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3-08-01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中心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文章开门见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齐读)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读好这句话)

  3、古今中外,涌现了多少人才,多少成功者,文中选取的是哪两个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那你能读好这些与他们有关的词语吗?

  史学家  滚瓜烂熟 高声朗读 抓紧时间 编成巨著

  生物学家 毫不气馁 急起直追 远渡重洋 产生影响

  二、走进故事,品词析句

  1、打开课本,轻轻地朗读课文的2、3自然段,边读边想:故事中的司马光和童第周他俩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们是怎么得到这些鲜花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司马光,大家都熟悉吧,你能用两到三句话向大家介绍一下司马光小时候和长大后的两个事例吗?

  交流:1、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通过朗读读出你的理解)

  (1)从这段话你可以看出什么?

  哪些词可以看出司马光很勤奋?(提示:“滚瓜烂熟”,读出了司马光背书背得熟练“一直”,是说司马光读书时没有休息“一遍又一遍”是说司马光读书读了许多遍)

  (2)老师请大家注意这个字“躲”,自己读读这句话。他为什么要躲起来呢?

  透过这“躲”,我们能看到这样一幅幅画面:

  春日里,彩蝶翩翩,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夏日里,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________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________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3)他这样躲起来读书,为的是什么?(交流)

  2、(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1)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点出:稍微朗读)

  (2)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我们也来读读,来用这个例子来提醒提醒自己。齐读)

  3、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1)《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著名的史学巨著(点出重点词语),它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目的是让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所以说它是著名的史学巨著。

  (2)就是这样一部巨著,花费了司马光整整19年的时间,这是何等漫长的19年啊,19年,你能想象司马光是怎样度过的吗?试着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3)19年的夜以继日,19年的废寝忘食,终于编成了《资治通鉴》。容易吗?(读好这句话)。他手中的鲜花是怎么来的?(出示:古今中外……)小时候要勤奋,长大后也需要勤奋。

  4、那17岁才进中学大门的童第周又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呢?

  交流:出示: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1)童第周的基础比别人差多了,他的考试成绩平均分才40多,学校建议他退学吧。但他呢?

  (2)正因为他的基础比别人差,引读:每天______________,晚上_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__

  (3)这儿虽然没有童第周的想法,但从他的动作我们能推想,他在想什么?

  在他心中有着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朗读)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4)经过半年的努力,童第周的成绩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这正应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朗读)

  (5)长大后的他也不忘勤奋努力,攻克了难度很大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来读好这句话。(出示:后来他……)

  (6)这个例子再一次告诉我们,再次出示:古今中外……

  三、对比感悟

  1、他们俩有什么共同之处?

  (1)两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都十分勤奋。

  (2)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他们俩有什么不同之处?

  (1)请你读读这两句话,你就会发现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不同之处的。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2)小结:看样子,基础好的人要想成功必须勤奋,基础差的人要想成功也必须勤奋呀。勤奋是成功的唯一法宝。

  3、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了,他们取得的成就就像鲜花那样灿烂。

  4、出示词语:让我们再来回忆这两个小故事。

  史学家  滚瓜烂熟 高声朗读 抓紧时间 编成巨著

  生物学家 毫不气馁 急起直追 远渡重洋 产生影响

  (学生练说:司马光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是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是圆木做成警枕,“抓紧时间”,经过19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编成巨著”。生物学家童第周付出的汗水和心血那是在成绩落后的情况下,“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是长大后“远渡重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影响”。

  5、一遍一遍地读着课文,让我们越发感受到成功是多么的不容易啊!这真是---朗读:古今中外,每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三、走出故事,拓展延伸

  1、课文学完了,但有一个词,一种精神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中,那就是---“勤奋”。

  来,读读这些名言吧。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华罗庚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英)卡莱尔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美)爱因斯坦

  ·科学的未来只能是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年轻一代。——(前苏联)巴甫洛夫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邱老师

  2、你的感受呢?在书上写下一句话,抒发你的感受。

  3、交流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勤奋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悬梁刺骨,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囊萤映雪……小时候需要勤奋,长大了更要勤奋,老师相信,勤奋定能让更多的人走向成功!(板书)

  2、同学们,记住这句话吧: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作业

  搜集勤奋成材的小故事讲一讲。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之二

  佚名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检查第一段背诵情况。

  二、细读第二段。

  1、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读后交流,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细读第2自然段。

  ⑴同学们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从这个故事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看出司马光小时候就聪明过人)

  ⑵司马光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用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抓住“19年时间”可见时间长,“著名”、“巨著”可见不同一般,可向学生简介《资治通鉴》,进一步更了解成就之大。

  司马光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容易吗?从哪个词可看出来?(指出“终于”一词说明《资治通鉴》是司马光花费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怎样读好这一句?

