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教学案例

2023-01-28

《小儿垂钓》教学案例 篇1

  作者:连江县第二实验小学 林宁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24

  《小儿垂钓》教学案例

  出处:连江县第二实验小学 作者:林宁

  案例:

  师:我们再看看插图,联系“侧坐莓苔草映身”这句话,想一想,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老师,图画错了!旁边的草并没有遮住孩子身上。应该在孩子的身边再画一些草。

  生:不对,是写错了!要写“身映草”才对。

  师:是写错了,还是画错了?还是有其他原因?请大家开动脑筋,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师:有没有不赞成画错了,也不赞成写错了的同学——说给大家听听?

  生:过路人看孩子时可以说“草映身”。

  生:从旁边的路上看孩子,也可以说“草映身”。

  师:真聪明!观察的多认真,真会动脑筋,想得多有道理,其他的同学再看看图,对不对呢?

  评析:

  《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应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疑难问题。本课中,我启发学生:“想一想,有什么新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质疑。学生有了新发现:是文字错了,还是插图错了?插图中的“草映身”看不出。一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我就进一步启发,让学生讨论,发散思维是探究的主要形式,学生们七嘴八舌,抒发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从发现问题到问题得到解决,学生思维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得到训练。教材的编排意图,插图的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有疑”。有了“疑”才会去探其究竟,方会获得新知。可以说,生疑是探究的开始,解疑是探究的过程,答疑则是探究的成果。因此,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扮演好“配角”,要起好“主导作用”,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中,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性,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小儿垂钓》教学案例 篇2

  21、古诗两首一、            抄写两首古诗。                                                                                                                                                                                                                                                                                                      二、            解释字词。1、池上:                        2、艇:                          3、解:                          4、一道:                       5、蓬头:                        6、稚子:                      7、纶:                          8、垂纶:                      9、侧坐:                        10、莓苔:                     11、草映身:                     12、借问:                           13、遥:                         14、 应:                                 三、            说说诗句的意思。1、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小孩不懂得藏匿行踪,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撑船回来,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                                                        2、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过路的行人要向他打听道路,小孩老远就招手,意思是让过路人靠近一些,因为怕吓跑鱼儿,他不敢马上回答。                                                  四、            填空。1、这两首诗都生动地描绘了乡村儿童天真淳朴的形象,表现了童心的可爱、乡村生活的情趣。2、《池上》是    代        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           的情景。前两句写小娃偷采白莲,表现了小娃的天真调皮,这是写事;后两句用“浮萍一道开”写出了美景,这首诗由事到景,景中抒情,饱含着作者对田野生活的深厚感情和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我们还学过白居易的《 草》:             ,            。               ,                   。《忆江南》:         ,                  。                   ,                  ?3、《小儿垂钓》是      代      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          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前两句重在写形,写小孩学钓鱼的姿势;后两句重在写神,写路人借问,小孩招手不应的动作神态

《小儿垂钓》教学案例 篇3

  一、谈话放松

  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第一次见面,咱们相互介绍一下:我是来自通州市实验小学的老师,知道我姓什么吗?(原来老师已经告诉你了!/我的姓啊,很有意思的,把它倒过来,反过来,转半圈,还是一样的!猜猜看!)

  2、王老师啊今天特别高兴!记得五年前,我就来咱们通师二附,实习过,当时而附的小朋友热情、活泼!留给我的印象可深了!今天来到二附,见到你们,也很想跟你们交个朋友,介绍一下你自己,你的班级或你的学校,可以吗?(补:我相信在座的客人老师们也是很想知道的!)

  [评价:(简单地)行啊,好,,记住你了!……

  (可以在传话筒的过程中补白:话筒在哪儿,帮忙传一下。拿着话筒,享受的可是主持人的待遇,只要举手发言,就有机会。)

  (手势停)3、二附的同学果然能说会道,活泼可爱。我还知道二附的读书节搞得非常棒,同学们爱读书,读童话、读小说、读诗歌收获是特别大,没说错吧?下面我们准备开始上课了,好吗?

  二、导入揭题(激趣)

  1、揭题

  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一首诗:小儿垂钓。跟着老师书空是个好习惯。“垂”字的横画比较多,中间这一横最长;“钓”字这里面是个点儿。

  2、一起读,知道题目意思吗?钓过鱼吗?

  3、很多同学钓过鱼,钓鱼是件很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又别有一番情趣呢!

  三、初读探趣

  1、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上两遍,读正确,有不理解的词儿打上问号。

  [课件]

  (巡视)

  2、反馈。手:停。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评:不错,三个生字全读正确了,我们一起读一遍。(课件出示三个生字)

  还有谁再来读。(评:诗读得不错,还能读出那么一点味道来了,不错,果然会读诗)

  3、有不理解的词吗?

  让学生一一列出。

  谁能帮帮忙。

  让学生说,教师一一界定。(多说了:别人没问的你也答了,少说了:看来有点难度,需要老师帮忙吗?)

  垂纶就是垂钓,那为什么不说“学垂钓”呢?

  (映/应:看来这个词一时半会还说不清楚,待会我们边读边理解。板书应?

