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2023-08-28

人教课标版《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四年级学生有一定朗读课文的基础,语感较为丰富。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教者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元感官潜心会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情,感受聋哑青年画鱼的“专注”,进而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学习主线】以学生提出的问题“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鱼是怎么游到纸上?”为线索, 由线及面,层层扣击文本。锁定青年人一丝不苟画鱼这一画面细细品读文字的内涵,铺设“青年专注画鱼 ”的情感主线,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随堂认识本课3个生字,通过感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和发展学生联系课文,抓重点词理解、品析语言文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点】在品读课文中通过理解“一丝不苟、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等词语感受“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为下文理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作铺垫。

  【教学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收集中国著名画家的美术作品,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中国著名画家的美术作品,预习课文把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设疑——鱼游到了纸上

  1、课件展示(录象)哇,多可爱的金鱼呀,金鱼在哪里游来游去呀?(水里)对,鱼离开水会怎么样呢?何老师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好奇怪——鱼游到了纸上,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你们能帮助何老师研究研究吗?(板书课题)

  2、围绕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梳理并提炼学生提出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相机板书:谁让金鱼游到纸上?怎么游?)

  过渡:是啊,是谁让金鱼游到了纸上?鱼怎样游到了纸上?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带着自己的疑问让我们走进课文,先读为快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鱼游到了纸上

  初读课文,想对自己提出什么要求?请同学们带着疑问去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遇到不懂的字词把它画出来。(请多位学生到黑板上将自己不认识的字词板书出来,放一边,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相机解决。)

  小结:同学真会学习,边读边把疑问记录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这些问题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一并解决。

  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边思考(出示阅读要求),拿起笔划一划相关语句、语段,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别忘了和身边的学习伙伴交流交流。

  三、再读课文,研悟——鱼游到了纸上

  (一)感悟鱼游纸上

  1、“鱼游到了纸上”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从那些地方让你感到金鱼仿佛在纸上游动?

  出示重点语段: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2、个别读,指导读正确。解决3个生字“苟、绣、挥”

  3、生字是我们读顺课文的钥匙,请同学们再把这段话读一读,鼓励读流利。

  4、从这段话里,你读明白了鱼真的是自己游到了纸上的吗?(不是)你是从哪个词读明白的?(仿佛)“仿佛在纸上游动”,原来青年人是把鱼画得很逼真,把鱼画活了。

  5、青年人是怎么把鱼画活的呢?让我们锁定青年人画鱼的这一幕,细细读读这段话,想想哪些词语能让你有这样的感受。

  6、板块预设:

  a、一丝不苟

  (1)“一丝不苟”是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马虎)这个意思的词语还有哪些?(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你是怎么知道的?很好,积累词语有助于我们写作。

  (2)正是有着这种专注的态度,才能把鱼画活啊。你能读出这种专注吗?(个别读,老师同学进行评价)

  b、工笔细描

  (1)怎样才叫“工笔细描”呢?(学生个性化理解)你看老师工笔细描金鱼身上的部位——鳞片(板画鱼鳞)这是一种特殊的画技,你看出来了吗?画时要慢,要一丝不苟,这样才能把鱼鳞画得美观又逼真。

  (2)这位青年只是一丝不苟地画着鳞片吗?(不是)你从哪个词知道?(每个部位)哪些部位呢?(嘴巴、眼睛、鳍尾巴等)你想画什么部位?请以读代画。(预设评价语——好一个细致入微的姑娘,好一个一丝不苟的青年!你也能这样以读代画吗?)

  c、挥笔速写

  (1)画金鱼的动态用的是什么不同的手法?引出“挥笔速写”。“挥笔速写”可是豪放派的画技,谁能用读来体会体会?

  (2)指导朗读。个别试读时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如“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豪放了吗?你不妨来试试!”

  (3)让我们来豪爽地挥笔速写金鱼的尾巴吧!(师板画金鱼的尾巴)看,多么活泼可爱的金鱼游出来了。这一招,真绝!

  7、小结提升:同学们,这就是那位青年,美丽的风景没有吸引他,围观的人群没有打扰他,他只是在一丝不苟地画着金鱼。让我们静静地分享这一份与众不同的一丝不苟。女同学读工笔细描这一部分,男同学读挥笔速写这一部分,注意读出绣花般的细致,读出豪爽派的挥洒。

  8、如此一丝不苟的态度,如此灵活多变的高超画技,怎能不让鱼游到纸上呢?俨然是出自画家之手的杰作呀!同学们让我们一睹为快吧。(课件展示几幅金鱼画作)你会用一个什么词或一句话来表达你看画时的惊叹?(学生个性化表达)老师这儿有你这个意思的一组成语,请你读读。(出示词语: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出神入化、逼真传神、跃然纸上)

  (二)赏析鱼游纸上

  面对如此逼真传神的金鱼画作,难怪那位围观的女孩会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叫。出示语句: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1、谁来替这位女孩叫叫?个别朗读,引导评价。

  2、指导学生抓“哟”、“游”、“啦”从表情、动作、语气的角度读出女孩的惊奇。

  3、她这一叫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围观的人都纷纷议论着、赞叹着。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都听到哪些人说什么了?请把听到的写下来。

  出示小练笔:

  一位老人不住点头称赞说:“        !”

  一位青年        赞叹道:“       !”

  一群孩子          叫道:“       !”

  (1)学生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悟,表达对青年的赞叹之情。

  (2)反馈交流,引导恰到好处地使用“栩栩如生”等一组词语,为文句增色。

  四、释疑鱼游纸上

  对于上课一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通过潜心研读,现在你解决了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独特的见解。(个别检查)

  五、深疑鱼游纸上

  当“我”把“鱼游到了纸上”写在纸上给那位青年时,他平静地吐了一句话,请找一找,一起读。“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同学们,此时你们又有什么疑问呢?

