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2023-09-12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学习并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并写一篇有关《生命 生命》的读后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作文课。(板书:写读后感)

  2、什么是读后感呢?

  师述:读后感就是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把自己的感想、收获写下来,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

  二、 学习写读后感。

  下面我们按三个步骤来学习。

  1、审清题意,明确内容。

  学生默读,思考:这次习作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

  交流。

  2、确定感点,选择材料。

  ①、明白“感点”:就是最让你受感动的那一点或方面,也可以说是观点(主题)。

  ②、给文章列感点。

  学生浏览课文《生命 生命》,师生共同列出文章的感点。

  ③、师述:同样一篇文章,若让全班同学来写读后感,每位同学的感点不一定相同;同样一篇文章,若要你来列感点,你也许会列出许多个来,你则只需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感点来写。

  3、按序写作,详写重点。

  ①、拟题。

  ②、读后感的写法。

  开头:关键字:篇名 感点

  (用一两句话点明原文篇名,说明感点。)

  中间:关键字:介 议 联

  介(简介原文主要内容,注意:一定要侧重与感点有关的主要内容,以便自然地引出下文的感想。)

  议(用一两句话,对原文内容加以议论,引出下文的“联系实际”)

  联(具体联系你所了解的、听到的、看到的社会实际或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谈感想感受。)

  结尾:关键字:照应 总结

  (照应开头的内容,再次强调感点,总结自己受到的教育或启发)

  三、例文赏析。

  四、列提纲、动笔写作。

  师提示:写读后感三忌:

  一忌大段抄录原文,读后感变成了“读后抄”。

  二忌大段写检查、作保证,读后感变成了检讨书

  三忌感想脱离原文内容,感想与所读脱节、无关。

  五、写读后感

  好,刚才我讲了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你们回忆一下都是什么,下面你们试着写一篇读后感好吗?《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已经学过了,我们就写一写这课的读后感吧。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动弹、欲望、精蹋、珍惜”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攜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人生格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交流

  学生交流在课外搜集到的人生格言。

  一、剖析课题特点,感悟课题的内涵。

  1.生齐读格言。(简介杏林子)

  2.剖析课题特点,指导读题。

  二、阅读品悟语言,触摸生命的脉搏

  (一)初读感知。

  1.检查词语读音,自由练读。

  2.指名读文,教师随机评价指导。

  3.深入阅读课文,边读边想:杏林子向我们讲述了哪几个创造生命奇迹的鲜活事例?

  4.运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把句子补充完整。(生齐读)

  (二)深读感受生命的含义。[走进飞蛾售感悟生之欲望]

  1.自由朗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想想: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飞蛾?(板书:飞蛾求生)

  2.指名汇报,师引读课文。(板书:强烈)

  3.字理教学理解“欲望”一词。

  4.品读句子: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强烈!那样鲜明!

  5.角色体验:看到苦苦挣扎的飞蛾,杏林子,你会怎么想?我忍不住放了它!

  6.引读品味句子: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7.齐读第二段并尝试背诵。

  三、联系生活思考,聆听生命。

  1.播放汶川地震图片:你从哪个镜头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

  2.学生改写句子,指名汇报。

  3.呼应课题:第二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杏林子的人生。

  构思: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产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认识是本单元的教学主题。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作者选取了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这三件寻常小事,从动物、植物、人类这三个角度,谈对生命的认识,并从中感悟到: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可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命”是个十分沉重的话题,正可谓“少年不知愁滋味”,对这些有花一样年龄,健健康康,无忧无虑的孩子来说,什么是生命,怎样珍惜自己的生命,他们都还很懵懂,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类课文也极容易生成“道德课,煽情课",教师容易便成“宣传委员”,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备课时,我首先把目标定位到“人文合-”的层面,不单独凸现教材中处处流露的生命教育因子,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悄然和“生命”相遇,从朴实的语言文字中寻找生命奇迹的爆发点,通过朗读、想像、体验搭架起情感的桥梁,让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融合,浑然体,进而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可贵,生命所赋予的力量,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自己的生命存在,从而发出要好好地使用,决不让它自白流失的呼唤。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文如其人”的道理,热爱生命的人就会写出热爱生命的文章。

  2、整体把握文中三个事例既要表达同一个观点,有有不同侧重的选材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生命的本质。

