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生字词掌握得怎么样了,让我们一起回顾。
打开听写本。
皎洁 妥帖 闯进 莽撞 斟酌 宽恕
自改,订正一遍。
2、能不能选用这些词简要地说说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呢?
3、过渡:故事是感人的,引人入胜的,耐人深思的,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贾岛。
二、品词析句,感受贾岛品质
1、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思考:贾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简要写下你的读书体会。
2、交流。
(1)贾岛很看重友谊。(板书)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出示语段。品味拜访,摸,好久。
这里的拜访能用访问代替吗?
指名读,读出友谊的非同一般。
过渡:因为一次拜访,诞生了一首佳作。
出示《题李凝幽居》齐读。找到与诗句相应的文字,用铅笔勾画出来。
读了这几句,你有何感受?(景色很美)
原来诗人贾岛是欣赏到这么优雅的景色才来了作诗的兴致,立即吟诗一首:(引读)《题李凝幽居》,这种由美景而作诗就是文中的那个词?(即兴),它能换成即时吗?二者区别在哪?
(2)除了看重友谊,贾岛还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认真、锲而不舍(板书)
出示三四小节,体会“不知不觉”、“比比划划”“纷纷”、“闯”
指导:大官过街是怎样的场面?谁能描述一下?如此喧闹混乱,贾岛怎会听不到呢?(这样苦苦思索,让你想到哪些成语?)
试着读一读,读出贾岛的那份忘我。
指名读。演一演。想想贾岛会有哪些动作,哪些台词呢?
借机表扬表演形象的同学。
刚才不少同学发笑,你笑什么?此时路人会说什么呢?
是啊,看来这样一个痴痴颠颠的疯和尚免不了乱棍毒打的结果了,可结果显然不是这样,又是为何呢?
韩愈也是大文学家,对他的诗产生了兴趣,更对贾岛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如果此时你站在人群里,会想些什么呢?
带着敬佩再一次读好这两节。
(3)韩愈认为用“敲”字的理由有几点?指名说。
到底是大家,三言两语就让贾岛(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最终贾岛还是采用了敲字,这又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贾岛?(板书)
3、小结:读懂一个人,可能会有很多方面的性格,在本文中,贾岛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三、课外拓展,加深认识
1、过渡:好一个“敲”字,竟然让诗人如此入迷地斟酌,怪不得人们称他“苦吟诗人”
2、出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读懂这句诗吗?
3、师:好一个推敲的故事,他感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后人也就把。。。。。。。叫做推敲了。
四、推敲实践,提高兴趣。
1、过渡:刚才,我与同学们一道品味文字,同学们牛刀小试,看着同学们那期待的眼神,老师知道你们也很想像诗人那样推敲一番诗句,有没有兴趣?
2、出示:红杏枝头春意
你们会填那个字?
出示:红杏枝头春意(浓 、显 、厚、闹、绵)
你猜诗人会用那个字?为什么呢?
3、其实,除了贾岛,那位诗人不是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才有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呢?
出示:百炼为字,千炼成句唐 皮日休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 卢延让
五、总结
1、 百炼为字,千炼成句的故事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来读一读。
2、 好诗是推敲出来的,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今天我相信同学们的感触很深,也一定能像贾岛那样,逐步养成斟酌推敲的好习惯。
《推敲》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8个生字。绿线中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4、在《推敲》中学习“推敲”,根据课后习题,掌握换词方法,学会推敲。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换词方法,能说出相关理由,学会推敲。
教学时间:三课时
一、“推敲”导入
1、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2、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想不想听?先看这两个字该怎么写?师生共同书写课题。
3、指名朗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并知道故事主要内容的请举手。
2、(出示词语:和尚、惊醒、毛驴、妥帖、车辆、闯进、礼貌)自由读一读,想一想哪些字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同时,想想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有哪些不懂的?
3、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4、交流故事内容。
(板书:访友赠诗、斟酌一字、冲撞仪仗、韩愈定“敲”)
三、体悟“妙处”
(一)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简介贾岛: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题李凝幽居》一诗的创作过程,最能说明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哪些信息?你是怎么看出的?
2、理解重点句:
出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
3、观察插图(月夜惊小鸟):按顺序说图意;从贾岛的动作、神态和当时的环境,你看出了什么;给这幅画题名;拓展《题李凝幽居》。
4、一生感情朗读,其他学生指图体会。
(三)1、指导观察课文题目左侧的插图:用一句话说说图意。如果你就是长安街上的行人,看到贾岛骑在毛驴上“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会怎么想,怎么说?
2、贾岛骑着毛驴又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和“——”画出有关的句子)相机理解即兴、妥帖、恰当。
3、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4、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四)1、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思考: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五)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出示韩愈说的话。
(1)指名朗读。(2)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3)出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引导学生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6、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六)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四、讲述故事。
1、熟读课文。
2、提示讲述顺序。出示板书:
3、学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3)各组推派代表讲。
(4)评选“故事大王”。
五、养成习惯。
1、鼓励搜集古今中外文学大师或其他名人推敲的小故事。
2、交流小故事。
3、教师总结。
教材解读
这个故事讲的是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不知不觉地撞进韩愈的依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定“敲”字,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故事情节动人,再现了诗人贾岛苦苦吟咏、字字斟酌的形象,表现了他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文中绘有两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一幅是贾岛拜访朋友,月下敲门声惊醒了小鸟。这情景使贾岛写下了一首诗。另一幅图描绘了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一边吟哦,一边做敲门、推门的动作,憨态可掬,栩栩如生,突出了他那严肃的创作态度。两幅图形象展现了课文主要内容。
全文分为三个意义段。第一段,引出故事主任公贾岛,告诉大家几个信息:(1)贾岛是唐朝诗人(2)早年家境贫寒(3)早年贾岛当了和尚。这为下面故事的展开做了准备。接着叙写“推敲”这个故事的由来。以诗赠友——反复推敲——冲撞仪仗——确定用“敲”。最后结题。一段就一句话,说明了“推敲”一词的现在含义正是由上面的故事引申来的。文章开头引出人物,结尾交代由来,都为主体服务,使故事的结构更加完整。