  (预设学生的问题:鱼为什么会游到他的心里?鱼是怎么游到他的心里的?为什么说先游到了心里呢?)我们下节课再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去解决这些可贵的疑问。

人教课标版《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篇2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片断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江珠江路小学 王德强 

  是鱼画到了纸上还是鱼游到了纸上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27课。

  (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生:(哗然)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生:哎,有道理。鱼只会在水里游,怎么可能游到纸上呢?

  生:可书上明明是“鱼游到了纸上”呀!

  (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开始争论)

  师:鱼究竟能不能游到纸上呢?我们认真读完课文之后,再下结论。

  (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师:得出结论了吗?

  生:鱼能游到纸上。因为课文里的那位青年画得太逼真了,给人的感觉就像鱼真的游到了纸上一样。

  师:这位青年为什么能把鱼画得那么鲜活,逼真?请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生:“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师:怪不得呢!课文中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生: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生: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生: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了自己。

  生: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师:真是如痴如醉呀!简直到了不知“金鱼是我”还是“我是金鱼”的地步了。如此用功地学画,画出的鱼怎能不栩栩如生呢?当他看到作者写给他的“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了”时,是怎么回答的?

  生: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师: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生:因果关系。因为那位青年经常忘我地到玉泉观鱼,在心中已经有了金鱼的鲜明形象,所以他才能画出活灵活现的金鱼。

  师:真是胸有成“鱼”呀!从这位青年由心中有鱼到纸上“游”鱼的学画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好品质?

  生:做事一丝不苟。

  生:做事专心致志。

  生:做事全神贯注。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具有这种品质的人物。

  生:《全神贯注》中的罗丹,差一点儿把朋友锁在自己的工作室。

  师:学习了他们的优秀品质后,我们受到什么启发?

  生:我们做事的时候也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

  生:我们上课的时候要全神贯注,认真听讲。

  让学生自主经历阅读感悟过程──《鱼游到了纸上》教学片断与评析 

  执教:湖北省宜都市松木坪镇小学 徐宏林

  点评:湖北省宜都市教研室 王泽斌 

  《鱼游到了纸上》以作者观察细微、构思巧妙成文,写得有情有趣,有声有色,生动感人。其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很喜爱阅读的一篇课文。因构思巧妙而扩大了思维空间,增大了阅读难度。但课文思路清楚,重点突出,只要找到了理解的切入口,学生就能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读入画金鱼的聋哑青年那种做事勤奋、专注的精神世界中去,形成深刻的感悟与情感体验,从而优化整个阅读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通过对课文充分自读,共同讨论,认为“鱼游到纸上”与“游到心里”的关系是深入读懂课文的重点,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为了更好地围绕这一重点读书,同学们有什么思考?

  生:我觉得只有先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的丰富含义,才能更好理解“鱼游到了心里”的具体意思。

  生:我同意。但还应该紧扣这两个句子提出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师:很好。想一想,应该提些什么问题呢?(给时间学生思考)

  生:结合前一句可以这样提问:小女孩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意思是什么?那么,金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生:我认为可以这样提问:金鱼真的能游到纸上来吗?女孩子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这位青年为什么这样会画画?

  生:他们都提得比较好,但还不简炼明确,我觉得可以这样概括一下:女孩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金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师点头赞同)

  生:(抢着说)结合后一句可以这样提问:“先游到我心里”是什么意思?是怎样游到他心里的呢?说明了什么?

  师:(生边说边将问题要点板书在黑板上)真会质疑。只要读懂了这两句话,那么,它们的关系也就好理解了。下面给20分钟时间,同学们结合这些问题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思边记。读中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情和举止来琢磨。读后,同桌交流与讨论(生自读、师走入学生之中,了解学情,适当调控,同时给有一定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些个别指导和帮助)。

  师:看来同学们已读出了自己的体会,读出了自己的见解,现在清同学们进一步来结合课文展示和交流自己的读书情况。

  生:我认为,金鱼肯定不会游到纸上,而是说这个青年把金鱼画活了。请同学们跟我来,看看作者看到了什么:“我挤过去一看……在纸上游动。”于是,那个女孩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朗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因为青年把金鱼画得太生动、太逼真了。

  生:我从这段“有时工笔细描”、“有时挥笔速写”、“很快”中看出他技法熟练,从“一丝不苟”中体会出他作画非常严谨,非常认真,所以能画出这么好的画。

  生:我也有这样的体会。他能画活金鱼,我还感到这个青年画画非常投入。我结合插图看出,周围那么多人挤着看,赞叹议论,但都没有影响他,他真的好像和金鱼“融为一体”了。

  师:你怎么理解“融为一体”?

  生:是说他已和金鱼走到了一起,自已好像也成了金鱼。

  生:我开始认为,因为他聋哑而没有受到干扰,其实是因为他画得太入情、太刻苦了,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第九自然段是这样写的(读),其中两个“忘记” 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按理说那么多人拥挤着看,热情称赞,他是可以感受得到的,但由于他太专注而视而不见了。

  师:体会得真好。这个青年画画的确非常投入,非常专注,真的和游鱼融为一体了。所以使金鱼缸的鱼──(生: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请一位同学读一遍小女孩的话。(生读)

  生:读得比较好,但如果把“哟”读得短促、突出一些,“纸上来啦”读得激动上扬一些,这样就能更好地读出惊奇、赞叹的感情。请听我读。(生读)

  师:真会听、真会评,读得也好。请同学们结合他的读法,齐读一遍。(齐读)这位青年把金鱼画活了,除了他画时很专注、投入外,谁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除了他在画时认真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非常爱金鱼。第四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因为……忘我的境界”和“呆呆”、“静静”等词语体现出他观察金鱼非常认真,非常刻苦,把自己全部精力都用进去了。所以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还连自己也忘记了。

  生:第十二自然段还这样写道,他“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记吃饭,忘了回家”。他不爱金鱼,是做不到这些的。他很聪明——我是从第三自然段读出的。但如果他对金鱼没有这样深入的观察也是画不出来的,金鱼也不会真的游到他的画纸上面来。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很会理解。那么,同学们是怎样理解金鱼“先游到我的心里”这句话的呢?

