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2023-07-16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1

  一导课: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的名人是谁?你想知道老师最喜欢的名人是谁吗?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看谁是老师的知音。(指名学生汇报李白的资料。)

  师: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朝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一颗。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谁能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请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指导:“孟”字第一笔是“ 横撇”。等

  指名读课题。

  相机交流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的资料。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间。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地——。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师才出众,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再读一遍题目吗?对,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学好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

  三、读诗句,晓诗意。

  1、指名。

  2、相机指导读出节奏感:二二三、四三

  3、借助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懂的地方圈出来向同桌请教,把你懂的说给同桌听。

  4、班内汇报,质疑问难。

  到此我们完成了学古诗的第二步,会读诗,并且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可以总结为:“读诗句,晓诗意。”

  四、入诗境,悟诗境。

  师: “烟花三月下扬州”中诗人为什么不写“三月下扬州”?生可能回答:是由于押韵的需要。师再次引导:江南的三月怎样?生回答,师总结:江南的三月正是“青杏小,桑叶肥,繁花似锦,杨柳如烟,微风送红雨,沙鸥翔白帆”的美好时节。在这时,正是诗人们结伴同游的好时候,而正是在这时,诗人却不得不与自己的好朋友送别,假如你是诗人你此时此刻心情会怎样?你会怎样读前两句?生读。

  在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长江上可能会只有一条船吗?诗人为何写孤帆?生体会。师总结:“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可见他俩的感情有多深。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赠孟浩然》的诗。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把孟浩然既当作老师又当作朋友,感情深厚,即使是短暂的分别也是依依不舍。所以,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女同学起立送送孟浩然。

  2、男同学起立送送孟浩然。

  3、请全班同学起立送送孟浩然。

  师总结:到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学诗的第三步:“入诗境,悟诗境。”

  五:比较:〈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至广陵〉都是李白写的送别诗,我们比较有什么异同?

  六、拓展: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老师整理了一部分送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2,古代送别诗一组(补充阅读材料)

  3,课件.

  一,谈话激趣

  1 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 诗人,作家,科学家, 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

  2,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师: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懂诗题

  1,齐读题目

  读准"孟浩然,广陵",强调"孟"的第一笔是横撇.指导写"孟"字.

  2,个性化读题

  ①自由读题,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

  ②指名读,点明是送别诗,相机交流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的相关资料.

  ③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 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理解课题)

  3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

  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潇洒飘逸,一样的诗才出众,互相仰慕,相间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 (生再读题)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出示卡片).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步:

  (出示卡片)"读通诗句"

  三,读通诗句

  1,出示自学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2),结合资料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和蕴含的思想;3),质疑问难;4),感情朗读,背诵.)

  2,指名读,检查"辞"的读音,读准 "孤帆远影".

  3 指导读出诗的节奏感:二二三节奏,四三节奏

  四 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1理解诗意

  故人----开口就说"故人",友情的非同一般,已在这亲切的称呼中显示出来;

  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

  扩展:拱手言别----老朋友辞别,会怎么说

  2 结合板画,理解"西辞".

  (画出长江简图,拿出黄鹤楼卡片和扬州卡片)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

  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扬树开花,柳树开花,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结合课件,感受"烟花三月" 范读,指名读,齐读

  ③ 想象悟情,朗读体验.

  2,这样的描写,能说明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无法联袂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 因为诗友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多么令人神往.)

  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相机板画众帆.板书:帆尽,情未尽.)引导带着理解读,读中悟情.

  ④ 独特体验,个性朗读.

  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相机引导带着自己的感悟读.

  ⑤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⑥ 小结:诗歌用"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等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景物,加上每句的一个动词"辞","下"," 尽","流",构成了流荡而壮美的意境,在这深远动人的意境里,诗人的深厚惜别情意与所描绘的景物交融在一起.写得豪迈飘逸,热情奔放,唱叹而不哀伤,深沉而不率真.

  入情入境,配乐吟读全诗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

  五 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

  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六,补充学习

  1,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我们学习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下面老师出示的四首古诗,连同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唐盛时期唐人送别诗的代表作.请大家选择朗读背诵,看谁积累的多.

  别 董 大(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作业填空:《赠汪伦》中是 送别 ,是一首留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别 ,是一首送别诗.两首诗都表达了 之情.

  新语文课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明古风,体味别意.

  1,(课前) 让我们先听首歌《送别》. (注意听歌词,感受旋律.)(音乐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听了这个曲子,你想说些什么

  2.,师: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又没有现代的通信工具.亲人,朋友分别之后,几年,十几年都没法再见面,甚至有人到死都没有见到面.可见,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赏析一首送别诗中的极品,《送元二使安西》(课件出示课题)

  二,解读诗题.