教学中要注意:(一)感悟“推敲”的益处。是“推敲”,再现了贾岛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的形象,显示了贾岛极为严肃的创作态度,使诗人赢得了“苦吟诗人”的雅号;是“推敲”让贾岛认识了韩愈,让“推敲”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是推敲,其实人们写诗和作文时,要反复比较,多加斟酌,使所用字词更加准确、传神。(二)讲将“推敲”的故事。“推敲”的故事情节富有变化而又非常生动,文章的语言优美,尤其是其中的精彩细节非常感人,如表现贾岛的如痴如醉地创作时,抓住了“吟哦”、“比比划划”、“闯进”等动词,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课后习题也有此要求。(三)养成“推敲”习惯。课文最后写道:“后来,人们就把在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推敲’。”善于“推敲”的文学大师、名人故事比比皆是。因此教学本文不能满足于学生能够感悟到“推敲”的好处和讲讲“推敲”故事,还应让他们养成“推敲”的习惯。
《推敲》教案 篇3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意。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出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板书:唐朝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出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题 李 凝 幽 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
(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1、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本课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
2、简介韩愈:唐贞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 幽居 即兴 妥帖 吟哦 簇拥 斟酌 宽恕 莽撞 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 恰当 差人 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出示):
皎洁 妥帖 韩愈 簇拥 宽恕 门闩 莽撞
避让 响亮 沉睡 推敲 家境贫寒 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拜访 幽居 即兴 吟哦(动作演示) 斟酌 宁静
五、指导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贾岛早年因家贫当了和尚。
第二段:(第二至七自然段):写贾岛和韩愈一起推敲诗句。
第三段:(第八自然段):讲“推敲”的引申义。
六、指导书写生字。
睡、驴、辆:左窄右宽。
敲:左宽右窄。
《推敲》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
(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幽居即兴妥帖吟哦簇拥斟酌宽恕莽撞推敲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恰当差人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皎洁妥帖朝愈簇拥宽恕门闩莽撞
避让响亮沉睡推敲家境贫寒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
皎、骑、僧:左窄右宽;
斟、酌: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尚、妥:上小下大。
贾:上宽下窄。愈:上大下小。唐: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
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推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读读这个故事。
2、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的经过的?(第2-7自然段)
二、细读第2-7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2-7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以下填空题。
(1)贾岛去,不巧,贾岛写下了这首诗。
(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3)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
(4)韩愈认为还是用好,理由有三:一:二:三:
2、回答题(1)
(1)指名回答。
(2)板书:即兴。提问:为什么说贾岛是即兴写下了这首诗?(触景生情;事先没有准备写,临时写下的。看到眼前的景色,却拜访朋友但没有遇到,让他思绪万千。)
(3)是什么样的景色让他产生了作诗的欲望呢?引导学生看图,表达。
出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4)是啊,贾岛触景生情,留下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
(板书:留诗赠友)
(5)出示《题李凝幽居》。齐读。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3、回答题(2)
过渡:在我们的眼中,这已经是一首非常完美的诗了。可是贾岛却不这么认为。
[/color][color=#228b22](1)指名回答问题2。
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2)贾岛为什么会犹豫不决?找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他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引导比较“不够妥帖”与“更恰当些”,体会贾岛做学误码的认真态度和一丝不苟的作风。
(3)为了这一个小小的字眼,贾岛费尽了心思。想象一下,贾岛骑在毛驴上,会是什么样子?[学生自由表述,相机理解“吟哦”一词。]
(4)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出示,指导朗读。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走进了长安城。”
(5)小结:为了诗句中的一个字,贾岛反复“推敲“。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反复推敲)
4、小组学习活动。
过渡:刚才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表现得非常精彩。下面,我们来换一种学习方式——自学。
(1)三人小组自学4~7自然段,出示自学要求。
○交流3、4题填空。
○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贾岛与韩愈的对话,并想象人物的动作、表情及心理,试着两两配合表演出来。
(2)自学。
(3)集体交流。
①交流填空。
②交流人物对话。
△ 指名一学生与老师配合表演(或学生表演,教师相机指导)。
△ 两学生独立表演。
(指导学生板书:共同斟酌确定用“敲”)
5、小结:贾岛听了韩愈的解释,连连点头,将诗中的“推”字改成了“敲”字。
再次齐读《题李凝幽居》。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三、学习第八小节。
过渡:这首《题李凝幽居》一直流传至今,关于“推敲”的故事也传为佳句。
1、同学们,推敲原来是指两个不同的动作。学了课文,你们知道现在人们用“推敲”指什么吗?(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
2、学了课文,你觉得贾岛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提高
过渡:是的,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都像贾岛那样,做学问态度认真,文学作品追求完美。王安石就是典型的一例。
1、王安石“推敲”的故事——春风又绿江南岸
2、我们也来学推敲:课后练习4。五、课后作业。
1、再现故事情景。
2、用课堂上所学的方法,修改自己最近写的一篇习作。
板书设计: 9 推敲
即兴写诗→反复斟酌→韩愈解疑
教学后记:
《推敲》这个故事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照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时,要打破以前一贯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空间里,尽情表达看法和观点,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在教学本课中,我没有采取“话语霸权”,强迫学生接受我预先准备好的“大餐”。我觉得在课堂上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声音,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学生在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上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认识。因为是他们自己嘴里说出来的,自然听得比较认真,贾岛那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一次又一次深深地印在了学生心里。学生在从课堂中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肯定的,发言的积极性也不断增强。
这篇课文有些地方可以通过表演来加深理解,所以在教学时,我加入了学生表演的环节,让他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了重点词语。比如“吟哦”这个词语,在表演中有的学生快速地念了一遍诗,有的学生就提出了意见:“课文中说贾岛在吟哦,吟哦的意思是有节奏的朗读诗文。而且贾岛在认真的思考,应该念的慢一些,也可以反复念推和敲。”接着,我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钻研精神。通过“他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推门、敲门的动作……不知不觉……”体会贾岛为了斟酌一个字眼是多么的认真啊!
