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2023-08-21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本设计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按照“提出疑问—梳理问题—自己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从课文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想像父亲遇到的困难和怎样克服的。学习父亲不怕艰辛和困难、坚持不懈的好品质。

  3、有感情的读文。知道要想获取成功必须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努力奋斗的道理。

  重点难点:能抓住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他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具准备:常规、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亲情导入,激发情趣

  1. 同学们都见过菜地,院子里的小块平地可以开垦成菜地,田里的菜地又大又平,分成一畦一畦的。你觉得在山坡种地会有问题吗?(学生发表看法)

  2. 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民,为家人开出了一块菜园,但子女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而是一种人生精神。是什么精神呢?

  3. (板书课题: 父亲的菜园)读一读,大胆推测一下,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到底谁的推测正确呢?让我们快速读课文。

  [设计意图]

  用动情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十分亲切自然,有水到渠成之妙。推测课题,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4. 出示提纲,指导自读

  (1)初步阅读,读通课文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②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并在空白处写出自己的想法。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

  自学提纲中的方法提示,犹如沙漠中的路标,夜航中的罗盘,为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减轻了学生阅读时的负担。

  二、提出疑问,梳理问题

  1. 同桌之间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2. 读第一、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开垦新菜园?

  3. 父亲要开垦新菜园家人态度如何?用一个词语来说明,父亲的态度如何?也用一个词语来说明。

  4. 哪部分具体介绍了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他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学生默读,在书本上批注)

  5. 思考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圈画批注,看你能找到几条原因。(同桌或小组内交流。)

  6. 全班讨论,理清课文的思路。

  ①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作为菜园的基地。

  ②当暴雨冲走泥土后,父亲一筐筐挑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块新菜园。

  ③为了育肥土地,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豌豆翻进土里,精心侍候,使土地变得肥沃,让全家人拥有了一个四季常青的菜园。

  [设计意图]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此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问题来阅读思考和感悟,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资助学习和探究。

  三、合作探究,初步感悟

  1. 指名读课文。注意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

  2.出示生词,指导读准确:婴儿、疑惑、坚毅、平坡、边缘、可怖、红肿、榨干、荒凉、诱人、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

  3. 联系上下文,指导理解词语。

  坚毅:坚定有毅力。文中指在山区找一块菜地是相当困难的,家人都觉得不可能,面对家人的疑惑,父亲却非常有信心有决心。

  狰狞:面目凶恶的样子。文中指父亲刚开出的菜地,被暴雨冲走泥土,露出了无法种植的岩石。

  气馁:失掉勇气和信心。

  贫瘠:土地薄,不肥沃。

  疑惑不解:心里不明白,不理解。

  4. 讨论感悟,指导理解句子。

  ①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父亲的对这片来之不易的土地不仅了解,而且热爱,用“难为”和“拼了命”,说出了这块菜地的贫瘠与荒凉,所以父亲才不顾眼前利益,决定把这一季豌豆翻进土里,育肥土地。

  ②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这块菜地经过父亲的精心伺候后,由原来的贫瘠变得土质肥沃,菜蔬茁壮,与周围荒凉的景色相比,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这正是父亲坚持不懈的成果。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便于从整体上把握理解课文,扫清了感悟体验的障碍。

  四、交流感悟,解决问题

  1. 全班交流,体会人物精神

  师生共同交流最受感动的语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a.第三自然段,通过“每天……就……直到……才”写父亲通过一个星期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了三四分的黄土地。

  b.第五自然段,“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地挑上去”,为了填土,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自己的身体,在岩石之上创造了一块菜园。

  c.第八自然段,育肥时父亲的一段话,表明了父亲对土地的了解和热爱,目光长远,不贪图眼前利益。

  2.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从父亲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如,执著的精神,坚忍不拨的毅力,不服输的性格,勤劳,为了理想竭尽全力地付出等)

  3. 结合学生的句子谈谈哪些话语很感人?原因是什么?注意抓住动词。

  4. 经过父亲的努力结果如何?

  5. 读了课文你受到什么教育?在同大自然搏斗中,古有愚公移山,今天,这位普通的农民以同样的精神在荒凉的山坡上创造了一块菜园。

  6. 下面就请同学们任选一段你认为最能体现父亲这种精神的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读给大家听。

  7. 探究写法;作者是如何写出父亲的这种精神的?(典型事例,具体描写人物的言行)

  8. 请你用自己的话夸夸这位父亲。

  (预设如:您的身上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没有土,没有肥,您都想办法解决,真了不起。做任何事如果都像您一样,不达目的不罢休,肯定会取得成功。您下定了决心就不辞劳苦地付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您虽然平凡,却有一种伟大的精神,才创造了荒凉中的奇迹)

  [设计意图]

  对现有的文本进行“活化”处理,能化静为动,引导学生讨论,让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挖掘文本中知识、言语、情感等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的契合点,引导学生交流探究所悟,对现有的文本进行“活化”处理,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学习课文的语言,体会人物精神。

  五、布置作业

  1. 积累语言:选择你最受感动的语段摘抄下来。

  2. 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赞美爸爸的话

  【板书设计】:

  28课 父亲的菜园

  山坡开地

  起早贪黑

  精心侍候

  菜蔬茁壮

  四季常青

  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

  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反思

  语言文字是工具,不练难以深刻理解,不练难以熟练运用。但是,有些教师迷醉于“花样翻新”、“多多益善”,于是便大搞题海战术,孩子上起课来“真没劲”。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因课设练,拓展探究。一句话,就是要把训练练在点子上,练到孩子的心里去。本篇为略读课文,应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本设计按照“提出疑问—梳理问题—自己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引导学生来畅谈读后的感受。对课文题目《父亲的菜园》,要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作者所以将这块菜园命名为“父亲的”而不是“我们的”“我家的”,正是因为这块土地是父亲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荒蛮多石,暴雨冲土,贫瘠无肥)进行抗争,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才拥有了这块“翡翠般的菜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在对父亲一言一行的描写中,都表现出了这位普通农民勤劳朴实,执著自信的品质。父亲创造的不仅仅是荒凉中奇迹,而且是顽强意志与不懈努力的胜利。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篇2

  【设计理念】

  本设计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按照“提出疑问—梳理问题—自己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从课文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想像父亲遇到的困难和怎样克服的。学习父亲不怕艰辛和困难、坚持不懈的好品质。

  3、有感情的读文。知道要想获取成功必须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努力奋斗的道理。

  重点难点:能抓住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他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准备:常规、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亲情导入,激发情趣

  1. 同学们都见过菜地,院子里的小块平地可以开垦成菜地,田里的菜地又大又平,分成一畦一畦的。你觉得在山坡种地会有问题吗?(学生发表看法)

  2. 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民,为家人开出了一块菜园,但子女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而是一种人生精神。是什么精神呢?

