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2023-07-24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 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辰 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 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 诸(zhu zu ) 卧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2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从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着手,抓住了课文的主要意思,让学生心中有数,围绕着中心句去提问题。然后确定一条主线——哪些句子让人感受到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呢?相机让学生动笔画画找出来的相关语句,接着让学生汇报阅读情况:

  ①、二十世纪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

  ②、我们的祖先有哪些幻想,都实现了吗?

  ③、是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大大改观了?在这个基础上回应全文,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等同学们都感受到20世纪前后的变化之大后,让他们谈谈体会。最后领悟作者举事例、作比较、围绕中心句去写的表达方法。

  感到不够满意的是学生读得少,形式单调。虽然重点突出了,难点解决了,但这是篇说明文,比较枯燥。加上有很多家长来听,为了空气流通,我没采用辅助工具——多媒体。所以感觉课题气氛有点闷。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3

  《普罗米修斯》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斯、惨、败”等11个生字,会写“悲、惨、兽”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4.学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通过前几学期的学习,你已经阅读了哪些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生:《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

  师:同学们积累的可真不少。

  2.简介“希腊”神话的特点。(出示课件2)

  你们知道神有什么特点吗?今天我们要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认识一位带给人类幸福和光明的神,他的名字叫“普罗米修斯”。

  3.(板书:普罗米修斯)让我们一起呼唤他的名字——普罗米修斯。(指导学生读好课题,外国人的名字比较长,比较拗口,注意读的时候要一气呵成。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斯、惨、败、惩、佩、恕、坚、锁、遭、恶、愤”(课件出示3)

  指名读、齐读,注意正音:“斯、惨、锁、遭”是舌尖音。

  “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人名连读,引导生多练习。

  3.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悲、惨、兽、佩、坚、违、抗、环、锁、既、狠、著、愤、获”(课件出示4)

  “惨”最后三撇要匀称;“消、佩、抗、环、锁、狠、愤”都是左右结构,书写时都是左窄右宽。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4.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5.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语,在文中标注出来。

  6.生提不懂的词语,可采用师启发或众生帮助的形式解决。(以下两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课件出示5)

  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本文指宙斯十分恼怒。

  惩罚:严厉地处罚。本文中指宙斯对普罗米修斯采取了一些残忍的手段。

  三、学习课文、概括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讲述了普罗米修斯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6)

  2.指名答,注意引导学生说得简要一些,“抓主去次”。(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了火种。)

  3.然后呢?这部分注意引导学生:普罗米修斯所受到的折磨不用一一说出来,可概括为:宙斯知道后,用残忍的手段严厉地惩罚了普罗米修斯。

  4.最后呢?(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5.把这三部分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生自己先练习一下,再指名生说。)

  四、布置作业,思考问题

  熟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众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答)

  二、学习课文

  1.对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诸神,我们以前了解得不多。读了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我们接触到了几个神:普罗米修斯、众神领袖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不知道这几位神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结合课文有关词句谈一谈吗?(先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2.关于“普罗米修斯”:

  (1)普罗米修斯很勇敢,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课件出示8)

  有感情地读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指名读,生评,师注意引导学生谈感受。

  指导朗读:这一句要读出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决心。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已经看到了盗火的后果——冒着生命危险,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去为人类盗火。

  (2)普罗米修斯是个真正的英雄,他很有正义感,认为是对的事,就义无返顾地去做,不怕受到宙斯的惩罚。(课件出示9)(板书:真正的英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普罗米修斯的坚定和无畏。

  (自读、竞读、齐读)

  (3)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勇敢的神,任凭宙斯用残忍的手段折磨他,他也不屈服。(课件出示10)(板书:勇敢的神)

  宙斯用了哪些残忍的手段?(指名说)

  (多媒体播放图片)(课件出示11)师: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高加索山,到现在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他独自被锁在这里,既不能动,也不能睡,不光日夜经受风吹雨淋,凶恶的鹫鹰还每天剖开他的肚子,啄食他的肝脏,他要忍受撕心裂肺的痛苦。结合你的理解,再读读第6、7、8自然段。

