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训练设计四例

2023-09-04

《飞夺泸定桥》训练设计四例 篇1

  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作为一种极为复杂而又要求高度精确的工具的语文,要掌握它,就更须反复多次的实践。正如吕叔湘先生讲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下面就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十册第24课(浙教版第十一册第2课、语文a版第十册第13课、北师大版第七册第5组、沪教版第九册第12课、教科版第七册第9课)《飞夺泸定桥》为例,谈谈如何进行语言训练。训练一⒈第1 自然段,作者向我们交代了飞夺泸定桥的时间──(“1935年5 月”), 在“1935年5 月”下面划一横线,注上“时间”;地点是──(“天险大渡河”),在下面划注“地点”;人物是──(“北上抗日的红军”),划注“人物”;事情是──(“飞夺泸定桥”),在课题下划注“事情”。⒉谁能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顺序把课文主要内容说一说?再按“时间──人物──地点──事情”的顺序说一说?还可以按什么顺序说?(“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地点──事情──人物──时间”等)。这一训练是以发展思维为核心,推动学习语言,进而认识语言文字与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概括课文中心内容基础上,既对学生进行了多变性的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熟练地使用语言;既可以扩展学生的思路,熟悉句子的组合和变换,又有助于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同时边读边圈注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二⒈“关键”谁查了字典,字典上怎么解释?(比喻事物的紧要部分)⒉本课指对什么事的紧要部分?(指对于红军北上抗日,向大渡河挺进,能不能夺下泸定桥这事的紧要部分。)⒊这个紧要部分,也就是关键又是什么呢?(抢在敌人援兵前面赶到并夺下泸定桥)⒋为什么说它是关键呢?引说引读:从时间上看──(十分紧迫);时间只剩下──(二十多小时),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120公里);从兵力上看──(悬殊很大):红四团只有──(一个团),而敌人已有──(两个团),并且武器比红军──(好),又有──(天险阻挡,易守难攻),如果再增加──(两个旅援兵),那夺桥就──(更难了),整个红军就有可能被困在桥头,所以说──(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⒌出示:想想、填填、读读。                   是保证产品畅销的关键。                   是学好本领的关键。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是                。步入小康社会的关键是                    。                  的关键是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            ,考虑好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这项训练,首先有助于学生理解“关键”在课文中的意思,又从课文中发展到其他事情,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次扩大到一切事情中都应抓关键,从而大大丰富了课文的思想内涵;第三发展了学生的联想,有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作用,在训练中又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训练三⒈默读课文4 、5 自然段,看看红四团在抢时间急行军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道路崎岖、敌人的阻击、暴雨、天黑、饥饿、疲劳、敌人援兵点火把赶路)    ⒉这些困难归纳起来可分为哪几个方面?(自然方面、自身方面、敌人方面)    ⒊红军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读读课文,想一想,填一填。 困难如何克服表现出的精神自然   自身   敌人   这个训练先把书读薄,即进行提炼概括;然后进行逻辑分类;再把书读厚,即对语言文字进行品评,从“翻山越岭”、“冒雨摸黑” 克服来自自然方面的困难,看出红军不怕一切艰难险阻;“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疲劳,表现出顽强战斗的精神;“击溃”几股敌人的阻击,“索性点起火把” 同敌人赛跑,表现出大智大勇。学生在朗读、思考中激起对红军战士无比崇敬之情,领会文章中心思想。训练四⒈默读第6 自然段,分层、列小标题。(桥上难、桥下险、桥头恶)⒉看插图,想象桥上摇晃情形。①“荡秋千”是什么情景?②引读: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③这说明桥上──(十分难攀爬)。⒊ 看看桥下。①“心惊胆寒”怎么理解?这是从什么角度写河水的?(从人的感觉方面)②“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飞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河水的?(样子,也就是视觉方面)。③“震耳欲聋”是什么意思?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河水的?(声响,也就是听觉方面来写)④这句话从人的感觉、视觉、听觉三方面写出大渡河水的又急又猛,说明桥下──(十分险恶)。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①“凭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他们没有红军勇往直前的气概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仅仅靠这天险)②“飞过来吧”含有什么意思?(a 、在敌人眼内,这没有木板的铁索是无法过的,除非长翅膀“飞”;b 、在敌人看来,红军就是能攀索过来,在他们强大的火力封锁下,也无法到达桥头,除非能从空中突然“飞”降下来;c 、敌人十分狂妄,瞧不起红军;d 、敌人太狂傲,自以为万无一失。⒌作者为什么要从桥上难、桥下险、桥头恶三层来写泸定桥?(写形势的险恶,夺桥的艰巨,就更能衬托红军战士勇往直前,不怕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这个训练中小标题概括层意,剖析桥下三个方面,敌人喊叫的意思等都是由具体理解到抽象概括,而抽象思维是较高的思维能力,它要有具体的理解为基础,又要有提炼概括的能力,强调抽象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升华学生的理解,推进思维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飞夺泸定桥》训练设计四例 篇2

  教学目标 :

  1.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学习分析事件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2.照样子填上适当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自然段。

  4.能把夺桥的经过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并用上指定的词语。

  5.学习课文,了解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沪定桥战斗英雄业绩。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红军战士,向红军战士学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事件概括中心思想。 把红四团夺桥的经过用指定的词语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教学过程 :

  一.谈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记叙文《飞夺沪定桥》。

  沪定桥1706年建成,是四川和青海、西藏的交通要道。桥长100米,宽2.8米,高14.5米,是我国古老的铁索桥之一。北上抗日的红军于1935年s月到达四川省沪定县过大渡河。

  沪定桥建在离水面几十米高的大渡河上。沪定桥由13根铁链组成,木板又被敌人抽掉了。河水波涛汹涌,水声震耳欲聋。红军突击队22名战士英勇顽强,与敌人激战2个小时,夺下了沪定桥,为红军继续北上抗日打通了道路。

  二.讨论分段 默读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红军战士夺桥的。(6—8自然段)

  从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红军战士“像飞一样行军”的。(3一5自然段)

  其余的写了什麽(1、2自然段写红军要夺桥) (9自然段写红军夺桥后的结果)

  全文可分五段:一(1)要夺桥 二(2)命令夺桥 三(3一5)飞速行军 四(6——8)夺桥 五(9)夺桥后

  三.自由读课文 审题.

  飞:速度快,神速。

  夺:攻占,攻打。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 要夺取沪定桥 飞速赶到沪定桥 夺取沪定桥 渡过沪定桥 分段

  一(1) 二(2一5) 三(6一8) 四(9)

  四.学习第一段和第二段

  1.默读 思考北上红军过大渡河为什么非从沪定桥走不可?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崇山峻岭,只有沪定桥可以通过。只有,唯一,说明没有其它道路可走。)

  2.读出必须过桥的坚定语气。 小结:这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概括地写出了大渡河是天险,点明了泸定桥是必经之路,体现了“飞夺”的必要性。 五、学习第三段 默读思考。

  (1.战胜敌人的关键是什麽?抢在敌人的援兵之前是夺下沪定桥的关键。

  (2.红四团要抢在敌人的前面赶到沪定桥遇到了哪些困难?用笔画下描写红四团抢时间飞到沪定桥的词语。

  (3.读句子体会描写表现红四团战士精神的句子。 不怕困难,机智,顽强斗争的精神。 读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定语气。

  (4.找出表示红军抢时间、争速度的词语。 时间 地点 28日早上 离沪定桥120公里 28日晚7点钟 离沪定桥55公里 29日早晨 赶到沪定桥 飞 这段突出一个飞宇。同样的自然环境,同样多的时间,红军能抢先赶到沪定桥。红军战士与敌人抢时间、争速度,飞速赶到沪定桥,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六.学习第四段

  1.小声读,思考 红军是怎样攻克天险夺取沪定桥的?分几层意思写的? 分四层 ①夺桥的困难(6自然段) ②夺桥的经过( 7、8自然段)

  2.读第六自然段。用~画出夺桥有哪些困难? 桥 危险 摇晃,象……一样 水 心惊胆寒 城 凭险固守

  3.指导读 读出沪定桥险情异常,使人害怕的语气。

  4.为什么要写沪定桥的“险”? (突出红军夺桥的艰难,衬托出红军勇猛无畏的气概。)

  5.背诵第6自然段。

  6.小声读,边读边画出总攻开始了红四团是怎样奋勇夺桥的?画出动词。

  7.讨论(看图看文回答) 团长和政委 站,指挥 号手们 吹 突击队 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 一边一边 (奋不顾身)穿过,冲进,搏斗。

  8.攻天险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精神? 不畏艰险 勇往直前 奋不顾身 大无畏

  七.学习第五段 默读思考. 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度作用? (和开头相呼应,说明红军胜利完成了任务,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胜利,继续北上抗日)

  八.读课文,总结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抢时间、攻天险夺取了沪定桥的过程。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九.指导课后作业 

  1.造句 仍旧——照旧,

  仍旧。 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沪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边了。

  奋不顾身——奋勇直前,不顾生命。 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烈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2.照样子填上适当的词语。 接到(命令) 奔赴(前线、战场) 消灭(敌人、蚊子、老鼠) 取得(胜利、进步、成功) 发动(总攻、群众、机器) 夺下(沪定桥、武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六自然段。 指名读 评读 背诵 2个人互相检查

  4.把红四团夺桥的经过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要用上下面词语。

  沪定桥 摇摇晃晃 心惊胆寒 震耳欲聋 发起总攻 震动山谷 千钧一发 奋不顾身

  将这些词语排列一下先后顺序,它们各用在什么方面?

