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课堂实录

2023-08-05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1

  一

  我站在讲台中间让同学们上课(多媒体操作台在教室的一边),我说:“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然后,看出示的第一张幻灯片,这是发现一个问题,马玲老师制作的第一张幻灯片可能只是个封面,只是一幅画,写着“江南春”,没有作者。我一愣,马上说,这就是一幅江南春景图,大家看看这幅画,都有哪些景物。学生们一件件的说,有两个同学还因为看不清里面的是鸭子还是鹅,而争执起来。我夸同学们真是细心。

  赶紧走下讲台,翻到第二张幻灯片。我说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杜牧写的《江南春》,看作者是如何描写江南春天的。

  我先让学生齐读了一遍诗歌,然后就找同学背诵,只有几个同学举手,我找了个女同学,她背诵的很流利,赢得了学生的掌声。

  下面是译诗,我问:“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学生提出 “山郭?”,我解释后,请一位同学翻译,这位同学没有翻译出来,我又问:“谁来帮助他?”没有一个同学举手。可能是在小学抄参考书抄惯了,孩子们都不会翻译!还好我注意到了这一点,出示了张幻灯片,请学生读读别人的翻译: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

  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都有酒旗迎风飘动。

  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如今有多少楼台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啊。

  读完后,我问:“这个翻译有问题吗?”一个孩子说:“四百八十是个虚数,应该是建了很多寺庙。”我表扬了他预习的认真。

  “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诗!第一句写的是什么?”

  学生答:“景物”,我出示“自然之景”;

  “第二句写的是什么?”“村庄、城郭”,我出示“民居生活”;

  “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学生答“寺庙很多!”

  我这样引导:“从表达方式来说,前两句是描写,后两句是什么?”我范读了后两句,并重读了“多少”。

  学生明白过来了说“抒情!”我出示“借史抒怀”。

  “若从天气阴晴划分?请两句写的是?后两句写的是?”

  “晴天”、“阴天”

  二、

  “唐代有许多诗人写了江南的春天,杜牧这首为什么能流传下来呢?咱们来学习这首诗”,我这样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不过觉得这样很别扭!

  “齐读这两句!对这两句有什么看法吗?”

  没有学生回答。

  我出示幻灯片:,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一个学生说不同意!我请他说出原因。

  他说:“这里使用了夸张手法,说明瑛叫的声音大!”

  我哭笑不得,追问:“若江南有很多黄莺这样叫,还不把人吵死,这样的地方不去也罢!”

  孩子们也觉得这样理解不对,都不说话了。

  我问:“若改为十里,十里外的鸟叫声听的到吗?明明,你们家是梁村的,离学校不到十里,你们村的鸟叫声听得到吗?”

  “听不到”学生异口同声。

  所以,这里的“千里”不能当做实实在在的数字去理解,在这里代表的是江南,是说江南处处。那为什么不用“江南莺啼绿映红”呢?这样又说的太明白了,好像不是写诗了。看这两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的写景和“千里莺啼绿映红”有什么不同?

  一个学生说写的景物不同。

  “有相同的景物吗?”我追问道。

  生:都写了红花。

  师:说得好!同样写花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个写了三两只,一个写了很多

  师:出示幻灯片,小结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2

  一

  同学们好!

  老师好!

  谁来读一读今天要学的这首诗的题目,我指着板书期待着。

  我依次请了高莹、蒋诚读了以下,然后请同学们齐读。

  接着我问:由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江南。”徐凯的插嘴让大家一笑。我又指了另一个同学来回答。

  “我想到了江南的景色非常美丽。”我以强调的方式肯定了他。于是又请。

  “我想到了江南的美景。”一个女生说道。

  “我想到了江南的春天是怎么样的。”成成说。

  我期待。

  “我想到了山上的小树披上了嫩绿的颜色,遍野的油菜花全部开了,金黄金黄的。”

  师:哦,在你心目中,江南的春天是这样的美。是吗?还有发表的吗?

  蒋诚:江南的小菜。

  蒋雨雯:忆江南。

  我请他们背,结果大家结结巴巴的。这时,蒋雨雯说音乐书上有的,这样学生很快将注意力放在了音乐书上,有手快了已经拿出书来在找了,李淑华首先举起手,我请她读了一遍。此时大家都已经找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我给起了个头,大家读了起来。结果同学们将最后的“能不忆江南”的“忆江南”又读了两遍,他们当做在唱歌了。我稍作提醒,就转入“正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同样也是唐代的诗人——(生说杜牧)他的作品,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能不能将它给读正确读流利了。

  生开始读。

  ■二

  一分钟后,我指挥,生停读。

  第一个起来读的是蒋昀廷,她读得好,大家鼓掌了。但是细细一听,发现她将烟雨的烟读成了“音”。我没有及时指出来,是因为自己不够用心。接着是徐凯读,他将郭读错了,我请大家读一遍,并指出这是《射雕英雄传》里有一个姓——郭的,叫——郭靖!这个名字里是指姓,在诗句里面是什么意思呢?山郭的郭就不是姓了。

  “是靠山的城墙。”副班长说。

  “这里,山是靠山的意思,郭是城墙的意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靠山的城墙。”我作了一个简单的明示!

