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3-08-30

《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课前谈话:聊聊自己的母亲

  一、复习:

  齐读课题,回忆:

  是谁第一次抱母亲?文中的“我”是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抱母亲的?我第一次抱母亲,抱出了什么样的感受呢?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又岂是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能概括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走进文中的“我”的心灵世界。

  二、学文

  1.课文的题目就是,第一次抱母亲,那么课文中哪些语句就是具体描写我抱母亲的呢?

  学生迅速浏览全文,划下相关的语句。

  交流: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师:我一个年轻人抱着母亲,竟然差点仰面摔倒,这是为什么啊?

  正因为我从小到大,第一次抱母亲,没想到母亲是这么轻,才用力过猛。

  师:我一直以为母亲有100多斤,而事实上,母亲有多重啊?

  “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此时的母亲,会有多重呢?不清楚,但可以确定,一定很轻很轻。

  2.母亲会是这么轻,我想到了吗?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是怎样的啊?请你迅速浏览课文的第二段。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

  我为什么会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呢?轻轻地读读课文第二段,划下相关的语句。

  交流1:

  “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翻山越岭”就是形容什么的?山路好走吗?可是母亲,却总是——生读

  “我”和妹妹越来越大,越来越重,母亲还是年复一年,总是——

  母亲“肩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走过这弯弯曲曲的山路,都是为了什么啊?

  我和妹妹,就是在妈妈的拉扯下,走过崎岖的山路,也走过坎坷的人生之路,一天天长大了啊!(齐读)

  在小时候的我的眼里,母亲是怎样的形象啊?

  母亲如此坚强,如此能吃苦耐劳,在我的眼里,她是高大的,她是力大无穷的。

  交流2: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母亲为什么总是自己来挑重担啊?是因为她的力气大一些吗?(指名读句子)

  而我竟然真的一直以为母亲是力大无穷的!母亲是真的力大无穷吗?

  出示:“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交流:母亲肩上的挑的担子有多重啊?而母亲呢?(一读句子)

  母亲承受的重担,仅仅只有那100多斤的东西吗?(二读句子)

  是什么力量,使母亲她那80多斤的身体,竟能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母亲身体的力量不是无穷的,但母爱的力量却是无穷的!(三读句子)

  母亲真是——(你来赞扬母亲)

  连护士也动情地对母亲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面对赞扬,母亲的表现是怎样的?

  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交流:母亲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

  每个母亲都是这样过来的,每个母亲都是怎样过来的呢?每个母亲都是——,都是——

  师:是啊!每个母亲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生存,都用那柔弱的身躯,承受了那么多的重担,让我们一天天长大,而母亲却一天天老去!而文中的我竟然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道:——(生答)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的感受怎样?(难过,愧疚)

  交流:我的心里为什么难过、愧疚啊?

  (再次轻声齐读句子)

  3.望着曾经那么能干坚强,而此时却病重的母亲,我突发奇想地说:“”(指名读)

  我想抱母亲,其实就是想——

  母亲抱过我无数次,而我却从来没有抱过母亲。此时,一个儿子抱着自己母亲的动人画面出现了:

  师朗诵“我坐在……”

  我轻轻地摇动着母亲,母亲睡着了吗?此时的母亲能睡得着吗?

  此刻,不论是抱着母亲的我,还是被儿子抱着的母亲,他们的内心都是无法平静的。他们各自的心里都默默地想着……

  出示:

  我抱着母亲,轻轻地摇动,望着眼前满脸沧桑的母亲,我不禁想到:

  母亲躺在儿子的怀抱里,感受着儿子身上的体温,不禁想到:

  学生写话,交流

  母子的内心都是那么的不平静,可是这幅儿子抱母图,却是那么的——

  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轻声)

  母亲的眼角,流下了两行泪水,这是什么样的泪水啊?

  三、小结升华

  1.小结:

  师:儿子第一次抱母亲,就是要表达自己对母亲的——(一个字)(齐读课题)

  儿子抱母亲,也正是因为母亲曾给过自己——,儿子抱母亲,是儿子在感谢母亲的恩情啊!浓缩为两个字,就是(感恩)(二读课题)

  儿子用身体抱母亲,其实更是在用心——报母亲啊!

  从小到大,母亲抱过儿子多少次,而儿子长这么大,却是——

  儿子对母亲的爱,与母亲对儿子的爱相比,实在是——

  一个孩子,怎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啊!古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也曾说过: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

  所以,当孩子第一次抱母亲时,内心怎能不——,不——呢!最后齐读课题。

  2.延伸:

  课文学到这里,不知道你的心里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饱含深情齐读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

  1.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的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做——母亲,这种爱,叫做——母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关于母亲和母爱的文章

  2、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了解到:母亲病重住院,由于护士要换床单,我第一次抱起自己的母亲,猛然发现-----(打出句子)

  二、学习第二小节,感受文中的母亲

  1、品“竟然”

  读读这个句子,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1)“竟然”,出乎意料。

  (2)练习朗读。

  过渡: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会让儿子和她生活了几十年,还看不准她的体重?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二自然段,

  ①边读边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②边读边拿出你的笔,划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在空白处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可以使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字。

  3、自由交流: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

  (1)辛苦劳累的母亲。

  →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①品读“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背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体会“翻山越岭”

  →什么叫“年复一年”?→读读这个词语,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②想象:读着读着,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母亲翻山越岭时的一幅幅难忘的画面。在烈日炎炎,挥汗如雨的夏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说吧)→

  ③用心品读,“年复一年”这简简单单的4个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母亲是多么辛苦,劳累啊!

  (2)关爱子女的母亲。

  这还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母亲是深爱着我们的,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出示: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①你想强调的是那个词语?为什么?能把你的理解放进去,读读这句话吗?

  师:是啊,但逢有重担,挑水也好,担柴也罢,母亲一定会说:“孩子,快放下,让我来!”