  描写桥的摇摇晃晃;

  大渡河水,心惊胆寒、震耳欲聋;

  发起总攻,喊杀声、枪炮声震动山谷;

  敌人放起大火,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听到了党的号召,奋不顾身,穿过熊熊大火,和敌人展开搏斗,胜利地夺下了沪定桥。

《飞夺泸定桥》训练设计四例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关键”、“千钧一发”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红军战士夺桥时的艰难,体会他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出段落大意。

  (三)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出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出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夺桥的速度非常快,像飞一样。还知道本文所记叙的中心事件是“飞夺泸定桥”。课文是以中心事件来命题的。)

  从课题上看,你认为课文应该写些什么内容?

  (从题目上看,文章应该先写谁向谁夺泸定桥,为什么要夺桥,然后写怎样飞夺泸定桥,最后写出夺桥的结果。)

  (二)介绍背景:

  泸定桥在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出示挂图),1706年建成,是四川西康的交通要道。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来到大渡河边。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桥,渡口又只有几只小船,

  往返一次就需要几十分钟,几万大军如果只靠这几只小船来渡河,要花费多少日子啊!70多年前,太平天国的名将石达开和他的四万士兵曾因没有及时渡过大渡河,贻误战机而全军覆灭,成为千古恨事。能否及时渡过大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

  蒋介石曾扬言,让红军到大渡河,作石达开第二。所以一桥系安危,红军能否渡过大渡河,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迅速渡河,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的阴谋,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

  (三)教师范读课文。

  老师读课文,同学边听边认真思考,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的?

  (事情的发展顺序。)

  (四)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本课生字较多,要帮助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如:“撤”ch6、“召”zh4o是翘舌音,要提醒学生读准,特别是“召”字声调是四声,容易读成平声。

  “援”字的右边易写错,写成“爱”;“键”和“健”易混,从字义中加以区别;“撤”的中间是“育”易写成“ ”;“榴”的右边笔画较多,提醒学生共有10画。

  3.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天险:自然形成的险要地方。

  阻拦:阻止、拦挡。

  增援:增加人力、物力来支援。

  妄想:狂妄地打算。

  诡计:狡诈的计策。

  关键: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击溃:打散、打垮。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的进攻、增援或逃跑。

  索性:副词,表示直截了当;干脆。

  疑心:怀疑。

  瓢泼:形容雨大得像用瓢向下泼一样。

  宿营:军队在行军途中或战斗之后住宿。

  心惊胆寒:形容令人十分害怕。

  直泻:直直地向下急流。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极大,好像要把耳朵震聋了。

  工事:保障军队发射火力和隐蔽安全的建筑物。

  疯狂:发疯,比喻猖狂。

  霎时:极短的时间。

  突击:集中兵力向敌人防御阵地发起猛烈而迅速的攻击。

  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形极其危险。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

  号召:召唤(群众共同去做某一件事)。

  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全。顾,注意,照顾。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英勇:非常勇敢。

  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借喻声势壮阔广大。

  奔赴:奔向定好的目的或目标。赴,前往。

  前线:作战时双方军队接近的地带,跟“后方”相对。

  4.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形近字。近义词:

  挺进——跃进 防守——镇守

  阻拦——阻挠 增援——支援

  妄想——妄图 诡计——阴谋

  击溃——击退 索性——干脆

  疑心——怀疑

  反义词:

  湍急——缓慢 密集——稀疏 胜利——失败形近字:

  出示投影,请同学们充分讨论形近字之间的区别,再根据字义组词。

  援(支援)键(关键)

  暖(温暖)健(健美)

  撤(撤兵)瓢(瓢泼)

  撒(撒手)飘(飘扬)

  链(表链)泻(倾泻)

  涟(涟漪)泄(泄气)

  榴(石榴)召(号召)

  溜(溜冰)沼(沼泽)

  钧(千钧一发)狈(狼狈)

  均(平均)坝(堤坝)

  赴(奔赴)赶(追赶)

  (五)理清文章结构。

  1.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细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事,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学生通过讨论可能在分段过程中有不同意见,只要有道理就行。本文既可以分成三段,又可以分成四段,还可以按五段来分。

  三段:第1自然段为一段。

  第2~8自然段为第二段。

  第9自然段为第三段。

  四段:第一段(1)

  第二段(2~5)

  第三段(6~8)

  第四段(9)

  五段:第一段(1)

  第二段:(2)

  第三段(3~5)

  第四段(6~8)

  第五段(9)

  这里按五段分法学习。

  第一段(1)讲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泸定桥。

  第二段(2)讲红四团 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

  第三段(3~5)讲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赶在前边到达泸定桥。

  第四段(6~8)讲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

  第五段(9)讲红军主力顺利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讲读课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三)能用“关键”、“千钧一发”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一)理解红军战士夺桥的艰难,体会他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6自然段。

  齐读课题《飞夺泸定桥》,想一想“飞夺”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神速,像飞一样攻下的意思。)

  “泸定桥”什么样?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第6自然段。

  通过读这部分,让学生初步感受泸定桥的险及周围环境的恶劣。这座桥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文章从几个方面具体向我们介绍的?学生默读、体会。

  (泸定桥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险,书中称之为“天险”。

  文章从三个方面具体向我们介绍了它的险:桥上人走过去像在荡秋千;桥下叫人心惊胆寒,文章是从河水的色彩、气势和声音来突出的;桥对岸敌人的两个团已经筑好了工事,时刻准备堵截红军战士。)

  齐读这部分,读出它的险。

  (二)讲读第1自然段。

  这样危险的泸定桥,红军战士为什么要夺呢?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后,画出重点词句,加以充分讨论,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红军北上抗日要渡大渡河,河水湍急,两岸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泸定桥。“只有”说明泸定桥是红军的必经之路,所以红军北上必须夺下泸定桥。)(板书:北上抗日 必须夺桥)

  (三)讲读2、3自然段。

  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指名读2、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哪句话直接告诉了我们,画下来。教师边提问题边板书:(飞夺)

  出示幻灯:

  什么是关键?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关键的意思是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

  第一句话强调抢在前面的重要性,要突出抢时间是胜利的保证。)

  为什么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自由读2、3自然段,画出有关词语。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距离120公里。敌人两个旅的援兵也同时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即:时间短,路程远,敌有援兵,必须抢时间。)

  这里教师根据学生叙述,可以画简图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使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懂得抢时间的重要性。简图如下:

  (板书:抢时间)

  (四)讲读4、5自然段。

  默读4、5自然段。思考:红四团的战士们是怎样抢时间到达泸定桥的。红军战士在夜间行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分别用“—”和“~”画出来。

  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画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经过学生间的讨论,教师点拨体会文章的中心。

  重点点拨:把敌人抛在后面,“抛”字是什么意思?“抛”说明抢时间取得了胜利。

  困难:

  ①饥饿和疲劳;

  ②对岸出现敌人火把;

  ③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

  ①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②摸黑冒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③也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

  ④高声答话智斗敌人;

  ⑤敌人宿营,我军仍旧继续前进。

  指名分句读课文。两名同学,一个只读“困难”的句子,另一个读“克服”困难的句子,交替进行。要求读出语气。

  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能将敌人抛在后面,抢先到达泸定桥呢?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红军战士具有取得胜利的决心和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五)讲读6~8自然段。

  到达了泸定桥,我们随同红军四团战士们再看一看这天险大渡河,齐读第6自然段。

  出示投影片或小黑板,解决课后思考、练习3(1)。

  (这些词语突出了泸定桥的“险”,它是极不容易通过的。)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详细地描写泸定桥的险?

