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2023-07-31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篇1

  【思路综述】

  关于本文的主题,学生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因此本设计力图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辩、对话交流,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题,产生联想;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简说】

  一、导入  启思

  文章题记说“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那么,小溪流唱的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二、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小溪流逐步成长的4个阶段。

  小溪流→小河→大江→海洋

  三、合作探究

  1.分角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说不同阶段小溪流成长的情况。如:

  学生甲:我不知疲倦地往前奔流,冲过巨大石块的阻拦,拒绝枯树桩的劝止,同我的伙伴们汇合在一起,我就长大了。——我成为了一条小河。

  学生乙:我精力旺盛,精神饱满,托起沉重的木船,拒绝乌鸦的恐吓,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别的小河同我汇在一起,我又长大了。——成为一条大江。

  学生丙:(略)

  学生丁:(略)

  2.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

  有变化。力量逐渐变大。

  3.小溪流唱的歌究竟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1)师生交流。

  老师可有意提出有误的主题,激活学生思维。

  (2)得出答案。

  是一首永不息止的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的歌。

  4.归纳指出主题思想要点:

  (1)坚持前进、永不停步;

  (2)在前进中不断成长。

  四、延伸训练

  1. 小溪流的歌给你什么启示?

  2.由小溪流的形象你联想到了些什么?

  [1]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篇2

  【思路综述】

  关于本文的主题,学生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因此本设计力图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辩、对话交流,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题,产生联想;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简说】

  一、导入启思

  文章题记说“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那么,小溪流唱的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二、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小溪流逐步成长的4个阶段。

  小溪流→小河→大江→海洋

  三、合作探究

  1.分角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说不同阶段小溪流成长的情况。如:

  学生甲:我不知疲倦地往前奔流,冲过巨大石块的阻拦,拒绝枯树桩的劝止,同我的伙伴们汇合在一起,我就长大了。——我成为了一条小河,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教案》。

  学生乙:我精力旺盛,精神饱满,托起沉重的木船,拒绝乌鸦的恐吓,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别的小河同我汇在一起,我又长大了。——成为一条大江。

  学生丙:(略)

  学生丁:(略)

  2.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

  有变化。力量逐渐变大。

  3.小溪流唱的歌究竟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1)师生交流。

  老师可有意提出有误的主题,激活学生思维。

  (2)得出答案。

  是一首永不息止的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的歌。

  4.归纳指出主题思想要点:

  (1)坚持前进、永不停步;

  (2)在前进中不断成长。

  四、延伸训练

  1. 小溪流的歌给你什么启示?

  2.由小溪流的形象你联想到了些什么?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进一步学习总分段式的写法。

  3、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第2段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朗读全文时如何把握住小溪流欢快、活泼的情感基调。第2自然段中的几个拟人化的句子。能从小溪流生动的形象体会出其中的寓意,以及要我们学习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小黑板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清文章脉络。

  2、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小溪流永不停息的精神。

  3、进一步认识总分段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

  1、复习引入。

  2、揭题,布置预习。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想想这篇童话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2)认读词语,说说意思。

  (3)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分段指导。

  4、阅读课文1—3自然段。

  (1)围绕课后1(1)自学课文1—3自然段,读读划划。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余思考:

  你认为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流?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指导用欢快、活泼的语调朗读此段。)

  (3)自读第2自然段,并思考课后2。

  A、指名读,问:这是什么段式?

  B、小溪流是怎样玩耍的?(划出有关动词。)

  出示有关动词,认读:

  拍拍、摸摸、打个转儿、挠挠(指导读好这些词,用轻快、活泼的语调读出小溪流的可爱、顽皮。)

  C、齐读第2自然段。

  (4)指名读第3自然段,回答课后1(1)。

  读了这一段,你感受到了小溪流的一种什么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坚定)

  齐读第3自然段。

  (5)指名读1—3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阅读课文二、三段,指导感情朗读。

  2、进一步感受小溪流永不停息,不断进取,热心为人们做事的精神。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指名读第1段。

  2、说说小溪流在奔流中遇到哪些阻挡,他是怎样继续前进的。

  二、阅读课文2、3两段。

  1、默读第2段,思考课后1(2)。

  2、读后讨论。

  (1)小溪流和枯树桩是怎样对话的?

  (2)指名分角色读,说说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响亮有力,意志坚强)

  (3)枯树桩和枯草是怎样劝小溪流的?结果又如何呢?从小溪流的话中你看出了小溪流怎样的精神?

