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同步练习(《池上》《小儿垂钓》) 篇1
名师点睛本课选取的古诗都是写我们小朋友的,都很有情趣。《池上》描写一个小孩独自撑着小船去采莲蓬的情景,回来时小船把浮萍分开,船后留下一道行船的痕迹。《小儿垂钓》描述了一个小孩子开始学习钓鱼时的专心致志的情景。全诗抓住小儿钓鱼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特点,把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儿童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读了是人感到亲切、逼真!名师在线自主学习乐园一、形近字组词钓( ) 稚( ) 遥( )钩( ) 准( ) 摇( )钓( ) 稚( ) 遥( )钩( ) 准( ) 摇( )二、默写古诗 池 上 小儿垂钓 语文拓展天地一、读下面诗句,先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再解释加点的词语和诗句意义。1、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yìnɡ yīnɡ )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解踪迹,浮萍一道开。 二、填空1、《池上》是 代诗人 的作品,还读过他的作品 、 。本诗诗描写的是 的情景,你喜欢的一句诗是 。2、《小儿垂钓》是 代诗人 的作品,诗描写的是 的情景,其中最能表现孩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诗句是 。三、古诗阅读积累花非花(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喜韩少府见访(胡令能)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能力提高快车1、重现《池上》夏天,池塘里的莲花盛开了,有一些还变成了又大又香的莲篷,小鱼、小虾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一天,几个小孩儿撑着小船,偷偷地来到一大户人家的池塘里玩耍。这些孩子的撑船本领很高,船行得又轻又稳。几个水性特好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潜入水中捉鱼、抓虾、挖莲藕。他们的行动和说话的声音都很轻很轻,生伯惊动了池塘的主人。眼看小船快装满了,这才小声地哼着曲儿,撑着小船回家去了。孩子毕竟是孩子呀,尽管他们很聪明,却还是不知道掩盖自己小船划过的痕迹: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萍被小船荡开了,顺着小船走的方向,流下了一条长长的水路。2、胡令能:唐贞元、元和间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后喜欢《列子》,又受禅学影响,隐居莆田。其诗传世仅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都收于《全唐诗》。 互动新时空1、想象《小儿垂钓》这首诗描绘的情景,和同学一起来演一演。2、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同桌一起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古诗两首 同步练习(《池上》《小儿垂钓》) 篇2
《池上》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21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提倡自主阅读,重视学法指导,体现各方互动,尊重个体感受,恰当运用激励的教学特色。
在拓展练习部分,我安排学生运用前面学到学习古诗的学法来分组自学《所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一方面为了提高课堂容量,丰富课堂建构,一方面是想让他们多背一些古诗。多背点经典古诗,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古诗文化准备。
通过上古诗,我觉得教师的语言还应更加简洁,充分体现精讲加练习的原则,尽可能多的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古诗两首 同步练习(《池上》《小儿垂钓》) 篇3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池上》、《小儿垂钓》,两首儿童诗,适合孩子的阅读口味,理解难度适中。
《池上》教学从主题入手——学生自由读诗,说说诗中的“小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活泼、顽皮)然后让学生说说从哪看出孩子的顽皮?引导学生回到诗中。先让学生说出哪些字词理解上有困难,然后通过查字典或是联系插图解决。接下来设置情境,自己就是那个小娃,因何去采莲?如何去采莲?用动作、神情来表现自己的理解。在适当的时候,师生共同指出优缺点。在这个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了说话练习以及针对重点字的理解上。说话训练主要是让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在引导学生想像荷堂景色时,进行了一些训练。而诗句的重点字则是“偷”,让学生思考“偷”字在这是否是偷窃的意思。那么它是什么意思?将孩子的“偷采”与作者的“偷看”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小儿垂钓》从“这首诗中的孩子是否同《池上》中的小娃性格相同呢?”入手——学生读诗后,每个教学过程与上面的教学大致相同。只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说的话是:上节课,我们是如何做的呢?为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同时,将学习方法巩固一下
最后为了检查一下学生是否掌握了此类古诗的学习方法,特地找了一首诗让他们自由学习一下,效果还不错。
古诗学习,重在方法!