  ②创设情境想象:“但逢有重担”,亲爱的孩子们,看看这图,想想看,这担子上,都会担着什么呢?(指名生说)

  ③这些都是看得见的重担,可是,孩子们,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还有很多看不见的重担。你再想想,母亲的肩上还会担着什么呢?面对所有这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重担,母亲一定会说:“              !”

  →同学们都体会到了母亲无私的爱,把你的体会放进去,读读这句话。

  过渡:我可敬的母亲用她无私的爱给我们撑起了一个轻松的童年

  (3)坚强伟大的母亲。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是的,面对生活的重担,母亲用瘦弱的身躯默默地支撑了几十年,这是一位多么坚强的母亲啊。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直到我第一次把母亲抱起,大屏幕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

  这一抱啊,抱出了多少愧疚和难过,抱出了多少个没想到啊。我“没想到---”,“没想到——”,“更没想到——”(引导学生说说作者此时的感受吗?)

  把你的感受(惊讶、感动、感恩)放进去,读读这句话。一起读。我一直以为……

  (4)朴实无华的母亲。

  (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当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时,她却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在母亲看来,这些事情是怎样的?→真情是最美的语言,不用一点点的修饰!我们一齐读读母亲的话吧!

  2.齐读第2节:

  母慈子孝啊。刚才,我们走进作者的记忆深处,通过品词、读句、赏段,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母亲的无私和伟大。让我们捧起课本,用心地读一次第2自然段吧。

  三、学习第四,五小节

  1.读中体悟:同学们都感受到了母亲的爱,课文中的“我”也感受到了。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想到母亲曾经无数次抱我,我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读读四、五自然段。

  →结合学生回答,启发思考:本来床单已经铺好,我应该把母亲轻轻地放上去,为什么还要好好抱一抱母亲呢?

  →小结指导朗读: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2.师生共读: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温馨的画面吧。轻轻捧起你的课本,看第5自然段,。(一生读第5自然段)

  3.屏幕出示:

  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这是两行怎样的泪水?

  朴素的母亲,就用这么朴素的方式表达出她内心如此丰富的情感。品读着这质朴的话语,我们深深沉浸在浓浓的人间真情中。

  →儿子长大了,理解了母爱,并学会了用行动来回报母亲,这就是人世间最动人的母子情啊!让我们感受着母子间的深情,一起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于是,我又想起

  (教师朗诵小诗):

  4.片断练笔:此时,病房里安静极了,可是“我”和母亲却百感交集。

  请同学以 “母亲啊,_________”或“儿子,你可知道:__________”为开头他们的心理话。

  5.引导交流。 听得出,同学们已经走进了母子的内心世界,聆听到了这世间最美妙,最动人的对话。

  五、总结延伸

  再美的辞藻,也描摹不出这个名字的伟大----母亲;再多的感恩,也承载不了这份爱的厚重,母爱。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名字--母亲;我们会永远珍藏这份爱--母爱。

《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课文重点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侯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三、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谁第一次抱母亲?(板书:儿子母亲)

  二、细读课文2、3段,体会我的心情,感悟母爱的无私

  抱母亲,简单的一个动作,却让我的心情犹如平静的湖面扔下了石子,变得不平静了,我的感受怎样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划出我的心情的句子。

  (1)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2)我愧疚地望着母亲瘦小的脸。

  ☆这两句话中,哪些词语直接写出了我的心情?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3自然段,勾画出有关的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交流:

  1、第一段:学生自由谈感受,引导认识:

  母亲很轻,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我没有想到,以至于抱母亲时差点仰面摔倒。我不了解母亲,不关心母亲,——“我心里很难过”。

  2、第二段:学生自由谈感受。

  出示这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齐读。

  品读感受: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理解“年复一年”

  出示图片,引读: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母亲是……(教师读)

  北风呼啸,冰天雪地,母亲还是……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总是……

  读到这里,你明白我心里为什么很难过了吗?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引导感受:

  我能挑得动,母亲不让我挑;我能挑得动,没有帮母亲挑,没有替母亲分担重担,——“我的心里很难过。”

  看着病重的母亲,我仅仅是难过吗?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引导感受:

  理解重担的双层意思。

  指导朗读这段话。(指名读,齐读)

  3、第三段:

  出示:

  ☆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引导感受:

  母亲说话时的表情是怎样的?通过“笑了笑”,你又体会到什么?

  病重的母亲对自己的`付出觉得微不足道,很坦然,历尽千辛万苦却无怨无悔。——“我的心里很难过。”

  三、细读课文4、5段,体悟我的做法,感受浓浓的亲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千般滋味,万番感慨,一起涌上心头。于是,我突发奇想,说:“……”(引读)

  请同学们静静地看这个温馨感人的一幕,用心体验这浓浓的亲情。

  出示:图片(配乐)

  教师范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让这个画面永远地留住,留在我们的脑海里。(配乐齐读)

  师: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一定不平静,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请拿出笔,把你最想说的写下来。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

  儿时,我们无数次被母亲抱,在母爱的沐浴中长大;而今,第一次把母亲抱在怀里,给了母亲第一次爱的回报。(板书:爱)

  同学们,让我们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再次感受这人间最真挚、最纯美的真情吧!(配乐)

《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读,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3、感受“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情感变化,领悟由第一次抱母亲给我们带来的生活启迪:关爱母亲。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受“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㈠、移情导入,直奔重点:

  1、谈话导入:总以为抱母亲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我”第一次抱母亲却抱出了意想不到的感慨。

  2、同学们,通过昨天的学习,你还记得文中的“我”是怎样抱母亲的吗?

  3、请大家把书打开,快速的读一读,找出相关的语句。

  ㈡、品读语言,感受尴尬。

  1、交流。“我”是怎样抱母亲的?