  (4)指导读对话。

  3、齐读第9自然段。

  (1)思考:小溪流不知疲倦地奔流,结果是怎样的?(汇成大江,冲向海洋)

  (2)指导读这一自然段。

  4、指导分角色朗读2、3段。

  三、总结全文,问:

  学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想小溪流学些什么?(不断进取,永不停息,为人们做有益的事。)◆[2004-01-26]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进一步学习总分段式的写法。

  3、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第2段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朗读全文时如何把握住小溪流欢快、活泼的情感基调。第2自然段中的几个拟人化的句子。能从小溪流生动的形象体会出其中的寓意,以及要我们学习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小黑板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清文章脉络。

  2、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小溪流永不停息的精神。

  3、进一步认识总分段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

  1、复习引入。

  2、揭题,布置预习。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想想这篇童话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2)认读词语,说说意思。

  (3)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分段指导。

  4、阅读课文1—3自然段。

  (1)围绕课后1(1)自学课文1—3自然段,读读划划。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余思考:

  你认为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流?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指导用欢快、活泼的语调朗读此段。)

  (3)自读第2自然段,并思考课后2。

  A、指名读,问:这是什么段式?

  B、小溪流是怎样玩耍的?(划出有关动词。)

  出示有关动词,认读:

  拍拍、摸摸、打个转儿、挠挠(指导读好这些词,用轻快、活泼的语调读出小溪流的可爱、顽皮。)

  C、齐读第2自然段。

  (4)指名读第3自然段,回答课后1(1)。

  读了这一段,你感受到了小溪流的一种什么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坚定)

  齐读第3自然段。

  (5)指名读1—3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阅读课文二、三段,指导感情朗读。

  2、进一步感受小溪流永不停息,不断进取,热心为人们做事的精神。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指名读第1段。

  2、说说小溪流在奔流中遇到哪些阻挡,他是怎样继续前进的。

  二、阅读课文2、3两段。

  1、默读第2段,思考课后1(2)。

  2、读后讨论。

  (1)小溪流和枯树桩是怎样对话的?

  (2)指名分角色读,说说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响亮有力,意志坚强)

  (3)枯树桩和枯草是怎样劝小溪流的?结果又如何呢?从小溪流的话中你看出了小溪流怎样的精神?

  (4)指导读对话。

  3、齐读第9自然段。

  (1)思考:小溪流不知疲倦地奔流,结果是怎样的?(汇成大江,冲向海洋)

  (2)指导读这一自然段。

  4、指导分角色朗读2、3段。

  三、总结全文,问:

  学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想小溪流学些什么?(不断进取,永不停息,为人们做有益的事。)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篇5

  辽宁省锦州市实验中学

  1、 说明版本

  《小溪流的歌》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2、 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

  《小溪流的歌》是一篇文字优美、内蕴丰富的童话。作为教读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授有关的童话知识,以及认识学习童话的规律,熟读课文,对文章内容做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充分认识童话的特点,并且能尝试创作短小的童话作品。

  教学要求: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能够根据动画显示复述文章内容,并就文题提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发现、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然后学生自己归纳童话的特点,最后能自己创作简短的童话。

  学生情况: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对童话并不陌生,接触的童话作品也很多,但真正进行的研读与分析却极少,更不了解童话的特点,也不太会欣赏。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极强的学习好奇心,好调动,易启发。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充分认识童话的特点。

  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童话知识创作简单的童话。

  情感目标:通过童话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向善的品质、乐观的心理。

  3、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师生关系的巨变。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教师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教会学生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1)、充分调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积极性。请学生利用电脑动画对课文进行多样性复述,并且由学生自评,教师点拨,借此回顾文章内容,加深理解,也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就文章题目提出思考问题,同时把问题层次化,明确这是自学的一种方法。

  (3)、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自己解决问题。

  (4)、调动学生实践的兴趣,自己尝试进行创作童话。

  4、 教学流程:

  (1)、常规活动:课前说话练习。(通过阶段性的口语练习,达到提高学生听话说话能力的目的)。

  (2)、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通过对前一课时学习内容的简单回顾,导入  此课时的学习,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3)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者用动画配合。(目的是再现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学生根据题目提出本节课研讨的重点内容。(教给学生分析文章的方法。并且有针对性的研究问题)

  (5)首先明确要最先解决的问题,以此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规律,自由讨论已经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方法,通过讨论,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推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并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6)、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用简洁的语言写到黑板上,并且阐述获得这一感悟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看书发现、体味、欣赏、表达。体会学习的乐趣)。

  (7)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创作意图。为自己创作做准备。(利用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确童话创作的目的性,针对性,使得学生在脑中形成创作童话要有目的,有针对的进行)。

  (8)学生总结童话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再一次加深对童话这一文学样式的认识及理解)。

  (9)给出练习,学生自由创作,并讲述评价。(这是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0)教师小结。(教师在此环节给予学生很高的评价,让他们有成就感,有被肯定的自豪感,使得学生对下一次自主学习产生向往)。

  (11)宣布下课!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篇6

  第一部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5分)