  ⑶自读课文讨论:司马光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

  交流:a.小时候别人玩的时候他仍读书。

  b.长大后用“警枕”的自励自勉。

  ⑷出示:小时候,别人玩的时候他仍读书。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你较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抓住:“每当”、“却”、“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等词体会司马光的惜时,读书次数多、时间长、程度深,以及对比手法更突出了司马光的勤奋)

  如何读好这一句?自由练读,读给同桌听,推荐读,注重评议。

  ⑸文中“警枕”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⑹小结:司马光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天资聪颖过人,也同样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能获取成功的硕果。

  ⑺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

  3、细读第3自然段。

  文章除了写司马光勤奋的事例外,还写到了童第周。

  ⑴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童第周与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哪些词可看出来?(起步晚,基础差,抓住“17岁才进中学”、“学习成绩很差”)

  ⑵但“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⑶“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付出艰辛的劳动)

  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他远渡重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简介“青蛙卵剥离手术”体会“高难度”。

  ⑸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会取得成功?

  交流:抓住“毫不气馁,奋起直追”、“天刚亮……就”、“睡觉前……总要……还”等词句体会,怎样读好这些句子?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⑹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勤能补拙”,用划出。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勤奋”的名言?(多搜集)

  ⑺自由练读第3自然段。

  ⑻指导背诵第3自然段。

  教师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算暴自弃权。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证明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成功者的成功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除了司马光、童第周外,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名人勤奋好学的事例?(推荐读课外书)

  4、细读第三段。

  ⑴自由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

  ⑵齐读最后一句话,(抓住“只有……才能……才能”体会勤奋的意义)

  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司马光只有( ),才能( )。童第周只有( ),才能( )。

  ⑶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⑷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5、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以课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习他们那种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精神,相信你们在人生旅途中有所作为,为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作业 :

  1、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滚瓜烂熟 史学巨著 毫不气馁 名列前茅 勤能补拙

  2、背诵课文。

  3、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 ) 悄( ) 社( ) 梁( ) 渡( )

  末( ) 稍( ) 杜( ) 粱( ) 度( )

  板书设计 :

  13、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成《资治通鉴》

  勤奋是通往

  理想境界的桥梁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之一

  执教:武进区卜弋中心小学 王鸿艳

  简评:武进区卜弋中心小学 万小强

  学习内容:小学语文第七册13课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要大胆、独特。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讨个中原因,对于学生深刻领悟勤奋的巨大作用,无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自学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要有一定的内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层次递进,要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要有足够的思考强度,值得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可以记录课堂上随机产生的佳词妙句。注重这种积累,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学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课上完了,学生系统地整理学习的收获,将思考、感悟、情感形诸文字,是学习过程的延伸,是学习效果的深化,是语文能力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附、板书: 13说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写《资治通鉴》 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勤

  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 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勤能 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奋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2

  教学设计简介:《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奋”,开头鲜明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间通过叙写富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加以证明,最后总结全文,呼应开头。这样的文章如果按常序说教,可能学生不太有兴趣,也难有什么实效性。我想,课文本来就只是一个载体,不应该把读懂文章作为单一的目标,于是我决定尝试聊天式教学,把课文观点作为聊天的一个话题,把领学生与文章对话作为一个总训练点。所以,文章被我有计划有目的“肢解”了,教学时从了解作者观点入手,然后按“品成功—品勤奋—品不同”三个小训练点顺序品读两个典型事例,最后再次回顾作者观点,并引入名言加以深化。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切身领会作者说明观点的文思,同时让课文中心在有实效的对话中一步步显现,进而深入人心。

  教学过程:

  一、            写课题,谈话引入:“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

  二、            初读课文,了解作者观点。(训练点一)