  3. (板书课题: 父亲的菜园)读一读,大胆推测一下,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到底谁的推测正确呢?让我们快速读课文。

  [设计意图]

  用动情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十分亲切自然,有水到渠成之妙。推测课题,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4. 出示提纲,指导自读

  (1)初步阅读,读通课文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②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并在空白处写出自己的想法。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

  自学提纲中的方法提示,犹如沙漠中的路标,夜航中的罗盘,为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减轻了学生阅读时的负担。

  二、提出疑问,梳理问题

  1. 同桌之间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2. 读第一、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开垦新菜园?

  3. 父亲要开垦新菜园家人态度如何?用一个词语来说明,父亲的态度如何?也用一个词语来说明。

  4. 哪部分具体介绍了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他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学生默读,在书本上批注)

  5. 思考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圈画批注,看你能找到几条原因。(同桌或小组内交流。)

  6. 全班讨论,理清课文的思路。

  ①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作为菜园的基地。

  ②当暴雨冲走泥土后,父亲一筐筐挑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块新菜园。

  ③为了育肥土地,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豌豆翻进土里,精心侍候,使土地变得肥沃,让全家人拥有了一个四季常青的菜园。

  [设计意图]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此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问题来阅读思考和感悟,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资助学习和探究。

  三、合作探究,初步感悟

  1. 指名读课文。注意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

  2.出示生词,指导读准确:婴儿、疑惑、坚毅、平坡、边缘、可怖、红肿、榨干、荒凉、诱人、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

  3. 联系上下文,指导理解词语。

  坚毅:坚定有毅力。文中指在山区找一块菜地是相当困难的,家人都觉得不可能,面对家人的疑惑,父亲却非常有信心有决心。

  狰狞:面目凶恶的样子。文中指父亲刚开出的菜地,被暴雨冲走泥土,露出了无法种植的岩石。

  气馁:失掉勇气和信心。

  贫瘠:土地薄,不肥沃。

  疑惑不解:心里不明白,不理解。

  4. 讨论感悟,指导理解句子。

  ①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父亲的对这片来之不易的土地不仅了解,而且热爱,用“难为”和“拼了命”,说出了这块菜地的贫瘠与荒凉,所以父亲才不顾眼前利益,决定把这一季豌豆翻进土里,育肥土地。

  ②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这块菜地经过父亲的精心伺候后,由原来的贫瘠变得土质肥沃,菜蔬茁壮,与周围荒凉的景色相比,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这正是父亲坚持不懈的成果。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便于从整体上把握理解课文,扫清了感悟体验的障碍。

  四、交流感悟,解决问题

  1. 全班交流,体会人物精神

  师生共同交流感动的语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a.第三自然段,通过“每天……就……直到……才”写父亲通过一个星期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了三四分的黄土地。

  b.第五自然段,“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地挑上去”,为了填土,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自己的身体,在岩石之上创造了一块菜园。

  c.第八自然段,育肥时父亲的一段话,表明了父亲对土地的了解和热爱,目光长远,不贪图眼前利益。

  2.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从父亲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如,执著的精神,坚忍不拨的毅力,不服输的性格,勤劳,为了理想竭尽全力地付出等)

  3. 结合学生的句子谈谈哪些话语很感人?原因是什么?注意抓住动词。

  4. 经过父亲的努力结果如何?

  5. 读了课文你受到什么教育?在同大自然搏斗中,古有愚公移山,今天,这位普通的农民以同样的精神在荒凉的山坡上创造了一块菜园。

  6. 下面就请同学们任选一段你认为最能体现父亲这种精神的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读给大家听。

  7. 探究写法;作者是如何写出父亲的这种精神的?(典型事例,具体描写人物的言行)

  8. 请你用自己的话夸夸这位父亲。

  (预设如:您的身上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没有土,没有肥,您都想办法解决,真了不起。做任何事如果都像您一样,不达目的不罢休,肯定会取得成功。您下定了决心就不辞劳苦地付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您虽然平凡,却有一种伟大的精神,才创造了荒凉中的奇迹)

  [设计意图]

  对现有的文本进行“活化”处理,能化静为动,引导学生讨论,让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挖掘文本中知识、言语、情感等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的契合点,引导学生交流探究所悟,对现有的文本进行“活化”处理,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学习课文的语言,体会人物精神。

  五、布置作业

  1. 积累语言:选择你感动的语段摘抄下来。

  2. 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赞美爸爸的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篇3

  【教材理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婴、毅、筐、怖、肿、榨、憋、诱”8个生字。通过看图认识“箢箕、铁锨、豌豆、莴笋”这四个学生感到困难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亲的执著和勤劳。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促进学生自主读书,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理解课文中写父亲言行的句子,来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朱自清笔下的父亲浸透了对儿女深沉的爱,许地山笔下的父亲谆谆教诲儿女做人的道理,王树槐笔下的父亲又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父亲的菜园》。

  师:根据自读要求,认真读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找出劳动工具和蔬菜名称的生词,划一划,读正确。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找出父亲开垦菜园经过的部分。

  三、体会变化,自主质疑

  1、师:我们来读读这四个生词。

  2、课文讲了父亲开垦菜园的事:

  写父亲开垦菜园的是2~10节。

  3、这部分中有两句话,我们先来读读课文中的这两句话。从这两句话中你了解到一些什么课件出示两句话:

  ⑴ 望着这一块贫瘠(   )的土地,我问父亲:“豌豆真的能长出来吗?”

  点贫瘠,出现:

  可怖的岩石、大块大块狰狞的岩石。出现图片1我们认识一下这一块贫瘠的土地。读句子。

  ⑵ 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嵌字的理解。

  再读读这两句话,你能提出一些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问题板书:

  贫瘠──“碧绿的翡翠”

  (父亲身上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这一块荒地上嵌上一块碧绿的翡翠)

  四、小组合作,体会情感

  快速浏览课文2~10节,根据“开地”“填石”“肥土”把这一部分分成三个层次。

  指名三位同学读三个层次。

  小组学习任务:

  我们小组学习的是课文的(  )这一部分:

  划出这部分中父亲遇到困难的句子。

  划出这部分中父亲对待困难的句子。

  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

  我们小组推选(  )代表发言。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小组学习其中的一个部分,去了解这位不寻常的父亲。

  开地:

  1、全家人都投去诧异的目光──要知道,在我们这里要找一块可以当菜园的地,是相当困难的。

  2、望着我们疑惑的神情,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一块新的菜地!”

  3、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

  板书:

  开地:从早到晚

  师读困难的句子,你们读父亲的决心。

  填石:

  1、可是,山坡菜地里那薄薄的一层泥土,已经被大雨冲个了一干二净,露出大块大块狰狞的岩石。

  2、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风雨中……

  3、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

  板书:

  填石:肩红肿,脚起泡 重点读第三句,多么坚毅的父亲。

  肥土:

  1、望着这一块贫瘠(  )的土地,我问父亲:“豌豆真的能长出来吗?”

