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古诗两首》教案

2023-08-01

《24、古诗两首》教案 篇1

  【课文】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一、看拼音写词语

  ɡǔshī zhúlín tónɡnián huánɡhé ɡuānbì lìzhènɡ

  ( ) ( ) ( ) ( ) ( ) (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牧童骑(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 )。

  2、( )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 )。

  3、这两首都是描写( )季节的古诗。

  三、找意思相反的词,连一连。

  闭立先阴捕

  坐开放放晴

  四、猜一猜,选一选

  柔 闭 所 牧

  一户一斤米( )骑牛写文章( )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你会背哪些古诗?(指名随意背诵古诗)你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谁认识。(板书:古诗(加拼音)。(会的学生当小老师教教不会的。然后集体交流并书空“古”。)你会背几首古诗?(板书:首(加拼音))哪位同学认识这个“首”字?(指名读字、正音、扩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板书:课题)

  雨后的早晨,当我们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时,你有什么感觉?(生可以根据切身经历来回答,也可以想象着来回答。)一千多年前的孟浩然跟你们有同感,他以诗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春晓(板书:春晓)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边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样记住“眠、处”的?(生汇报识字方法。)

  点拨:

  (1)“眠”是形声字;它是什么意思。

  (2)“处”是翘舌音,也是多音字,还念chǔ;与“外”区别;书空。

  3.说一说:诗中写了春天什么时间的景色?又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点拨:

  (1)鸟的叫声是什么样的?(幻灯出示:( )的鸟叫声)

  (2)播放风雨声,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看到飘落的花瓣,你有什么感受?

  (4)结合每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古、诗、首、眠、处、闻、声、多、知

  2.认读、组词,用“到处”说话。

  3.观察“处、声、多、知”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重点指导“处、声、多”。

  5.学生描红、临摹。

  六、课后作业、扩展活动

  积累咏春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干些什么?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目睹了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人留下了一首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板题,生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舌音。

  (2)“烟”韵母是前鼻韵母。

  (3)“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认记(立+里)。

  (4)“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5)“忙”书空;扩词;用“急忙”说话。

  3.自读古诗,然后谈一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

  点拨:(1)纸鸢:风筝。

  (2)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演示课件或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4.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音乐听xx同学朗诵这首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指名配乐朗诵)

  5.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6.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配乐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7.练习背诵课文。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醉、烟、童、散、忙”。

  2.连词认读生字。

  3.观察“忙”的结构特点,说说这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指导、示范书写“忙”字。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除了《春晓》《村居》以外,还写了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可以出示教师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24、古诗两首》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诗、童、闭、林、黄、立”等6个字。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所见》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诗、童、闭、林、黄、立”等6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读《识字4》中的儿歌。

  2、夏天了,知了在干什么?知了又叫什么?(蝉)

  3、出示图,认记“蝉”,理解“捕鸣蝉”。

  4、揭题,读题。

  二、初读古诗。

  1、出示情景图,师范读(感知课文)。

  2、自由读《所见》,要求读准字音。

  3、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

  5、指名读,评议。

  三、认记生字。

  1、出示“牧、闭、立、捕、蝉”。

  2、认读生字(各种形式)。

  3、小老师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组长考察大家。

  5、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4、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

  5、当一当诗人(配乐读)。

  五、指导背诵《所见》。

  六、指导写字“诗、闭、童、立”。

  第二课时

  《小池》

  课时目标:

  1、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池、惜、阴、晴、柔、露”6个字。

  2、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背《所见》。

  二、出示课题《小池》,读题。

  三、自学古诗《小池》。

  个体自学

  1、学生自主读古诗。

  2、自主圈出生字,学一学。

  3、自主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互相读读这首诗。

  2、请读得最棒的小朋友带读有困难的同学。

  3、小组负责认记生字。

  4、讨论组员中不明白的地方。

  全班交流反馈

  1、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2、夸一夸,帮一帮。

  (1)各组派代表读古诗,评议。

  (2)展示:说说你们组自己学懂了什么?