  1、引导学生回顾平时对“勤奋”一词的理解和运用。

  2、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找出作者对勤奋的观点,用横线画出来。

  3、指名读找到的句子,适时出示: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4、指名说第一句话的意思,齐读。

  5、教师范读后一句话句子,第一次强调“只有”,第二次强调“一生”,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齐读这句话。

  三、            精读课文,了解司马光、童第周的成功来自勤奋。

  1、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 说一百遍、一千遍呢?          那怎样你才相信?    (师适时小结: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2、作者举例了吗?  举了谁的例子?   怎么不举老师的例子?   (师适时小结: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3、 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学生轻声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训练点二)

  1)解读写司马光成功的句子。

  指名读,师: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资治通鉴》。

  2)解读写童第周成功的句子。

  指名读,师:童第周的成功,关键体现在那个词上?   (影响。)

  4、师:他们的成功是什么? (勤奋。)  学生自读课文,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进行品读。(训练点三)

  l        品读写司马光勤奋的句子

  1)指名读写司马光勤奋的句子,教师适时出示:

  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师:上一句写他什么时候勤奋?下一句呢?这就叫做—— 一生勤奋。   

  3)指名读第一句话,适时理解“滚瓜烂熟”和“一遍又一遍”。

  师:无数遍的读书,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这就是——勤奋!

  齐读第一句话。

  4)指名读第二句话。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对比体会睡觉用“警枕”的不舒服

  5)师:司马光却自己亲手做了这种枕头来烦自己,还管它叫作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的意思。)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吗?生回答,师适时引到“勤奋”的主题。

  6)学生自由读、齐读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l        品读写童第周勤奋的句子。

  1)指名读写童第周勤奋的句子。师:从这两句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谁知道?(起早贪黑。)

  2)师小结:童第周起早贪黑的学习,每天如此,这同样是——勤奋。

  3)齐读这两句话。

  5、对比两个事例的异同。(训练点四)

  1)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看看。

  2)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出示:抓紧时间  睡觉时  天刚亮  睡觉前)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珍惜时间)

  3)出示句子: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4)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司马光是古代人,童第周是现代人。)

  师:这又能说明什么?(古今中外,每个成功者都要勤奋。)

  5)师:还能读出什么?(引导学生区别出二人的起步不同)

  6)师:但他们最终都成功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四、            揭示主题。

  1)师指出示的句子一:学到这里,你相信作者的观点了吗?齐读。

  2)出示: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聪明与否,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容老师

  3)指名读和理解第一句话。这句是说谁的?(司马光)

  4)指名读和理解第二句话。这句是说谁的?(童第周)

  5)指名读老师的话。知道是写谁的? (不仅仅是写他们两个人的,也是写给所有的同学的。但愿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远大理想!)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勤奋)

  此文转载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中国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国人。(及时而巧妙地将一些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育人与教书融为一体)请生读(正音:qin)。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从“勤”字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勤奋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新授

  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 指名说。

  2、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①、理解第一句:生读,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对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只有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观点。)

  ②、理解第二句。师读第一遍(强调“只有”一词):听出什么来了?(引导学生体会:要想有所作为,只能靠勤奋)生齐读。

  师读第二遍(强调“一生”一词):听出什么了?(引导学生体会:要坚持不懈的勤奋,才能成功)

  生齐读以上两句话。(教给学生读悟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3、学习事例

  ①、师: 师: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举他们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②、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划出能体现出他们“勤奋”的句子。(打破了常规的“程序”,采用了“倒叙”,有三方面好处:先在学生心中树起成功的典型,为下面的“说勤奋”蓄势;接下来的教学不必在这上面纠缠,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洁,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和教学重点;承接上一个环节,使得整个教学环环相扣,一脉相通。)

  ③、学习司马光的例子

  出示投影: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根据时间上的不同,让学生体会:一生勤奋)

  教师要抓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警枕”等词,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师: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

  ④、学习童第周的事例

  生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起早贪黑”一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⑤、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

  出示投影: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

  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指名说)

  小结:(深情地)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刘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先单独学习童第周和司马光勤奋事例,再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领学生逐层感悟)

  三、延伸与拓展

  1、出示投影: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引导学生体会:不管你有多聪明,也不管你基础有多差,都要靠努力,才会成功。)

  (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延续和提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里得到一次升华。)