  教学难点:

  三个事例之间的联系及其不同的侧重点。

  教学设想:

  通过整体地把握,在深刻生命本质和含义的基础上,注意作者在选择三个材料时组合的特色,同时,结合其他人物如郑振铎、保尔等了解生命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

  教学手段

  郑振铎的文章,保尔的名言或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教学流程

  一、作者简介:中国台湾残疾人作家,主要作品有:《寻找生命的坐标》《美丽人生的二十二种宝典》《真情是一生的承诺》《为什么我没有自杀》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目的: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愿每个人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二、思考题:

  1、小非蛾、瓜苗心脏的跳动。

  2、动物、植物,人的生命。

  3、描写:

  “不停地在我头顶……”“鼓动双翅,极力挣扎”“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

  “竟然……”“冲破……”“撼天动地……”

  “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让有限的生命……”“绝不辜负生命……”

  三、提炼总结:

  一步步启迪我们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让生命活得更有意义。

  一、朗读训练。

  注意:作者对于三种“生命”的态度表现在文章的细节描写中,因此要注意把握作者描写的角度和情感倾向。

  二、思维训练:

  主要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阅读分析能力训练:

  让学生从局部着手,在字词句子方面细致掌握课文描写事物的特点。

  四、写作能力训练:

  从小处着眼,表达对于生命的见解。

  要求学生充分了解作者,作者对于生命,对于生活的态度是其作品的主体格调,只有了解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作品主体才能正确把握文章主题。

  了解文章结构和选材特点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也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导入课文:生命的各种形式。

  二、介绍作者,并从作者的亲身经历感悟生命的不同意义。

  三、朗读课文。学生注意思考:

  1、作者共选择组织了几个材料?内容是什么?

  2、这三个材料之间是什么关系?各有什么侧重?

  3、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描写三种生命?

  重点研讨

  一、细致研读课文,要求对自认为重要的地方做批注。

  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对三种事物进行描写?

  二、提炼:

  作者通过对三种事物对于生命的态度告诉我们什么深刻内涵?

  三、分组讨论,然后总结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题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 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  奋斗

  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点评

  《生命生命》列举了一只飞蛾、一棵小瓜苗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说明这些小生命无论怎样卑微,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从人的生命现象说起,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严肃的思考。  

  本教案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按新课程标准设计的,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了科学的教学流程,呈三大板块: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由与作者经历极其相似的张海迪的事迹导入  ,能毫不费力地设置一种情景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视结果,忽略过程,是语文课的大忌。一切事物的结果往往是简单明了的,过程才是复杂漫长的。诸多的东西都隐藏在过程当中。“找一找哪个词用得好——换一换行不行——读一读,读出情”,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体验读书的过程,侧重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体验与反思”,这一板块,是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实际中,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最高层次——应用,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珍爱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用几句话表达清楚。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学习难点与重点:

  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联系生活实际用几句话表达清楚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学习过程

  (课前热身 ,辨析正误)

  一、复习词语,整体感知

  出示生字词语

  1、学生自读词语,保留在自己的词语仓库里(背诵)

  2、 用三组词语串联,分别讲述三种生命现象。

  师:看来串联词语,找到他们的联系点,是一种很好的背诵方法

  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飞蛾求生 瓜子抗争 静听心跳

  师:作者通过三个小小的生命现象,作者通过这三种生命现象表达作者珍爱生命。这是我们通过前期的学习已经学懂了的内容,这样的感受还是很薄很薄。怎样把课文读厚呢?(板书:厚 薄)

  二、品读赏析,言情共生

  (一)品读飞蛾求生----走进作者内心

  师:先请大家把第一组词语填进这一段话中。

  出示: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是飞来飞去,( )着我。趁它偏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 )着,极力( )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 ),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打开书本,细读第二自然段,把这些字眼圈一圈,透过这些词语你的眼前会是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安静地读课文后进行反馈)

  师:我们联系上下文体会得很不错。这是我们作为读者体会到了。文章的作者是杏林子,杏林子是怎样的人呢?