  沉di„n(  ) 兴致bŽbŽ(   ) 阻„i(  ) 恐hˆ(  ) ti„o望(  )

  2.释词:(4分)

  汹涌: 牢骚:

  五颜六色: 无穷无尽:

  3.课文中“枯树桩”“乌鸦”和“泥沙”比喻社会生活中什么样的角色?他们与小溪流有什么样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3分)

  4.文章开头写“一条快活的小溪流哼哼唱唱,不分日夜地向前奔流”,结尾写“小溪流的歌就这样无尽无止,他的歌是永远唱不完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5.分析下面小溪流演变成海洋的示意图,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用一两句话写出来。(3分)

  小溪流往前奔流(不知疲倦)→形成了小河(精神旺盛)→长为大江(十分强壮)→汇成海洋(猛烈翻腾,强烈欢唱)

  6、目前,许多商家偏爱谐音成语广告词,这本是一种修辞格,叫飞白。但如果滥用就会成为一种公害,使不少人上了当,写了别字。下面就请你当一回扫雷工兵,先猜一猜,这是做什么产品的广告,再改一改,把“地雷”排除。(4分)

  ⑴无胃不治、无所胃惧、保胃健康。

  ⑵有痔之士、痔在必得、无所不治。

  ⑶骑开得胜、骑乐无穷、乐在骑中。

  ⑷战痘青春、趁早下斑、请勿痘留。

  第二部分:

  (一)

  于是,无边无际的蓝色海洋在欢乐地动荡着。海洋翻腾起白色的泡沫,强烈地向着四方欢唱。他是这样复杂,又是这样单纯;是这样猛烈,又是这样柔和。他一秒钟也不停止自己的运动。

  在海底,一只爬满了贝壳的、朽烂得只剩一层发锈的铁壳的沉船,它早已不耐烦海洋这无休无止的晃动了,悄悄地问:

  “可以休息了吧,可以休息了吧?”

  海洋记得住一切,他以和小溪流同样清亮的嗓子回答:

  “休息?为什么?那可不成!”他的无穷无尽的波浪就这样一起一伏,没有头,也没有尾。月亮出来了,月亮向着他微笑。太阳出来了,太阳出向着他微笑。海洋感觉到整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好像近在他的身边。海洋更加激起了自己的热情。他不断涌跃起来,离开了他,一边舞蹈,一边飞向纯洁的蓝天。

  巨大的海洋唱着小小的溪流的歌:

  “永远不休息,永远不休息!”

  7.选文中写沉船有什么作用?(3分)

  8.写太阳和月亮有什么作用?(3分)

  9.“海洋感觉到整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好像近在他的身边。”海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3分)

  10.“永远不休息,永远不休息!”体现了海洋     的精神。(3分)

  (二)

  一朵白云在蓝天上悠悠地飘荡着。高山、湖泊和森林都在它的身下滑过。

  它心中惬意极了,感到自己确实伟大。

  “像高山一样雄伟”,人们常这样说。雄伟?哼!一个小丘罢了!云朵睥睨着身子下面的高山。

  接着,它又飘到了海洋的上空。“看呐”,云欣喜若狂地喊道:“这难道是人们赞美的大海吗?听听吧,什么‘气势壮阔’啦,‘浩瀚无际’啦,在我看来,一面镜子罢了!”

  云看越兴奋,越想越高兴,它觉得自已远比高山、大海以及世上的所有之物都要伟大得多,它甚至已经替人们拟好了赞美自己的辞句。

  正当这朵高高在上的云自我设计得头都有些晕眩时,一股劲风向它的身上强有力地吹来。

  刹时,这朵自我陶醉的云被吹得四分五裂,荡然无存。湛蓝的天空仍是那么清新,在它上面没有留下云朵的一丝儿痕迹。

  自我陶醉者的天敌就是现实。

  11、本文的主人公是 ,它的性格特点是 。(3分)

  12、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主人公性格特点的是(  )(3分)

  a、它心中惬意极了,感到自己确实伟大。 

  b、云朵睥睨着身下的高山。

  c、云越看越兴奋,越看越高兴。

  d、一朵白云在蓝天上悠悠地飘荡。

  13、下列对白云“感到自己确实伟大”分析不对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是白云从高山湖泊、森林相对高度对比角度来写白云感到伟大的理由,是总写。

  b、第三段是从俯视高山,对其形象感觉的角度写白云感到伟大的理由,是分写,侧重于“伟”。

  c、第四段是从俯瞰大海对其气势感觉的角度写白云感到伟大的理由,也是分说,侧重于“大”。

  d、第五段是白云从心理感觉的角度写感到自己伟大的原因,它与第二段重复照应,也是总写。

  14、对最后一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句喻指现实专门危害自我陶醉者。

  b、盲目地自我欣赏不会实现,永远只是梦想。

  c、客观存在就是客观存在,无视客观实际而盲目自我欣赏,只会碰壁失败乃至灭亡。

  d、这一句与全文叙事的关系不大。

  15、“这难道是人们赞美的大海吗?”是一个 句。(3分)

  16、这篇文章的体裁属于 。(3分)

  (三)

  ⑴从前有个小女孩,想够着天上的星星。她透过窗子的玻璃望着星星在晴朗的夜间闪闪发光。她想,要是她拿得着星星,那该多么快乐啊。她问父母,他们能不能把星星摘下来给她。他们只是叫她别发傻。尽管如此,她要入眼时还在想,她是多么希望得到星星啊!

