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3-10-20

《说勤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词,理解部分词语。

  3、明确作者观点,读懂两个故事。

  教学重点:读懂故事,明确观点。

  教学难点:对比读两个故事、了解文体。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同学们,你的理想是什么?

  ……

  大家的理想是如此美好。那么,你们可知道,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

  对,是勤奋!(出示: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齐读,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说勤奋》。谁知道这里的“说”是什么意思?

  对,作者就是想和大家谈一谈勤奋。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看词语:

  稍微      剥离       毫不气馁    滚瓜烂熟

  期末     华罗庚      急起直追    名列前茅

  枕头    资治通鉴     勤能补拙    有所作为

  基础    远渡重洋

  (1)开火车朗读,及时正音。

  (2)为了能够读准这些生词,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个字音?(齐读)

  (3)点击“基础”:通过完成“预习导航”,我们知道“基础”有两个意思。它原来是指              ,本课是指                      。

  (4)你从哪个成语中读到了“勤奋”?能给我们说说它的意思吗?

  2、请同学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作者谈勤奋,课文中哪两句话直接表明了勤奋的作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以后请用笔划下来。

  交流(出示):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1)第一句话中的哪个词语让你看到了勤奋?(理解“汗水和心血”、“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适时板书:桥梁、一生勤奋)

  (2)齐读两句话。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两个人的例子?

  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a、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2、3两小节,把这两个人的事例作比较,看看它们有何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做做记号。

  b、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交流:(相同或不同之处)

  (1)古代、现代:

  难怪作者在开头用了这样一个词语呢?(“古今中外”)

  (2)天资聪颖、基础较差: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司马光天资聪颖?又从哪些地方看出童第周基础较差?

  基础差的人只要勤奋也能成才,难怪华罗庚说:(引读)“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分才。”

  (3)都取得了成功: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成功了?

  “著名的史学家”、“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著名的生物学家”、“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勤奋:

  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勤奋?读给大家听一听。

  适时理解、再读“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3、是勤奋让他们取得了成功。难怪作者说,……(再出示作者的观点,齐读)

  4、现在,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完成作业:

  1、钢笔描红。

  (1)(出示生字)想把它们写正确、美观,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2)教师范写:惯

  (3)学生描红“末”、“惯”。

  2、完成《补充习题》1、2

  五、布置课后作业:

  1、搜集司马光、童第周及《资治通鉴》的相关材料。

  2、搜集与“勤奋”有关的名言以及通过勤奋获得成功的事例。

  板书设计:

  说勤奋

  桥梁

  司马光、  童弟周

  一生勤奋

《说勤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5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学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今天朱老师教的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听过不少,能够听到常规的第一课时对我显得弥足珍贵。

  第一课时一般是揭题解题,了解生字生词,熟悉课文结构。本堂课基本上也是按照这个模式组织教学。因为常规,所以有借鉴价值。如,朱老师的生字生词教学,对我启发很大,我一般也就是齐读个读,让学生说说理解的词语,自己再解说难解的词语。朱老师很重视学生的读音,相比之下,我教的三年级语文很少去指导学生的读音。这点是我需要改正的地方。

  新课标指出:要树立大语文观,要让第一范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朱老师的几个问题也体现了这个思想:有没有人跟你说起过勤奋?我们要不要勤奋?为什么要勤奋?不勤奋会有什么后果?

  这些问题都来源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实际,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并没觉得太艰涩。课堂以生活为谈话的内容,容易激发学生谈话的兴趣。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勤奋)

  此文转载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

  此文转载

《说勤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刻感悟文章内涵,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过程:

  一、板书导入,初步感知勤奋的意思

  1、板书课题。

  板书“勤”字。认识它吗?为什么右边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齐读。给他找个兄弟。(勤劳、努力、刻苦、奋发)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

  二、交流观点,树起正确的勤奋观点

  过度: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怎么说的?