  4、小结:诗读正确了,词语也理解了,那么诗中的趣味有没有读出来呢?

  再轻轻地读一遍诗,你一定能看到许多有意思的画面。(生自渎)你看到哪些有意思的画面呢?

  (评:真有意思/是挺好玩的,很有趣/挺逗的/恩,你呢?)(板书:趣)

  小结:同学们边读诗,边想象画面,真会读书。

  四、细读品趣

  1、其实,要真正地体会这首诗的情趣和意境,还需要好好地读一读,抓住诗中的词语好好体会体会,可以把自己认为有趣传神的词圈画出来。

  2、巡视(发现问题一一指导:大家的感受不一样,有的在后两行,有的在第一、二行也找了好几个呢)

  个别指导一、二行词语,鼓励发言。

  3、反馈:读完了吗?圈画了哪些词句?选择一个最有趣的同座交流交流。

  4、谁来说?(指名)(如回答后面二句的,确实有趣/说出了你的感受,请坐,你抓住了,好的,还有其他的吗?)

  ①蓬头。(第一个回答的板书)(及时板书)

  评:哦……还有谁?也觉得有趣。附和:你从“蓬头”中品出了淘气,“蓬头”透着野性/本真/可爱/感兴趣

  小结:啧啧,一个“蓬头”,让人忍俊不禁,真是野趣十足呀!(指板书说)

  (,抓的好,还有吗?)

  ②侧坐(及时板书)(及时板书)

  评:(从“侧坐”中你品出了小儿垂钓的悠闲)抓住“侧坐”这个细微的动作读出趣味来了,很好!其他同学门?有补充吗?还有谁从“侧坐”中读出了乐趣?

  回答当中插:“侧坐”在大家眼里有那么多丰富的镜头,你们想象得真有趣。

  小结:从“侧坐”,大家就读出这么多有意思的画面,是啊,一个“侧坐”,把小儿垂钓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闲趣中又透着一丝情趣!你还抓了哪些词语读出了你的感受?

  ③草映身(可见小孩子身子小)

  是啊,如果是大人哪会有“草映身”的趣味呢?

  小结:“草映身”可以想象小儿垂钓之处是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生趣盎然。(指板书)

  还有其它的吗?

  ④“稚子”,稚嫩,可爱,天真。

  ⑤“学”非“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

  同学们从一二两行诗中体会出了小儿垂钓的种种乐趣,能把你体会到的“趣”读出来吗?

  教你方法:边读边想形象。

  评价:感受的兴趣不一样,读出的味道也不一样。你对……情有独钟。

  过渡:从小儿的摸样→垂钓的姿态→垂钓的环境→

  ⑥“遥招手”“不应人”(相机板书,摇招手,不应人)

  让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之上教师小结:是啊,“路人……”那是因为“怕得……”

  “怕”写出了小儿垂钓的有趣心理,他在想什么呢?

  小结:这正是儿童独特的心理,“遥招手”、“不应人”。(板书)

  多么有趣呀,越爬越有趣。能读好这个这两行诗吗?

  方法:借助手势。评价:听出你的担心来了。

  一起来读好它!(齐读)(教师加手势“嘘”提前渗透。)

  4、读得很好。能把这组有趣的镜头表演出来吗?

  好,你来演这个“蓬头雅子”。

  心理疏导:会钓鱼吗?(那你是真正“学垂伦”哪!别紧张,老师教你,双手紧握鱼竿,随时关注水画上浮漂的动静,一下子就学会了!/那好,来,把鱼钩甩到河里,真是有模有样!)快看,一条鱼儿游过来了……

  我就是那个路人了,我就站这儿行吗?那我还得远远的,到哪边呀?

  师自言自语:今天到牛家庄去买牛,可是这牛家村该往哪儿去呢?(师用手张望)奇怪!一个小孩蹲在草丛里干嘛呀?在钓鱼。我来问问他:小朋友,请问到牛家村怎么走?

  师走上讲台:我来问问你,你这个动作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应声?

  好的,看你钓鱼这么认真,路人不会怪你的,下去吧,小家伙。

  (2)招手他是这样的,招手(招手)你有不同的表演吗?/招手他是这样理解的,有不同的表演吗?

  一群鱼儿游过来了!抓住机会哟!

  师:(换个地方)再来问问:小朋友,请问牛家庄该往哪儿走哇?

  你这个手势什么意思?

  评价(3)相机

  小朋友,刚才的招手是什么意思?

  谢谢你,谢谢你,你在享受钓鱼的乐趣时,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机灵又可爱!握握手!下去吧小机灵鬼。

  小结:一个“招手”,有的这么表演,有的这么表演,有的这么表演,各有各的情趣,同学们的理解都可以,专家们也一直在争议呢?甚至连是小孩招手,还是路人招手,都有不同的意见,这个呀就是学古诗给我们带来的乐趣!等我们长大后再去研究。

  5、刚才我们通过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感受到了小儿垂钓的野趣、乐趣、生趣、情趣。这些便是难得的童趣!