  生:金鱼本身并不会游进聋哑青年的心里,主要是说他非常了解金鱼,熟悉金鱼。

  生:我补充一点,是说他将金鱼生动、具体的形象融合在自己心中了。这是因为他爱金鱼,对金鱼着了迷,深人观察的结果。

  师:体会得好。刚才,同学们就提出的几个问题,认真阅读了课文,深入地进行了思考,广泛地交流了意见。我想,现在我们可以谈谈“鱼先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了。谁能说一说呢?可结合板书思考。

  生:金鱼只有先游到了青年的心里,才有可能游到他的纸上。

  生:这位青年能把金鱼画得活灵活现,游到纸上来,是他热爱金鱼,全心投入,深入观察,刻苦练习的结果。

  生:只有心里先有了活生生的金鱼,手上才能画出栩栩如生的金鱼。

  师:说得太好了!从中可见同学们读书很深入,真正读进了心里,所以才会有这么深刻的感受与体会。

  生:我还有一点体会。聋哑青年学画一年多,就画出了这么生动的金鱼画,而我学了三年多画,也没画出一幅好画来。如果金鱼先不游到他心里,是不可能游到他纸上的。他真了不起。

  生:当作者得知他是个聋哑人时,心里不由“咯噔”一跳,当我读到这里时,也有这种感受,这个青年真不简单,我从心底里敬佩他。

  师:我相信,同学们也一定都有这种体验。

  【评析】

  试用修订版大纲在关于阅读教学的部分中指出,要“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本片断积极体现了新大纲精神,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出发,抓住金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这一全文理解的重点,选择了适合于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实施教学,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培养了学生“会读”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1、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读书思路,主动设疑,明确具体的读书指向。

  2、放手让学生充分自读,经历阅读 过程,深入探究,自主思考,自主体验,相互合作。

  3、放手让学生围绕阅读重点精读品评,抓词抓句,积极感悟,展示读书过程,发表独特见解,探索读书规律。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读得活跃,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说有特点,读有味道,情感氛围浓,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切实让学生主动经历了阅读感悟过程,走入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投入的精神境界,使学生形成了情感共鸣。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不仅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进行了充分训练,同时也对学生的阅读意识、情感态度、思维习惯、探索精神、审美情趣、心

  理品质等语文综合素质进行了积极的培养。

人教课标版《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篇3

  《鱼游到了纸上》评课稿

  江西省赣州市文清实验小学 王海健

  《鱼游到了纸上》一课写了“我”在西湖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画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又像又活。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

  记得崔峦老师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觉得张老师的这节课就做到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聋哑青年的勤奋、专注。我认为这节课的精彩之笔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主线清晰,重难点突出

  整节课头绪简化:

  围绕“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鱼是怎么游到了他的心里?”这两个集中的、可以让学生深究的问题展开教学,层层剥笋般地挖掘文章的内涵。老师没有热衷于教学形式的翻新,课堂的面貌一新。而是围绕主线追求扎实的效果,把阅读课上得简简单单、清清爽爽。

  例: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因为先游到了他的心里。这是两者的关系。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又怎样游到了他的心里?因为看鱼时的入神,痴迷,坚持不懈。心中有了鱼清晰的轮廓,生动传神的形象,才有跃然纸上的惟妙惟肖的鱼,活灵活现的鱼。

  二、对语文的本体和文本都做到务实,力求超越

  语文的本体什么?口头的听说为语,书面的读写为文。

  首先张老师能够凭借文本,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得到了体现。《小学语文课标》也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独立阅读能力”。丁有宽老师也说过,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课程怎样改革,放弃了读,就放弃了一切。在这节课中,通过琅琅的读书声,感受到了语文独特的魅力。一遍一遍的读书声让我们受感动,让我们的心灵得到震撼,学生们懂得我们做事也应该像聋哑青年一样勤奋专注。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其次老师用好文本,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因为文本是课堂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课,特别是阅读课,情感的源头在文本之中,对学生最具有诱惑力的应该是语言文字。无论语文教学任务的内涵如何丰富,外延如何扩大,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仍然是学习语言,也就是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如:在教学句子 “他学画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时,老师引导学生从这个句子中的“一整天、每个星期天、一年”这3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让学生感受到这就是持之以恒,这就是坚持不懈。平时我们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里就做了最好的诠释,学生这就在学习。

  在教学青年画鱼时的句子时,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说画鱼画得像的词语。像“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生动传神”这些词说得多好。学生就在这种你一言我一语的语言训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积淀语感。

  老师在用好文本的同时,重视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知识面。

  语文学习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这里有读的拓展,写的延伸,想象的空间。老师用作业的形式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今天学的课文跟勤学的内容有关,就读勤学的内容;明天学的课文是三国时期的,就读三国的课外读物。长期积累,学生的阅读量自然就多了。

  老师不仅重视读,还重视运用,从积淀转化为运用,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老师安排的写读后感的作业,实际上就是把课文中的一部分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就强调过,在每篇课文学完后,一定要为学生精心设计运用语感的书面作业。