  忍受这样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也没有屈服,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普罗米修斯还是一个善良的神,当他看到人类吃生东西,在无边的黑夜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长夜,他很同情人类,就决定为人类盗取火种。(课件出示12)(板书:善良的神)

  (5)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值得敬佩的神,他的行为让执行惩罚的火神都敬佩。(课件出示13)(板书:值得敬佩)

  3.对别的神,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宙斯:冷酷无情,看到人类受苦一点也不同情。而且,他还很残忍,就因为拿了一颗火星给人类,他就用那么残忍的手段折磨普罗米修斯。

  宙斯作为众神的领袖,太霸道了,他很可怕,几乎没人敢违抗他的命令,一旦违抗,他就会给以最严厉的惩罚。

  火神: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神,他对普罗米修斯的行为很佩服,并且他想救普罗米修斯。(指导读第三自然段)但是,他也很软弱,尽管他知道普罗米修斯没有错,却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板书:火神有正义感的神)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力气很大,还很有正义感。

  4、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我想,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之所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大概是他为正义而战,不屈服权势的原因吧。在人们心中,他是真正的英雄!(板书: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有正义感)

  三、讲述内容

  (出示上节课概括的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14)

  1.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故事内容。

  2.为了能更准确地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完了课文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上节课所概括的主要内容,你可以怎样适当地添加一些词语,体现普罗米修斯的无畏、为人类献身的精神。(生试着添加,师作引导)

  3.小结: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幸福,带来了希望和理想。现在,当我们读到普罗米修斯这个名字的时候,不仅仅觉得他是一位神,一位英雄,更觉得他是人类的理想和希望。当我们叫着普罗米修斯的名字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人类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理想。

  四、总结拓展

  普罗米修斯是大家都应该记住的故事。当然,我们今天学习普罗米修斯也是为了打开一扇门,打开一扇通往古希腊神话世界的门,课文后面的资料袋给我们列举了《神话选择百题》中的故事,大家都去读一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同时呈现,比较题意

  1.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离别之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远行的人,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2.自读诗题,感悟节奏,领悟诗题之意。

  【课件出示: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3.【课件出示:比较两首诗的诗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一:【课件出示: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他们写出来的诗也特别精彩。]

  预设二:【课件出示: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 】(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

  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那时是唐朝的西域边关。从首都长安出发,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达那里。

  预设三:【课件出示: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 】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

  4.【课件出示:题目中“之”和“使”的各是什么意思?】

  (“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

  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渭城朝雨”的“朝”读“zhāo”,“客舍青青”的“舍”要读第四声。

  3.【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 】

  同是“故人”,所指却不一样。前指孟浩然,后指王维自己。

  “西辞”指向西告别,往东而去; “西出”指向东告别,往西而去。

  4.借助字典和注释,并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并交流两首诗的大概意思。【课件出示:诗意】

  5.诵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得有节奏, 读得有韵味。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自己轻声读读第一首,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课件出示:第一首诗】

  预设一:【课件出示:烟花三月──赏一幅风景】

  1.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2.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却无法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里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令人神往。)一齐读读这两句【课件出示:前两行诗】。

  预设二:【课件出示:孤帆远影──品一个“孤”字】

  1.【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课件出示: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课件出示】

  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课件出示:第三句】(生齐读全句。)

  4.想象相聚画面

  【课件出示】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课件出示:全诗】(生齐读全诗。)

  预设三:【课件出示:碧空长江──赏一个“尽”字】

  1.【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2.滚滚长江水,流不尽心中情啊。唐人写送别诗,往往寄情于水,就像另外几首诗里写的一样。【课件出示】

  3.水,迢迢不断;水,波涛荡漾;水,一逝不返。水流无限,别情无限。可如今这种别情离恨只能化成滚滚的东流水,向天边流去,向扬州流去。【课件出示:全诗】一齐读全诗。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课件出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5.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

  【课件出示:全诗】练读──个别读──齐读──【课件出示:范读。】

  (二)《送元二使安西》

  【课件展示:渭城的繁华与安西的萧条景象。】

  自古人生重离别。元二此去是千里之外,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料,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自由读诗后填空:【课件展示】【课件展示】