古诗两首 同步练习(《池上》《小儿垂钓》) 篇4
作者:风清月朗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2
《池上》读写练笔
风清月朗 发表
《池上》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小娃采莲的原因。这里学生的想象丰富多采,有说是爸爸妈妈身体不好,采了送给他们,盼他们早日康复的,有说是因为跟小朋友闹了矛盾,想送朵花表示歉意;有说因为学习上求上进,惹先生生气了,希望先生看了莲花能消消气,这先生呀,恰恰是白居易;有说是因为情人节到了,(教师更正,中国的情人节为七巧节)送给爸爸妈妈,祝他们节日快乐……众说纷芸,颇有童趣,也体现了孩子们心灵的高洁。然后设想如何采莲,让学生课堂表演,孩子们的表演真让人忍俊不禁,把一个孩童的天真、可爱演得淋漓尽致。最后设想莲塘主人追踪而至的情景,更是滑稽可爱,那孩童欲逃无处逃,想辩无法辩,更让人欣赏到孩子眼里的偷采莲花的孩童的有趣、天真。最后的练笔就是让学生按照自己所想象的,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学生作品异彩纷呈,可惜没时间一一打出来。先附一篇吧:
《池上》改编
新四(5)班钱真
夏天的一个中午,烈日炎炎,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宝宝撑着一只月牙儿似的小船来到一片美丽的莲花塘里。在金色的光辉下,洁白的莲花显得那么神圣、纯洁,他动心了,便把小月牙船向那朵白莲划去。他还随手摘了一片碧绿的荷叶反扣在头顶上,哈,荷叶成了一顶凉爽的遮阳帽。神圣的白莲举在手中,送给谁好呢?他托起腮帮子想起来:对了,把它送给刚痊愈的爸爸吧。爸爸一定会夸我孝顺的,他喜滋滋地想着。快乐写满脸上。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的小宝宝又拿起了竹篙,飞快地向家里划去。
他好开心哟,自己还满行的呵!采了白莲还没人知道哩!可是,这娃娃毕竟还小,不知道忠厚的浮萍是从不撒谎的哟!哎,那分开的一条水路给露馅了!
主人来找了,羽扇纶巾之间,看得出是个和蔼可亲的人。但小娃娃啥都会,就不会撒谎:“对不起,我……”他刚要说,机灵的小妹妹踩他一脚,“呃……我没有摘白莲。”小宝宝真是不会撒谎,脸红成猪肝色了耶。诗人白居易风此番情景,情不自禁地吟诵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古诗两首 同步练习(《池上》《小儿垂钓》)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能够根据诗意想象出初夏荷池的美景和小孩偷采白莲,不藏踪迹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和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小池》。大致了解白居易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3、学生再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的含义。
(2)小组逐句内容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意思。
三、品读感悟,体会意境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诗句,边读边想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师配乐配动画朗读古诗《池上》。
4、生配乐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四、吟诗炼字,情景交融。
1、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谈理解。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情趣地朗读。
2、你还知道哪些以儿童为题材的诗歌?生试背。
3、总结学习方法,过渡到白居易诗的艺术特色。
4、初涉白居易诗的另一特色。(讽喻诗)
《问友》
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
根亥相交长,茎叶相附荣。
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
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
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
沉吟意不决,问君合何如。
五、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古诗两首 同步练习(《池上》《小儿垂钓》) 篇6
教学分析:
《池上》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2古诗二首第一首。
本诗的主题是感悟天道,任性自然,白居易通过描写家中少女调皮贪玩,偷采白莲一事,歌咏了小娃的天真,赞美了生命的活泼生机。
教学方法:
1、吟诵教学法的替换式
用读诵和吟咏替换传统的朗读,经过反复读诵和吟咏让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情感美。
2、传统古诗教学方法
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讲故事,表演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已知,引出诗题
1、由《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吟诵,谈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引出诗人白居易的故事。
2、介绍白居易(顾况戏乐天,西湖修水利,退休修整庭院;代表诗作——热爱生活,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引出《小池》,介绍白莲(唐朝时候白莲在北方十分稀少,白居易从南方移植了一些,因此非常珍爱。看图说感受,引出“纯净美好”的意思。
(设计意图:联系已知所学内容与本课所学建立联系,用吟咏的方式引入唤起学生的吟诵体验与知识)
二识字正音,字词学习
1、读准字音,教学诗中生字、词语
(1)娃
女:女子。圭:美玉。娃:美丽的女子小娃:美丽的少女
(2)采
利用古汉字理解字义
偷采:偷偷地悄悄地采莲。不是偷窃偷盗的行为
(3)踪迹
联系《雪地里的小画家》理解,在行动中所留下的可察觉的行迹
(4)浮萍
偏旁表义三点水草字头猜测是长在水中的植物;看图认识浮萍
很多很密没有根,不染污泥洁净美丽
2、读诵全诗,说一说诗意。
替换式:用读诵替换朗读便于学生接受,也可以更好地听清楚平上去入的声调变化。
理解古诗大意和创作背景,再次读诵全文。
小娃是白居易家中的少女,她十分喜爱白莲,瞒着作者偷采白莲,还不知道掩藏自己的踪迹,作者正是被她的天真无邪逗乐了。从吟咏录音中也可以感受出白居易对小娃的慈爱之情。
三理解诗句,品味诗韵
1、利用吟咏文字谱,读好诗文的高低长短。听吟咏音频结合理解感知诗歌意象。
2、押韵学习
让学生找一找本诗的韵是什么,圈出回开两个字,由韵母“ai”引向全诗的基调,即开阔开朗之感
(设计意图:了解感知诗的押韵,了解相关知识,感受押韵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3、感知小娃的纯净美好
“小心思,顽皮”
“偷采”“不解一道”
表演偷采的画面,并说一说心里在想什么。
悄悄,小心翼翼的动作(喜爱极了)
不解,一道(感知小娃的纯真美好)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积累意象典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地进行读诵或者吟咏)
四吟咏提升,感悟诗情
1、揭示古诗主题
白居易正是看到家中小娃对白莲的喜爱,由此发出了对生命活泼美好本真的赞美与欣赏
利用身体手势边吟咏边展现出自己对诗的理解。
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小娃、白莲、浮萍,同时一部分学生做手势吟咏。
(设计意图:旨在帮助学生借助声音和肢体语言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
2、领悟文化精神,做立德树人教育
由白居易的另一首诗《观游鱼》引出:说一说校园里的小菜园。你是怎么观察的?当你看到小小昆虫,看到美丽可爱的小花小草,你会怎么做呢?