  让学生认识本自然段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让学生感受环境描写对中心思想的作用。这部分突出红军战士夺桥的艰难,反映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就是环境描写对文章中心的衬托作用。

  “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里的“飞”字与题目中的“飞”意思一样吗?

  (意思不一样,这里的“飞”的意思是“飞行”,题目中的“飞”表示神速,快的意思。这里的“飞”说明敌人凭借天险疯狂的态度,暗示红军战士想过桥,除非插上翅膀飞过去。)

  红四团的战士们,面对滔滔江水,面对疯狂的敌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向天险大渡河发起总攻。自由读7、8自然段。

  想一想:红四团的战士是怎样攻天险的?画出表示夺桥动作的词语。

  教师边提出问题边板书:(攻天险)

  (拿着 背着 带着 冒着 攀着 冲到 穿过 冲进 搏斗)

  指导学生抓动词深入文章内容,理解体会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板书: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 勇往直前)

  什么是“千钧一发”?为什么称当时为千钧一发的时刻?

  (“千钧一发”的意思是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形极其危险。

  突击队员刚冲到对岸,敌人在桥头放起大火,突击队员被大火包围,形势万分危险,所以称之为千钧一发的时刻。)

  出示投影片或录像演示攻天险的内容。

  结合画面说一说红军战士是怎样攻夺天险的?

  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但仅仅几个动词难以表示出当时激烈的战斗场面,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战士们奋勇杀敌人的战斗情形,很有必要放录像片或投影片,补充必要的战斗场面,加深学生对中心思想的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7、8自然段,读出战斗的紧张气氛和战士们的斗争精神。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六)讲读第9自然段。

  红四团的战士们英勇夺下泸定桥,取得长征途中又

  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主力浩浩荡荡奔赴抗日最前线。齐读第9自然段。

  结尾与开头有什么关系?

  (首尾呼应。第1自然段决定夺取泸定桥,结尾渡过天险大渡河,奔赴抗日前线。这样文章结构十分严谨。)

  (板书:渡过天险,奔赴前线)

  (七)总结课文。

  看板书,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按一定的顺序写”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通过板书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起因: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经过:抢时间、攻天险。结果:渡过天险,奔赴抗日前线。)通过“抢时间,攻天险”这部分内容,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八)解决课后练习第4题。

  指导用带点词造句。

  ①理解“关键”、“千钧一发”的词义;

  ②读词所在的句子,并体会在其中的意思。举例:

  关键:上课专心听讲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千钧一发:在洪水将要冲塌王大伯家房屋的千钧一发之际,是解放军战士把王大伯抢救了出来。

  (九)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飞夺泸定桥》训练设计四例 篇4

  实录部分: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杂技表演中的走钢丝绳吗?(见过)用哪个词能概括出走钢丝绳的场景呢?

  生1:惊险!

  生2:惊心动魄!

  生3:扣人心弦!

  师:如果让你冒着雨,不吃饭,在黑暗中奔跑120公里之后,再让你走钢丝绳,你会怎样?

  生1:会掉下去。

  生2:我想我会拒绝。

  师:但是,我们北上抗日的红军却面临着比这更为严峻的考验,他们又将怎样?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飞夺泸定桥》。

  (板书课题)

  师:谁能说一下上一节课我们初学的内容?

  生1: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前半部分,这部分写出了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桥,还有写了时间紧迫。

  生2:我来补充,文中还交代了路途的艰辛。

  师:好,红军战士战胜了饥饿、疲劳、暴雨,与敌人赛跑,与时间赛跑,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边。那么,等待他们的又将是什么呢?

  (放映课件《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看完后你有什么感想?

  生1:害怕,恐惧。

  生2:我觉得要想过桥真是比上青天还难啊!

  生3:红褐色的河水,让人不寒而栗……

  师:文中是如何描述泸定桥的?请大家读第6自然段。

  (生自由读,默读)

  师:谁想说一下读后感受?

  生1:“心惊胆寒!”

  生2:有气势。文中说“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师:你想通过朗读来让大家感受一下吗?

  (生读)

  师:你们感受到了吗?

  生1:感受到了那种紧张!我都有点哆嗦了!(众笑)

  生2:我也想读一遍。(生读)

  师: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2:(自信地)我觉得我读出了泸定桥的险和敌人的疯狂。(掌声)

  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吧!

  (生齐读)

  师:真是“大渡桥横——”

  生:“铁索寒!”

  师:面对如此令人心惊胆寒的泸定桥,面对疯狂喊叫的敌人,红军战士马上发起了总攻,战斗是激烈的!请默读第7、8自然段。

  (生默读)

  师: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收获。

  (小组交流)

  师:想把你们的收获和大家共享吗?

  生1:我们小组觉得红军战士异常英勇,我们是抓住了关键动词:拿、背、带、冒、攀等词语体会到的。

  生2:我们小组也认为战士是英勇无畏的,我们是通过“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一句领悟到的。

  师:看来,你们都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当年红军战士的壮举吧!

  (放映影片片段:夺桥激战)

  师:你们想读一读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指读,三名同学朗读)

  师:你们认为他们三个读得如何?

  生1:我认为他们不但做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让我们体会到了战斗的紧张和激烈!

  生2:我觉得他们能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红军的英勇。

  师:你们认为自己读得如何?

  生1:我认为我比昨天有进步,但是有一句我没有读好,我还想再读一遍:“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师:好,你能及时发现不足并马上提高自己,掌声鼓励!(生鼓掌)

  师:红四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主力渡过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请大家思考,课文题目是《飞夺泸定桥》,课文为什么浓墨重彩地写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呢?

  (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认为这三个方面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英勇和无畏。

  生2:这是从多方位,多侧面说明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

  生3:我们小组还发现,“飞”是指“神速”和“过桥的惊险”。

  生4:我们小组经探究得出,“夺”既是“夺桥”,又是“夺时间”。

  师:你们小组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伟大领袖,革命诗人毛泽东主席曾写过一首赞美长征的诗篇,让我们一起回味《长征》。

  (生齐声背诵《长征》)

  师:下课。

《飞夺泸定桥》训练设计四例 篇5

  一、看拼音,写词语。

  dà  dù  hé      tuān   jí       ní    nìng      hóu    long

  (           )  (         )   (          )  (            )

  shà   shí        qiān  jūn  yí  fà      fèn  bú  gù  shēn

  (           )    (                 )  (                 )

  二、比一比,组词语。

  振(       )    撤(        )    飘(       )    妄(      )

  震(       )    辙(        )    瓢(       )    忘(      )

  三、选词填空。

  尽管……还是……      不是……而是……      

  1、他学习成绩上不去,(       )因为脑子笨,(       )他太不用功。

  2、(       )我看了好半天,可(       )有不少地方搞不懂。

  背着    拿着      冒着      攀着      带着

  3、二十二位英雄(       )冲锋枪、短枪,(       )马刀,(       )手榴弹,(       )敌人密集的枪弹,(       )铁链向对岸冲去。

  四、请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例:小明急得火冒三丈

  商场挤得(         )            小猫馋得(         )

  喊声震得(         )            人们饿得(         )  

  五、按要求写句子。

  红四团仍然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对岸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了后边。(改成被字句。)                                                                  

  他们望着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去。(仿写一个打比方的句子。)

  六、修改病句。

  1、除夕之夜,我们全家都坐在院子里欣赏皎洁的月亮。

  2、一整天没有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湿了。可是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七、阅读:

  泸定桥一共十三根铁链,两边各有两根稍高的铁链,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可是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在几十丈深的河谷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靠山的泸定城,城的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心惊胆寒:

  震耳欲聋:

  2、用横线画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它是把          比作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                                                                          

  3、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从敌人这句话中可以读出                                                                                                 

  4、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红军夺桥的困难?你想用哪几个词概括?

