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独步寻花》教学反思

2023-02-06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反思 篇1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反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描绘的是一幅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春景图,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幸福的无限向往。

  课前,我让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作者杜甫的资料。同学们有的查书,有的上网,还有的翻阅报纸,积极性很高。

  课上,小组内交流、整理时,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十分浓厚。 “现在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班上进行汇报交流。”我的话音刚落,三名同学便同时站了起来,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只好另做要求,从第一组开始,依次汇报,从发言中,我感到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有了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遗憾的是:课堂结构不严谨,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通过这一片段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相信同学们有能力,并敢于大胆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他们,只有这样同学们的潜能才能得以发挥。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反思

  今天,我与孩子们一起走进了唐代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兴趣浓,思维活跃,读、说、听、写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教学效果较好。但对于自己的课堂,我也有不少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课标的要求,举办了科学合理的特性。课前,我多次研读课标,也认真分析了本班孩子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结合北师大教材的编写特点,确立了“三维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在40分钟内顺利达标,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与以往比较,课堂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比较恰当,也比较到位。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金钥匙”,向学生推荐了两种最基本、最恰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有法可用,并据此进行读、悟、说、批注、思考、想象,充分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体会文章“用蝶和鸟衬托春花之繁茂的写法”,读出了古诗的韵味,悟出了作者凝聚于诗中的情感,使自己也融入到诗中,也成了美好春天的一部分,实现了作者、文本、读者的三方融合。

  三、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这堂课是有效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用“故事描写的景物是什么?”作为课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找到文本中要落实的知识点——“用蝶和鸟衬托春花之繁茂”。

  2、用“作者怎么样描写这些景物?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景物?”引导学生默读古诗,想象意境,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体会诗人的喜悦与赞叹,进而将自己也融入到这美好的春光中。这一活动,可以说是找准了文本中语文技能的训练点、情感的渗透点和延伸点,尤其是“情景再现”的出示,更是将文本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点、文本的衔接点有机地链接到一起,扎扎实实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四、不足之处。古人讲究“炼字”、“推敲”。在本诗教学中,如果能将一些重点词句再次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品味、咀嚼,一定可以更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水平。

  第二单元《江畔独步寻花》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杜甫通过对黄四娘家花丛的描写,生动的再现了春天里繁花盛开、蝴蝶飞舞、黄莺高歌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之情。教学是在先让学生整体感知的情况下,说说知道了什么:学生说黄四娘家院子里的花开放了很多,把路都占满了。从“满”字看出花多!千朵万朵压枝低,也能看出花茂盛多!我就相机引导“千朵万朵”形容数量很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贴切、生动、形象描绘出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一句就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学生又说“留连戏蝶时时舞”中的“留连”看出蝴蝶被花吸引了,都舍不得离开。也可以看出花多、花香、花茂盛。我又相机引导诗人把花当做为“我”开、蝶为“我”舞、莺为“我”啼,向学生们介绍了“移情于物”的手法!整体来说教学效果不错,同样是抓住关键字词体会是人的情感!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反思 篇2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描绘的是一幅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春景图,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幸福的无限向往。诗歌都有美好的意境,可以说,一首古 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为了转变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渗透着“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教学理念。课前设计导学单,让学生先去学习课文内容,自己独立自主地完成 预习作业,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学生的问题反馈上来,掌握学生问题信息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才能有效的驾驭课堂,才知道哪里该用力,哪里该放手。基于本 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这堂课是有效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寻到了什么?”作为课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速读古诗,找到文本中要 落实的知识点——“寻花”。然后按顺序从“花”字进行教学。哪些字眼说明花很多?学生说从“满”字看出花多!黄四娘家院子里的花开放了很多,把路都占满 了。千朵万朵压枝低,也能看出花茂盛多!我就相机引导“千朵万朵”形容数量很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贴切、生动、形象描绘出春花密密层 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一句就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在此环节设计一练笔,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花,并且留有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展 示,及给予评价。

  2、学生掌握一法,胜做千道题。学生不光会读诗,还要学会品诗。通过前两句的学习,让学生习得品诗的方法,自己独立自主 的去品读后两句诗,学以致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降低难度,我设计一个小练笔,展开想象,把自己当做小蝴蝶,小黄莺,想象在自己在花丛中的快乐。情入境 地体会诗人描写春光景象时的心情,真正把思维活动贯串于语文训练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写后给他们充分时间展示。自认为本堂课 的评价语还是贴近学生的。其实老师要相信同学们是有能力,并敢于大胆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他们,只有这样同学们的潜能才能得以发挥。

  不足之处:

  1.本课自己认为不足的地方是:古人讲究“炼字”、“推敲”。在本诗教学中,如果能将一些重点词句再次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品味、咀嚼,一定可以更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水平。另外对韵脚的处理上还不够。

  2.自己课堂上还缺乏教学机智。学生在讲到“压枝低”时,为什么这花那么有分量时,没有有效地引导他们,自己将答案呈现出来了。

  3.整堂课还没有达到行云流水般的感觉,前两句与后两句在教学时,过渡很不自然,有些牵强。应先再现了春天里繁花似锦,百花盛开的美景时,再引导蝴蝶飞舞、黄莺高歌的景象。

  反思五:江畔独步寻花教学反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描绘的是一幅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春景图,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幸福的无限向往。