作为同样是纯真可爱的小少年对于大自然中美好的事物,我们都是如此的珍视喜爱,那对于我们身边的人就更应给予同情和关怀,希望我们可以真爱自然中的生命,发现身边的美好用心记录用爱滋养。
教后反思
1、课前引入部分介绍诗人以及作品内容过多,耗时过长。应当更简洁些。可以把《钱塘湖春行》的介绍安排到下课前的总结与拓展部分,正好把“发现身边的美,热爱生活”的主题进一步发掘出来,生发开去。
2、利用多媒体展现荷花的美,突出白荷花的纯净美好,教学效果很好。
3、用吟诵的方式,现场表演的方式体会诗歌情感意境。趣味性强,学生参与度高,入情入境,效果不错。
备注:
这是一节偏重于古诗文基本知识的吟诵教学课。(特别是格律诗的声韵知识。)
上课前吟诵《中华经典吟诵篇目》三五首
下课前吟诵《中华经典吟诵篇目》三五首
复习吟诵规则: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学习新的吟诵规则:韵字拖长
古诗两首 同步练习(《池上》《小儿垂钓》) 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二、教学重点:
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三、教学难点: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学生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有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己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诗
⑴学生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读
2、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习成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学生练说。
⑶教师引导指点。
①“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现了纯真美好的童趣。
3、写感受
⑴提出问题。
写下自己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己的体会。一两句也行/
⑵交流评价。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产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读、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设计理念: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3、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
池上 童真、童趣
不解浮萍开
白居易《池上》的前世今生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疑点:
1池上:我看过《池上》的flash,觉得里面有一个显著的问题,flash的画面是一片江南烟水的湖面,但是诗的题目明明是“池上”,什么是池,自然是小小的一片水域。这样一个细节大家都没有注意。
2小娃:“娃”在《辞海》里有三种解释:未成年的小女孩;美女,如李娃、泛指儿童,如娃娃。在唐诗中很少有单独指称的“娃”代表不做性别区分的儿童。我倾向于把“小娃”理解为小女孩。
3白莲:这个毫无疑问,白莲与红莲相对,是指的莲花而不是莲蓬。
4藏踪迹:为什么要藏踪迹,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莲花在古代是遍生于水泽之中,并没有人管理,所以说像理解偷西瓜一样理解偷莲花是说不通的。但是在诗歌之中采莲者却往往是藏踪迹的,那是因为从南朝时候开始,采莲就成为一种风俗,因为“莲”音同于“怜”,“藕”音同于“偶”,“丝”音同于“思”,所以采莲与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而女孩子既渴求爱情,又难免羞涩,所以才会藏踪迹。那么“不解藏踪迹”或许只有在“小娃”指称“小女孩”时,才说得通。小女孩情窦未开,却学少女的样子偷采白莲,只有贪玩之心,并无羞涩之状,一片娇痴的小儿女样貌跃然眼前。还有一种可能,那就要谈到“池”了,池在洛阳东南,白居易私宅之中,而白莲乃是从苏州刺史任上带回的进贡之物,所以名贵异常,要么就是因此而需要偷采。但若是此种解释,便当大失风雅了。
学术八卦之白居易“池上”及“白莲”考:
学术手段之一其实就是八卦,而八卦的目的则是为了证明以上所说并非虚构。
白居易有《池上篇》,序中说:“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乐天罢杭州刺史时,得天竺石一,华亭鹤二以归,始作西平桥,开环池路;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石、白莲、折腰菱、青板航以归,又作中高桥,通三岛径……每至池风春,池月秋,水香莲开之旦,露清鹤唳之夕,拂杨石,举陈酒,援崔琴,弹姜秋思,颓然自适,不知其他……
那么苏州刺史任上的白莲从何而来呢?