  《飞夺泸定桥》练习题答案

  一、答案:大渡河  湍急  泥泞  喉咙  霎时  千钧一发  奋不顾身

  二、答案不唯一,参考答案: 振动     撤走   飘起       妄想

  震耳欲聋    车辙    瓢泼大雨   忘记

  三、1、不是……而是……        2、尽管……还是……

  3、按照顺序依次是:拿着    背着    带着    冒着    攀着

  四、参考答案:商场挤得(水泄不通)小猫馋的(直流口水)

  喊声震得(地动山摇)          人们饿得(两眼冒金星)

  五、参考答案:红四团仍然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对岸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被抛在了后边。

  秋天,树上的柿子成熟了,一个个像小红灯笼挂在那里。

  六、参考答案:1、可把除夕改为中秋。2、在句子前面加上“红军战士”。

  七、1、心惊胆寒:心里非常害怕。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想要把耳朵震聋一样。

  3、参考答案: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它是把泸定桥比作秋千,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让我们感受到泸定桥自然之险。

  4、从这句话中可以读出敌人的嚣张气焰和泸定桥地势险要、易手难攻的特点。

  5、参考答案:从泸定桥的桥面、周围的环境和对面的敌人三个方面写的,词语可以用:摇摇晃晃、心惊胆寒、(震耳欲聋)、惊涛骇浪、疯狂喊叫等。

《飞夺泸定桥》训练设计四例 篇6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战斗英雄业绩。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红军战士,向红军战士学习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3.学会本课生字11个,生词12个,会用“关键”,“千钧一发”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教学难点 

  认识景物描写与中心的关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大渡河沿岸的泸定城西边,有一座大渡河的铁索桥。1935年5月,红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课文描写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二、教师板书课题,释题

  1.什么叫飞?

  2.什么叫夺?

  3.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三、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想想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四、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1.读课文,认生字。

  2.查字典理解词语。

  五、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指名读、自读,同桌对读。)

  增援关键宿营铁链手榴弹翻山越岭山峡号召狼狈奔赴震耳欲聋千钧一发

  2.注意难写、容易出错的字:

  键(字形)瓢(字形)召zh4o(读音)

  3.理解词语。

  关键:事物最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诡计:阴险狡猾的计策。

  千钧一发:非常重的东西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万分危急。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合十五公斤。

  六、再读课文,把握文意

  想想课文怎样分段,哪些部分是描写红军战士夺桥的。请同学们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段:(1自然段)写北上抗日的红军要夺取泸定桥。

  第二段:(2自然段)我军命令红四团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第三段:(3~5自然段)写红四团与敌人援兵“赛跑”,像飞一样行军、先于敌人赶到泸定桥。

  第四段:(6~8自然段)红四团英勇战斗夺下泸定桥。

  第五段:(9自然段)写红军主力渡过了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分段时第二自然段容易分错,几个词理解起来有困难,如:千钧一发、诡计

  第二课时

  一、谈话,审题

  板书课题:飞夺泸定桥。课题中的“飞夺”什么意思?(速度快,时间急。)

  二、通读全文,把握中心

  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夺取泸定桥的战斗经过。

  三、分析段落

  (一)自读课文第一段,思考:

  1.北上红军过大渡河、为什么非从泸定桥走不可?(指导学生抓词,抓句谈体会。)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泸定桥可以通过。)

  重点词:“只有”,唯一,除此以外没有别的路。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渡河是“天险”?

  理解: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

  3.小结:这段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概括地写出了大渡河是天险,点明了泸定桥是必经之路,体现了飞夺的必要性。

  4.教师板书:要北上飞夺泸定桥。指导学生说出段落大意。

  (二)学习第2、3、6自然段。

  1.过渡语:红军不仅要夺泸定桥,而且必须得飞快地夺取,这是为什么呢?

  2.默读2、3自然段,思考:什么是关键?为什么说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关键就是事件最紧要的部分。)

  3.讨论:抢在敌人前面,是我军取胜的关键。这是因为:①时间紧,路程远。②地形险,敌兵援。

  4.读第6自然段。

  ①泸定桥这个地方怎样险?默读,把这段分三层。

  ②用“—”划出描写桥险的词语,引导学生体会。

  第一,桥太高,十多米;

  第二,桥太简陋,没有栏,没有桥墩,没有木板;

  第三,桥太晃,人走在上面像打秋千。

  ③用“△”划出描写水的词语,引导学生体会。

  第一,水深红褐色;

  第二,水势急,像瀑布:倾泻,冲,飞溅3米多高。

  第三,水势大,震耳欲聋。

  ④用表示描写城的词语,引导学生体会。

  敌人居高临下,背靠着崇山峻岭,且正堵住桥头,早有准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板书:敌人借天险有恃无恐。

  ⑤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节。教师小结:

  泸定桥这个地方这样险,毛主席在《长征》诗中说:“大渡桥横铁索寒”,敌人已有两个团兵力把守,如果援兵一到,敌人就会如虎添翼,我军一个团要对付敌人两个旅两个团,敌众我寡,要取得夺桥的胜利就不大可能了,因此我们必须赶在敌人援兵之前到达泸定桥,必须“飞”速行军。

  (三)读第4、5自然段。

  思考:红四团是怎样赶在增援的敌人前面到达泸定桥的?

  ①红四团遇到了哪些困难?找出有关词语、句子读一读。

  阻击的敌人——击溃

  饥饿、疲劳——忘记

  暴雨——冒着泥泞——踩着

  漆黑的雨夜——点起火把

  与增援的敌人——赛跑

  ②红军怎样和增援的敌人赛跑?

  齐读有关语句,读出红军不怕困难,顽强斗争的精神。

  ③我红军抢时间、争速度的词语

  这段突出“飞”字,同样的自然环境,同样多的时间,为什么红军能抢先赶到泸定桥?体现红军什么精神?

  (机智、顽强、无畏。)

  ④指导学生说出第三大段段落大意。

  (写红军战士与敌人抢时间、争速度、飞速赶到泸定桥。)

  教师板书:困难重重,雨夜兼程。

  课后总结:围绕飞夺学习没多大困难,同理解胜利的关键是什么,回答不完整。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思考:红四团发动总攻时,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夺下泸定桥的?

  1.读第6自然段,回答:红军夺桥有哪些困难?

  2.敌借天险有恃无恐,夺桥战斗十分激烈,作者写了哪些人?重点写的是谁?

  3.作者重点描写的是突击队22位英雄,这里的六个动词用得非常准确,不好替换,不信你试试。

  4.理解“千钧一发”,为什么大火燃起来是千钧一发的时刻?(稍一迟疑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铺好的木板被烧掉,铁链被烧红,部队就无法前进。)

  5.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战士们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教师板书:战士英勇,不怕牺牲。

  6.结果怎样?“狡狈”什么意思?敌人逃跑时是什么样?

  7.指导朗读,说出段意。

  二、齐读最后一段

  1.“浩浩荡荡”是什么意思?

  2.结尾告诉了我们什么?

  板书:夺取泸定,继续长征。

  文章头尾是什么关系?文章开头和结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3.说说段意。

  三、通读课文一遍

  1.写出各段段落大意。

  2.指导学生具体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总结中心:赞扬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四、完成课后练习

  1.填空,说说从填进去的词语能看出什么?

  2.指导造句。

  用“关键”、“千钧一发”造句。

  课后小结:

  在理解红军遇到那些困难时,概括起来有些困难,学习这种文章由于时代的差距,很多东西学生不能体会。

《飞夺泸定桥》训练设计四例 篇7

  《飞夺泸定桥》教学反思

  “飞夺”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也是对文中“抢时间”“攻天险”两个重点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时最能体现红军战士不谓艰险、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学时要紧扣重点段落,解难释疑,帮助学生领悟课文中心。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呼声。教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听”,而是自主的“学”,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本课中,我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在学习与探究中,学生情、作者情、教师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总之,自读自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教师只有用联系的眼光,用辩证的方法去处理好教材,设计好教法和学法,组织好课堂上师生的活动,才能寻找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体会、感悟,促使学生的理解逐层深入。

  《飞夺泸定桥》教学反思

  一、最初设想:

  这一课我原先预想分四个课型,共五个课时来上:预习指导课(一课时),朗读指导课(一课时),讨论课(两课时),自查课(一课时)。

  预习课: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把生字词在文中画出来。

  3、读写生字词。

  4、用两个有代表性的词举例:天险——查字典只有一个解释。关键——查字典有多个解释。用这两个词引路,教给学生查字典理解词义的方法:一要读文中的句子,如果理解就直接写出词义,如果不理解就进行第二步查字典,第三步再读文中的句子(联系文中句子)理解词义,不生搬硬套字典中的解释。

  5、尝试造句,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朗读指导课:通过看口写词填词的方法,一方面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即结合课文内容对词语的初步理解情况,另一方面就词读句、读文,进一步熟悉课文,为下面的理解课文作好准备。