  ⑵有一天,她独自去找星星。她先到发动水车的贮水池边的旧磨坊去,对贮水池说:“请问,你看见过天上的星星吗?”

  ⑶“啊,看见过,”贮水池说,“星星经常到我的水里来玩。你跳进来游泳吧,也许会找到它们。”

  ⑷小女孩跳进贮水池,游呀,游呀,但还是找不到星星,只找到一条小溪。她问小溪:“人看见过天上的星星吗?我非常想拿到星星。”

  ⑸“啊,看见过,”小溪回答说,“星星常常下来,在我的岸上于。你涉水走吧,也许能找到星星。”

  ⑹于是她涉水走去。走呀,走呀,走得累了,还是没有找到天上的星星。她来到一块草地上,仙女们正在那儿玩呢。

  ⑺“请问,”小女孩问仙女们,“你们看见过天上的星星吗?我很想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星星。”

  ⑻“噢,看见过,”仙女们说,“星星常在我们脚边的草丛里闪光。和我们一起跳舞吧,也许人会找到星星。”

  ⑼于是,小女孩就翩翩起舞,跳呀,跳呀,但还是没有找到星星。这时,她非常累了,便坐下来哭起来。

  ⑽“我游泳,我涉水,我跳舞,”她说,“还是没有找到星星。”

  (选自英国童话《天上的星星》)

  17、选出对文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3分)

  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b、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c、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d、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18、第一自然段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属于(  )(3分)

  a、开端  b、发展  c、高潮  d、结局

  19、“尽管如此,她要入眼时还在想,她是多么希望得到星星啊。”这一句在行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分)

  20、文段刻画小女孩的主要方法是(  )(3分)

  a、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b、心理刻画、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神情描写  d、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21、第十自然段生动细致地写出了小女孩        的心情,对第   到第九自然段起总结概括的作用。(2分)

  22、请用“文段通过对……记叙,表达……”这一格式概括选文的主题。(3分)

  文段通过对                 的记叙,表达              。(4分)

  23、文中的小女孩给人一个什么印象?分析正确的是(  )(3分)

  a、天真单纯  b、沉着勇敢  c、理想远大  d、幼稚无知

  (四)

  别让人偷走你的梦

  蒙迪•罗伯特上高中时,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梦想,罗伯特兴奋无比地将自己心中蕴藏已久的梦想——拥有一个牧马场——详尽地写出来,足足占据了七张纸,配有一幅200英亩的牧马场示意图,有马厩、跑道、种植园、房屋建筑和场内平面设计图。在昏黄的灯光下,罗伯特沉浸在纵横驰骋、英姿竦爽的牧马场梦境中。

  可是,教师工不领他的情,在他的作业上批了个大红大红的“差”字,犹如一盆冷水从天而降。

  下课后,他满怀迷惑地找到老师,不解地问:“我为什么得‘差’?”

  老师是个有一点儿绅士派头的、相貌冷峻的中年男子。他平静地看着这个与他一般高的毛头小伙子,说:“我很欣赏你作文的那份苦心。但是,对于一个像你这样的孩子来说,这个理想太不现实,你出身于贫困家庭,要拥有一个牧马场,需要很多钱买种畜和其它许多东西,你根本无法实现这些!”老师停了一会儿,接着说:“如果你重做这份作业,确定一个现实些的目标,我可以考虑给你打分。这个分数对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并不是想为难你。”

  这个分数,是罗伯特能否毕业的关键。回家后,他左思右想,不知如何是好,便问父亲怎么办。父亲说:“你已不小了,要学会自己拿主意,这对你是一个重要的决定。”

  一个星期以后,罗伯特把这份作业原封不动地退回给老师,十分坚定地说:“您可以不改动这个‘差’字,我也不想改变我的梦想。”

  ,18年后,罗伯特经过不懈的努力拥有了一个200英亩的牧马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后来,那个老师知道后,不无歉意地说:“蒙迪,现在我意识到,当我是你的老师时,我是个专门偷梦的贼。那些年我可能偷走了许多孩子的梦。幸运的是,你是那样矢志不渝,那样的勇敢,从始而终都没有放弃你的梦。”