  预设一:多一份“无故人”的凄凉与关切

  1.【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课件出示: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来陪你──(喝酒,吟诗……)】

  2.【课件出示:西出阳关又岂止是没有朋友呢?西出阳关就没有──父母、兄弟、妻儿……】

  3.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生死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一句话──【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预设二:更多了一杯离别的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课件出示】

  4.酒,可用以消愁,可传递友情,可寄托豪情。但事实往往是“醉不成欢惨将别”。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正像另外几首诗所写的,读【课件出示】

  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样的一首缠绵悱恻的诗──【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齐读)。【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范读】

  四、回顾全文,归纳升华

  1.两位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留给诗人的是一种怎样的愁绪呢?

  2.“自古多情伤离别”,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朋友走了,诗人还在反复吟诵着这两首诗──【课件出示:两首诗】(齐读。)

  五、课后总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位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们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件出示:对古人而言,友情是花间一壶酒,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对于我们,友情是什么呢?要靠我们用一生品味,用一生去守侯。】

  六、快乐作业:

  【课件出示: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5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我家一作:吾家;朵朵一作:个个)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好颜色一作:颜色好)

  《墨梅》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墨梅》。

  2、学会“砚”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4、积累关于梅的诗句,感受古人对梅的情结。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词语,并说说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意境,体会作者贞节自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会读诗

  1、 (幻灯出示课题,播放音乐《梅花三弄》)伴随着这首古朴典雅的古筝曲《梅花三弄》,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墨梅》。

  2、作者王冕,简介作者。(幻灯)

  3、一读:自由读诗,反复读,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通读顺。

  指名读,讲解生字读音“砚”,“乾坤”

  二读:光把诗的字音读准还远远不够,还要有板有眼,不破句,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再指名读,注意速度。

  三读:师生合作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读。味道出来了。再换读。

  老师读题目,作者,生读全诗。

  二、读懂诗

  1、要想读得更原汁原味,还要读懂诗的意思。同学们边读边琢磨,看看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都懂吗,遇到自己不懂的词语和别人交流。然后试着把每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质疑:有没有什么不懂的?

  3、理解“墨梅”:(出示幻灯)梅花有红色、粉色、白色等颜色,墨梅指的是只用黑色水墨画成的梅。王冕爱梅,且擅长画梅,素有“画梅圣手之称”,我们一起来欣赏他晚年的巅峰之作——《墨梅图》

  (介绍题画诗。)这是一首题画诗,题画诗,就是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抒发作者的感情,咏叹画面的意境。从而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比较熟悉的苏轼的诗《惠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就是一首题画诗,只不过这是苏轼描绘的是惠崇和尚的画面上的意境。

  4.看看王冕是怎么描述这株墨梅的?

  读一二句。在哪儿?理解“洗砚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常常在池边练习书法,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而成“洗砚池”)

  理解“淡墨痕”(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浓妆艳抹,没有鲜艳的色彩)“痕”进一步突出了梅花的墨色淡雅到极点,简直若有若无,使人对其产生了轻灵飘逸的感受。

  读三四句,说意思。“清气”“乾坤”

  说全诗的意思。

  5、把自己的理解送回诗里,再诗读,是不是诗味更浓了?

  三、悟梅魂

  1、墨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来写的?你能找到诗中的关键词句吗?

  板书:墨痕——淡(清雅素淡)清气——满

  2、(幻灯回《墨梅图》)《墨梅》中的梅花个个清雅素淡、冰清玉洁,可有人却说:“王冕,你不去画娇艳的荷花,只画这素淡的梅花,哪里还会有人喜欢你,还会喜欢你的画呀!”于是王冕就给这画题上了诗,也给了回答,你能找到吗?(为什么不画富贵的牡丹、艳丽的挑花和丰腴的海棠花?为什么不画粉色白色红色的梅花?)

  3、为什么不画得鲜艳夺目一些呢?(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梅的颜色好不好看?我们来看一看。

  (1)拓展写“色”的诗:苏轼诗《红梅》:梅花的内心是适应寒冷的,不愿随春天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但是那像酒后泛起的红晕无来由地表露在少女的面容上。美不美?