《推敲》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2、仔细研读全文,学习贾岛反复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想: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不妨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古人炼字不遗力,留得佳话传古今,斟酌字词,锤炼语言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许多诗人深谙此道,乐此不疲,几至忘我的境界。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其中的一个故事。二、初读课文1、请听录音并小声跟读,注意生字,停顿、语速、语调等。2 、老师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边读边在原文中将生字注音标明3、录音放完后,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请学生到黑板注音: 吟哦 辔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在掌握字音的基础上,将文章读熟,边读边疏通词句: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学生提问,教师点拔重点:(1)通假字并释义:练之未定:(2)指出古今异义的词,并分别解释古义与今义:
古今异义的词 古义 今义 权 左右 具
(3)一词多义:①作:又欲作“敲”字 引手作推敲之势②之:练之未定 推敲之势③时:时时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注意:教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2、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寻问优秀同学作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同学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3、请同学逐句翻译,教师适当点拨。注意重点语句的翻译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弄懂了文意,到底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下节课我们接着欣赏。六、布置作业:(一)基础作业:熟读课文并背诵。(二)拓展作业:写一篇初读后的感受,不少于300字注:作业(一)全部做,作业(二)选作第二课时:一、 检查:1、抽查学生背诵情况,上中差各选一名2、请学生解释重点字词并翻译句子,默在听写本上。二、 研读、赏析课文内容:1、贾岛得的这句诗,选自哪里,全诗是什么,谁知道?(请学生背诵全诗)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2、同位两一组,将这个场景排演一下,为大家表演。(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还可加入自己的想象,这一切都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3、请同学为大家表演,可选2到3组,表演后,可请同学加以适当的点评。4、由大家的表演结合文章内容,你如何评价贾岛和韩愈。(学生交流,共同明确)三、 拓展提高:1、炼字就是在写作时斟酌字词,使语言简洁优美,古代作家非常讲究炼字。同学们,你能再说出几个古往今来炼字的范例吗?如:(1)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就是炼字的范例。诗人在创作此句时,曾先后用过“入”“到”等字,最终定为“绿”字,历来为人称道。一个“绿”字,不仅自身色彩鲜明,而且把春风也写活了,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2)杜甫的《春望》中的第三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使动用法。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战乱,一家流离分散,鸟语花香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师语:大家列举的实例都很典范,希望同学们在作文中能学习古人的炼字经验,自觉锤炼语言,使语言更生动、更传神。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懂得了炼字的道理,我们不妨立即行动起来,到炼字间来品味一下其中的滋味。用恰当的动词填空:春风吹绿了树梢,吹( )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鹅黄柳,麦如韭,春色越( )越清秀。四、作业:1. 本文中韩愈言“作敲字佳矣,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看法。2、围绕本文,写一篇读书心得,谈体会谈感受。
《推敲》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这个故事讲的是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词,不知不觉地撞进韩愈的依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故事情节动人,再现了贾岛苦苦吟咏、颇费推敲的诗人形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
指导用“即使……也……”造句。
媒体设计:投影片、录音
教学时间:三课时
板书设计:11推敲
发生夜深访友留诗相赠
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
高潮冲撞仪仗请求宽恕
结局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
(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幽居即兴妥帖吟哦簇拥斟酌宽恕莽撞推敲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恰当差人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皎洁妥帖朝愈簇拥宽恕门闩莽撞
避让响亮沉睡推敲家境贫寒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
皎、骑、僧:左窄右宽;
斟、酌: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
尚、妥:上小下大。
贾:上宽下窄。
愈:上大下小。
唐: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
六、作业:
1、见习字册。
2、抄写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下列词语:皎洁推敲斟酌妥帖
2、填空:
有个诗人叫,早年因,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
映示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
4、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映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出卡片出示重点词语:夜深人静月光皎洁
(1)学生展开想象,再看投影,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
(2)指导朗读。
7、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8、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板书:发生深夜访友以诗相赠
第三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图上画了谁?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和“”画出有关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恰当)还有哪些词意思跟它相近?(合适适宜适当等)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
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思考: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4、小结: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板书:高潮冲闯仪仗请求宽恕
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映示: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
6、映示韩愈说的话。
(1)指名朗读。
(2)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3)映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引导学生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板书:结局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三、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复述。
2、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3、写出近义词。
妥帖推敲或许吟哦
4、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幽居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指导用“即使……也……”造句。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推敲”这个故事非常感人,每个同学都应该会讲这个故事。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开个故事会,看谁讲得最精彩。
二、指导讲故事。
1、熟读课文。
师:要想讲好这个,先得反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学生练读课文。
2、提示讲述顺序。出示板书:
发生夜深访友留诗相赠
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
高潮冲撞仪仗请求宽恕
结局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3、学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3)各组推派代表讲。
(4)评选“故事大王”。
三、指导造句。
1、映示原句。
2、学生练读,说说上半句讲了什么,下半句又讲了什么。
3、练习:
(1)把句子补充完整:
即使明天下雨,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也能自觉遵守纪律。
这次考试,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应该骄傲。
4、学生交流口头造句,师生评点。
四、作业。
1、造句。
2、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推敲》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词语典故,课文通过叙述唐代僧人贾岛(见参考资料⑤)与著名文学家韩愈“推敲”诗句的故事(见参考资料⑥),告诉我们千古名句均是“推敲”而来。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语言的韵味;使用语言时,要注意“推敲”语言。通过对本文的阅读,不仅让学生知道词语典故“推敲”的来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语言要“推敲”的道理。
课文侧重描写贾岛推敲诗句时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他与韩愈共同推敲诗句的对话。
描写贾岛推敲诗句时的动作有:“伸着左手,食指和中指张开,右手食指一会儿点向左手食指,一会儿点向中指”,“两手掌立做‘推’状”“弯起一只手指做‘敲’状”。
描写贾岛推敲诗句时的神态有:“低头沉思默想”,侧头蹙眉,眨眼凝神”。
描写贾岛推敲诗句时的语言有:“是‘推’好呢还是‘敲’好呢?”
此处抓住贾岛推敲诗句的“点睛”之处,寥寥数笔,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时“推敲”的情境,惟妙惟肖。让读者与贾岛一起经历了“推敲”如醉如痴的过程,体验了“思虑得疾苦”的心理历程。
而描写贾岛与韩愈共同“推敲”时,作者对贾岛没做更多描写,只是说韩愈“沉思良久”,旨在告诉人们:即使是像韩愈这样的大文学家,也须经“推敲”之过程,方可作出有“韵味”的判断。
总之,此短文,通俗易懂,详略得当,虽系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但其中留给后人的启迪却是语言非“锤炼”不精当,文字非“推敲”不成“名”。
要点提示
1.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推敲典故的出处,体会推敲的作用。
2.学习作者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故事的了解,从情感上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激发学生更好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法建议
1.本文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学生自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会: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以此把握短文内容与中心,体会“推敲”的作用。
2.学生读文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演一演,再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增强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还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自愿组合,排练课本剧,课堂上演一演,评一评。通过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互评,提高学生对“推敲”作用的认识,更好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4.课后搜集名人名家“推敲”的故事,同学间传阅交流。
5.师生以自己“推敲”语言文字的案例,现身说法,交流分享“推敲”之体会。
《推敲》教案 篇8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9
霞飞
看了特级教师贾志敏《推敲》的教学实录,感觉亲切轻松,整堂课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给我感受最深的有这样几点:
一、精彩的导入。
贾老师的导入轻松自如。“趣”贯穿始终。他通过“木”、“休”的造字方法;“左”、“右”单独、合起来不同的意思,引入“东”“西”分开、合起来的不同意思。最后引出“推”“敲”,引出课文。他这样围绕有趣的汉字导入话题,学生时而议论纷纷,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精彩作答,增强了亲和力。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有趣味。
二、实践的训练。
在对课文内容概括的时候,贾老师通过:(1)贾岛在( )去( ),结果( )。(2)他对诗中的( )字究竟是用( )还是( )犹豫不决,甚至于( )。(3)结果冲撞了( ),( )和贾岛一起商量,( )认为还是用( )好。理由有三:1、( )2、( )3、( )。这样三条填空,让学生反复练说,最终比较流利的说出一段话。正是通过课文让学生实践运用语言,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为熟记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对学生朗读兴趣的激发。
1、“这一句,完全可以做别人的示范”
一个学生在读课文某段时,读了一大段,只有最后一句,读得稍微好些。贾老师没有婉转地批评他,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出人意料的对他读的最后一句,大加赞扬。“哎呀,最后一句读得真好!完全可以做别人的示范,请你把最后一句再给大家示范一下。”学生十分激动,因为这也是他所没有预料到的。他在贾老师的鼓励下,把最后一句又读了一遍,这一遍读得更好了。我想:这个孩子以后一定会更爱读书,更爱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只有随时发现学生朗读时的闪光点,不断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才可能真正喜欢阅读,真正喜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不要紧,没关系,再来一次”
一个女同学在读到最后一段时,短短的一行字,竟出现了几处错误。“斟酌”读错了,停顿也没有停好,十分地不熟练。贾老师并没有着急,而是耐心的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同时和蔼可亲的对她说:“读得不好,主要是我们没有预习好,没有多读几遍。不要紧,没关系,再来一次,一定会读好的!”那个女生定了定神,又读了一遍,读得比上一遍好了些。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指导上,不断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这也是使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原因吧。
贾老师的课堂有充满情趣化的语言,鼓励的声音,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感染,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扎实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地接受知识。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推敲)
《推敲》教案 篇9
[案例]
师:第二天,贾岛独自骑着毛驴返回长安,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了解发生了什么事。
师:书上有一幅插图,请你把图和课文对照着读,体会课文是如何描写图意的。
生: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
生:贾岛太专心了,全然不顾长安街上的行人。
师:请你说说贾岛吟哦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是什么意思?