  (3)帮一帮:说出需要帮助的地方。

  4)点拨(结合指导朗读)。

  四、诵读古诗。

  1、朗读比赛。

  2、背诵古诗。

《24、古诗两首》教案 篇3

  预习提示: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 利用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义。

  3. 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4. 搜集有关描写春景的诗词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作者描绘的意境。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古诗

  1.自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3. 指导读古诗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诗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先分组再全班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女生读,男生想象诗意。

  ②齐读。

  ③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上,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一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什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首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诗句。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了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情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五.课堂检测:

  1. 看拼音写词语

  jī  chǐ    qīng  tái   chái  fēi

  (      )  (      ) (      )

  2. 说说下面字词的意思。

  怜:        屐齿:

  扣:        柴扉:

  3.《游园不值》的作者是( )诗人(   ),诗的前两行(                 )

  (               )后两行(             )(              )。这首诗的千古名句是(             )(             ),读到这句诗,你的脑海里出现的情景是(                            )。

  第二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通俗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解释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的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读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再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阴

  为什么没形成树阴?(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了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

  走:跑。    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明说诗意。

  d.再看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 、寻”这叫动态描写。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四、小结

  这首诗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

  五、画一画,深化理解。

  我们学了这首古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板书设计:宿新市徐公店

  景  美丽     静态

  人  可爱     动态

  课堂检测:

  1.组词

  疏(  )      经(  )

  蔬(  )      径(  )

  2.多音字

  宿         落

  3.《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通过(  )(  )(  )(  )这些景物描写了(  )季节的景色,前两行(  ),后两行写(   ),抒发了作者对(      )的赞美和对(      )的喜爱之情。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春天的诗词?

《24、古诗两首》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所、牧“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背育古诗。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老师范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愿意将课外学飞的古诗背育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新诗。

  3、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画:

  (老师贴出图)

  谁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正在看什么)

  他到底看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读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

  1、自己读完古诗后,读给大家一听,互查读音。

  2、将本诗要掌握的生字圈出来读一读,同桌交流记忆。

  3、老师反馈:

  ⑴ 出示生字卡片:

  所、牧、蝉、闭、材、童、黄、诗、指名读准字音。

  边读老师边按诗的顺序摆放生字卡片。

  ⑵ 分析记忆:

  这么多生字怎样快速的记住呢?

  ① 熟字带生字:

  推──捕 蜻──蝉 共──黄 认──诗 

  听──所 意──童 亲──立 放──牧

  ② 编儿歌记忆:

  一户一斤米──所 人才进大门──闭 

  骑牛写文章──牧 由到共里共加队──黄。

  ③ 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将这些生字带入诗中,谁愿意给大家读读。

  (指多名学生读诗)

  2、自由读诗:

  结合图想想,诗人都看到什么啦?再与同桌交流。

  3、请学生简述诗意,老师相继补充:

  学生:诗人看到一个放牛娃骑着一头老黄牛唱着歌,他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树林。可他听到了蝉的叫声,想要去捉蝉,于是马上闭上嘴停止了唱歌。

  老师:同学们想像一下,闭上嘴的小牧童会怎样做呢?

  学生甲:骑在牛背上盯住蝉。

  学生乙:不,牧童从牛背上下来,准备去捉蝉。

  学生丙:牧童从牛背上下来站在地上,先看好目标,然后去捉蝉。

  老师: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大家说产应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呢?

  四、在意境中诵读古诗

  1、自由读练。

  2、扮演诗人到图画前诵读古诗。

  3、背育古诗。

  五、指导书写

  1、自己描红找关键笔画。

  2、教师出示范字:

  请学生说说关关键笔画。

  3、学生独立临写。

  4、同桌交换课文互相写。

  5、展示评价。

  六、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牧童 黄

  林

  所见

  摘 蝉

  闭 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古诗《所见》,说说诗人的名字。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词语:

  所以 所有 放牧 特 草 关闭 闭路电视 黄牛 特 童 古诗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古诗两首中的另一首诗。大家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小池。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诗是谁写的?

  (杨万里)老师简介: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人大多数也是描写自然景特的。

  2、借助拼音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

  池、惜、阴、晴、柔、露。

  学生边读老师边将生字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交流记忆方法。

  5、集体反馈:

  ⑴ 熟字带生字:

  地──池 明──阴 错──惜 情──晴 雾──露。

  ⑵ 编儿歌记忆:

  把矛放在木头──柔。

  6、再读古诗:

  看谁字音读得准。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听老师范读:

  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儿看出的?

  学生甲:夏天的景色,因为夏天荷花开。

  学生乙:夏天的景色,夏天的时候有蜻蜓。

  2、除了同学们说到的这些景物,你还从诗中看出有什么景特呢?