  2、出示语段: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①请大家一起来看看。指名读。

  ②听了他的读,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动作,感受到作者的小心、细致与周到。)

  ③通过这句话,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我”抱母亲的唐突。)

  ④是啊,第一次抱母亲,“我”就差点仰面摔倒,为什么呢?

  ⑤此时此刻,你有怎样的感受?

  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⑦第一次抱母亲,因为对母亲的不了解,才导致“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我的这一举动,护士全看在眼里,她看得可不是太舒服了,让我们来读读护士和“我”的对话。同桌互练一下。

  护士的话该怎样去读?说说理由。

  ⑧其实呀,母亲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朝夕相处,我竟然这么不了解自己的母亲,我心里很难过。可是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就是天,母亲就是大树,仔细读读这段话,你读出了几层意思?

  ㈢、沿情体验,反思自我

  1、出示语段: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子。

  ①交流。你读出了几层意思?

  ②再读读这段话,你又有了什么感受?

  ③情景想象练习:烈日炎炎的夏天,母亲;大雪纷飞的冬日,母亲。

  ④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敬意来读好这段文字。

  ⑤想想母亲付出的这一切,“我”的心里是什么滋味?

  ⑥此时,“我”的心里就象打翻了五味瓶似的,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现在你能读好这段话吗?

  ⑦望着母亲瘦削的脸,想到母亲辛劳的一生,想到自己没有真正关心过母亲,“我”心里会想什么呢?

  ⑧引导出“突发奇想”并理解。

  ⑨指导朗读“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㈣、感悟深情,体现行为

  1、过渡:小时候,母亲抱过我们无数次,我们长大了,母亲却老了。曾经,她用那么轻的身体,承受了那么重的担子。其实,天底下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不仅仅是作者的母亲,你们的母亲,我的母亲,哪一个不是这样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用一个小小的、轻轻的举动,来回报我们的母亲。

  2、配乐范读。

  3、听着,听着,你看到了什么?

  4、指名读。

  5、齐读。

  ㈤、激情表达,语言实践

  1、填空:

  第一次抱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

  ……

  2、了解我们的母亲,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心,可以是一个小小的拥抱,可以为母亲做一件事情,可以向母亲说一句感激的话。

  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用力过猛难过愧疚

  轻轻摇动幸福快乐

  设计意图: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理所当然地享受着母亲为家庭的付出,认为父母给自己的关爱是天经地义的,从来不知道感谢母亲,不知道母亲也需要关心,也需要理解。学习这节课,意图让学生明白:爱是双向的。母亲也需要爱,当你享受着母爱的时候,也应该用心去关心母亲,感激母亲。

  教学中,我沿着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带来的情感变化设计了这么几个教学块面:感受抱母亲的过程——体会“我”的难过之情——感悟我的愧疚心情——“我”用实际行动来关爱母亲——激情表达,指导生活。把重点落在“抱”母亲上,细读、品悟语言,体会“我”由于不关心母亲而产生的难过、愧疚心情。由此引发作者对母亲的回忆,通过读、说、展现“我”对母亲的回忆:母亲的无私、伟大、坚强的形象渐渐凸现在我们面前。一个为了生活奔波、为了抚养子女、为了照顾家庭,付出了艰辛劳动的母亲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中。而这一切,作为儿子的“我”竟然浑然不知,这一抱,启迪了“我”,也启迪了学生:生活中应该关爱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这是一篇引导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初读这篇课文,我感觉这篇课文比较难上,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感情,与儿子对母亲的感情非常真挚感人。学生的阅历浅,感悟会比较初浅,不深刻。尤其是对四年级的学生,是否能真切地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博大,对执教者真是一个挑战。昨天的现场展评课,卞金兰老师展示了这一课的教学,教者以情动情,教学有效性得到充分彰显。

  一、紧扣“抱”,呈现板块造型。

  作为语文老师,上了无数堂语文课,也听了很多优秀的语文课,特别喜欢以一条清晰的线索贯穿全文,通过重点语句的赏读、感悟的课,教学层次分明。本课的教学,教者以一个 “抱”字来贯穿全文,从读课题中的 “抱”字,引起学生的关注;读作者,通过“抱”感受对母亲的不了解;认识母亲,想象“抱”的分量;读感恩,体会“抱”的情感交融。读自己,让“抱”字在心中生根、发芽。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条分缕析,呈现出一种板块层进式的教学造型,学生在整体板块内容面前,进行纵深探讨与交流,在实践中训练了语言文字,体现了板块教学的简洁美。

  二、抓好“读” 引领精神之旅。

  1、在情境中读。学生只有沉浸于情真、意切的情境中,方可读得“深情并茂”。为此,在品读课文时,教者精心预设了一段段唯美的导语,引领着孩子们的精神之旅,并外化为动情用心地朗读。

  2、在感悟后读。在教学本课时,教者注意引导学生自由感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这对母子之间的爱。如学习课文第二段儿子说的一番话时,学生在感悟了母亲为了这个所付出的艰辛,体会到“重担”“翻山越岭”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们的朗读已力透纸背,也许孩子们已是文中的“我”,正在用朗读感受母爱呢。

  3、要在读后加深理解。感悟——朗读——理解,这是一条引导孩子阅读学习课文的良性循环轨迹,在感悟读后一定要再次创设问题情境,孩子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学习最后一段时,在引领孩子们悟读到“这是怎样的泪水”时,再次诱发孩子的情感,让孩子说说:你想对母亲、对自己说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激情奔放,直抒胸意,情深至切。

