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一次抱母亲》教学案

2023-08-28

《13.第一次抱母亲》教学案 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教学重难点: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第一课时预习学案我会读词语闷热 弱小 旷地 掀起 低垂 附近 粉红粉红的 芳香扑鼻 几滴雨点 在雨如注 滂沱大雨 野蔷薇 娇嫩纤弱 萨沙 托利亚我会说1.这是发生在一个外国家庭的故事。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人物。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要把主要的人和事说清楚我不懂通过预习,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写出来。导学案一、小组合作探究1.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说:“妈,我对不住你啊!”这里为什么说“我”对不住妈妈?2.“我”为什么会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睡觉?3.既然作品中的“我”都是大人了,还想出了用抱母亲睡觉的方式来报答母恩。那么同学们你们说说,用你们现在能做到的方式,你会怎样“感恩”呢?二、读写拓展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我们难道不想送点礼物给妈妈吗?好:现在我请各位小诗人来编写一首诗或者儿歌写在卡片上,送给你妈妈。学生创作成果展示课堂检测第二课时按要求完成下列练习。1.写出带有“山”的词语:翻山越岭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愧疚(        )  责怪(         )  吩咐(         )  承(     )3.比一比,再组词。仰(   ) 翻(   )越(   ) 瘦(   ) 闭(   )抑(   ) 番(   )赶(   ) 搜(   ) 闲(   ) 二、读句子,选择合适的词填空。责怪 责备 责罚1.专家提出:吃饭时,家长不应(   )孩子。2.护士扶了我一把,(   )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3.赏识和(   ),都是需要技巧的。 三、关联词之窗。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如果……就…… 不仅……还……1.母亲(   )手里拉着我,背上(   )背着妹妹。2.(   )母亲只有80多斤,(   )她却能挑起100多斤的担子。3.(   )母亲生病了,(   )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4.(   )有重担,母亲(    )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四、小小分析师。 我(座 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 象)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1.画去括号里不正确的选项。2.“我”把母亲抱在怀里睡,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                          3.护士不忍离去的原因是                                           4.母亲为什么闭上了眼睛流泪了?                                                                            5.倘若你是站在边上的那个护士,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想呢?                                                                        阅读主题学习丛书《携情走千古》学生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携情走千古》——“让爱照亮世界”。一、指导阅读篇目是《一把椅子的问候》《小女孩的布娃娃》,按照以下内容进行自主阅读。

  文章内容 《一把椅子的问候》 《小女孩的布娃娃》 词语积累         优美句段         你的感受

  (交流时,注意发挥小组的作用,先在小组内交流后,再以小组的意见进行班级汇报。)二、自主阅读阅读篇目是《用善良做底色》《怀揣两块糖》,阅读完只交流自己读后的真实感受。三、课后拓展作业你们肯定也有这样一段心中的故事,能不能够拿起笔来将你与妈妈相处中,最让你感动或是记忆深刻的那段场景、那个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学生写好后同桌交流,然后选几篇较好的实物投影。让作者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母亲无数次抱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3.第一次抱母亲》教学案 篇2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重点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侯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时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无数次”“轻轻地”“担子”“翻山越岭”“泪水”,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进行报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品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母爱的伟大、无私,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重点)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难点)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引发兴趣

  1、播放歌曲《心中的故事》,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

  2、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感受“我”的愧疚,体会母亲的伟大。

  1.出示“母亲挑担图”及第2自然段的文字“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1)学生自由读,体会“我”当时的心情。(2)“我”为什么这么难过,愧疚?指导朗读:“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3)母亲一直以来承受着怎样重的担子?你能从这段话的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的担子重?画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平时我们爬一座山有什么感觉?而文中的母亲呢,她翻越的何止是一座山啊!更何况肩头还要挑100多斤的担子。谁能把母亲的艰难读出来?

  师:“年复一年”说明了什么?“我”长大后呢?(生读“长大后”的句子)。(4)启发想象,深入理解“重担”的含义。在这个家庭中,作为母亲,她除了挑担子以外还要做些什么?(5)小结:母亲承受的不仅仅是肩头100多斤的担子,母亲承受的是整个生活的重担啊!这时候你再去读这段话,感受会不一样,心情也会不一样。谁能够通过朗读把这种心情释放出来?(6)个别读,学生评议,齐读。

  师:深刻体会了这段话之后,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而母亲是怎样对待这些事的?

  2.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1)个别读。从母亲的表情和话语中,你体会到母亲说这句话的意思了吗?(2)过渡:母亲的话感动了“我”,“我”产生了抱母亲入睡的想法,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答应了“我”的要求。自己读读课文中最感人的第5自然段。

  (二)体会“我”的孝心,感受母亲的欣慰。

  师:每次读这段话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妈妈。小时候,为了把我们兄弟姐妹五人拉扯大,妈妈吃了很多的苦,但我从来没听过妈妈有一丝的怨言。现在,我们长大成人了,她完全可以放手了,但她仍然像照顾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平时,家里烧了好吃的菜,舍不得吃的是妈妈,有了剩饭剩菜,抢着吃的也是妈妈;我们有些不舒服,最着急的是妈妈,自己生病了,迟迟不肯到医院的也一定是妈妈……此时此刻,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天下所有妈妈的敬意。

  △理解“眼泪”。此时,母亲躺在儿子的怀中会想些什么呢?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呢?

  △理解“无数次”。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过我们,为什么“我”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这么激动、高兴呢?她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儿子的这份回报啊!这是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浓浓的母子之情。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说。请拿起手中的笔,写出对妈妈的赞美,写出对妈妈的感激,写出对妈妈的祝福。(生写。)

  师:透过你们真诚的话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妈妈的谢意和敬意。此时此刻,我也特别想用一句诗表达我的感受。(出示课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为了我们的成长,母亲总是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母爱是真诚的,母爱是伟大的,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母亲,用实际行动回报母亲。

  教学反思

  《第一次包母亲》这篇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指导朗读为主,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浓浓的母子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