  2、请看几句名人名言

  出示投影: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家”的刘老师

  (生自由读,说说自己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3、小结:但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4、生齐读名言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议论文的格式说一说勤奋的重要性。

  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以往学习的记叙文所不同的文章——议论文。(教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议论文与记叙文有什么不同吗?老师相信同学们打开课本后认真读一读就会明白的。

  (点评:直接揭示课题,然后开门见山地指出本篇课文的体裁与以往课文的不同,让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本课的学习任务。)

  师:同学们,你们需要多少时间来读课文?(学生说3分钟、5分钟、10分钟,最后统一为10分钟)(这时对学生提出要求,一是读方面,通过练习朗读要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长句要会破句;二是生字方面,要做到四会,会读、会写、会默、会理解,待会老师要来默写。)

  生:读课文。

  (教师巡回检查,特别注意上官志浪、范文杰等)。

  时间到,让学生停下。

  师:10分钟时间已经到了,有多少同学愿意来读一读。(举手的人只有十几个)没关系,我们练习得不多,能读的人先来试一试好吗?

  生:读课文。

  (读完后学生评价)

  生:我觉得崔玲刚才读的时候太紧张了,所以速度太快了,但是她读得很流利。

  生:她刚才读的时候,最后一句话读得不是太好,她把句子读破了。

  师:崔玲,你能否找一位同学和你比一比,看看你是不是比他读得好。

  生:我找符莉莎。

  生:读课文。

  读完后齐声鼓掌。

  师:从大家的掌声中,老师已经知道同学们都觉得符莉莎读得不错。那你们现在愿意跟着符莉莎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吗?

  生:愿意。(齐读课文)

  师:不错,同学们课文读得都不错,下次要争取自己站起来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点评:这一教学片断先让学生练习朗读课文,然后指名几位学生朗读课文,再是让全班学生齐读。这实际上是教师从全盘出发,先让学生读熟课文,在为引导学生探究议论文的格式铺垫蓄势。)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能否用一段完整的话来说一说勤奋为什么重要呢?

  (只有两个人举手)

  师;看来老师这处要求对于同学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没关系。同学们,其实议论文有一定的写法:摆出观点——举例证明——深化观点。那么这篇文章什么地方是观点?是什么观点?具体事例是什么?什么地方又是深化观点?

  (马上又多了五、六位同学)

  师:有好几位同学已知道了,我们就先请他们来说一说。

  生:学生按照议论文的写法复述课文。

  (能大概地把课文复述出来了,但是太简单。)

  师:你们对他刚才的回答满意吗?他刚才的回答是不是能充分说明老师提的问题?

  (好几位学生提出来觉得太简单,特别是举例证明部分太简单。)

  师: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样说才好?事例部分能不能证明观点,也就是说明“勤奋的重要性”?老师先请一位同学来把事例部分复述一遍。

  生:复述事例部分。(还不错)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的事例部分复述得怎么样?能不能证明勤奋的重要性?

  生:都认为这位学生事例部分复述得很详细,能证明勤奋的重要性。

  师:那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完整地说一说勤奋的重要性,行了吗?

  (明显地比刚才又多了五六位)

  生:再一次复述课文。

  (点评:学生对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教学片断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或者说通过教师的点拨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对教材进行充分挖掘、补充、重组,对学习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自己悟出勤奋的重要性。)

  师:老师看同学们课文都很熟了,那么课文的段落你是否试着来划分一下?

  (生答略)

  (点评:因为大多数学生在练读课文的时候很认真,再加上复述课文时几乎是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因此这一环节就完全由学生来主导。学生的综合概括就取代传统教学教师的总结,“众人拾柴火焰高”。)

  总评: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是学生不清楚学习的任务、目的,二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偏离了主题。作为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办呢?我个人认为,应直视学生,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及时、耐心地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讲解、示范来督促、评价学生,使学生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一片断的教学向我们呈现的便是教师耐心地组织学生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导向。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一、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阐明道理的议论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然后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学生: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根据摆出观点,举例证明,点题作结的大体结构我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扣题立论,作者以问句开篇,引出中心论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接着强调指出,古今中外的每一个成功者都是依凭勤奋获得成功的。

  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举例证明。作者例举了一古一今的两个典型事例来证明开头所摆出的观点。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这一部分紧承上文,强调今天仍然不能忘记“勤奋”二字,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为了实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一目标理念,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使学生做凭借了教材,又不拘泥与教材。所以本节课的主要模式为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