  三、关注“情”,绽放理性思考。

  教学时,教者以“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吟咏,体悟其情感,实现因情学文,明理悟道。1、抓住对话,进入情境。让学生习文章的对话。从而使对语言的理解与情境的感染揉为一体。2、品词析句,领会情感。抓住“翻山越岭”、“ 担子”、“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使学生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深化了对母亲的认识。3、以读代讲,体会情感。学生通过朗读、齐读、个人读的形式、揣摩语言的内涵,从而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如文章第二节:我说:“在我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段话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之后我让学生有感情朗读,通过重音、语速、语调把自己的感情流露出来,学生的情感和认识进一步得到升华。4、深入剖析,感悟情理。全文学完了,学生被作者的感恩之心感动着,情感的起伏绽放了理性的思考。全文的教学,学生通过“情”的体验突出母爱的伟大,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让感恩之心永存,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的反思永远不会停止。在这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场所,如母爱创造奇迹般,我们也正不断地付出、反思、收获,努力地创造着教学的奇迹——让充满灵性的人与静态的文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也是作为一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一次抱母亲》。我采用“五说法”,即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的方法来说这一课。

  一、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哄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地感恩之情。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围绕“奉献爱”这一主题,就本课而言,能通过阅读感受到课文中母亲一生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体会儿子得知母亲“竟然这么轻”后的愧疚心情,也不忘护士“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这个细节动作里所传递的关爱与敬意就是学生通过学习全文后应收获的知识点。本单元另三篇课文是《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我不是最弱小的》,分别阐述了对社会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弱小的疼爱,本文则从回报母爱的角度记录了“乌鸦反哺”的感人体验。歌颂了人间真情,教育学生要关爱母亲,懂得回报。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单元编排意图及本课特点,我拟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语;

  过程方法目标: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并学会向母亲表达爱 。

  重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二、说教法

  由于如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聚光灯似的溺爱,已使大部分孩子们对父爱、母爱的认识不知不觉变得淡化,因而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而本篇课文恰恰是帮助孩子反思母爱、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采用了以读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即①读悟教学法: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读中悟情。

  此外,为了更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我还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使用图画来展示情境、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语言来描述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③联想感悟法:在文中几处较难理解的地方,让学生通过想象来理解母亲的艰辛。如理解“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句话,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在脑海中呈现出丰富的视像,将文本语言扎根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

  三、说学法

  《课标》提出:学生当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天天面对母亲,却不一定感受到母爱,也不一定体会到母亲的辛苦,这就是我班学生的现状,更让人失望的是,根据平日观察及家访了解,有一位同学甚至对母亲怀有排斥反感的态度。“语文以情作谱,以爱作词。”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只栽树不育林;只教书,不育人。因此,我选用“朗读—体验—感悟—实践”这种学法,即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得到思考和感悟,最后能引申到用点滴行动回报自己的母亲,学活课本。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初步感知课文、读悟理解课文、升华总结课文

  1.导入新课

  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说说大意并谈谈母亲对自己的爱。为学习本文铺设感情基础,引入新课。

  2.初步感知课文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关注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

  3.读悟理解课文

  《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有以下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因此,读悟理解课文环节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本课重点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举例。 在反复阅读教材时我发现文中出现了三次“没想到”,这三个“没想到”正对应着重点句中的“竟然”。它们对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有帮助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回答“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学生能够很快找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出示这个句子,再问:“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理解为“居然,没想到”。教师再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于是会找到这样三个句子: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让学生反复读这三个句子,通过朗读把作者的当时心情表达出来,既训练了朗读,又促进了理解。接下来,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外延,自然学生对此重点句的理解会深一个层次,感悟会上一个台阶。

  4.升华总结课文

  在音乐声中,用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抱母亲入睡”这一情景,启发学生理解这泪水背后的含义,学生体会到这是幸福的泪水,感动的泪水,高兴的泪水……通过“无数次”和“第一次”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母亲给予我们的太多,而我们给予母亲的太少,学生自然想到孟郊的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后通过朗读,让那种浓浓母子之情充溢在学生心中。

  师生双边活动——

  学习“在我记忆中”这段话时,引导学生体会两个“总是”,比较两个“担子”,体会“年复一年”“翻山越岭”的不易。

  对两个“总是”的理解,出示情境图片,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无论春秋和冬夏……无论酷暑和严寒……无论是什么重担……母亲总是……从中感受母亲“总是”那么力大无穷。

  比较两个“担子”时: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面去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我们四年级同学平均体重是40斤,如果请你背一个同学从校门口上三楼到教室,你感觉会是怎样?课文中母亲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相当于两个半同学的重量啊,再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母亲肩上挑的仅仅是那100多斤重的东西吗?母亲的肩头还承受着什么?”

  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加深理解,瘦弱的母亲能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并不是母亲的力大无穷,而是母亲对我们的关心,对我们的爱护,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

  母亲平淡地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番话什么意思?出示几幅情境,如:清晨、晚上、生病、伤心等时候,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这样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自然缩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重难点处理——

  重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教授重点:

  我预备删减琐碎的分析理解,去除思维度不高的提问,紧紧抓住课后思考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阅读理解,以求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第一课时,请学生交流初读课题时产生的想法,提炼出“作者为什么抱母亲?”和“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感受?”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的自读自悟活动中理清课文条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博大”。

  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突破难点:

  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母亲说的话“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以及思考“母亲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从而达到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辅助手段——