生:鸟儿在池塘边的树上栖宿,和尚(诗人)夜访好友,在月下推开友人家的大门。
师:你是如何理解诗句的?
生:课文第二自然段已经展现了这样的画面。
师:你能联系上文来理解,真是一个好方法。
师:根据图文,各自练习演一演贾岛斟酌诗句的情景,要求用动作、语言等表现贾岛的内心。
生:(各自练习)
(一位学生上台演):他低着头,来回走动,口中低声地念着诗句,但语速很快,而且只念了一遍。反复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动作也较快。
(台下的小导演们纷纷提出意见)
生:他口中念念有词做得不对,课文中说贾岛在“吟哦”,“吟哦”的意思是有节奏地朗读诗文。而且贾岛在认真地思考,应该念得慢一些,也可以反复念念“推”和“敲”。
生:他的动作也需要改进,因为贾岛在思考,所以做“推”和“敲”的动作时应慢慢地,反复做。
生:我也提一个意见,贾岛思考时肯定聚精会神,不会东张西望。
师:小导演的意见都很中肯,再请一个同学来演一演。
(第二位学生上台演)他的表演很到位,演得很成功,看着他那有趣的模样,台下的同学不禁窃笑起来。
师:你们就是长安街上的行人,你们为什么笑呢?
生:我看到他在大街上自言自语,感到很好笑。
生:他一边骑着毛驴,一边还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看起来非常好笑。
生:他只顾想着自己的事儿,浑然不觉是在热闹的长安街上。
师问表演的学生:贾岛,你没有觉察到大街上的人们在笑你吗?
生:没有,我正在思考到底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师:你们看,贾岛为了斟酌一个字,是多么认真啊!
……
师:既然连大诗人韩愈都觉得用“敲”好,贾岛也认同了。大家一起来读一读韩愈认为用“敲”好的理由。
( 生齐读)
师:这里,韩愈从三方面来说用“敲”好的理由。几百年来,“推敲”的故事广泛流传。至今,人们还在争论到底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大家再认真想一想:真的是“敲”好吗?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能不能也谈谈你的看法?
生:老师,我认为用“推”好,因为从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而“推”更能看出贾岛急着想见到好朋友的心情。
生:我也觉得用“推”好,因为他们既然是好朋友,就不必讲究那么的礼节。“推”更可以体现贾岛在好朋友面前的无拘无束。
……
[反思]
《推敲》这个故事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中的一个字,不知不觉闯进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课文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造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有两个做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值得倡导:
1.通过表演,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比如“吟哦”这个词语,在表演中,有的学生快速地念了一遍诗,“小观众”就提出了意见,“他口中念念有词做得不对,课文中说贾岛在‘吟哦’,‘吟哦’的意思是有节奏地朗读诗文。而且贾岛在认真地思考,应该念得慢一些,也可以反复念念‘推’和‘敲’。”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意才是真正的理解。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到贾岛严谨的创造态度和钻研精神。通过“他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体会贾岛为了斟酌一个字眼,是多么认真啊!学生在边学边演中兴趣浓厚,演得开心,学得灵活,记得牢固,相信这样的教学情景也会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2.几百年来,“推敲”的故事广泛流传。至今,人们还在争论到底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教学进入尾声时,教师在让学生感悟内容,体会贾岛认真推敲文字的基础上,还注重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地思考,比较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又激起了教学的高潮。这是教师在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地对教材质疑、批判,不唯书、不唯师,培养认真读书、乐于思考的习惯。
《推敲》教案 篇10
为什么后人要把唐代僧人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作为千古绝句世代相传?为什么我们要把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家喻户晓的吟诵相传?因为这一字一句都是斟酌出来的。语言非“锤炼”不精当;文字非“推敲”不成名。
贾岛字斟字酌就为了那一“敲”字,王安石千锤百炼就为了那一“绿”字。“敲”和“绿”和其它的字一样,是平凡的,而和其中的字相比又是不平凡的。
为什么锤炼出的字有感觉?为什么推敲出的字有味道?为什么斟酌出的字有精当?为什么琢磨出的字有韵味?因为它们是用心体会,用心聆听得来的。学语文,我认为也一样。
老师说学语文,要有韵味,在酝酿的同时,要像王安石一样心情景色相柔和。在品味的同时,要像贾岛一样不受外境干扰,仔细斟酌。
为什么文字有甲骨文的风采?为什么文学会有春风沁人的清凉?为什么文字有着刚阳之魅力,塑造希望的未来?
因为她耐人回味,因为她有能令人心旷神怡的魔力。因为她越斟酌越有味道……
《推敲》教案 篇11
课题 9推敲 课时 2 三维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会用“即使……也……造句”。 过程方法 读中思—演中悟—说中积累运用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设计 预设学生行为 补充修订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出示:鸟宿池边树,僧(seng)敲月下门。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吗?