  (出示:十二岁那年,杏林子患上了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叫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绝大部分关节坏死,她腿不能动,腰不能转,臂不能抬,头也不能随意的转动,就保持着一种姿势,在轮椅上一直坐着.看到寿命只能活9天的飞蛾如此强烈的求生欲望,不禁心潮澎湃: )

  这是一种把书读厚很好的方法。(板书 走进作者内心)让我们读读这段话,读出一个残疾人的心声。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篇6

  【教学设想】

  本文作者强烈地呼唤“生命 生命”,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愿每个人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教学的思路拟为比读式思路。教学结构为三部分:第一步学习课文,第二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生命宣言,第三步比较阅读沃森的《生命 生命》。

  【教学过程】

  一、用圈读法读课文

  要求认读下列词语、了解其词义:

  骚扰 小憩 茁壮 糟蹋 庸碌 辜负 昂然挺立 擎天撼地 肃然起敬

  二、再读课文,用抓关键词的方式朗读课文前三段。然后交流关键词

  生之欲望──生命力──生命

  三、分段齐读前三段(第三段只读前一部分)

  探讨:每个事例的写的是关于生命的哪一方面。

  1、事例一:

  小飞蛾在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下极力挣扎──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是值得珍视的。(请举例。)

  2、事例二:

  香瓜子在不具备生长的条件(砖缝里,没有阳光,没有泥土。)还要冲破坚硬的外壳萌芽成一截瓜苗──生命的诞生,生命力是强大的。

  3、事例三:

  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识,生命是应当严肃对待的。

  四、分段齐读后三段(第三段的后一部分)

  探讨:作者分别发表了哪些生命的宣言。

  1、思考一:

  “可以……也可以……,可以……也可以……”说明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2、思考二:

  怎样对待短暂的生命,怎样对待生老病死,正确的态度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

  3、思考三:

  将目标与信念付诸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以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

  4 、请访照作者的宣言发表我们的生命宣言。

  五、比读课本后附沃森的《生命 生命》

  自由阅读。

  活动:沃森的文章写的是什么事情?(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怎样极力挣扎。)这两篇文章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六、学会提问

  1、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下列问题,请同学们回答:

  ⑴ 说小瓜苗“茁壮成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是不是矛盾?

  明确:小瓜苗的生长原先依靠香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茁壮成长,昂然挺立,但是,它生长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一旦香瓜子本身的养分消耗尽了,就没有新的养分可以吸收,活了几天就夭折了。

  ⑵ 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面举的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生命?

  ⑶ 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称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2、同学们,你们能从课文中发现问题吗?也提出来考一考我们大家。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篇7

  一、教材分析

  《生命生命》是中国台湾作家杏林子的一篇散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娓娓道来生命的真谛。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破土、倾听心跳”三件小事,感悟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本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生命”,从不同角度感悟生命。本课是第二篇精读课文,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在作文选材方面有所收获。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本课需两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四年级阅读要求,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2、 过程和方法: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我确定教学重点:

  抓重点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理解三个事例中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

  我将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讲、想象补白”的方法教学,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有直观感受。

  研讨教材教法是实施有效课堂的前提,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为学服务,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的学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四、教学程序

  我安排如下三个板块。

  (一)情景导入,铺垫情感基调

  1、上课一开始,我出示一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当学生欣喜地看到这感人的画面,我相机引导学生:你有什么感悟?我们想到了一个词——(绿粉笔板书课题)引入课题,一朵小花要经历风雨才能绽放美丽,一只小鸡要冲破阻力才能看见阳光,

  3、 让学生读词语,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哪些事例?

  (学生复习词语,概括了课文内容,解决了课文“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领悟表达方法。)

  (二)研读课文,感悟生命顽强

  1、我引导学生直扑重点段,设计了一条主线: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词语令你震惊?

  (这是动态的“自读自悟”,让学生的思维畅游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抓住令人感动的语句,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勾画、批注、精读深思)

  2、 拓展想象、进行补白

  比如学生从文中找出飞蛾求生的句子。(课件展示)

  引导学生品读飞蛾求生的事例,从“只要、就、稍”体会飞蛾的脆弱;在品读中想象,拓展补白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学生会抓住“挣扎、鼓动”想象画面。

  “如果你现在就是那只困在别人手心的飞蛾,你会怎么办?”