  学生甲:有泉水。

  学生乙:还有树。

  3、那还有没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

  (泉眼、晴柔)

  老师简单讲解:

  泉眼就是泉水流出的口。晴柔就是晴天的美好。

  4、根据你对古诗的理解,找到小伙伴再读读古诗。

  5、推荐读。

  6、练习背诵。

  四、课后延伸

  1、齐背13课的两首古诗。

  2、请每个学生收集描写夏天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五、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小池  惜 晴 柔

  阴

  露

  六、课堂作业设计

  照样子填一填:

  放:放牧 放羊

  牧:____ ____

  晴:____ ____

  惜:____ ____

《24、古诗两首》教案 篇5

  文本细读:

  《登鹳雀楼》是一首自古而今广为传诵的名篇,描写了登高望远所见,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还蕴涵一定的积极人生哲理。第一句写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世界的尽头渐渐隐没,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第二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的意中景象。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西向东,跟随黄河水向远方伸展。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景,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令人心旷神怡,这是陆地景,也是东望景。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从前两句的眼前所见引出了深沉思索和再上一层楼的行动。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就应该不断的向上攀登,迈上更高的一层楼。以“楼”收尾,很好的照应了题目。诗句看似平铺直叙,却既富含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又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正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修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彼此尊重,平等相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从中体会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不断的攀登。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想象读、合作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很多的.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对于背诵好的要给与表扬。

  2、师:今天我们就再来一起欣赏两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教师指名读古诗。 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你弄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收获,并随机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两首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含义。引导学生先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

  《登鹳雀楼》的后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欲、穷” 的意思。“欲”,“想要”的意思。“穷”,“穷尽”的意思。《题西林壁》的后两句写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重点理解“缘、此山”的意思。“缘”,“因为”的意思。“此山”,指庐山。

  4、朗读古诗,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诗句谈体会,谈看法。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要多听听学生的见解,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去领悟,教师只须相机引导。(教师引导学生《题西林壁》与《望庐山瀑布》对比)

  5、读一读,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古诗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诵读古诗,品悟诗情。

  1、想象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景色;

  2、合作读——和伙伴合作对读、轮读;

  3、“摇头晃脑读”“拍手击节读”。

  4、指名读,齐读。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缘”字:要认真观察结构、笔画,注意把字写紧凑。“岭”和“峰”这两个 字在比较中学习。

  3、学生独立书写。

  六、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回家搜集诵读古诗,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4、古诗两首》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边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是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解决。

  十、板书设计:

《24、古诗两首》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俺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同学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俺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知生字“庐、瀑”,并引导同学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⑴ 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知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⑵ 用自身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⑶ 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俺会认”,同学自愿认读自身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身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同学,激发同学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同学体验胜利的喜悦,调动同学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同学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身最喜欢的字,联系自身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同学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善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同学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同学一笔一笔地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大家学了什么呢?对,那么和诗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个时期的还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大诗人,人们把他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今天俺们就来读一首杜甫的诗《绝句》。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同学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

  教学反思

  诗,是语言的艺术;画,是线条色彩的艺术。诗画历来不分家,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杜甫的这首《绝句》不只是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教学时,俺让同学给诗配画,诗中找理由,构建课堂。在课堂上,俺故意让同学教俺画画,帮俺选颜色。同学的情绪非常高涨,无意之中就感悟了这首诗的很多语言特色(如“黄鹂、翠柳、白鹭、青天”),以及景色的层次感(如:首句写的是屋外近景,次句是远景,第三句是远眺,第四句是近景)。在析画、绘画、赏画中,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让自身感受最深的是当俺画好“一行白鹭上青天”时,俺班的画画能手程子月说出了自身的感悟:“老师,你画错了,你这样平的画没有画出白鹭上青天的样子,应该由下而上画,这样才是飞上青天。”是啊,就是这个“上”字写出了景色的动态美啊!在俺们的课堂上多让小朋友主动多让小朋友感悟多让小朋友发现,受益匪浅的仅仅是他们吗?

《24、古诗两首》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课文的两首诗均是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简易。

  学情分析:

  两首古诗简单易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细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

  教学目标 :

  1.通过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意思。能体会《访隐者不遇》描绘的情景,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教学目标 :

  (一)通过理解《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想象诗人描画的情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默写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诗句的理解,想象诗人描画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见教案后“资料”)。

  (二)教师范读,学生初读这首诗,查工具书,理解“隐者”“不遇”。

  (“隐者”,即隐士,隐居山林的人;“不遇”,没有见到。)

  (三)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寻隐者不遇”:

  板书课题、解题。“寻”,寻访。“寻隐者不遇”,意思是寻访隐者,没有见到。

  (四)齐读这首诗,再自由细读每一句。弄清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过程:自己小声说——小组议论——全班交流——教师补充订正——小结。