  再看曹雪芹的。(有好颜色却刻意不画,墨梅与那些红梅、白梅相比,显得多么与众不同,她不靠鲜艳的颜色来取悦别人,她只想让——清新的香气充盈在天地之间)

  (2)与墨痕的淡相对的,是清气的——(满)

  拓展写“香”的诗:爱梅的诗人多,赞梅花之香的诗人也有不少。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现在有一首歌就是由此句而来——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

  (只不过暗香一词也并非词作者原创)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和靖《山园小梅》(在靠山的花园里,百花由盛到衰,最后纷纷飘落,这时,园中的梅花却依次开放,由少到多,由疏到密,最后独占花园。青山脚下,小园一角,有清泉一潭,水清见底,潭边有梅一簇,梅枝横斜水上,清瘦的身影倒映水中,梅下清水,水上疏梅,相映生辉。每当夜幕降临,月洒青辉,晚风袭来,梅香四溢,满园芬芳。)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王冕《白梅》(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

  (3)这么多人钟情于梅花的清香?在这里吸引文人墨客的仅仅是香气本身吗?香气还代表什么?(继续出示诗句:坚强品格、高贵气节、勤奋、刻苦、高洁、脱俗)

  为什么不两全其美?

  (色——外表,气——内在,不流于世俗,不追求虚浮绮丽的外表,而钟情于梅花的精神)王冕独爱梅花的清香,以至于放弃渲染梅花固有的色泽,而选择以“淡墨痕”来画梅,目的是为了突出——香气,清香。

  4、感受“人”

  同学们,王冕一生写了无数咏梅的诗,以这首《墨梅》最为有名。他笔下的墨梅有着它独特的淡雅和清香。

  出示:“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这是后人对王冕的评价,你能说说王冕是个怎样的人吗?

  现实中的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孤芳自赏。相传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的好。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最后,当县官亲自下乡见他时,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读到这里,现在你眼中的“清气”,还仅仅是梅花的香气吗?(流、留比较:后者留存、留下,前者流动、流溢)王冕仅仅是在写梅花吗?

  (自喻,他不在乎“颜色好”,一指梅的颜色,他并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们来夸奖梅花的颜色艳丽,暗指名誉、钱财、地位,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气充溢在天地之间,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因而《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这种借助事物表达感情的手法就叫托物言志,你还知道这样的诗吗?(石灰吟、竹石)

  5、小结:就是由于王冕这种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才有了这素净淡雅超凡脱俗的墨梅。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读出梅花的高洁,读出王冕的高洁。

  四、拓展延伸,追溯“梅”文化

  1、梅花,不畏严寒,冰肌玉骨,人们喜爱它的形态,更敬佩它的精神,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梅花的诗。现在我们来追溯一下梅文化。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很多的性格和含义,梅花的大红大紫是从宋朝开始的,当时有所谓的“咏梅两千卷”。当然,捧红梅花最不遗余力的就算林和靖了,梅妻鹤子。在古诗中,以梅为题的诗作很多,情感走向也是多方面的。

  (一)借梅叹国恨

  古往今来,国家兴亡,民族荣辱,百姓悲欢,最牵动文人墨客的情思,像梅花这种自然中最普通的植物,也成了抒发伤感之情的桥梁。南宋诗人刘因的《观梅有感》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

  前两句写东风把战场上的灰尘吹落了,意思是说南王朝已被元军消灭,战争已经停息,作者想到了曾隐居杭州西湖的北宋文人林逋。因南宋的都城在杭州,作者实际怀念的是南宋朝廷。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南宋灭亡后江南百姓的的不幸遭遇。江南水乡,自古闻名,苏杭更是封建时代的繁华都市,晚唐诗人杜牧曾有“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但现在国家已经灭亡,江南当年的繁华景象早已不在,江南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战争所带来的满目疮痍、生灵涂炭,使作者在再也没有闲情逸致欣赏梅花了。