  学生可能会说我会极力挣扎翅膀想要飞出去。

  学生也可能会说我尽全力也要飞走。

  “孩子们,假如,一只激励鼓动翅膀的飞蛾正握在你的手心,握住、握住,你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它在用力咬我。

  学生也可能会说它的力气很大,我快要握不住了。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字里行间揣摩作者的未进之言,未了之意,补白文外之意、弦外之音。将重点句子变成诗行呈现出来,体验鼓动和极力鼓动的区别,自由练习美读,相机指导朗读,反复读好三个感叹句。感受飞蛾在困境中不放弃生命的顽强,看到语言文字背后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学生看似在替飞蛾说话,实际是表达自己的心声。

  “一只小小的飞蛾,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了争取一寸阳光,一线生机而顽强拼搏,何况人呢?静静地闭上眼睛,感受自己的心跳,这样的心跳在你的胸膛跳动了十来年,跳动了4亿多次,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单单属于你,你的心情怎样?”

  学生可能会说高兴、

  学生也可能会说激动,指导学生个性朗读。

  出示杏林子的手:这是一双怎样的手?(课件出示)

  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双严重变形的手。

  学生也可能会说这样的手能写字吗?

  课件出示杏林子的资料。

  杏林子从12岁患病到去世,50年她保持一种姿势,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在轮椅上坐了整整50年,18250天。前途茫茫,病愈无期,生命对她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啊。疼痛难忍时,她想到了死,但是她又不想死。她对自己说:“我再活三年,如果病不见好转,我就去死。”在疼痛中等了一个又一个三年,病日益加重,杏林子想放弃活着的权利。父亲握着她的手说:“孩子,你不要怕,爸爸会养你一辈子。”正是父亲的话刺激了杏林子,她再次思考生命:

  (老师引读:我可以好好使用她,也可以白白糟蹋她)

  杏林子可以享受安逸的生活,让家人养一辈子;也可以从高楼上轻轻一跳,一了百了,从此与亲人阴阳相隔;但她没有这样做,她知道:

  (老师引读: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她才会在50年里写下了40多本书,获得了那么多的荣誉。(出示作者的作品资料)

  我追问:努不努力,谁来负责?学生会说自己。

  幸不幸福,谁来负责?学生会说自己。

  师生齐读: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在朗朗书声中与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领会文字之美,言外之意、意外之境,这时生命不再空洞,而是化作了学生心中“好好使用”的积极乐观、笑对生活的人生信念。

  (三)、拓展练习,升华生命内涵

  教育就是生活,培养听说读写才是语文教师真正追求的教育目标,语文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我设计有梯度的作业:

  a) 生命因-----而精彩。

  b) 生命是——

  “生命是花,花开时美丽,落时也美丽;生命是树,参天大树美妙,孤独小树也光荣;生命中有快乐也有痛苦,快乐时我们要感谢生命,痛苦时我们更要感谢生命。(在音乐中师生齐读课题)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定“鼓动、跃动”等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含义,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关爱生命。

  【教学设计】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清晰,蕴含深刻,杏林子通过三个事例引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阐叙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尽可能地扩大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熟悉文本,才能真正立足文本,形成与杏林子的对话,形成与自己已有体验的对话,从而阅读人生,品味人生,提升人生境界。基于此,整堂课的教学教程分三大板块:整体感知──研读揣摩──感悟品读。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找有关资料,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围绕生命的主题,举出一个实例。

  2、教师课前准备: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地选取有关对“生命”的感悟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师:“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香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生命 生命》。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人生格言也告诉大家?

  生:肖伯纳说:生命在我绝不是一截“短的蜡烛”,它是一个辉煌的火把,在我将它交给下一代之前,要使它燃烧的越亮越好。

  生:时间不能增添一个人的寿命,然而珍惜光阴,可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生:卢梭说: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师:说得多好呀!刚才提到的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虚度年华,反而更加珍惜、热爱生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她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生命 生命》。

  2、板书课题、质疑:

  生问:生命是什么?

  生问:为什么韪中有两个生命,去掉一个行不行?

  生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用“△”标出生字新词,借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词的意思,个人有解决不了的,可以小组讨论。

  2、思考文章写了哪几个事例?

  3、师生交流:

  ⑴ 刚才通过学习,你弄懂了哪些词的意思?