  我觉得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老师就应该这样负起语文学科的责任。

  三、教师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际、交流

  课堂不是教师的“讲”堂,而是学生的“学”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他们在优势互补中丰富了自己的理解,发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如:让学生想象鱼游动的样子,你的一种形态,我的一种形态,相互交流就有了两种、三种姿态。

  四、面对课堂生成,老师能结合文本进行调控和引领

  课堂的生成现象是无法捉摸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体,而每一个生命体又不尽相同。课堂的美丽就源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随时可能出现意外。听课的老师都看见了张老师出示的句子漏写了一个“老”字,如果老师在学生齐读句子后,对学生说一声“对不起,我漏了一个字。”对学生不可能会有很深的印象。但老师却问:是“是”好,还是“老是”好?“老是”一词的背后渗透着青年的专注。一个小小的失误,却使课堂出现了浪花闪耀般的精彩。

  在向张老师学习的同时,对这节课也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商榷。

  1、要利用好课文插图,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教材的编排内容非常丰富,我们除了要用好预习阅读提示思考练习外,也不应该忽视课文插图。这也是教学的内容。比如:张老师在教学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时,设计了很好的环节──他们赞叹什么?议论什么?。我觉得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看到插图,展开想象的翅膀。猜一猜图中观鱼的小男孩、女孩、老人、小伙子都会说些什么?自然说话的内容就丰富多了。

  2、朗读的形式可以再丰富一些:

  张老师的课堂书声朗朗,有自由读、齐读等形式。如果在段落的朗读形式上多一些,我觉得会让课堂增色不少。齐读效果不是很好的时候,可以让大家在位置上练好之后再单个同学来尝试或者两个同学来赛读。

  3、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充足一些:

  时间是学生最大的资源,空间是学生发展的最大的舞台,我们就要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开课不久,老师让学生找体现鱼先游到青年心里的句子时,我感觉时间太仓促了一点。因为句子不是相对集中的。一句在第4自然段,一句在第12自然段。而且还要经过思索,找到的句子对不对。

  以上这些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谢谢大家。

人教课标版《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聋哑青年画艺高超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

  2、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故意写错,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27课,请认真地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生:(哗然)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只会在水里游,怎么可能会游到纸上呢?是不是课文出错了呢?同学们,鱼究竟能在纸上游吗?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呆会把答案告诉老师,好吗?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鱼究竟能不能游到纸上?课题为什么这样写?

  (鱼不能游到纸上。因为青年画鱼技艺高超,画的鱼活灵活现,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

  三、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这位青年能把鱼画得那样鲜活、逼真呢?请你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用笔画下来。

  四、抓重点句子,让学生理解青年能把鱼画得鲜活、逼真的原因。

  1、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板书:忘我的境界)

  2、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板书:仔细观察)

  3、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板书:一丝不苟)

  4、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了自己。(板书:勤奋专注)

  5、他学画才一年多, 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板书:持之以恒)

  五、总结,回归课题。

  师生共同完成练习。

  为了画好金鱼,他似乎忘记了(时间 ),也忘记了(自己 );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 ),常常忘了(吃饭 ),忘了( 回家 )。

  真是如痴如醉啊!简直到了不知“我是金鱼”还是“金鱼是我”的境界。如此一丝不苟的学画画,如此勤奋专注的学画画,如此持之以恒的学画画。他画的画怎能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呢?正是这种忘我的境界,才让那位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真切的惊叫道:(鱼游到了纸上啦!)。正是这样一种忘我的境界,才让围观的人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赞叹:(鱼游到了纸上!)

人教课标版《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步理解“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感受青年的“忘我”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感受青年的“忘我”精神。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孩子们,大家好。今天能与你们一起上课,这真是一种缘分,说实话,老师现在的心情非常激动。你们呢?好,咱们先来放松一下好吗?看了大屏幕中的图片,你对老师有了怎样的了解?(生答)好,你们对谭老师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现在让老师来了解一下大家好吗?你可以介绍一下自己,今年几岁,有哪些特长、爱好,平时最喜欢的事物是什么?(生说)准备好了吗?好,上课!!

  一、由题质疑,导入课文。

  孩子们,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这位青年也是一个爱好画画的人,让我们走进他,了解他的故事。请学生朗读课件中的课题。读了这个题目,你的脑海里冒出了什么问题呢?(预设:是谁让鱼游到了纸上?鱼怎么样游到纸上的?)再读课题:疑问地读、迷惑不解地读、奇怪地读。好,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个课题让我们产生了那么多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疑问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反馈交流。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可以读一遍,也可以读两遍,在读的时候,老师给你的建议是: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

  2、思考:鱼怎么能游到纸上呢?

  gē dēng

  绣花 厂徽 咯 噔 聋 哑

  谁来读读第二组

  清澈见底 赏心悦目 融为一体 一丝不苟

  1、单独读;请学生点评。教师随机点拨“咯 噔”gē dēng

  2、谁来读读第二组,师相机点拨。(齐读放后面)不理解的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朗读后再进行理解。

  3、这些词语中有些字很难写,同学你认为哪两个字最难写?谭老师就帮你在黑板写一写吧。徽、融(选择一两个字范写,边讲边写)(写好后,同学们还等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在语文书上也写一写吧)相机指导

  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回指导,接着课堂反馈。字词检查好了,咱们还有一个个问题没解决: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谁来?(如此逼真、如此活灵活现,就像真的一样。)你还从哪些句子中知道了鱼画得如此逼真、活灵活现?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抓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细致、速写等进行以导促读的教学)教师指导朗读