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就有《东林寺白莲》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炎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我怜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静名。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弹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东林寺白莲是不是白居易洛阳家池中的白莲呢?这无从查考。但可以确定的是,白居易家池中的白莲乃是从吴地迁移的。它与白居易题咏的白莲、白菊花、白牡丹一样,都取清静绝尘之意。
《六年重题白莲》和《感白莲花》都仔细讲了白莲花的来历。
《六年重题白莲》
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本是吴州贡进藕,今为伊水寄生莲。移根到此三千里,结子今经六七年。不独池中花故旧,兼乘旧日采花船。
《感白莲花》
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濆。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谁移尔至此,姑苏百使君。初来苦憔悴,久乃芳氤氲。月月叶换叶,年年根生根。陈根与故叶,销化成泥尘。化者日已远,来者日复新。一为池中物,永别江南春。忽想西凉州,中有天宝民。埋殁汉父祖,孳生胡子孙。已忘乡土恋,岂念君亲恩。生人尚复尔,草木何足云。
咏家池白莲之诗,在白居易集中有约十首。根据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白莲池的景象了。一个三至四亩的池塘,在白居易洛阳家宅之中,其中半种红莲,半种白莲。而莲池为白居易退养之后谈僧论道修身养性之所,而我们这篇名为《池上》的诗乃是《池上二绝》之二。那么《池上二绝》之一是什么呢?是“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组诗一般由多首相关联的诗组成。各首诗之间在主题或意趣上相似相成。以此看来,《池上》的第一首写的是山僧对弈,松阴清冷,时闻下子之声,是静中有动。第二首写的是白莲花开,小娃偷采,莲随船动的动中之静。本已是小娃小艇,如此细小之物,却能使“浮萍一道开”可见原本池水之静止,园林之岑寂,写法正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相似。两首诗一动一静,一正一反,写的是退隐尘嚣之外的林园清趣。
弈棋的已知是山僧。采莲的又是谁呢?这个问题无法论证,只能猜想。但就算是猜想也得有风可捕,有影可捉。幸好白居易还有这样一首诗《看采莲》“小桃闲上小莲船,半采红莲半白莲。不似江南恶风浪,芙蓉池在卧床前”。小桃是女僮的名字,这个卧床前的芙蓉池,也即是《池上》之池。小小三四亩之池,未必艇船交错,想此小莲船也就是小艇罢了。我们虽不能说“小娃”实指“小桃”,但也不妨通过这首诗里透露的信息,遥想一下《池上》的意境呢。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说:“原来学术八卦就是深文罗织之术”,世上池塘无数、莲花无数、小娃也无数,凭什么这首诗的池上在洛阳,那首诗的池上就不能在吴江?我只能说,在对《白居易全集》作了相当于筛沙子的笨功夫之后,我发现,无论从诗歌写作的时间、上下文、以及内容来看,那个《池上》就是洛阳家宅的池上,而且白居易所有名为《池上》的诗,写的都是同一个地方,那个山僧呢,也就住在池边的一间屋子里。所以,很抱歉,《池上》写的的确不是洪湖,也不是微山湖,那些从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来的莲花丛中偷偷泛舟,或者如偷西瓜一般偷莲花的经验的确不适合这里。而那个小娃,也就不可能是乡村湖上的野孩子,小小年纪就会划船凫水。那采白莲的意蕴,一定是与某种爱美的心愿与年少的娇痴有关。白居易的《吾雏》诗写女儿阿罗“学母画眉样,效吾吟咏声”,小小七龄已知自好,却不懂娇羞,与“采白莲”而不知“藏踪迹”也是一样的。
那么,如果学术八卦不是深文罗织之术,是不是胶柱鼓瑟之术呢?现代文论早就呼唤作者隐退、作者死了。似乎作者说什么没关系,关键的是读者读出了什么。如果用更形象的话表述,就是说,白居易那个洛阳东南的池塘里发生的事情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读者需要一首诗,能够唤起我们普遍的经验和内心的感动。所以,读者为什么不能把小池想象为微山湖或者洪湖?为什么不能把小娃理解为小兵张嘎那样顽皮的野孩子。
当然可以。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要读诗,而不是读交通守则,那是因为有些东西,我们的眼睛看不见,要让诗人替我们看,有些东西,我们的心灵感受不到,要让诗人的心灵替我们感受。微山湖和洪湖的荷花我们知道了,可是我们不知道还有屈原的荷花、白居易的荷花、汉乐府里的荷花,那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贸然宣告作者死了,只以自己的经验来理解文本,读再多的诗也不能扩充我们的视野,不能灵敏我们的感觉,不能提升我们的灵魂。让作者退到幕后,驾驶自己的想象在诗歌的情境里遨游,那是第二步的事情。如果你的经验中原本只有微山湖的接天莲叶和乡野顽童,在读懂了《池上》之后,接天莲叶也可以撷取一角,植于洛城小池之中,乡野顽童之间也不妨偶尔有娇痴小女学人采莲,惹人爱怜。
忠实地还原作者的经验,体验作者的感受,才能够捕捉到诗歌诞生的那个瞬间。诗人生命中的灵光一闪借此得以传达。诗人是以直观体验驾驭诗艺的,因此,我们也只有在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够谈论有关诗艺的话题。白居易写得最多的诗,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新乐府(如《卖炭翁》),而是通俗浅切的“白体”或“乐天体”,在当时,从长安到江西三千里间,贩夫走卒和僧徒妇女无不传唱。但是《池上》哪怕放在“白体”中也有其特殊性,它不但通俗浅切,而且饶有一种活泼的意趣。这一意趣是如何通过诗艺传达出来的呢?