  第一行:“松下”,在松树下面,是在山林的一棵松树下面(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童子”,小孩,被寻访者的徒弟(点明了人物)。

  第二行:“言”,是说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寻访隐者,在松树下碰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徒弟。我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第三行:“只”,就;“此”,这。

  第四行:“云深”,云雾迷蒙;“处”,地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五)反复诵读,想象诗人描画的情景。

  隐者在云雾迷蒙的山中采药,连小徒弟都找不到,可见山的高大幽深。

  (六)指导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学习《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   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五、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24、古诗两首》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悟诗中蕴涵的诗意。

  4、激发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字和有感情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蕴涵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快乐的夏天正笑着向我们走来。夏天里,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让咱们一起先到小池边去看看吧!

  二、学习古诗

  1、学习《小池》:

  ⑴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① (课件出示小池图,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池”还是生字呢,谁能读读?看了图,你知道“池”字为什么有三点水了吗?

  ② 师:你觉得小池的景色怎么样?

  抽生交流,相机指导读好课题。

  ③ 师:杨万里爷爷还把这美丽的小池塘写进了一首很美的小诗呢!想不想不用老师教,自己试着读读啊?读的时候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这次读老师有个要求:把字音读准,诗读通顺。如果你觉得满意了,就打个胜利的手势。

  生自读、指名读。

  ④ (课件出示整首诗,生字以红色出现)师:这首诗中还藏着5个生字娃娃,会读吗?

  自读,抽读。

  师:能给“惜”找朋友吗?(可惜、爱惜……)相机贴上“可惜”“爱惜”这两个词。

  给“晴”“柔”找朋友。相机贴上“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⑵ 再读古诗,读中悟情:

  ① 小朋友这么快就认识了5个生字娃娃,真了不起!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得更流利,咱们来分组比赛比赛吧!

  ② 指导有感情朗读:

  在这美丽的小池边,你看到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读好相应句子:

  a、第一句:

  师:对!有一圈一圈的波纹。告诉你吧!这些小波纹是从水底下的泉眼冒出来的。出示:泉眼 齐读。

  师:仔细听听,听到冒水的声音了吗?

  (课件出示:泉眼无声惜细流)师:泉眼里的水流得多安静啊!怎样才能读才能让人觉得泉水在静静流淌呢?

  自读、抽读、师示范读、齐读。

  b、第二句:

  师:你看见了怎样的树?树姑娘站在小池边,好象在干什么?

  师:树姑娘正专心地打扮自己呢!让咱们读得轻些,可别吵着她了。

  指导读好本句。

  c、第3、4句:

  师:你还看见什么呢?怎样的荷叶?荷叶有哪些形状?

  生:有圆圆的荷叶、弯弯的荷叶。

  师:告诉你吧,这弯弯的荷叶是刚从水面长出的还没展开的小荷叶。

  (课件演示:一只蜻蜓飞过来,落在尖尖的小荷叶上)仔细看看,你又能看见什么呢?

  (课件出示3、4句)多美的荷叶,多可爱的蜻蜓呀!

  指导读好本句。

  ③ 那谁能把这幅图连起来美美地讲一讲?

  同桌互讲、抽生讲。

  ④ 多美的小池呀!一起美美地齐读整首诗。

  ⑶ 引导背诵:

  师:这么美的小池,想把它永远留在大脑中吗?

  自己背。

  (课件只出示小池图)配乐背诵。

  2、学习《所见》:

  ⑴ 总结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导入第二首诗的学习。

  师:孩子们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借助拼音把古诗读得又正确又流利,还把图讲得那么美,把诗读得那么有感情。咱们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第二首古诗吧。

  ⑵ (课件出示第二首诗的情境动画)生看,再抽生说说自己见到的有趣的事情。

  ⑶ 师:刚才你们所见到的这件有趣的事情就是咱们要新学的古诗。

  (课件出示整首诗)齐读诗题。

  ⑷ 分小组合作学习:

  比比哪组小朋友最先能借助拼音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抽小组汇报,给表现最佳的小组发合作学习星。

  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呢?

  相机指导读出感情。

  ⑸ 有感情齐读古诗。

  ⑹ 指导背诵。

  ⑺ 想想:

  牧童捉到蝉了吗?他怎么去捉的呢?