  三、探究“忘我”,以读引导,以导促读。

  1、以“忘我”为中心,辐射状拓展,感悟,提升。

  这个青年能把鱼画得那么逼真,仿佛游到了纸上,那么,他应该是从小开始学画的吧?(生:不是)你从课文的哪一段知道的呢?请大家再快速地浏览课文。(生:第12段)指名读第12段。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略教)

  青年人学画多久了啊?(生:才一年多)“才”这里是什么意思?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就能把金鱼画得如此逼真,如此活灵活现,这太了不起啦。

  每个星期天是什么意思?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年四季,这些星期天都是晴空万里,温暖和煦的吗?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点拨。

  2、请同学们再找找其他“忘我”(以下内容随机教学)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略教)

  抓学生看鱼的体验、“呆呆地、静静地、不说一句话”等进行对话,从而感受青年的“忘我”,再进行导读。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详教)

  (有哪些人?怎么赞叹、怎么议论?什么是融为一体)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了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详教)(再次感受“忘我”)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这就叫做“忘我“。

  3、四段话连起来再自由地读一读。

  四、课堂小练笔。

  学到这里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青年说,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一写你想对青年说的话。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读一读,摘一摘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2、我好像看到了围观的人议论的情景,我想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逼真 徽 融

  忘我

  活灵活现

人教课标版《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27课:

  (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人教课标版《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2、立足重点段落和句子,抓住文中描写青年画鱼的句子,多层次、多角度地感悟语言,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培养学生语感。体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悟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感悟青年画鱼的句子,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的感染。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成语积累,导入课文

  1、你能说出哪些关于鱼的成语?(如鱼得水 浑水摸鱼 鱼水相逢 殃及池鱼 鱼跃龙门……)

  2、从孩子们积累的成语中可以看出鱼儿和水密不可分,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却很特别,鱼不是游到水里,而是游到了纸上。(读题:鱼游到了纸上)

  3、请大家回忆一下,第一次读到这个“游”字时,你最大的感觉是什么?一个词语——奇怪、惊讶、不可思议。

  4、按常理来说,鱼是不可能游到纸上去的。读到题目,我们能读出一种感觉,能读出一些问题,真的会用心读书了。带着这些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题目。(生齐读课题)

  4、谁能让鱼游到了纸上呢?找到谁,才能知道鱼怎么游到纸上去。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

  我们从课文中找答案吧!(提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读不来的地方多读几次,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

  2. 是谁能让鱼游到了纸上呢?课文主要讲了他的什么事情?

  (二)交流检查

  1、出示词语认读:

  泉白如玉 清澈见底 赏心悦目 西湖玉泉给人的感受;

  秀气 举止特别 聋哑 厂徽 青年人的特征;

  工笔细描 一丝不苟 挥笔速写 融为一体 青年绘画的状态。

  大家赞叹 纷纷议论 相互交谈 游到纸上 观众的反映

  2、你能用上面的词语或者部分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三、品读“画鱼”,感悟“忘我”

  1、青年竟然能把鱼画得像在纸上游动,看来这位青年非常厉害,那他是怎么把鱼画得像在纸上游动的呢?请你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找出青年画鱼的语句,并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青年是怎样让鱼游到了纸上呢?谁来给大家读一读。(生汇报)

  3、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好孩子,你们找的与他一样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句子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生齐读。)

  A、知道工笔和速写吗?在这里,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这就叫“工笔细描”,从这个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青年画鱼很认真,很细心)正因为画得细,所以他画的'速度就——特别慢,谁来读读。这里是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这就是“挥笔速写”。(这也让我们知道了他画得很——熟练、流畅)

  B、下面谁来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你是从哪儿感受到他画鱼认真的?(一丝不苟)

  C、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他画鱼技术高超的?(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D、非常好,是善于思考的好孩子。来,带上你的感受我们女孩子一丝不苟地读工笔细描部分,男同学动力十足地读挥笔速写部分。

  E、看你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但是老师希望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青年画的鱼都有哪些动态。呆会告诉我,准备好了吗?咱们开始。师范读句子。生填空。

  你看,你看,这条金鱼在( ),那一条金鱼在( ),那边的一群金鱼在( )呢!

  F、读完这句话,我们的眼球会情不自禁地被哪个词所吸引呢?(游动)为什么?(从“游”字我读出了青年把鱼画活了,跟金鱼缸里的鱼一样可爱,特别逼真。)

  G、画纸上的鱼那么逼真,你能用几个成语来赞美一下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出神入化、跃然纸上)

  H、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来,带上你的想象,把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地记在心里.再读.(出示句子)

  4、真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啊!怪不得这位小姑娘叫了起来,出示小女孩的话,你打算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那就请你把这份惊奇、这份赞叹读出来吧!

  出示句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作者是抓住了小女孩的哪些方面来描写的呢?知道的说出来。出示(语言、动作、神态)作者在这里抓住了小女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让我们体会到青年的画画得好。这种写作方法我们也要学会去用。

  5、小姑娘的这一叫可谓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围观的人纷纷议论着,赞叹着,(出示课文插图)想象他们会分别说些什么了?

  (看,这位白胡子老爷爷挤了过来,看着画,说……,

  这位大伯伯也走了过来,探着身子,看着画,说……

  小弟弟听到叫声跑过来,看了看画,又看了看鱼缸里的金鱼,又看了看画,说……

  这一声声赞叹都汇成这样了一句话——(指板书:鱼游到了纸上)

  这一声声的赞叹,都抵不过这样一句话——鱼游到了纸上)

  6、青年听到我们的赞叹声,议论声了吗?为什么?(明确他不仅仅因为是聋哑人,更是因为他已经和鱼融为一体了。)

  出示(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A、什么叫“唯一没有任何反应”?他没有说一句话,没有做一个动作,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安静)

  B、你现在看到青年静静地画画了,就在你静静地看着青年画画时,你看到他在纸上画着什么?