第一句“小娃撑小艇”就奠定了一种活泼的基调。古诗讲求凝练,很少有一诗中一个字使用两次,更不要说是在一句之中,而五言绝句总共二十个字,居然肯把首句拿出来重复,何况小艇的意思不是没有其他词语可以代替的,比如莲舟,蚁舟。白居易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一来,这是民歌、童谣的风格,民歌和童谣就是要不断重复,比如“鱼戏莲叶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二来,小娃撑小艇,这句话似乎是一个小小的跷跷板,两边份量相当,一边是小娃,一边是小艇,以“撑”字的爆破音为中点,舌尖轻轻一跃,两边就跳动起来了。三来,“娃”和“舟”可能真的很小,但是作者极言其小,更多的是因为带了一分怜爱,就像大人说“小孩子”可能这个孩子已经二十岁了,孩子说“小猫猫”,这个猫早就是老猫了。前文提到的《看采莲》里面说“小桃闲上小莲船,半采红莲半白莲”,恰恰与这句一样,也是模仿了民歌的风格,只因为是七言,而首句中间位置的是“闲上”两字,所以声调和意趣都变活泼为闲缓,“半采红莲半白莲”是一个复沓,更增加了余歌再三的意味。从声调上看,这已经是一支幽闲端雅的少女之歌。而“小娃撑小艇”以民歌的格调,跷跷板式的音节,儿童学舌般的“小小”重复,织成了活泼轻巧的幼女之歌。
“偷采白莲回”,写的如此简单,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挖掘的,乃在“偷”字和“回”字上。一来,采莲回,而不是采莲之后越墙而去,只能说明采莲乃在自家之中,自家之中而谓“偷采”,大概这个“偷”就不能理解为“盗”,而要理解为“悄”。小女孩趁大人不注意,偷偷的下池采莲花,她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目中只有莲叶、只有莲花,早就忘却了周围的事情,当然也就不会注意她的举动正在被大人看到。《池上》之一写的“映竹无人见”是高僧修得的忘我,“偷采白莲回”却是儿童未谙世事时,天生的忘我。在白居易看来,这二者是可以等量齐观的。如果我们再问一个无聊的问题,为什么她采的不是红莲而是白莲,我想这里有一个无趣的答案,因为“白”是入声字,是仄声,要是红莲,格律就不对了。而白莲恰巧更有一种纯洁的象征,所以我们也可以生发以为,幼女的忘我出于童真,幼女的自好也出于天然,这都是值得赞赏,并且值得我们终生所求的东西。女孩因为年幼,所以离道未远,道家要求“归于婴孩”,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啊。
“未解藏踪迹”这一句话很有意思,它至少存在两个层次。第一,知道藏踪迹是应该的;第二,不知道藏踪迹是可爱的。如果大人说:“你怎么天黑了不知道回来”,这句话预设的前提是“别人知道天黑了要回来”,所以“未解藏踪迹”的前提是“别人知道要藏踪迹”,采莲要藏踪迹,是因为采莲的少女美丽羞涩,虽然私心希望美丽能为人得见,却又因羞涩而不敢抛头露面。所以越女采莲秋水畔,也只能窄袖轻罗“微露双金钏”,“芙蓉向脸两边开”的少女也只能“乱入湖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而哪怕芳心乱如藕丝,也只能“低头弄莲子”。古人认为情窦初开的少女应该是这样娇羞的。但是这个“小娃”是“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的幼女,她学化妆也好,学采莲也罢,这些少女所为之事本身蕴涵的爱情追求和自身完美的希望在她是没有的,她不知娇羞,当然“未解藏踪迹”,但是在一个大人的眼里,幼女的模仿之中,蕴含了她走向成熟的旅程。这旅程是不可避免,不可阻止的,因此这童真的娇痴才显得那么可爱可贵。
最后一句“浮萍一道开”很有意思。虽然我们才走过十五个字,但是诗人的内心已经经过了无穷的感慨。他用一个空镜头结尾,便留下了无比开阔的意境。试想“浮萍一道开”变成“浮萍随舟开”,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会不会觉得有一点逼仄,有一点质实而少余味?“小娃撑小艇”是民歌的风格,它与民歌的手法一样,生动又具体,但是诗歌需要一点烟水苍茫,所以诗人最后回到文人诗的传统,以虚景冲淡了质拙,以静谧升华了活泼。诗人只带我们去观看一个片断,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叙事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想告诉我们,那种打动了他,并被他认为可以写出来打动更多人的东西,并不藏在事件之中,而藏在姿态之中。小艇归来,池面的浮萍才让开一道水迹,这是何等岑寂的森森庭院,而这道水迹又会在不久之后重新合拢,那小女孩的爱美之心,娇痴之状,和走向成熟的旅程没有留下一丝踪迹。一切都在静谧之中。那个孩子不曾察觉老人的观看,她沉浸在自己的喜悦和想象之中,那个老人也不曾打搅这孩子的想象。那是多么厚实的寂静啊,穿透岁月, 横亘于童年和老年之间。最后,没入烟水,没入暮色,唯有寂静覆盖大地。
古诗两首 同步练习(《池上》《小儿垂钓》) 篇8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古诗教学应当侧重于朗读教学和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我的朗读教学主要分成单个步骤:
一、学习字词,突出重点。抓住字词的重点与难点,让孩子课前注音练读,课上主要检测朗读的准确性。
二、划分节奏,读出韵律。古诗的朗读的第二层次是读出节奏感。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拖腔、连音是他们常出的问题,所以要让他们学会哦划分节奏,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抓住诗眼,情感朗读。读诗的最高水平是将诗歌的情感通过声音、表情等传达出来。
当然这是建立在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对于第三步,我抓住了诗眼“偷”字,让孩子说说对于它的理解,让孩子思考这个字是否可以换成“拿”字,又让孩子上台想象并演示小娃“偷”的动作,旨在让学生理解“偷”字的精当和小娃的天真,进而给每一句诗句配上了感叹词,让孩子愉快地朗读,也做一回天真活泼的小娃。