  讨论课:分两个课时,一是学习“飞”这一部分,采用一、二自然段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方法引路,之后,以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读、思、议(两、三个学生一组,好中差结合),初步引导学生研究性的学习。二是学习“夺”这一部分,更是充分引导学生自己读书,思考,画出相关的内容,然后借助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内化课文语言(画出动词,填空的方法)。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英勇无谓的精神,引申到在现在,我们学习的具体表现就是努力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练习课:主要是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一方面对前面学习的内容再系统、再巩固,另一方面借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督促学生上课的时间认真学、认真记。主要设计了词语填空(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形近字组词(夯实字词基础),选择正确词义(预习中该怎样结合文中句子理解词义),和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五个问题(本节课要掌握的主要内容)。这节课的方法是先教师和学生一起做,边做边指导,然后让学生自己作一遍,再批改,订正,使本节课的学习扎实有效。

  二、实际上课:

  实际上课共上了六课时,预习指导两课时,朗读指导一课时,讨论课两课时,练习课一课时。还有看长征片、朗读指导两课时。实际是八课时的时间。

  三、 教后反思:

  反思之一:教师备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这也就解答了关于新课程的把握问题。大家都谈用新课程的教材难,难把握、难教……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触最深的是,教师下了多大的工夫,教材就把握到什么程度,就会教到个什么程度,学生就会学到个什么程度,这几点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深深地理解了杨、吕、邢等老师晚上回家备课的辛苦,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家的敬业精神。

  反思之二:关于长篇课文的把握问题。其实我们的读写课题四个课型的设置就是和这个问题直接相关。当初我们就是在面对中高年级的长篇课文产生困惑的情况下,我们积极寻求解决问题之路,所以提出了四个课型。这四个课型是相关联的。预习指导课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先是四五年级的教师引,到六七年级的半扶半放,到八九年级以后的自己主动得法预习),我们真的层层落实了吗?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结合自己任教的班级好好思索。之后是朗读指导课,这个课型一方面是检查预习情况,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一方面是进一步熟悉课文,为下面的讨论课做好准备。再次是讨论课,在这个课型上重在教师的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教师备课中的艺术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将重点落实在怎样引导学生去学。这是我们要重点思考,着力在课堂中做好的关键问题。最后是练习课(自查课),主要是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一方面对前面学习的内容再系统、再巩固,另一方面借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督促学生上课的时间认真学、认真记。

  这四个课型的学习过程就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最好诠释。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教与学,注重方法的引导(授之以渔),注重思想教育。所以,不要把新课程看得那么高、那么远,一句话,再怎么变,教学的基础的东西永远不变,“高明的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低层次的教师教给知识”的观念永远要刻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心里。落实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

  反思之三:一个好的教师要常常和自己过不去,和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过不去,就会常常自觉地在每一节中刻苦练习(普通话、板书等),和自己的教学能力过不去,抓紧每一点时间备课、琢磨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批改好每一份作业,辅导好每一个学生,这样最终我们才能过得去。所以回顾这节课,我觉得自己离一个优秀的教师的距离还很远很远,自己在这几节课之前,被孙校长一鼓励,就上来了勇气,好多问题没有充分考虑(从职三到五年级的落差、对学生的不熟悉等),我就那么自信地来上课了,所以上完后,觉得留下了那么多的遗憾:一是感觉往往是看课、评课容易,真要把理念落实在课堂中,决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这需要平日每节课扎扎实实地做,而正是这平日的每一节课是最考验我们的,我扪心自问:平日的每一节课我都没有糊弄学生吗?我不能理直气壮地说是!二是正是因为前面的原因,所以预习课上了两课时。三是手语太多。四是课堂语调太硬、太激动。五是面向全体还是做得不够。六是对教材的把握还欠工夫。七是教学基本功的欠缺。

  请大家一分为二的评课,给我以指导和帮助。

  《飞夺泸定桥》教学反思

  红军的英雄事迹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已经比较难以理解了,课前想了好久该怎样上,才能不枯燥。虽然组里有人备了教案,但走进教室看到学生,我临时变了卦,没想到效果还可以。

  首先,我板书“飞夺”让学生理解“飞”时间要快,(这只是字面的意思,后面学了课文又让学生讲了更深层的意思。)“夺”从守敌手中夺取,后面的“泸定桥” 几个字,让学生教我写,因为原来的学生“泸”常写错,接着让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泸定桥的是怎样的?”再引导学生到文中去找有关写泸定桥的段落,然后自己自由读第五自然段,并把课后思考题“从那几部分写了夺桥的困难?”。等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带领他们理清这一自然段的层次:先写了桥面险,再写了桥下的河水急,最后写了桥对岸的敌人狂。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桥的险要,体会出红军夺桥的任务有多么艰难!这样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直观且生动,在好奇心与兴趣中,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更好的铺垫。而直奔“天险”这一主题,则是在学生对环境有了一个直观而且深刻的感受后,再深入到人物的行为,起到了反衬作用,更突显人物,同时学生学起来更符合认知规律。学完这一段,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泸定桥的感受,为后面理解红军英勇夺桥的精神打下铺垫。

  接着,我又带着他们学习了第六自然段。这么多的困难,红军又是怎样攻克的?“红四军团发起了总攻。”要学生自己找怎样发起总攻?找表示动作的词?在书上划,胡菲羽、彭冰莉几个同学划得挺准确的,接着又问:“你们从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中体会到了什么?”刘以恒说:“我体会到了战斗的激烈。”黄莺莺说;“我体会到了战士们的勇敢。”王宇辰说:“我体会到了夺桥的艰难。”

  你们能用朗读表达这种感受吗?“能”男女生赛读。为什么一定要夺桥呢?

  然后,让他们自学其余的段落。理解一下文中的一些词语“天险、水流湍急、震耳欲聋” “等。总结的时候问“飞夺”再想想它在课文中是指什么。让学生自渎课文以同桌互动的形式讲讲红军在一路上遇到那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并通过朗读来感受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二课时,从写法上将课文大致梳理了一下。使学生明白,本课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找到了,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对应,并体会了前后照应的好处。

《飞夺泸定桥》训练设计四例 篇8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湍急、高山峻岭、增援、妄想、诡计、击溃、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政委、千钧一发、号召、奋不顾身、浩浩荡荡、狼狈、奔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题目是《飞夺泸定桥》,作者为什么以主要篇幅描写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这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词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重点理解“飞”、“夺”)

  2、现在,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组织自读:

  1、学生小组学习:

  (1)学习生字词;

  (2)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3)对课文再质疑,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交流自读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的掌握情况。

  (2)刚才提出的问题,哪些已经读懂了?

  (3)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还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3、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

  课文重点写了“飞”、“夺”:

  §2——5:飞

  §6——8:夺

  学生根据重点分清课文的条理:

  §1:起因

  §2——8:经过

  §9:结果

  三、学习起因:

  1、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学生找出课文中说明“天险”的词句。

  2、朗读体会。

  四、引导学生理解夺桥的艰难:

  1、布置自读:找出描写泸定桥的句子,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组织交流,重点体会夺桥的艰难:

  (1)分小组阅读,找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夺桥的困难?

  (2)交流:桥险、水急、敌狂

  (3)朗读体会。

  3、作者是怎样介绍泸定桥的?有没有顺序?

  先写桥面——下——岸(近——远)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泸定桥是一座横跨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谁能介绍大渡河的有关情况?(多媒体显示湍急的水流撞击两岸高山峻岭图象,播放阵阵水流声。)

  2、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夺取被敌人占领的大渡河的唯一通道——泸定桥(画面切入泸定桥),可是敌人妄想阻挡我军北上抗日,他们想出了什么诡计?我军如何粉碎这一阴谋?

  3、命令只要求“夺下泸定桥”,那课题为何要说“飞夺泸定桥”?(紧扣题眼飞和夺,显示:抢时间攻天险)

  二、指导学生理解“飞”:

  1、轻读三至五自然段,要求:围绕“抢时间”尝试提问。

  2、显示: 

  a、为何要与敌人抢时间?

  b、战士们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把敌人抛在后面,在抢时间一战中取得胜利的?

  3、提问:战士们碰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这两部分内容可以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串联起来。战士们的精神可歌可泣,谁来赞一赞他们?

  4、显示:虽然,但是。他们啊!

  5、小结:战士们个个英勇,个个机智,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靠着英勇与机智,在与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这一关键的一战中取得了胜利。(显示:英勇机智)

  6、指导朗读:要求:读出战士们克服困难的决心,语气坚定。

  三、指导学生理解“夺”:

  1、虽然两个旅的援兵被我军抛在后面,没能赶来支援防守泸定桥的`两个团,但这两个团的敌人仍然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他们凭的是什么?