  接着我和大家一起念了两遍这个生字。下面我又请黄达愿来读,其实我实在检查他的学习。果然读得不准确,也不流利。掌声,这掌声是一种鼓励,也是同学们的一种友好的习惯。我请他再读一遍,并帮助他,然后又请了两位后进生读。

  我指着“旗”问孩子知道怎么读吗?他们当然能读。

  我突然叫起来一个同学,问他知道我叫他们干什么吗?

  他说不知道。

  不知道,依然举手,说明你很自信,是吗?

  那家伙点点头,要知道他平时极少举手的。

  你怎么把这个字给记住?

  把日期的期右边的月改成左边的方。

  有学生说错。

  达愿指着窗外的旗杆上的国旗说,看看那个就知道了。

  马上有人反对:看那个只能知道旗帜的样子,又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写这个字?

  又一人方法不对。

  接着又一高人出现:旗帜是方方正正的,所以用方字旁……

  我这时总结:其实这个字分三部分来记忆,第一部分是方字旁,第二部分是撇横,第三部分是其。我们来看,方这个偏旁表示——意思,那么其表示的是——读音。是的,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大家在记忆一下。

  现在跟着我来写写看。

  ■三

  我看读准已经可以了,于是转向理解诗歌的意思:咱们听好,有人说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这样一首诗把标点符号,题目都算进去,总共的字数是——35。可是,这35个字组成的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简练,意思是很丰富的,你能读懂多少呢?它里面的一个词可能要用一句话来解释。下面请你试着解释解释。

  四分钟后,我说:现在我们来看,题目不用解释了,剩下的你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都可以来说。

  徐凯:在南朝的时候大约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有人有意见:五百座的。

  生:在南朝修建的几百座寺庙中还有多少座存在在这烟雨之中呢?

  他显然是读课外资料中的解释。

  “你说的是几百座,他说的是大约四百八十座……”我在启示点什么。

  生:大批佛教寺院。

  生:这四百八十寺不是真的是这么多,是虚张。比如过江千尺浪,千尺其实没有千尺。

  师:虚张?虚张声势?

  生:夸张。

  师:其实也不是夸张,是虚指。“过江千尺浪”这里的数字是夸张,在今天学的这首诗里不是实际的数字,但没有夸张。据我掌握的资料表明,南朝时候建造了五百多座寺院,这里的480其实是大概的数字。所以刚才有同学用大约,有同学用大批,有同学用几百,这些都是可以的。

  师:那么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意思是?

  生:在南朝的时候,大约建造了480座寺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南朝的意思吗?

  一生低声说:一个朝代。

  我请他再高声说,并进一步指出:南朝是一个朝代。

  我追问是什么朝代,他当然答不上来呀!

  生:宋、齐、梁、陈。

  师:对,宋、齐、梁、陈这四个王朝总称南朝。现在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干吗要说南朝呢?

  生:干吗不叫北朝呢?

  师:是呀,为什么呢?

  我出示了一段资料:

  [资料]

  从公元420年至589年,在我国长江以南先后存在过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师;读完,你明白为什么是南朝了吗?

  生:是因为这些朝代都是在长江以南。

  师:大家都懂了吗?现在,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诗是精练的语言,就南朝这个词语就有这么丰富的意思,这是精练呀。咱们一起来读读这精练的句子。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

  我示意继续说自己理解的。

  陈晓晓:最后一句我来解释。有多少楼台存在在这烟雨中。

  师:楼台是指什么?

  生说不上来,我示意和上句联系起来理解。

  师:楼是——楼房。

  师:楼是楼阁,台是亭台,联系上面的寺院,其实楼台就是指——寺院。

  师:整句意思是?

  生:长江以南的江南他们存在过,过了这么多年。

  师:解释哪个?

  生:烟雨中就是说没有了。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说这么多年过去了,许多城什么地都没有了,可春天依然存在!

  师:王成成说烟雨中的意思是没有了,可是我看到过两种解释。

  一种是说这么多的寺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另一种是说有多少座寺院隐没在烟雨中。

  两种解释,你赞成那一种?

  说法不一,我说:选哪一种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理由。大家来看,我们将诗的下面两行理解了,那上面两行你理解吗?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3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一个生字,并能理解运用

  3 、在朗读中感受江南美丽春景的同时感受作者借古讽今,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兴亡之感

  教学重难点:

  1 、带着想象诵读诗歌,体会江南春景

  2 、领会诗人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教材分析:

  本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描绘了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感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讽喻之意。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 1 ) PPT 出示几张春天的图片。说到雪,说到冰想到的都是塞北,说到春,想到的更多的自然是“江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江南的春。

  ( 2 )解题《江南春》,顾名思义就是江南的春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1 )春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你觉得江南的春天,会给人什么样的感受?(美!)