  2、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炸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父亲是把刚萌生的希望揉进了土地。拼了命这里紧紧指的是这片荒地吗?朗读指导。

  3、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原本贫瘠的死黄土,变得黑亮,锄头挖下去,还能翻出蚯蚓来呢。

  读课文。

  五、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现在你知道父亲身上这股神奇的力量是什么?

  看板书总结:

  因为父亲的勤劳,所以贫瘠的土地变成了碧绿的翡翠。

  因为父亲的坚毅,所以贫瘠的土地变成了碧绿的翡翠。

  因为父亲的执着,所以贫瘠的土地变成了碧绿的翡翠。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一片碧绿的翡翠一般的菜园,这不仅仅是父亲的劳动成果,这更是我和我们全家人的精神家园。齐读最后一节,下课。

  【板书设计】

  (问号改成叹号坚毅红笔写)

  勤劳:

  贫瘠──坚毅──“碧绿”的翡翠

  执着:

  开地──从早到晚

  填石──肩红肿,脚起泡

  肥土──精心伺候

  【小组学习任务】

  父亲的菜园

  小组学习任务:

  我们小组学习的是课文的(  )这一部分。

  划出这部分中描写父亲遇到困难的句子。

  划出这部分中描写父亲对待困难的句子。

  讨论:

  谈谈自己的理解。

  我们小组推选(  )代表小组发言。

  【教学后记】

  一、预测到的困难

  这篇课文所描述的内容离我们江南一带的孩子生活十分遥远,学生对于“贫瘠的土地”,“可怖的岩石”,“大块大块狰狞的岩石”等词语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对于父亲开垦菜园的相关内容“开地──填石──肥土”也不是很理解。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学生对文章内容容易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无法达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时的一些成功做法

  1、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学生文本理解:

  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可以充分提供学生直观,感性的认识,拉近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本课教学时教师制作有效的课件,向学生出示 “贫瘠的土地”,“可怖的岩石”,“大块大块狰狞的岩石”和“箢箕,铁锨”的图片,让学生一下子理解这些平时生活中没有任何接触的事物,图文结合进行新词教学的方法从学生心智发展的特点出发,让学生学得兴趣昂然,对于突破难点词语的教学十分有效。

  2、运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读书: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精心组织小组学习,能让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对小组学习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小组学习有学习任务,学习步骤,小组学习的成果能一一得到检测。经过认真的小组自主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内容加深了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充分参与,体会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语文的一定方法。

  3、以读促思,边思边读,促进学生的感悟:

  课堂上我们呼唤琅琅书声,然而有效的教学要求读思结合,读出问题来,在读中解决问题。本堂课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初读课文,读中质疑:“父亲身上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这一块荒地上嵌上一块碧绿的翡翠”再读课文,读中解疑,学生通过自读,交流体会父亲开辟菜园的过程,感悟父亲勤劳和执着的精神。选读经典,感悟精神。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节,配以优美的画面,对于文本内涵的体悟水到渠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篇4

  一、说教材

  《父亲的菜园》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课文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记事写人这一类文章的感悟,进一步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二、教学目标:

  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文本的价值取向,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从中体会父亲在开垦菜园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劳动,感受父亲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坚毅、自信、勤劳的品格。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中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本课选择的基本教法是“着眼课题、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导读解疑、语思统一”的导学式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疑、思、划”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质疑课题,着眼课题理解课文内容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语感。

  五、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竟然有一片碧绿的翡翠,这就是父亲的菜园,荒山上怎么会有如此葱郁的菜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有水到渠成之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由课题这个文眼作为这节课的教学切入点。

  (二)读通课文 ,整体感知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疑难字词课件屏幕呈示)

  ②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三)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生默读课文思考: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

  2.勾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想想从这些词句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六、感悟交流,归纳总结

  1。望着山坡上那“一片绿绿的翡翠”,你此时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2.父亲开辟菜园的精神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来阅读思考和感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把学生相对分散的思维集中起来,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情感。

  七、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选择文中你最受感动的语段摘抄下来。

  2.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写法,写一段赞美爸爸的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篇5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

  《父亲的菜园》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父亲历尽艰难为家人开垦菜园的动人故事。故事中的父亲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用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他带给子女的,不仅是一个菜园,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子女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园,父亲毅然要开一块菜地,重点描写了开荒、填土和育肥,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因此,通过理解文中写父亲言行的句子来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进而感悟父亲坚毅、执着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成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基于体现略读课文对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养成阅读习惯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父亲的品质,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回顾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然后通过阅读“连接语”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初读感知后,我出示练习,让学生填一填,读一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品读句子,感受品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读文本,找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会。交流时,学生畅所欲言,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每天天还没亮,我们还在呼呼大睡呢!”“这位父亲真勤劳、真坚强!”“我太感动了!”“开辟这一块菜地真不容易!”最后的小练笔,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我在父亲的菜园里收获了勤劳、自信、坚强;课文中父亲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我敬佩他;今后的学习,也应当要勤劳、认真……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有一些不完美,不和谐的瑕疵。诚如几位评课老师说的:1、在新旧菜园的对比环节上,可让学生简单的谈谈感受。2、在朗读写父亲勤劳的句子上,“勤劳味”读得不浓,不够到位。3、把写父亲开辟后的菜园的内容,改成诗歌的形式有所牵强,有脱“文本之嫌”。4、板书上应及时写上学生感悟到的“热爱土地”这一父亲品质。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通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充分地读课文,自读自悟,多读课文,然后围绕重点、难点在小组中谈谈议议,互相交流阅读方法,互相提出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学生基本掌握了“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因此,在学习课文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上能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吃苦、不怕困难,还能体会到父亲热爱土地、信赖土地、合理使用土地的思想感情。明白作者的目的是通过讲“我”家失去菜园,父亲克服重重困难在山坡上重新开辟了新菜园,赞扬了父亲不怕辛劳,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

  [片段]

  研读父亲开垦菜园的艰辛:

  1、默读课文,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2、交流:重点的几处。

  重点一:第三自然段,通过“每天……就……直到……才”

  (1)指名读,这几句写出了父亲在干什么?(开荒)并谈谈自己体会.抓住“每天、天还没亮、直到傍晚、一个星期、三四分等词语”

  (2)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情景?(父亲每天日落回家,一身疲惫的样子,但从不叫一声苦,从不放弃开荒的念头)。

  (3)朗读指导

  重点二:第五自然段“父亲没有气馁……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地挑上去……”

  (1)抓住重点词语:一筐一筐  山脚下等词语

  (2)联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大雨冲走了父亲翻过的三四分的黄土地,其实就是冲走了什么?也预示着什么?(父亲又要从零开始……)从中你有体会到什么?(填土的艰辛)

  (3)朗读促悟

  重点三:第八自然段父亲的话

  (1)指名若干个同学朗读,你是父亲,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2)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的一些疑惑在父亲的话中解开了吗?是如何解开的?请谈谈。