  由于本课是《说勤奋》的第二课时,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较多的了解。因此,本课的教学开展紧紧围绕“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论点,构建学习板块,系统组织教学。通过教师组织学生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结合司马光的具体事例,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咀嚼,理解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采用学习的迁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样讨论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学法:现在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已经转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小组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我教学生用“读”“思”“议”“悟”的方法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针对新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道理。

  3)教育学生从小要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说理性很强,通过具体事例来论证所提出的论点,因此,我把文章2、3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并把理解“手中的鲜花”“汗水和心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等词句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教育学生从古今中外的名人身上体会他们的勤奋,从而让他们明白只有勤奋长大了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大致这样设计了教学过程:

  1、明确中心,学习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2)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指什么?(他们所取得的成就)  “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艰辛的劳动)

  (3)比较: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句话更加具体,通过“古今中外”“每一个”“都是”说明了无数的事例证明了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

  2、研读事例,学习第二段

  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司马光的勤奋的?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躲”、“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警枕”体会司马光一生勤奋,最终取得了成功,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3、学法迁移,学习第三段

  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呢?(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3)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4、拓展练习

  引导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摆观点——举例子——总结),劝劝两位学生:(1)我天生聪明,所以不需要勤奋也一定能成功;(2)我基础比较差,恐怕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聪明的同学,也就不想努力了。

  六、板书设计:

  16、说勤奋

  勤奋           理想桥梁                           观点

  司马光                    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举例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个道理。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到“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表达出来的,并通过第一个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从第二个例子悟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课文开头鲜明地亮出了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桥梁,中间通过叙写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加以证明。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成才,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也靠勤奋成才。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还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你的基础怎样,也无论你定下怎样的目标,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勤奋;离开了勤奋谁也不能取得成功。勤奋也要有个度,必要的休息和活动也是需要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童第周的勤奋,一是抓关键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二是让学生带自已的实际做法和想法去与他进行比较,从而反衬出他的勤奋,这种建立在学生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上的思考与理解是真实的,印象深刻的。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想象童第周的勤奋的表现,在扩充的基础上,更为深刻地理解了他的勤奋,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样学生的理解加深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学完第二、三自然段后,对这一部分做了一个小结,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看板书,说说两个例子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学生写文章时要有意识选择典型的例子,更有代表性,也更有说服力。为他们写作作铺垫,课文举的是不同的例子,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新课结束后我为学生设计了两道实践题:如果有一个同学认为自己很聪明,不需要勤奋学习,你会怎样劝他?如果一个同学认为自己很笨,怎么学也赶不上同学,你想对他说什么?孩子们答得很好。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生初步感知说理文的特征,知道文章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3、通过学习司马光的事例,感悟文中有关词句,体会只有勤奋成才的道理。能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能够理解重要的词语。

  2、通过理解重点句,懂得勤奋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奥巴马的故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腰挺得真直,一看就是有志气的人!胸有大志啊!我猜你们就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谁来把你的理想与大家分享!

  是不是光在哪儿想,就能把理想实现了?那咱们该怎么办?

  板书“勤奋”观察一下“勤”这个字,是力字旁。这个力字可有讲究了?你知道到吗?(说明要努力,卖力,用力)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谈一谈勤奋这个话题。补充板书“说”。谁来朗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常常说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那么课文怎么写的,大家一定很期待吧!那就尽快打开课本读一读吧!请同学们把书翻到   页。

  出示初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

  2.标出自然段序号

  同学们,我知道你们课前也没有预习,如果你们努力认真地去读,我想两遍就应该有良好的效果。

  2.检查初读效果

  大家读得都很认真,那么我想这些生字词应该难不倒大家,有没有信心!读生字

  词   滚瓜烂熟   稍微一动   警枕    史学巨著   资治通鉴

  毫不气馁   急起直追   远渡重洋   名列前茅   基础

  理解滚瓜烂熟、毫不气馁。

  三.整体感知

  这两串词你们知道分别写的是谁?司马光,童第周。在哪几个自然段。作者通过举着两位名人的例子,主要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一找。

