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赏析

2023-01-09

《独坐敬亭山》赏析 篇1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独坐敬亭山》赏析 篇2

  知识点: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2、背诵并默写课后的注释。理解“尽、闲、厌”单字意思。

  3、会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

  (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同学们都会背许多古诗,了解很多诗人,你知道“诗仙”是谁吗?你还会背他的那些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独坐静亭山》)

  二、检查预习。1、你认识了哪些生字?

  2、你理解了诗中哪些单字的意思?

  (你能读懂这首诗的意思吗?来试着说一说。)

  在学生交流中重点理解“尽、闲、厌”单字解释。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3、谁能起来读一下这首诗?

  三、解读诗句,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

  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

  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感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心情怎么样?(板书:独)

  (边诵读边想象画面。)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指名回答“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含义。

  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一群群鸟儿冲向天空向远处飞走了一片白云悠然地飘走了,也没有了踪影。(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3、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指板书),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指板书)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2)理解“看不厌”:

  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指班上一对好朋友)就像你看她,看不厌,很喜欢;她看你,看不厌,很喜欢。她把她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而李白之所以看敬亭山看不满足,也把敬亭山当成了──朋友。

  (3)品析诗句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朋友,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朋友。

  (4)指名回答“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含义。

  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只有敬亭山和诗人出神地凝望着,互相看也看不厌。

  4、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板书:不独)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本人认为“高兴”的心情是不对的,应该含有惋惜、叹息的心情和境界。)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可以直接背诵学过的两首诗。)

  五、拓展延伸。

  诵读李白的两首诗。

  夜宿山寺     望庐山瀑布

  危楼高百尺,日照香炉生紫烟,

  手可摘星辰。遥看瀑布挂前川。

  不敢高声语,飞流直下三千尺,

  恐惊天上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六、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独坐敬亭山》赏析 篇3

  《独坐敬亭山》是一首有关山的小诗,是一首五言绝句,体会一下,李白是怎样与山融为一体,或者是在自然界中寻找知音与伴侣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境内,宣州是六朝以来的江南名城,南朝著名的两位诗人,人称大、小谢的谢灵运和谢都在这里当过太守,这两位都是李白心仪的诗坛前辈,特别是小谢,更是一再于诗中提及。

  李白一生七次游历宣城。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此时他已经离开长安整整十个年头了,在这期间,他体会到了从天子近臣到江湖文人这两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巨大差异,也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但是李白却丝毫没有向世俗低头,更不会趋炎附势。他在酒中求道,山里作乐,尽管也落得逍遥自在,但是内心的孤寂却是一直像影子一样,寸步不离的。李白一个人呆在山中,身边既无亲人,也无朋友,甚至连有生命的东西都远远离开了他,“众鸟高飞尽”,连鸟儿也迫不及待,不约而同地远走高飞了,高高地飞开,统统地离去,最后,连一只鸟都没有剩下,“高飞尽”,把鸟儿的飞去写得这么坚决彻底,毫不留情,真有一种冷眼向洋看世界的悲剧色彩,但这还不算,不但是有生命的飞鸟不肯留下,哪怕连会动的云彩也不例外,“孤云独去闲”,天上只剩下一片孤单的云彩,留在这里不是还有李白可以做个伴吗,但是,不,那孤云虽然孤独,却也羞于和李白同流合污,而要坚决与他划清界限,“独去闲”,虽然不像鸟儿那样可以展翅高飞,但是也从容地、义无反顾地飘走了,……当一个人身边无人作伴时,大概内心总希望有什么东西来陪伴他,或者是看天上云卷云舒也好,或者是听树上鸟鸣鸟唱也好,但现在却都离他而去了,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孤家寡人”了。杜甫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似乎还有一些期盼和希冀,而此时的李白真可谓是“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了。那么李白既然不但被世人所冷落,甚至不管是有生命的“众鸟”,还是无知觉的“孤云”,总之是世间一切能动弹的全都厌弃了李白,周围万籁俱寂,没有一声鸟鸣,没有丝毫动静,在这种清幽宁静之中,李白在想什么?有没有反思,或者后悔自己这大半生来的作为举止呢?他没有,因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可以找到灵魂的寄托,在大千世界中找到知音!“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世上还有一个对自己情有独钟的伙伴,就是那对面的敬亭山,这一方面是李白能够苦中取乐,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乐观精神,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更加深层的悲哀,因为“敬亭山”只是一座无知无觉,既不能“飞”,也不会“去”的山呀!可是李白没有屈服,没有向世俗低头,这座山是他的知音,知音在什么地方?耐得住寂寞,我行我素,有鸟也好,无云也罢,都奈何不了我一丝半毫!这就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根本原因,所以说,这是在写自己的孤独,在写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在写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找安慰与寄托,正如《诗经》中所说的,“我心匪(匪即非)石,不可卷也。”或者如庄子在他的名篇《逍遥游》中所称道的那样,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难怪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要赞此诗为“传独坐之神”了。