  五、吟诗诵趣

  《小儿垂钓》这首诗,短短四行,却给我们勾勒了一位天真浪漫,稚气可爱的小儿的形象。闭上眼睛,(音乐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充满童趣的《小儿垂钓》

  师范读(完,听音乐)

  吟诗是感情丰富的表现,是自我陶醉的体现。自己也试着吟诵这首诗。

  大家(挺)有吟诗的味道,谁愿意来试试?推荐一个吧?(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掌声,真不愧是二附的学生,no.1!吟诗见功底呀!(竖拇指)

  一起来吟这首石,能不看屏幕吗?音乐一起来……(手势指挥)

  六、拓展赏趣

  1、大家沉浸其中地吟着,陶醉在童趣之中。其实古诗中写童趣的诗还不少,拿出讲义,老师推荐给大家的是:白居易的《池上》,袁枚的《所见》,高鼎的《村居》,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选一首你最喜欢的,按照刚才学古诗的方法: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好好体会其中的童趣所在。

  2、学生交流汇报,先读读,再说说你感受到的童趣。

  ①“偷”字细品之下,却是天真可爱!妙就妙在“不解”,童趣之所在呀!②能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

  ③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④蝴蝶是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他们心里了!

  七、总结明趣

  1、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儿垂钓》,还读了几首童趣诗,诗人们为什么能写出我们儿童的种种童趣之所在呢?我想这和他们拥有一颗童心。用不泯的童心去观察着生活有关。冰心奶奶曾说过: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就是儿童。一个成人再也无法变成儿童。然而儿童世界永远是一个人最眷恋的精神家园。

  2、孩子们,你们拥有这世上最宝贵的童真、童趣、童心,永远不要放弃:童心不泯,童趣永在……

  作业:诗歌学完了,老师还想给大家留两个作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完成吧:1、展开想象,把《小儿垂钓》改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2、画出你想象中的小儿垂钓图,再和书本上的插图比较比较。

  大家可以把作业通过e-mail的方式发送给我,我的e-mail是.

《小儿垂钓》教学案例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国语文教学    点击数:743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池上》描绘小娃偷采了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 二、教学要求:

  小池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 “浮、萍 ”。

  3 、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

  真的童心之美。

  小儿垂钓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 三、教学重难点:

  1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 、品味古诗语言,抓住 “偷采 ”、 “不解 ”、 “藏踪迹 ”等词语感受诗

  人炼字之妙。

  ★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池上》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

  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

  中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

  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 、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

  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

  荷花池塘里。

  4 、学生齐读题目。

  5 、简介作者白居易。

  ( 1)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 2)     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

  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 “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

  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

  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 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 、检查初读情况。

  (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 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 2)齐读诗歌。

  ( 2)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 、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 、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 ——小娃偷采莲。

  1 、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 、学生交流 “看 ”到的画面。

  (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 “莲叶何田田 ”的美好画面,唤

  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

  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 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

  “ 小娃偷采白莲图 ”起个题目)

  ③ 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 “偷 ”,结合自己小时侯 “偷偷 ”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 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 ——景美童心纯

  1 、提问:小娃 “偷采白莲 ”不会被发现吗?

  2 、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

  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 “偷采 ”之事。)

  3 、抓住 “不解 ”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 、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 、《池上》赏诗会 ——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 、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 、背诵课文。                                                 

  2 、默写《池上》。

  3 、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  

  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 小儿垂钓 》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 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案例: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 六、板书设计:

  20    古诗两首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遥招手

  小儿垂钓                             怕鱼惊

  不应人

  ★七、教学后记:

  童年

  —— 《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读这两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偷采莲蓬,小河垂钓那是发生过的。我在写自己童年故事时,这些事早已经入文了。我没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气,将这些小事入诗,这足以证明自己的创造力存在问题。

  现在的孩子,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 “侧坐莓苔草映身 ”的感觉,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 ,但孩子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当然,不可能学什么,孩子就有什么体验。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 “遥招手,怕鱼惊 ”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池上》 “偷 ”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 “偷 ”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 “偷 ”,诗外有着 “打 ”,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但不要让孩子模仿 “偷 “,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也有着过去孩子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书写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们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事实使得孩子想不起来用文字表达,所以在引导上还要有着新的方法。

  两首诗中的人物都是孩子,虽然诗不是课文的主人所写,但这些事却发生在孩子身上,我觉得让学生认识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来写?这样引导,就等于把任务带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妈妈也写过自己的孩子,有着为孩子记日记的习惯,孩子也读到了父母的记录,我想孩子们会收获到另一种的快乐。这就是我个人认为的这两首诗教学的新方法。

  所以想到这里,我觉得这两首诗也是为我们大人而写,也是为我们语文老师自身而写。我们如果也以文章的形式写着孩子们的童年事,记录着他们的顽皮,记录着他们的享受,课堂中也能够把自己的记录拿出来,读给学生听,我想这样的教学就有利于学生进入诗的情境中去了。

  中国语文教学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小儿垂钓》教学案例 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跟父母去钓过鱼呀?怎样钓鱼?(指名学生说一说)

  2、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释题:

  读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小儿垂钓”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课文

  1、看诗,听录音。

  2、学生自学,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4、学习后两句诗的意思。

  ①指名读后两句。

  ②问:小男孩正在专心钓鱼的时候,谁来了?

