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教学反思

2023-07-10

元日教学反思 篇1

  《元日》教学反思

  今天带孩子们学习了<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元日》,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教学。

  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入手:同学们一定喜欢过年,那你们在过年时最喜欢做什么?学生有说放鞭炮的,有说穿新衣的,有说吃好东西的,有说走亲戚的……学生的情绪被带动起来。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过年的吗?想。这样很快转入正题。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元日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联想的什么? 2)古人过年有哪些风俗 ?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气氛? 3)结合作者简介想一想结尾一句有没有更深的含义。让学生小组合作 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句所表现出的就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思想感情,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但总觉得是在牵着学生走,没有让学生真正读懂学会。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会学生质疑问题,启发学生质疑,教学问题应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处于主动地位。我们不能满足于给学生设计好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敢问,还要教学生会问,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元日》教学反思

  一周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在这五天的学习时间里,我带领一年级五个班,二年级五个班的学生,学习了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由于年级跨度大,班级学生素质情况不同,我在教学过程中,有了很多收获和反思。

  首先,我在备课时一、二年级准备了一套教案,教学实践中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这套教案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适用的。我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由教师在讲读古诗的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如:诗题“元日”是什么意思?“爆竹声中一岁除”一句中的“一岁除”是什么意思?“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句中的“屠苏”是什么东西?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教材的注释中都有解释,提出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己领会古诗的字面意思,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教学设计在带领二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时,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一开始提出问题:“元日”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猜测说是“元旦”,有的学生很着急,却不知道该去哪里找答案。这时,我及时提醒学生,仔细阅读古诗后面的注释。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积累,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很快,细心的同学找到了答案,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要求回答问题……接下来的问题,无需我再多说,学生很自然的主动到教材后面的注释里寻找答案。我发现有些由学习主动性的学生还用笔把找到的答案画上横线标示出来,我受到启发,马上推广这一经验,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标示出自己通过阅读找到的知识点。这样,既强调了阅读的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学习的好习惯,为以后到小学高年级段做学习笔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真是教学相长,聪明的学生给了我意想不到的启迪。

  但是,这一教学思路,在带领一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时,却遇到了阻力,因为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够,自主阅读的能力相对来说较低,我用于二年级同样的方法提出问题,很多学生虽然在诗后的注释中找到了相关的答案,但却因为好多字不认识,读不通,不敢举手回答。有个别的虽然举手了,却因读错了字而得不到正确的答案,于是,我及时地调整了了课堂上引导的方式。由学生自己阅读寻找答案并举手回答,变为学生根据教师的领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提示下,比较准确地找到答案,并能通过跟读,回答问题了。

  其次,在直到二年级学生赏析古诗时,我在讲读的过程中,偏重了词语的解释,如在解释“前门万户曈曈日”这一句中的“曈曈”两字时,学生在注释中看到“曈曈,太阳刚刚出生时的样子”。我接着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说说春天刚刚升起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给人以什么样子的感觉?这时,大部分学生能说出春天刚刚升起的太阳,又大又圆,红彤彤的,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温暖的感觉,融入到“前门万户曈曈日”的诗句中,并大声地读出来……通过这样的解释、分析、引导,学生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了,并慢慢地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一个个读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小脸红扑扑的……

  在指导一年级学生赏析古诗时,我则偏重了字词的认读。在教会学生发音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手打着拍子(动手),大声朗读(动口),自主阅读,标示找到的问题答案(动眼、动脑),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上,手舞足蹈的诵读古诗。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是巨大的。新课标下的古诗赏析课,应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应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只有充分的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圆满地完成新课标的教学任务,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古诗《元日》教学反思

  《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本课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

  (1)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教学。先前我们已经学过了《春联》这篇课文,文章对春联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都有了一定的介绍,学生学完课文后,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例如:“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这些脍炙人口的春联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入了那个欢乐祥和的氛围当中。在进行《元日》的教学中,我大量的引导学生们联系春联的学习内容去感受元日中所描绘的欢乐喜庆的氛围,课文之间很好地进行了融会贯通,效果很好。

  (2)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我提问:你们放过鞭炮吗?谁来说说你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呀?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到自己捂住耳朵躲在一边,哥哥姐姐们小心翼翼的去点燃鞭炮,爆竹燃放的时候火光冲天,大家又笑又跳,开心极了……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3)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当古诗学完之后,我们一起交流了古代另外几首描写欢度佳节的情景的古诗,“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这样的诗句又扩大了学生们的理解视野,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