诗歌是留白的艺术,短短的四句,二十个字,其隐藏的语言甚为丰富,学习诗歌就要先将诗歌读厚,在补白中品味、享受、丰富。诗人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写了事,写了景,却并未直接写小娃采摘成功后的心情和动作,而只写“不解藏踪迹”,可是,去偷采的时候可是“解藏踪迹”的,为什么回来时就不解了呢?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完全可以想象,小娃一边撑艇一边得意,一边撑艇一边高兴,一边撑艇一边低头欣赏白莲蓬,一边撑艇一边想象和小伙伴们分享的快乐,一边撑艇一边已经手舞足蹈,乐不可支了。
作者不直接写小娃将小艇划得有多快,而写“浮萍一道开”一句,也留下了想象空间,且富有动感和画面感。所以,如果再上一次,我会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过程、采莲而归的心情等,通过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池塘的美,感受小娃的天真可爱。课前的教学案例设想中,我本来就配好图画,想让孩子将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可惜,由于时间的关系,加之,自己引导的不够巧妙,孩子对于小娃“兴尽”“归舟”导致“浮萍一道开”的行为、心理理解不透,所以编讲故事未能实现,只能留于课后。
古诗两首 同步练习(《池上》《小儿垂钓》) 篇9
21、古诗两首一、 抄写两首古诗。 二、 解释字词。1、池上: 2、艇: 3、解: 4、一道: 5、蓬头: 6、稚子: 7、纶: 8、垂纶: 9、侧坐: 10、莓苔: 11、草映身: 12、借问: 13、遥: 14、 应: 三、 说说诗句的意思。1、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小孩不懂得藏匿行踪,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撑船回来,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 2、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过路的行人要向他打听道路,小孩老远就招手,意思是让过路人靠近一些,因为怕吓跑鱼儿,他不敢马上回答。 四、 填空。1、这两首诗都生动地描绘了乡村儿童天真淳朴的形象,表现了童心的可爱、乡村生活的情趣。2、《池上》是 代 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 的情景。前两句写小娃偷采白莲,表现了小娃的天真调皮,这是写事;后两句用“浮萍一道开”写出了美景,这首诗由事到景,景中抒情,饱含着作者对田野生活的深厚感情和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我们还学过白居易的《 草》: , 。 , 。《忆江南》: , 。 , ?3、《小儿垂钓》是 代 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 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前两句重在写形,写小孩学钓鱼的姿势;后两句重在写神,写路人借问,小孩招手不应的动作神态。
古诗两首 同步练习(《池上》《小儿垂钓》) 篇10
一、充分利用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开始运用“创设情景,感染气氛,情景朗读”(这是远教资源的宝贵财富)让学生对生活中没的情景有所思考,站在师生平等的高度和老师共享生活的快乐,并对夏季的荷塘、夏季的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一边导看一边导思。利用先进的媒体资源刺激了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学习欲望。好的教师应当是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挖掘其学习潜能的。教师深谙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深情的配乐范读将诗中的小娃带到学生中间,更将学生领入美好的学习情境,使之意识到:快乐的儿童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
二、利用资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变枯燥的学习为多种感官的综合接触。
一直以来,学生对诗人的了解都基于学生查阅书籍或教师口头描述介绍,但是本堂课,我利用资源,配合音乐、画面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学生在美的音乐声、生动的画面中了解了诗人,加深了印象。
三、利用资源,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诗中的字词。
低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字词,学会书写。对于学生来说,完全靠死记硬背,枯燥无味。但是,我充分运用远程资源,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当小老师、采摘荷花、莲蓬、捉迷藏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以及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感觉不是在课堂,而是在生活,使学生在乐中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指导学生的书写,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提醒,再板书演示,但是通过远程资源中的书写指导,让学生对生字的整个书写过程有一个动态的了解,生字的笔顺掌握得比较牢固,并且通过整洁美观的汉字展示,学生感受到中国方块字的豪放美观,对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可以作一定的强调,因此学生记忆深刻,其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四、借助资源,诵读感悟,体会意境。
