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后记(《池上》《小儿垂钓》) 篇1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池上》、《小儿垂钓》,两首儿童诗,适合孩子的阅读口味,理解难度适中。
《池上》教学从主题入手——学生自由读诗,说说诗中的“小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活泼、顽皮)然后让学生说说从哪看出孩子的顽皮?引导学生回到诗中。先让学生说出哪些字词理解上有困难,然后通过查字典或是联系插图解决。接下来设置情境,自己就是那个小娃,因何去采莲?如何去采莲?用动作、神情来表现自己的理解。在适当的时候,师生共同指出优缺点。在这个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了说话练习以及针对重点字的理解上。说话训练主要是让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在引导学生想像荷堂景色时,进行了一些训练。而诗句的重点字则是“偷”,让学生思考“偷”字在这是否是偷窃的意思。那么它是什么意思?将孩子的“偷采”与作者的“偷看”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小儿垂钓》从“这首诗中的孩子是否同《池上》中的小娃性格相同呢?”入手——学生读诗后,每个教学过程与上面的教学大致相同。只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说的话是:上节课,我们是如何做的呢?为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同时,将学习方法巩固一下
最后为了检查一下学生是否掌握了此类古诗的学习方法,特地找了一首诗让他们自由学习一下,效果还不错。
古诗学习,重在方法!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池上》《小儿垂钓》) 篇2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池上》《小儿垂钓》) 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会认“刘、菊”等生字,会写“于、首”等字。
3、背诵古诗,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秋天的美丽景象,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理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及词语卡片,录音机和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卡片:
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秋天的景色,一片片的红叶告诉我们这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⑴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刘 菊 残 君 橙 橘 首 枝 记
⑵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小组合作,交流识记方法)
⑶ 学习书写刘、首、枝、记:
① 认真观察范字。
② 分析字形。
③ 指导书写:
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改成“点”。
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首:下半部是“自”。
④ 学生描红、临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⑴ 每人读一遍古诗。
⑵ 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那句就说那句。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
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说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
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3、读给你的伙伴听。
4、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诗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秋末的美丽图画,并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秋末时节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自由读,指名读。
2、说说你喜欢那句,并试着背下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启发思考
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那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季节的喜爱。(写、画、讲等形式)
〖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荷尽 橙黄秋末 好景 君须记 菊残 橘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谁能把《赠刘景文》这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这首诗描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色?(秋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
3、介绍诗的作者:杜牧,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古诗,画出生字。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于 径 斜 枫
3、说说记字方法:
于:同“干”比较。
枫:用旧字“风”带出“枫”。
4、描红、临写。
5、再读古诗。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⑴ 自学:
借助注解或工具书弄懂诗意。
⑵ 小组交流。
⑶ 集体汇报交流。
3、品析诗句,深入体会感情:
⑴ 读诗,从那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根据诗句发表自己的见解)
⑵ 看图想象: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不禁停车观看,发出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如果你就是诗人,此时你会想到什么?
⑶ 诵读诗句,进入意境:
指导朗读: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齐读。
指导背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师生齐背。
四、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池上》《小儿垂钓》)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诗文画面课件或挂图、怀旧音乐带、相关古诗。
学生: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古诗作者的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
(一)
导入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从1册至今,我们已学过很多古诗,愿意把记得的古诗背一背吗?(抽学生背诵)这些古诗语言简洁,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今天,我们将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小池》。(板书课题)
2?简介杨万里的情况。
3?老师出示挂图或课件,旁白: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池塘初夏时节的勃勃生机,表达出了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学生读,分组读,齐读。
3?再读诗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初知诗句大意。
(三)
理解诗句,想象美景
1、说说你欣赏的诗句及欣赏它的原因。
2、交流品读情况,师相机点拨,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及选取了哪些初夏时节的景物。
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中“惜”,
“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爱”。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注意交流、补充。
4、根据古诗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美景,说说美景,画一画美景。
5、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怎样?你的心情又怎样?