  课前,我让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作者杜甫的资料。同学们有的查书,有的上网,还有的翻阅报纸,积极性很高。

  课 上,小组内交流、整理时,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十分浓厚。 “现在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班上进行汇报交流 。我的话音刚落,三名同学便同时站了起来,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只好另做要求,从第一组开始,依次汇报,从发言中,我感到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以前有了很 大的提高,而且有了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遗憾的是:课堂结构不严谨,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通过这一片段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相信同学们有能力,并敢于大胆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他们,只有这样同学们的潜能才能得以发挥。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反思 篇3

  《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中的第五首。杜甫是的风格以及代表作加上他所处的背景都是有必要再介绍的,只是拣重点的介绍。如他生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时期,所以他的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杜甫的名句或诗,如:“战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又如,他的另一首《江畔独步畔独步寻花》“黄寺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经过这样的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致已经上来了,这时,我趁势提问:“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春游!”“踏青!”“捉蝴蝶!”“采野花!”……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呀!“是呀,作者和我们一样,在春天这个美好的时光里,他来到什么地方散步游玩呢?然后发生了什么事呢?”让学生先从诗题中找答案,地点:江畔——江边。“独步”怎样讲?——独自一人。“干什么”——寻花:寻到花后会怎样?会接着赏花。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就明白了,而且,感觉对整个诗的大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让学生读诗,读流利。我描述意境,让学生跟着我的述说一边想象,一边填空。“有一天,诗人独自一人来到江边散步,不知不觉中来到了(黄师塔)前,只见江水滔滔不绝地从塔前向(东)流去。诗人沐浴在春光里,阵阵春风拂来,不禁感觉有点困倦,好想找个地方靠一靠,休息一下。突然,一阵芳香扑鼻而来,是人的困意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顺着香味找去,一片桃花出现在作者眼前,尽管这些花无人看管,却开得那么灿烂,无论深红的还是浅红的,都显得那么可爱。我这样以讲述,学生好像游了一趟桃园呢!最后再读诗,学生读得情深意浓。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反思 篇4

  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源于兴趣。兴趣越浓,学习积极性越高。而大量的枯燥的、单一重复的作业很容易导致学生厌学,降低训练的效果。因此,课外作业的设计要讲究技巧,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融知识的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之中的作业,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古诗离学生生活很远,设计怎样的作业才能让学生乐学呢。教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联系春游中观察到的春天的景象,结合诗句说说春天的花、春天的蝶、春天的鸟这些景物的特点,再动笔把这首诗描写的意境绘成一幅画。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抄写、默写解释字词、抄写大意等等单调而乏味的机械作业形式。既让学生回忆了春天的景象,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能联系已有的旧知识,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描写春光景象时的心情,真正把思维活动贯串于语文训练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动笔绘画的过程也是他们理解诗歌内容的过程他们在作业时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春的奋发精神,从而进一步陶冶了情操。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反思 篇5

  [案例]

  在理解完诗题,认识作者后。

  教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古诗,读完后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色。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学生1:我看到了蝴蝶。

  教师:你是从哪一行看出来的,蝴蝶正在做什么?

  学生2:从“留连戏蝶时时舞”看出来的,蝴蝶正在跳舞。

  教师:“留连”就是留连忘返,忘记了回家的意思,“时时”说明蝴蝶是在怎样地跳舞。

  学生3:蝴蝶在不停地跳舞。

  教师:谁能把这一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学生个别说,教师补充。

  教师:谁能把这只蝴蝶的快乐读出来。

  3—4个学生读,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景色?

  学生5:看到了花。

  教师:花怎么样?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学生6:花很多。从“千朵万朵”看出来的。

  学生7:从“满”、“压枝低”看出花很多。

  教师:“蹊”是什么意思?

  学生不理解。

  教师:“蹊”左边有一个足字旁,是小路的意思。

  教师:谁能把花的多读出来。

  学生个别试读,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1:看到了黄莺在叫。

  教师:“自在”是什么意思?

  学生2:是自由自在的意思。

  教师:“恰恰”呢?

  学生3:恰好的意思。

  教师:谁能用自已的话把这一行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学生试说,教师补充。

  教师:这首诗描写的景色多美啊,现在我来良诵古诗。你们闭上眼睛想象古诗中所描写的画面,听完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朗诵,学生闭上眼睛听,边听边想象。教师补充后非常兴奋。

  学生1:我看到了杜甫在黄四娘家与黄四娘一边喝酒一边赏花。

  学生2:我看到了这些蝴蝶在花上面跳拉丁舞,我也忍不住在这些花上面跳起来。

  学生3:我看到了黄莺在花上面唱歌。

  学生4:天色都晚了,蝴蝶妈妈叫小蝴蝶快回家。小蝴蝶说:“不嘛,我不愿回去,这里的花太美了。”

  教师:你们能把美丽的景色读出来吗?

  学生齐读古诗。

  [反思]

  诗歌都有美好的意境,可以说,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首诗所描写的春天的景色,学生基本在生活中都见过。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出示挂图,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去想象,在想象中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结果,学生的想像既合理又富有个性,甚至“蝴蝶都会跳拉丁舞了”。在理解诗意时,教师并没有要求完整和强求一致,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了诗歌的意境。

  大胆把自己的一个教学片段发在这里,请各位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