作为低年级的孩子,想像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对诗句意境的体会也比较肤浅,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以往教师只是结合诗句,讲讲其中的大概内涵,或者有些教师干脆直接把诗句意境以文字的形式板书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但作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在读中感悟。无疑对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变抽象为具体,使之更清晰、更直观、更精确、更快捷的供学生观察,想象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诗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古诗两首 同步练习(《池上》《小儿垂钓》)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端正地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描述课文内容的挂图(或课件)。
学生:收集诗人白居易的有关资料和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彩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弹珠子、拍球、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抓棋子、打乒乓、捉蚂蚱、养蚕、捕蜻蜓、粘知了、逮天牛、捞螃蟹、挖蚯蚓……)
2、你们的童年生活多么有情趣啊!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孩子们玩什么吗?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看有没有写关于那时候小孩生活的。
(背诵《小儿垂钓》、《村居》,品味诗中的童趣。)
3、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写古时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
板书课文题目:《池上》
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白居易吗?给同学们说一说。
(1)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一生写了2 800多首诗。
(2)白居易与顾况的有趣故事: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听说他名叫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当读到白居易诗中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3)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都听得懂,都会读。
2、教师:《池上》这首诗也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吗?
3、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
4、教师: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
5、教师: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桌吗?(“撑”、“艇”、“萍”都是后鼻韵。)
6、抽读生字卡片,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
7、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
8、齐读全诗。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诗的停顿。
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教师范读,请小朋友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全班齐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诗意,品味情趣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允许学生多元解说,只要说得有理就行,说得不对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2、自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如有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讨论解决。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借助图画、实物帮助理解;也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第一、二句“撑”可先扩词再对照挂图理解:撑——撑伞、撑开、撑船、撑杆跳远……对照挂图不难理解是“撑船,划船”的意思。“艇”可查字典理解:轻小的船;联系“撑”的意思也可理解。
3、讨论:从“偷采白莲”你想到了什么?
(1)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
(2)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
(3)看出小孩很顽皮……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小孩的顽皮。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浮萍”可借助图片和资料来理解。“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
5、讨论:从“不解藏踪迹”你想到了什么?