  2、你认为我们要不要或该不该勤奋?为什么?(自由阐发观点,指导用上关联词,如:因为只有勤奋,我们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做有用的人。)

  3、你认为我们可不可以不勤奋?为什么?

  师述:我认为人必须勤奋,没有什么要不要、该不该、可不可以,谁让你是人的呢?要想一生懒惰,那么来世就去做猪。

  4、虽然,勤奋对一个人这么重要,但老师还是发现生活中有不少人并不勤奋,那是为什么?(怕吃苦,图享受)谁不想快快活活、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过日子,你们怕不怕吃苦?

  投影1:我们要勤奋,我们不怕吃苦!齐读。(读得有决心)

  5、好了,现在我们的观点和课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找一找课文中的观点。指名说。

  投影2: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句。谁能把这句话说明白点?(换一种说法)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你能说明白吗?——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老师读第二句:先强调“只有”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再强调“一生”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齐读。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奋成才的例子

  6、作者就说这两句话,说一百遍你相信吗?说一千遍呢?那要怎样你才相信?(举例)

  师:对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7、作者举了谁的例子?(司马光,童第周)怎么不举老师我的例子的?

  师: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8、司马光和童第周实现理想(成功)了吗?书上怎么说的?

  9、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勤奋)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

  A、司马光的事例

  (1)读课文。

  投影3: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不知多少遍)——这就是“勤奋”!

  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仅仅比较出司马光很勤奋吗?从而知道勤奋是件吃苦的事,许多人都吃不了这个苦)

  (3)感悟第二句: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平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B、童第周的事例

  指名读课文。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是什么?(起早贪黑)——同样这也是“勤奋”!

  C、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较

  投影4:抓紧时间睡觉时

  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几个词里,你又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珍惜时间)

  投影5: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比较这两句话,能比出什么来?有以下三点: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投影6:名人名言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有“家”颜老师

  10、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11、还是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大屏幕上的几句话:

  投影7: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2、总结:

  是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古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头悬梁、锥刺骨,像凿壁偷光,像闻鸡起舞,像囊萤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

  附:板书

  13、说勤奋

  桥梁(图)

  理想境界

《说勤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48

  关于“勤奋”的名言: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

  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

  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玩物丧志。(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学无止境。(荀子)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

  远)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

  (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

  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二、关于“勤奋”的故事

  第一则: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

  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

  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

  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

  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

  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同乡有个富翁家中藏书很丰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却不

  收分文工钱。富翁感到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我不想要工钱,只

  希望您能把家中的书都借给我读,我可就很心满意足了。”富翁听了,被他那

  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匡衡就有了极好的

  读书机会。史书上说,匡衡精力充沛,超越常人,富翁家的丰富的藏书,加上

  匡衡本人的勤奋努力,终于把他造就成为一位知识学问渊博的学者。当时的读

  书人中甚至流传着这么几句口碑:“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没有人能解说《诗经》,匡衡恰好来了;匡衡给大家解说了《诗经》的疑

  义,大家开心得都笑起来)。”可见他声誉很高。当时,许多读书人都拜他为

  师,跟他学习。

  后人根据匡衡的故事,概括出一句成语“凿壁偷光”,形容勤奋好学.

  第二则: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

  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

  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

  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

  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

  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

  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

  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

  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葛亮

  也就更勤奋了。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

  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学习需要勤奋。勤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无数与勤奋有关的事例

  历来为人们称道,车胤“萤入疏囊”是勤奋;孙康“雪映窗纱”是勤奋;匡衡

  “凿壁偷学”是勤奋;苏秦“悬梁刺股”是勤奋;祖逖“闻鸡起舞”也是勤

  奋,勤奋使他们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伟业。

  学习要有主见,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是不要迷信权威。

  第三则: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

  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

  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

  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

  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

  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第四则:

