琳达的父亲留下的是什么?

  ③ 你能读出之中的骄傲吗?联系上文温迪说的话,以及下文琳达的动作神态。

  三、质疑深入,延伸情感 

  1、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这一刻,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是呀,温迪是妈妈的骄傲,也是我们大家的骄傲──

  2、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配乐小提琴《爱的礼赞》)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能想到,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身了……

  当我签字时,她的话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亲爱的瑞弗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如果哪位被捐献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一游,并且爱上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知道那慷慨“施主”是谁。金发的温迪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3、(教师朗读)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读了听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

  4、课前的那着诗就是获得温迪捐赠的角膜的人写出来的。现在假如你们就是重见光明的人,知道为你们捐赠角膜的人是金发碧眼的温迪,最想与温迪或者她母亲、还有外公她们一家人说些什么吗?

  5、将想说的话写下来,用心写!

  6、指导朗读相关句子。(课件出示)

  四、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1、链接相关资料:

  ⑴ 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⑵ 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⑶ 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04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⑷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2、温迪一家是伟大无私的,她的外公、她虽然永远离开这个人世,再也看不到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了,但她们的眼角膜却给他人带去了光明,带走了黑暗。让我们一起读课题──永生的眼睛。现在你明白课文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作题目了吗?

  五、作业

  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身边的人听,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替重见天日的角膜受者写一封感谢信

  附录:

  【教学资源及资料】

  〔美〕琳达•里弗斯

  作者是个美国人,名叫琳达•里弗斯。文章叙述了她家中的一件真事故事。作者的母亲在她十四岁时因病去世。许多年后,爸爸也因病去世。那时她有了女儿,女儿不久也因交通事故丧生。他们前前后后都像作者的父亲所说的一样,捐献了角膜。女儿温迪为她自己的姥爷而感到骄傲,我想作者也会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骄傲、自豪的。

  【自我问答】

  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

永生的眼睛 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捐献亲人眼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2、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学习难点:  领悟父亲的话的含义,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从故事中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赠的正确观念。

  一、课题质疑

  1、师: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是心灵的窗户,我们拥有它就拥有光明,拥有美好的人生。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永生的眼睛》。

  2、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3、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看到了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

  二、学习新课

  1、检查生字认识,朗读课文。

  2、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地方。

  3、教师质疑,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三、围绕重点解决问题

  1、“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琳达也有,她也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儿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

  指导朗读:你能够读出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吗?

  2、琳达一开始极力的反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吗?能够简单地说说吗?

  3、是什么促使她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采取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划

  4、全班交流

  1)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2)你能够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指导朗读: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你们自己也读一读。

  师:仅仅4年的时间就能够坦然接受并且身体力行,多么令人钦佩呀,能读出他们的无怨无悔吗?指名读

  3)还有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地方表达了父亲的这一观点?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

  那有多美妙!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

  指导朗读: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么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生读)

  4)投影:“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请你自己来读读这句话,谈一谈你的理解。

  5)祖孙两代人对角膜捐献的支持,使得琳达在失去了可爱的小温迪后主动捐献了女儿的角膜,她再也看不到女儿那栩栩如生的画儿,但她却仿佛看到了

  (投影: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你又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指导朗读:是呀,可爱的金发的小温迪无时无刻不活在每一个人心中,她手中的画笔——

  6)我们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故事,你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吗?

  7)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

  四、总结全文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学习了这篇文章,有哪些收获?

  2、师生共议:我们能不能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做些什么?

  (1)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身边的人听。

  (2)替重见光明的角膜受捐者写一封感谢信。

  (3)利用收集和调查到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

  (4)写一封捐献器官倡议书。

永生的眼睛 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永生的眼睛》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感人故事,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质。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儿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传统观念和思想认识的升华。当年十四岁的“我”和现在十四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态度,也反映了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2.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学生准备:查找有关捐献器官的资料,调查周围人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欧洲谚语:“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桌永恒的筵席。”正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人间处处显真情。可见,善良和爱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我们领略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和受众人爱戴的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这都源于他们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源于他们对世人的一种大爱的精神境界。今天,让我们带着一颗温润的心,一颗感恩的心,走进琳达一家,领略他们一家三代无私而伟大的爱。

  二、读通课文

  1.初读课文。提示:

  a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一次,遇到难读的字词或句子多读几遍,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b读后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词语

  捐赠角膜给予重见天日不假思索平静热泪盈眶

  3.让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说说什么是“角膜”以及对“角膜”的认识及其捐献角膜的意义。

  三、理解课文

  1.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琳达,琳达的父母亲,还有琳达的女儿温迪,她们对捐献眼角膜的态度一样不一样?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a出示句子。“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琳达对捐献眼角膜是怎样的态度?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读句子,体会琳达的气愤。对父亲的气愤正好说明了琳达对母亲那深深的爱。难道父亲就不爱母亲了吗?——不是的,那是因为——出示)

  b"琳达,"父亲做在我身旁,平静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哪个词表现了父亲对捐献角膜的态度?