  ( 2 )带着自己的感受吟诵诗歌。

  ( 3 )指导朗读。七言绝句应该怎样断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 1 )一看:朗读诗歌,你看到了什么?(绿叶衬着红花,绿水环绕的村庄,背靠青山,酒家的旗子在春风中微微摆动。放眼望去,南朝建立的寺庙,在烟雨迷蒙之中若隐若现。)

  千里:与“十里”作比较。

  四百八十:概数,说明很多。

  ( 2 )二听:莺啼、人声

  ( 3 )三闻:花香、酒香

  ( 4 )四想:江南的春天真美。

  总结: 在诗人的笔下,江南的春天是如此的美妙。可看、可听、可闻、可想。那我们就一边读一边看,一边读一边听,一边读一边闻,一边读一边想吧。

  过渡:在如此美妙的江南美景面前,我们感到的仅仅是美,仅仅是无限的遐想。但是我们的是诗人想到的远远不止这些。

  四、拓展延伸、

  ( 1 )介绍写作背景

  ( 2 )学习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五、课堂总结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4

  佚名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3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一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3)一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4)三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3、三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学生搜集有关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5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从中感受自然美。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三、教学过程

  四、举行诗歌朗诵赛,引入新课,理解诗题,感受美。

  1、以地名入手,向学生提问:江南是指哪个地方?

  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

  2、师提问:“春”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呢?

  学生诵读学习过的关于描写春景的古诗。如《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

  3、江南之春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生发挥想像,自由表达)

  过渡: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杜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板书课题:江南春杜牧

  五、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品词析句,体会美。

  1、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理解诗意。(借助工具书或根据需要进行探讨研究,合作式学习),学生读通古诗后,师抽读,后再齐读。

  3、师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把诗中描写描写景物的词画出来),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让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

  4、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的春天吗?(生说理解)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内容描写上有什么不同?

  5、师提问: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江南地域辽阔,春景繁富。“千里”之内,处处杂花生树、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村山郭,处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霏霏细雨,淡淡轻姻,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突出这一特色,就把“江南春”写活了。)

  6、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擅长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爱画画的可以画一画。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百花开放、山青水绿,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

  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

  7、学生分组练习、展示并进行评价。

  六、理解诗意,诵读古诗

  1、学生说说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2、生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课文。

  3、师生共同背诵古诗。

  七、展开想象,拓展学习

  1、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2、说说自己喜欢的词或句,为什么?

  3、把收集到的诗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八、课堂小结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6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播放优美的春天的视屏,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过渡: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又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2、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3、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江南春》。

  2、解题:

  ①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

  ②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③南朝:一共有四个朝代,是宋齐梁陈。

  三、读懂诗歌

  1、学生读《江南春》。

  提示注意:停顿(板书)、节奏等

  2、读出感情。要跟着诗人的这种情感有轻有重地读。

  指名读古诗(学生练习读诗句)

  学生齐读,边读边看老师的手势哦。(学生按照平仄读诗)

  3、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四、读出意境

  (一)前两行——晴景、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3、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在古诗中,人们常常把黄莺和春天联系在一起。诗人边走边看,地点在变化,鸟鸣不停地在耳边响起,这是一番怎样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4、体会前两句诗的意思。可指名让学生说。

  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百花开放、山青水绿、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写出了什么特点?江南景色的秀丽。

  5、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6、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古诗,读出地方的辽阔,读出那景色的明丽,读出那色彩的斑斓。

  (二)后两行——雨景、怀古

  过度:诗人边走边看,游兴十足。这个时候,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他慢慢走上一个山冈,极目远眺,所有景物仿佛都笼罩在一片雾蒙蒙的青纱之中。在远处,他看到了很多寺庙,很多很多的寺,很多很多的楼台在蒙蒙的雾雨中忽隐忽现。

  写出什么特点?蒙蒙细雨,寺庙隐现。江南雨景的秀美。

  四、读出韵味

  1、提问,诗歌的后两行只是描写江南春天的雨景吗 ?

  2、默读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及时的补充背景知识(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3、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4、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咱们春天吧!齐读古诗:

  春日题画

  [宋]朱熹[清]袁牧

  胜日寻芳泗水滨,村落晚晴天,

  无边光景一时新。桃花映水鲜。

  等闲识得东风面,牧童何处去?

  万紫千红总是春。牛背一鸥眠。

  六、作业

  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江南春绝句

  江南之景——柳绿花红莺歌燕舞

  依山傍水酒幡迎风

  春光无限好

  南朝寺庙——数以百计壮丽宏伟

  空濛烟雨 包含感慨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7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从中感受自然美。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三、教学过程

  四、举行诗歌朗诵赛,引入新课,理解诗题,感受美。

  1、以地名入手,向学生提问:江南是指哪个地方?

  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

  2、师提问:“春”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呢?

  学生诵读学习过的关于描写春景的古诗。如《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

  3、江南之春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生发挥想像,自由表达)

  过渡: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杜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板书课题:江南春杜牧

  五、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品词析句,体会美。

  1、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理解诗意。(借助工具书或根据需要进行探讨研究,合作式学习),学生读通古诗后,师抽读,后再齐读。

  3、师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把诗中描写描写景物的词画出来),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让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

  4、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的春天吗?(生说理解)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内容描写上有什么不同?

  5、师提问: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江南地域辽阔,春景繁富。“千里”之内,处处杂花生树、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村山郭,处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霏霏细雨,淡淡轻姻,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突出这一特色,就把“江南春”写活了。)

  6、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擅长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爱画画的可以画一画。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百花开放、山青水绿,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

  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

  7、学生分组练习、展示并进行评价。

  六、理解诗意,诵读古诗

  1、学生说说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2、生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课文。

  3、师生共同背诵古诗。

  七、展开想象,拓展学习

  1、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2、说说自己喜欢的词或句,为什么?