  童第周小时候的好奇心十分强,看到不懂的问题往往要向父亲问个为什么。父

  亲每次都不厌其烦地耐心给他讲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小坑坑,他觉得十分

  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去问父亲:父亲,那屋檐下石板上的

  小坑是谁敲出来的?是做什么用的呀?父亲看到儿子这么好奇,高兴地

  说:这不是人凿的,这是檐头水滴下来敲的。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还能把

  坚硬的石头敲出坑?父亲耐心地解释说: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长日

  久,点点滴滴不断地敲,不但能敲出坑,还能敲出一个洞呢!古人不是常说'滴

  水穿石'嘛!就是这个道理。父亲的一席话,在小童第周的心里激起了一阵阵涟

  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阶上,望着父亲,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由于农活比较多,童第周对学习有些失去兴趣,不想读书了。父亲耐心地开

  导,童第周说:你还记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吗?小小的檐水只要常年坚持不

  懈,能把坚硬的石头敲穿。难道一个人的恒心不如檐水吗?学知识也要靠一点

  一滴积累,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为了更好地鼓励童第周,父亲书写了滴

  水穿石四个大字赠给他,并充满期望地说:你要把它作为座右铭,永志不

  忘。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勤奋)

  此文转载

《说勤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4

  黄晓晖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4、积累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的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二、学习事例

  1 、整体感悟

  ①    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呢?说一千遍呢?这样说有说服力吗?那要怎么样才有?(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事例才有说服力。)

  ②    师: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举他们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③    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描述他们成功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④师: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划出能体现出他们“勤奋”的句子。

  2、学习司马光的例子

  ①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天资聪明)

  ② 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他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③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

  出示句子:

  △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理解第一句,“滚瓜烂熟”是什么意思?“一遍又一遍”说明了什么?

  ——理解第二句,“警枕”是怎样的枕头?他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枕头?      (根据时间上的不同,让学生体会:司马光一生勤奋)     

  师:读这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

  ④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⑤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3、学习童第周的事例

  ①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2)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3)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自读,展开小组讨论。

  ②指名回答问题1和2,提出问题“课文中那些词语体现了童第周的勤奋努力?”

  ——释“毫不气馁”“奋起直追”

  △    小练习

  “直”的意思有:a 挺直,使笔直;b 公正的,正义的;c 直爽,爽快;d 一个劲儿,不断地。

  理直气壮(  ) 急起直追(  ) 心直口快(  )

  ——“天刚亮、睡觉前、习惯”      

  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

  (指名说)

  小结:(深情地)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

  ③回答问题3,引导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

  ④    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⑤    让学生根据板书小结,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三、拓展积累

  1、出示名人名言,读记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我所完成的任何科学工作,都是通过长期的考虑、忍耐和勤奋得来的。              ——(英)达尔文

  科学的未来只能是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年轻一代。                   ——(前苏联)巴甫洛夫

  2、你还知道那些关于“勤奋”的格言?

  3、学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4、再读中心句: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板书:                      

  15 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        →           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勤奋)

  此文转载

《说勤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6

  一,全体学生参与课堂

  一开始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学生都能正确回顾,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作者的主旨,初步体会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接着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学习和长大后用"警枕"提醒自己努力分不开的,通过研读词句明白"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学要求自学第三小节,讨论交流后明白"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资源,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学生提高读,划,议,说,听理解了课文的语言文字和课文说理的方法.在课文结束时让学生说说关于"勤奋"的名言和根据生活实际说说同学中勤奋学习的故事,更是让全体学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了学习!

  二,读中品味.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齐读,默读,更有创新地引读.给学生一片充分朗读的天地,我的课堂更真实!

  三,说中明理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支撑着语文素养这座大厦.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课堂中我尝试多让学生自己说,把精彩留给他们,还他们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在学习司马光的事例时,我设计的问题是: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 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词句入手,潜心体会,真正领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在学习童第周的故事时,设计了以下问题:(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每个学生都能割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几句.事实证明我的设想是正确的,开放有度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应该说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确手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但由于本身素养问题,课堂教学中仍有遗憾:板书中出现了别字,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解方法的引导.我会再接再厉!