  父亲的平静是因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父亲的平静是因为——他和妈妈很久以前就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

永生的眼睛 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 默读课文,运用学过的方法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继续学习用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思想感情的方法,阅读课文,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4.学习作者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运用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2.揭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2.检查初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

  捐赠  盲童  屡屡 遵从 搂住 突如其来 不假思索 热泪盈眶  栩栩如生  重见天日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介绍自己是怎么概括的。

  三、再读,迁移读法。

  1.回忆一下,我们学习《触摸春天》一课,是怎么体会小女孩热爱春天、渴望自由的情感的?

  (抓关键词语来体会。)

  2.什么是“永生”?(不会灭亡,永不消失)课文哪些语句告诉我们妈妈、爸爸的眼睛是“永生”的?再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来。

  (生读书,勾画语句。)

  3.汇报交流。

  语句一: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教学指导:

  (1)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死、有意义)这两个词语告诉我们什么?

  (2)妈妈这样认为,她又是怎么做的呢?

  (3)想象:妈妈的眼角膜捐赠给了盲童,你仿佛看到他在干什么?(4)你觉得这里的“永生”是说什么?

  语句二: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那多么美妙!

  指导:(1)找出句子的关键词。(重见光明,多么美妙)

  (2)什么事让爸爸觉得“那多么美妙”?

  (3)想象一下:在父亲的帮助下,一些盲童重见光明,他们可以看见什么?(至亲至爱的家人,五彩缤纷的世界,玩耍的场地,……)他们的心情如何?家人又会怎样?

  (4)这句话表达了爸爸什么样的感情?

  (5)你觉得这里的“永生”又指什么?

  语句三: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母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指导:(1)“这一刻”是哪一刻?

  (2)“父母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们到底还留下了什么?

  (3)你觉得这里的“永生”是指什么?

  4.思考讨论:

  (1)读到这,大家发现课文中的父母和女儿都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心愿?

  (2)为什么他们都有这样的想法呢?从这些想法和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教师导读。是的,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温迪说——

  生读: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师: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说——

  生: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四、研读,体会写法。

  1、刚才,我们是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和温迪的美好心愿的?

  2、发现了吗?课文都是怎么写他们的?

  3、指名朗读他们说的话。

  4.教师小结:课文通过人物说的话表现人们的品质,我们也是抓住了他们的话体会他们的美好愿望。

  板书设计:

  18 永生的眼睛

  母亲

  父亲    无私奉献

  琳达    大爱无边

  温迪

永生的眼睛 教学设计 篇13

  【学习目标预设】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读中感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父母亲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学习其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课前谈话预设】讲美军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录找阵亡士兵遗骸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人遗体的尊重。

  【教学流程预设】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有一个词语大家肯定非常熟悉!(点击课件出示:母亲)熟悉吗?

  2、母亲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母亲就是我们温暖的家。可是,不幸的女孩──琳达,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母亲。

  3、点击课件播放“悲情轻音乐”,并出示课题及作者(18、《永生的眼睛》),再范读出示:

  那会儿,我的内心一直笼罩着巨大的悲哀与苦痛。一想到从此以后我再也得不到妈妈的呵护了,泪水便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我无法面对没有妈妈的孤零零的生活。

  (就在母亲去世的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

  4、面对这个近乎没有任何人情味可言的要求,我的父亲,会作何反应?痛失慈母的我,又会作何反应?

  设计意图:配乐范读,展现琳达痛失慈母后的悲痛情绪,从而调动学生情感,促使其“移情”考虑问题。逝者已去,作为女儿此时最应做的莫过于让母亲静静离去,而一位警官的突然造访,却使得事情的发展显得扑朔迷离。故事讲到这儿,嘎然而止,要求学生去读文本,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也为“父亲同意角膜捐赠,我反对角膜捐赠”的冲突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体会“我”对角膜捐赠的反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86页,借助屏幕上的温情提示,自由地读读课文,(点击出示温情提示)。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好,开始吧!

  (温情提示内容:“角膜”、“角膜移植”、“器官移植”相关知识)

  2、学生借助温情提示,自由读文。

  3、反馈学习生字词情况:

  读完了课文,谁来跟这几个朋友打个招呼?

  盲童、屡屡、搂住、遵从

  4、交流读文体会:

  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了?