  默读时,贵在边读边思考。现在我们将默读的思考心得交流一下。

  同学们所说的道理其实都是在强调“勤奋能够成才”。像这样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个道理,是说理文常用的方法。

  四.学习第一段

  同学们刚上课时都谈到了自己的理想。这些理想都很美好,似乎离我们有些遥远。我们在这边,理想在那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大家一起来说-----我还想问一个同学?谁来问?谁来回答?引读,是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默读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强调每一个,汗水和心血,古今中外)

  鲜花的盛开需要阳光,雨露,养料,怎么会用汗水和心血呢?我们先走进古代,看看这个事例大家什么启示?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司马光大家都不陌生,从小就砸缸救人,他真是-----。司马光的成功就靠聪明就行了吗?-----听老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体现他勤奋的句子。

  把自己画的句子读一读。  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第一句: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它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滚瓜烂熟是非常熟练。那他是做呢样做到的呢?(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

  创设情境:傍晚,天已经黑了,他还在那------

  弟弟来找他去玩石子,他毫不犹豫的拒绝,仍然在哪----

  等到读到滚瓜烂熟,可能-----可能-----可能------。

  第二句: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睡觉时枕一个圆木枕头是什么滋味?为什么用警枕?

  小结:司马光小时候挤出玩的时间读书,长大以后又挤出睡觉的时间来做学问。这就是真正的勤奋。值得我们学习,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第二节。

  你从司马光的故事中领会到了鲜花指的是什么?汗水和心血还要别的含义吗?

  六结束语

  同学们,司马光从小就有不凡的天资,但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那么接受能力稍差的人,如果勤奋能取得成功吗?咱们下节课接着来谈论?

  七:作业

  从课外阅读中找一找古今中外名人勤奋学习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说勤奋

  勤奋                   成才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读、小组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白文体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

  3.自由轻声读文一遍,感觉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相比,有什么特点?

  (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告诉我们有关勤奋方面的道理;通过司马光、童第周两个具体的勤奋事例来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

  4.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专门说明道理的说理文章。作者围绕“勤奋”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论自己的观点。因此,从题目着眼,一看到这“谈”字就知道它的文章类型。

  5.你能将题目在不变换主题的情况下,换一种说法吗?(《论勤奋》《谈勤奋》)

  6.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导分段。

  (1)学生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是讲了什么?

  (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三、分段读通课文。

  1.先拼读生字,读熟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己练读——指名读——纠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作者所主张的观点是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注意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把那句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3)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

  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齐读后一句。

  (6)补充:你还知道哪些成功者是通过勤奋成才的?

  3.齐读第一段。

  4.当堂背诵第一段。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末:第二笔横比第一笔短。

  “基”上面的“其”里面是两横,撇、捺伸展开来。

  5.钢笔描红。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   )  悄(   )   社(    )    梁(    )   渡(    )

  末(   )  稍(   )   杜(    )    粱(    )   度(    )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 对话课题——解读文体

  1.出示成语: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

  2.对话课题:

  (1)板书:勤奋。举例说说你对“勤奋”的理解。

  (2)板书:说。题目中的“说”是什么意思?

  (“说”是一种文体,有讨论、议论、论述、论说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

  二、 对话字词——解读大意

  1.出示生字词,读准字音。

  (1)一类生字词:枕头、稍微、期末、校园、习惯、远渡重洋、基础、社会。

  (2)二类生字词:资治通鉴、毫不气馁、名列前茅、剥离、良训。

  2.自由交流理解的生字词。

  3.指名逐节朗读,说说每节的大意。

  板书:桥梁是勤奋;司马光勤奋;童第周勤奋;一生要勤奋。

  (通过板书,凸显课文的中心——“勤奋”。)

  三、 对话第1节——解读观点

  1.自读自悟:读了第1节,你明白了什么?

  2.师生对话。

  (1)“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换个句式可以怎么说?

  (这是一个比喻句,也是一个设问句。引导学生既关注语言内容,也关注语言形式。)

  (2)“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句话中“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汗水和心血”各是什么意思?彼此有什么联系?

  (3)出示补充材料一,朗读。

  “成功之花,人们只羡慕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风雨。”——冰心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4)读了第1节后,你有什么感受?