  C、这种安静只是声音的静吗?在画摇尾巴、吐泡泡、嬉戏的过程中,你看到过他起身了吗?看到过他伸懒腰了吗?你看到他东张西望了吗?你看到的是……再读这段话。静静地读,只动嘴不出声音地读。

  他在画金鱼“摇尾巴”时需要起身去池边看看吗?

  你看到他的笔在动外,他的身体没有动一动,像一座雕塑。这“静静地”又是什么静呢? (平静)

  D、青年画画哟要用眼睛去看吗?需要走动吗?(不要)因为他已经将金鱼刻在了心里!烙在了心上!好一个烙在了心上!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当青年在“静静“的画画的时候,他的心里只有”鱼“他的心里只装着金鱼!只装着动态,这又是什么静?!(宁静)(再次读文感受青年心灵的宁静)

  是啊,此时此刻青年和鱼已经融合在一起了,已经到了不知金鱼是我,还是我是金鱼的境界了)

  7、太阳下山了,大家都准备回家了,可他还在那里静静地画,出示(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但他没有忘记(金鱼),他手里所画的,眼中所见的,心中所想的,都是金鱼。你们说他爱鱼到了什么境界?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忘我)。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这个青年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画技高超、专注忘我)

  2、除了画鱼忘我专注以外,青年人看鱼也是这样的。青年人是怎样忘我、专注地看鱼的呢?看鱼和画鱼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鱼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有什么关系?”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3、下面,我们就以年轻人这种专注认真的态度来完成作业,好吗?

  纸上

  鱼游到 专注 忘我 静

  心里

  课后反思:

  在课文上完以后,进行一番反思,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整个环节中,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钻研教材,力求教学目标明确

  文章中的青年的形象在我心中是不断深入,一位爱鱼成癖、观鱼似醉、画鱼如生的聋哑青年形象在我的心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同时还感悟到本文的语言平实但含义深刻,给人以启迪,对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刻画传神,细致入微、耐人寻味。

  根据教材特点和本单元的具体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2、立足重点段落和句子,抓住文中描写青年画鱼的句子,多层次、多角度地感悟语言,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培养学生语感。体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悟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感悟青年画鱼的句子,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的感染。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以上目标基本达成了。我觉得这样的目标、重点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

  二、抓重点句,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人们赞叹着、议论着,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利用文中插图,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景,由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并利用文中的插图,进行说话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抓重点段,在品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文第七自然段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青年人作画时的一丝不苟和技艺娴熟,把金鱼画的栩栩如生。教学时通过想象情境、品味词句,把“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比,反复朗读,学生进入了文本,渐入佳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能成诵,积累语言,实际上是水到渠成。

  四、设计作业,力求三十分钟课堂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 适合本课教学内容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内完成作业,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另外,课堂上的教学教学机智还不够,如学生理解“工笔细描、挥笔速写”,学生读了工具书中的意思,我没有进行及时地引导,就过去了。这里应该结合文本中的内容,联系上下文来说说意思,这样既会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又能使学生更好地 运用联系上下文学习词语、句子的方法。

  《鱼游到了纸上》作业设计

  一、我能根据拼音组词。

  校( ) ( )哑

  huī 光( ) lónɡ ( )重

  银( ) 灯( )

  二、我能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 ( )

  (2)形容超然尘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 )

  三、我能按要求完成练习。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按要求。

  查带点的字 音序 部首 除部首外几笔 字典里的意思 应取哪种解释

  细致 1)达到;实现。2)招致。

  3)情趣4)精密;精细。

  融为一体 1)融化。2)融合;调和。

  3)流通

  (2)“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这个句子说明( )。

  ①青年画的金鱼形态逼真。

  ②青年专心画画到了忘我的境界。

  ③青年不愿意理会围观的人们。

  四、我能收藏好句子。

  文中有一些描写聋哑青年画鱼的句子,我要把他们抄下来。

人教课标版《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三组课文。这一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共有三篇讲读课文、一篇阅读课文和一个基础训练。

  2.揭示课题。板书:7鱼游到了纸上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不必要求说得过于详细。)

  4.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的?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讨论课文的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第三—四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三段(第五—九自然段),讲这位青年如何画金鱼。

  第四段(第十—十四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有了更多的了解。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1中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按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认真准备。

  2.讨论交流。

  (1)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表现在哪些地方?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为一体”是融合在一起的意思。聋哑青年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像他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专注。)

  (3)“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4)“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进行了准确描写,并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这些都说明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完成课后“读读写写”的练习。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说说“唯一”、“赏心悦目”、“一丝不苟”的意思。

  3.抄写词语,每个词语抄两遍。

  四、布置作业。

  预习《火烧云》。

  7 鱼游到了纸上

人教课标版《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通过研读描写青年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感悟青年勤奋忘我的品质,从中受到感染。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句段。通过不同的读书方式,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研读描写青年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感悟青年勤奋忘我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方法:

  悟学式教学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

  小主持人:课前三分钟听写!拿笔!

  玉泉 聋哑人 一丝不苟 工笔细描 挥笔速写赞叹

  小主持人:请大家对照大屏幕,自己检查,不对的马上改正。

  小主持人:课前三分钟听写结束,请林老师上课!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7课鱼游到了纸上。请看大屏幕,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

  (很好,概括得简练、准确)

  [设计意图:听写生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通过这些词语的启发回忆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二、看图学文,初步感知青年画画情景。

  1、看图学文,创设情境进行语言训练。

  师:请看插图,这就是当时青年在玉泉画画的场景,你觉得他是怎样作画的?他画得怎样?(很认真,很逼真)

  师:课文第几段描写了青年画画的情景?(7、8段)

  师:好!请大家读7、8段,感受一下青年当时画画的情景。

  师:读了第7段,你知道他画的金鱼怎么样?(像)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意思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师:真棒!积累了那么多的成语!