6、品味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试背,齐背。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泊船瓜洲》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随着杨万里的描写,欣赏了小池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色,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诗人的另一种情感。
2、学生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况,老师注意补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复读古诗,直到读流利。
3、再读古诗,谈谈自己疑惑的地方。
4、寻求组内合作,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疑惑,粗知诗意。
(三)
理解古诗,体会作者感情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读诗,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其中哪些诗句集中表现了这种情感?
3?品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试背、全班齐背。
(五)
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思念家乡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要是能说出所选诗句出自谁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资料,完成这个环节)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细流树阴晴柔
小荷露角蜻蜓早立
初夏美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江水——重山——春风——明月
瓜洲夜景
归心似箭
借景抒情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池上》《小儿垂钓》) 篇5
前几天,听了范老师上《古诗两首》一课,一首是《咏柳》,另一首是《春日》。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始终以美为线索,美贯穿课堂教学。听后,有一种一线贯之,内容紧凑,浑然一体的感觉。下面具体谈谈教师在《咏柳》中如何以美为主线进行教学的。
一、读一读,感受美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
确,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和积淀。《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的柳树。学习本诗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气勃勃,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诗歌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情调健康又意境开阔,形象鲜明,脍炙人口。范老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从古诗中发现美,不局限于教学生读音,释词,解句。重在让学生感悟诗人笔下的柳树之美,挖掘诗人用词之美。“像碧玉装扮成的柳树,像绿丝带一样的柳丝,像剪刀裁衣的春风。”都含有极其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引导审美的主体──学生,提高眼力,有所发现。在学生基本理解的基础上,采用读的发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了解,产生美感。美的形象,美的情怀,呼之欲出,跃然纸上。教学中教师请学生找出诗中美在哪里,请美美地读。教师不失时机地评价学生:“你的态度真美!”、“你读得很美,我喜欢听。”。诗歌的形象是美的,诗歌的语言是美的,教师的语言是美的,学生在多种美的启迪下,读得很美。
二、听一听,鉴赏美
柏拉图说:“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美的境界。《咏柳》教学中,教师给学生配上音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反复咏唱这首古诗。学生感情的情弦被拨动了,他们突破时空的界限,神游于古诗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仿佛置身于垂下万条绿丝绦的杨柳下,看到嫩绿如碧玉的细叶,听到春风姑娘的歌声……学生在如痴如醉的艺术享受中,和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在欣赏中认识柳树美,春风美,春天美,大自然美,生活美。
三、看一看,理解美
美是形象中的,别林斯基说:“诗歌的本质就在于这一点,给予无实体的概念以生动感性的美的形象。”古诗《咏柳》虽篇幅短小,但诗人所描写的的外物与内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独特意境。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通过含英咀华,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多次为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美妙无比的柳树,让学生体会。学生的脑海中不难形成美丽的柳树画面,教师抓住机会,及时让学生用美的语言将美景用笔写下来,真可谓水到渠成。
诗歌的美有很多,如词句美,画面美,意境美,音韵美等。教学中,教师又能以美为主线而贯之,让学生深深地享受语文课堂之美。不但真切感受春天柳树美,更是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之美。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池上》《小儿垂钓》) 篇6
一、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咏柳》,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柳树在春天生发,是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者描写柳树,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世界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
“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绦”,一种丝织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裁”,裁剪。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咏柳》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春日》诗题的意思是在春天里。全诗讲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览,看到无限的春光,从中有所体悟,阐发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滨”,水边。在泗水边“寻芳”,实际上说的是追求圣人大道。全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无边光景一时新”:“光景”,风光景色。“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平常、随便。识得,认识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全句的意思是: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总是”,都是。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这首诗前两句是从感性上得到认识,后两句从理性上受到启发。同时,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无边光景一时新”是虚写,“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实写。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气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给人以理性的思考,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生气勃勃,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感情。
这两首诗的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二、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学建议
1课前让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景物,重点观察柳树及其生长情况,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情景。如果因季节观察不到,可以让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象或找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看一看。教师准备有关春天的课件或图片。
2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4个,会写的字有7个。可以让学生根据生字的字形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比如,可以在诵读中识字,自己画出生字,就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字音,或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教。也可以分析字形重点识记: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要加强对字形的指导,比如,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指导写字时,注意让学生先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结构,再动笔写。教师重点提醒:“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3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习诗句。可以这样导入:春天是什么样的?春天的柳树是怎样的?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是什么样的?你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在学生回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后,再提出:看看古代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这样再读课文,使学生对诗句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4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音乐配读等。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不必专门死抠其中的词义,在粗通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内容。最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下来。