  其实,每个人在其成长的道路上,都会有许许多多瑰丽多彩的梦。它们极可能是我们明天成功事业的雏形。但是,由于立场的不坚定,生活的挫折,经济的拮据,往往容易因别人的“好言相劝”而夭折。

  记住,别让人偷走你的梦。

  2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蕴藏(  ) 冷峻(  ) 拮据(  ) 雏形(  )

  25、文题中的“梦”其实就是     (用文中一词填空),这是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样修辞的作用是什么?(4分)

  26、根据前后文内容的连贯性,在第七段横线上填上一句话,这句话是 。(3分)

  27、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28、第八段写老师为自己“偷梦”而自责,蒙迪听了老师的话后,他会怎样说呢?请你自选角度,代蒙迪写一段话。不超过50字。(3分)

  29、中学时代正是多“梦”的季节,青春少年谁都有过自己热烈向往的“梦”,这“梦”除了文中所指,还可以指些什么?它会被人“偷”走吗?怎样才能不让它被“偷”走呢?(4分)

  30、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何感想?请用一句名言概括出来。(3分)

  《小溪流的歌》答案

  1-5.略 6、改正略。⑴治胃病的药物广告⑵治疗痣疮的药物广告⑶车广告⑷去痘药物广告 7.从反面衬托大海永不停息地向前的执着精神。 8.从正面衬托大海的形象。 9.海洋感觉到周围的一切都在为自己鼓劲,都在给自己加油。意思相近即可 10.执着 11、白云;自我陶醉 12、d 13、d 14、c 15、反问 16、寓言 17、a 18、a 19、承上启下,为下文情节作伏笔。 20、a 21、焦急忧伤;二 22、小姑娘不畏艰险寻找星星;人们对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的向往与追求。(意近即可) 23、a 24、略 25、理想;比喻;形象,通俗,增强了生动性和趣味性,加强了表达效果。 26、功夫不负有心人 27、照应文题,突出中心,深化主题。 28、略 29、略 30、略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篇7

  辽宁省锦州市实验中学

  1、 说明版本

  《小溪流的歌》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2、 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

  《小溪流的歌》是一篇文字优美、内蕴丰富的童话。作为教读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授有关的童话知识,以及认识学习童话的规律,熟读课文,对文章内容做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充分认识童话的特点,并且能尝试创作短小的童话作品。

  教学要求: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能够根据动画显示复述文章内容,并就文题提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发现、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然后学生自己归纳童话的特点,最后能自己创作简短的童话。

  学生情况: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对童话并不陌生,接触的童话作品也很多,但真正进行的研读与分析却极少,更不了解童话的特点,也不太会欣赏。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极强的学习好奇心,好调动,易启发。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充分认识童话的特点。

  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童话知识创作简单的童话。

  情感目标:通过童话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向善的品质、乐观的心理。

  3、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师生关系的巨变。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教师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教会学生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1)、充分调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积极性。请学生利用电脑动画对课文进行多样性复述,并且由学生自评,教师点拨,借此回顾文章内容,加深理解,也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就文章题目提出思考问题,同时把问题层次化,明确这是自学的一种方法。

  (3)、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自己解决问题。

  (4)、调动学生实践的兴趣,自己尝试进行创作童话。

  4、 教学流程:

  (1)、常规活动:课前说话练习。(通过阶段性的口语练习,达到提高学生听话说话能力的目的)。

  (2)、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通过对前一课时学习内容的简单回顾,导入  此课时的学习,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3)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者用动画配合。(目的是再现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学生根据题目提出本节课研讨的重点内容。(教给学生分析文章的方法。并且有针对性的研究问题)

  (5)首先明确要最先解决的问题,以此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规律,自由讨论已经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方法,通过讨论,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推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并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6)、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用简洁的语言写到黑板上,并且阐述获得这一感悟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看书发现、体味、欣赏、表达。体会学习的乐趣)。

  (7)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创作意图。为自己创作做准备。(利用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确童话创作的目的性,针对性,使得学生在脑中形成创作童话要有目的,有针对的进行)。

  (8)学生总结童话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再一次加深对童话这一文学样式的认识及理解)。

  (9)给出练习,学生自由创作,并讲述评价。(这是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0)教师小结。(教师在此环节给予学生很高的评价,让他们有成就感,有被肯定的自豪感,使得学生对下一次自主学习产生向往)。

  (11)宣布下课!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篇8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10个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过程 :

  一、揭题

  读题。说说你想知道什么?

  二、按要求预习课文

  三、检查自学

  1、生字词

  (重点:耍、愁、桩、挠卵石拐弯)

  2、质疑问难

  四、自读课文,初知大意

  1、这篇课文主要讲谁,讲他做了些什么?