  师:他画的金鱼栩栩如生,看着他的画,围观的人会说什么?(指学生老爷爷说、叔叔说、阿姨说、小孩说、小姑娘说……)

  师:我听到了,有个小姑娘说“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屏幕出示小姑娘的话)

  (创设情境:读小女孩的话)竖起拇指说:“哟……”、拍手说、点头说、惊奇地说、赞叹地说、大家赞叹地说……看着他的画,大家都觉得鱼游到了纸上。(板书课题:鱼游到了纸上)

  师:当作者把这句话写给青年时,他在纸上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屏幕出示: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板书:游到了心里)

  师:同学们,读了青年写的这句话,你头脑中会产生什么疑问?(鼓励学生质疑)鱼怎样游到他的心里?……

  师:带着这些疑问,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想一想:文中的聋哑青年是个怎么样的人?请你在相应的句子旁把他具有的品质写下来(如勤奋、专注)

  (巡视,学生上黑板写下青年的品质:专心、细心、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师:(读完后)问:你觉得青年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他是个专心的人。

  生:他是个一丝不苟的人。

  ……

  太好了,书读得很有收获!

  三、品读课文、感悟品质。

  1、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人物的品质主要是通过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出来的(板书:神态、语言、动作)。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通过青年的神态、语言、动作来突出他的品质的。这就是我们接下来重点探讨的问题。现在,我们小组合作学习。

  幻灯出示:

  1、默读课文。

  2、用“——”划出描写青年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

  3、讨论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引导学生研读以下一些句子进行感悟,并适当地进行感情朗读。)

  (1)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2)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3)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3、汇报交流。

  4、理解“游到了纸上”与“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明白了“游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了吗?

  “游到了纸上”与“游到了心里”有什么关系?

  你能不能用“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把这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主题升华。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勤奋忘我的聋哑青年,还知道文章是怎样通过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他的勤奋忘我的品质。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肯定有话要说,你想对青年说、对自己说、对同学说、对所有人说都可以,想说的同学都站起来说吧!(出示:我想说)

人教课标版《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篇10

  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聋哑”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课文。

  3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 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联系。

  三 学习准备:学生可搜集一些名画,如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等,体会画家技法的娴熟。

  四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炼研读专题

  1 (板题:鱼游到了纸上)大胆推测“游”字的含义。使学生体会到是对作者的赞叹,赞叹其画技高超,把鱼画得栩栩如生。

  2 那么让鱼游到纸上的画家又是谁呢?这句话又是谁说的呢?请带着问题自由读书,并尽量读正确、读流利。

  二 自主读书

  1 学生自主读书、识字和写字。可点拨学生充分自读自识,在读中批注,并做到读而有疑,然后再找伙伴交流互助。

  2 检查认读情况,指导写字。注意笔画较多的字:港 澈 壶 缸 徽 聋

  3 尝试朗读。面向全体,自由选择段落朗读。发现问题,并进行评价和助读。特别注意生字生词和长句子的朗读。

  4 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看鱼、画鱼)

  5 说说对“鱼游到了纸上”的初步理解。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复习

  1 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2 上节课我们有什么问题没解决?

  指名(师板书)

  二 读书讨论,解决疑问

  1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并勾画。

  2 四人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有什么联系?

  三 重点研读

  1 读5------7自然段,说说“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聋哑青年画技高超,画出的鱼活灵活现,如同真的金鱼游到了纸上一般,这是对他的称赞)

  2 反复朗读,说说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

  (1)用小女孩的话直接赞叹。

  (2)细致的动作描写也是在赞叹他。

  (3)写围观人物的赞叹和议论。

  3 学习作者所用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1)观察方法:认真看,仔细听。

  (2)描写方法:语言、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

  4 出示插图:作者略写了围观人们的赞叹和议论,如果让你具体描写,来表现青年画技高超,你想怎么写?(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后,从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说一说)

  四 研读“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1 默读课文,体会“游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

  2 快速浏览,找到相关段落,说说聋哑青年是怎样使金鱼游到心里去的。(结合“爱鱼到忘我的境界”,出神地观察,,刻苦地练习,进而体会到聋哑青年的勤奋与执着)

  3 再次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

  (1)长期仔细观察,并进行笔谈。

  (2)举止和神态描写。

  4 有感情地朗读你认为描写精彩的段落。

  五 讨论“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1 自己摘抄描写聋哑青年外貌、神态或动作的语句。

  2 多么可敬可爱的青年呀,你想对他说什么呢?写一写吧。

  课后反思:

人教课标版《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篇11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广东省深圳市蛇口区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二小 黄和福

  我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文章重点,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不足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还抠得还不够深,比如说在对“赞叹”进行换词练习时,不要仅仅只是让同学知道可以换为“赞赏”,“赞美”,“称赞”“赞扬”,而应该再往前走一步,为什么用“赞叹”,而不用其它的词?从而让学生对这些词的用法有更明确的认识。在为“一丝不苟”找近义词时,可以创设多种语境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用一丝不苟。此外对课文适当进行延伸和扩展效果更好,比如开始教学时对西湖八景作简单的介绍。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师生间的配合比较默契,但整个课堂气氛感觉有点闷,学生没放开,老师也没放开,没能达到活而和谐的境界。我想这主要原因在于我的教学思路不够清晰,问题多而乱,使学生回答得也杂而散。如果我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紧扣课题,问“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引导学生抓住青年画鱼的句子进行感悟,体会到句子意思是说青年鱼画得像真的一样。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像呢?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青年认真观鱼的句子体会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这样条理会更好些,也就可以避免学生回答得散乱,师花很多时间去引导了,从而也能更好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山东省威海市统一路小学 邵华静