(1)池里这么多白莲,采一些没关系,用不着躲躲藏藏。
(2)采白莲是因为爱白莲,用不着藏踪迹。
(3)小孩采到白莲,高兴得忘了藏足迹,天真无邪,很可爱……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读出小孩的天真无邪。
五、给诗配图,加深理解
1、给诗配图,师生评价。
2、根据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六、背诵古诗,拓展交流
1、根据自己所画的图背诵古诗。
2、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七、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描描写写(课后第3题)。
观察、交流写好生字的关键点,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评议,相机激励。
2、填空,再读一读(课后第2题)。
3、请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积累好词好句)。
古诗两首 同步练习(《池上》《小儿垂钓》) 篇12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提倡自主阅读,尊重学生个体感受。在本课的教学中,无论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是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两项作业来做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
师生互动,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生生互动,让思维在碰撞中跳跃。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下的“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此节课的教学中,正因为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有滋有味。
古诗两首 同步练习(《池上》《小儿垂钓》)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端正地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描述课文内容的挂图(或课件)。
学生:收集诗人白居易的有关资料和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彩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弹珠子、拍球、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抓棋子、打乒乓、捉蚂蚱、养蚕、捕蜻蜓、粘知了、逮天牛、捞螃蟹、挖蚯蚓……)
2你们的童年生活多么有情趣啊!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孩子们玩什么吗?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看有没有写关于那时候小孩生活的。
(背诵《小儿垂钓》、《村居》,品味诗中的童趣。)
3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写古时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
板书课文题目:《池上》
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白居易吗?给同学们说一说。
(1)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一生写了2 800多首诗。
(2)白居易与顾况的有趣故事: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听说他名叫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当读到白居易诗中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3)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都听得懂,都会读。
2教师:《池上》这首诗也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吗?
3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
4教师: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
5教师: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桌吗?(“撑”、“艇”、“萍”都是后鼻韵。)
6抽读生字卡片,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
7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
8齐读全诗。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诗的停顿。
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教师范读,请小朋友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全班齐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诗意,品味情趣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允许学生多元解说,只要说得有理就行,说得不对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2自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如有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讨论解决。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借助图画、实物帮助理解;也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第一、二句“撑”可先扩词再对照挂图理解:撑——撑伞、撑开、撑船、撑杆跳远……对照挂图不难理解是“撑船,划船”的意思。“艇”可查字典理解:轻小的船;联系“撑”的意思也可理解。
3讨论:从“偷采白莲”你想到了什么?
(1)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
(2)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
(3)看出小孩很顽皮……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小孩的顽皮。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浮萍”可借助图片和资料来理解。“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
5讨论:从“不解藏踪迹”你想到了什么?
(1)池里这么多白莲,采一些没关系,用不着躲躲藏藏。
(2)采白莲是因为爱白莲,用不着藏踪迹。
(3)小孩采到白莲,高兴得忘了藏足迹,天真无邪,很可爱……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读出小孩的天真无邪。
五、给诗配图,加深理解
1给诗配图,师生评价。
2根据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六、背诵古诗,拓展交流
1根据自己所画的图背诵古诗。
2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七、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描描写写(课后第3题)。
观察、交流写好生字的关键点,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评议,相机激励。
2填空,再读一读(课后第2题)。
3请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积累好词好句)。
古诗两首 同步练习(《池上》《小儿垂钓》) 篇14
本月的教研课上,我讲了《池上》这首古诗,这首古诗的语言质朴,用通俗的词句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娃娃的形象生动的描写出来。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结合插图对诗意的理解也很容易。
在教学中,我采用看插图导入古诗,先让学生用一句话简要的概括图的主要内容,这样训练了学生的看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说,诗人白居易看到这么有趣的景色,写了一首古诗,由此引入新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古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知道了。由于本课人的字只有5个,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在读诗句中,相机学习生字。扫清生字障碍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句,注意五言诗的停顿和重音。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对诗意的掌握不同于一、二年级。他们第一次接触书下注释,我就告诉他们,书下注释是我们理解诗意的小帮手。在理解“浮萍”一词中,我让学生在课堂上查词典,理解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最后,借助插图和自己的理解,在组内说一说诗意,最后是在班级内交流。结合课后习题,闭上眼睛想象诗意。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达到一个升华。
因为本版块的主题是童趣,我就提问,你觉得古诗中哪一个词,最能体会到小孩儿的天真可爱。在文中找一找。学生马上就说出了“不解”和“藏”等关键词。和本版块的`主题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学生都知道了:这里的偷采与一般的偷盗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诗人写“偷采白莲”的小娃更能体现出他的天真可爱,突出其童心童真童趣。
最后,学生们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很主动,教学环节很紧凑。不足之处是写字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来说,初学钢笔字,写字也是每节语文课都要注重指导和训练的。
古诗两首 同步练习(《池上》《小儿垂钓》) 篇15
白居易的《池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描写儿童的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0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童心的可爱、乡村生活的情趣。
古诗意境很美,描绘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学生理解上有问题,我会创设情境,引导理解,比如: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从哪些地方看出?再如:“偷”是偷东西吗?你是怎么认为的?说说理由。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出示挂图激发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学生表达的比较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