  (3)父亲的话不仅解开我的疑惑,还使“我”也加入到了“育肥”的行动中去。

  [反思]

  引导学生批注文本,是落实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形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给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看问题,从而保证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教师的适时点拨,给学生阅读、批注做一个很好的示范;老师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中,老师与学生一起交流对话。这一个环节,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碰撞。当然,在略读课上,我们更多地是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批注的空间,老师更多的是适时的点拨,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父亲的菜园》一文教后反思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直一小 周瑞增

  《父亲的菜园》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对于从教20多年的我来说,却还是一篇从未尝试过的新教材。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依次写了:

  1、失去菜园。

  2、决定开垦新菜园。

  3、开垦荒地。

  4、垒上石墙。

  5、种上豌豆。

  6、用豌豆肥田。

  7、拾粪肥田。

  8、菜园获得丰收。

  作品通过对父亲的言行的具体描写,意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勤劳、坚毅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也就是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其中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习文中的父亲的优秀品质。在课堂教学中的质疑问难、讨论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出现了下列的现象:课文第九自然段落是描述父亲用“豌豆肥田”的情节,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而后又告诉作者:“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针对用“豌豆肥土”的做法,学生们展开了争辩,褒贬不一。有的学生认为:用豌豆肥田不合算,理由是:

  1、文中说家里的菜碗总是盛不满,说明家里缺少菜,这些豌豆果实应当让家里人吃。

  2、肥田有更好的的办法,如去远点儿的地方割青草,然后挑回来……还可以……老师,您说是吗?我没想到学生会钻“牛角尖”钻到这儿来了,学生的这种观点是对教材内容的否定?是生命化教育的亮点?这是我在备课时始料不及的,真让我叫苦不迭,心里暗暗地嘟囔着:在高喊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今天,怎么来了个这样的教材……课堂上,为了维护做老师的尊严,只好自找下台阶的路,绞尽脑汁想了一番,我故作轻松地说:“看来你们舍不得用豌豆来肥田。 ──其实,我也这么想,我赞赏同学们的见解。但是,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豌豆肥田’的细节,你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对其他情节中那‘父亲’的言行,老师更表示敬佩,从整体上说,‘父亲’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不敢保证我的学生们能接受我“表演”,走下讲台后返回办公室的路上,我忐忑不安。

  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关呢?我静下心来重研教材,觉得课文的教学难就难在这“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

  我们以前没有特别的提出人文性,可是细细想来,过去的语文教学真的缺少人文性么?哪一段文字没有反映人文性呢?既然有教学内容,它本身就蕴涵着人文性,无论你关注还是不关注都是脱离不了的。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时下有的语文课,为了体现人文性、开放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喧宾夺主,以有别于内容分析、机械训练的形式,造成了同样的后果──语文效率、质量的减损。我们应牢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是语文课的专务。我们一定要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其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的论断,我最为钦佩。我觉得人文性应当附属在工具性之中。语文教学需要问题,但我们需要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这个“意义和价值”应该建立在“课文的整体内容”或“语言环境”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前提,而去没有限度地挖掘或生成问题,我们就会失去语文教学原本的意义。例如有人教学《司马光》一课,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方法救出小孩?”学生奇思异想,解决的方法五花八门,称其“这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没有注意到荒诞的一面,倒是特别欣赏孩子的思维力。如果我们把课文做为载体,这样的创新思维的挖掘会有很多,由于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思维的创新或人文性拓展,而失去了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恐怕也不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想到这儿,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下来,虽然还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但已不再为课堂上的“教导”担心,也顾不了学生们能否接受我的“表演”了,权且如此而已。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篇6

  《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在学生自读自悟。但讲完这篇课文后,我深刻感受到新课改的课堂艺术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是你对新课改理念的综合体现,具体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

  1.创设情境。这节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拉近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逐步走入课文,这样便于体会人物精神风貌,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堂。

  2.以读代讲。读书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充分对话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实施有效指导的过程,以读代讲在尊重学生对课文个体化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从而挖掘它的人文思想,并能指导学生的行动。提高了读书活动的实效性,教育他们学会敬重父母。

  3.自读感悟。课堂上我让学生边读边做批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同样的文本,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让他们做批注,不但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性化的理解,而且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4.及时评价。教师的一句话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及时有效。多元化的评价也会博得学生的致高兴趣。所以,我觉得自身的应变能力及简洁明快的课堂语言很重要,在这方面我做得还不够。

  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面面俱到,也不在于热热闹闹,哪怕只有一点,只要它闪光,我们的收获就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扬长避短,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篇7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基于体现略读课文对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养成阅读习惯这一教学要求,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父亲坚韧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课前准备】将《这片土地是宝贵的》一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独立阅读,理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歌曲《多情的土地》。

  2、让学生谈谈欣赏后的感受:

  从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声中,你听懂了什么

  3、小结导入:

  土地,蓝天白云覆盖下朴实的土地,有谁会倾其全部身心去关注,爱护它呢?一般的人大概很少有,然而有些人,如农民,地质学者……他们总是用整个生命,拥抱生养自己的土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阅读课文,相信大家阅读后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请大家齐读课题──《父亲的菜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课文。

  2、同桌交流初读收获。

  3、交流反馈:

  ⑴ 指名朗读课文。

  ⑵ 交流读书收获。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同学们通过读书交流,知道了本篇课文写的是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出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荒山上怎么能开垦出这样的菜园呢?现在,我们要深入文中,弄清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父亲又是怎样开垦菜园的。

  1、再读课文后,合作学习,分组讨论。

  2、小组汇报:

  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文中讲了4点。在学生自由表达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概括,提炼,归纳:选地──砌墙──挑土──肥田

  四、精读课文,感悟内涵

  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这块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文中有许多描写父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把这些词句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我们将会有更深的感受。

  1、找句子,谈体会:

  操作要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教师适时点拨。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梳理。

  ⑴ 决定开荒:

  “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⑵ 开垦荒地:

  “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簸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⑶ 垒上石块:

  “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怕的岩石。”(坚韧不拔)

  ⑷ 种上豌豆:

  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⑸ 豌豆肥田:

  “父亲说:‘……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⑹ 拾粪肥田:

  “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节俭,对土地的热爱)

  2、读句子,悟内涵:

  信赖是一种关爱,一片呵护。这位勤劳朴实的父亲对土地充满了信赖,充满了热爱。下面就请大家把你们的这种感受融入到声情并茂的朗读中。

  (开展有奖朗读竞赛,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参加全班比赛)

  五、拓展阅读,延伸认识

  从作者描写父亲的言行中,我们深深感受到:这是一片复活的土地,在父亲温热的胸膛里涌动的是炽热的情感,深沉的热爱。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生活在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土地的恩赐,都永远离不开土地,都应该珍爱这土地。