  ⑵ 课文写了哪几个事例。

  ⑶ 指名轮流读书,互相评议。

  4、默读课文,面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作者是如何谈自己的思考呢?提示学生用抓文中关键词句的方法整理出三点启示:

  ⑴ 对自己负责。

  ⑵ 创造价值。

  ⑶ 为生命奋斗。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①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②诵读课文,初步感知以小见大的写法。

  ③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和理解人生。

  教学重点

  ①通过反复诵读,理解生命,感悟人生。

  ②揣摩语文以小见大的表现力,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阅有关生命的资料或名言,做一些思考。

  教学内容三个有关生命的事例引发的三点思考;以小见大的写法;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启迪。

  教学设计:

  一、情感创设,整体感悟

  1、音乐情感 激qing导入

  (放轻音乐《命运》)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谁不怕癌症?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患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青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还有张海迪,身患癌症却最新创作了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2、听读课文,问题感知

  ①配乐朗读(可以是教师的配乐朗读,也可以是听录音)。

  大屏幕投影出示思考题: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听读之后,教师带领大家朗读,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为了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必须亲身去体验一下,带领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方法指导: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b、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作意图,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中解决思考题。)

  ③讨论明确三个问题。讨论可以请学生相互评论、补充。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自主研读,合作赏析

  1、教师导学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中分别抓住哪些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更好地表现生命主题。

  2、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a、这篇文章共写了三个事例,你还有哪些疑问请说出来?

  b.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体悟文章的内涵。

  c.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d.赏析语段中好词语的运用,采用换字法或去字法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

  3、学法指导

  对以上问题,可采用朗读法品悟解决。另外还要注意自读和自学的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相关提示或引导]

  a“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b“隔了几天,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 “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敬佩的情感,表达出一种惊喜(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

  c“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是从心底里产生的一种敬意,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d“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倔强”只是一种性格,“不屈”不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种品格,一种不畏困难、顽强求生的向上的品格;

  e“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研读文章,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特别是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学生分四人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探究、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以互评,可以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质疑。

  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奋斗

  教师在合作式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性总结: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生命意义

  第二点思考,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生命的价值

  第三点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教师小结: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的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同时,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

  三、体验反思 ,拓展仿写1、体验交流

  文章结束了,研读学习后还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或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质疑题:

  a.阅读本文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对生命有哪些认识?

  b.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对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教师作答: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教师小结: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的诺言,对怎样看待生命,怎样好好享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我们的雷峰也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让生命更有意义的颂歌。

  学生也可以就我们应如何生活,对生命是否有不同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2、拓展延伸

  请学生速读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并与本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阅读,思考:两篇文章比较,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速读后讨论。教师评点并总结,指导学生谈谈为什么喜欢,要求讲出喜欢的理由,以此培养赏析的能力。

  3、片断仿写,初步感知以小见大的写法或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仿写指导:生命现象+人生思考

  一只飞蛾、一棵小瓜苗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身上使我们都看到了那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课文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生命的严肃的思考。

  如:人生的启迪

  ——读《生命生命》有感

  教师总结:

  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读“扰、诊、撼、蹋、限”5个生字,读写“扰、欲、屈、茁、诊、憾、蹋、限”等8个生字,会读准多音字“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骚扰、茁壮、震撼、糟蹋、光彩有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文中三个引发对生命思考的事例。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难点: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张海迪和杏林子的资料 搜集有关生命的格言

  教学过程:

  一、情境谈话,感受生命之坚强:

  1、教师谈话,介绍张海迪的事迹。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曾有这样的担忧——以海迪如此虚弱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

  然而,四年后,胡玉萍如约拿到了书稿,也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当记者采访张海迪并要她谈及创作的感受时,坚强的海迪深情地说了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齐读)

  “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2、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她在12岁的时候就染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病情不断的恶化,差不多全身关节都损伤了,面对病魔的挑战,尽管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她忍着极大的痛苦,强烈的呼喊着——

  3、揭题《生命 生命》

  4、反复读题,酝酿情感:

  ①、是的,这是一位强者对人生热情的呼唤,请高声读。

  ②、是的,这是一位勇者对命运不屈的挑战,请大声读。

  ③、是的,这更是一位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人对生命深沉的思索,请低声读。

  二、走入文本,聆听生命之呼唤:

  1、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名篇《生命 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请打开课本,听老师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说说文章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在书上记下自己的感受。

  3、畅谈自己的感受。

  三、自读文本,初谈生命之感悟:

  1、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注意把字词读准,把把句子读通顺,将文章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受和声音!

