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但愿人长久》教案

2023-07-20

《2、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学会用生字组词,理解文中的词语“心绪不宁”、“形影不离”、“西沉”、“悲欢离合”、“婵娟”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6自然段。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2、增进学生的人文修养,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自学生字,读通文章。2、师生共同收集有关苏轼的生平资料3、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4、制作相关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相配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词[水调歌头],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熏陶 课前播放洞箫演奏[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听着音乐进入课堂(一)创设背景   导入新课1、中秋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到中秋节我们赏月、吃月饼、举家团圆,“每逢佳节倍思亲”,当我们一家人过中秋的时候,我们伟大的诗人苏轼在干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揭示课题,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和父亲苏询、弟弟苏辙考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的优秀诗篇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并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抒写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他的词,词风豪放,笔力雄健、清新自然。其作品有《东坡乐府》,主要代表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念奴娇》等。 (二)初读课文   读通读顺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2)读顺句子,读通全文(3)朗读过程中划出自己不懂的地方2、检查自读情况(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出示词语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苏辙(2)指名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 (三)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每小组读一段,第一段老师读,最后一段一起读回答问题1、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中秋之夜,苏轼在密州,思念他的弟弟苏辙,写下了一首新词。         2、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心绪不宁?         为什么会埋怨?         为什么会宽慰?         划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3、苏轼在感到宽慰之后吟诵了一首新词,你能来读一读吗?看谁能读出苏轼的情感。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在课文中找到表示它意思的句子吗?读一读 (四)小节1、总结全文:本课叙述了苏轼中秋之夜望月怀人,对月沉思,借月传情,介绍了苏轼的著名词作的创作缘由。传达了诗人对月沉思的丰富的感情世界,描述了词作的优美意境,展示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矿大胸襟。2、出示《水调歌头》全篇,跟老师读一读,体会作者感情。3、播放《水调歌头》动画 (五)作业布置1、抄写重点词语并描红。2、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于兄弟的手足之情,体会苏轼的广阔胸襟。          3、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并能活学活用这句诗词。 (一)复习旧课   巩固深化1、课文中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是哪些?2、齐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体会领悟1、观察图画,学习1、2、3小节(1)为什么“思念”?通过“皓月当空”、“欢欢喜喜”、“观赏”,引发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思念亲人的心绪,思念弟弟实际上就是思念家乡的亲人。(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3自然段,体会别人的团聚和苏轼与弟弟的分离,抓住关键词“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七个年头”。板书:心绪不宁2、带着疑问学习4、5小节(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当他看到圆圆的月亮时,产生了埋怨之情,在第四小节的最后有一串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呢?(表示还有许多埋怨的话,这里只要一笔带过)板书:埋怨(2)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a)“想到这儿”是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b)“宽慰”是什么意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在这里作者为什么会宽慰,哪个同学来帮大家回忆一下?(c)宽慰了许多说明作者有着怎样的人生态度?(豁达开朗,积极乐观,苏轼的可贵之处就是能够从怅恨中解脱出来)板书:宽慰3、学习第6小节(1)再读第五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再用直线划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2)“此事”是指什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3)你认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可以用在什么人之间,如果是你,你想代表谁把这句话送给谁?(如:代表边防战士送给家乡亲人,代表海外赤子送给祖国人民) (三)总结全文(1)理清课文作者感情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指导学生练习复述课文。(2)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感情?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的时候变得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牙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四)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2、背诵4-6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感情变化)     一(1-3)创作原因——思念弟弟     二(4-5)具体描绘词的意境     三(6)诗人低吟新作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这篇课文充分体现了“情”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抓住苏轼感情变化的同时,要让学生在情感的接纳和碰撞中发展语言水平,提升人格品质。这篇课文是作者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而要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就必须创设和再现当时的“境”,从而获得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的获得与朗读不可分离,可以通过配乐朗读、表演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生动地再现当时地月夜场景,体会作者地广阔胸襟。这样,美的才不仅仅是月色,更美的是苏轼的情怀,是“千里共婵娟”的思念。其次,是要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俗话说“会用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光光的理解依然是停留在书本上,而不会到生活中去。所以,教师要创设情景让学生真正会用课文中的诗句,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语文的学习,其最终目的就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驾驭语言,当学生会用课文中的语言才是语文教学的成功。