  刘因是跨越宋元两代的文人,他目睹了南宋兴亡、江南兴衰的过程,他在《观梅有感》中,以梅为载体,抒发自己对江南的怀念和对南宋的悼念之情。

  (二)以梅喻人如本诗,陆游

  (三)以梅寄闲情

  (四)借梅诉乡情

  现代的的诗作有毛泽东的,陈毅的,还有有关梅花的歌曲

  五、作业

  1、课外自学《竹石》

  2、自由组合,出一期“梅花赞”的手抄报

  《墨梅》教学反思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需要别人夸艳丽的颜色、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借梅自喻、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赏诗中描绘之梅、悟作者心中之梅、体会诗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呢?教学中、我设计个三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多角度的诵读中进行不同层次的品味。

  一、认识梅花。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与学生聊梅花、交流收集到的梅花资料、给学生呈现出梅花洁白、坚韧的第一印象。

  二、了解咏梅诗句。课外的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是我这堂课的一个主要特点。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与梅花有关的资料。由于有了上学期的基础、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搜集资料的要点、搜集到的资料内容丰富。这也给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我学完这首诗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

  四、小结全诗、铭记“国魂”。根据板书进行小结、使学生对文本加深印象、巧用梅花“国魂”的美誉、将梅花坚韧的形象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里。

  上完这首《墨梅》、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最大的感触是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很肤浅。

  一、当有学生提出“淡墨痕是否就是指王冕家的梅树被洗砚池里的墨汁染成墨色?”这一问题时、我的引导显得粗略、模糊。教学过后才通过资料了解到“洗砚池”是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王冕家是否就有这么个“洗砚池”、无从考究、但可以明确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如此精彩有趣的典故、若当时能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教学便会更充实一些、厚实一些。

  二、自己对题画诗的了解还不够、没有抓住题画诗的特点来为教学服务。教学时如果能借助“画与诗的结合”来理解诗意、特别在带领学生品读理解“朵朵花开淡墨痕”这句诗时、若能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回到画中去、由画即诗、教学效果肯定也会上一台阶。

  三、在突破“诗人借梅自喻、抒发高尚情操”这一教学难点时、仅仅只是为学生呈现一个简单的故事、预想从故事中就能体现诗人品质的方式显得太肤浅。其实、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类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并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摒弃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以作画为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课堂中、我就没有涉及到诗人如此坎坷的生平、错过了很好的利用教学资源的机会。

  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整节课还有许多缺失。但通过执教《墨梅》一课、我也深刻地体悟到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多层次、立体化的解读文本、充分利用各种可用资源、才能使课堂真正丰满、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使教学更为有效。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6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7

  一: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的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二:由图入题

  1:观察插图或教学挂图,你猜一猜,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盛夏时节乡间田野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2: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认真读一读课文吧!(板书课题)

  三:感知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的快乐游戏)

  2: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写出真实感受。

  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四:品味语言

  1:画出你自己最喜欢的语言,试着读出喜欢的感情。

  2: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3: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五:扩展阅读

  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

  课后反思:

  省略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

  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

  习作

  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学生完成习作

  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

  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教学反思:

  第二组

  教学内容本组有四篇课文、词语盘点和语文园地三大版块。

  本组4篇课文,四篇都是写人记事的课文,两篇精读和两篇略读。 是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除课文之外,还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

  教学目标1.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 初步了解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方法。

  3. 本组课文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讲诚信故事的,语文园地中

  口语交际,要求运用一些真实的事例来交流怎样真诚地对待每一个、每一件事,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强调学习的迁移,读与说的结合。

  4、另外,课文中的故事内容有一定的时代感,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真诚待人、重诺守信、宽容理解良好品质的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潜心读书,走进文本,充分感知故事内容,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并通过揣摩、品味作者对人物语言、行动及外貌描写等词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运用一些真实的事例来交流怎样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教学措施:按本单元教学搜集像片、课文图片、初步感知------课文具体解读-----读练综合运用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西门豹》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破除迷信,兴修水利,造福于民的故事。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民间故事,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就能对故事情节有所把握。学生要真正融入感情,充分发挥主体地位感受祖国的优秀文化。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2.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新词,了解故事内容。

  2.利用设计调查报告的形式让学生明白自主探究的主题。

  3.自主合作探究西门豹做法的巧手之处。

  三、知识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运用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