《说勤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熟悉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故事。

  教学重点:学生能熟读课文,从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故事中初步感受“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含义。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叫看图说成语。

  2、这四个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要--勤奋。和老师一起板书。(板书“勤奋)

  观察一下“勤”这个字,是力字旁。这个力字可有讲究了?你知道为什么吗?(说明要努力,卖力,用力)

  3、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谈一谈勤奋这个话题。(补充板书“说”)谁来朗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检查初读效果

  2、课题叫《说勤奋》,那么课文中那些句子告诉我们勤奋很重要?快速读课文,然后用横线画下来。

  指名说,相机出示:

  A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B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C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D只有一生勤奋,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你觉得这四句话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把这两句话并成一句话。比喻句。

  3、作者是怎样把要勤奋这个道理说清楚的?(板书举例子、司马光、童第周)

  4、他们是什么人?他们有什么成就?齐读课文,再全班交流回答。(板书:)

  小结:作者通过举着两位名人的例子,其实是在强调“勤奋能够成才”。

  5、这两个人,你最敬佩谁?用朗读来告诉大家。(指名读2、3自然段)

  6、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勤奋?用笔画一画,然后读给大家听一听。(老师评价学生读好了哪个词语)。疏通词语。

  7、他们这样勤奋,浇灌出了怎样的鲜花呢?

  (1)老师介绍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就。

  (2)他们取得了这么伟大的成就都是靠――勤奋。所以,作者在文章开头就写道:勤奋就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作者在最后又告诉我们什么?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课文一开头,作者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了两个事例,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故事来说明道理,在课文结尾再次强调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像这样的文章结构,是说理文常用的方法。

  三、生字教学

  1、6个左右结构的字,特点是左窄右宽。

  2、枕、惯、础的写法,描红。

  3、末、基的写法,描红。

  板书:

  勤奋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举例子

  童第周剥离手术

  成功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教学反思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对于这篇议论文的学习,学生能明白课文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但是对课文的写法还是模糊不清。为了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尝试:

  1.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我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主要有论点、论据。让学生想一想,课文在一开头告诉我们的中心观点(论点)是什么?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学生知道“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作者的中心。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鲜花”、“汗水和心血”,学生能说出含义,看来大致理解了。接着,我就问: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学生都知道是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故事,却无法更详细地概括。这时,我引导学生比较司马光和童第周他们有什么不同,了解这两个例子的不同点,感受作者举例的典型。

  2.恰当的说话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勤奋的认识。在学习司马光的例子时,我抓住“躲”这个字,引导学生想象画.

  春日里,彩蝶翩翩,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夏日里,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________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________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在这样的说话训练中,学生知道了司马光的成功与他的勤奋刻苦是分不开的,从而认识到,即使聪明的人,也要勤奋刻苦,不然也不会有所成功的。

  3.课内课外相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及时补充了悬梁刺股、牛角挂书、韦编三绝等关于勤奋刻苦的名言,还补充介绍了补充介绍我国经济学家王亚南的“三脚床”的故事,还拓展了关于勤奋的名言,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懒,不仅不爱劳动,在学习上也懒,什么都等着老师来讲解,似乎自己不会动脑子。通过对司马光例子的学习,我教育学生,即使有点小聪明也要勤奋学习,并适时讲了《伤仲永》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勤奋对于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童第周的例子时,我鼓励学生现在学习差没关系,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成功的机会。要给自己定计划,哪怕每次只是前进一点,日积月累,自己也会走向成功的。虽然一次教育可能不能彻底改变学生,但是我想总会对学生的心灵有点触动的。

  不足之处:

  1.教学中光注重“讲”了,而忽视了学生的“读”。课堂上我讲的太多了,学生自主思考、发言的机会有点少了。今后应摆正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感觉学生搜集资料的渠道太窄了,知识面不够宽.