  2、 读完全文,你又有何收获?请联系课文,用上文中的词语来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或者说是感悟吧。

  3、 交流,随机出示:

  4、 是的,这些词语都是鲜活而有生命的,它们倾诉了作者杏林子对人生、对生命的执著与感悟。不用多说,相信你的感觉也是深沉的,来,把这种感觉放进去,让我们再来好好读一读。

  四、研读事例,品味生命之内涵:

  1、 生命是多姿多彩的。每个人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请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了哪三个具体的事例,引发出对生命的思考?你能用简要的话语来说说吗?

  2、 自读,交流,板书:

  3、 研读句子,品味生命之内涵。

  要求:自由选择文中的一个事例,和同桌合作学习:划出最让你俩感动的句子,把它推荐给大家,说说你俩从中读明白了什么?

  反馈:(变序朗读,体会情感)

  4、创设情景,反复回读中心句:(配乐)

  ①、是的,此时此刻,那柔弱的小飞蛾,那渺小的生灵,它挣扎着的求生的欲望使我深深地震惊,我告诫自己——(齐读)

  ②、是的,此时此刻,那不屈向上的小瓜苗,那茁壮生长的小生灵,它顽强的生命力使我怦然心动,我嘱咐自己——(齐读)

  ③、是的,此时此刻,静听着自己的心跳,感受着生命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让我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真实地存在,我一再地提醒自己——(齐读)

  五、走进生活,探讨生命之外延:

  1、 生命还应该是什么?缤纷的生活给了我们丰富的答案,现在,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感悟,带着对生命的进一步思索,走进那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去探究生命的含义。

  2、 多媒体课件演示:

  ①、 争奇斗艳的鲜花。

  ②、 自由自在的小动物。

  ③、 蓬勃向上的植物。

  ④、 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

  3、 书写心声:

  生命是 ,生命因 而美丽!

  4、 交流感受。

  5、 回读中心句,提升情感:

  同学们,刚才的探讨,使我们每个人都由衷地感到:生命因为自强不息而鲜明,生命因为顽强拼搏而茁壮,生命因为珍惜负责而格外充实!这就是生命的真谛!让我们时刻告诫自己。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题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 奋斗

  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点评

  《生命生命》列举了一只飞蛾、一棵小瓜苗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说明这些小生命无论怎样卑微,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从人的生命现象说起,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严肃的思考。

  本教案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按新课程标准设计的,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了科学的教学流程,呈三大板块: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由与作者经历极其相似的张海迪的事迹导入  ,能毫不费力地设置一种情景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视结果,忽略过程,是语文课的大忌。一切事物的结果往往是简单明了的,过程才是复杂漫长的。诸多的东西都隐藏在过程当中。“找一找哪个词用得好——换一换行不行——读一读,读出情”,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体验读书的过程,侧重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体验与反思”,这一板块,是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实际中,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最高层次——应用,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珍爱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篇12

  3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 奋斗 

  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三、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揣摩词语,感悟文章思想感情。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教学设想: 

  鉴于学生刚刚步如初中,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很深刻,因此本课在课前要让学生进行素材的收集,借用他人的人生体验,课堂上采用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来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教学难点 :揣摩词语的表现力,加强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提出问题、从多角度探究、诵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生命的材料(有关生命的事例或是名言警句

  (二)本文学生的思维盲点是

  1. 对平常的事物会熟视无睹,不去探究,如本文的课题。

  2. 朗读文章时会忽视作者的情感。

  3 对于学生的这些盲点,可采用A. 设置问题 B 结合文章的重点词句,讲授朗读方法

  教学过程 :

  (—)整体感悟

  1.导入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音乐声中,让了解贝多芬的学生来讲述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故事,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导入  新课。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课题:《生命 生命》

  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中心,揣摩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感悟。

  2.感知内容 

  配乐朗读课文(可以是教师的配乐朗读,也可以放录音),学生在听读中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标题为什么要用反复的手法?该怎么读?(语气,感情)

  (2)文章写了几件事?(概括内容)

  (3)作者在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或者说怎样对待生命?