  ③他来干什么?

  ④看,小孩是怎么做的?

  ⑤他为什么摆手?“遥”是什么意思?

  ⑥从哪看出他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

  ⑦“应”是什么意思?(回答)

  师小结:小孩既怕老爷爷的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的回答声把鱼吓跑,他一门心思用在了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的态度怎么样?(很专心;很认真)

  ⑧指名学生表演。一人扮路人,一人扮小孩(体会小孩紧张的心情)

  ⑨指导学生看图朗读,读出小男孩紧张的心情。

  ⑩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诗人抓住了小孩钓鱼时所表现出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得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的形象,诗中有动有静,情景交融,使人倍感亲切,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大声朗诵这首诗好吗?

《小儿垂钓》教学案例 篇6

  佚名

  教学目的: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  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3. 释词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教学案例 篇7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池上》“偷”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偷”是会经常发生的,大人发现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这个字写出了小孩子的顽皮、天真。

  但诗中那句才更能体现出孩子的天真呢?看了不同的教参,却有不同的答案.和同年级老师讨论了一下,还是觉得第一句比较合适.

  在教学《小儿垂钓》这课时,我班有两个争论点:

  1、学生看到图上小孩子头发梳得很是整齐,所以有学生说:蓬头的解释不能是头发乱蓬蓬的,而是古代小孩子的一种发型。看看书上的图片,倒也觉得这种大有可能。但再想小孩子躲在草丛中钓鱼,头发可能整齐吗?班上为了这个展开了讨论。最后大家达成一致,的确应该解释为头发乱蓬蓬的。

  2、遥招手和遥摇手的辩论,“招”用的恰当,还是用“摇”用得比较好。学生通过表演当时的情形,知道在孩子钓鱼时,他不敢大声说话,怕惊吓了鱼,但他又是很热情的,想帮助别人,所以在哪个情景下,他招手是十分确切的.

  在教学时,我是这么做的:

  1、放手让孩子自己了解诗的意思,但又有必要的引导,自学前让孩子们回忆通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看注释、看图猜、联系上下文”等,孩子们按自己归纳的方法在小组里展开热烈的讨论。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学习的效果是很好的,一个孩子起来说诗的意思,很多孩子争相发表不同的意见,相互补充。对古诗的意思达成共识以后,有一个女孩坚持要再说说诗意,可能感到老师不大想让她说了,她振振有词地说:“我是把看注释和看图猜结合起来理解的。”多会学习的孩子呀。教师宽松的学习空间,使孩子们的潜力有了充分发展的机会。我们要培养的不就是这样会学习,会思考的孩子吗?

  2、多种形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小儿垂钓>这首诗写的是孩子们的同龄人,学生倍感亲切,童真童趣跃然纸上,教师让孩子们分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丰富对诗歌的感受。孩子们的表演反映出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有的小组用原诗做解说,有的小组则用自己的话来解说;有的组表演时添加了水中游的小鱼,有的给路人增加了恰当的问话,那个“蓬头稚子”更是演得活灵活现。精彩的还在后面,老师问:“能不能把这首古诗用熟悉的旋律唱出来?”一个孩子自编小调唱了一遍,一个孩子说能用黄梅调唱,仔细一听,还真有那回事,另一个孩子说:我能用“梁祝”把它唱出来。马上有几个孩子窃窃私语:这能用梁祝唱出来吗?我也倍感好奇。听,梁祝的旋律配上这首诗倒也是另一番情趣。我想不管恰当与否,这种学习的形式学生感兴趣,最后欲罢不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是愉悦的心理体验,这应该是有益的。

《小儿垂钓》教学案例 篇8

  多角度  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小儿垂钓》课堂实录 片断及感悟

  崇州市元通小学  旷红霞

  教学片段:

  师:通过你多次朗读、感悟,你认为诗中的小孩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a:我认为他是一个自私的人。

  生b:我认为他做的不够好。

  (许多学生附和)

  师(诧异的样子):为什么你们有这样的观点呢?

  生c:他居然为了自己能让鱼儿上钩就不礼貌地拒绝别人的求助,这是不文明、不礼貌的表现。

  生d:他完全可以想办法做到两全其美——既帮助了过路人,又不影响钓鱼。

  师:你们的观点非常独到,用我们现代小学生的观点来说,他确实做的不够好,那我们以后遇到此类情况,就应多动脑,尽量把事情做的比较完美。

  我们站在“认真学习”这个角度去评价,你觉得诗中的小孩子怎样了?

  生:他是个学习很认真的孩子,同时也是一个很可爱的孩子。

  师:对,我们就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同一个事物。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待周围的事物。

  、

  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多角度是指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趋向的差异性;”有创意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和再 创造。”教师在对学生这有创意阅读时,要敢于打破传统观点,充分及时对其进行肯定和引导。

  我们知道《小儿垂钓》这一经典诗歌一个传统教学观点是学习小孩那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而该片断中的学生却提出“他很自私”“他做的不够好”等观点,在面队这样独特的观点,该老师并没有否定,而是充分肯定,然后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这小孩,这样老师的评价就起到了助燃的作用,把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了。他的评价和引导给学生铺设了一级向上的阶梯,让学生在他的评价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受到思想启迪!