《独坐敬亭山》赏析 篇4

  【教学记录】

  一、课前谈话

  t: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

  t: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 白 李太白)

  s:青莲居士。(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

  t: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t: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谁来!

  (s都比较紧张)

  静夜思 望庐山瀑布

  (学生齐背)

  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

  s:思念家乡。

  t: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

  s:望庐山瀑布。(紧张)s齐背。

  t: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s:潇洒的李白。

  s:很爱游玩。

  t: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板书:寄情山水)

  t: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恋恋不舍。

  (板书:有情有意)

  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

  1、读题,解题:

  ⑴ t:谁知道敬亭山?

  (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

  ⑵ 再读题:

  t: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

  s读。

  (读得很慢)

  t:你为什么这么读?

  t:再请个小朋友读。(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

  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⑴ 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

  (好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2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⑵ 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t: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t: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

  (学生比较紧张)

  s1:他读得孤独一些。

  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⑶ 齐读。

  ⑷ 质疑:

  t: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

  s:为什么相看两不厌?

  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s:为什么只有径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

  s:为什么只有一多云飘来飘去?

  s: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

  t: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t:请同学们读课题。

  (s读)

  ⑸ 说词语:

  s:孤独、独自、独一无二……

  ⑹ 再读题。

  三、细读

  1、找:

  t: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的读,一个一个的划。

  s在找。

  2、交流:

  s:众鸟高飞尽的“飞尽”。

  t:这句话写了什么?

  s(回答略)

  t: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

  s:孤云独去闲的“独去”。就是说……(略)

  t: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径庭山啊?

  s:死气沉沉

  s:清闲

  3、指读,齐读:

  t: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

  s再读。

  t:“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亭山!

  t:还有么?

  s:“只有径庭山。”

  t: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s:没有!

  t:有鸟么?

  s:没有!

  t:还有么?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谁也看不厌。

  板书“厌”字(繁体字

  t:一张口在山旁,大口大口地吃肉,给你怎样的感觉?

  s回答。(略)

  t: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谁来读。

  s读。

  t: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读。

  四、研读

  1、体会孤独:

  t: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径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径庭山呢?(孤独)

  t: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s:“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t: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s读。

  t: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s再读。

  过渡:

  t: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s(略)

  2、介绍背景:

  t: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

  t: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

  3、读:

  s读。个人读,齐读。

  4、配乐,范读:

  t: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朗诵)

  s齐读。

  t: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啊。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t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

  5、练习:

  ⑴、出示: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⑵、s写,t巡视。

  ⑶、交流:

  s: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s: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s: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s: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⑷、引读:

  t: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精彩!!师生的交流语言连起来像一首诗,教师用诗般的语言把几个学生的交流穿起来。)

  t: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五、拓展

  补充:

  《秋蒲歌》出示。

  1、自由读,感受李白:

  t:大家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s读。齐读,指名读。

  2、读:

  (有思考要求)

  带着“这是一个怎样李白?”再读《秋蒲歌》。

  s读。

  3、交流:

  t: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读出来了么?

  s:这是一孤独的李白。

  s:发愁的李白。

  s:孤独,哀愁。

  t: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s: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

  s:你要开朗些……

  s: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

  t:哪些人会想着他?

  s:劳动人民会想着他。

  s: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t:还记得《静夜思》么?(s背)

  t:还记得《赠汪伦》吗?(s背)

  t: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s背)

  t: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六、升华吟诵《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赏析 篇5

  敬亭山位于宣城县城北郊5公里处。原名昭亭山、查山,属黄山、九华山支脉,海拔286米。唐宋以来即是名胜之地。山顶有石刻“云根”二字,相传为李白所题。山间云雾缭绕,茂林修竹,松涛阵阵,溪水潺潺,景色非常秀丽。

  敬亭山声名大振是在南朝杰出诗人谢朓前去游览,并写了《游敬亭山》的名诗之后。后人取该诗中“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一句的诗意,在山上翠云庵前建了云齐阁,各地游客纷纷沓至而来,在此饮酒赋诗,正如刘禹锡所写:“宣城谢朓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后来李白、孟浩然、白居易、王维、苏轼、汤显祖、施闰章等名士相继来此游历赋诗,敬亭山名声益显。李白在宣城时一再登临敬亭山,登高望远,流连忘返,留下许多诗篇,盛赞那里的山色溪景。著名绝句《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更使此山名闻天下。后人在山上建有闲云庵,是取“孤云独去闲”的诗意而命名。民国28年(1939)新四军军长陈毅经过宣城时,也到敬亭山留诗凭吊李白、谢朓:“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随着岁月的流逝,敬亭山的亭、阁、庵、寺多已圮没,现存者尚有双塔和古昭亭石坊可供游览。双塔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各七级,四方形,高20余米,砖砌、仿木结构,塔身砌有佛像、阑额、圆拱门等,塔内嵌藏苏轼楷书《观音在菩萨如意陀罗尼经》石刻。近年来,由于加强了山林建设,敬亭山面貌一新,尤其在春夏之间,山坡上梨花如雪,茶树如茵,青松翠竹,蔚成奇观,置身其间,令人心旷神怡。

  独坐敬亭山⑴

  【唐】 李 白

  众鸟高飞尽⑵,

  孤云独去闲⑶。

  相看两不厌⑷,

  只有敬亭山。

  【注释】

  ⑴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⑵ 尽:没有了。

  ⑶ 闲:悠闲。

  ⑷ 厌:满足。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题解】

  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赏析】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独坐敬亭山》赏析 篇6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

  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 “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 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 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独坐敬亭山》赏析 篇7

  古诗教学并不好进行,似乎在我们看来异常浅显的诗句在孩子们的脑中就是不转弯,到了嘴边的东西说出来就是那么困难,尤其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古诗的教学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读与背的基础上,此时对诗本身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变得又难上加难了。

  今天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字,孩子们早已熟记于心,怎样让学生对这种耳熟能详的古诗理解出新意,并能让他们在课堂上保持兴趣盎然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课开始,我先让孩子说说关于李白的故事,并对李白生平做了详尽的介绍。然后我让孩子们在古诗的前两句中找找自己理解了哪个字词?他们对“尽”、“孤”、“闲”等字词的表面意思都能理解。

  李怡航同学悟到:李白写天空中鸟都飞走了,只有一朵云孤零零地在飘,这时他就是把云比喻成了自己,在写自己寂寞的心情。

  对于他的回答我大加赞赏,并在此处再次详细强调李白写诗时的背景,同学们似乎理解加深了。

  我导:李白才华横溢,满怀着政治抱负,却一直怀才不遇,满腔愤懑,此时此刻,面对面这样的天,面对这样的云,李白深感                

  学生的答案有:寂寞、孤寂、无奈、伤感……

  我说:诗人李白就是这样,他满腹经论,却全无用武之地,无人能解,他的内心是何等的寂寞与孤独,但他依然无视别人的打击,依旧寄情山水,寄情于敬亭山。面对着飞尽的鸟儿,面对着独飘的云朵,让计价依然欣慰的是:(导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面对着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在李白心中,此时的敬亭山更像谁?