  1,老师读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通过听题,你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的维吾尔自治区.元二奉皇帝的旨意远赴西北边疆建功立业. 预设学生的问题:1.王维在哪里送元二 2.他的家人一起去吗 王维为何不和他一起去 什么时候回来 怎么去的 需要花多少时间 )

  3,大家都很会思考,现在把你知道的和你还不知道的一起送到题目的朗读中去,全班读题,指名读题.

  三,初读古诗,明了大意

  1.现在,我们来自由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并借助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诗意,然后找一找哪个词语写出了诗人与元二的关系,并圈出诗中表示地名的词.(课件出示古诗)

  2.我检查一下大家是否都能读好 指名读,齐读.

  问:元二与王维的关系 (板书:故人) 在你看来,故人是怎样的关系 (有着深厚交情的老朋友)

  请大家想象一下这对有着深厚交情的老朋友平时是怎样相处的

  (一起讨论国家大事,促膝长谈至深夜;一起饮酒作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有生活上,工作上的烦恼,困难时,相互商量解决,共度难关;当有点点滴滴的成功时,一起分享,一起祝贺……)

  3.就是这样一对好朋友,王维当然要特意从长安赶至渭城,为他送行饯别了.

  课件出示:明确地点.(渭城,阳关)

  指图问:阳关,安西都在渭城的哪里

  在古代,交通不便,交通工具落后,即使骑快马,不停地赶路,从渭城到达安西也要花上大半年的时间啊!

  3.请大家借助这个句式,再结合古诗意思把题意具体地来说一说.

  四,深入学习,感受诗情

  1.同学们,请你们再细细地读读古诗的1,2两句,同时结合这个画面,再展开合理的想象,说一说当时的安西(也就是西北边疆)和渭城有哪些不同.

  2.通过想象比较,运用古诗和画面理解1,2诗句

  (安西 :人烟稀少 一片荒漠 语言不通 文化习俗,气候干燥 ,空气稀薄……)

  ( 渭城:繁荣 景色很美 空气新鲜 …… 从哪里得知 练习朗读,可结合示范朗读.)

  3.再读读3,4句,还有什么不同

  (孤独,困难,常常思念家乡;有好友相伴,快乐幸福,凡事互帮互助)

  4.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他不知道哪一年才能与好友见上一面啊 他将孤身一人,远离家乡,去人生地不熟的安西,独自打拼,建功立业.想象一下,此时此刻,好友王维会对他说些什么

  元二兄,你要多保重身体啊————一个叮咛,一份关心,读——

  元二兄,你路上走好,注意休息————朴素的语言,浓浓的情谊,读——

  元二兄,虽然我们将要分别,但我一直会祝福你的,想念你的————祝福你,想念你,读——

  元二兄,到了安西,努力工作,安心工作————虽然那里人生地不熟,但好男儿志在四方啊,读——

  5.是啊,虽然元二此行路途遥远,前路坎坷难行,但对他而言,这的确是一条崭新的道路,让他踏上新的征程,前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梦想.

  示意大家激昂地齐读1,2句.

  接问: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路

  6.朋友马上就要走了,让我们一起送送这位朋友吧!齐读古诗

  五,比较赏诗

  1. 我这里还有一首离别的古诗,是诗人高适告别董大时写下的.请自由读读,根据注解弄懂诗意,和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这两首离别诗有什么异同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2.指名交流

  六,与诗对话

  任选一题,与诗对话

  1.结合《送元二使安西》,想想这是一杯怎样的酒,再细细回味一番,以《离别的酒》为题写一段话或一首诗.

  2.刚才比较,讨论了两首离别诗的异同,现在请你整理一下思绪,并把它写下来.

  教案

  啊哑哑 发表于 2006-12-11 15:29:0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东山县实验小学 陈小静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2,古代送别诗一组(补充阅读材料)

  3,课件.

  一,谈话激趣

  1 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 诗人,作家,科学家,

  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

  2,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师: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

  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

  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懂诗题

  1,齐读题目

  读准"孟浩然,广陵",强调"孟"的第一笔是横撇.

  指导写"孟"字.

  2,个性化读题

  ①自由读题,,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

  ②指名读,点明是送别诗,

  相机交流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的相关资料.

  ③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

  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

  3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

  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

  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在名楼:

  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

  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潇洒飘逸,一样的诗才出众,互

  相仰慕,相间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 (生再读题)对,我

  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出示卡片).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步:

  (出示卡片)"读通诗句"

  三,读通诗句

  1,自由读,强调读准音,认清形.