  拓展两篇课外阅读,一篇是《牵着母亲过马路》,另一篇是《“没有妈,哪有我?”》帮助学生活学语文。

  牵着母亲过马路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到菜场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儿女们还能不听?穿过马路,就是菜场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掌心,牵着走到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有车来就别过马路","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公路已改进成混凝土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帅帅是一个徐州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小学六年级时,他远在北京打工的妈妈患上 了白血病,于是他在小学毕业后毅然休学一年前往北京照顾妈妈。由于妈妈的病情不断恶化,急需骨髓移植,帅帅又做出了为妈妈捐献骨髓的决定。曾经怕血怕打针的他现在即使是做骨穿检查也一声不吭,并且默默承受着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一顿顿的做饭,来回奔波,对母亲全天的悉心照顾,还有为了省钱给妈妈治疗而偷偷不吃饭带来的营养不良让这个孩子显出与年龄不相称的苍白和疲惫。在记者采访时,他淡淡地说:“没有妈,哪有我?遇到这种情况,哪个孩子不救妈?”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里,亲情在很多人眼里变得淡漠,被很多人所忽视,这世界上几乎是最珍贵的感情被不少人不知不觉中遗忘到了角落。的确,事业,爱情,友情等等,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去追寻,但在这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与我们有着天然血缘纽带的亲人,生养我们的父母。这个12岁孩子的感人举动,是否唤醒了你我的内心呢?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本节课的板书按照教学思路,通过“轻、重”这两个字,即母亲身体之轻和肩上担负的责任之重形成鲜明的落差,勾勒出勤劳母亲的形象,感悟母爱;通过孟郊的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懂得回报母亲,感恩母亲。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初步设想,在真正地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的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做——母亲,这种爱,叫做——母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关于母亲和母爱的文章

  2、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了解到:母亲病重住院,由于护士要换床单,我第一次抱起自己的母亲,猛然发现-----(打出句子)

  二、学习第二小节,感第二课时受文中的母亲

  1、品“竟然”

  读读这个句子,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1)“竟然”,出乎意料。

  (2)练习朗读。

  过渡: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会让儿子和她生活了几十年,还看不准她的体重?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二自然段,

  ①边读边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②边读边拿出你的笔,划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在空白处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可以使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字。

  3、自由交流: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

  (1)辛苦劳累的母亲。

  →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①品读“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背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体会“翻山越岭”

  →什么叫“年复一年”?→读读这个词语,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②想象:读着读着,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母亲翻山越岭时的一幅幅难忘的画面。在烈日炎炎,挥汗如雨的夏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说吧)→

  ③用心品读,“年复一年”这简简单单的4个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母亲是多么辛苦,劳累啊!

  (2)关爱子女的母亲。

  这还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母亲是深爱着我们的,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出示: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①你想强调的是那个词语?为什么?能把你的理解放进去,读读这句话吗?

  师:是啊,但逢有重担,挑水也好,担柴也罢,母亲一定会说:“孩子,快放下,让我来!”

  ②创设情境想象:“但逢有重担”,亲爱的孩子们,看看这图,想想看,这担子上,都会担着什么呢?(指名生说)

  ③这些都是看得见的重担,可是,孩子们,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还有很多看不见的重担。你再想想,母亲的肩上还会担着什么呢?面对所有这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重担,母亲一定会说:“ !”

  →同学们都体会到了母亲无私的爱,把你的体会放进去,读读这句话。

  过渡:我可敬的母亲用她无私的爱给我们撑起了一个轻松的童年

  (3)坚强伟大的母亲。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是的,面对生活的重担,母亲用瘦弱的身躯默默地支撑了几十年,这是一位多么坚强的母亲啊。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直到我第一次把母亲抱起,大屏幕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

  这一抱啊,抱出了多少愧疚和难过,抱出了多少个没想到啊。我“没想到---”,“没想到——”,“更没想到——”(引导学生说说作者此时的感受吗?)

  把你的感受(惊讶、感动、感恩)放进去,读读这句话。一起读。我一直以为……

  (4)朴实无华的母亲。

  (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当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时,她却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在母亲看来,这些事情是怎样的?→真情是最美的语言,不用一点点的修饰!我们一齐读读母亲的话吧!

  2.齐读第2节:

  母慈子孝啊。刚才,我们走进作者的记忆深处,通过品词、读句、赏段,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母亲的无私和伟大。让我们捧起课本,用心地读一次第2自然段吧。

  三、学习第四,五小节

  1.读中体悟:同学们都感受到了母亲的`爱,课文中的“我”也感受到了。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想到母亲曾经无数次抱我,我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读读四、五自然段。

  →结合学生回答,启发思考:本来床单已经铺好,我应该把母亲轻轻地放上去,为什么还要好好抱一抱母亲呢?

  →小结指导朗读: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2.师生共读: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温馨的画面吧。轻轻捧起你的课本,看第5自然段,。(一生读第5自然段)

  3.屏幕出示:

  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这是两行怎样的泪水?

  朴素的母亲,就用这么朴素的方式表达出她内心如此丰富的情感。品读着这质朴的话语,我们深深沉浸在浓浓的人间真情中。

  →儿子长大了,理解了母爱,并学会了用行动来回报母亲,这就是人世间最动人的母子情啊!让我们感受着母子间的深情,一起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于是,我又想起

  (教师朗诵小诗):

  4.片断练笔:此时,病房里安静极了,可是“我”和母亲却百感交集。

  请同学以 “母亲啊,_________”或“儿子,你可知道:__________”为开头他们的心理话。

  5.引导交流。 听得出,同学们已经走进了母子的内心世界,聆听到了这世间最美妙,最动人的对话。

  五、总结延伸

  再美的辞藻,也描摹不出这个名字的伟大----母亲;再多的感恩,也承载不了这份爱的厚重,母爱。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名字--母亲;我们会永远珍藏这份爱--母爱。

《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下教案 第一次抱母亲(公开课)。

  2、理解重点词、句来感悟母爱的伟大,做儿子的愧疚,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课文写了作者几次抱母亲?浏览课文,用直线画出作者抱母亲的句子。投影出示,齐读。“抱”,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但这其中深意,一定要放到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去体会,感悟。

  (二)、品析“第一次抱母亲”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小节。 想,我是在什么情况下抱母亲的?我们知道了母亲生病住院的消息,都从各地赶回来,轮流去病床前守护。因为,我们兄弟姐妹知道一向坚强的母亲这次能乖乖地听话住院,一定病得不轻。那天,轮到我守在母亲的床前,护士进来换床单,让母亲起来。

