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拓展三》

2023-01-08

《回顾拓展三》 篇1

  教学目标:

  1.交流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2.背诵《囚歌》

  3.阅读革命书籍

  教学重点:交流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在习作中学会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盘点

  二、交流平台

  1.读对话,想想这次我们交流的主题是什么?

  (本组单元的课文内容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2.回顾课文内容

  (1)本单元每篇课文分别讲了什么?

  a.请学生分小组交流

  b.抽生说

  3.回顾《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写作方法(首尾呼应)

  4.结合所学课文《匆匆》等讨论首尾呼应的好处

  5.结合自己的作文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二、日积月累

  1.读诗《囚歌》

  2.交流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叶挺生平

  3.交流这首诗的意思

  4.朗诵

  5.背诵

  6.你还知道哪些革命诗歌?交流。

  三、课外书屋

  1.读短文

  2说说课外书屋推荐了哪些书籍?

  3.你曾经看过类似的哪些书籍?有何感受?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巩固归纳主要内容的能力

  2. 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

  3. 能找出文首尾呼应的句子。

  教学重点:巩固归纳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点

  二、交流平台

  1. 本单元要我们掌握哪些知识点?

  2. (能抓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真情

  实感,会在习作中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复习方法

  1.我们归纳主要内容常用哪些方法?

  2.(题目拓展法抓六要素 段意连接法 抓重点句段的方法)

  什么叫首尾呼应?运用它有什么好处?

  (呼应指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

  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

  这就是首尾呼应。

  好处:可以使读者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四、巩固训练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

  ,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

  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

  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

  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

  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

  。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

  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

  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 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

  ,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

  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

  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

  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

  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

  三十里。雨越下越猛, 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

  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

  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

  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 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

  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

  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 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

  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

  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

  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

  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

  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

  弹, 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

  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

  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

  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

  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

  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1.读短文,想想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着重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到了什么?

  4.请用“──”勾出首尾呼应的一组句子。  

  五、总结

  谈谈学习本组课文的收获。

  板书:抓主要内容 体会真情实感  学会首尾呼应

《回顾拓展三》 篇2

  学习目标

  1.学习用表格的方式做单元小结.

  2.推荐好书《森林报》,培养学生课外书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学习列表格.

  教学过程

  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组说明性文章,你一定增长了不少知识,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这方面的收获吧!

  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一些说明的方法,你能填写一下这张表格吗?(课文中涉及到的尽可能都填上.)

  说明的方法课文中的例子举例子 用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除了课文中的,在其他的习作或课外书中的例子你还能找到吗?

  除了以上四种方法,你还发现什么好方法了吗?试着填一填.

  说明的方法课文中的例子举例子 用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除了用表格的方式小结单元的学习内容,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日积月累

  ◆读读这首小诗,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

  ◆这首小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和你的同桌说说.

  ◆你还知道描写四季的谚语和诗歌吗?向大家推荐推荐.

  课外书屋

  默读课外书屋的介绍,明确阅读要求.

  ◆你喜欢《森林报》吗?挑选你印象最深的章节介绍给同学听.

《回顾拓展三》 篇3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快板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课前准备

  整理在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各类语言材料;小组合作演一演语言类节目。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激qing导入

  师: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教师巡视课堂,使小组内的交流能围绕“说话”这个话题展开。)

  3.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1)指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例1:我觉得《晏子使楚》一课中“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把齐国人口众多说得很形象生动。

  例2:我觉得相声特别有意思,因为里面有很多语言很幽默,它不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说话不要罗嗦,而是通过有趣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

  ……

  (2)指名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①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

  ②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说话。如: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外国记者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人走路时总昂着头,而中国人走路时总是低着头?这个记者的本意是想贬低中国人,给周总理难堪,可是周总理略一思索,说:因为西方人走的是下坡路,而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那位西方记者对周总理的敏捷才思和机智从容十分佩服。

  (3)教师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展示台)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请学生谈谈对对联的了解。)

  1.读对子,读准字音,想想意思。

  2.出示文中的四句对联,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3.指名读,正音。

  二、感悟对联特点

  教师点拨: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你有什么发现。

  1.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可以

  数字联: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

  叠字联: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

  顶针联: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

  4.全班再读这些对联,体会特点,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

  5.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6.课外拓展:

  (1)教师提供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2)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

  师:你还见过类似这样的对联吗?有积累这样的对联吗?