  2、指读第六节,思考。

  3、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明白敌人疯狂的原因。(一:天险;二:人险)

  4、显示泸定桥,出现有木板和木板被抽掉的对比画面,播放震耳欲聋的涛声,体会敌人的险恶用心。

  5、面对敌人的疯狂,我军马上发起总攻,他们是怎样进行这场恶战,攻下天险的?

  6、轻读七至八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战士们奋不顾身的句子多读几遍。

  7、显示: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 )短枪,( )马刀,(  )手榴弹,( )敌人(  )的枪弹,(   )向对岸冲去。

  (1)指名填写(同步显示答案),学生动手完成课后填空。

  (2)指导朗读,重读突出英雄大无畏的豪迈气概。

  (3)分组读(四组比一比,看哪组读得最有气势)

  (4)战士们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显示:勇往直前)

  8、播放录像,感受当时的战斗场面,注意观察二连突击队员们的表现。(注:本录象取自电影《飞夺泸定桥》)

  9、显示:战士们有的;有的;有的。

  10、练笔:发挥想像,渲染激烈的战斗场面。

  11、学生交流。

  12、他们的英勇行为真令人钦佩,让我们来赞一下二连。显示:他们!

  13、说话训练:说出战士的英勇气概,你的赞美之情。

  14、突击队员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终于冲到了对岸,可是战斗却并没有结束,战士们又碰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战斗结果怎样?

  15、引读第八自然段。(由点及面)

  16、结合所看过的战斗画面,想象战士们冲进城去后的激烈搏斗场面。口头练说。

  四、学习结果

  1、夺下泸定桥,使红军主力安全渡过天险大渡河,北上抗日。播放大军北上画面。(录象取自电影《飞夺泸定桥》)

  2、轻松、愉快的语气齐读。

  五、复述课文

  谁能尝试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搜集抗日故事,班内召开故事会。

  【板书设计】

  击溃敌人

  忘记饥饿疲劳

  抢时间 点起火把赶路

  摸黑冒雨前进

  飞夺泸定桥   冒着——枪弹

  攀着——铁链

  攻天险 穿过——大火

  冲进——城里

  展开——搏斗

《飞夺泸定桥》训练设计四例 篇10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文章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再次明确起因

  老师:昨天的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到,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大渡河沿岸的泸定县城西边,有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泸定桥。1935年5月,这座桥是红军北上抗日必须要夺取的,国民党妄图把这支历经磨难的红军队伍消灭在泸定桥。于是,红军与国民党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飞夺泸定桥》。

  二、揭题,感情朗读

  (一)揭示课题齐读

  (二)师引导学生从字面初步体会“飞”“夺”的意思,为深入学文打下伏笔。

  三、学文探究,感受事情经过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探究

  (1)红军为什么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夺取泸定桥?

  (2)红军夺取泸定桥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二)交流讨论

  问题一:红军为什么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夺取泸定桥?

  (一)“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120公里。”

  问题二:红军夺取泸定桥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一)行军前遇到的困难,及克服方法

  困难:“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克服方法:“抢在敌人前头……”

  (二)行军中遇到的困难,及克服方法

  1、交流体会,感受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

  困难(1)、有敌人阻击。(“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

  克服方法:“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

  困难(2)、一整天没吃饭。(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克服方法:“战胜敌人的决心……”

  困难(3)、下起雨来。(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

  克服方法:“在漆黑的夜里……”

  困难(4)、出现增援部队。(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

  克服方法:“红四团的.战士……”

  困难(5)、雨越下越猛。(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克服方法:“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

  2、感情朗读。及克服方法。

  过渡语:红四团战士经过艰辛万苦,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然而,摆在战士们面前的泸定桥比

  事先知道得的更可怕,他们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呢?

  (三)夺桥时遇到的困难,及克服方法

  1、泸定桥险要,木板被抽掉。(学习以下句子体会泸定桥的险要。)

  (1)“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当秋千似的。”

  (2)“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3)“向桥下一看……”

  (4)感情朗读。

  克服方法:“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

  2、敌人筑好工事,气势嚣张。

  (1)“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

  (2)“守城的两个团敌人……”

  (3)感情朗读。

  过渡语:尽管我们的红军战士非常饥饿、疲劳,尽管眼前的泸定桥叫人心惊胆寒,尽管敌人筑好了工事,尽管敌人狂妄嚣

  张,但是我们的红四团战士没有被吓倒。红四团是怎么做的?

  克服方法:“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

  (4)看录像感受红军战士们的壮举。

  (5)感情朗读。

  3、敌人放起火来。

  克服方法:“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

  (1)理解“千钧一发”的意思。

  (2)感情朗读。

  (四)评价英雄,升华情感

  1、红四团最终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而取得这次战斗胜利的队伍是一支翻山越岭,冒雨摸黑前行了120公里的队伍;是一支击溃了敌人多次阻击的队伍;是一支二十几个小时没有吃饭的队伍;是一直仅仅伤亡了4名战士的队伍。同学们,你怎么评价这些英雄们,怎样评价这支队伍?

  2、学生畅谈。

  四、学习最后一段,明确事情结果

  1、师:英雄的红军战士们完成任务后又浩浩荡荡地开赴了抗日的最前线。

  2、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飞夺泸定桥》训练设计四例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的伟大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关键”、“千钧一发”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成都西行,穿过美丽富饶的成都平原,翻过高耸入云的二郎山,就看到了大渡河畔的泸定桥。

  公元1863年,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率4万之众到达大渡河畔,因王妃得子遂下令全军“犒赏休养3日”,延误战机未能夺下上游泸定桥,致四面受敌,全军覆没于安顺场。无独有偶,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再过泸定桥,蒋介石曾企图让毛泽东作石达开第二,红四团经过飞夺泸定桥打开了北上抗日的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不朽的一页。

  二、新授

  1、请读课题:你从课题中你获得什么信息?课文可能是围绕“飞”和“夺”来写的吧

  师:你怎么理解“飞”和“夺”?生:“飞”指快速,”夺“指争取、争夺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不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帮老师解决这几个问题:好吗?生:“飞”(3—5),“夺”(6—8)

  2、红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要抢时间?请大家从课文的有关段落中找出关键性的一句话。

  (1)指名回答。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关键。”能有感情地读一读,从而体会当时的情况吗?谁来试一试?

  (2)能否延伸、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呢?请看问题:

  抢在敌人前头,是红四团(战胜敌人)的关键。

  抢在敌人前头,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关键。

  抢在敌人前头,也可能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关键。

  (3)过渡:同学们,一场生与死的搏斗,一场血与火的考验就摆在战士们面前。抢在前面,是红四团生死存亡的选择,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关键,更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沉重砝码!那么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怎样争分夺秒地去抢时间的呢?请找书上的语言读一读:

  师:你觉得红军战士怎么样?师相机板书:大智大勇

  3、过渡语:红四团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抢在敌人前面,胜利到达泸定桥,耳边却传来了怎样的喊叫:

  谁来读读敌人的喊叫?敌人的语气是怎样的?(狂妄、嚣张、不可一世)他们为什么敢如此放肆,凭借的是什么?(凭借天险)

  这“天险”(点击鼠标)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自由读

  眼前是几根光溜溜、寒森森的铁链,脚下又是十米多高的震耳欲聋的阵阵惊涛,无论是桥还是水,给我们的感觉都怎样?—齐说:险。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天险,桥对岸的守敌向红四团的战士们疯狂地喊:

  4、(过渡)在狂妄嚣张的敌人眼里难以逾越、插翅难飞的天险是否阻挡了红军战士前进的脚步呢?请自由朗读7、8自然段,并圈划出文中动作描写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片断。

  把你所发现的精彩之处介绍给我们大家,好吗?指名说,师相机出示课件“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括号中的词语体现了什么?(不怕牺牲)

  5、红四团的战士们克服重重困难,争分夺秒地赶到了泸定桥;他们又以生命为筹码,攻克了蒋介石集团以为固若金汤的天险,创造了中国革命的又一个神话。这一次胜利有什么意义?请齐读第9自然段。(板书:继续北上)

  三、总结

  结合板书,从文章三个部分来看,课文以事情发展为顺序,按夺桥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写,重点扣住红军战士抢时间和攻天险两个方面,表现了他们的大智大勇和不怕牺牲。

  结束语:同学们看到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的解放赴汤蹈火、前赴后继之时,让我们回去体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主席写下“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样的诗句了呢?