(1)出示:唐(tang)朝贾(jia)岛和尚(shang)(“尚”翘舌音,读轻声)斟(zhen)酌(zhuo)理解“斟酌”。
(2)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敲”字,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哩!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板书:9推敲)
二、听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轻声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
2、默读,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里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幽居、皎洁、吟哦、妥帖、冲撞、宽恕、莽撞、犹豫不决、簇拥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检查字音,了解词义。
2、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3、指导分段
五、指导写字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生读诗句,注意读准“僧” (2)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认读。
简介贾岛。
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在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认真,字字斟酌,被称为“苦吟诗人”。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适当。
齐读课题。
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1)认读生字词。
皎洁骑着妥帖避让韩愈
簇拥宽恕门闩 莽撞
(2)理解词语。
皎洁:形容月光明亮而洁白。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宽恕:宽恕饶恕。
莽撞:鲁莽冒失。
幽居:隐蔽的或僻静的住处。
吟哦:有节奏地朗读诗文。
仪仗队:在古代,指帝王、官员等外出时的护卫队。
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的散文家、诗人 (1)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2)师生共同评议。
分为三大段: 一、(1自然段) 贾岛家贫出家。 二、(2-7自然段)讲了推敲这个故事。 三、(8自然段)推敲的引申义 学生根据字音、字形、字的书写注意点来进行同桌之间的讨论并上台来进行自主教学。 课前查阅有关贾岛与韩愈的资料 板书“推”“敲”做做推、敲的动作。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词以后表示什么意思呢?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设计 预设学生行为 补充修订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推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读读、演演这个故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的整个经过的? 二、精读第2-7自然段 1、轻声朗读课文2-7自然段,思考出示的填空题,用铅笔在书上做出标记。 出示:(1)贾岛去,不巧,贾岛写下了这首诗。 (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3)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 (4)韩愈认为还是用好,理由有三:一:二:三: 2、回答题(1) (1)出示:(1)贾岛去,不巧,贾岛写下了这首诗。 指名回答。 (3)板书:即兴写诗。 “即兴”是什么意思? (4)是什么样的景色让贾岛产生了作诗的兴致呢?请同学们看图。 出示插图, 你能从书中找出描写这幅图意境的句子吗?用横线划出来,读一读。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 (5)正是这种意境让贾岛触景生情,留下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6)出示《题李凝幽居》, (7)过渡: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在我们的眼中,这已经是一首非常完美的诗了。可是贾岛却不这么认为。 3、回答题(2) (1)出示: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2)你看,为了这一个小小的字眼,贾岛费尽了心思。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这幅图?用波浪线划出来,读一读。 同学们知道“吟哦”的意思吗? 那贾岛吟哦什么呢?
看图想象一下,贾岛骑在毛驴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动作? 师请同学来演一演。 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他们会说些什么? (3)现在你感觉贾岛是个什么样的人? (4)你能读出贾岛如痴如醉的样子吗?指名朗读。 想象一下,贾岛骑在毛驴上会做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5)小结:为了诗句中的一个字,贾岛反复斟酌。 (板书:反复斟酌) 过渡:故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四至七自然段。 4、交流3、4题填空。 (1)出示:(3)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 (4)韩愈认为还是用好,理由有三:一:二:三:。 表扬:你能从这么长的一段文字中准确地找出这三点,说明你会读书。 2)下面我们来把这部分内容分角色读一读。 就读贾岛与韩愈的对话,注意人物的语气。同桌两位同学一人演贾岛,一人演韩愈 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一下? 5、小结:贾岛听了韩愈的解释,连连点头,将诗中的“推”字改成了“敲”字。 板书:韩愈解疑 6、出示诗,再次齐读《题李凝幽居》。 三、学习第八小节。 过渡:这首《题李凝幽居》一直流传至今,关于“推敲”的故事也传为佳话。 1、同学们,推敲原来是指两个不同的动作。学了课文,你们知道现在人们用“推敲”指什么吗? 2、学了课文,你觉得贾岛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的来历,希望你们以后在写作文时,也能学习贾岛句句推敲的创作态度。 四、拓展提高 过渡: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都像贾岛那样,做学问态度认真,文学作品追求完美。你还知道有关推敲的故事吗? 1、出示:王安石“推敲”的故事—— 在《泊船瓜洲》中 春风又——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曾用:吹、来、到、过、绿 你想想用那个字好? 2、我们也来学推敲,说说推敲一文中有那些词句用的精妙? 六、作业: 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朋友听。 齐读课题 第2-7自然段 生用心读文边读边思 生答: 贾岛去(拜访李凝),不巧(李凝不在家),贾岛(即兴)写下了(《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这就是故事的起因(齐读) 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 学生看图说图。 生读句子: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生练读:把这种宁静美好的感觉读出来。 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学生集体回答: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推)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生读: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学生自由表述: 反复地诵读 反复说,有节奏地说。 一生表演其他同学评议 生:他只把推门、敲门的动作演示了一遍,很不够。因为贾岛在斟酌文字,应该反复做这两个动作。
生:我觉得他没有把贾岛沉思的神态演出来。贾岛是不知不觉进的长安城,可见他斟酌得很投入。
生:我觉得他的表演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句子中说,贾岛是一边吟哦,一边做动作的。但是他没有把贾岛吟哦诗句表现出来。
生:我还觉得贾岛的吟哦是很轻声的。
生: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集体评议,提出修改意见后再次表演 生:大家快瞧那个和尚,奇怪吗?他在比比划划的,干什么呀?
生:这个人是不是傻子呀,还是中了什么邪?
生:喂,我们在笑你呢,你看见了吗?当心从毛驴上摔下来啊!
生:他好滑稽呀,我们都在笑他他怎么还没有感觉到呢?
做学问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治学严谨。 生再读: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生读文后回答: 结果他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和(韩愈)商量了起来。 韩愈认为还是用(敲)好,理由有三:一:(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三:(读起来也响亮些)。 △两学生读,我们其他同学一起帮助他们读旁白吧。 △改进后再读, △集体分角色朗读。韩愈:责问的语气。贾岛:诚恳的、请求原谅的语气。 生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生答: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 集体读第8自然段 生答: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能虚心受教。 生1:“绿”,理由是:春天来了,树梢发出了绿芽,小草也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生2:就站起来也说是填“绿”。理由是:冬天小草是枯黄的,春风一吹,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而绿色正是植物的生命色。 生3:也填绿,因为绿更能引起人们的遐想,更能突出春天的特点生机盎然。 。。。。。。 a、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 1.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2.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b、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访问) 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c、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即时)写成 的那首小诗。 d. 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走)到李凝的家。 e.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 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f.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 宁静(安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师:贾岛只对韩愈说了这些话吗?
还说了些什么?
贾岛都是怎么对韩愈说的呢?请大家做 巧用教材空白处练习说话 板书设计: 9、推敲 即兴写诗→反复斟酌→韩愈解疑
《推敲》教案 篇1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其中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隶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5、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推敲”的含义。复述故事。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语,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4、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出示:鸟宿池边树,僧(seng)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名,注意读准“僧”
(2)说说诗句的意思。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吗?