《2、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2

  

  2.但愿人长久

  第   1   课时

  主备人

  陈石奇

  复备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涉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法指导等。)

  1.教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并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并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及挂图、小黑板

  导学过程

  复备与调整

  导入:……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有人情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历史上流传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但愿人长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著名的中秋词的写作经过。

  一、课前预习、课上反馈:

  预习任务:见学案“课前预习”部分

  预习反馈:

  1.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难读难写的生字词。

  自己认为需要强化字音的有         ,需要强化字形的有          。

  2.     交流自己弄懂的词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词语。

  3.     同桌互读课文,把自己经过努力读得很棒的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4. 四人小组合作,概括课文内容,并推荐代表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设立任务:

  1、提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3、放声朗读全文,思考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a.文中苏轼的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找出能体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

  b.通过朗读相关句子,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并请同桌作当评价。

  【学习建议:细读全文,找出能反映苏轼心情变化的词语,画下来,再读读相关的句子,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

  4.自由读第1自然段,苏轼的这种情感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三、当堂训练、检测反馈:

  具体见学案“当堂检测”部分

  四、回扣目标、总结提升:

  读准、读顺、读通课文,理清大致脉络,理解大致文意,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认真朗读课文。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思考:苏轼的情感为什么会经历了“思念(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变化?读课文时遇到相关的词语和句子,最好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然后再用一两个词语,或者一句话将你的感悟简单地写在旁边。

  反馈后亮标

  教后记:

《2、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更是文化的瑰宝,谁能背一首古诗吗?

  二.新授课文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52《但愿人长久》。古代有位大文学家在这中秋之夜写下这样的词句(出示诗词)。

  1.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经过预习后掌握的生字新词情况(出示生词表)

  2.谁能读一下?

  3.一起读两遍

  4.你能理解其中的一些字词吗?

  5.你想进一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吗?你想知道苏轼为什么能写下这首千古绝唱吗?

  6.自读课文,想一想苏老先生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板书:苏轼写词

  7.他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呢?(默读课文)

  8.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心绪不宁——不禁埋怨——转念一想——宽慰许多

  9.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词? 板书:思念亲人

  三. 精读课文

  1. 课文中的那一节说出了这首词的意思?

  2. 谁能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后这两句词的意思。(注意表达完整)

  3. 课题中的“但”可以解释为“只”

  4. 谁能把课文的最后一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 对于第六节你还有什么疑问?(比如标点符号的使用)

  四.学习全词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了解这首词的前面部分?(出示整首词)

  1. 借助拼音自由地轻声地读这首词

  2. 谁想试读一下?

  3. 读得好。向他学习。

  4. 苏轼为了思念亲人写下了这首好词,

  五.诗词拓展

  同学们你们还能说出几首有关思念亲人的古诗词吗?

  生:李白《静夜思》

  你能想象一下当时李白写下这首诗的情景吗?

  还有其他诗吗?

  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你猜测一下王维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

  师述:吟诗诵词总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展现某种情景。下面是本人在游黄山时写下的一首小诗,你们想不想听啊? (出示)

  游黄山

  倪也兵

  黄山“三峰”我都爬,

  光明莲花天都下,

  奇峰怪松没看够

  云海温泉醉晚霞。

  你们说黄山美不美?

  生:美。有山峰。

  生:有云海温泉。

  生:有各种各样的松树。如迎客松。

  倪老师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呢?

  生:祖国山河美。

  生:黄山真美啊。

  说得好。老师在这首诗中描绘了黄山的四大奇观:奇峰,怪松,云海,温泉, 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六.总结全文

  诗词或表达愿望,或言明志向,写诗词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大文学家苏轼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老师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感而发,也能写出真情实感, 读起来琅琅上口的属于自己的诗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老师共同探讨。 我们在班级里开展“我是小小苏东波”活动。 望同学们积极参加。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一下苏轼写词的情景。体会诗人是如何热爱生活,思念亲人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遍)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讲述苏轼写词的课文,我是这样设计教案的:先让学生搞懂这是一篇介绍苏轼写词的文章,然后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写这首词, 接着让学生体会到写词著文是有感而发的,最后用老师的感想之作引领学生参与到“我是小小苏东坡”的活动中来,由课内到课外,由古代到现代,由老师到学生, 让学生体会到,再好的诗词都是人写出来的, 我们不妨也尝试一下。 让学生真正走近名人,融入课文中的情景。