  1、学生交流阅读补充材料《这片土地是宝贵的》的感受: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文中的一些重点句段(课件出示朗读内容)。

  我们是土地的一部分,土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土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2、对比阅读,让学生谈谈《父亲的菜园》和《这片土地是宝贵的》两篇文章的共同之处。

  六、激qing总结,升华情感

  印第安人将全部的爱都洒向他们热爱的土地。在他们的眼里,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根草,每一只昆虫,甚至树木中流淌的树液都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这感人的语句震撼着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

  1、齐读摘自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

  课件出示: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有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此时此刻,我们对文中的这位“父亲”为什么这样执著地爱着这块坡地,有了更深的感悟。请根据你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感受,给下列句子补写几句话。

  直到现在,那一块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园。站在园边,望着这诱人的翠绿__________。

  3、播放歌曲《多情的土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篇8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婴儿( ) 坚毅( ) 一筐( ) 可怖( )

  榨干( ) 憋尿( ) 诱人( ) 红肿( )

  二、多音字组词。

  担dān( ) 露lù( ) 盛chénɡ( ) 难nán( )

  dàn( ) lòu( ) shènɡ( ) nàn( )

  磨mó( ) 似sì( )

  mò( ) shì( )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坚定有毅力。 ( )

  2.面目凶恶的样子。 ( )

  3.失掉勇气和信心。 ( )

  4.心里不明白,不理解。 ( )

  5.土地薄,不肥沃。 ( )

  四、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

  ( )的菜园 ( )的蔬菜 ( )的土地

  ( )的公路 ( )的岩石 ( )的目光

  五、画出下列各组词语中不是同一类的一个。

  1.菜园 果园菜园林园公园

  2.辣椒西瓜南瓜萝卜白菜

  3.翡翠玛瑙黄金翠绿白银

  4.贫瘠荒凉诧异饭桌满意

  5.公路门路铁路水路马路

  6.谈心信心恒心耐心细心

  六、按要求写词语。

  1.把带点的词换成另一个词,使句子意思不改变。

  (1)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 ( )

  (2)父亲没有气馁。 ( )

  (3)我似信非信地点点头。 ( )

  2.写出带点词语的反义词

  (1)一条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四季常绿的菜园。 ( )

  (2)没有了新鲜的蔬菜,对于一个普通的农家来说,就像婴儿断了奶。( )

  (3)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

  (4)父亲在这一块贫瘠的土地上种了豌豆。( )

  七、根据提示改写句子。

  1.父亲用土盖住了可怖的岩石。

  改为被字句: 。

  2.山坡上怎么能开垦出菜地呢?

  改为陈述句: 。

  3.父亲整理好了新开垦的菜园。

  改为“把”字句: 。

  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

  这是一个 句,“难为”“拼了命”说明这块菜地十分 ,也更加说明父亲对这块土地的 。

  2.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这是一个 句,句中把 比作 ,表现出 。

  3.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九、阅读理解。

  要学会独立思考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非常重视培养青少年勤于思考的学习方法。他晚年住在美国普林斯顿的一所简朴的木板房子里。邻居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时常放学后,前来看望这位白发苍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经常喜欢检查她的功课和作业。有一次,孩子拉着他的手亲昵地问:“爱因斯坦爷爷,这道题怎么做?”爱因斯坦和蔼地说:“孩子,要学会思考,不要( )碰到困难( )向别人伸手。”有时,爱因斯坦对小女孩稍加启发地说:“我给你指个方向,不过,答案还得用你的头脑去找!”

  原来,爱因斯坦自己在少年时代就是个爱思考的孩子,他在14岁时,能够自学几何和微积分。在自学中他旦遇到困难,总是细心琢磨,反复思考,直到实在算不出来时才向别人请教。“给我指个方向吧!”但是不等人家开口,他就提出要求说:“不要把答案全部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后来他成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当人们赞誉他对人类科学作出巨大贡献时,爱因斯坦笑着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1.根据词的意思在文中找出恰当的词。

  (1)称赞。 ( )

  (2)加工使精美。 ( )

  2.在第一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爱因斯坦为什么能成为着名的科学家?

  4.短文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十、文中那位“父亲”勤劳、执着的优秀品质,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亲爱的小朋友,请你用一篇小文章,写一写你眼中的父亲。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篇9

  一、教材解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劳动,在荒凉的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着、勤劳的品质。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园,父亲决心开一块菜地,重点描写了开荒、填土和育肥,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认识“婴、毅、肿”等8个生字。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勤劳、自信和执著等品质 。

  3.学习并积累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三、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勾画、批注、朗读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从而体会父亲的品质;

  2、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

  四、教学方法:谈话法 情境创设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

  孩子们,咱们都生活在美丽的农村,相信大家都见过菜园吧,说说菜园是做什么用的?你都在菜园见过什么菜?今天老师想请大家一起去一个菜园看看,那会是谁的菜园呢?出示课件,教师板题:父亲的菜园 生齐读课题。

  二、初步读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把书本打开让我们一起走进父亲的菜园。孩子们谁愿意为大家读读课前的导语?明确要求。

  教师出示自学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力争把它读通顺。

  2、思考父亲是怎样开垦菜地的?

  3.出示生词:婴儿、坚毅、可怖、红肿、榨干、诱人、箢箕、铁锨、莴笋、气馁、信心十足、憋急了、荒凉的山坡、贫瘠的土地、狰狞的岩石、可怖的岩石

  三、研读课文,感悟品质。

  父亲是怎样开垦这块菜地的呢?请大家快速地读课文,找一找描写父亲开垦菜地的言行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或体会。

  出示课件:

  1.第三自然段,通过“每天就直到才”写父亲通过一个星期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了三四分的黄土地。

  生说体会我体会到父亲的勤劳教师板书:勤劳。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父亲的勤劳呢?指导读句子重读词语 扛着 挑着

  生:我还体会到父亲的辛苦,每天天不亮 直到傍晚

  生:我还体会到了父亲的坚持不懈 一个星期板书:坚持不懈

  师:三四分黄土地,大概多大呢?二百多平方米,我们的教室大概七十平方米,

  相当于我们这样的几个教室,这么大点的地方,父亲从早到晚足足干了一个星期是多么不容易呀!齐读句子。

  第一天, 当天边还闪烁着星星,人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父亲就生读句。

  第二天, 当月亮还挂在西天的时候父亲就生读句

  第三天, 当天边还泛着鱼肚白的时候,父亲就生读句

  第四天, 一直到第七天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生读句

  此时,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父亲?吃苦耐劳

  2.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露出大块大块狰狞的岩石。

  生:我从这句中体会到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一心只想抢救菜园奋不顾身

  师:父亲冲进暴雨中有个省略号,大家想象一下,父亲冲进暴雨中会是什么样子呢?他会想些什么呢?

  过渡:当父亲冲到菜地,看到了自己辛苦了一个星期才开辟出的菜地被大雨冲走的惨状,此时的父亲心情是怎样的?生读句。师:父亲被打倒了吗?父亲放弃了吗?