  三、拓展延伸

  看图学唐诗《池上》。

  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我们今天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这首诗。明天咱们比比看,谁学得最好。

《24、古诗两首》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悟是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具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出示课件庐山画面。)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两行描写看到的景物。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后两行是作者的想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绝句》)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ò)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四、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五、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六、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七、推荐书目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24、古诗两首》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正确感知诗的大意。

  一、回忆引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

  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

  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

  三、精读感知《石灰吟》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

  ②锤:敲打。击:撞击。

  ③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大意是: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大山上采下来。烈火焚烧自己,却也只把它当作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还是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4、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这里诗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宁为玉碎,不断瓦全的志气。

  5、指导朗读。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坚贞、高洁的志向,应用赞美、高亢的语调朗读。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①理解字词。②说说诗意。③看图想像。④朗读体会。

  2、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遇到不懂的再互相帮助,老师可以以合作比较好的一组为模范,渗透地进行全班指导。

  3、师生讨论。

  ①理解字词:

  吾:我。 洗砚池:书画家洗毛笔砚台的水池。

  池头:池边。 树:这里指梅树。

  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 乾坤:天地。

  ②指名说说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让人来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让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看图想像: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操?

  ④朗读体会。

  有自豪、高亢的语调反映出诗人的坚贞、纯洁。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五、作业超市:

  1、指导学生写字

  锤 焚 这两个字要结合偏傍进行指导。

  乾 坤 这两个字较为难写,注意左右的配合。

  2、试着选一首诗有感情地背给同桌听。

  3、完成字词练习。

《24、古诗两首》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楚潋”等4个生字,会写“断楚”等9个生字。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4、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出”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今天我们将和唐宋两位大诗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门山、杭州西湖去游览一番。出示课题。

  二、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1、自由放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提示七言诗的停顿规则。

  4、再次朗读,读出节奏。

  三、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

  1、提问:天门山是几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条江?学生回答,表扬学生会看注释。出示古诗《望天门山》“开回出来”四个字红笔标示。

  让学生根据注释讲一讲意思。

  2、教师引导:默读古诗,看一看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

  3、指名交流。

  4、教师梳理:滔滔的江水冲断了天门山,把天门山从中劈成两部分,汹涌而下。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涡。所以称“回”。刚才有同学讲“出”是青山的动作。青山真的会移动出来吗?

  5、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漂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那么课题是《望天门山》,作者在哪里望见的天门山?(引导学生更加明确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乐朗读。其他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讲述刚才想象到的画面。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把刚才想象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2、全班齐诵。

  五、理解并感情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1、根据注释,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释,及时引导。

  2、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总”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读诗句。师生接诵,全班齐诵。

  六、拓展积累与运用

  1、我们的祖国风光秀丽,引得无数诗人都歌颂它。你还知道哪些诗句?

  2、学生交流,会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诗《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试着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讨论后理解大体意思。

  (4)师生对读、接读、齐读、熟读成诵。

  4、创设情境加以运用。

  配乐《高山流水》,师语言描述:我们的祖国美丽如画,当你来到江南,看到青山绿水时,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诗句——(生);当我们来到洞庭湖边,看到湖光山色,不禁放声朗读——;当我们来到茫茫大草原时,禁不住——;当我们看到巍峨的泰山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当我们荡舟西湖时,不禁想起苏轼的——;当我们来到乘船沿着滚滚的长江顺江而下,望见雄伟的天门山时,我们不禁朗诵——。能把这首诗写下来吗?

  5、默写《天门山》

  (1)仔细观察生字“断、楚”老师提醒“楚”的中间部分。

  (2)学生默写。

  (3)全班展示。

《24、古诗两首》教案 篇13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其它写秋的古诗。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像呢?

  3、出示教学挂图。

  4、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5、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呢?

  6、自由读诗《山行》

  7、找出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组词认读。

  石径、斜坡、枫林、于是

  3、出示生字果树一棵测认读情况。

  4、指导书写。

  于、首、枫(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三、学习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

  (1)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2)提问: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有寒冷的秋风、飘飘的白云、几户人家、火红的枫林

  (3)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火红的枫林)

  (4)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谁红?枫叶比二月花(春花)还红。

  (6)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7)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诗意。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

  在飘着白云的地方居住着人家。

  停下车是因为爱这傍晚的枫林,

  秋天的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红。

  (8)出示平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朗读诗歌。

  (1)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2)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

  6、齐诵诗歌。

  注意重读以下词语:寒山、石径斜、生处、枫林晚、二月花

  7、背诵祷歌。

  四、拓展学习

  一、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侍

  作业设计

  一、背诵古诗

  二、看拼音写词语。

  yi shou fengling yu shi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