《飞夺泸定桥》训练设计四例 篇12

  之一

  资中县归德镇中心学校 曹健

  教学目标 :

  1、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理清课文条理,了解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飞”和“夺”,通过理解红军“抢时间”和“攻天险”两部分,体会到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投影天险:两岸高山峻岭,大渡河水流湍急,涛声震耳欲聋,铁索桥在风中摇荡。

  教师引语: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板书:泸定桥)于是,为攻夺天险,长征中一场最为悲壮的战斗打响了!(板书:飞夺)

  2、昨天,我们很多同学都提前预习了课文,现在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吧!请同学们打开书122页,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课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讲的?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二、自读自悟,交流汇报

  1、课题“飞夺泸定桥”中关键词是什么?“飞”、“夺”各是什么意思?

  2、通过刚才的阅读,谁能围绕课题来说一说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讲的?

  教师随机板书:抢时间攻天险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主要写了红四团28日早上接到紧急命令,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赶在敌人前面,攻下天险泸定桥,消灭了守城敌人,获得胜利。

  3、同学们,在刚才读课文中有问题吗?现在可以把你们读书思考后仍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但要注意,看谁提的问题质量高。

  学生可能会提出:

  为什么说“抢在敌人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敌人为什么要喊“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课文本来应该主要写攻天险泸定桥,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篇幅写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这两部分内容?

  ……

  刚才大家提了很多很不错的问题,咱们随着课文的阅读,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如果不能解决或者老师遗忘了的话,你们最后再提出来,好不好?

  4、现在,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抢在敌人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段落,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自己解决。(学生读书思考)

  谁为说说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学生谈看法。(学生可从天险角度、敌人情况、时间紧、路程远、任务重等方面说)

  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就能把问题解决了。

  三、体会“抢时间”,初步释疑

  1、请大家再读读第4、5自然段,思考:红军战士是怎么抢时间到达泸定桥的?

  ①用“——”和“~~”分别画出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怎样克服困难的?

  困难:A、高山峻岭;B、敌人阻击;C、一整天没吃饭;D、对岸敌人出现火把;E、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A、翻山越岭;B、击溃敌人;C、忘记饥饿和疲劳;D、点火赛跑;E、冒雨前进;F、智斗敌人;G、敌宿营,我照进……

  ②说一说在你的心目中,这是一支怎样的红军队伍?

  学生谈看法,结合所画的句子来说。

  如:机智——与敌人的对话;

  顽强——克服重重困难:山高路远、忍饥挨饿、冒雨摸黑、与敌作战;

  ……

  2、和同桌一起配合读一读,把红军的英勇顽强读出来。

  3、我们大家来试一试,女生来读描写困难的句子,男生来读红军英勇地克服困难的句子。(男女生轮读)

  三、体会“天险”,深入释疑

  1、老师发现同学们提出的另外几个问题,都与天险泸定桥密切相关,那就让我们读读第6自然段,看能否再次自己解决疑问。

  同学们,请你们边读边画一画表现泸定桥十分险要的词语,准备谈谈自己的体会。

  ①桥险: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一不小心,就有掉下去的可能)

  ②水急: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桥下水流湍急,掉下去必死无疑)

  ③敌狂: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过桥等于到敌人的枪口上去送死)

  如有同学在课前收集了关于泸定桥的资料,也可以请其读给大家听一听。

  2、小结。

  泸定桥险象环生、大渡河水流湍急、敌人凶狠嚣张。对于红军来说,真的是天险难越啊!同学们,老师很想和你们一起来读读这段,我们大家一起体会体会泸定桥的险,行吗?(教师引读: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向桥下一看……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

  3、下面我们再回头来看一下刚才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说“抢在敌人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泸定桥这天险和对岸两个团的敌人,已很难攻打了,若再加上增援的两个旅,这场仗就更难打了。难怪课文里说“抢在敌人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四、体会“攻天险”,再次感悟

  1、红军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抢在敌人前面到达泸定桥,但面对天险和敌人的防守,红四团是怎样攻打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8、9自然段,看你对这支红军队伍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读书后讨论后汇报。

  学生可能会谈到:

  在“抢时间”那几段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的英勇顽强;在“攻天险”这两段中,我们可以更深地体会到他们的奋不顾身:失足落水会牺牲;枪弹打中会牺牲;烈火烧身会牺牲……可以说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但他们还是很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

  这是一支英雄的队伍:从团长、政委到二连、三连,都是那么不怕牺牲。

  最令人敬佩的是二连的22位英雄:他们是突击队员,课文写他们“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正因有了这些英雄们的舍生忘死,在泸定桥上才杀出了一条血路,才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

  3、体会得真不错。脚下是涛天巨浪,身边是枪林弹雨,桥头是熊熊大火,对岸是凶狠的敌人,红四团的战士们正是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刻骨的仇恨,才使他们“飞”过了天险,粉碎了敌人的妄想,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让我们满怀着对英雄们的崇敬之情,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读8、9自然段吧!

  4、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读8、9自然段。

  5、让我们回到1935年,再来看看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吧!

  录像:电影《大渡河》中“飞夺泸定桥”片段。

  6、看得出,同学们的心灵已经被这群舍生忘死的英雄深深地震撼了。战士们“攻天险”这些场面直接给我们展示出了红军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精神。那作者为什么还要描写时间紧、路途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呢?

  学生思考后可能会回答:写时间紧、路途险,更能表现出红军的英勇顽强;正因天险如此之险,居然被红军攻下了,才说明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五、总结全文

  1、同学们,学完了课文,现在能谈谈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可从自己所体会到的课文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写作顺序等方面去谈)

  2、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3、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通过读书讨论,解决了自己提出来的问题,真能干!老师相信,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红四团的高大形象一定会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个人心中!老师更相信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像红军叔叔一样坚强勇敢!

《飞夺泸定桥》训练设计四例 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运用以下词语:震耳欲聋、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浩浩荡荡、狼狈。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教学准备: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接着学习《飞夺泸定桥》。找同学读一下前五个自然段。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所讲的内容。

  师:红军战士在漆黑的夜里冒着雨,踩着泥水,战胜了饥饿,战胜了寒冷与敌人抢时间,在20多个小时走了120公里路,终于赶到了泸定桥,取得战斗的第一步胜利,现在他们又面临着什么呢?

  二、学习第六自然段

  指名读这一段

  简单的说这段在写什么?(泸定桥)

  读完这段话你有何感受?并说说你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学生读课文。集体交流。

  重点问题点拨

  桥:抓住重点词:“算”品味它的妙处,抓住一个比喻句: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水:找学生读,师生共同探讨写了水的哪些方面的特点:

  水声:震耳欲聋(指导学生理解运用)

  水色:红褐色

  水势:抓住重点词体会(学生勾画,师生共同探讨)

  溅起、直泻、心惊胆寒、撞击

  比喻句:象瀑布一样

  句子比较练习:下面句子好还是文中的句子好?“红褐色的河水从上游山峡流下来流到岩石上,溅起了浪花”

  教师:我们要学习作者用词准确,一字字琢磨。

  岸:两岸高山峻岭,城堵桥头

  2、详写泸定桥有什么用处?(衬托)

  3、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句话什么意思?

  1、敌人猖狂2、渡桥困难

  四、这样的河,这样的桥,这样的水,这样的岸,这样的天险,我们的红军飞过去了没有?(飞过去了)下面的文章是不是就开始写怎么飞?下面请同学们画出“飞夺”过程中表现人物语言、动作的语句,并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重点指导:

  1、句子“22位英雄拿着端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敌人冲去。”中重点词: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冲去,引导同学如果换成其他词,行不行?从中体会用词的准确。指导学生反复读这一句话,要大声,速度快,读得有劲,读出紧张的气氛。

  2、句子“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的穿过大火,冲进城去……”中重点词:奋不顾身。比喻句。

  3、词语:“千钧一发”、“狼狈”结合课文理解。“千钧一发”要会运用,狼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更形象地看到敌军的溃败,我军的胜利。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这两段课文,读出我红军战士的不怕危险,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英雄气概,展现那惊心动魄的场面,读出对红军战士的崇敬、赞扬、热爱。

  五、齐读最后一段,让我们把胜利的消息传到世界的角角落落。

  六、总结

  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肯定会有很多话想说,下面老师就给大家机会,请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开始吧。

  七、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

  2、从课外选一篇长征故事,读一读。

《飞夺泸定桥》训练设计四例 篇14

  一、分析教材与学情

  《飞夺泸定桥》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下册第13课。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叙述顺序易于学生理解,但为什么作者着重写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这两方面内容?学生对这个问题理解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把握这一教学重点,就要通过教学课件演示,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只有战胜这些困难,才能夺下泸定桥,这是飞夺泸定桥的铺垫。教学中还要通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2、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为什么着重写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

  四、选择相关的教学资源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教学课件与多媒体教室。

  教学流程

  一、回顾,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飞夺泸定桥》(板书课题),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哪些内容?(学生回忆主要内容)

  2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悬崖绝壁,有天险之称,历史上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大军因为渡河耽误时间,被清军围追堵截,四万大军全军覆没。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也向大渡河挺进,准备渡河!(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唤起回忆,新旧衔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研读兴趣。

  二、深入理解,研读课文

  1、看了这段资料,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理解为什么红军要夺下泸定桥)

  2、在夺桥之前,课文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呢?