  3.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

  生 :体会到父亲没有气馁执着的靠自己的身体,与自然环境作斗争,在岩石之上创造了一块菜园。

  师:你能读出父亲的坚持不懈执着的精神吗?师:大雨冲毁了父亲的菜园,但冲不垮父亲对这块菜地的热爱,在坚持不懈的与困难做斗争中,终于成功地开辟了新的菜园。

  4.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语言的呢?出示课件:

  (1)望着我们疑惑的神情,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一块新的菜地!”板书:坚毅

  (2)父亲摸摸我的后脑勺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板书:信心十足

  (3)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就用来肥土吧。”生:父亲不是光顾眼前利益,是个眼光长远的热爱土地的人。

  师:父亲为了我们一家有新鲜的蔬菜吃,不辞辛苦坚毅执着的使原本荒凉的山坡变成了碧绿的翡翠板书创造了这荒凉的山坡上的奇迹。

  5.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同学们学到这让我们再一次看看课题父亲的菜园,而不是我家的菜园?谁来回答一下?因为他是父亲一手开辟出来的,为了我们一家人有新鲜的蔬菜,父亲不辞辛苦,坚持不懈,在开垦菜园的过程中让我们感受到他的高尚的品质,也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热爱。

  6.这篇课文学完了,说说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四、课外延伸,深化主题

  父亲在生活中就是我们的依靠,在成长的历程中,时时给我们鼓励和支持,他的精神也常常鼓舞着我们,有了目标,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最终你会收获成功的。请大家一起欣赏一个小故事《愚公移山》,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五、作业

  1、熟读课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体会情感,注意朗读的语气。

  2、写一段你与一个熟悉的人的对话。(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

  六、板书设计:

  28 父亲的菜园

  自信

  勇敢

  坚毅

  坚持不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篇10

  《父亲的菜园》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选读课文,主要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出一片生机勃勃的菜园的故事表现了父亲勤劳、执着的品质,体现了父亲对土地的信赖和珍爱之情。

  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来刻画父亲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因此,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文章中心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说的确是教学上的难点。

  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文本的价值取向,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寻求突破口:1、抓重点句子感悟。先让学生理清顺序,了解父亲开荒、挑土、肥土的开垦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和自身经验进行理解,让学生自由地谈感受,从中体会父亲在开垦菜园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劳动,感受父亲身上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坚持不懈、自信、勤劳的品格,知道要想获取成功必须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努力奋斗的道理。从父亲种地的道理,感悟出人生道理:不能光顾眼前利益,要长远考虑。同时通过个别读、齐读等朗读形式体会父亲的高尚品质。2、抓空白处想象。文中并没有详细描写父亲与暴雨搏斗的场面,但我觉得此处“无声却有声”,省略号带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点:暴雨打在父亲身上,父亲的衣服湿透了,眼睛模糊了。如果你是父亲,这时你在想什么?父亲滑倒了,站起来,又滑倒了,再站起来,如果你是父亲,此时你在想什么?父亲用双手不停地堆拢黄土,甚至用身体紧紧盖住快要被暴雨冲走的泥土,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看到暴雨中的父亲,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本所蕴涵的情感。

  原本以为学生会怯场,可是整堂课上下来,感觉学生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俞王杰同学,要特别表扬一下。同时要感谢所有听课老师,希望你们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感谢,感谢,永远感谢!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婴、毅、筐、怖、肿、榨、憋、诱”8个生字。通过看图认识“箢箕、铁锨、豌豆、莴笋”这四个词语,能简要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父亲的执著、勤劳和对土地的信赖和珍惜。

  3、品味语言,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二、重难点:通过理解课文中写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父亲勤劳执着的品质以及对土地的珍惜和热爱,并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

  三、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菜园吗?(见过)你在哪里见过菜园?(在奶奶家里……)这些菜园都在平地上是吗?那菜园里都种了些什么?(生自由说)种了那么多东西,这些菜园的土地一定非常肥沃吧?

  2、你认识这些蔬菜吗?看,这是—(豌豆),这是—(莴笋)这是—(菠菜)。

  3、那你去菜园劳动过吗?有没有见过这些农具?(出示图片)这是—(铁锨)用来干什么的?(铲土)这是—(箢箕)/(竹筐)这个竹编的农具又叫箢箕。这个又有什么用处?(挑东西)这个呢?(锄头)是用来翻土的。

  师:同学们真能干,课外知识真丰富,相信在课堂上一定也能表现得十分出色。

  一、导入揭题: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王树槐的《父亲的菜园》。(板书课题)一起读课题。

  2、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父亲的菜园是什么样的?(生答师出示)

  (1)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2)直到现在,那一块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园。春有菠菜、莴笋,夏有黄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萝卜、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

  师:你觉得父亲的菜园怎么样?(生答师概括并板书:生机勃勃)用你的朗读来把这勃勃的生机展现出来吧!父亲的菜园和我们刚才说的菜园有什么不一样?(父亲的菜园是建在荒凉的山坡上的。板书:荒凉)师:为什么在这荒凉的山坡上能开垦出如此生机勃勃的菜园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感知: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词语:

  (1)课文中有一些新词,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2)父亲的菜园建在荒凉的山坡上,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说坡地恶劣的环境

  吗?(出示:这块坡地上面只有一层薄薄的    黄土地,下面是    而又    的岩石,显得那么荒凉。)谁能说一说?(指名说)说得真好。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3、反馈课文内容。出示:因为          ,父亲在         ,开辟出了         。

  指名两生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我家失去了四季翠绿的菜园,父亲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开辟出了一片碧绿的菜园。

  三、精读,感受人物品质。

  1、师:要使这块荒凉的坡地变成一片碧绿的菜园,父亲做了哪些事情呢?请你有序地说一说。

  2、学生反馈,师适时总结,并板书:(父亲选择坡地)他选择好坡地后还做了些什么?(扛起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父亲是在整理坡地,进行开荒啊。(板书:开荒)父亲还做了些什么?(把一筐一筐的泥土挑上去)父亲是在挑土。(板书:挑土)父亲还做了什么?(父亲把豌豆翻进了土里)把豌豆翻进了土里是为了干什么?(肥土)板书:开荒    填土    肥土

  3、师:抓住人物的言行往往能够体会人物的品质,请大家快速默读3-10自然段,用“——”划出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一  出示:“于是,在我家后面的山坡上,父亲选择了一块相对平缓的坡地,作为菜园的基地。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读一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父亲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师:就这样整整苦干了一星期,才翻出三四分的黄土地,大约两三百平方米,只相当于我们操场的一小半,可这也倾注了父亲很多的心血和汗水!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勤劳、用心……)谁能用朗读表现出父亲的勤劳和用心?