  2、用横线划出写小溪流如何奔流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填空。

  小溪流在( )地奔流。

  小溪流一边( )一边( )。

  小溪流在( )奔流( )。

  小溪流就这样( )地奔流、奔流。

  (体会小溪流永不停步的精神)

  3、讨论课后题1。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 作业 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能用“不断”、“欢快”造句。

  2、了解第2自然段先总后分的写法。熟读这一段中的几个拟人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齐读课文(对话分角色朗读)。

  2、填空:

  ( )的小溪( )的卵石

  ( )的嗓子( )的样子

  ( )的山谷( )的海洋

  3、交代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小溪流的心情怎样?给你的感觉如何?

  2、朗读指导:朗读的声音应该怎样?速度怎样?

  3、练读、评议。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导读小溪流怎样玩耍的句子。

  读着读着,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调皮活泼)你觉得现在的小溪流就像什么?你喜欢哪些词句?

  2、填空:

  他( )岸边的卵石,( )地上的小草,让漂浮着的小树叶打( ),一会儿( )那些追赶他的小蝌蚪。

  所填的词语应该怎样读?

  3、这一段是什么结构?(先总后分)

  4、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读:小溪流是怎样冲过巨石的?读出它的勇敢劲儿。

  2、难句理解:他用清亮的嗓子歌唱,山谷里不断回响着的回声也是清脆的,叫人听了就会忘记疲劳与忧愁。(小组讨论)

  3、朗读指导。

  五、学习第二大段。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各角色当时的心情。

  2、指导朗读:第一句两个分句中的第二个“到前面去”语调要变高。后一句中的“为什么呀?”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我不能停留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3、明确枯树桩已失去了生命的力量,生活没有意义。而小溪流为什么停不下来呢?(为人民做好事)

  讲讲小溪流可为人民做哪些有益的事?

  六、学习第三段

  明确小溪流汇合成了大河,它就更有力量,可以为人们做更多的事了。

  小结:小溪流这种自强不息,永不停留的精神真使人感动。

  七、总结

  学了课文,你认为应该向小溪流学些什么?

  板书设计 :

  10、小溪流的歌

  一、快活、玩耍、冲了过去

  二、我不能停留——推动水磨 勇往直前、自强不息

  三、汇成大河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篇9

  余杭实小

  教学目标 :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进一步学习总分段式的写法。

  3、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第2段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朗读全文时如何把握住小溪流欢快、活泼的情感基调。第2自然段中的几个拟人化的句子。能从小溪流生动的形象体会出其中的寓意,以及要我们学习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小黑板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清文章脉络。

  2、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小溪流永不停息的精神。

  3、进一步认识总分段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

  1、复习引入。

  2、揭题,布置预习。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想想这篇童话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2)认读词语,说说意思。

  (3)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分段指导。

  4、阅读课文1—3自然段。

  (1)围绕课后1(1)自学课文1—3自然段,读读划划。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余思考:

  你认为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流?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指导用欢快、活泼的语调朗读此段。)

  (3)自读第2自然段,并思考课后2。

  A、指名读,问:这是什么段式?

  B、小溪流是怎样玩耍的?(划出有关动词。)

  出示有关动词,认读:

  拍拍、摸摸、打个转儿、挠挠(指导读好这些词,用轻快、活泼的语调读出小溪流的可爱、顽皮。)

  C、齐读第2自然段。

  (4)指名读第3自然段,回答课后1(1)。

  读了这一段,你感受到了小溪流的一种什么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坚定)

  齐读第3自然段。

  (5)指名读1—3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阅读课文二、三段,指导感情朗读。

  2、进一步感受小溪流永不停息,不断进取,热心为人们做事的精神。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指名读第1段。

  2、说说小溪流在奔流中遇到哪些阻挡,他是怎样继续前进的。

  二、阅读课文2、3两段。

  1、默读第2段,思考课后1(2)。

  2、读后讨论。

  (1)小溪流和枯树桩是怎样对话的?

  (2)指名分角色读,说说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响亮有力,意志坚强)

  (3)枯树桩和枯草是怎样劝小溪流的?结果又如何呢?从小溪流的话中你看出了小溪流怎样的精神?