《说勤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8

  文章围绕 “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我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学,先学习司马光从小就很聪明但也很勤奋。他手中鲜花是怎么得到的。然后从华罗庚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为切入点,引出基础较差、起步晚的童第周,他手中的鲜花是如何取得的。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资源,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比较轻松。但课后背书的情况不是太好,主要是课文太长,课上没有充足的时间朗读,看来对于学生的读书仍需加强。

  反思2

  15《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还没有上这课时,我真担心学生没有兴趣学这篇课文,因为这样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该怎样调动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积极性呢?上“凤凰语文网站”寻找了相关资料,觉得可以在比较中学习这篇文章,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课文中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古代的司马光,一个是现代的童弟周。他们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习,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道渠成了。

  不过在课堂上我认为我还有许多地方做得还不够的,我总感觉课堂上读的部分不够理想,可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描写得不是很优美,所以学生的朗读就没有那么投入,同时学到最后我让学生起来交流相关名人名言时,由于课前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得不够理想,所以学生不能回答,后来只好我说了两句。看来我以后在课前准备方面要做得更全面一些,而且,学生已经是四年级了,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去准备,这样也可以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

《说勤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9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55

  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 颜宏京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刻感悟文章内涵,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过程:

  一、板书导入,初步感知勤奋的意思

  1、板书课题。

  板书“勤”字。认识它吗?为什么右边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齐读。给他找个兄弟。(勤劳、努力、刻苦、奋发)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

  二、交流观点,树起正确的勤奋观点

  过度: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怎么说的?

  2、你认为我们要不要或该不该勤奋?为什么?(自由阐发观点,指导用上关联词,如:因为只有勤奋,我们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做有用的人。)

  3、你认为我们可不可以不勤奋?为什么?

  师述:我认为人必须勤奋,没有什么要不要、该不该、可不可以,谁让你是人的呢?要想一生懒惰,那么来世就去做猪。

  4、虽然,勤奋对一个人这么重要,但老师还是发现生活中有不少人并不勤奋,那是为什么?(怕吃苦,图享受)谁不想快快活活、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过日子,你们怕不怕吃苦?

  投影1:我们要勤奋,我们不怕吃苦!齐读。(读得有决心)

  5、好了,现在我们的观点和课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找一找课文中的观点。指名说。

  投影2: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句。谁能把这句话说明白点?(换一种说法)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你能说明白吗?——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老师读第二句:先强调“只有”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再强调“一生”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齐读。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奋成才的例子

  6、作者就说这两句话,说一百遍你相信吗?说一千遍呢?那要怎样你才相信?(举例)

  师:对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7、作者举了谁的例子?(司马光,童第周)怎么不举老师我的例子的?

  师: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8、司马光和童第周实现理想(成功)了吗?书上怎么说的?

  9、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勤奋)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

  a、司马光的事例

  (1)读课文。

  投影3: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不知多少遍)——这就是“勤奋”!

  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仅仅比较出司马光很勤奋吗?从而知道勤奋是件吃苦的事,许多人都吃不了这个苦)

  (3)感悟第二句: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平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b、童第周的事例

  指名读课文。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是什么?(起早贪黑)——同样这也是“勤奋”!

  c、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较

  投影4:抓紧时间睡觉时

  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几个词里,你又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珍惜时间)

  投影5: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比较这两句话,能比出什么来?有以下三点: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投影6:名人名言: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有“家”颜老师

  10、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11、还是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大屏幕上的几句话:

  投影7: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2、总结:

  是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古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头悬梁、锥刺骨,像凿壁偷光,像闻鸡起舞,像囊萤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

  附:板书

  13、说勤奋  桥梁(图)  理想境界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勤奋)

  此文转载

《说勤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词,理解部分词语。

  3、明确作者观点,读懂两个故事。

  教学重点:读懂故事,明确观点。

  教学难点:对比读两个故事、了解文体。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同学们,你的理想是什么?

  ……

  大家的理想是如此美好。那么,你们可知道,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

  对,是勤奋!(出示: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齐读,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说勤奋》。谁知道这里的“说”是什么意思?