5指导朗读时。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可以结合看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再通过诵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出来。诵读时教师要做必要的技术指导,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比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读的时候,注意词与词之间节奏不要完全一样,有快有慢,要有变化。需强调的内容要读重音,比如“谁”“春风”“东风”“总是”“春”。
6根据诗句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理解古诗的内容,突破难点。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句,可体会到静态中柳树的色彩美、形态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春风剪开柳叶的动态景象,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可把自己当作一个游客,在晴朗的日子里,到河边去看新奇的春景,想一想,当时的景致是怎样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学生想象在春风的吹拂下,万紫千红的景象,从而体会诗句内容。
7关于课后思考练习题。第1题是背诵课文。可以结合课文学习时进行,在熟读成诵中,让学生背诵,也可以采用互相比赛的方式记背。第2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是理解诗句内容的练习。理解不要拘泥课文内容的直译,只要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把意思说清楚即可。如,“因为有了东风,才会有万紫千红的春天。”“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花开的景象以后。”“春风徐徐吹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这几种表达都可以。
四、参考资料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少年就以文词而出名。公元695年擢进士,做过工部侍郎等官。晚年与李白交友,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他工书法,尤善章草隶书。《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共存诗20首。写景的诗,较为清新通俗,除本课《咏柳》外,还有《采莲诗》《回乡偶书》广为传诵。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称紫阳、考亭。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他博览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程颐、程颢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系统,称为程朱理学。他从事教育时强调启发式。他治学态度严谨,分析问题精密,对后代的学者影响很大。他的著作很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书。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池上》《小儿垂钓》) 篇7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赵 龙(226600)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分凸显网络优势,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二、师生共品: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学生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
11、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13、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阳光和荷叶的衬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14、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15、让我们再去读这首诗,读出对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恋!(读、评)
16、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17、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三、快乐自学:
1、导语:借助网络,同学们学得深入,读得动情,老师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己学习《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楼醉书》,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三步走的,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结束,指名学生读古诗。
5、在线测试、自评导航;
6、大屏幕出示全体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
四、对比赏读:
1、这两首诗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样?学生轻声读这两首诗;
2、思考、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们就应该读出它们的不同来,自己试着读一读。
4、指名读,让学生说两首诗读法上的不同,再读;
5、到“音乐选择”中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读一读,配乐诵读。
6、学生浏览网页上对两处名句的赏析。
五、结束全课: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韵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诗,一首美丽动人、令人回味悠长的诗。在“更多资源”中还有关于西湖的诗词、传说、风味等,我们在课后可以去查阅。西湖这首诗,有待于我们每个人去慢慢品,细细品。
网络支持正好处,语文教学花更红
——《古诗两首》语文网络课整合点阐述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赵 龙(226600)
小学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本身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味、静静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对话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计算机已经可以从简单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支撑我们的学科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朗读思考、品词析句、互动交流······可以说,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包含了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怎样进行基于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和思考网络利弊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的整合点:
一、根据诗文的特点,用网络引拨学生逐步感悟:
在古诗的教学中,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在呈现诗文的同时,我配插进相关而丰富的资料,有诗人的介绍,有关键词的意思,还有了解性的常识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查阅,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古诗的大意。这种集中性的呈现和翻页式的查阅,简单并不复杂,覆盖面广又易于操作。
对于古诗情境的体悟,如何让网络平台中丰富而鲜活的图片、视频更好地启发学生想象与体验,走进诗中的境界?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过早呈现会“先入为主”,对学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锢他们的思维。我让学生先根据诗句闭上眼睛,想象“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此时,学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动权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具个性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看“画说诗境”,观“西湖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强化自己的感知,丰富自己的体验。此时,这些教学环节的进行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自然是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也是教学程序合理推进的必然。