  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内容不深,但一定要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丰富拓展知识技能, 这是我教这篇课文的宗旨。由于注重了情景分析和全词的认读,削弱了课文地朗读, 今后还要加强朗读指导,在课堂上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感而发地写出几句诗来效果会更好。

《2、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 师检查自读情况

  (1) 听写词语。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课堂练习:

  1、完成习字册。

  2、熟读《水调歌头》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 细读课文

  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看图想象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指名朗读,齐读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出示: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 、苏轼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完成填空。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六、 课堂练习

  1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两遍

  板书:

  2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个头》的创作经过。故事是此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有通情达理的情怀。本文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们介绍了古典诗词——《水调歌头》创作的经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并熟记生字组成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图片,卡片,小黑板,磁带。

  2.网络搜集苏轼资料,了解苏轼生平。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 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交流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 但愿人长久)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 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 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去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写月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课文一至三小节描写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在中秋月圆之夜,诗人为何单单想起了他的弟弟呢?什么是手足情深?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出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指名同学朗读。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首诗里,同样也蕴涵着这样的感情,让我们齐声朗读,来感受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写诗人的离愁别绪,自由读读这一段。你感受了怎样的意境?(《静夜思》)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李白《静夜思》,指导朗读描写月夜环境和诗人辗转反侧的句段。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齐声朗读诗人月下所思的句段。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齐读句段。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再读句段,进一步体会感受。

  在诗人的诗中同样也蕴藏着这样的情绪,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绪。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后面部分抒写了诗人的心情得到了宽慰,是什么让他得以释怀的?指名读课文的五至七节,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引述第五自然段,分析诗人的情绪变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齐读〈〈水调歌头〉〉。

  三、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及诗词。

《2、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6

  一、抄写词语。皓月当空 心绪不宁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各奔东西  屈指算来  十全十美  远隔千里二、给带点字选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朝(cháo    zháo)廷     皓(gào   hào )月品尝(cháng  sháng)     似(shì   sì)乎不禁(jīn   jìn)        埋(mái  mán)怨三、课文填空。1、中秋节的夜晚,苏轼的心情是这样变化的(   )—(   )—(     )。2、苏轼由中秋的圆月想起(     )的弟弟,在深深的思念中体会到“(           ),(        )”的人生哲理,用“(    ),(       )”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与此句意思相近的还有王勃的(        ),(      )。秦观的(       ),(       )。四、抄写苏轼的《水调歌头 中秋》。五、你能写出几首表达对亲人,对朋友思念之情的古诗来吗?试着写一两首。 《但愿人长久》作业设计轻松做做(作业很轻松,做做乐其中!)一、带着问题来读书。1、  这篇课文以___________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名篇《___________》的创作经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对___________的思念之情。2、  苏轼的父亲是___________,弟弟是___________,他们三个人考中同榜进士,史称“___________”。3、拼音写字我最棒。 guān   shǎng    pǐn  cháng     xīn   xù (         )    (          )    (         )4、辨字组词我最准。却(      )官(         )睁(         )缺(      )管(         )挣(         )5、我能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并任选两个词语各写一句话。1) 比喻亲兄弟的感情深厚。(          )2)形体和影子不能分离。形容彼此关系亲密,总在一起。(      )3)宽解安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我能写带“月”的成语和古诗句。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句子我会加工。1)苏轼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世上的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改为反问句。意思不能变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长大以后,他们各奔东西。    他们很少有见面的机会。(用适当的关联词语改写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重点句子我分析。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1)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我是通过__________这个词语看出来的。2)      我能再写一个这样句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句话是苏轼的_____________的描写,体现了他对_____________的感情。9、细读课文来填空。请找出课文中的三个词语来表达苏轼的感情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我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精彩句段我来品。(课文2和3节)1)用横线画出表达苏轼和弟弟手足情深的词句。2)“七个年头”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这是_____________描写,人们都在开心地赏月,而苏轼却“心绪不宁”,这是_____________的写法。突出了苏轼对弟弟的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