  ⑴ 课件出示句子一:

  “当然可以。”爸爸痛快地回答。

  ⑵ 课件出示句子二: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

  (抓住“当然”、“ 痛快”体会父亲对角膜捐赠的支持;抓住“怎么能、冲、哭喊、应该”等处体会我的反对;同时进行感情朗读)

  ⑶ 是什么让我如此反对呢?(预设:对母亲的尊敬和爱)

  ⑷ 反复引读:

  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

  师:“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深爱着母亲的我无法接受捐赠母亲角膜的决定,使我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

  师:使我忍不住深深地责怪父亲……

  师:使我忍不住痛哭失声……

  设计意图:采用一个“欲擒故纵”的教学策略,在此处将父亲对器官捐赠的态度与我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我对捐赠事件的强烈反对,从而预设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本课的后续教学设作好铺垫。

  三、快读课文,感受“我”态度的转变

  1、同学们,一个对捐赠母亲角膜如此强烈反对的“我”最终会不会同意器官捐赠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能够体现我同意“角膜捐赠”的语句?

  (学生读文)

  2、交流,引导质疑:

  课件出示:

  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师: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提问,梳理出主问题“我为什么同意了器官捐赠?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

  设计意图:找到恰当的教学切入口是组织好通篇教学的关节点,更是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索引和文眼”。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紧抓“我”对“捐赠器官”一事的态度为线索,前一环节充分渲染“我”的反对态度,本环节展现“我遵从父亲遗愿”捐赠角膜,这样就制造出最大的心理冲突,此时将我的态度作一前后比较,引导学生质疑,“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梳理出本课研究的主问题“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样学生的探究就展开了。

  四、精读课文,探究“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至9自然段,用笔划出有关的语句,并反复地读一读,想想从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四人小组交流)

  2、交流学生学习体会:

  句子一:

  课件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⑴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⑵ 再读这句话,思考“在父亲的眼里,怎么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预设: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⑶ 引用资料,比较理解:

  课件出示: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角膜捐赠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① 数百万的患者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我们能给予他们什么?而父亲呢?

  ② 反复引读(个体读──集体读):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因为在很久以前,我的父亲就认为……

  师:了却自己的心愿,拯救他人的幸福,这是一位博爱的父亲……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位崇高的父亲……

  句子二:

  课件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⑴ 初读,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

  (抓住“美妙、自豪”等词语体会父亲博大胸怀。)

  ⑵ 引导联想:

  (个体想──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透过父亲的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⑶ 结合想像,感情朗读。

  ⑷ 再度想像,回归课题:

  师:是啊,我们会为这位父亲骄傲,透过盲童那双重见光明的眼睛,仿佛还看到了什么?那是一双“永生的眼睛”(回归课题,点击出示)

  句子三:

  课件出示:

  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

  ⑴ 初读,指名说“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抓住“热泪盈眶、跑、紧紧、拥抱”体会温迪的感动,感受父亲对 “我” 的影响)

  ⑵ 感情朗读。

  ⑶ 拓展想像:

  温迪会对外公说些什么呢?仿佛在对我们说些什么呢?

  (预设:“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让我们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等)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进入了探究与体验相结合的阶段。在“心理冲突”的推动之下,学生要在本环节中完成对“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个问题的探究,但本文是一篇人文性比较强的文章,仅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解读显然是不够的,应当在探究的过程中展开体验式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成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层解读和对人文思想的深度领悟。新课程关注的不只是学习结果,更关注的是学习过程,也就是说一定要探究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本环节,或许让学生找到体现“我态度转变原因”的语句并不难,但他们在寻找过程中所经历的“思维、感悟”过程,却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也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师必须引领学生“钻到文本里面去”,也必须引领学生将“所得”倾吐于自己的表达之中。教师紧抓“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个主问题,学生就会顺着问题追究下去。学生寻找理由,教师从旁引导,以移情体验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新鲜,同时也很乐意参与。通过读句子、说体验等活动,促使学生能多元化地理解文本、进行想像和表达,体悟文本的人文内涵。

  五、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1、引读(课件出示):

  是啊,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2、解读句子:

  自由地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读懂了什么?(父亲还留下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抓住“真正”,“远非”来理解)

  3、回读父亲的话:

  师:父亲还为我们留下了“激动”,留下了“幸福”,留下了“一双永远闪亮的眼睛”。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听听父亲说过的话(课件播放《爱的奉献》并出示父亲的话)

  师: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师: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父亲愉快地说──“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师:父亲骄傲地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4、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师:是啊,同学们,父亲的眼睛真是一双“永生的眼睛”(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读一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总结:这双眼睛里留下了捐赠者宝贵的角膜,留下了父亲的谆谆教导,留下了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更留下了生命的崇高价值。这真是一双永远闪亮的永生的眼睛。

  设计意图:此环节,本课教学的点题、升华部分。将父亲的话在此作一汇总,并作配乐朗读,用意在于加深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人文把握,体悟“父亲”的崇高人格,为最后的点题做好引子,使课题及其内涵的揭示成“水到渠成”之势。

  六、布置作业 

  写一封号召人们支持器官捐赠的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