  听完朗读后,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些问题

  ㈡研读赏析 

  1.学法指导 

  朗读方法:

  ①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②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作意图,有感情的朗读,从朗读中解决思考题。 

  2.自主、合作探究

  (1)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体悟文章的内涵。运用收集的材料来进行印证.

  允许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材料只要能印证观点即可。

  (2)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进行赏析。用朗读方法进行朗读。学生可以互评,互相观摩学习。运用收集的材料来进行印证. 

  (3)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认真揣摩,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如“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换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从而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第一点思考,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㈢体验反思 

  1.质疑交流 

  文章结束了,研读学习后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质疑题: 

  ①学习本文后,我们对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了更多的不同的认识?

  ②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

  学生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质疑,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教师作答,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2.拓展延伸 

  速读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与课文进行比较,思考:两篇文章比较,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要求讲出理由,以此培养赏析的能力。

  (四)小结:

  以一首小诗做结束语生命

  《生命》

  作者:秦堤

  树木砍到之后

  痛苦会默默地渗入泥土

  使石头痉挛

  鹰从绝壁起飞,山脉流动

  杜鹃花烧焦的大片草叶

  在微风中颤抖

  回顾不属于任性的河流

  或许起点就是归属

  海,分娩了太阳

  独木舟的愿望

  在黎明的抚摩下勃然冲动

  石榴的语言通红通红

  一年一度的暗示

  使人忘记衰老的历程

  因为一个少女走过的缘故

  路旁的花蕾全开放了

  在母亲梦一般的臂弯上

  孩子醒来

  哭声抹平了奶奶的皱纹

  冬天的原野大片大片地

  生长着茂盛的死亡

  这正是生命的开始,不是结束

  让自己的啼哭留在襁褓里

  生命的咿呀就在路的前方

  (五)作业 :整理、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和事迹材料,进行素材的积累(低层次的学生)。

  学习本文后,自己对于生命一定有了许多的新的感悟,写一段话。(层次教高的学生)。

  板书设计 :

  生命,生命

  杏林子

  飞蛾求生 应当珍爱生命

  瓜子抗争 让人生更有意义

  倾听心跳 感受生命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篇14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主题词,探究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味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教学难点】

  辨析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和三点思考的侧重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选取三个寻常事例,抒发对生命全面而又深刻的理性思考,表达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诵读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恰当停顿、读出语气和感情。反复朗读,用心领会文意,感悟生命的意义。

  2、自读点拨法:

  本文为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精细阅读,深入细致地探究文意,以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3、比较法。

  将课文与美国克伦·沃森的同题文章品评比较,培养赏析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打印好的课堂练习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俗话说“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当生命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时,所要面对的就是在自然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使生命河流光彩有力,无论构成背景的是快乐,还是痛苦。因此,礼赞生命也就成为一个不老的话题。今天我们学习的《生命生命》,就是一位被病痛折磨的女作家对生命价值的参悟和颂扬。让我们在与作品对话中,接受生命的洗礼。

  设计(二)

  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病痛中,她以顽强的毅力写下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以女性的细腻和敏锐,观照寻常的生命现象,抒发的感悟便多了几分亲近和自然,《生命生命》便是这样的精彩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作品,与作家对话,去感受有意义的生命之歌。

  二、诵读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标示出各语段序号,勾画并疏解生字词:

  投影:

  ⑴ 给加粗字注音:

  小憩(qì)、辜(gū)负、骚(sāo)扰、庸(yōng)碌

  擎(qíng)天、撼(hàn)地、糟蹋(tà)

  ⑵ 释义:

  小憩:休息一会儿。憩,休息。

  擎天撼地:形容力量巨大。擎,举起。撼,摇动。

  肃然起敬: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情。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糟蹋:浪费或损坏。

  庸碌:形容人平庸,没有作为。

  应许:答应。

  骚扰:使不安宁;扰乱。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篇15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在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学会对生命负责,正确地面对人生的磨难。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讲述故事《人梯》导入新课,同学们,这对父母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将生的希望留给自己的孩子,这的确体现了母父爱的伟大,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感受到当人们面临死亡的侵袭的时候那种对于生的渴望。让我们对生命的伟大再一次肃然起敬起来。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篇名为《生命生命》的,来感悟一下作者对生命的另一番感悟。