  (4)指导读对话。

  3、齐读第9自然段。

  (1)思考:小溪流不知疲倦地奔流,结果是怎样的?(汇成大江,冲向海洋)

  (2)指导读这一自然段。

  4、指导分角色朗读2、3段。

  三、总结全文,问:

  学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想小溪流学些什么?(不断进取,永不停息,为人们做有益的事。)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篇10

  江西万载黄茅中学 龙永忠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体会并掌握挑读法

  导入  :有人讲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一个猎人到森林里去打猎,要准备猎枪和干粮。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只知道积蓄知识,而不懂得与此同时,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那么,他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就像猎人走进森林,只带干粮没带猎枪一样。没有猎枪,干粮带得再多,也会很快地消耗殆尽。如果有一支猎枪,并能运用自如,那么还愁没有吃的吗?这番话比喻生动,意味深长。说明了掌握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说是何等重要。

  所以今天,就来体味一种阅读的好方法——挑读法。

  一、齐读明大意。

  1、挑出你们认为不认识的字词,大家相互质疑,或自己自查工具书解决。

  2、选出你认为最不好理解的三至五个词,联词成段,说个小片断。

  3、课外用最为工整的楷书摘录这些词语,每个词摘录三遍。

  二、挑词理线索。

  1、从文中挑出关键词,补全下列两个题目的空白。

  分小组讨论后补全空白:

  ①小溪  →      →        →        (小河、大江、海洋)

  ②枯树桩

  枯黄的草→      →        →        (乌鸦、泥沙、沉船)

  2、请思考:在小溪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四次阻力,你认为代表了生活中哪种人?而小溪成长的四个阶段你认为又代表了生活中哪种人?小溪成长的各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三、挑句悟主旨。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两个话题,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1、请同学们快速挑读全文,挑出文中不断反复出现的一句语话。

  2、请谈谈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妙用?并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句不断反复的话有何看法。

  四、挑段评妙语。

  1、自由朗读。

  2、挑出喜欢的妙段,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学生自由发言展示。

  五、迁移训练。

  运用“挑读法”阅读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配语文版七年级语文课本的自读课本P147页的童话作品《小螳螂学艺》,并在空白处作出自己的评点。

  后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探究童话的特点,并试写童话。

  一、提供参考料。

  1、阅读教材P112页的第五单元说明。

  2、听读几段材料:

  ①    周扬论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②    贺宜谈童话

  童话中的形象是从生活中来的,但是,并不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甚至也不是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童话的形式是象征性的形象,并且具有极大的夸张性。

  二、分角色创造演读课文。

  在班上选4位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说不同阶段小溪流成长的情况。

  三、探究发现并简述童话的特点。

  请学生根据以上参考材料,有理有据地讨论童话的特点,准备好后发言。

  四、迁移训练:

  完成片断童话创作《            的歌》。

  1、起草准备。

  2、学生发言教师精要点拨。

  2004-12-10根据教学实践后改进设计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篇11

  在本节课在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不错,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1)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方法引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全班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了自己关注的对象。无论是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还是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时,教师都尊重学生的感受,注重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已经训练有素的学生,在课堂上更注重方法的引导,例如教学第一课时的过程中,在识记生字时,能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学生从不同的方法去重点识别,有的字跟随老师书写笔顺,有的字注意了不多一笔,有的字通过找形近字来区分,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得到肯定,这样,学生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也积累了学习能力。

  (2)关注学生的朗读,注重情感体验。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注意为学生创设一份愉悦的.环境,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文的过程中,朗读始终伴随其中,从开课的重温小溪流快乐活泼的个性感受,到小溪流与枯树桩和枯草及对乌鸦的对话,都能引导学生调动情绪,切入生活感受去读。面对枯树桩,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什么时候自己有过发牢骚,那时的情绪怎样?学生答到:心情不高兴,觉得怎么什么事都那么烦,提不起兴趣。这时的学生有了情绪体验,很明确小溪流与这两个角色的鲜明对比,再体会读时很快就能进入角色了。在教学小溪流遇到乌鸦时,我抓住“恐吓”一词让学生理解,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了乌鸦的恐吓和小溪流的不在乎,进一步深化,让学生懂得小溪流没有变的是什么,是快乐、活泼、可爱,是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奋勇向前的劲头。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高涨情绪学文,如小溪流一般充满活力,这也是课堂上呈现出的良好的氛围。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我在课堂上把握了“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条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道德发展并不是通过说教,在学文完后,当学生最终明白小溪流唱的是一首奋勇向前、不怕困难、不断壮大自己的歌时,老师很自然地将文中的小溪流的形象过渡到人物身上“这篇课文采用了童话的方式给我们展现了小溪流这样一个活泼、乐观、不怕困难、奋勇向前的形象,其实在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真实的人物,”在平常引导学生读过《张海迪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后,学生开始了品评这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在学习和评价中学生学到了他人的优点,对自己今后如何生活如何战胜困难指引了道路。这一点在后来布置的作业——读后感中也得到证实,学生们纷纷写到佩服保尔和张海迪的勇气,海轮。凯乐对生活的不放弃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篇12