元日教学反思 篇2

  元日教学反思

  《元日》一课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新春佳节人们欢乐祥和的景象寄托了诗人除旧布新富国强民的报复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教学这首古诗时不由自主地想到以往总是把诗的解释全部让学生抄写下来,让学生死记硬背古诗意思的办法,这样的学习学生学起来了无生机没有兴趣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以往我们总认为学生读不懂古诗文的意思,结合本诗有图有文,而且诗文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所以我采取了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交流,或把重点的词句意思猜一猜,如:“千门万户入屠苏”学生的猜测十多种多样的,而猜测的好处是学生没有压力,而没有压力的学习才能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学习的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仅仅把读懂诗的意思作为我们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的目标是浅层次的,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才是古诗文教学的真正内涵。我是这样对孩子们说的:“同学们,古人写作时不喜欢直抒胸臆,不会像我们写作时那样直白,任何诗文都是作者情感的宣泄,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其中,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把诗放在文化背景下历史背景下去学习是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的重要方法。那么就让我们走进作者走进写师的那个年代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便水到渠成般的呈现在眼前。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更应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相信学生,学生才会在学习中奏响课堂和谐的乐章。

  《元日》教学反思

  《元日》这首诗取材于民间习俗,诗人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学习这首诗,总体是采取一读,读正确读通顺。二读,找出不理解的词或诗句。三读,向字典或同学请教不理解的地方。四读,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五读,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六读,拓展延伸。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法的指导。

  如我提问:“有许多不懂的地方,同学们能提出来,这非常重要。我们事先没有预习,现在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查字典等工具书、上网查)(引导学生掌握一个学法: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有三个途径:(1)联系上下文猜测;(2)查资料(字典、词典、辞海、网络等);(3)请教别人。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直接获取知识更重要。)

  但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一是这首古诗中有许多词语对学生来说很陌生,比如:屠苏、瞳瞳日、桃符等。在课前设计时,我虽然考虑到了这种情况,但是在处理这些词语时方法单一,靠老师教为主,没有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是在交给了学生一些陌生词语的理解后,如果能及时的将这些词语的意思简略的写在诗句旁边就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是如果将查找资料这个作业布置在课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相信会更到位。

  元日教学反思

  《元日》这首诗是宋朝王安石所写,王安石是一个政治家、改革家,此诗写春节的民俗,字里行间也在体现着诗人的改革激情。不信:请看哪: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们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描述诗歌画面来学习此诗。

  首句气势庞大,我想起前些时刚学过对联的“新年”对“旧岁”,于是,我以此来帮助孩子理解“岁”这个字,前几单元的作文练习中有用象声词来写作文的,我灵机一动,也让孩子们用象声词来描述一下第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孩子们过年放鞭炮或看旁人放鞭炮的经验是足的,一个个说得欢畅!

  这是说,接下来该读了,孩子们虽知应读出磅礴的气势来,然而读得却不甚到位!也好,让我来显显身手,我手一挥舞,仿佛自己就置身于热闹的春节鞭炮声中,声音早已不平日粗犷了很多,看来有时候人的意志是能产生奇迹的——“爆竹声中一声除——”也颇有几分王安石改革的激情在。该孩子们读了,结果男生比不过女生,反倒是小荣荣夺冠!真是个可爱的小姑娘!

  第二句“春风送暖入屠苏”,孩子们对“屠苏”这个词很感兴趣,它是用屠苏草泡制的屠苏酒,讲它放进井中,元日那天取出,对着太阳喝,别说孩子们对这民俗感兴趣,我也是呢!中国古老的民俗透着温暖,感人至深。

  第一句和第二句连读的时候,要注意第一句读出气势,而第二句语气要柔软,读出春风的温暖,也读出诗人希望政治改革给人民带来幸福的美好心愿。

  至于三四句,也是如此学。而后再在全诗贯穿一下诗人政治改革的热情。

元日教学反思 篇3

  《元日》教学反思

  【1】《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本课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

  (1)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教学。先前我们已经学过了《春联》这篇课文,文章对春联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都有了一定的介绍,学生学完课文后,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例如:“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这些脍炙人口的春联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入了那个欢乐祥和的氛围当中。在进行《元日》的教学中,我大量的引导学生们联系春联的学习内容去感受元日中所描绘的欢乐喜庆的氛围,课文之间很好地进行了融会贯通,效果很好。

  (2)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我提问:你们放过鞭炮吗?谁来说说你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呀?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到自己捂住耳朵躲在一边,哥哥姐姐们小心翼翼的去点燃鞭炮,爆竹燃放的时候火光冲天,大家又笑又跳,开心极了……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3)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当古诗学完之后,我们一起交流了古代另外几首描写欢度佳节的情景的古诗,“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这样的诗句又扩大了学生们的理解视野,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

  【2】今天带孩子们学习了本学期最后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元日》,学习的要求: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的内容。3)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教学。

  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入手:同学们一定喜欢过年,那你们在过年时最喜欢做什么?学生有说放鞭炮的,有说穿新衣的,有说吃好东西的,有说走亲戚的……学生的情绪被带动起来。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过年的吗?想。这样很快转入正题。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句所表现出的就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元日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联想的什么?