  对,作者就是想和大家谈一谈勤奋。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看词语:

  稍微 剥离 毫不气馁 滚瓜烂熟

  期末 华罗庚 急起直追 名列前茅

  枕头 资治通鉴 勤能补拙 有所作为

  基础 远渡重洋

  (1)开火车朗读,及时正音。

  (2)为了能够读准这些生词,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个字音?(齐读)

  (3)点击“基础”:通过完成“预习导航”,我们知道“基础”有两个意思。它原来是指 ,本课是指 。

  (4)你从哪个成语中读到了“勤奋”?能给我们说说它的意思吗?

  2、请同学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作者谈勤奋,课文中哪两句话直接表明了勤奋的作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以后请用笔划下来。

  交流(出示):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1)第一句话中的哪个词语让你看到了勤奋?(理解“汗水和心血”、“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适时板书:桥梁、一生勤奋)

  (2)齐读两句话。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两个人的例子?

  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a、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2、3两小节,把这两个人的事例作比较,看看它们有何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做做记号。

  b、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交流:(相同或不同之处)

  (1)古代、现代:

  难怪作者在开头用了这样一个词语呢?(“古今中外”)

  (2)天资聪颖、基础较差: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司马光天资聪颖?又从哪些地方看出童第周基础较差?

  基础差的人只要勤奋也能成才,难怪华罗庚说:(引读)“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分才。”

  (3)都取得了成功: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成功了?

  “著名的史学家”、“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著名的生物学家”、“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勤奋:

  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勤奋?读给大家听一听。

  适时理解、再读“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3、是勤奋让他们取得了成功。难怪作者说,……(再出示作者的观点,齐读)

  4、现在,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完成作业:

  1、钢笔描红。

  (1)(出示生字)想把它们写正确、美观,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2)教师范写:惯

  (3)学生描红“末”、“惯”。

  2、完成《补充习题》1、2

  五、布置课后作业:

  1、搜集司马光、童第周及《资治通鉴》的相关材料。

  2、搜集与“勤奋”有关的名言以及通过勤奋获得成功的事例。

  板书设计:

  说勤奋

  桥梁

  司马光、 童弟周

  一生勤奋

《说勤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干有所作为,才干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绩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具学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揭题

  (板书:勤奋)看到“勤奋”一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习文章《说勤奋》,文中是如何来说勤奋的。(板书: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轻声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同桌互读,互问,四人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4、回答教师问题:你懂了什么?

  5、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全班质疑问难。

  7、齐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

  过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找出主句。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体会交流

  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设问)

  古今中外,每一个胜利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比喻)

  用"鲜花"比喻胜利者所取得的成绩

  用"汗水"、"心血"比喻胜利者付出的努力。

  4、指导朗读。(个人朗读。全班朗读。)

  5、归纳板书

  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这一段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自身的观点,非常明确,引起读者的'考虑。

《说勤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设计简介: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奋”,开头鲜明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间通过叙写富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加以证明,最后总结全文,呼应开头。这样的文章如果按常序说教,可能学生不太有兴趣,也难有什么实效性。我想,课文本来就只是一个载体,不应该把读懂文章作为单一的目标,于是我决定尝试聊天式教学,把课文观点作为聊天的一个话题,把领学生与文章对话作为一个总训练点。所以,文章被我有计划有目的“肢解”了,教学时从了解作者观点入手,然后按“品成功—品勤奋—品不同”三个小训练点顺序品读两个典型事例,最后再次回顾作者观点,并引入名言加以深化。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切身领会作者说明观点的文思,同时让课文中心在有实效的对话中一步步显现,进而深入人心。

  教学过程:

  一、写课题,谈话引入

  “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

  二、初读课文,了解作者观点。(训练点一)

  1、引导学生回顾平时对“勤奋”一词的理解和运用。

  2、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找出作者对勤奋的观点,用横线画出来。

  3、指名读找到的句子,适时出示: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4、指名说第一句话的意思,齐读。

  5、教师范读后一句话句子,第一次强调“只有”,第二次强调“一生”,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齐读这句话。