二、运用方法的迁移,让网络引领学生循法自得:
在短短一节课中,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对于《古诗两首》,一节课教两首诗,要么急急忙忙难免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时间有限只得作罢。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到网络教学的优势,抓住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大胆地将两首古诗并到一节课来教。一首精讲,提炼学法;还有一首放手自学,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导自学时,先是“学法引路”,接下来是与“师生共品”板块里相似的理解与品悟的学习程序,供学生按步进行学习。
放手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为了让教师明白也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段时间的自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中我设置了“自评导航”板块,“自评导航”主要由题目组成,按“读书——理解——赏析”有层次地进行编排。学生自学结束,在网上提交练习答案,专题学习网站实时给学生反馈评判结果。没有全部答对的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对。在这里,智能化的评价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轻轻点拨,默默鼓励,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显示出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全班同学答题情况的统计,对其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及时地讲解与点拨。这样的实时互动、反馈是平时的教学无法实现的,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三、进行后续的延展,用网络引导学生形成习惯:
短短的一节课,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那只能进行后续的延展,告诉学生,这节课仅仅是一个开始。《古诗两首》的网络平台在“更多资源”的栏目下有 “西湖诗词”、“西湖传说”、“西湖风味”以及互联网上有关“西湖”和“西湖诗词”的网址,利用这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资源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们在课后按课上学习古诗的方法用“百度”、“google”、“爱问”等搜索引擎去搜寻资料,查阅图片,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诗......
如此,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个课题,以后即使是离开课堂、老师和学校,他们也能够利用网络去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习惯现在我们就应该用网络课去引导、去培养、去激发,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认识网络学习的无限魅力!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池上》《小儿垂钓》) 篇8
望庐山瀑布(教案5篇、实录)
绝句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l* 紫z! 川chu1n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
“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手法)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怀疑。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庐”和“炉”是同音字,要区别字形,会应用。
“紫”和“川”的读音要读正。
在学习生字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已去分析、去记忆,培养自学能力。
五、小结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二)出示挂图,说说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瀑布的?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
“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
“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
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
丰富奇特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
学习古诗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绝句》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三、读《绝句》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鸣m0ng 行h2ng 泊b$
四、出示第二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二)《绝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解释“绝句”。
(三)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
重点理解: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鸣:叫。
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春天。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说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
(欢唱)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重点理解:
窗含:从窗口看到。“含”:包含在里面,存在着。
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时间很长。泊:停*。
东吴:指江苏一带。
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说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观察插图,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1.看插图。图上画的是景物;景物是否都是诗句的内容?这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色?(生动优美)
2.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说说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景色的优美,语言的生动?
表示声音的词语:鸣、上。
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诗人写了四个景色,一句一景,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语言生动、景色秀美。
“鸣”、“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鹂在柳枝上欢叫和一行白鹭从水面飞上青天的声响。
“黄”、“翠”、“白”、“青”四个色彩鲜明的词,写出了草堂前的景色。
这两句写得有声有色,显示出一派春意盎然的优美景象。
“含”、“泊”两个动词具体写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别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积雪这一远景移至草堂内,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
(五)学习诗人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讨论诗人观察景物的顺序。
眼前的、天边的、窗外的、门前的。
顺序是:由近及远。
2.诗人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表达思想感情的?
诗人抓住了自然景色来描述,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七)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鹭”上下结构,要写匀称。
“含”上部今不要加点。
“吴”口天吴。
五、小结
作者写这首诗,先写树上,再写天上“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最后写出了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通过对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池上》《小儿垂钓》) 篇9
教学目标 :
1、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中描绘的风光、景色。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加深对两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1、揭示课题,并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范成大:南宋田园诗人。
杜甫:唐朝著名爱国诗人。
2、自学课文。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字或词,同座讨论,教师指导。
(3)练习说说诗的意思。
3、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拔
4、再读两首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四时田园杂兴》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你从哪里理解的。
(2)人们为什么如此辛荣?你体会到什么?
(3)朗读全诗。
(4)《望岳》这首诗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泰山的高大,神奇?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受?