《小儿垂钓》教学案例 篇9

  作者:佚名    转贴自:百分百文本    点击数:62

  《小儿垂钓》教学札记

  《小儿垂钓》一诗充满儿童情趣.这位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许多有趣的形式,孩子们学习的兴头很足,课堂上时时充满欢声笑语.这节课有不少可取之处。

  1、放手让孩子自己了解诗的意思,但又有必要的引导,自学前让孩子们回忆通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看注释、看图猜、联系上下文”等,孩子们按自己归纳的方法在小组里展开热烈的讨论。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学习的效果是很好的,一个孩子起来说诗的意思,很多孩子争相发表不同的意见,相互补充。对古诗的意思达成共识以后,有一个女孩坚持要再说说诗意,可能感到老师不大想让她说了,她振振有词地说:“我是把看注释和看图猜结合起来理解的。”多会学习的孩子呀。教师宽松的学习空间,使孩子们的潜力有了充分发展的机会。我们要培养的不就是这样会学习,会思考的孩子吗?

  2、多种形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这首诗写的是孩子们的同龄人,学生倍感亲切,童真童趣跃然纸上,教师让孩子们分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丰富对诗歌的感受。孩子们的表演反映出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有的小组用原诗做解说,有的小组则用自己的话来解说;有的组表演时添加了水中游的小鱼,有的给路人增加了恰当的问话,那个“蓬头稚子”更是演得活灵活现。精彩的还在后面,老师问:“能不能把这首古诗用熟悉的旋律唱出来?”一个孩子自编小调唱了一遍,一个孩子说能用黄梅调唱,仔细一听,还真有那回事,另一个孩子说:我能用“梁祝”把它唱出来。马上有几个孩子窃窃私语:这能用梁祝唱出来吗?我也倍感好奇。听,梁祝的旋律配上这首诗倒也是另一番情趣。我想不管恰当与否,这种学习的形式学生感兴趣,最后欲罢不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是愉悦的心理体验,这应该是有益的。

  3、不足也是明显的,动有余而静不足。比如自学古诗意思,缺乏学生个人安静的思考读书,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交流会更利于交流。另外,活动很多,但最需要的活动——吟诵不够,学生没有读几遍诗,更谈不上熟读成诵。激发学生想象不够,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中,感受诗的意境美,语言美。一堂课一首诗,单薄了。可缩短学习这首诗的时间,补充其他写儿童的古诗词,让学生感受更多的古典诗词中的儿童形象。

  百分百文本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小儿垂钓》教学案例 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垂、蓬、侧、莓、苔”五个生字

  2、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咱们从前学过很多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背诵《宿新市徐公店》

  你背的这首诗描写了追黄蝴蝶的孩子,非常有趣。同学们,今天要走进我们课堂的也是古时候的一个小朋友,当时诗人把小孩儿叫作“小儿”、板书:小儿。这个小孩子在做什么呢?

  板书垂钓。这儿有一个生字 垂,谁会读?多指名几个读,齐读。来,一起读读这个词:垂钓

  你能通过这个词想像出这个小孩儿在做什么吗?(钓鱼)

  是的,这首诗就写了小孩子钓鱼的事,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吧!

  齐读课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板书:唐 胡令能)

  他笔下的小朋友是怎样钓鱼的?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先读一读这首诗,认读生字,读准字音,把这首诗多读几遍。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词语,准确朗读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老师听见一些同学大声地认读生字,真会学习。

  那我们就先来认识认识诗里的生字朋友

  垂、蓬、侧、莓、苔

  1、认读生字

  2、指名读,齐读

  3、去掉拼音,齐读,开火车读

  4、认读词语

  CAI出示:蓬头、稚子、垂纶、莓苔、草映身、招手、不应人

  师引导学生读准,读懂,读美!

  5、将我们认识的字词朋友放回古诗中,自由地读一读,试着把古诗多读几遍。看看谁能把古诗读得既准确又流利!

  6、师范读

  让我们赶快走进古诗去看看这个小孩子究竟是怎么学钓鱼的?

  三、情境导入,理解品读诗句

  1、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CAI仔细看图,看到了什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用几句话说给同桌听一听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诗人只用了两行诗,十四个字就把这副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贴在黑板上

  指导朗读

  这个孩子是怎样坐在河边钓鱼的呢?我们学一学吧!

  全班表演侧坐 你们侧坐的样子和诗里的孩子一样可爱。这样坐着,多么舒服,多么惬意啊!

  孩子侧身坐在绿绿的莓苔上,周围的水草郁郁葱葱,密密层层遮住了他的身体,这就是:草映身!

  孩子小小的,水草密密的、高高的,把孩子小小的身体全遮映住了!

  指导朗读。

  咦,孩子为什么要找一个水草这么茂密的地方钓鱼呢?