  3、把收集到的诗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8

  设计意图:

  (1)回放情境,理清思路,提炼提纲;按提纲演练情境,按提纲创设情境,按提纲记录情境。

  (2)玩中有读,读是主体;读中有玩,读出层次,读出思维,读出判断。

  (3)课文就是游戏题材,课堂就是游戏场所,朗读背诵思考判断就是游戏手段,游戏情境就是习作素材。

  【看教学设计,先看教学目标、重难点,或设计意图。对目标的定位要准确,前提是:

  一、课前反复研读文本。课文读得熟悉与否,对教材的钻研透彻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现场的效果,一般情况下,一篇课文拿到手,教师要反复读上若干遍,读出重点,读出文本的要旨,将长文读短,读出关键句,读出关键词,没有这样的过程,很难对目标进行合理定位;

  二、教师心中要有目标。目标不是教案上说了算,教案只能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提供参考,生搬硬套教案上的目标,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教师心中根本没有目标,或者目标虚空,这样,在教学环节里,根本就看不到落实目标的操作手法和实施步骤,导致的结果是目标与教学现场不对接,课堂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标高要符合实情。确定目标要基本符合年段或班级实情,定标太低,学生唾手可得,不具挑战性,孩子的兴趣无法调动,定标太高,学生遥不可及,孩子会丧失自信,所以,合理定标,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一、看情景列提纲

  ①课堂情景:师走到讲台,喊“上课”。学生起立回应“老师好!”师鞠躬后说“请坐!”

  ②请一同学模仿老师课前师生问好的情景。

  ③回放情景(板书:走到讲台——喊声上课——起立问好——鞠躬请坐)

  【这个环节的设计,看似与本节课无关,但当你看完整个教学设计时,你会发现,这是为后面第四和第六个教学环节在做垫底的工作,这样的处理,不留痕迹,但能使整个教学环节前后呼应,相互支撑。】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倒读《江南春》(古人有“倒背如流”的说法,这是古诗,我们试试感觉。)

  2、齐读古诗,指名读古诗。

  3、师生接读古诗。

  4、了解古诗知识(四绝)

  古诗《江南春》除题目及标点外,共【    】字,

  第一句是【  】字,第二句是【  】字,

  第三句是【  】字,第四句是【  】字。

  一首诗共【  】句,每句【  】个字,这古诗叫【    】

  【预习在课前,检查在课堂。不管是古诗教学,还是阅读教学,检查孩子的预习情况必不可少。另外,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知识(四绝),采用这样的手法,一目了然,无需教师做过多的解释,孩子就能知道什么是“四绝”,这样的处理,实属首创。】

  三、玩排词语游戏,背诵古诗(四个层次)

  1、教室左右拉一条红绳子,上备夹子20个。

  2、发词语卡片(正面是词语,背面是红色“奖“字),上台排列词语成诗句(一字横排,不用标点)。

  3、看卡片,齐读,指名朗读古诗。(第一步,读到顺畅)

  4、教师范读,学生上台调整词语之间的间隔,突出“停顿”(强调“停而不断)。

  5、指名朗读,齐读(突出停顿)。(第二步,读有停顿)

  6、出示卡片“春光“(上节课《燕子》词语),指名把写春光的词语盖住。(千里莺啼、绿映红、烟雨)

  7、齐读诗句。(第三步,读出春意,判断前后两首古诗的异同提供依据)

  8、上台背诵古诗,奖励卡片一张。(第四步,熟读成诵)

  【这个环节的精彩之处在于:

  一、读有层次。通过玩词语游戏读诗,层层深入,梯度推进,将读的步骤具体化,读的目标具体化。从第一步到第四步,从“读到流畅——读有停顿——读出春意——熟读成诵”,在这个过程中,读的次数不断在增加,读的要求不断在提高,步步深入,与设计意图“读出层次,读出思维,读出判断。”有机对接。

  二、穿插游戏。游戏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课堂教学植入游戏,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教学中,游戏与读诗同步推进,游戏从排词卡开始,到学生获得奖励卡结束,读诗也从“读到流畅”开始,到“熟读成诵”结束,游戏贯穿这个设计环节的始终,与设计意图“玩中有读,读是主体;读中有玩。”巧妙对接,高明的处理手法,智慧的处理手法。】

  四、回放游戏步骤(板书提纲:红绳子——发卡片——连诗句——读诗句——留间隔——读诗句——贴“春光”——背诵奖)

  【回放游戏步骤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是对课堂进行阶段性的梳理,让学生明确老师的教学步骤;二是为下一个环节“邀请小老师上课”做垫底的工作。其实,在开课时做“看情景列提纲”,也是在为“回放游戏步骤”这个环节做前期的垫底工作,这样的几个步骤下来,整个课堂可谓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五、邀请小老师按提纲上课

  学习第二首古诗《春日偶成》。

  【我们通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关键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为老师在课堂上适当的“放手”提供可能。两堂课,学习两首诗,老师教一首,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当小老师教一首,这才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把课堂让给孩子,老师退居幕后,但学生“自主”的前提是前期的规矩、方法、手段的垫底工作要充分做到位,否则,无条件地让学生“自主”,效果或许会适得其反。】

  六、布置日记作业(用标题提示课堂情境)