(6)齐读《望岳》。
5、练习背诵两首诗。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池上》《小儿垂钓》) 篇10
一、目标直击:
1、学会本课的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认识两个多音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重点)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难点)
二、关键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美好的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要点分析: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和年龄特点、认知特点,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古诗语言高度凝练、蕴涵深刻和特点,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中的意思,并初步懂得诗的意思,感受大自然和美。
五、学习重点:
1、字词记忆比比看:
nǎisuíqiánrùnxìxiǎomián
乃随潜润细晓眠
乃是随风潜入湿润精细报晓睡眠
乃至随便潜水润滑细节揭晓冬眠
乃发生随笔潜力润物细小家户喻晓失眠
随时潜伏利润细雨
2、形近字辨得清:
乃(乃是)随(随风)潜(潜入)润(湿润)
及(及时)隋(隋朝)替(代替)闰(闰月)
细(精细)晓(报晓)眠(睡眠)
组(组词)浇(浇水)民(人民)
3、多音字:觉jué(知觉)jiào(睡觉)、处chù(到处)chǔ(相处)
4、近反义词:
近:时节——季节闻——听落——掉
反:无——有来——去多——少
5、词语讲解:
时节:时令、季节。
当:正当、到。
乃:于是,就。
潜:本文指悄悄地,不为人所觉察。
眠:睡觉。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闻:听。
啼鸟:鸟的叫声。
6、难句解读:
a、当春乃发生:春天一到,雨就立刻下了起来。这既是前一行中“知时节”的具体化,也为后两面行做了铺垫。
b、随风潜入夜:春雨轻轻悄悄,不为人知地落到地上,不张扬,却充满温情。下一行中“无声”与此相应。
c、处处闻啼鸟:到处都听见鸟儿的叫声。表现雨后清晨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想起夜里听到的阵阵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
7、主题思想:
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美好的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六、有关春天的古诗:
《春居》《咏柳》《春夜喜雨》续
贺知章杜甫
草长莺飞二月天,碧玉妆成一树高,野径云俱黑,
拂堤扬柳醉春烟。万条垂下绿丝绦。江船火独明。
儿童散学归来早,不知细叶谁裁出,晓看红湿处,
忙趁东风放纸鸢。二月春风似剪刀。花重锦官城。
七、课堂流程:
1、自主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古诗。
2、听写生字词。
3、解题、知作者。研究学习古诗。
4、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去背诵古诗。
5、课外延伸。
第一课时
名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导入:孩子们,现在是春天的季节,春暖花开,百花齐放,让人的心情非常的舒畅,让我不由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春居》,草长莺飞二月天(孩子们接着背完)……
孩子们真棒!今天我们要来学两首有关“春天”的诗。
2、教师向孩子们解说作者。(都是唐朝诗人)
二、活动体验,帮扶训练。
1、教师范读文,学生领读文。
2、组长领读文。
3、对子间合作读文。
4、自主学习生字词。
三、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小组展示读生字词的拼音、偏旁、结构、组词。
2、对子、小组展示课文。
四、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1、完成“快乐导航”第一课时。
2、当堂反馈矫正。
第二课时
名言: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听写生字词:乃是随风潜入湿润精细报晓睡眠
2、对子间批改。
二、活动体验,帮扶训练。
1、对子互读文。
2、组内讨论诗意。
3、教师点评、补允。
三、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个人、对子、小组展示课文。
2、全班背诵展示课文。
3、点评反馈。
4、课外延伸有关春天的诗。
四、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1、完成“快乐导航”第二课时。
2、当堂反馈矫正。
课后反思:本课有两首有关春天的古诗。一首为唐朝诗人杜甫所作的《春雨》。前两句赞美“好雨”下得及时,好像知道什么季节需要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雨来。后两句写春雨的特点:往往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另一首为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的《春晓》。前两句写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天已亮了听到四处小鸟的婉转叫声。后两句写想起夜里听到阵阵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池上》《小儿垂钓》) 篇11
师: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师板书诗题,生读题)
师:诗的作者是谁呢?下面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诗,注意读准字音,可以读出声音。谁愿意来?
指名读。
师:全诗共28个字,有6个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下面老师要看看同学的自学能力,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可以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生自学)
师:现在小组的同学一起来交流交流,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我们学的是最后两句,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又绿”是什么意思?是指春风吹绿了江南,家乡很美丽,他非常想家。
师:从这两句你体会出什么?