  三、精读课文,了解司马光、童第周的成功来自勤奋。

  1、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一千遍呢?那怎样你才相信?(师适时小结: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2、作者举例了吗?举了谁的例子?怎么不举老师的例子?(师适时小结: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3、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学生轻声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训练点二)

  1)解读写司马光成功的句子。

  指名读,师: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资治通鉴》。

  2)解读写童第周成功的句子。

  指名读,师:童第周的成功,关键体现在那个词上?(影响。)

  4、师:他们的成功秘诀的是什么?(勤奋。)学生自读课文,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进行品读。(训练点三)

  l品读写司马光勤奋的句子

  1)指名读写司马光勤奋的句子,教师适时出示:

  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师:上一句写他什么时候勤奋?下一句呢?这就叫做——一生勤奋。

  3)指名读第一句话,适时理解“滚瓜烂熟”和“一遍又一遍”。

  师:无数遍的读书,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这就是——勤奋!

  齐读第一句话。

  4)指名读第二句话。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对比体会睡觉用“警枕”的不舒服

  5)师:司马光却自己亲手做了这种枕头来烦自己,还管它叫作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的意思。)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吗?生回答,师适时引到“勤奋”的主题。

  6)学生自由读、齐读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l品读写童第周勤奋的句子。

  1)指名读写童第周勤奋的句子。师:从这两句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谁知道?(起早贪黑。)

  2)师小结:童第周起早贪黑的学习,每天如此,这同样是——勤奋。

  3)齐读这两句话。

  5、对比两个事例的异同。(训练点四)

  1)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看看。

  2)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出示: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珍惜时间)

  3)出示句子: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4)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司马光是古代人,童第周是现代人。)

  师:这又能说明什么?(古今中外,每个成功者都要勤奋。)

  5)师:还能读出什么?(引导学生区别出二人的起步不同)

  6)师:但他们最终都成功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四、揭示主题。

  1)师指出示的句子一:学到这里,你相信作者的观点了吗?齐读。

  2)出示: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聪明与否,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容老师

  3)指名读和理解第一句话。这句是说谁的?(司马光)

  4)指名读和理解第二句话。这句是说谁的?(童第周)

  5)指名读老师的话。知道是写谁的?(不仅仅是写他们两个人的,也是写给所有的同学的。但愿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远大理想!)

《说勤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中国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国人。(及时而巧妙地将一些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育人与教书融为一体)请生读(正音:qin)。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从“勤”字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勤奋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新授

  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 指名说。

  2、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①、理解第一句:生读,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对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只有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观点。)

  ②、理解第二句。师读第一遍(强调“只有”一词):听出什么来了?(引导学生体会:要想有所作为,只能靠勤奋)生齐读。

  师读第二遍(强调“一生”一词):听出什么了?(引导学生体会:要坚持不懈的勤奋,才能成功)

  生齐读以上两句话。(教给学生读悟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3、学习事例

  ①、师: 师: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举他们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②、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划出能体现出他们“勤奋”的句子。(打破了常规的“程序”,采用了“倒叙”,有三方面好处:先在学生心中树起成功的典型,为下面的“说勤奋”蓄势;接下来的教学不必在这上面纠缠,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洁,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和教学重点;承接上一个环节,使得整个教学环环相扣,一脉相通。)

  ③、学习司马光的例子

  出示投影: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根据时间上的不同,让学生体会:一生勤奋)

  教师要抓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警枕”等词,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师: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

  ④、学习童第周的事例

  生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起早贪黑”一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⑤、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

  出示投影: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

  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指名说)

  小结:(深情地)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刘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先单独学习童第周和司马光勤奋事例,再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领学生逐层感悟)

  三、延伸与拓展

  1、出示投影: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引导学生体会:不管你有多聪明,也不管你基础有多差,都要靠努力,才会成功。)

  (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延续和提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里得到一次升华。)

  2、请看几句名人名言。

  出示投影: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家”的刘老师

  (生自由读,说说自己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3、小结:但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4、生齐读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