  整体感知:

  1.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骚扰小憩茁壮糟蹋庸碌辜负昂然挺立擎天撼地肃然起敬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点名读和齐读相结合。

  3.从把握各段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内容

  事例思考思想感情

  飞蛾:生之欲望意义震惊

  香瓜子:生命力价值肃然起敬

  心跳:生命真实、奋斗震撼

  探讨研究:

  1、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2、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3、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拓展延伸:

  1.请你列举生活中热爱生命的例子。

  2.你喜欢闻文本中的哪些文字?请你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课后记:

  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意,看看三个事例分别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这样学生才能比较细致的研究课文。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飞蛾和香瓜子两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整合单元内容,导入生命主题

  1、配乐导入: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几篇跟生命有关的课文。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跟许许多多鲜活的生命打着交道。请看一组生命的画面,相信你一定有很多的想法。你想说些什么?

  然而,生命并非只有阳光的一面。作家杏林子自小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她却在轮椅上写出了带给我们思考和启迪的《生命 生命》。

  2、个性化读课题:请你加上标点,读读课题。

  3、引入第1自然段,介绍写作方法:

  ① 从大家对题目富有个性的解读中,可以看出“生命”这个词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那么,生命是什么呢?作者也跟同学们一样在思考。

  [出示]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② 作者不仅写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题目,而且一开始就提出了疑问,激发我们阅读探究的兴趣。这是一种写作的方法。

  二、检测生字新词,感知课文内容

  1、学习生字词。

  2、会读书的人能把每一个字都看在眼里,读准读顺。下面请你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三件事引出生命的思考的?运用刚才所学的词语来说一说吧。 【板: 飞蛾 瓜子 心跳 ……】

  3、写法小结:作者紧紧扣住题目《生命 生命》,第1自然段先写了对生命意义的疑问,2、3、4自然段分别引用了三个与生命密切相关的事例,从中引出了第5自然段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三、围绕生命主旋律,精读2、3自然段

  过渡:飞蛾这个事例和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有什么关系呢?P89

  (一)精读第2自然段

  1、范读第2自然段,边听边想:哪些词句是紧扣题目中的“生命”来写的?圈画出来。

  2、汇报[出示句子]:

  ① 飞蛾的生命

  生命的脆弱——联系上文“只要、就”。(飞蛾的生命只有9天)

  生命的力量——“挣扎、极力鼓动”。

  珍惜生命——比较“跳动”和“跃动”;联系生活举例。

  2、语言训练:[出示]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小小的飞蛾告诉我:生命 。

  3、飞蛾的求生欲望使我对这个小生命的态度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一开始我觉得飞蛾怎么样,后来呢?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骚扰”(讨厌)“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震惊,忍不住!”(震惊、敬佩)

  自由读,把你体会到的作者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精读第3自然段

  过渡:飞蛾的求生欲望令我震惊,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生命的思考。而那一粒小小的香瓜子又是怎样拨动我的心弦的呢?

  1、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香瓜子的生命力可以用这一段中的哪一个字来概括?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汇报。

  [出示](生存面临的困难——“砖缝中、坚硬的外壳、没有阳光、没有泥土”)

  (生命力的体现 ——“冒出、冲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3、用“即使……也……这真是一个……的生命!”来夸一夸香瓜子。

  4、作者对生命的感受:

  “小小的”“多么强”,指导读出惊叹、敬佩、赞美之情。男女生读。

  5、多么震憾人心的生命画面啊!你愿意给画面配上饱含感情的朗读吗?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自由读。指名读。想读的站起来读。

  6、小结:这两个事例紧紧围绕题目和第1自然段的疑问来写,写事中自然地融入了作者的感受,叙事生动,情感真实。

  四、升华生命感悟,埋下探究伏笔

  1、升华感悟:学到这里,回过头来再看题目《生命 生命》,你会不会有新的理解呢

  2、学生汇报。师:把我们刚才所说的连起来,就是生命的诗篇、生命的赞歌啊!

  3、生命是一个永远值得思索的话题。[出示]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那么,杏林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她对于生命会有更深刻的感悟吗?就让我们暂时留下一个问号,下节课再继续在作者的引领下探寻生命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