  2、指导朗读,出示: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理解“赶紧”用找近义词方法,从这个词你体会什么(赶紧不仅速度要快,更表达了一种心情,儿子对母亲的焦急、关切之情)朗读体会

  3、引读:我的左手托住了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出示句子:“责怪”换成“责备”行不行?(不符合身份,在埋怨中带有一点批评)。(这就是我们的汉语言,说话、写文章要推敲的,遣词造句一定要准确。)谁来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

  三、品析“第二次抱母亲”

  1、作者第二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抱母亲的?自读2至4自然段,圈出作者心情的词语。(难过、愧疚)理解“愧疚”(惭愧不安)

  2、为什么难过?出示:“在我记忆中……担子。”

  (1)理解文中的两个“担子”

  A、同学们,会读书的人能看到字面背后的意思。母亲承受的重担仅仅是肩上100多斤的东西吗?请你们静下心来,默读,边读边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她担子里面挑起的还是什么?(照顾家庭的重任、对子女生活、健康远行的牵挂、生活的压力、子女学业的负担……)

  B、出示诗句: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教案《四下教案 第一次抱母亲(公开课)》。(母亲抚育子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子女生病时母亲的焦虑和照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儿女远行时,母亲的牵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母亲教育子女的巨大付出)自读,释义,体悟。(用“不仅……还……”说出“担子”的含义)(母亲的担子里不仅是扁担两头难以承受的重物,还有……)这就是母亲担子里的东西!她挑的担子是子女、家庭和社会的一部分,这就是她挑的责任,她挑的是大半边天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我们的母亲。

  (2)理解了重担后,再来看“翻山越岭”,母亲是怎样翻山越岭的?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背上——,肩上——P69插图师引读:是呀,在狂风暴雨中,母亲总是手里——,背上——,肩上——在烈日炎炎、骄阳似火中,母亲总是手里——,背上——,肩上——在大雪纷飞、冰天雪地中,母亲总是手里——,背上——,肩上——这里仅仅是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请你静静的默读,想好再发言(坎坷的人生、生活的磨难……这是母亲带着全家走过了艰辛曲折的道路)

  (3)读好这段话。

  3、面对这一切,母亲是怎么说的?画出句子。

  A、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齐读

  B、理解意思(不要提那些事,每个母亲都是这样过来的)

  C、默读,联系提示母亲的表情,好好体味,用心去想,你发现了什么?(隐藏自己的心,怕儿女担心受怕)

  D、雨果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胸怀。比天空还要大的胸怀是母亲的胸怀,只有母亲的这份胸怀是伟大的。母亲是谦虚的,是无私的,胸怀是宽广的。像山谷一样,“虚怀若谷”

  4、此时,我突发奇想…… 引读

  A、作者抱着母亲,以为母亲睡着了,但是母亲流下了泪水,这是怎样的泪水?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激动的、自豪的、甜蜜的、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

  B、作者仅仅是抱了母亲一次,母亲就如此感动、如此激动,如此幸福与欣慰,而我们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们,记住这个词,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的时候,你想对母亲说什么?对自己说什么?你想知道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什么话吗?你们学过孟郊的一首诗吗?《游子吟》学过没有?出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解释诗意是啊,一生一世不求回报的爱是母爱;一生一世值得最爱的人是母亲。母亲的两行热泪从眼角流下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只要儿女尽一份孝心,母亲就会觉得是天大的幸福。孝心是什么?孝顺是进出家门的一声招呼。

  C、陈老师还想说一句话,这篇文章深深感动了我,我能不能感动别人呢?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的,我也是母亲,在回报自己的母亲时,也要像关心自己的母亲一样关心周围的老人,向关心自己孩子一样关心每一位学生。这就是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读

  D、课前我有一个提问课文写了作者几次抱母亲?(两次),课题为什么第一次抱母亲?(我在和护士说母亲时,深深感动于母亲这部爱的大书,我用行动来报答母亲的深情,才有那轻轻地摇动的深情的第一次抱母亲,感恩母亲)让我们再来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老师为什么用感叹号?因为母爱是我们这辈子都回报不完的,母爱是伟大的,今天,我们读懂了母亲这本书,懂得感恩母爱的我们同样了不起。

《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一、看拼音写词语。

  yǎng miàn   shòu xiǎo  kuì jiù    bì shang  fān shān yuè lǐng

  (         )(         )(         )(         ) (             )

  lún liú      shǒu hù    fēn fu     zé guài   tū fā qí xiǎng

  (         )(         )(         )(         ) (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愧疚(        )  责怪(         )  吩咐(         )  承受(         )

  三、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2.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堂特殊的课

  “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

  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过了一会儿,几位女学生沉默地举起了手。

  “向爸爸妈妈祝贺过生日的,请举手!” 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他们感到了我的期待。刚才追逐我的目光,此刻全躲开了。他们有的低着头,有的望着窗外,所有人都沉默不语。在这一片沉默下面涌动着什么?萌生着什么?他们又似乎在忍受着什么,不安?歉疚?懊悔?我不知道……然而,我意识到了孩子们心底那最珍贵的东西。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我的语气缓和下来,轻轻地问:“怎么才能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像获得了赦(shè)免一样,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先是怯怯的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问爸爸!”“不,问外婆!”“咱们查爸爸、妈妈的身份证!”教室里又热闹起来,但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结束这堂课时,我给孩子们提了个建议:“为了给父母一份特别的惊喜,你最好用一种不被父母察觉的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日,而祝贺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记住一点,只要你表达了自己的爱,再稚拙的礼物他们也会觉得珍贵无比的。”

  1.找出下列各组词语中不是同类的一个,用“\”划去。

  (1)不安   愧疚   懊悔   惊喜   追悔

  (2)语气   沉默   脸色   目光   神态

  (3)七嘴八舌  川流不息  滔滔不绝  唇枪舌剑

  2.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同学们沉默了?同学们为什么一起沉默了?