  孩子们回答:像知己、像朋友、像亲人、像母亲……

  作为最亲密的人,看到李白现在的状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

  孩子们发散思维,想象说话,虽然浅显,但已经能把诗人此时作诗时那种孤廖寂寞的心情参透,并且孩子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还能把自己知道的一些课外知识运用到语言之中,如说到:敬亭山就像李白七岁时认识的那位大娘,她告诫他,孩子别灰心,拿出铁杵磨成针的信心与勇气,你会成功的……

  古诗教学中,能适当地引导孩子了解诗词背景,运用适度的想象来教学,比直接把诗意给孩子要好得多呢!

《独坐敬亭山》赏析 篇8

  1、《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的意境,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老师引导学生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想象,浮画面;多诵读,悟诗情。

  2、学习《独坐敬亭山》

  a、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b、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c、多想象,浮画面

  让学生自由朗读,熟读成诵,在大脑中想象诗中的意境。

  d、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自己带着感情读

  ③四人小组读古诗

  ④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⑤全班再齐读古诗

  板书: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高飞尽

  独去闲  孤独寂寞

  两不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句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学生初读古诗,再指名读,老师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2.复习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按这些方法学习:

  a 、解题: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b、 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c、多诵读,悟诗情

  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

  三、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本诗。

  板书

  望洞庭

  唐:刘禹锡

  和、镜、翠、螺

  山光水色

  古诗词三首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这首词。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句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指名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大家欣赏。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1)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互相质疑,互相解决。

  (2) 学生汇报:

  好:美好。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4、学生朗读本词,要读出感情。

  (1)在组内读。

  (2)在班上汇报读。

  五、总结升华

  1、进一步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讨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怀念江南的美丽景色)

  板书

  唐:白居易

  红胜火

  绿如蓝

  怀念江南美景

《独坐敬亭山》赏析 篇9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3.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3)提出问题。

  三、检查自学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岸的意思。

  泊:划船*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仔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配乐朗读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我们已学过《古诗三首》的前两首诗,哪位同学会背?(指名背)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首《舟夜书所见》(板书题目)。

  二、解题,简介作者

  1.解释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舟夜”呢?“所见”是什么意思?“书”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是什么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的内容吗?

  2.作者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1650-1727年)。它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旅行见闻来描写山川风景的。

  三、自学古诗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插图想象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四、自学反馈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句含义

  “月黑见渔灯”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见:通“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这句话是说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弧光一点萤”弧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这句话是说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指点: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散:散开。作:变作,变成。这句话是说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指点:这是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五、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1.教师配乐朗读诗歌。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映“散作满天星”的景象。)

  3.启发想象诗情画意:

  (l)闭上眼睛想象: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坐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的光亮,就像许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朗读全诗。

  4.小结:

  漆黑的夜晚,河面上的神奇变化,这些都是诗人亲眼见到的。诗人观察得多么细致,想象多么丰富!诗人从“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天星”好像让我们感到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水波荡漾,光亮闪烁的景象又是多么动人!诗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像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教师范读。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2.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七、作业 

  熟背三首古诗,记住古诗句意思。

  附: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赏析 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两种笔画,掌握“坐”的字理演变过程,掌握“鸟”的笔顺。

  3.通过进一步学习字理识字、韵语识字、借助拼音识字等方法,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对汉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字理演变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