(1)出示:唐(tang)朝贾(jia)岛
(2)指名认读。
3、简介贾岛。
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在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认真,字字斟酌,被称为“苦吟诗人”。
(1)认读词语:和尚(shang)(“尚”翘舌音,读轻声)斟(zhen)酌(zhuo)理解“斟酌”。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适当。
(2)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敲”字,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哩!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板书:11推敲)
二、听读课文
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轻声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
2、默读,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里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幽居皎洁吟哦妥帖冲撞
宽恕莽撞仪仗队犹豫不决簇拥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检查字音,了解词义。
(1)认读生字词。
皎洁骑着妥帖避让韩愈
簇拥宽恕门闩莽撞
(2)指导理解词语。
皎洁:形容月光明亮而洁白。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宽恕:宽恕饶恕。
莽撞:鲁莽冒失。
幽居:隐蔽的或僻静的住处。
吟哦:有节奏地朗读诗文。
仪仗队:在古代,指帝王、官员等外出时的护卫队。
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的散文家、诗人。
2、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师生共同评议。
指导分段
五、指导写字
1、让学生根据字音、字形、字的书写注意点来进行同桌之间的讨论并上台来进行自主教学。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2、学习贾岛严隶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3、能根据课文表演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读读、演演这个故事。
3、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的?(第2-7自然段)
二、细读第2-7自然段
1、细读第2自然段。
(1)出示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酝酿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指导朗读这句话。
(3)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从“拜访、找了好久、才、把一这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
(4)练读这一自然段。
(5)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2、细读第3自然段。
(1)出示图画。
图上画了谁,正在干什么?(贾岛骑着毛驴,一副思考的样子,只见他右手拉着缰绳,左手正正做着“推“的动作,看上去很可笑)
⑵指名动作表演
(2)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读后讨论。
(3)出示句子。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①指名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话好,好在哪里。(第2句比第1句多了“一边......一边......、不知不觉“,就把贾岛斟酌字句时的那种认真专注的样子形象地写出来了)
②指导朗读第2句。(要把贾岛此时那样如痴如醉的样子读出来)
(4)自由练读这一自然段,加上动作。
(5)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3、细读第4-6自然段。
(1)分组学习,提出要求。
①自由读,边读边想:当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行人怎么样,贾岛又是怎么样?他为什么要这样?
②读后讨论、练习表演。
(2)全班交流。
韩愈“迎面而来”,路上行人纷纷避让,而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对韩愈的到来浑然不知,不觉闯进了仪仗队。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韩愈的话用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用诚恳的、请求原谅的语气读。
自由练读,分角色朗读。表演
4.细读第7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韩愈对贾岛冲撞仪仗队的态度。
(2)仔细读一读韩愈的话,理解其意。
韩愈为什么说用“敲”字更好些?(“敲”是有礼貌的行为,读起来声音响亮,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3)贾岛听了,有什么反应?(连连点头)
(4)练习朗读、表演。
(5)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过渡:同学们,读完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三、齐读第8自然段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造句。
即使……也…….
3、分组排演课本剧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巩固课文内容,指导复述。
2、表演课本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推敲”的故事非常感人,每个同学都应该会讲这个故事。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课本剧表演,比一比,哪组演得最精彩。
二、指导讲故事
1、熟读课文。
要想讲好这个故事,先得把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让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学生练读课文。
2、按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的提纲,要求有顺序、有重点地讲。
(1)深夜访友,以诗相赠。(发生)
(2)一字斟酌,难以定夺。(发展)
(3)冲闯仪仗,请求宽恕。(高潮)
(4)韩愈表态,贾岛赞同。(结局)
3、学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组练讲。
(3)、每组选一名代表到前面讲。
(4)、集体评议,发给小红花。
四、表演课本剧
五、作业
回去把“推敲”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查一查,找一找,把“题李凝幽居”摘录下来,并背一背,体会“推敲”的妙处。
附板书:
以诗赠友(发生)
反复斟酌(发展)
11 推敲 冲撞仪仗(高潮)
确定用“敲”(结局)
《推敲》教案 篇1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7
推敲——推敲俞校长的《推敲》一课
| by: 水清浅 ]
听了俞校长的《推敲》一课,让我受益匪浅。看得出俞校长为了上好这节课,是仔细推敲了一番,课的设计非常巧妙,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学习。
下面就我个人的理解,谈以下两点。
一、“闯”字的推敲。
课文有一段讲贾岛在思考自己的即兴诗中的“僧推月下门”,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更恰当,不知不觉“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俞校长在此设下一个让学生来推敲的字——“闯”,问学生,“闯”是否可以改成“走”字。学生们马上展开讨论,都说用“闯”字好。一个学生说,贾岛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入了仪仗队,这对于仪仗队的人来说,贾岛的这种行为是很不礼貌的,“闯”字就比“走”字更恰当,反映出了贾岛的不礼貌行为。还有的学生说,贾岛在思考哪个字更恰当时入了神,忘了周围的一切,以至于进入了仪仗队,用“闯”字更能表现出贾岛的这种敬学精神。学生们的回答多好,我们不得不佩服俞校长的设计好巧妙,学生们已能活学活用了。
二、板书顺序的推敲。
课文结束时的板书顺序是“以诗赠友”“反复斟酌”“确定用‘敲’”“闯进仪仗队”。俞校长说这个顺序对吗?如果你认为不对,该怎样改?要求学生对这一个顺序仔细推敲推敲,有个学生是这么该的:将“反复斟酌”与“确定用‘敲’”对调,有很多学生有不同意见。有个学生说是“确定用‘敲’”与“闯进仪仗队”对调,很多学生都赞同,因为课文及老师讲课的顺序是这样的。在我看来,前一个学生说的顺序不无不可,我们大可以这么看:先有贾岛的“以诗赠友”的即兴诗,然后就有了贾岛斟酌“推”“敲”两字入神而“闯进仪仗队”,接着与韩愈商搓而“确定用‘敲’”,最后是“反复斟酌”,表示我们后人在思考时,反复斟酌厉害关系,拿不定主意,可以用“推敲”来表示。学生若是这样想的话,就是一种创新思维,我们老师就要加以表扬,以此来激励学生进行创新,保护学生柔弱的求异思维。我想这也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是我们老师应该要努力创设的。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推敲)
《推敲》教案 篇14
一、抄写词语
二、选出加点的字的正确读音打上“√”
差(chā chāi)人 吟哦( é ò ) 即兴( xīng xìng )
三、比一比,再组词
族( ) 怒( ) 即( ) 皎 ( )
簇( ) 恕( ) 既( ) 校 ( )
四、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语,把下列句子合为一句话。
1. 友人家门没有闩。
不能莽撞推门。
2. 用“敲”字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用“敲”字读起来也响亮些。
五、将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换一个词,句意不变。
1.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字用的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 )
2.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 ( )
3.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 ( )
六、填空
1.韩愈也是一位 ,他认为用“ ”字更好些,原因是:
①
②
③
2.后来,人们就把在 时 叫做“推敲”。
《推敲》教案 篇1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38
jjbyjy 发表
课堂上是教师与学生探讨新知的好时机。教师走进课堂之前,虽然已经做好充分准备,但难免有疏忽的地方,总有不周全的时候。有时会受参考资料的限制,或受常理的约束,或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考虑问题比较老套,比较单一。而学生的思维在教师下套子之前是活跃的、新颖的、发散的。所以,在课上,学生往往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有创新的答案,而有些却是很有价值的。
比如在上《推敲》一课时,贾岛无意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问:“你为何冲撞我的仪仗队?”在让学生有感情地的朗读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当大官的人都很自大,自以为是,所以学生读得很自傲,并且带有责问的语气,开始我也这样认为。但有一位学生提出:“我觉得不一定,韩愈是位文人,学识渊博,应该是个讲道理的人。”韩愈的诗和文章大家都读过,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韩愈确实不是一个不讲理的人,这点我怎么没有想到呢?他说得也有道理,并且下文所写的就是韩愈没有责怪贾岛,还与贾岛一起推敲。那么到底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句话呢?我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只有了解了韩愈的为人,才能正确地读好这句话。
在这节课上,该用哪种语气来读?这个问题处理得的不是很好。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应尽可能在课堂上解决。俗话说“趁热打铁”,学生这时的兴致最高,学习效果最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回忆学过的韩愈的作品,分析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判断韩愈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最好。并且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观点,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让他们展开激烈的辩论,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学生会感受更深的。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给学生下套子,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并且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发表的意见或见解,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读书时质疑问难的好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建立一个明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不受约束,轻松愉快。
《推敲》教案 篇16
教学要求:
1.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2.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3.能根据课文讲演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推敲》一课。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告诉我什么叫推敲?(出示) 同学们细细揣摩一下这两个字(在意思上或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都是动词、意思相近)你能做一下这个动作吗?那么两个表示动作的词合在一起怎么就是“斟酌文字”的意思了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穿越时空,去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看一看吧。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图画,说说图意。
师: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树上沉睡的小鸟。 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 出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师范读:这儿的环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宁静、美好)你能读出这样的感觉来吗?指导朗读这句话。齐读。
这么美好的环境是谁住的?贾岛为什么要来这儿呢?轻声读第二小节。思考。
2、生: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贾岛来拜访李凝。 (讲解:拜访)这里的拜访换个词怎么说? 还能从哪些词看出来他俩关系非常要好?