  3.同学们在一片沉默中到底忍受着什么,又萌生着什么?

  4.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聪明屋  你学过歌颂母爱的古诗吗?你能有感情地背一背并把它默出来吗?

《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一、导入

  同学们听着这首动听的歌,你想到了什么?此时老师也不由得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孟郊的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母亲的恩情我们怎能报答得尽呢。今天,我们将要来共同学习一文章,看老师板书课题:

  第一次抱母亲

  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这也是一感人至深的文章,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地、认真地读课文,了解这个感人的故事。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课文生字词并不多,它们都集中在这几句话中。

  大屏幕出示:(3句话)

  先自己练习读一读。

  3、谁读第一句(指名读) “摔”是翘舌音,也是三拼音节的读音呢,再读一遍。全班齐读,再读一遍。

  谁还想读这一句,女生读。

  第二句想读吗?(指名读)这一句中有个多音字的两个读音同时出现了,全班一起读一遍。

  能不能用“ 山 岭”说几个词呢?

  同学们,你读了“翻山越岭”眼前出现了什么?把这种艰难读出来?能把它带到句子中把句子读好吗?男生读一遍。

  第三句比较简短,你能读好吗?“愧疚”是什么意思?(给它们各自组词)文中的“愧疚”可包涵着丰富的内涵呢,相信同学们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会对它有更深的理解。

  “疲”是什么偏旁,由这个偏旁你猜这个字跟什么有关?

  4、同学们含有生字的句子都读得很准确,其实这课文中的对话较多,要想读好还得下工夫呢。下面请大家再次认真读课文,注意读好对话部分。

  5、这是一感人至深的文章,请大家捧起书来,看看书中什么地方最打动你,请你用读一读。

  6、愿意把稳重最打动你的部分读听吗?指名读。

  7、同学们,课文读到这儿,相信打击对这个故事已经比较了解了,能不能用几句话说一说这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

  三、写字

  1、大屏幕出示生字,齐读一遍。

  2、请同学们先自己好好观察观察这几个字的字形和各部分在田字格的位置,看怎样把它们写得正确、规范、漂亮。

  3、老师友情提醒这两个字:课件展示 “疲”和“摔”的笔顺。

  4、各描一个,写一个。

  四、

《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抓住重点词语“无数次”“轻轻地”“担子”“翻山越岭”“泪水”,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进行报答。

  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谈话导入

  (课件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听了这首歌,你们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感受“我”的愧疚,体会母亲的伟大。

  1.出示“母亲挑担图”及第2自然段的文字“在我的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1)学生自由读,体会“我”当时的心情。(2)“我”为什么这么难过,愧疚?指导朗读:“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3)母亲一直以来承受着怎样重的担子?你能从这段话的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的担子重?画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平时我们爬一座山有什么感觉?而文中的母亲呢,她翻越的何止是一座山啊!更何况肩头还要挑100多斤的担子。谁能把母亲的艰难读出来?

  师:“年复一年”说明了什么?“我”长大后呢?(生读“长大后”的句子)。(4)启发想象,深入理解“重担”的含义。在这个家庭中,作为母亲,她除了挑担子以外还要做些什么?(5)小结:母亲承受的不仅仅是肩头100多斤的担子,母亲承受的是整个生活的重担啊!这时候你再去读这段话,感受会不一样,心情也会不一样。谁能够通过朗读把这种心情释放出来?(6)个别读,学生评议,齐读。

  师:深刻体会了这段话之后,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而母亲是怎样对待这些事的?

  2.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1)个别读。从母亲的表情和话语中,你体会到母亲说这句话的意思了吗?(2)过渡:母亲的话感动了“我”,“我”产生了抱母亲入睡的想法,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答应了“我”的要求。自己读读课文中最感人的第5自然段。

  (二)体会“我”的孝心,感受母亲的欣慰。

  师:每次读这段话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妈妈。小时候,为了把我们兄弟三人拉扯大,妈妈吃了很多的苦,但我从来没听过妈妈有一丝的怨言。现在,我们长大成人了,她完全可以放手了,但她仍然像照顾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平时,家里烧了好吃的菜,舍不得吃的是妈妈,有了剩粥剩饭,抢着吃的也是妈妈;我们有些不舒服,最着急的是妈妈,自己生病了,迟迟不肯到医院的也一定是妈妈……此时此刻,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天下所有妈妈的敬意。

  △理解“眼泪”。此时,母亲躺在儿子的怀中会想些什么呢?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呢?

  △理解“无数次”。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过我们,为什么“我”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这么激动、高兴呢?她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儿子的这份回报啊!这是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浓浓的母子情。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说,请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题目的旁边。(生写。)

  师:透过你们真诚的话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妈妈的谢意和敬意。此时此刻,我也特别想用一句诗表达我的感受。(出示课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为了我们的成长,母亲总是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母爱是真诚的,母爱是伟大的,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母亲,用实际行动回报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唐朝大诗人孟郊写的那首《游子吟》吗?师生齐背。

  2、是啊,母亲对子女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是子女用一生也报答不尽的。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3课——(生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去感受那浓浓的母子情。

  2、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他感到母亲怎样?(很轻)

  交流,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指名读)

  3、母亲竟然这么“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很轻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的第一节。交流句子,出示,指名读。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再次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4、母亲“竟然”这么轻,“竟然”是什么意思?(没想到)

  我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为什么几十年来我没有发现母亲这么轻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节,圈画出有关的句子。

  5、交流,出示: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还挑着100多斤中的担子,……没想到……那么重的担子。

  6、师引导:在我记忆中,母亲是怎样的?(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还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很辛苦)特别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抓住“总是、拉着、背着、100多斤、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体会)