  2.教学难点是理解西门豹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出示西门的有关图片和文字。读课题说理解。

  [ 设计意图] 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1、范读课文,要求听清楚生字音。

  2、自读课文,说说生字音形义及词义。

  3、小组讨论生字音形义及词义。

  4、读生字新词。

  5、小组交流课文大意。

  6、师生共同小结:发现灾情----调查----惩治----开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交流,掌握本课生字词及课文大意。

  (三)、课后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认真填写了一份《关于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的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 考查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情况。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练写与评讲让学生掌握抓住人物特点来写及以事表人的方法,激发习作的成功感。

  2通过回忆、描述、赞美爸爸的优秀品质,懂得欣赏爸爸、感受亲情。

  二、教学准备

  作文纸、彩笔、课件

  三、教学过程

  1)高声赞美: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心里话?在家里,你最爱的是谁?

  母亲是生我养我的最亲切最温柔的亲人,她对我们无私的爱也许还能摸得着、看得见。但是,据科学研究的报道说,在一个家庭里,父亲的形象与品格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因此,我想,今天我们就以“爸爸真——”为题,走进爸爸的世界,为即将到来的父亲节送上一份心灵的礼物。

  老师先作一项心理调查:认为爸爸是一位好父亲的举手;爸爸让你自豪的举手;老师带个头,赞一赞自己的爸爸;(幻灯)谁敢响亮地赞美爸爸。(用爸爸真——说题)

  2)范文引路:赞美爸爸不能空喊口号,要把他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地方——也就是人物的特点抓住,(板书)才会赞得理有据,有事有实。究竟怎样抓住人物的特点呢?——先看这篇作文(教师朗诵,学生思考:爸爸是怎样一个人?哪些地方写出爸爸的特点?(点出特点)(表扬老师)

  学会欣赏:由此可见,一个人物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必须抓住人物在外貌、性格等方面的特点。①你爸形象如何?谁来说一说。②你爸是怎样一个人,你能用以下的句式说说爸爸吗?——句型练习(任选一种)

  深情回忆:过渡:刚才,我们抓住人物的特点来说爸爸,你这篇作文已经成功了一半。但人物性格特点的表现并不是像外貌那样作几句精要的描写,必须通过真实具体的事才能表现一个人,这叫着——以事表人。(板书)特别是这件事关键时候爸爸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尤其重要。让我们深情回忆自己的爸爸,值得自豪的爸爸。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来,边画边在脑海中说爸爸。麦老师教作文说得好可以加分。

  真情表述:学生说事,教师评。(投影展示成果)

  情系笔尖:学生练写,教师评奖。

  总结语: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母亲以温柔女性的形象给我们以无微不至的爱,这份无私的爱像涓涓细流,温暖着我们的心田,烙在我们的心坎上;但父亲,在社会家庭的角色负担心理压力尤重的父亲,一个有苦自己尝,有泪不轻弹的父亲往往对家庭的对子女的爱表现得更为严肃与深沉,让我们在生活中更注意观察和研读自己的父亲,从父亲和其他亲人的身上汲取更多的人生营养,这是老师在这两节课后交给大家一辈子的功课。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11

  二胡,也称胡琴,宋代典籍中图录的“奚琴”,元代典籍中描述的“胡琴”,均是现今二胡的前身。它的琴杆、琴筒、琴轴均为木制,琴筒有圆型、六角形、八角形多种,一端蒙蛇皮或蟒皮,中间放千斤,另一端置雕花音窗。张二弦,用马尾竹弓夹于二弦之间拉奏,一般以五度定弦,为特殊用途,也可四度定弦。本世纪以来,许多人对其进行改革,音色更加纯美。

  传播最广泛的二胡曲,是20世纪中期无锡的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全曲在两个主题的相互对应中展开,主题旋律委婉流畅,简洁凝炼。两个主题,步步发展,层层变奏,跌宕起伏,高潮处显露出作者倔强不屈的性格。全曲意境深邃(suì),大气磅礴,结构谨严。充分运用了5个把位的全部音域,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流露出作者压抑悲怆的情调和在旧时代中饱尝辛酸的感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反映了本世纪中期流于小城狭镇中的一个普通民间艺人的心境,是民间器乐作品中的精品。

  本世纪最著名的二胡改革者是刘天华先生,他创作了10首二胡曲,几乎首首精美。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23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2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增强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认真朗读,从课文的语句中体会森林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心愿”什么是心愿?你有什么心愿吗?