生: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板书。
生:我们学的是第一、二两句,体现了思乡情,长江是很宽的,诗歌把它比作一水间,靠得很近,“瓜洲”和“南京”应该相隔很远,诗歌上说只有几座山。
师:老师为你喝彩。瓜洲在哪里?
生:在长江的北岸(师画简笔画)
师:那京口在哪里?
生:在长江的南岸。
师:你怎么知道了京口和瓜洲在这个位置?
生:从注释上看出来的。
生:从图上看出。
生:查资料找到的。
生:从诗句中的“一水间”知道的。
生:“泊船“是什么意思?是停船的意思。
师板画小船
师:那泊船瓜洲的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生答。
师: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也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找出表示思乡之情的字眼。好好品味。
生:我找到的三个词和一个字,“一水间”,说明相隔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还有“又”、“何时”。
师:你找到了,能不能把他读出来?
(生读)
生:还有第三行诗的“又绿”,这也是表现了江南两岸的景色美,说明他想回到家乡。
师:能不能把下面两句读出来?
(生深情朗读)(一片掌声)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到这个“绿”,能不能把它换成其它字?
生:吹,拂,碧,到,满。
师:其实,王安石在写诗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些字,但他最后选择了“绿”,你们知道为什么?
(学生讨论)
生:因为“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生:表示家乡的美,有动感,有力量。
生: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找资料。
师:对,读书就应该从多方面吸取。
(齐读)
师:我们的家乡虽然不在江南,但一个“绿”字让我们感受到江南的风光。
(放录像,欣赏江南美景)
师:美吗?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通过王安石改字,你觉得我们可以向他学什么?
生: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对字词的推敲实际上是我们小学生最应该学习的。我们进行读诗比赛,请同学们准备一下。
生练读诗。
师: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
生:我会想:我的家乡是多么美。
……
师:再一次请同学来读,我想应该读得更好了。
(生再读)
师:你读错了,下次不能再读错了。
师:下面听老师来读一下(师范读,音乐起)
师:谁来读一读,读得比老师还要好。
(生读,配上音乐)
师:读得真好,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们学第一首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下面我们来学习孟郊的《游子吟》。
师:学这首诗我们自由组合进行学习,你们打算怎么学?
生:表演,赏析。
生:朗读。
(生下座位小组学习)
师:哪些好伙伴来?
生:感情诵读。
(小组同学读)
生:这首诗写了母亲为出行的儿子缝衣服,把衣服缝得密密的。
生:我们是把诗意串连起来,再表演。(生上台表演)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
生:报答诗人对慈母的爱。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把这种慈母情送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思亲的古诗?
生:我找到《静夜思》。
生:我找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业 :
1、收集王安石和孟郊的诗,还有思乡思亲的诗
2、写一篇散文《游子吟》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池上》《小儿垂钓》) 篇12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2.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研究题意,自读自学
1.出示课题。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同时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释义。
【画简笔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教给学生据文想象的方法,为理解诗意奠定基础。为了充分运用课文插图,板画构图力求与插图相仿。】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然后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
3.教师: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
(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
(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这是个反复朗读、步步深入的过程。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个别指导。初读,思考字义,理解内容;再读,边读边想,前后联系,渐入意境,为进一步训练表清朗读打下基础。切实抓住这一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交流切磋,诵读求悟
1.教师: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哪些景象说明“高”。先看第一行。
学生找出“高”和“百尺”。教师指出“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教师:(出示“危楼”卡片)危楼是什么样的楼?“危”字怎么解释?
学生查《新华字典》,危:①险;②损害;③高。从三个义项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解释。
教师:诗人站在高山上寺庙里的高楼中(教师给黑板画的庙加层楼),眺望窗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想象后)高极了,
真高啊,
好像站到了天边一样……
师:第一行先写楼高,这样写--
学生齐读:“危楼高百尺”。
教师:要读出楼的高。
学生提高嗓音朗读。
教师:一味提高嗓音,只能听见声音,不能听出意思。只要把“高”字读得高些响些。教师示范,再试一试。
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教师:大家读出了心里对这个“高”字的感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找感觉,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2.教师:(出示“星辰”卡片)“辰”字典里说是“日、月、星的总群”,这里指什么?