  这篇文章是叙事文章,主要是赞美一个残疾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1、我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文章重点,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不足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还抠得还不够深,比如说在对“融为一体”进行换词练习时,不要仅仅只是让同学知道可以换为“浑然一体”,“浑然不知”,而应该再往前走一步,为什么用“融为一体”,而不用其它的词?从而让学生对这些词的用法有更明确的认识。在为“赏心悦目”解释时,可以创设多种语境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用赏心悦目。

  2、对课文适当进行延伸和扩展效果更好,比如开始教学时对西湖八景作简单的介绍。

  3、我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紧扣课题,问“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引导学生抓住青年画鱼的句子进行感悟,体会到句子意思是说青年鱼画得像真的一样。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像呢?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青年认真观鱼的句子体会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这样条理更好些,也就可以避免学生回答得散乱,师花很多时间去引导了,从而也能更好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鱼先游到了我心里,又游到了纸上” 这一重点问题上就非常的得心应手,顺利完成。

  着眼语文素养发展,提高阅读教学实效──《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山东省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 李 平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促进每一位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接下来,我就结合《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从“研读教材”、“抓准四个着力点”、“落实一个统一”,“贯穿一个对话”四方面向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研读教材,把握重点,力求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目标明确

  准确生动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在文本解读时,我主要从普通读者、学生收获、教师教学三方面潜心研读教材。

  作为一位普通读者赏读课文,随着作者对文中主人公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爱鱼成癖、观鱼似醉、画鱼如生的聋哑青年形象在我的心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同时还感悟到本文的语言平实但含义深刻,给人以启迪,对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刻画传神,细致入微、耐人寻味。

  第二步,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

  在此基础上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内核”部分,这些内核往往居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它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语段、一个情感点。我抓的是题眼“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课堂上就将此做为教学的切入点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入研读,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当然这一课特殊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不止一处,还可以抓“举止特别”“忘我的境界” “融为一体”,这些点,都能够引出本文的重点词句,但不管抓哪一个,目的就是提炼教材精华,使教学内容更简约。

  根据学段要求、学情以及本文的特点,确我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青年人绘画时专注、勤奋的品质。

  3、通过边读边想象,体会重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者对人物描写的细致传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就今天四三班学生的表现来看,以上目标基本达成了。

  二、抓住四个着力点,实现发展性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学生围绕课题和本文一个含义深刻的语句提出了“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为什么说“先游到他的心里”这样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恰恰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透过这两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课堂上,当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抓重点词,经选训练点,在训练中得到发展: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进行语文字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感受到青年人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这样的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不仅读出词语表面的意思,还读懂了词语背后蕴含的东西。在这样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3、抓重点句,挖掘生成点,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人们赞叹着、议论着,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利用文中插图,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景,由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

  4、抓重点段,在品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文第七自然段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青年人作画时的一丝不苟和技艺娴熟,把金鱼画的栩栩如生。教学时通过想象情境、品味词句,把“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比,反复朗读,学生进入了文本,渐入佳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能成诵,积累语言,实际上是水到渠成。

  三、落实一个统一,即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中,不是孤零零地进行语文文字训练,也不是脱离语言文字凭空感悟,而是让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有机的结合,以求达到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让情感涌动在学生心中,同时语言的魅力萦绕在学生脑际,从中还习得了学法。

  四、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而对话对于教育,对于语文教学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地过程中进行。”鉴于此,我和学校的几位教师曾经搞过一个《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对话教学的研究》校本实验,因此对对话教学有一定的实践体验。经过研究,我们发现,通过“对话式”语文教学,师生双方之间可以相倾听和交流,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能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好。

  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学生自我对话等。在这其中,创设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情意,为阅读教学最为重要和有效的一环。

  生本对话,不言而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与文本、与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

  对于生本对话,本课设计主要有3处:

  第一处,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由作者一个点的描述在学生心中立体多维的显现出来,我站在作者的视角,还原文本,为学生创设情境。“身边看鱼的男女老少,个个有说有笑,唯独他那么特别”“等到太阳下山了,又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看鱼”,“春去秋来,作者又一次遇见了他”。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把课文读得更有滋味了,而且进入了这种情境,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第二处,就是“赞叹着和议论着”那里,学生一下子从读者成了课文中的一个个角色,完全走进了文本,经过在附小那次讲课,我也对这一环节进行了反思,因为许多同学都在用不同的声音赞叹,没有议论的。所以我又在同学们赞叹时加了一句“人们赞叹着,可青年人连头也不抬,大家感觉有些不可思议,议论声也随之而来,接下来,的确就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第三处,是一个细节问题,因为主人公是聋哑人这一身份的特殊性,有些学生会把没有任何反应归结为对周围人的赞叹是他听不到而已。如果这样理解,对青年人专注入迷的品质就大打了折扣,于是我追问了一句“有人认为,他是聋哑人,没有反应,是很正常的事,你认为呢?”学生做出反应后,我又说“即使他是一位聋哑人,他也可以怎么做?”紧接着就是“抬起头”“打手势”“炫耀着”……一系列地反问如此设身处地地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感悟到他专心到了入迷的程度。

人教课标版《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篇12

  为了落实《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目标,我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围绕“读”而展开的。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抓住关键句、关键词理解课文,感受青年看鱼的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画鱼得栩栩如生,在教学课文的画鱼这一个内容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句式对比、引读、反复强调等方式进行读议结合,在读和议中,认识到聋哑青年身残志坚、勤奋专注、执著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教学中反复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有情可抒,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