  罗山二中

  一、说教材:《小溪流的歌》是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是一篇表达新时代主题的童话。这篇童话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说了小溪流坚持前进,演变成小河、大江、海洋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只要不断前进,永不停步,就会在前进中成长壮大”的道理。这篇童话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能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思维。基于此,我设计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识记本文字词,能流畅地有感情的诵读课文。2、能读懂童话、体会本文的主旨、并能结合现实社会理解“小溪流、枯树桩、乌鸦、泥沙、沉船”等所蕴含的象征意义。3、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不断进取,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其中2、3、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解读这篇童话,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辩、对话、交流,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题,并能理解其社会意义。为此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创造情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

  三、说学法:学生阅读这篇童话时要反复朗读和默读,理清作品的思路,领会故事的含义,并有意识地加以学习和运用。本文宜采用“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m.diyifanwen.com) 

  (一)、导入启思(多媒体展示动画)

  文章题记说“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那么,小溪流唱的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二)、读一读、找一找

  1、学生速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并自己动手解决。

  2、找出小溪流逐步成长的4个阶段(小溪流→小河→大江→海洋),并完成课后第二题(学生作完后展示多媒体动画)。

  (三)、读一读、说一说

  1、有感情的朗读在四个阶段中能表现小溪流精神的句子。

  2.分角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说不同阶段小溪流成长的情况。如:

  学生甲:我不知疲倦地往前奔流,冲过巨大石块的阻拦,拒绝枯树桩的劝止,同我的伙伴们汇合在一起,我就长大了。——我成为了一条小河。

  学生乙:我精力旺盛,精神饱满,托起沉重的木船,拒绝乌鸦的恐吓,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别的小河同我汇在一起,我又长大了。——成为一条大江。

  学生丙:(略)

  学生丁:(略)

  (四)、读一读、想一想

  1.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

  有变化。力量逐渐变大。

  2.小溪流唱的歌究竟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1)师生交流。

  老师可有意提出有误的主题,激活学生思维。

  (2)得出答案。

  是一首永不息止的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的歌。(抓住两点)

  (五)、想一想、说一说

  1. 小溪流的歌给你什么启示?

  2.由小溪流的形象你联想到了些什么?

  (六)、说一说、作一作

  1、说一个具有小溪流精神的人物故事

  2、展开联想,编一则童话“    和小溪流和对话”(如树桩、枯草、乌鸦、泥沙、沉船等)

  板书设计:

  小溪流的歌

  严文井

  小溪流

  小河

  大江

  海洋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篇13

  《小溪流的歌》说课材料

  罗山二中 

  一、说教材:《小溪流的歌》是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是一篇表达新时代主题的童话。这篇童话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说了小溪流坚持前进,演变成小河、大江、海洋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只要不断前进,永不停步,就会在前进中成长壮大”的道理。这篇童话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能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思维。基于此,我设计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识记本文字词,能流畅地有感情的诵读课文。2、能读懂童话、体会本文的主旨、并能结合现实社会理解“小溪流、枯树桩、乌鸦、泥沙、沉船”等所蕴含的象征意义。3、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不断进取,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其中2、3、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解读这篇童话,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辩、对话、交流,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题,并能理解其社会意义。为此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创造情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 

  三、说学法:学生阅读这篇童话时要反复朗读和默读,理清作品的思路,领会故事的含义,并有意识地加以学习和运用。本文宜采用“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启思(多媒体展示动画) 

  文章题记说“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那么,小溪流唱的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二)、读一读、找一找 

  1、学生速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并自己动手解决。 

  2、找出小溪流逐步成长的4个阶段(小溪流→小河→大江→海洋),并完成课后第二题(学生作完后展示多媒体动画)。 

  (三)、读一读、说一说 

  1、有感情的朗读在四个阶段中能表现小溪流精神的句子。 

  2.分角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说不同阶段小溪流成长的情况。如: 

  学生甲:我不知疲倦地往前奔流,冲过巨大石块的阻拦,拒绝枯树桩的劝止,同我的伙伴们汇合在一起,我就长大了。——我成为了一条小河。 

  学生乙:我精力旺盛,精神饱满,托起沉重的木船,拒绝乌鸦的恐吓,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别的小河同我汇在一起,我又长大了。——成为一条大江。 

  学生丙:(略) 

  学生丁:(略) 

  (四)、读一读、想一想 

  1.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 

  有变化。力量逐渐变大。 

  2.小溪流唱的歌究竟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1)师生交流。 

  老师可有意提出有误的主题,激活学生思维。 

  (2)得出答案。 

  是一首永不息止的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的歌。(抓住两点) 

  (五)、想一想、说一说 

  1. 小溪流的歌给你什么启示? 

  2.由小溪流的形象你联想到了些什么? 

  (六)、说一说、作一作 

  1、说一个具有小溪流精神的人物故事 

  2、展开联想,编一则童话“    和小溪流和对话”(如树桩、枯草、乌鸦、泥沙、沉船等) 

  板书设计: 

  小溪流的歌 

  严文井 

  小溪流 

  小河 

  大江 

  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