  2)古人过年有哪些风俗?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气氛?

  3)结合作者简介想一想结尾一句有没有更深的含义。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思想感情。

  由此我想学习之所以需要,是因为有不懂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必要学习。这堂课我的几个教学问题都设计得很好,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但总觉得是在牵着学生走,没有让学生真正读懂学会。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会学生质疑问题,启发学生质疑,教学问题应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处于主动地位。我们不能满足于给学生设计好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敢问,还要教学生会问,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周二,以学案教学的新要求上了《元日》一课。这是一首古诗,所描绘的场景学生比较熟悉,但有很多过年的习俗因为时代的久远,有些也不是很了解,在设计时,我将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做为本节课的一个内容,因为此阅读内容就讲到了“年”以及相关的风俗习惯的来历,非常有利于对古诗意思的理解。对这篇文章的处理,我完全交给学生来完成。由于是个传说故事,学生读起来兴趣盎然,对内容的把握非常好,完全能按照预设,自主学习,通过朗读,默读,学生便很好的把握了“年”的特点,爆竹,桃符,拜年的来历。再学习古诗时很多字意的理解便顺理成章了。由此可见,很好的整合语文天地中的练习也不失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元日教学反思 篇4

  《元日》教学反思

  学习《元日》这篇古诗,我主要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积累入手,说说自己过年时最兴奋、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然后再导入古诗的学习。

  本节课最让我感到成功的是,学完古诗后让学生一边背诵一边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眼前的情景,再让学生大胆地汇报。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正穿着新衣裳在开心地玩耍。”有的说:“我看到了小孩子正拿着鞭炮在燃放。”有的说:“我看到了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有的说:“我看到了一帮小朋友拿着大人给的利是跑向商店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和食品。”有的说:“千家万户的人们正在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还有的说:“人们正在尽情地喝着屠苏酒。”

  就这样,从教学需要出发, 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找到引起学生想象的“着火点”、“触发点”,让孩子们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再一次在脑海中播放画面,如身临其境般真切感受着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元日》教学反思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元日”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是指元旦的一天,有的人说花钱的一天。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有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过春节。这时有的学生一想也开始赞同了他的意见,我舒了口气随即赞同了杨宝的意见。

  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为此我先让学生读“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也体会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元日》教学反思

  说实话,昨天才结束了对成都市骨干教师的献课,有点倦了,这堂课没有怎么去备,也许是因为看上去是一首古诗的原因吧。前天去龙江路小学听了国学进课堂的理念,被洗了眼睛,今天我也来小试牛刀。这首诗有三个衍生的东西——节气、对联、诗人。结合语文天地中的节气,我讲到了很多有介绍,也有互动,特别是一些孩子比较陌生的节气。其次就是对联了,在上一单元的语文天地中就有关于对联的内容,今天结合“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句讲起了对联,我拿出了一些句子,请孩子们说一说那两句是一对的,大概了解一下对联的对仗方式,就像是做游戏一样。最后讲到了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这些对于孩子来说远吗?远!但是不介绍就更远,所以我还是请他们跟我读了介绍诗人的文字,并且讲到了王安石的一些有名的作品,还和孩子一起品读其中的名句,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国学拓展吧。活学活用谈不上,至少是现学现用,希望以后的这类课还可以有更多的国学文化加载其中,使得课堂内外知识相通。

  《元日》教学反思

  【1】《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本课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

  (1)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教学。先前我们已经学过了《春联》这篇课文,文章对春联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都有了一定的介绍,学生学完课文后,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例如:“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这些脍炙人口的春联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入了那个欢乐祥和的氛围当中。在进行《元日》的教学中,我大量的引导学生们联系春联的学习内容去感受元日中所描绘的欢乐喜庆的氛围,课文之间很好地进行了融会贯通,效果很好。

  (2)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我提问:你们放过鞭炮吗?谁来说说你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呀?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到自己捂住耳朵躲在一边,哥哥姐姐们小心翼翼的去点燃鞭炮,爆竹燃放的时候火光冲天,大家又笑又跳,开心极了……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3)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当古诗学完之后,我们一起交流了古代另外几首描写欢度佳节的情景的古诗,“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这样的诗句又扩大了学生们的理解视野,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

  【2】今天带孩子们学习了本学期最后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元日》,学习的要求: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的内容。3)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教学。

  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入手:同学们一定喜欢过年,那你们在过年时最喜欢做什么?学生有说放鞭炮的,有说穿新衣的,有说吃好东西的,有说走亲戚的……学生的情绪被带动起来。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过年的吗?想。这样很快转入正题。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句所表现出的就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元日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联想的什么?