  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3、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孩子钓了好久,一条鱼也没有钓到。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大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钩了,他屏住呼吸,静静等待鱼儿上钩。正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来,结合图画,自由读读这两行诗吧 (板贴在黑板上)

  生答 远处有个人路过这里,发现了这个钓鱼的男孩,于是向他问路。他招手不回答路人,怕把鱼吓跑了。

  师演:正在孩子专心钓鱼等待鱼儿上钩的时候,远远来了一个路人问路,来,我就是这个路人

  你们就是钓鱼的稚子!(演):“小朋友,请问你杏花村怎么走啊?”

  你们怎么都这样摆手,

  不出声回答我啊?|(怕得鱼惊)

  原来是“怕得鱼惊”,所以你们“不应人”,所以你们才冲着我“遥招手”。

  我问路时,你们心里在说:

  (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读这两行吧)

  孩子心里还会说?

  路人来问路时他远远就招手不回答路人,怕鱼儿受惊了不来上钩。他心里说:别喊了别喊了,别把我的鱼儿惊跑了

  小组比赛读

  齐读

  4、就是这短短的四句诗,把这样一个天真可爱,聪明机灵专心钓鱼的孩子带到了我们面前。想象孩子可爱的样子,让我们把整首诗完整地读一读吧。

  大家读得真好,这个同学啊还带着动作在读呢!我们一起来带着动作读一读吧!

  5、CAI音乐

  清澈河水里,鱼儿自在游,绿绿莓苔旁,孩子静等候。

  头发蓬蓬乱,水草绿幽幽,路人来问路,远远急招手。

  合着音乐,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古诗,看谁能把古诗背诵下来。

  (把板书摘下)

  6、合上书,结合图画,我们自由地把古诗背给同桌听听吧

  7、指名背诵。齐背

  四、拓展《村晚》

  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首这么有趣的诗,还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其实古诗中描绘了不少可爱的儿童形象,例如我们从前学过的《宿新市徐公店》,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宋代诗人雷震写的《村晚》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

  山衔落日浸寒漪(yī)。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大家借助拼音自由的读一读吧

  指名一二,齐读

  描述诗意

  五、作业

  今天《小儿垂钓》里的稚子陪伴我们度过了快乐的学习时光,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了,翻开书83页再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一边看一边想想插图和我们学的古诗相比还差点什么?

  我们拿起彩笔画一画吧。

《小儿垂钓》教学案例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跟父母去钓过鱼呀?怎样钓鱼?(指名学生说一说)

  2.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释题:

  读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小儿垂钓”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课文

  1.看诗,听录音。

  2.学生自学,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4.学习后两句诗的意思。

  ①指名读后两句。

  ②问:小男孩正在专心钓鱼的时候,谁来了?

  ③他来干什么?

  ④看,小孩是怎么做的?

  ⑤他为什么摆手?“遥”是什么意思?

  ⑥从哪看出他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

  ⑦“应”是什么意思?(回答)

  师小结:小孩既怕老爷爷的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的回答声把鱼吓跑,他一门心思用在了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的态度怎么样?(很专心;很认真)

  ⑧指名学生表演。一人扮路人,一人扮小孩(体会小孩紧张的心情)

  ⑨指导学生看图朗读,读出小男孩紧张的心情。

  ⑩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

  诗人抓住了小孩钓鱼时所表现出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得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的形象,诗中有动有静,情景交融,使人倍感亲切,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大声朗诵这首诗好吗?

《小儿垂钓》教学案例 篇12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小儿垂钓》教学案例 篇13

  读这两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偷采莲蓬,小河垂钓那是发生过的。我在写自己童年故事时,这些事早已经入文了。我没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气,将这些小事入诗,这足以证明自己的创造力存在问题。

  现在的孩子,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侧坐莓苔草映身”的感觉,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但孩子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当然,不可能学什么,孩子就有什么体验。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遥招手,怕鱼惊”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池上》“偷”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偷”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偷”,诗外有着“打”,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但不要让孩子模仿“偷“,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也有着过去孩子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书写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们“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事实使得孩子想不起来用文字表达,所以在引导上还要有着新的方法。

  两首诗中的人物都是孩子,虽然诗不是课文的主人所写,但这些事却发生在孩子身上,我觉得让学生认识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来写?这样引导,就等于把任务带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妈妈也写过自己的孩子,有着为孩子记日记的习惯,孩子也读到了父母的记录,我想孩子们会收获到另一种的快乐。这就是我个人认为的这两首诗教学的新方法。

  所以想到这里,我觉得这两首诗也是为我们大人而写,也是为我们语文老师自身而写。我们如果也以文章的形式写着孩子们的童年事,记录着他们的顽皮,记录着他们的享受,课堂中也能够把自己的记录拿出来,读给学生听,我想这样的教学就有利于学生进入诗的情境中去了。

《小儿垂钓》教学案例 篇14

  作者:霍旭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7

  《小儿垂钓》课例评析

  霍旭萍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边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是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点评:

  1.古诗的教学,也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学生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借助拼音把两首诗多读几遍,利用字典、联系诗句,理解字词,并想想每首诗说的是什么。检查预习时,要启发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预习的,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以利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2.理解词句,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后者也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师除了注意指导学生理解诗的词句,还要引导学生感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领会感情。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不一定能想象行很好,教师可用以下方法启发诱导:

  ①可借助书上的插图或多媒体,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再想象,也可以边观察边想象。

  ②教师可根据诗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帮助学生把诗句会成具体的形象。

  ③教师可提示一些问题,使学生知道应从哪些方面去想象。如《小儿垂钓》,可以提出:那个钓鱼的小孩什么样?是坐在什么地方钓鱼的?怎么少的?当有人来问路时,他有什么表现?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如果把这些内容画成画,会是一幅什么样的画?