  7、并指导想象:是啊,母亲这么做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而是年复一年。无论刮风下雨,也无论严寒酷暑,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我,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直到我们长大。[

  夏天,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母亲……

  冬天,寒风呼啸,大雪纷飞,母亲……

  下雨天,山路泥泞…

  母亲是多么艰辛啊!指名读,齐读。

  8、在我幼小的心里,当我看到母亲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时,我以为母亲(力大无穷)现在我才知道(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9、小时侯,母亲这样做,让我们觉得她力大无穷,长大以后呢?指名说,出示句子“我们长大了,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从“逢有重担、总是”中你体会到什么?(母亲很疼我们,舍不得让我们挑)练习读。

  10、从小到大,母亲都让我们觉得(引读: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11、师:“母亲用80多斤重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母亲的肩上究竟承受着怎样的担子?(学生说)仅仅是肩上100多斤的东西吗?(做家务、照顾孩子、挣钱、干农活)

  12、师:是啊,母亲,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的肩上不仅仅承担着100多斤重的东西,她还挑起了照顾儿女的重担,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她的身体是这么地轻,而她肩上的担子却又是那样地重。下面让我们拿起课本,再一次去感受母亲的艰辛和对我们的疼爱。

  13、现在,我想起了母亲为我们付出的艰辛,为我们付出的爱,而我们作为子女,却从未想过(引读“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板书:难过

  除了难过,我心里还感到怎样?板书:愧疚

  我还想为母亲做些什么呢?自读3-5节。

  14、交流:我还想为母亲做些什么?(我想抱一抱母亲)

  15、我抱着母亲,这是多么动人的一幕啊!请同学们拿起书,听老师来读读这一节。

  师配乐读。看到这动人的场景,你心里感到怎样?

  请同学们自己再用心地读一读,去感受那浓浓的母子情。

  指名读,读了以后,你有什么体会?

  母亲在我的怀里流泪了,你体会到这是怎样的泪水?(感动的、幸福的泪水)为什么说这是“感动的、幸福的泪水”?

  此时此刻,我抱着弱小的母亲,抱着几十年来一直承受着重担的弱小的母亲,我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师:这就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报答之心、感激之情。母亲含辛茹苦,呕心沥血,把我们抚养长大。如今,我们就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地报答自己的母亲。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读好这一节。(再读节5)[

  师:我是第一次抱母亲,想报答母亲。而小时侯,母亲抱了我无数次,母亲的恩情是我用一生也报答不了的。正如孟郊说的那样,(出示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起吟诵。)

  三、拓展迁移。

  1、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我们的母亲同世上千千万万的母亲一样,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写,交流)(音乐《母亲》)

  2、师: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应该感激、最应该牢记的永远是我们的母亲。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永远都不能忘了给我们生命,把我们抚养长大的母亲。(播放歌曲《母亲》,欣赏一组图片)

  四、布置作业。

  回到家,我们可以像作者一样,抱一抱自己的母亲,也可以为母亲做一件事,还可以搜集一些歌颂母亲的诗歌、短文或歌曲,练习朗诵或歌唱,作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知识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能力目标

  1、 学生能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2、 学生通过创作诗或儿歌来歌颂母亲

  德育目标

  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难点

  1、 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 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拓展读写点

  1、 通过学习范文,让学生也写一段与母亲相处中,感受最深、记忆深刻的片段。

  2、 自编一首诗或儿歌写在老师已准备好的卡片上,作为贺卡送给妈妈。

  教学准备

  VCD歌碟,多媒体课件,讲义,带花边的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心中的故事》,以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投影出课题,执教者)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妈妈”很好,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二、教学步骤

  1、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章

  老师提出要求:拿起笔来,将你认为应该勾划的地方分别用各种符号(这里作简单的符号说明)勾划出来。

  2、老师提问

  (1) 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请用两个字来概括。

  (“母爱”……)

  (2)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里用投影给出归纳方法)

  (如:按六要素来归纳。 时:母亲生病后 地:在医院里 事情的起因:“我”错以为母亲的体重不轻 经过:从而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最后为报答母恩,也想抱一次母亲睡觉 结果:母亲也被感动了。)

  3、学生将勾划的内容拿出来交流。

  先在小组之间交流。(1)学生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好在哪里?(2)学生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班上讨论。(3)学生认为问题较好并且自己知道答案的,也可以先考全班同学,然后一齐分享。

  4、老师设置问题,学生讨论做答(投影)

  (1)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说:“妈,我对不住你啊!”这里为什么说“我”对不住妈妈?

  (答案提示:误解了妈妈力大无穷,最后才得知那是妈妈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能让孩子苦着累着。现在有些孩子也总认为那些是父母应该干的事情,他们就是有那么大的本事来承受一切的生活负担。当孩子们长大后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2)“我”为什么会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睡觉?

  (答案提示:正因为“我”误解了母亲力大无穷后,强烈地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所以想出一种回报母亲的最直接的方式。)

  5、既然作品中的“我”都是大人了,还想出了用抱母亲睡觉的方式来报答母恩。那么同学们你们说说,用你们现在能做到的方式,你会怎样“感恩”呢?

  (之后可以提到一个为妈洗脚的公益广告)

  6、读写拓展

  你们肯定也有这样一段心中的故事,能不能够拿起笔来将你与妈妈相处中,最让你感动或是记忆深刻的那段场景、那个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7、学生写好后同桌交流,然后选几篇较好的实物投影。让作者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

  8、读写拓展

  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我们难道不想送点礼物给妈妈吗?好:现在我请各位小诗人来编写一首诗或者儿歌写在卡片上,送给你妈妈。

  9、学生创作成果展示

  三、小结:

  (将我制作的卡片送给表现好的同学)

  唐代诗人孟郊曾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么我们就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妈妈,好不好?今天课就上到这儿,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