从“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等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贾岛费了那么大的周折也要去看他,说明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 指导感情朗读。
3、师:可是贾岛月夜访友,却没有见着。而美好的情境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即兴写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并把它留了下来。(指名读)
4、小结:贾岛深夜访友,留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图片:图上画了谁,正在干什么?
(贾岛骑着毛驴,一副思考的样子,只见他右手拉着缰绳,左手正做着“推”的动作,看上去很可笑)可配上动作表演。书上是怎么说的?
2、出示: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1)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话好,好在哪里。 (第2句比第1句多了“一边...一边...”和“不知不觉”,把贾岛斟酌字句时的那种认真、专注、投入的样子形象地写出来了)
贾岛如此专注,我们还能用那些词来形容?(全神贯注、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2)指导朗读第2句。(要把贾岛此时那样如痴如醉的样子读出来)可配上动作。 如果你是长安街上的行人,看到他骑在毛驴上“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你会怎样想?怎样说?指名学生畅说。(神经病,真奇怪、疯子)
3、师:贾岛骑着毛驴到底想什么呢这么入神?请读一读描写贾岛所想的句子,可以看出贾岛的创作态度怎样?(贾岛创作态度认真严肃、锲而不舍) (讲解:即兴)文中贾岛写诗就是即景生情、由感而发的。 齐读。
4、师:这一自然段主要讲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难以定夺。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斟酌“推敲”, 难以定夺)
四、学习四至七自然段
1、过渡: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十分投入,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以致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行人在纷纷避让,而贾岛却浑然不知,最终闯进了仪仗队。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韩愈是唐代的监察御史(相当于现代纪检部专门负责反贪污的),是个很大的官,而贾岛是个因家境贫寒而出家的和尚,身份悬殊如此之大!因此韩愈会怎样?贾岛的态度又怎样?自读课文4-6,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
2、出示对话。
(1)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韩愈的话用责问、生气的语气,贾岛的话用诚恳的、请求原谅的语气读。
(2)自由练读,分角色表演朗读。
3、师:贾岛误闯仪仗,恳请宽恕。这是故事的。
4、(1)出示: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想象练说:贾岛是怎样对韩大人说的?(生自由畅说。)韩愈也是一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的思索起来„„
(2)师:同学们,韩大人正在思考呢,那我们也来帮帮贾岛,到底用哪个字好?为什么?(我们的韩大人跟你想得一样。) 呵呵,你跟韩愈想得一样,看来你一点也不比我们的大诗人韩愈差啊!
(3)出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讲解:宁静)
5、看到这句话,大家有没有想起前文哪句话? (齐读:“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6、“宁静“一词正好符合那样的意境!!贾岛听了韩愈的话,心中的疑问解答了。(板书:韩愈解疑)贾岛有什么反应?(贾岛点头)
7、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后来,这首诗中的“推”就改成了“敲”。(师点击“推”,改成“敲”。) 当然,贾岛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的创作态度也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的故事也随着“推敲”流传至今。齐读与“推敲”有关的这首诗吧!
五、指导讲故事。
1、师:这篇课文也是一则有趣的故事,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讲述了唐朝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你能将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吗?
2、学生自由练讲;
(1)可看图想象练讲。
(2)可根据板书提示练讲。
(3)可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后练讲。
3、指名讲。
师:讲故事不同于复述课文,它不仅需要流利的表达,还需要有丰富的 表情、夸张的动作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希望你们在这方面能朝这个方向争取进步!!
六、延伸拓展
1、读小故事《妙用“绿”字绘春色》,师:学习了《推敲》和这则小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吗?
2、有一位同学正在推敲自己作文中的字眼儿,让我们给他提些意见好吗? (出示:一阵风吹来,湖面(荡、漾)起了绿色的波纹)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2、课后把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讲给家长或者朋友听。
3、搜集有关古人写诗、作文时推敲文字的故事。
4、小练笔:过了一段时间后,贾岛遇到了他的朋友李凝,把这次的奇 遇告诉李凝。
附板书设计:
推 敲 发生:深夜访友 , 留诗相赠 发展:斟酌“推敲”,难以定夺 :误闯仪仗, 恳请宽恕 结局:韩愈解疑, 贾岛点头
《推敲》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个字念——推——请同学们做一做推的动作。
再看,这是一个生字,看看拼音,知道它念什么吗?一起把这个字念两遍——敲——也来做一做敲的动作。 你们觉得,“推”和“敲”这两个动作有什么不同吗?
那么,“推”和“敲”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关于“推敲”这个词语由来的典故。关于“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到底有着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齐读课题——“推敲”,关于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课文放声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明回答)
二、精读课文。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距今天有一千多年了。我们知道,唐朝是诗歌最旺盛的时期,出了好多诗人,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唐朝的诗人呢?贾岛虽然没有李白杜甫那么有名气,但他也是唐朝一位很出色的诗人,也写了不少很有名的诗。我们在第一单元中就学习了他写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我们一起背一背。 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一些资料,谁来读一读?从这段资料上看,你觉得贾岛是一个怎样的诗人?(认真、一丝不苟······)而《题李凝幽居》这首诗的创作过程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出示该诗) 宁静的夜,明亮的月亮,贾岛轻轻叩响了友人家的门,多美的夜色啊!描写了诗中的景象?(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我们就来读读这段话,注意周围的环境是宁静的。
除了感受到夜色的宁静那,你还能从第二小节中感受到什么?