  (学生读文,思考汇报:课文着重写时间紧迫,道路艰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这两方面内容。)

  3、理解时间紧迫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文哪些地方写时间紧迫,派代表汇报读懂的地方,明确“飞”就是抢时间。播放课件,红军雨夜急行军)

  4、理解道路艰险

  红军能够抢先到达泸定桥吗?

  (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交流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翻山越岭、沿途阻击敌人、冒雨摸黑赶路等说明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顽强。)

  根据学生汇报适时板书:不畏艰险。

  5、理解泸定桥令人胆寒

  红军“飞”到泸定桥前,就要与敌人“夺”桥了,可是文章接着写什么内容?没有直接写红军怎样夺桥,而是写桥险,桥怎样险呢?

  (学生读相关内容,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时板书:桥高、难走、水急、难攻,随机播放课件,使学生感受到泸定桥险,大渡河水急。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课文题目是“飞夺泸定桥”,可是却用了很多笔墨写时间紧、路难走、桥难行,这是不是犯了详略不当的错误呢?

  (学生讨论,统一认识:这是为写红军飞夺泸定桥作铺垫,这些描写,更能表现红军的英雄壮举,是不能不写的)

  6、夺桥战斗与结果

  后面是追兵,对岸是气势嚣张的敌人,一场惊心动魄的夺桥战斗打响了。

  (播放电影片段。使学生在视听中感受,心灵受到震撼,然后大声地朗读课文,交流读懂了什么?在字、词、句中理解、想象红军战士在战斗中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关键词语)

  课文叙述了战斗的经过和结果,红军攻下了泸定桥,取得了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播放课件,分角色朗读课文6——9自然段,让学生在视频和音频中感受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设计意图:以问题启迪学生思维,自主探究学习;以课件的适时演示,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利于学生把握重点,理清思路。)

  三、总结升华

  同学们,有战斗就意味着有牺牲。现在,我们就来到这座纪念飞夺泸定桥牺牲的英雄纪念碑前,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长眠在这里的先烈说。你想说什么?

  (播放课件,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学有所悟。

  四、拓展延伸

  这就是今天的泸定桥,(播放课件)它不仅记录了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而且,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它正焕发着蓬勃生机;听了同学们的感受,老师相信,泸定桥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请大家把《飞夺泸定桥》的故事讲给比你小的同学们听,让这个感人的故事在我们周围传播;让他们和你有共同的感受;让我们从心中唱起同一首歌缅怀先烈!(播放课件,师生同唱《同一首歌》

  设计意图:牢记历史,开创未来。让学生对画面和音乐的理解中,思想再次升华,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4.把红四团夺桥的经过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要用上下面词语。

  沪定桥 摇摇晃晃 心惊胆寒 震耳欲聋 发起总攻 震动山谷 千钧一发 奋不顾身

《飞夺泸定桥》训练设计四例 篇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湍急、高山峻岭、增援、妄想、诡计、击溃、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政委、千钧一发、号召、浩浩荡荡、狼狈、奔赴”等词。

  2、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时代背景,理清文章层次。

  一、揭题,了解时代背景。

  1、《飞夺泸定桥》关键词是什么?“飞”、“夺”各是什么意思?

  2、简介时代背景。

  泸定桥在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上,1706年建成,是四川西康的交通要道。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来到大渡河边。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桥,渡口只有几只小船,往返一次就需要几十分钟,几万红军如果只靠这几只小船来渡河,要用多少天啊!能否及时度过大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迅速渡河,粉碎国民党*妄想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的阴谋,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

  二、检查预习。

  1、 生字词:撤che 召zhao读音

  “关键、千钧一发、水流湍急、诡计、震耳欲聋”的意思。

  2、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写的什么内容?

  3、小组讨论,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讲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

  第二部分(2),讲红四军团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

  第三部分(3—5),讲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赶在前边到达泸定桥。

  第四部分(6—8),讲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

  第五部分(9),讲红军主力顺利度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但是,文章只要按“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来分,也可以。

  三、同桌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结合课文,理解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是怎么“飞夺”的?

  2、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一、指导自学,讨论交流。

  1、 自读课文,讨论有价值的问题。

  2、 交流:A、“飞夺泸定桥”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

  B、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究竟是怎么“飞夺”的?

  二、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1、 题目“飞夺”的含义。

  “飞”就是抢夺,“夺”就是攻下天险。“飞夺”就是神速地,像飞一样地攻下天险。

  2、 交流“飞夺”的原因。

  A、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只有”说明泸定桥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必经之路,所以红军北上必须夺下泸定桥。读读第一自然段。

  B、 读读第二自然段,弄清抢时间的原因。

  (1) 哪句话直接告诉我们,画下来。

  (2) 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画出有关词语。板书:20多小时,120公里。

  3、 我军究竟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

  A、 默读第4、5自然段,思考:红军战士是怎么抢时间到达泸定桥的。红军战士在夜间行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

  (1)、分别用“ ”和“~~~~”画出有关句子。

  (2)、理解“困难”、“克服”:

  困难:A、饥饿和疲劳B、对岸敌人出现火把C、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A、不顾吃饭B、冒雨前进C、点火赛跑D、智斗敌人E、敌宿营,我照进。

  B、 画出我军抢时间的词。

  “抛”说明红军在抢时间,抢在敌人援兵前面到达泸定桥。

  (1)、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四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能将敌人抛在后面,抢先到达泸定桥?(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2)、读第6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夺泸定桥是攻天险?

  读有关词句。

  (3)、“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敌人为什么这样说?这里的“飞”和题目中的“飞”意思一样吗?

  敌人喊的“飞”指“飞行”,题目中的“飞”表示神速,极快。这里的“飞”说明敌人凭借天险疯狂的态度,暗示红军战士想过桥,除非能插上翅膀,否则,决不可能。

  (4)、读7、8自然段,谈谈我军是怎样攻下天险的泸定桥的?

  画出夺桥动作的词(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冲到、穿过、冲进、搏斗)

  敌人在桥头放起火来,为什么称当时为“千钧一发”红军是怎么做的?画出有关词语。

  “千钧一发”:千钧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形极其危险。突出队员刚冲到对岸,敌人在桥头放起大火,突击队员被大火包围,形势万分危险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紧扣文章题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

  2、谈谈学习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后自己的感受。

  四、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琢磨表达方法。

《飞夺泸定桥》训练设计四例 篇16

  《飞夺沪定桥》一文记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沪定桥的经过。可以说这是一场红军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战斗。那么,红军的“智”、“勇”表现在哪?

  一、“飞”中见智

  识破诡计,智定策略

  为了阻拦红军北上,敌人“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沪定桥”,还“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面对路远(离沪定桥还有240里)、时短(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敌强(已有两个团,又派两个旅)的不利形势,红四团果断作出决策:抢在援敌之前赶到沪定桥。

  排除艰难,智斗援敌

  红四团的前进并不顺利,他们一边翻山越岭,一边还要打击阻击的敌人,在“离沪定桥还有110里”时,“天又下起雨来”,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战士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发现了河对岸的敌人,红军战士索性“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听到敌人问话时,红军战士高声答话,声称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消除了敌人的疑心。就这样,红四团“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沪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为成功地夺下沪定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夺”中见勇

  “险”中见勇

  “沪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桥下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这险境让人心惊胆战,但它却挡不住英勇的红军战士。

  “难”中见勇

  “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守敌凭着有利的地势,扼守桥头,气焰极其嚣张。我们的红军呢?他们“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过桥之“难”反衬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气概。

  “激”中见勇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听到党的号召,战士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仅用了两个小时,敌人就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从战斗的“激烈”中我们再次看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