  同学们,在我国的唐朝有位称为诗仙的伟大诗人,他的名字叫李白。有一年秋天,大诗人李白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丽。成群的鸟儿在天上展翅高飞,天边的云朵悠闲的飘着。他觉得看也看不够,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叫《独 坐敬亭山》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敬亭山的?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一边听,一边想,你从这首诗中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的良好习惯。

  二、熟读古诗,认读生字(34分)

  1.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我们尝试读这一首诗吧。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学习生字

  (1)学习要求认识的字。

  拼读7个要求认识的字,其中“坐”是平舌音,“只”是翘舌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了解生字在本课中的意思。

  (2)学习既要认识又要会写的字。

  学习这几个字要强调“虫”是翘舌音,“鱼”是整体认读音节。这几个字书上提供了字理演变图。

  回文学“鸟”字

  请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找到天空飞翔的小鸟的诗句,读一读。

  “鸟‘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只鸟形,头向左而立,还有嘴和一双爪子,现在这个字已经简化,要注意他的笔顺。

  在学习“牛、羊”两字时,可以用谜语引入。

  三、作业。(1分)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收集关于“马、牛、羊、鸟、虫、鱼”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7分)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语。

  3.复习生字。

  二、指导书写(13分)

  马:注意第二笔的写法,注意新笔画横折折勾的写法。

  鸟:注意字的结构,上窄下宽,注意小鸟“眼睛”的“点”。

  虫: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三、完成书后活动与练习题“连一连,涂一涂”。(19分)

  1.先观察,看看每个图形上的字都读做什么。

  2.用笔连一连,把连成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样的图形正好组成一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练习,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3.用 彩色笔涂一涂。

  四、作业(1分)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马 牛 羊 鸟 鱼 虫

《独坐敬亭山》赏析 篇11

  一、温故知新,初识李白

  t: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

  t: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

  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白 李太白 )

  s:青莲居士。(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

  t: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t: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谁来!(s都比较紧张)

  《静夜思》(指名生背)

  t:从本诗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s:思念家乡。

  t:是啊,那是一个满怀乡愁的李白(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

  s:《望庐山瀑布》(指名生背)

  t: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s:潇洒的李白。

  s:很爱游玩。

  t:是啊,这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

  t: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恋恋不舍    (板书:有情有意)

  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

  学一首李白的诗。

  二、朗读切入,感受孤独

  1、读题,解题。

  (1)t: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

  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

  由。)

  (2)再读题。

  t: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

  s读(读得很慢)

  t:你为什么这么读?

  t:再请个小朋友读。(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

  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s:李白独坐敬亭山,坐出了怎样的情怀呢?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t: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t: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

  s1:他读得孤独一些

  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3)t:读诗光读通不行,更应该读出韵味来,只有理解了本诗,

  才能读出韵味。

  再读本诗。

  (4)t:你想了诗的意思吗?

  再指名生读。

  (5)质疑:

  t: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

  s:为什么相看两不厌?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s:“尽”是什么意思?

  s:“孤云独去闲”什么意思?

  s:诗人看什么很满足?

  t: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

  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t:请同学们读课题。(s读)

  (6)解“独”悟“独”

  独:说词语。

  s:孤独、独自、独一无二……

  (7)再读题。

  三、通读诗句,感知诗意。

  1、找

  t: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

  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地读,一个一个地划。

  s找

  2、交流:

  s:众鸟高飞尽的“飞尽” 

  t:这句话写了什么?

  s(回答略)

  t: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

  s:孤云独去闲的“独去”。就是说……(略)

  t: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

  ……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

  s:死气沉沉

  s:清闲

  3、指读。齐读。

  t: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

  s再读。

  t:“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

  亭山!

  t:还有么?

  s:“只有敬亭山。”

  t: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s:没有!

  t:有鸟么?

  s:没有!