① 贾岛尊重他的朋友。 ··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不遇,但却留下了一首优美的小诗,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小诗,边读边想向当时的情景。(板书:访友不遇 即兴成诗) 同学们,访友不遇即兴成诗这是故事的发生,下面我们来看看故事是怎样发展的。
先看小组学习单(课件出示1.自读课文3-6小节,想一想,贾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自学完毕后,在小组内按序交流自己的观点) 谁先来用一个词来形容贾岛?(严谨、认真)
②小组交流 A:“贾岛骑着毛驴······长安城” 谁来学一学贾岛当时的样子? 真是惟妙惟肖,此时的加到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了,简直是如痴如醉,因而进了长安城都不知不觉,我们一起读读这一段,边读边体会贾岛推敲诗句如痴如醉的状态。
B:“大街上······好笑。” 旁人的反应反衬了贾岛的沉醉,想象一下,上安街上的人会怎么想怎么说?
C: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竟然”闯入的是韩愈的仪仗队,当时汉语就在京城做官,同学们有没有在电视上看过古代官员的仪仗队,谁来说说? 正如文中所提到的,谁来读读? 韩愈在京城做官,他的出行是何等的威风,难怪行人车辆纷纷避让,而贾岛并非有意作对而是——沉迷于诗,忘乎一切。 同学们,尽管人们在笑话贾岛,可是他毫不在意,旁若无人,依然如痴如醉地推敲着,此时此刻,他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中斟酌,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中苦吟着,只有这样他才会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中快乐着,这就是苦吟诗人贾岛推敲诗句的情景,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读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想说的? 贾岛为了一个字,在痴心斟酌,这就是故事的发展。
③同学们,贾岛在不知不觉中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韩愈宽恕,故事就此进入了。(出示:冲闯仪仗,请求宽恕())
那么,韩愈宽恕贾岛了吗?谁来朗读第7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吗? 那韩愈主张用“敲”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读韩愈说的话。(出示)
韩愈真不愧是一位的诗人!他从两个方面帮助贾岛分析用“敲”字更好些,其中的第二条理由是“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那么,韩愈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们先来看“推”和“敲”这两个字的音节,它们都读第一声,为什么读“敲”要响亮些呢?其实,古人是很讲究音韵的,“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ɑo”,当然后者读起来要响亮些了。月夜的“宁静”是无声的,而“敲”字读得响亮,用有声衬托无声,这叫反衬,更加显现出环境的安静。 下面我们读读韩愈说的那番话,再读读这两句诗,来细细地推敲用“推”和“敲”的不同效果。
同学们,韩愈经过思索认为用“敲”字好,贾岛听了连连点头,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出示:韩愈表态,贾岛点头(结局)) 读到这儿,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了吧。那么,什么叫做“推敲”呢?请大家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同学们,“推敲”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请现场的老师组织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来讨论交流这个问题。
四、讲述故事
同学们,“推敲”这个故事耐人寻味,给人启迪,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会讲这个故事。下面我们就来练习讲这个故事,看谁能把这个讲得很精彩。那么,怎样才能讲好这个故事呢? 是的,要想讲好这个故事,先得要把课文读熟,使贾岛和韩愈的形象在我们的脑子里鲜活起来。下面就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课文读熟了吗?读熟了课文,就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纲来试着讲这个故事,在讲的过程要注意有顺序、有重点,尽量用上文中的语句。 夜深访友 留诗相赠(发生)
为了一字 痴心斟酌(发展) 冲撞仪仗 请求宽恕() 韩愈表态 贾岛点头(结局)
下面我们来听一个同学来讲这个故事,请大家注意听,看她讲得怎么样? 这位同学的故事讲得十分精彩,希望同学们课后再练一练,然后把它讲给别人听。
五、巩固延伸
同学们在贾岛推敲诗句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做事要一丝不苟坚持不懈。下面我们也来学者贾岛推敲一下词语的使用。
“访问”与“拜访”:“访问”是有目的地去探望并跟他谈话。
“拜访”也是访问,但对被访问者包含了敬意,是礼节性的访问。用“拜访”说明贾岛对李凝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
“即时”与“即兴”。
“即时”是立刻的意思。“即兴”是指对眼前情景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用“即兴”说明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
“宁静”与“安静”。
“宁静”指环境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较深。
“安静”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用“宁静”能准确地描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
《推敲》教案 篇18
教材简析:
本课讲的是唐朝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示了贾岛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文中有两幅插图,一幅是贾岛访问朋友,月夜敲门惊醒了小鸟。另一幅是描绘了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一边吟诗,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憨态可掬,栩栩如生,突出了他那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充沛利用好这些图,可以形象地展现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读通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和对策:
重点:正确、流利读通课文。
难点: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对策:听、读、说。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贾岛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题李凝幽居》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出示并理解: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7、学生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和前鼻音、后鼻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尚恰当差人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安排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用词的精当。
2、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3、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和对策:
重点:体会用词的精当。
难点: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对策:读和品。
教学准备:重点句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填空:有个诗人叫,早年因,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
(一)第二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宁静的……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映示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4、从什么地方可看出贾岛和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映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出卡片出示重点词语:夜深人静月光皎洁
(1)学生展开想象,再看投影,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2)指导朗读。
7、朗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8、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二)、第三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图上画了谁?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考虑: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和“∽”画出有关的句子)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三)、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考虑: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示,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实、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4、小结: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
(四)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考虑: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映示:韩愈也是一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考虑”?为什么?
6、映示韩愈说的话。
(1)朗读。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2)映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五)、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三、指导造句。
四、作业:
以填空形式复习第一小节。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贾岛的那种反复吟诵、认真琢磨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和对策
重点;学生能抓住文中精当的词语连贯的、条理清晰的讲故事。
难点:能有声有色的、响亮的讲故事。
对策:注意抓住契机,引到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指导讲故事。
师:要想讲好故事,先得读熟课文。
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那样,展现故事的情节。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学生练读课文。
学生说课文顺序,老师板书。
学生练讲:
(1)各自结合板书提示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各组推派代表讲。
评选班级“故事大王”。
二、安排练习
1、誊写词语
2、体会课后练习4中带点的词语含义和用法。
板书设计
9推敲
发生夜深访友留诗相赠
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
*冲撞仪仗请求宽恕
结局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教学反思:
由于课前让学生进行了资料的搜集,因此,学生对于“贾岛”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他是一位“苦吟诗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让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从文中寻找“苦吟诗人”的形象。很快学生找到了文章的三四两节。这两节的学习要点很多,既要斟酌一些词语的含义,例如:“吟哦”、“簇拥”、“比比划划”等,又要通过这些中的一些词语来领会贾岛作诗时的专心致志、刻苦严谨的品质,这样教学的一个重点得以化解了。接下来,对于教学内容的另一个重点——知道“敲”字好的原因,文章表达的很清楚,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身品味韩愈的话,发表自身的感受,说说韩愈的分析有无道理。在一番自我考虑之后,小朋友既消化了韩愈的言语,也深深地引起共鸣,真切地感悟到推敲文字的魅力。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引入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中推敲文字的故事,体会“绿”字的妙处。这样课内外的结合与补充,让学生在感悟到何谓推敲,并且感受推敲文字的重要,相信,这对他们今后的作文会有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