  《有趣的排字游戏》、《背诵奖》、《我当小老师》、《哈哈哈……》

  【作业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其一,课堂就是最好的情景,教学现场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日记素材,两堂课,学习两首诗,课后完成一篇日记,这样,既解决了孩子在课堂上动口、动手的问题,又解决了孩子在课外动笔、动脑的问题,一举多得。其二,本学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有一点是“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这样的处理,也是将课堂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对接。其三,老师给学生提供的作文命题,角度多样,可写人,可叙事,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课堂上的素材,同时,一个省略号,传达了教师对学生自主作文的考虑。】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9

  一、赏析示例:

  菩萨蛮【唐末五代初·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①只合②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③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释】

  ①游人:指作者,此时作者客居江南。

  ②只合:只该,只应。

  ③垆边:指酒家。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

  二、学法指导:

  置身诗境:

  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自己的整个心灵沉浸其中,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

  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通常有以下欣赏方法:

  1、找找诗歌中的意象,探寻意象是如何组合的,调动思维,将意象串成画面,补充完整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2、找出诗歌中让你感触最深的某一联、某一句、某一字,以小见大,品味诗歌语言的精细,感受作者蕴于其中的情。

  三、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任选1首诗歌,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议一议,用缘景明情的方法进行赏析,体味杏花烟雨里的江南情怀。

  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①;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②。

  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谙:熟悉。

  ②蓝:蓝:蓝草,叶子可以提炼蓝色的染料。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②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③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④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⑤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⑥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梦江南【唐·皇甫松】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注释】

  ①兰烬(jìn):香油灯结的灯花。兰:是一种香草,古代用来煎油点灯。②屏:屏风。红蕉:美人蕉,花色艳红。这句说:屏风上画的美人蕉鲜红的颜色也阴暗了。

  ③萧萧:下雨的声音。

  ④驿:古代大路上的交通站。

  江南春【宋·寇准】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蘋①满汀洲人未归。

  【注释】

  ①蘋(pín)一种生在水中的蕨类植物。

  四、课后研讨:

  运用缘景明情的方法,任选一题,小组搜集诗歌,合作研讨:

  1、找4首有“月”这一意象的诗歌,品析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所蕴情感的异同。

  2、将所学过的杜甫的诗积累起来作一个专题,探究杜甫诗歌情与景的特点。

  3、找一找唐诗宋词中的边塞诗,探究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和常怀的情感。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个别读、范读、配乐读等形式能正确、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

  2.抓字词理解及想象画面理解诗意,领会诗的意境。

  3.借助资料领悟诗情,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通过本堂课的学诗方法拓展学习《题临安邸》,感受不一样的抒情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春”导诗

  1.师:同学们,在你的头脑中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2.师:这节课,咱们再来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杜牧写的《江南春》(板书课题);

  3.读题

  师: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江南的春天

  师:那我们就可以断定诗的主要内容就是写

  小结学法:理解诗题,能帮助我们知道诗的主要内容(板书:解诗题)

  二、初读感知

  师:自古美景出江南,那一山一水,一楼一桥,都似巧夺天工、独具匠心。就让我们跟着诗人的脚步,去感受杜牧笔下的江南春景。

  自由朗读这首诗。

  (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读好了自己借助注释去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

  3.交流反馈

  ①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描情画景,字字千斤,咱们可得读准了。你来试试(抽生1),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了有意见请举手。

  抽生2抽生3

  ②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在古代,很多诗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感情而作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诗可以用来谱成曲,吟唱出来的。因此,诗歌往往读起来都是很有节奏的,怎样才能体现出节奏感呢?

  (抽生交流节奏并出示标有节奏的幻灯片)

  ③大家再来试试,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把诗歌的节奏韵律读出來。

  抽生读

  师范读

  (配乐)读

  三、想象画面,体会景美:

  (师)白居易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正美!那么,杜牧的眼中又是怎样的江南呢?

  1.默读古诗圈出景物(圈在古诗中)

  2.交流(拿学生的课文纸反馈)

  预设1.学生没有圈出“绿”和“红”,引导学生看“注释”,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老师哦

  预设2.你为什么要圈出“绿”和“红”?

  3.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这些景物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①比如:(出示课件)千里莺啼绿映红

  引导“莺”想画面:

  可从听觉、视觉、其他动物用四字词语来概括

  ②分四人小组合作想象画面

  要求:

  1.根据景物想象画面

  2.交流讨论完成学习单,学习单上的画面机动增减

  3商量出最满意的画面让组里写字高手写在卡片上,完成了贴到黑板上。

  温馨提示:如果你想贴的画面已被其他组贴了,那你就不能贴了,只能另想其他画面,时间规定3分钟。

  4.看黑板上贴的画面,同桌互说诗的意思

  5.采访小诗人,诗人来到你这,看到了什么?

  生答;来到你这,又看到了什么?

  为什么看到的都是美景?

  理解“千里”。这“千里”是指“一千里”吗?虚指

  6.播放视频画面

  感受江南美景

  7.学生看画面读古诗

  整个江南,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傍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看着这样的春景,你的内心是?用你的声音读出你的感受

  见到如此美景,诗人也是忍不住想要赞美一番(板书:赞美)

  配乐齐读

  8.小结学法:

  1.想象画面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板书:想画面)

  四、品读感悟诗情

  2.由小结“画面”引入

  这么多的画面,怎么三四句(大组)的画面这么少呢?