生:指星,因为夜里无“日”,而“月”不适用“摘”。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手可摘星辰”。
【让学生做动作,想象诗人站立处离天已近,体会诗人想象力很丰富,构思的巧妙。】
学生据诗意抬手摘星。
教师:想象一下,摘星辰时手臂的动作,身体的姿态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应该推窗伸臂,斜势向天,这样才能摘星辰。
教师: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是它却能形象地表现出高,大家朗读这句诗,想象诗人此时离天多近?
学生朗读。
教师:摘星辰本是难事,但诗人此时觉得很容易,从诗句中的哪一个字体现出来?
学生:从“可”字体现出来的。
师:朗读时要读好这个“可”字。
学生朗读强调“可”字。
教师:这样可以表达出轻而易举地伸手就能摘到星,更加说明楼的“高”。
3.指导第三、四行诗句。
学生:齐读第三、四行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教师:这两行诗句联系紧密。现在你感到天上人和诗人之间距离多远?
学生:相距咫尺。
教师:这也是诗人的幻想,但生动地表现了“高”;由此也可见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一齐来读好这两行诗句。体会一下该怎样朗读。
学生读得很响亮。
教师:好,你读得清楚,读出了“高”的气势。
学生:高昂地读。
教师:你也读出了“高”的气势。再尝试用低沉的语气,(出示“恐”字卡片)要把“恐怕惊动他人”的心情读出来。
学生尝试用低沉的语气朗读。进一步体会诗句表达的含义。
教师:好,读得有感情,读出了诗人的心情。现在同学们用上述两种读法各自练习朗读,要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然后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读法,为什么。
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朗读。
【这里,用比较的方法指导朗读,意在使学生懂得表清朗读是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代作者说话,要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情。】
4.在表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全诗。
5.教师:行行朗读、字字思考、处处想象是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要在今后学习古诗时继续使用,进一步掌握这种方法。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池上》《小儿垂钓》) 篇1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两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景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能背给大家听吗?
2.指名背。
3.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是哪两首呢?自读课题。我们首先学习《村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1)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2)指导书写,描红,临写。
(3)指名朗读,正音。
(4)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
1诗歌主要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
2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3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草长莺飞:野草旺盛生长,黄莺自由飞翔。
拂:飘拂、拂拭、掠过。
堤:堤岸。
醉春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
纸鸢:纸做的风筝。
4诗句的意思知道吗?同桌互说后集体交流。
(早春二月,地面草儿旺盛生长,空中莺儿自由飞翔,堤边杨柳飘拂摇曳,仿佛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色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自渎——指名读——纠正——指名读——齐读——跟录音读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
1 看图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作者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练习背诵。
3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如何?说一说。
五、作业 :
1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背诵
3抄写这首诗。
板书:
村居
草长莺飞 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 | 竟放纸鸢
早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你读了这首诗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
二、初读《宿新市徐公店》
1揭题,简介作者:
2题目是什么意思?同桌讨论。(住宿在新市姓徐的人家开设的旅店时看到的景象)
过渡:诗人住在这家旅店里看到了什么呢?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1)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2)指导书写,描红,临写。
(3)指名朗读,正音。
(4)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
1 逐句边读边想: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了,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出不懂之处,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
树头:树的枝头。未成阴:树叶还不茂盛,还没能形成树阴。
急跑:快跑。飞入:纷乱地飞进。
3说说句子的意思:
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的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没长大,还没有形成树阴。
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
黄色的蝴蝶纷纷飞入金黄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4看图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自渎——指名读——纠正——指名读——齐读——跟录音读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
1轻读全诗,想想诗人写的什么季节的景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为什么黄蝶飞入菜花中就无处可寻了呢?
3读了这首诗,你还体会到什么?