  2)古人过年有哪些风俗?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气氛?

  3)结合作者简介想一想结尾一句有没有更深的含义。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思想感情。

  由此我想学习之所以需要,是因为有不懂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必要学习。这堂课我的几个教学问题都设计得很好,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但总觉得是在牵着学生走,没有让学生真正读懂学会。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会学生质疑问题,启发学生质疑,教学问题应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处于主动地位。我们不能满足于给学生设计好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敢问,还要教学生会问,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周二,以学案教学的新要求上了《元日》一课。这是一首古诗,所描绘的场景学生比较熟悉,但有很多过年的习俗因为时代的久远,有些也不是很了解,在设计时,我将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做为本节课的一个内容,因为此阅读内容就讲到了“年”以及相关的风俗习惯的来历,非常有利于对古诗意思的理解。对这篇文章的处理,我完全交给学生来完成。由于是个传说故事,学生读起来兴趣盎然,对内容的把握非常好,完全能按照预设,自主学习,通过朗读,默读,学生便很好的把握了“年”的特点,爆竹,桃符,拜年的来历。再学习古诗时很多字意的理解便顺理成章了。由此可见,很好的整合语文天地中的练习也不失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元日教学反思 篇5

  元日教学反思

  1、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教学中我运用多种理解诗意的方法,让诗中的画面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起情感,从而体会诗人的感情,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同时将自己的情感、诗中人物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谐统一起来,真正体现“作者、文本、读者”三者间的对话。

  2、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诗句的方法学习古诗。学生理解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句子都可是交流自己的感受。避免逐字逐句讲解的呆板做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3、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中讨论交流,形成新知,进行综合性学习训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提问,积极思考,达到共同认识,引导学生亲历知识产生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习古诗、再造想象、体会诗境等综合能力。

  元日教学反思

  学习《元日》这篇古诗,我主要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积累入手,说说自己过年时最兴奋、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同学们一定喜欢过年,那你们在过年时最喜欢做什么?学生有说放鞭炮的,有说穿新衣的,有说吃好东西的,有说走亲戚的……学生的情绪被带动起来。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过年的吗?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元日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联想的什么?

  2、古人过年有哪些风俗 ?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气氛?

  3、结合作者简介,想一想结尾一句有没有更深的含义。

  本节课最让我感到成功的是,学完古诗后让学生一边背诵一边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眼前的情景,再让学生大胆地汇报。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正穿着新衣裳在开心地玩耍。”有的说:“我看到了小孩子正拿着鞭炮在燃放。”有的说:“我看到了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有的说:“我看到了一帮小朋友拿着大人给的利是跑向商店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和食品。”有的说:“千家万户的人们正在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还有的说:“人们正在尽情地喝着屠苏酒。”

  就这样,从教学需要出发, 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找到引起学生想象的“着火点”、“触发点”,让孩子们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再一次在脑海中播放画面,如身临其境般真切感受着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元日教学反思

  《元日》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描写过年的古诗。我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由教师在讲读古诗的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如:诗题“元日”是什么意思?“爆竹声中一岁除”一句中的“一岁除”是什么意思?“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句中的“屠苏”是什么东西?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教材的注释中都有解释,提出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己领会古诗的字面意思。但我在讲读的过程中,偏重了词语的解释,如在解释“前门万曈曈日”这一句中的“曈曈”两字时,我接着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说说春天刚刚升起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给人以什么样子的感觉?这时,大部分学生能说出春天刚刚升起的太阳,又大又圆,红彤彤的,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温暖的感觉,融入到“前门万户曈曈日”的诗句中,并大声地读出来……通过这样的解释、分析、引导,学生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了,并慢慢地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一个个读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小脸红扑扑的……但在讲解桃符的时候,我说桃符就是把门神画在桃木板上,然后挂在门的两侧,用于驱鬼的,这时学生们都嚷着说是驱“年兽”的,我是听了半天才听明白是“年兽”。看来我在备课的时候准备得还不够充分,以后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