  请生交流,形成两大问题:

  一是为什么景物写得这么少?写法怎么变了?

  二是晴天怎么变成雨天了呢?

  三是为什么不说是“江南四百八十寺”呢?

  我们要先来了解诗人。

  3.(出示简介:杜牧,字牧之,因生活在渐渐没落的晚唐时期,所以从青年起他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国家的理想。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被称为“小杜”。)

  4.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文人,在他眼中,江南除了那些秀丽的山山水水之外,还有这些规模宏大的寺庙,那么为什么不说是“江南四百八十寺”呢?

  让我们来了解一段历史。

  5.(出示: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方便他们统治人心,巩固江山。于是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四百八十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6.借助这些资料(板书:借助资料)

  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板书: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的思想感情)。

  7.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这种赞叹之中的的点点哀愁吗?自己先试试。(指名读)

  8.当回小诗人,到前面来吟一吟怎样?

  9.(师)是呀,诗人在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祖国命运深深地忧虑,他是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这是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他的情隐含在烟雨中,这请抒发的非常含蓄、间接

  五、总结背诵:

  1、杜牧的笔下,盛开的是春天千里江南的美丽画卷,寄托的却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就让我们再一次带上对江南春天那份浪漫的希冀,与作者再一次徜徉于千里江南万般情思中吧。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11

  (一)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3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3)一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4)三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3、三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学生搜集有关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二)

  《江南春》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们学校春天的美景,(小花园、植物园、苗苗常青园)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描述校园的美景。

  教学准备:

  自由游览、观赏各园的景色。

  一、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春晓》、《咏柳》等。

  二、学习古诗《江南春》

  1、板书课题《江南春》

  2、解题: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

  3、学习生字词

  (1)自己读

  (2)注意字的写法:(莺、旗)

  (3)需要理解的词语

  酒旗:挂在酒店门前做招牌的一面小旗

  4、朗读诗句

  根据注释说上面讲的词语的意思,试着讲讲诗的大意。

  (1)请三四位同学读诗后,再各自朗读。闭上眼睛,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色,让头脑中产生画面。

  (2)根据诗句,说说看到的景物。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百花开放、山青水绿,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

  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

  5、体会诗句描写的意境

  (1)那些景物写江南的春天?

  黄莺啼叫,百花争艳,青山绿水,依山*水的小镇,迎风飘扬的酒旗。

  (2)写出了什么特点?

  江南景色的秀丽。

  6、指导朗读(标出句逗的停顿)见书本

  7、巩固练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试背,并说说诗意。

  (2)请一两位同学说说诗意后,让大家补充。

  (3)抄写两遍古诗。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12

  我们阅读古诗的目的之一,在于克服文字障碍,达成对诗人灵心妙意的理解。古诗在长期接受过程中往往存在被误读的情况。对古诗被误读的典型情况进行辨析,往往能加深我们对古诗的理解。下面以明代杨慎对杜牧绝句《江南春》的误读情况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杜牧绝句《江南春》历来传诵,但明代杨慎曾非议过这首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杨慎的这番评论,清代何文焕曾批驳说:“升庵谓:‘千应作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邪?’余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日《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显然,何文焕的看法是对的,而杨慎则系误读,这是著名唐诗研究学者沈祖菜、余恕诚、袁行霈等的一致看法。也是学界的公论。不过,作为诗学大家。杨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明显的误读呢?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上述学者虽各有论述,但都不够全面。兹从以下几个方面更为发明。

  一、没有考虑到诗题的重要性

  若按照严格的标准界定,诗题当指诗人为自己的诗作所拟的题目。从萧统主编的《文选》和逯钦立所辑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反映的情况看,中国古代诗人自拟诗题的习惯到魏晋时期才形成。经过宋、齐、梁、陈四代的发展,唐代诗人拟题有了很高的技巧。唐代诗题已经可以分为三类:(1)正面题:诗题与诗的内容相一致;(2)反面题:诗题与诗的内容相反;(3)无题。诗题与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其中正面诗题的出现是诗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如闻一多所言:“有了正面诗题,诗人作诗才成为一种艺术态度。”

  根据创作的一般规律,写诗既可以先成诗句,也可以先有题目。但由于选择正面诗题的诗作在定篇时,作者势必会根据诗题统筹安排诗句,因此古诗的写作自然形成了“尊题”的惯例。这就要求读者在鉴赏时,必须将诗句与诗题合观对读。杜牧《江南春》显然属于正面诗题,因此其第一句所谓的“千里”,是用于描述诗题所包含的“江南”这样一个广袤的地域的,而不仅仅是用于形容自己的视野。杨慎由于忽视了诗题的存在及其功用,而错会了诗人的匠心。这正如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说的:用“千里”一词,极言整个江南。到处是大好春色。题目叫“江南春”,正是着眼于整个江南,若改为“十里莺啼绿映红”。就不切诗题了。

  其实,许多人在阅读古诗时,都有忽略诗题的倾向。有的虽然能够熟记诗句。但对诗题的印象相当模糊。有的虽然能够确切地记住诗题,在理解全诗时则根本不考虑诗题的功用。杨慎误读《江南春》的事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警示:只有充分审题,才有可能正确阅读和理解古诗。