  2、补充课题导入: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就连我们的小云雀都有一个心愿.同学们想不想听听它的心愿?把书本打开,今天我们学习第十课:云雀的心愿.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检查自读

  a、出示生字,学生板演注音,看拼音写汉字

  b、出示生词,指名读,齐读

  讨厌树冠冲垮冲刷茂密云雀土壤擦去绿洲空调器枯枝败叶漫天飞舞乱砍滥伐

  c、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d、思考:云雀妈妈和小云雀的心愿是什么?

  2、指导分段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小云雀它们到过哪些地方?

  (2)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

  第一段:(第1——4自然段)

  第二段:(第5——10自然段)

  第三段:(第11——13自然段)

  第四段:(第14、15自然段)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1)分析字形

  (2)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一、复习检查

  1、指读生字新词.

  2、回答:云雀妈妈和小云雀到过哪些地方?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

  (1)小云雀和云雀妈妈飞呀飞,它们最先来到了什么地方?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如果狂风吹来,沙漠上会出现什么情景?

  (2)指名读第1——4自然段.是不是这样呢?我请同学朗读一下第一段

  “漫天飞舞”是什么意思?

  “贫瘠”是什么意思?“贫瘠的沙漠”是怎样形成的?

  (相机板书:漫天飞舞贫瘠砍)

  (3)指导朗读.

  (“漫天飞舞、睁不开眼、乱砍滥伐、贫瘠”等词要重读.小云雀的话要用埋怨的语气读,云雀______话要用惋惜、心疼的语气读)

  指名试读,分角色读.

  (4)小结段意练习说话

  由于人们乱砍滥伐,使茂密的树林变成了贫瘠的沙漠.

  “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

  2、细读第二段.

  (1)小云雀和妈妈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看到了什么?谁能说说洪水会造成哪些危害?

  (2)自由读第5——10自然段.

  A 、“咆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河水像脱缰的野马?

  B 、河水为什么会这么凶猛?理解:河堤汛期泛滥成灾.

  C 、“蓄水”是什么意思?森林是怎样蓄水的?

  理解词语:树冠、苔藓、渗、储存.

  D、比较句子:森林就是一座大水库.

  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

  指名说说这两句话都是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哪句话语气更肯定些.(告诉学生反问句比陈述句语气更肯定些)

  E、指导朗读第二句话.(相机板书:泛滥成灾)

  (3)指导朗读(描写河水泛滥的句子要读出气势汹汹的样子.小云雀的话要用害怕的语气读,读______话显得无可奈何)

  (4)小结段意练习说话

  河流上游的森林被砍光,河水泛滥成灾.

  “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

  3、细读第三段.

  (1)小云雀和妈妈来到了什么地方?

  (2)自学课文.讨论:为什么森林是空调器?

  (3)“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

  (4)指导朗读.

  3、细读第四段

  由此,小云雀产生了一个怎样的`心愿?

  (1)齐读课文.

  从小云雀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4、总结课文内容

  (1)学过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引导学生从乱砍滥伐、森林会变成沙漠、河水会泛滥成灾、森林是水库、是空调器等方面练说)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

  四、指导复述课文

  五、作业

  1.组词

  tiaomai

  调埋

  diaoman

  2.改写句子

  (1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

  (2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不就是云雀的心愿?

  3.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因为没有……;没有……;有了,所以……)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13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 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二、学习重难点:

  体会什么是尊严,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

  三、学习准备: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四、学习时间:2课时

  五、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质疑问难。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2 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 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四、课堂作业

  1 抄写生字新词。

  2 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 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小伙子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描写小伙子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2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3 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怎样的人?他是怎样想的?

  二、点播,揭示中心

  1 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 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使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三、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四、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1 自由读。

  2 指名读。

  3 分角色读。

  五、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方面去想,然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