  t:还有么?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

  看李白,谁也看不厌。谁来读。

  s读

  t: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读。

  四、深入探究,理解孤独

  1、体会孤独

  t: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

  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敬亭山呢?(孤独)

  t: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s:“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t: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s读。

  t: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

  他而去。

  s:再读。

  补充。白居易《夜雨》出示。

  t:你感受到了什么?

  s(略)

  过渡:

  t: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

  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s(略)

  2、介绍背景

  t: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

  t: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

  3、读。

  s读。个人读,齐读。

  4、配乐,范读。

  t: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

  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朗诵)

  s齐读

  5、拓展,深化理解

  1、李白《望木瓜山》

  t:李白眼中的木瓜山是怎样的山?

  s答

  t:敬亭山给李白带来了什么?

  s自由读,感受李白。

  五、读写结合,体验孤独

  t: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

  李白啊。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

  么话对李白说呢。(t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

  (1)出示: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2)s写,t巡视。

  (3)交流。

  s: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s: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s: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s: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4)引读。

  t: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六、安慰孤寂。

  1、t: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读出来了么?

  s:这是一孤独的李白。

  s:发愁的李白。

  s:孤独,哀愁。

  t: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s: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

  s:你要开朗些……

  s: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

  2、t:还记得《静夜思》么?(s背)

  t:还记得《赠汪伦》吗?(s背)

  t: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s背)

  t: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七、升华吟诵《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赏析 篇12

  一、教材依据: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二、设计思想: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新知,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有所得,思有所得”,在学习中有一种成就感。

  三、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五、教学准备:《独坐敬亭山》flash课件一套(来自安徽教育网)

  六、教学过程

  (一)、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播放flash,范读古诗。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3、播放flash《学生必读》部分,介绍诗的写作背景。

  【《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诗人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写的这首诗当时诗人很有抱负,特别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但是由于他不断遭受到统治阶级的打击、迫害和排挤,使他特别不得志,于是就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想法。他怀着对不合理社会的鄙视开始飘荡江湖。这首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播放flash《学生必读》中的《字词解析》。

  教师边播放,边讲解。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北部,原名昭亭山,山上有敬亭。

  尽:飞走了,消失了。

  闲:悠闲。

  两不厌:指诗人与山不厌倦地相互看着。

  2、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

  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

  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

  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不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3、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感悟:

  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心情怎么样?(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指名回答“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含义。

  教师播放flash,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一群群鸟儿冲向天空向远处飞走了一片白云悠然地飘走了,也没有了踪影。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同时播放flash课件。

  3、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

  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指板书),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指板书)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指班上一对好朋友)就像你看她,看不厌,很喜欢;她看你,看不厌,很喜欢。她把她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而李白之所以看敬亭山看不满足,也把敬亭山当成了──朋友。这山还是死气沉沉的山吗?简直就是有灵气的神山啊!(在山的简笔画上板书:神)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板书:超凡)的,神总是“脱俗”(板书:脱俗)的。

  指名回答“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含义。

  教师播放flash,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只有敬亭山和诗人出神地凝望着,互相看也看不厌。

  ⑷联系学过的古诗《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的写作方法。

  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

  危楼高百尺,日照香炉生紫烟,

  手可摘星辰。遥看瀑布挂前川。

  不敢高声语,飞流直下三千尺,

  恐惊天上人。疑是银河落九天。

  寄情山水

  4、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

  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板书:不独)

  ⑵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引导学生理解“独”是表面的独,而作者的内心并不孤独。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板书:表面、内心)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三、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qing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qing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展现出来。《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播放flash课件,诵读古诗))

  (四)、回顾总结,授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五)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古诗。

  七、教学反思

  《独坐敬亭山》一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正是如此,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的思想内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一、从释疑入手,运用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画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诗句。

  二、图文对照读,联系生活经验和写作背景,体会“为何相看两不厌”,教学中,让学生猜一猜:诗人此诗在想些什么?这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当时复杂的心绪,品悟诗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三、感情背诵,升华诗意,加深学生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