  二、未曾顾及七绝的诗体特征

  作为一种诗体,七言绝句以用最经济的手段来表现最完整的意境或感情见长,是最精粹的诗体之一。七绝这种以短小的篇幅来表达丰富深刻内容的特征。规定了诗人在写作时必须比写篇幅较长的诗歌更严格地选择所要表达的内容。摄取其中具有的典型意义,以能够从个别中体现一般的片段加以表现。《江南春》就符合这一规定:诗句所谓的“千里”是一般的整体印象。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是诗人记忆中个别的片段图景,用于反映“整个江南地区春意盎然”这一典型意义。

  此外,七绝的形式自然地将全诗一分为二:前面两句形成一个意义单元,后面两句形成另一个意义单元。诗人若欲七言绝句意味深长,则前后两个意义单元应形成相反而能相成的关系。就《江南春》的内容而言,其相反相成的关系如余恕诚鉴赏文所言:前两句描写出了江南的晴色,即江南春景中明朗的一面:后两句则勾勒出江南的雨色,即江南春景中暗淡的一面;二者构成层次丰富的江南春景图。就《江南春》所蕴涵的情感而言,其相反相成的关系由“南朝”和“多少”两词提示出来:前两句表达了对自然大化生生不息的欣羡,后两句则由对历史的回顾透露出人文之盛难免衰亡的伤感。这两种情感因素的对比是很鲜明的。若依杨慎的观点将第一句中的“千里”改为“十里”。那么由于十里之地容不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诗意相互扦格,其在语义上形成张力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中国古诗体式丰富,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的功能各自不同,绝句、律诗、歌行与乐府的规格也迥然相异,这是诗歌发展自然形成的经验。我们若想判断一首诗在艺术方面的得失,审体即站在诗体的高度审视字、词、句的合宜性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否则,就有可能像杨慎那样死抠字眼而不着要害。

  三、忽略了文学创作的特殊性

  古诗通常是不容易被理解的,因为诗人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是微妙的。就像《文心雕龙?物色篇》所说的:“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读者若对诗人创作状态作简单化理解,鉴赏结果就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就《江南春》而言,杨慎既然觉得十里之内,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都可以看到,那么他显然认为杜牧是通过定点观察而形成诗句的。实际上。杜牧所闻所见。未必是拘于一隅而得,也有可能是对行吟途中江南景色所作的一种概括。因此。我们可以辩驳杨慎:“非拘一隅观奇景,一路行来都是春。”

  还有其他可能。比如《江南春》所写的景色,也许是杜牧登山瞭望所得。根据经验,登高者视力所及。要远在十里之外;而且在视线模糊处,登高者自然会将视线沿着遥远的天空作无尽的延伸,从而有胸怀千里万里的感觉。正是因为有这种心理惯性做基础,所以杜甫《登高》所谓的“万里悲秋”才不使人觉得突兀,而《江南春》用“千里”一词也就自然可以成立。因此。我们又可以辩驳杨慎:“登高望远宜骋目。千里江南入眼来。”

  退一步说,即使杜牧是拘于一隅定点观察而形成诗句的,也符合创作规律,因为思维从现实时空超脱出来并由联想而生发兴味,正是文学作品的重要本质。这一点古代的文艺理论家早已有明确阐述。如钟嵘《诗品》卷一云:“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针对杨慎的不满这样解释“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妙意:耳目所怡悦者。方圆不过十里;而游春之兴致,则遍在千里之江南。兴致既发,则心趣远出耳目所及,而转成千里之妙想,这正是人人心会而诗人能说的佳境。因此,我们也可以辩驳杨慎:“纵拘一隅观奇景,千里视通未足疑。”

  根据一般的文学原理,古诗创作一方面要源于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则要超越生活经验,而后者恰是诗的精华之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古诗时,不仅要有根据事实以解释词句的求实态度,更要有超越事实以会通诗心的审美眼光。杨慎在理解《江南春》时,由于片面强调了诗作内容应等同于生活经验。而封闭了自己审美的心灵。

  四、结语

  清代谭献曾在《复堂词话》中提出“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的基本鉴赏原理,这当然也适用于古诗的阅读与理解。但读诗者用心的自由性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即以不对作者的用心产生误解为前提,否则就会像杨慎误读《江南春》那样,将诗人的匠心视为瑕疵,而将自己的误解当成高论。总之。本文通过对杨慎误读《江南春》的原委进行辨析,得出了一条阅读经验:对古诗进行鉴赏与评价,读者用心的发挥应建立在审题、审体、审美的基础上。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13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了解古诗学习方法。教材分析:

  杜牧的《江南春》不仅仅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风景画,而且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表达出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作者通过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招风等一系列意象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春景图:

  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杜牧及古诗相关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春天风景图片,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2、

  3、请学生说。(2—3名学生)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词语,我们也来读读吧。出示:春暖花开

  春意盎然

  姹紫嫣红桃红柳绿草长莺飞莺歌燕舞

  4、生齐读。

  3、引出诗题: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天是一首歌,春天是一幅画,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千古名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杜牧的脚步,一步一景,去感受他笔下别样的江南美景。

  4、板书课题:江南春(生书空),学生齐读,从这个题目中知道什么?