  交流二 出示:“父亲还没来得及整理他新辟的菜园,一场暴雨说来就来了。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可是,山坡菜地里那薄薄的一层泥土,已经被大雨冲了个一干二净,露出大块大块狰狞的岩石。”

  生:我体会到父亲在竭力抢救这片菜园,十分珍爱它。师:请你把自己的理解送进朗读中去。指名读。

  师:暴雨打在父亲身上,父亲的衣服湿透了,眼睛模糊了。如果你是父亲,这时你在想什么?父亲滑倒了,站起来,又滑倒了,再站起来,如果你是父亲,这时你在想什么?父亲用双手不停地堆拢黄土,甚至用身体紧紧盖住快要被暴雨冲走的泥土。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看到暴雨中的父亲,你想对他说什么?(放弃、灰心就是气馁)可是父亲并没有气馁,他一直在挽回些什么,不停地与暴雨抗争着!

  师:不知什么时候暴雨停了,成了落汤鸡的父亲看到的只是大块大块的岩石。那岩石好像龇牙咧嘴的老虎,又好像张牙舞爪的狮子,在嘲笑着父亲,看起来十分恐怖。样子很狰狞。此时,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坚强不屈)让我们用朗读表现父亲的坚强不屈。齐读。

  交流三  出示:“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看着新菜园终于被开出来了,父亲笑了。”

  师:读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任务重、难度大)暴风雨突然来袭时,父亲没有气馁;挑土时连筐带人滚下山坡时,父亲也没有气馁;双肩红肿、脚板磨出泡时,父亲更没有气馁,那是因为父亲对这片土地充满了信心,充满了热爱。看着新菜园终于被开出来了,父亲笑了。现在,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坚持不懈)谁能用朗读来体现?指名读。

  交流四  出示:“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师:“拼了命才养出来”可见这是块怎样的土地?板书:贫瘠。你能为“贫瘠”找一个反义词吗?是呀,我们这里的土地是多么(肥沃),一年四季都能长出新鲜好吃的蔬菜。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种豌豆,父亲有信心吗?从哪个词看出来?(信心十足),而我却似信非信。当父亲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的时候,我还有些(疑惑不解)。但是听了爸爸的这番话以后,我又一下子明白了爸爸的用心良苦。

  四、总结,体会菜园的来之不易以及其象征意义。

  1、师:课文学到这里,现在你明白了是什么让这一片荒凉的山坡变成生机勃勃的菜园呢?出示:因为         ,才使这块贫瘠的坡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菜园。

  2、父亲付出了那么多艰辛和努力,才有了这个生机勃勃的菜园!想到这一点,更让我们觉得这菜园是那么来之不易。让我们再读读第十一自然段。

  3、父亲的菜园那么生机勃勃,我从父亲的菜园里收获到些什么?(一年四季不断的蔬菜。)仅仅是蔬菜吗?(还有父亲那种坚持不懈、勤劳的精神。)

  4、父亲的菜园如翡翠般醒目地嵌在荒凉的山坡上,父亲的精神更如翡翠般久久地留在我们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师:课文中父亲的言行一定让你有所感悟,请你摘录在好词好句纸上。

  板书设计:           父亲的菜园(信赖   珍爱)

  荒凉                        生机勃勃

  开荒—挑土—肥土

  勤劳   坚持不懈  执着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篇11

  【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园,“父亲”毅然要开一块菜地,重点描写了开荒、填土和育肥,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学习“父亲”认准目标、不懈努力的精神;二是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理解“父亲的菜园”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父亲的对这片来之不易的土地不仅了解,而且热爱,用“难为”和“拼了命”,说出了这块菜地的贫瘠与荒凉,所以父亲才不顾眼前利益,决定把这一季豌豆翻进土里,育肥土地。

  ⑵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这块菜地经过父亲的精心伺候后,由原来的贫瘠变得土质肥沃,菜蔬茁壮,与周围荒凉的景色相比,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这正是父亲坚持不懈的成果。

  2、对词语的理解:

  坚毅:坚定有毅力。文中指在山区找一块菜地是相当困难的,家人都觉得不可能,面对家人的疑惑,父亲却非常有信心有决心。

  狰狞:面目凶恶的样子。文中指父亲刚开出的菜地,被暴雨冲走泥土,露出了无法种植的岩石。

  气馁:失掉勇气和信心。

  贫瘠:土地薄,不肥沃。

  疑惑不解:心里不明白,不理解。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篇1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着,勤劳的品质。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图认识“箢箕、铁锨、豌豆、莴笋”这四个学生感到困难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亲的执着和勤劳。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促进学生自主读书,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中写父亲言行的句子,来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

  一、课前播放歌曲《多情的土地》。

  (在优美的歌曲中学生愉悦身心,有所感悟。)

  二、对比引入,入情入境。

  1.展示图片 春:菠菜,莴笋 夏:黄瓜,茄子

  秋:辣椒,南瓜 冬:萝卜,白菜

  教师配音读最后一自然段。

  2.揭示课题《父亲的菜园》。

  【学生在直观图片的展示下,一幅幅栩栩如生,从而定下基本轮廓】

  三、过渡,切入“文眼”。

  师:在歌曲中,土地对农民多么重要,而失去土地就像什么?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四、菜园探析,一咏三叹。

  1、通读概览。

  师:学生浏览课文,对父亲的菜园是否有新的`了解,找出词注在题目旁(狰狞 贫瘠 翡翠)读词解词并概览大意。

  导:菜园有狰狞的岩石、贫瘠的土地,经过父亲的努力,变成翡翠般诱人,如果把这两者放在一起会什么效果呢?

  2、以说带读

  在从对比中,学生自由谈出内心感受(如疑惑、害怕、怀疑……)

  师:同学们的心理正是文中“我”心理,朗读一下第6、7自然段,注意语气。

  3、创造疑问:

  父亲如何把这问号拉直就变成铁锤般的感叹号,同学想不想知道,让学生感兴趣读画下文。

  [在这板块教学中,有“贫瘠”和“翡翠般菜园”对比图展示,学生的内心一定有所震动,有所感触,也就会感情朗读出父子间对话]

  五、走进菜园,走进父亲。

  1、以“字”迁移

  通过“园”字动画认识开出三四分地的辛苦。(提炼出“开地”)

  2、提炼读法,学法迁移

  师:在这园中,只有狰狞岩石、贫瘠土地,缺少些什么?浏览课文,圈出词提炼(挑土盖岩石、豌豆来肥土)

  3、劳动工具展示 锄头、箢箕、铁锨、筐(读这些词)

  (因为有图片,学生能形象知道父亲用简单工具凭借毅力创造奇迹)

  4、聚焦重点

  师: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工具是活的,而人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如何用这些工具创造奇迹的?划出句子并学会旁批注。

  第一次学生读出想象力,第二次读出感情。

  (父亲的三句话分别想象为:傍月荷锄归,雨中捧土涕,手抚肿肩笑。)

  在这板块教学中,图片,教师有感情点拨,学生的感悟整体结合达到对父亲认识的深化。

  六、情感深化,认识课题。

  1、以说带练

  当学生对父亲有了一个情感升起华,延伸练习:

  因为有了父亲的勤劳,所以贫瘠土地变成碧绿翡翠。

  因为有了父亲的坚毅,所以贫瘠土地变成碧绿翡翠。

  因为有了父亲的执着,所以贫瘠土地变成碧绿翡翠。

  2、认识课题

  师:为什么用父亲的菜园做题?而不是我家的或其它的?