  2,指名读,检查"辞"的读音,读准 "孤帆远影".

  3 指导读出诗的节奏感:二二三节奏,四三节奏

  四 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1理解诗意

  ①先借助注释,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

  ②交流自学所得.

  重点词能帮助我们理解诗句,你能说出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想说哪个都行.

  2 体验诗情

  ① 结合板画,理解"西辞".

  (画出长江简图,拿出黄鹤楼卡片和扬州卡片)

  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

  ② 结合课件,感受"烟花三月"

  范读,指名读,齐读

  ③ 想象悟情,朗读体验.

  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

  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相机板画众帆.板书:帆尽,情未尽.)

  引导带着理解读,读中悟情.

  ④ 独特体验,个性朗读.

  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相机引导带着自己的感悟读.

  ⑤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⑥ 入情入境,配乐吟读全诗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

  五 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

  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六、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4

  一、读诗题。知诗人

  1 直接揭示诗题。(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先请大家轻声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拓展一:都有送字,都是送别诗

  拓展二:从诗题中可以知道哪些地名。(黄鹤楼、广陵、安西。)

  这三个地名还不一样,黄鹤楼是送别的地方,广陵和安西是朋友要去的地方。你知道这三个地方吗?

  出示地图,简单介绍(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离我们这里不远,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座座大山,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拓展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

  简介孟浩然、元二。(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

  2 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正确。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的题目,要读出节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请生读。

  3、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理解之和使的意思)

  师:题目中的这个“之”和这个“使”是不是都是“去”意思啊?互换可以吗?尽管这两个字都含有“去”的意思,但是细分起来还是有区别的,“之”是“去”的意思,但那是自己要去。孟浩然喜爱田园山水,经常在各处观山看水,这次去广陵,去干什么呢?(旅游)

  师:是啊,那是他自己想去的,他想去看扬州美景啊。所以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使”也有“去”的意思,但那是朝廷让他去的,是派去的,就是—出使

  当时的唐朝正是盛世,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戍守边关,保卫国家。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出使安西的,他是去守卫国家,是去建功立业的。所以是——送元二使安西

  再说题目意思。大声再读题目。

  二、读诗文,解诗句

  1 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2 指名朗读,师生正音。(朝:zhao;舍:she;更:geng。) 要求读出韵味来。

  3  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我们从题目中也感受到了他们的相似,你再看看诗句有没有这样的相似之处呢?对比“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

  (1)在课件中把其他的诗句隐去,只留这两句。

  (2)引导学生比较异同。

  ①同是故人,所指却不一样。前一句指孟浩然,后一句指王维自己。

  ②结合地图理解“西辞”与“西出”。(“西辞”指向西告别,向东而去;“西出”截然相反,是向西而去,向东告别。)

  (3)试说两句诗的大意,对比吟诵

  4 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其他诗句的意思。

  5 齐诵两首诗。

  三、入诗境,悟诗情

  1 角色体验,移情换位。

  (1)师:同学们有过送别的经历吗?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交流,得出共同点:依依不舍。(板书)

  (3)从哪句诗、哪个词可以看出李白和王维也是依依不舍的?

  (4)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 是啊,朋友的船越去越远了,渐渐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可是李白还是久久的站在长江边,痴痴的望着江水流向天边。看看上面的诗歌,想想李白久久地伫立在江边,他看到了什么?(孤帆远影)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能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只有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

  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生齐读全句。)

  4.想象相聚画面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

  (生齐读全诗。)

  “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5.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6.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你又从送元二使安西的什么地方看出王维的依依不舍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课件展示扬州的繁华与安西的萧条。

  师:李白与王维虽然都是依依不舍,但是他们的心情截然不同。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而元二要去的是萧条的安西,面对着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此地一别,生死难料,更别提重逢。同学们,假如你是王维,你的心情又如何? (不舍中多了一份担心)

  2、请你把这一份担忧和留恋融人朗读中。

  3、喝完这杯酒,朋友就要远行,就要西出阳关,奔赴遥远的边塞——安西。这一别,何时再相见啊?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大家说说看,这最后一杯酒是什么酒?这酒中包含了什么意思?

  (祝福酒、壮行酒、朋友情谊酒)喝了这杯酒,祝你。。。。。。再读这句话。

  5、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样的一首缠绵悱恻的诗──《送元二使安西》配乐朗诵。

  四、两位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留给诗人的是什么呢?(空洞、失落、孤独)

  师:是啊,“自古多情伤离别”,“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朋友走了,诗人还在吟诵着这两首诗:(齐读)

  五、设计作业,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位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们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依依不舍

  留恋                  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