  学生的头脑中能浮现出画面,就程度不同地进入了诗句所描绘的境界,领会到诗的情感。这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想象能力、欣赏美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3.教学古诗,要指导学生朗读,读熟,直到背诵下来。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对读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学习开始时,要求学生能读准、读通,懂得诗的大致意思;进而把读和解问析旬结合起来,要求读懂诗句的意思;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体会诗的意境、情感;最后,要在读中感受到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小儿垂钓》教学案例 篇15

  【现状分析】

  “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好古诗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自身修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然而在目前的古诗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为了应付试卷,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多半是:一、解题,二、介绍背景、作者,三、讲解字词,四、交流每句诗意及整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五、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整个过程模式化,更无“趣”迹可求。学生对于古诗学习的兴趣正在慢慢地消逝……

  【教材简析】

  《小儿垂钓》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那天真烂漫、活泼机灵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淳朴的小孩儿形象。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2、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3、能够掌握“品字词,想画面”的古诗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赏画入诗——体验情趣

  1、儿童一直是诗人心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儿童的天真无邪、聪明机灵常常打动着诗人的笔触。

  瞧、这幅画曾经打动过哪位诗人?(出示,《池上》画面),并写下了一首——(《池上》),我们一起吟诵一番。

  2、(出示图画,)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另一幅画,欣赏完了能告诉我:

  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吗?

  3、师:的确,这是一副意境悠远又栩栩如生的画面。

  [设计意图:首先教师引领学生共同赏画,不仅运用了画面的直观效果来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有效地把学生带入到学古诗的情境之中。中间穿插诗句积累。第二、运用图片,配上古筝曲,让学生充分体验其中的情趣所在,再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就更流畅了。]

  二、引领学诗——寻找童趣

  (一)、解读课题。

  过渡: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幅画中的情景打动了我们,曾经也打动了唐代诗人胡令能,情不自禁写下了一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师:注意:垂,字第二横最长;钓,中间是一点。)齐读课题。

  知道题目意思吗?

  (二)、你了解作者吗?

  (三)、初读释疑

  过渡:很多同学都掉过鱼吧,钓鱼的确是件很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又别有一番情趣呢!

  1、(出示自读要求)不信,就打开课本,自己轻轻地读这首诗。把诗读正确,读流畅。

  读准字音是读好诗的基础。来看看这几个难读的字音:

  (1)、(课件出示)蓬头、稚子、垂纶、莓苔 、应”,

  指名两生读。

  (2)、听听这位老师怎么读的,注意字正腔圆。(课件播放录音)

  齐读生字,边读边记在心里。

  (3)、扫除了字音障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流畅了。(指名两生读)齐读。

  (4)、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古诗的平仄,韵律,把这首诗读好听了。

  [设计意图:“别有一番情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平添了几分学古诗的兴趣。在设置“读准字音”,教师范读这一环节设计时,教师没有当场范读,而是把其他老师的朗读录下来,再进行播放。运用录音播放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有效的帮助学生记忆。]

  2、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现。”细细地读课文,说一说,你能读懂了哪些词语。(方法提供)可以借助工具书,结合画面,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还可以联系以前所学知识。

  字词理解:学生自主理解“蓬头、稚子、垂纶、莓苔、映、借问、遥、应”的意思。

  (1)、先看前两句,你通过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字词?

  根据刚才的理解,谁来把一二句的画面给大家描绘一下。

  (2)、过渡:理解了词语相信大家能把前两句读好。那后两句你都理解了那些字词呢?

  例如:(联系以前所学诗句理解)借问:询问的敬称。联系“借问酒家何处有”中的“借问”。遥:远远的。师引导: “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知不是雪”都是远远的。

  第三、四句:

  师:后两句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课堂上所学的古诗毕竟是有限的,最要紧的还是要教会学生理解词语、自己学古诗的方法,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词,理解更多古诗的意蕴所在。通过描述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不是枯燥的直接说诗意。】

  c情感诵读:带上我们心中一幅幅画面,一起吟好这首诗。

  三、合作品诗——激发兴趣

  过渡:(板书“品”)我们常说“品茶”,一杯好茶只有慢慢的品尝,才能体会其中的真味。学古诗也是这样,只有细细的斟酌、推敲,才能真正体会到诗歌的情趣所在。

  1、请同学们用心地默读这首诗,把你认为富有童趣的词圈画出来。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发现了什么讲给身边的同学听听。

  [通过“轻轻地读”、“细细地读”、“用心默读”这“三读”,阶梯式逐步引导学生在通读诗句的基础上,理解、感悟诗中的情趣所在、童趣所在。]

  2、交流。通过品词语,诗中儿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师:我们来一字一句品味稚子那童真、童趣。

  (1)(出示:)蓬头稚子学垂纶

  “蓬头”猜想一下,他为什么会蓬头?品出儿童的可爱、淘气;