  3.齐读第1节。

  4.师述过渡:勤奋是不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不是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呢?接下来,让我们读读“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

  四、 对话第2节——解读司马光

  1.交流有关司马光的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哪些司马光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北宋大臣,史学家。《资治通鉴》: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小时候砸缸救人。)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司马光的“勤奋”从哪里可以读出?

  3.围绕勤奋,师生对话。

  (1)小时候:“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

  引读:

  春天,春色满园,蝶飞燕舞,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夏天,酷暑难耐,屋内闷热,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秋天,秋高气爽,满山红叶,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冬天,银装素裹,堆雪人打雪仗,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2)长大后:“更加”、“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继续读书写作”、“警枕”、“19年”。

  (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头枕着“警枕”睡觉是怎样的情景。)

  4.读了司马光勤奋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5.引读:司马光勤奋成才的事例,说明——(生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五、 对话第3节——解读童第周

  1.交流有关童第周的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哪些童第周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在比利时留学,完成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童第周的“勤奋”从哪里可以读出?

  3.围绕勤奋,师生对话。

  (1)“成绩很差”、“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天刚亮——读书”、“睡觉前——回顾”、“改进学习方法”、“名列前茅”。

  (2)出示补充材料二,默读。

  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他文化基础差,学习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要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

  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看书。值班老师发现了,关上路灯,叫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学习。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3)童第周的勤奋,让你想起了哪些成语?

  (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废寝忘食……)

  4.读了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句子: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奋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1)交流有关华罗庚的资料。

  (华罗庚:我国著名数学家。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取得优异成绩。创立“优选法”、“统筹法”。)

  (2)说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意思。

  (3)举自己或别人的事例,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5.引读: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说明——(生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六、 对话第4节——深化观点

  1.指名朗读。

  2.观点争辩:有人说,如今,我们生活和学习条件改善了,“勤奋”二字可以不提了。你认为呢?

  3.出示句子: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请联系文中司马光、童第周的具体事例,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齐读。

  七、 对话作者——解读结构

  1.自读自悟全文:作者是怎样来一层一层“谈勤奋”的?

  2.师生对话。

  首先,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接着,证明观点——司马光和童第周靠勤奋成才;

  最后,深化观点——要不忘勤奋,要一生勤奋。

  3.司马光和童第周都是靠勤奋成才的,这两个事例不是有些重复吗?

  司马光:古代的,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才的。

  童第周:现代的,是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才的。

  (选择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4.练笔:现在,请你再举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来说说“勤奋”。

  八、 诵读名言

  出示补充材料三,诵读。

  1.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2.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3.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4.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在掌握了所读东西的记忆特征后,就惟有勤奋二字了。——茅以升

  5.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6.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整堂中教师引导同学采用读书做记号的方法来学习这课文,放权给学生,给他们独立阅读、思考、理解课文机会,接着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整堂课学生很兴奋,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他们用自己的记号表达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创新思维处处得到了体现。听着孩子们满意地自我评价,觉得很欣慰,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

  1、注重学生的思维参与, 尊重学生的阅读需要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要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读书做笔记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参与”,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用创新的记号,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感受来体验文本,满足学生阅读的欲望。

  2、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尊重学生的创新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构建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阅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选择性的自主感受,从而构成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小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看问题,学生对文章充满神秘感好奇感,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东西。读书做记号满足了学生对文章充满神秘感好奇感,让他们乐于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发现,教师要尊重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说一句错误的话”,呵护他们好奇的心灵。

  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读书做记号这一学习方式将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大放异彩。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说勤奋》作为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作者围绕着“勤奋”开头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间通过叙写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加以证明。我教学时设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说理性课文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表达自己的看法。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中光注重“讲”而忽视了学生的读,感觉课堂上读的部分不够理想。可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描写得不是很优美,所以学生的朗读就没有那么投入。本节课中孩子们朗读的形式只有齐读、自由读的方式。而这样的朗读形式很明显不利于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吸收,更谈不上到达以读促悟的效果。

  我的课堂教学总体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我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主要有论点、论据。让学生想一想,课文在一开头告诉我们的中心观点是什么?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学生知道“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文章的中心。”通过列举爱迪生和爱因斯坦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你的基础怎样,也无论你定下怎样的目标,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勤奋;离开了勤奋谁也不能取得成功。

  针对学困生,在学习中学生的积累太少。故在今后的课前预习方面要引导学困生做得更全面一些,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积累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