  5、解题:生:这首诗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色。过渡:现在就让我们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吧。

  二、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难读的字可以对照生字表,注上拼音)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师过渡:谁来给大家读读,看看能不能做到读准字音。

  3、检查学习效果:出示整首诗

  (1)指名分行朗读,相机正音。直到读正确为止。齐读。

  (2)课件演示出示“旗”,生说说注意的地方,演示笔顺,师范写,生描红。师:生字我们会写了,字音我们也读准确了。配上音乐再读读,你有什么感受?

  (3)指名读,进行比较,评价,读得不好的再读。在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轻重、延长、停顿)

  2(4)老师引读,师生配合读。齐读。

  师过渡:这首诗如果要读得更有韵味,我们还必须了解诗歌的意思。平时,在读懂诗歌意思方面,你有什么高招吗?(生:词义,句义,查背景)

  三、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1、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棒。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讨论诗句的意思,或不懂的地方。

  2、课件出示再读要求:借助工具书,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讨论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打“?”。(动笔写一写、记一记)  3、生小组内讨论,师巡视指导。

  4、(反馈)学生交流。

  抓住:“南朝”、“楼台”、

  “四百八十寺”等词,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师过渡: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其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图文结合,诗意也就了然于胸。

  (一)学习第一行

  1)、指名回答:

  抓住“莺啼”“绿映红”,理解“千里”所描绘的范围之广。

  2)、师出示画面,引读第一句:在广阔的江南水乡,处处是莺歌燕舞,处处是桃红柳绿,处处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无处不洋溢着浓浓的春的气息,看到此景,你会不禁吟诵道:(——千里莺啼绿映红),你会吟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指2—3名学生),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千里莺啼绿映红)。3)、师引读:作者杜牧和我们一样,也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了,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不禁吟诵起来:(——千里莺啼绿映红)。

  过渡:千里江南,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这番绿意盎然的春景,还有人们临水而居的那一番惬意!从哪一行诗里读懂的?

  2、学习第二行

  1)、你读懂了什么?也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2)指名说。抓住:“水村山郭”、“酒旗风”、

  34)、课件出示图片,师引读:置身于这依山临水、酒旗迎风招展的江南小镇,你想起了这句诗:(——水村山郭酒旗风),你也想起了这句诗(——水村山郭酒旗风),我们想起了这句诗((——水村山郭酒旗风),如此清幽雅致的小镇,诗人更是诗兴大发,吟道:(——水村山郭酒旗风)

  5)、过渡:江南的春日别有一番风味儿,极目远眺,我们看到的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6)、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所描写的内容吗?同座位交流。

  指名说。

  (二)后两行

  1、师:提问,诗歌的前两行写的是什么?(板书:江南美景)

  诗歌的后两行又写了什么呢?

  2、要了解这些,我们要了解什么呢?(南朝和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牧)。(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总结)介绍背景资料:

  (1)(出示: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祈求神明保佑。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2)杜牧(803-852),唐代诗人。他的诗或忧虑朝政,或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与同情,或抒写对历史兴亡成败的深沉感慨。(忧国忧民)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国家渐渐衰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当朝的统治者却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灵保佑,永保江山稳固。

  3、如果你是诗人杜牧,你会对当时唐朝的皇帝说什么?(生:希望建寺院保佑江山是不可能的;南朝早都灭亡了,我们唐朝还仿效他们,早晚也会灭亡;这样的做法只会加速大唐王朝的灭亡)

  4、是呀,所以当诗人看着烟雨朦朦中南朝遗留下来的座座寺庙,内心不禁担忧起来:(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

  5、诗人在担忧什么?(唐朝也会像南朝一样灭亡)

  (斗转星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淫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板书:烟雨楼台)。

  6、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中的美,也读出了诗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担忧——(板书:忧国忧民)。

  8、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这种赞叹之中的的点点哀愁吗?自己先试试。(指名读)

  9、当回小诗人,到前面来吟一吟怎样?

  1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熟读成诵,吟出诗韵

  1、师:杜牧的笔下,盛开的是春天千里江南的美丽画卷,寄托的却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古诗学到这里,你是否已经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独特的情感了呢?就让我们再一次带上对江南春天喜爱,与作者一同去欣赏吧。

  2、播放视频。(欣赏吟唱)

  3、在古代,很多诗不仅仅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感情而作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诗可以用来谱成曲,吟唱出来的。吟吟唱唱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4、我们也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唱唱吧,(生同座位练唱)。

  5、指名唱,小老师领唱。

  五、拓展链接,温故知新

  1、(游戏)出示诗意,寻找诗句。(男生、女生分别读诗意、诗句。齐读,背诵。)(巩固理解基础上,读出江南春日的美好和作者的忧伤)师:同学们已经把这美好的江南春光深深地揉进我们的记忆里了。

  2、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古诗,在课下我们也要学习古诗,这就要我们掌握古诗学习的方法,师生小结古诗学习方法: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再读古诗:明意悟情。3)、熟读成诵:吟出诗韵。

  3、学法迁移。我们可以用这节课学会的方法课下学习更多的古诗。

  六、作业:

  1、默写《江南春》。

  2、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七、板书设计

  江南春

  杜牧(唐)江南美景

  忧国忧民之情烟雨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