  “学”:联想到《四时田园杂兴》“儿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学”而非“玩”,似懂非懂,趣味无穷。品出儿童的可爱、天真。

  (2)(出示:)侧坐莓苔草映身

  “侧坐”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演“侧坐”,来品出小儿垂钓的悠闲。“莓苔” 长在僻静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师询问:经常钓鱼的学生,你会不会选择长满莓苔的地方钓鱼啊?“草映身”小孩身子小,还很机灵。怕鱼儿看见自己的身体,用绿草作掩映。

  过渡:从小儿垂钓的姿态及垂钓的环境的选择来看,仿佛一切都天衣无缝、万无一失了。偏偏这是来了一个不识趣的问路人。

  (3)(出示:)路人借问摇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齐读

  ①谁来把你们的理解通过表演告诉大家。

  指名一生演“蓬头稚子”。一生演问路人。师:做导演。

  师相机询问“稚子”,你会钓鱼吗?哪个字告诉了我们?师:你钓鱼会选择一个怎样的地方?

  相机问路人:你就是那个路人了,你该站在哪里呢?哪个字提醒了我们?问路时是否还要加些动作、神态、语言等。

  (生演完)师走上讲台:我来问问你,你这个动作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应声?

  ②他刚才那样叫招手吗?应该叫——(摆手),招手该怎样呢?你有不同的理解的表演吗?(师生共演,师演问路人,生演垂钓儿童。)

  师:你这个手势什么意思?

  相机评价。

  ③你们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小结:一个“招手”,有的这么表演,有的那样表演,甚至连是谁在“招手”,专家们都众说纷纭。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个呀就是学古诗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的表演,来展示自己的理解,适合儿童的性格。学生会表演了,也就证明了他们已经理解了诗意。品味第二句的时候,则借助于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表演与对话。尤其是对“招手”一词让学生展开多元化的理解,让学生感悟学古诗的无限乐趣。]

  总体把握:刚才我们通过“品词语、想画面”,感受到了小儿垂钓时专心致志、天真无邪的童趣!

  小结:有了我们对诗歌的深层的理解,相信我们能把诗歌吟诵得更传神。齐吟古诗。

  四、配乐唱诗——感受乐趣

  过渡:在古代大部分诗歌都谱上曲子进行吟唱,比如《春晓》等,现在也有人给我们的《小儿垂钓》这首诗谱上了曲子,我们一起来听听,然后跟着节奏一起吟唱。美美的自我陶醉一番吧。

  [通过“音乐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乐趣。在愉快的唱诗中,不知不觉,学生就把这首诗牢牢记在心间。通过唱诗,把童趣体现的淋漓尽致。]

  五、融情学诗——充满生趣

  今天除了结识了一位天真无邪、聪明机灵的“稚子”外,还收获了一种,“品词语,想画面”古诗学习方法。

  老师给大家推荐了另一首描写儿童的古诗清代高鼎的《村居》,“现学现用”,自由读一读,然后告诉大家,这首诗中的儿童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席勒曾说过:“儿童游戏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  课后你也向你的好朋友推荐几首描写儿童的诗歌。

  [设计意图:让学生当场运用所掌握的古诗学习方法,去学习另一首古诗,巩固了学生学法的运用,同时也帮助学生积累了一首有关儿童的古诗。从而真正领悟到古诗中童真、童趣所在。]

  板书设计:      趣

  品  想

  小 儿 垂 钓

  天真烂漫 活泼机灵

《小儿垂钓》教学案例 篇1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首古诗中的5个生字;

  2.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要走进我们课堂的是古时候的一个小朋友,当时诗人把小孩儿叫作“小儿”、还叫作“稚子”(板书:小儿垂钓)。你能通过这个词想像出来这个小孩儿在做什么吗?(钓鱼)

  齐读课题:

  谁能说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胡令能,他笔下的这个小孩儿既天真又可爱,相信你们也一定会喜欢他。下边我们就赶快去认识他吧。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先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要读正确,读流利。

  二、学习古诗

  1.学生自读古诗。

  2.指名学生读。先找几个,再找一行,学生评议。

  3.同桌互读:读给你的同桌听,如果你的同桌有读得不正确的地方,给他指导指导。

  4.同学们,你们都会读这首诗了吗?你们学得真快。要想从这首诗中发现更多的东西,还得仔细地读,反复地读。下边我们就以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看看哪你们能从诗中读懂什么,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一组同学理解得好,发现得多,遇到不理解的词,你可以看看诗下面的注释,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跟你们组的同学商量商量。小组长要做好总结,准备汇报你们组的学习结果,还要把你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

  5.小组合作学习。

  6.交流学习结果。

  7.质疑,解决不懂的问题。

  8.自读古诗,说说这个小孩儿给你怎么样的印象。并说说诗中的哪些词句给你这样的印象。

  9.指导朗读,背诵

  带着对小孩子的喜爱朗读这首古诗。 自读,指名读,评议,范读,再指名读。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四、扩展阅读:其它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

《小儿垂钓》教学案例 篇17

  [教例]三年级《小儿垂钓》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1999年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