  3、内容延伸

  当你有了父亲的勤劳、坚毅、执着,你也会像父亲一样把荒漠变绿舟,从无知到有知,创造美好的未来。

  七、以歌升华,激励学生。

  课后播放歌曲风雨彩虹,铿锵玫瑰

  板书设计:

  开地

  挑土

  肥地

  父亲

  勤劳 坚毅 执着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篇13

  《父亲的菜园》教学杂谈

  【重庆市万州区长岭中心小学 牟联发】

  〖人文感染、陶冶情操、和谐心灵·勤劳节俭感染〗

  人文其实并不晦涩,它就在我们身边。它的实质就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等。作为学生人文体现在哪里人文体现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人性的内涵中,心灵深处。人文是学生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和他们的整体气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很多,其中语文学科渗透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材所节选的篇目大多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也是深广的。因此,在教学时要重视课文的人文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并以此为契机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和谐他们的人性,使他们快乐,健康成长。

  中华民族自古褒扬“奉公以勤,律身以俭”的美德,贬斥懒惰,奢侈,安逸享受的恶习。在提倡勤劳的同时,也注重节俭。勤劳节俭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都是人们必须具有的美德。《父亲的菜园》经过"父亲"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扰地付出,才拥有了"翡翠般的菜园",挖掘人文内涵学习"父亲"执著,顽强和勤劳的品质。又如《赵州桥》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同时让学生感悟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劳动快乐等人文内涵,从而使他们受到“勤劳节俭,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等感染。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翻身实验学校 李振宇】

  〖顺应时代要求,突现“两性”统一·提高课堂效益,培养效益意识〗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事倍功半的努力是一种浪费。经济工作更要以效益为中心,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和前途。追求效益的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才能得以立足、生存、发展。工作讲求效益才能低耗高效、事半功倍。所以,培养学生的效益意识十分必要。为此,我们教师首先要身体力行,阅读教学中要注意“精讲多练”,以学法指导为亮点,增强课堂教学的密度,努力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努力做到“少时高效”,使学生自觉地建立效益观念。如《父亲的菜园》一课,通过感悟父亲的话语“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次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领会父亲长远的效益意识:不能光顾眼前,要让这块地长久地产瓜产菜。再联系生活实际,为什么有的企业宁可销毁不合格产品,也不当作次品销售。这关乎的不仅是企业形象,而是更深层次的质量和效益意识。如果学生能理解到这一层,效益意识就一定会在他们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以上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只是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特点来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素养的涵盖范围的广泛的,阅读教学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人的智力、德行、情感、体格等方面都还有待深入探讨。

  【四川省成都市美视国际学校 孟 静】

  〖高效师生对话的点拨艺术·反推点拨〗

  “关系”教学的实质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更强调主体间的沟通与合作,以及主体与其所依存的系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学习活动不可能在自我封闭的一元主体的背景下发生,它的实现形式乃是主体与外部优势信息系统间的沟通和理解的过程。基于对平等与合作学习的深刻认识,现代学者将这种状态下的教学过程称为“对话”是不无道理的。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对话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居于主导性的地位,教师在师生间的对话过程中所起的引导点拨和情感激励作用不容忽视。丁培忠认为,尤其是师生之间的对话特别应该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即他在《说“对话”》中所说“以智慧开启智慧,用情感激活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我认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的对话,就必须教师引导点拨得法。唯有这样,师生间的沟通才是有意义、高效绩的,而不是教师打着“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幌子,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明显错误概不追究,听之任之,或实行 “师道尊严”一统天下,将“平等互动”的旗帜束之高阁。比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点拨把握得好、适时得当,则能达到启迪学生心智,激发其主动获取知识的潜在学习能力的实际效果。这样的点拨不同于教学中偶然出现的启发法,而是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探讨的问题感到迷惑不解或是产生片面错误的认识时,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自己去排除阻碍,解决疑难,达到开启思维、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不在于启发过程本身,而在于注重“启”在困惑时,“发”在迷惑处。点拨得法,必须要掌握一些点拨的策略,本文试以语文阅读教学为情境,探讨几种切实可行的点拨策略。

  所谓反推点拨,即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错误的或片面的答案,推出相应的条件或情况,同原有的条件、情况相比较,在正确与谬误的对比中,促使学生产生顿悟。反推点拨强调从反方向(逆向)进行点拨。例如教学《父亲的菜园》一课,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荒的,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只抓住了“新修公路占据了原有的菜园”,忽略了“周围没有可开垦的土地”这一客观现实,而这一点对于表现父亲坚毅顽强的性格特点起着侧面衬托的作用。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全面的答案反推:“如果只是因为新修公路占据了菜园,父亲在旁边随意找一块土地,再开辟一个菜园不就行了吗?”反推的结果明确显示出答案的片面性,学生闻言顿时醒悟,就很容易得出正确全面的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篇14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勤劳和执著。

  3.积累并学习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课前准备】

  1.文字幻灯片。

  2.补充阅读材料。

  A、案

  一、读题设疑,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读一读,大胆推测一下,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

  2.到底谁的推测正确呢?让我们快速读课文。

  二、初步阅读,读通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出示生词,指导读准确:婴儿、疑惑、坚毅、平坡、边缘、可怖、红肿、榨干、荒凉、诱人、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三、研读,体会人物精神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圈画批注,看你能找到几条原因。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a.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作为菜园的基地。

  b.当暴雨冲走泥土后,父亲一筐筐挑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块新菜园。

  c.为了育肥土地,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豌豆翻进土里,精心侍候,使土地变得肥沃,让全家人拥有了一个四季常青的菜园。

  4.在同大自然搏斗中,古有愚公移山,今天,这位普通的农民以同样的精神在荒凉的山坡上创造了一块菜园。请你用自己的话夸夸这位父亲。(如,您的身上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没有土,没有肥,您都想办法解决,真了不起。做任何事如果都像您一样,不达目的不罢休,肯定会取得成功。您下定了决心就不辞劳苦地付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您虽然平凡,却有一种伟大的精神,才创造了荒凉中的奇迹)

  5.父亲虽然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但他身上那种执著、坚持不懈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下面就请同学们任选一段你认为最能体现父亲这种精神的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读给大家听。

  四、探究写法

  1.作者是如何写出父亲的这种精神的?(典型事例,具体描写人物的言行)

  2.拓展阅读《两根指头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