4指导朗读,背诵。
五、练习:
1诗的前两句写了(稀疏的篱笆、深远的小路、落花的枝头),还写了(暮春)的景色,展示的是一派田园风光;后两句既写了(儿童追逐黄蝶的活泼),又表现了儿童寻找黄蝶时的天真可爱。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趣盎然。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六、作业 :
1朗读,背诵。
2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暮春图,涂上颜色,比比,谁画的最能表现出这首诗的意境。
板书:
宿新市徐公店
篱笆稀疏 小路深长 黄碟飞舞 儿童急追
树头花落 叶未成阴 融入菜花 无处可觅
景—————人
静—————动
暮春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池上》《小儿垂钓》) 篇14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国语文教学 点击数:743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池上》描绘小娃偷采了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 二、教学要求:
小池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 “浮、萍 ”。
3 、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
真的童心之美。
小儿垂钓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 三、教学重难点:
1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 、品味古诗语言,抓住 “偷采 ”、 “不解 ”、 “藏踪迹 ”等词语感受诗
人炼字之妙。
★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池上》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
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
中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
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 、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
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
荷花池塘里。
4 、学生齐读题目。
5 、简介作者白居易。
( 1)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 2) 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
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 “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
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
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 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 、检查初读情况。
(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 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 2)齐读诗歌。
( 2)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 、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 、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 ——小娃偷采莲。
1 、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 、学生交流 “看 ”到的画面。
(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 “莲叶何田田 ”的美好画面,唤
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
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 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
“ 小娃偷采白莲图 ”起个题目)
③ 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 “偷 ”,结合自己小时侯 “偷偷 ”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 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 ——景美童心纯
1 、提问:小娃 “偷采白莲 ”不会被发现吗?
2 、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
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 “偷采 ”之事。)
3 、抓住 “不解 ”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 、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 、《池上》赏诗会 ——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 、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 、背诵课文。
2 、默写《池上》。
3 、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
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 小儿垂钓 》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 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案例: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 六、板书设计:
20 古诗两首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遥招手
小儿垂钓 怕鱼惊
不应人
★七、教学后记:
童年
—— 《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读这两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偷采莲蓬,小河垂钓那是发生过的。我在写自己童年故事时,这些事早已经入文了。我没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气,将这些小事入诗,这足以证明自己的创造力存在问题。
现在的孩子,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 “侧坐莓苔草映身 ”的感觉,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 ,但孩子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当然,不可能学什么,孩子就有什么体验。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 “遥招手,怕鱼惊 ”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池上》 “偷 ”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 “偷 ”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 “偷 ”,诗外有着 “打 ”,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但不要让孩子模仿 “偷 “,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也有着过去孩子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书写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们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事实使得孩子想不起来用文字表达,所以在引导上还要有着新的方法。
两首诗中的人物都是孩子,虽然诗不是课文的主人所写,但这些事却发生在孩子身上,我觉得让学生认识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来写?这样引导,就等于把任务带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妈妈也写过自己的孩子,有着为孩子记日记的习惯,孩子也读到了父母的记录,我想孩子们会收获到另一种的快乐。这就是我个人认为的这两首诗教学的新方法。
所以想到这里,我觉得这两首诗也是为我们大人而写,也是为我们语文老师自身而写。我们如果也以文章的形式写着孩子们的童年事,记录着他们的顽皮,记录着他们的享受,课堂中也能够把自己的记录拿出来,读给学生听,我想这样的教学就有利于学生进入诗的情境中去了。
中国语文教学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池上》《小儿垂钓》) 篇15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一、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二、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
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
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4、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三、朗读
1、自由读:
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
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四、背诵
1、情境背诵:
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练习
1、填空:
离离______,一岁一____。野火______,春风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入无处寻____。
2、按要求分类:
未追店枯徐烧荣菜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六、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
木: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
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
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
(高兴、喜悦)
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
(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
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
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
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 ,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中共同进步。
〖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在线〗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池上》《小儿垂钓》) 篇16
课后题解:
读了《宿新市徐公店》,看了插图,我能编故事。
在一个稀稀朗朗的篱笆旁边,延伸着一条幽深的小路。路旁树上的花朵已经凋谢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儿童们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蝴蝶飞入黄菜花中,分不清哪是蝴蝶,哪是菜花了,也不知到何处去寻找蝴蝶了。
探究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