  顶针联:“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 “开口便笑,笑古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地难容之事。”

  数字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回文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

  叠字联:“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

  (3)说说你喜欢这些对联吗?为什么?

  可以从内容上说,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写景、有说理……可以从语言形式上说,对联短小精悍,对仗工整,富有音乐感,读来朗朗上口……

  三、背诵积累

  1.学生读课文中的对联,试着背诵。

  2.同桌互相背诵。

  3.指名背诵。

  4.自由选择老师提供或同学交流的对联抄写背诵。

  四、展示台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可以

  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

  2.相声表演。

  3.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等等,并交流看法。

  4.播放收集的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观看并交流。

  5.动手设计广告词、提示语等。

  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调动探究感悟语言的兴趣、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眼界。

  (福建省厦门市康乐小学 黄巧艺)

《回顾拓展三》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

  2.读背并积累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1.学生读例句,讨论这些句子对于抒发美好情感的作用。

  a、“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侧面烘托出桑娜对家人的热爱)

  b、“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表明桑娜非常善良,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品质)

  c、“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表现了“我”第一次到林中拉琴时那种兴奋的心情,暗示“我”对拉好琴充满了信心)

  2.回忆本组课文,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交流各自的体会和感受

  3.交流自己在习作中是如何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

  4.课后积累相关的句子。

  [评:通过交流让学生再次回顾本单元文章中,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来抒发美好情感的,还安排了交流自己的习作中这样的典型描写,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活学活用,不但丰富了积累,还教会了学生理性写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

  日积月累

  1.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天我们一起欣赏有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2.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3.同桌互读,借助工具书理解交流句子的意思。

  4.全班交流,交流句意。

  “轻诺必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如果百姓对当局失去信心,那么国家就失去生存之本。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意思是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真诚,是万事万物共同遵循的准则;真诚待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意思是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

  5.学生自由吟诵。

  6.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名言警句。

  课外书屋

  1.自由读。

  2.交流最感兴趣的地方。

  3.交流课外阅读的其他歌颂人的美好心灵的作品。

  4.拓展阅读:

  绿山墙的安妮(片段)

  那天晚上的节目是一连串“激动人心的节奏”,至少对于观众席上的一位倾听者来说是这样的。当唱诗班唱起《飞翔在远处的娇嫩的雏菊上》时,安妮凝视着天花板,好像那上面有着彩绘的天使;当萨姆?斯隆用动作表演“塞克里怎样使母鸡抱蛋”时,安妮大笑不止,使得坐在她附近的人们也笑了起来,不过他们是受了她的感染,并非觉得有趣,因为这个选篇即使在阿冯利也已经老掉牙了;当菲利斯先生用最激动人心的语调朗诵马克?安东尼在凯撒遗体前的演说时,安妮感到,只要有一位罗马公民带头,她就会当场站起来参加叛变。

  只有一个节目使她不高兴。当吉尔伯特?布莱恩背诵《莱茵河畔的狂欢》时,安妮拿起罗达默里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一直看到他背诵结束,而当她一动不动直僵僵地坐着时,黛安娜却把手掌都拍痛了。

  她们回到家里,已经十一点了。她们饱尝了欢乐,又怀着更大的喜悦议论将要到来的幸福时光。每个人好像都睡熟了,房子里静悄悄的,一片漆黑。安妮和黛安娜踮着脚尖轻轻走进客厅。这是一间狭长的屋子,有门通向客房。屋子里温暖舒适,壁炉的余火把屋子照得朦朦胧胧。

  [评:语文教材及其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的应该是钥匙作用,它通过有限的篇章,开阔学生眼界,打开学生心门,有目的地将学生引领至真善美的世界。但更多的积累感悟,人生观的树立,高尚人格的形成,都应该来自于学生广博的阅读,故学生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不应局限于教材。这两个环节特别注重课外的积累,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人间真情的体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最延展至自己的生命。]

《回顾拓展三》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表格的方式做单元小结.

  2.推荐好书《森林报》,培养学生课外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表格式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在课外阅读中感悟基本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1收集描写四季的谚语和诗歌。

  2、阅读《森林报》等科普名著,并把自己喜爱的科普读物带来与同学共享。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组说明性文章,你一定增长了不少知识,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这方面的收获吧!

  2、提出学习目标

  (1)根据这一单元学习的一些说明的方法,填写表格。

  (2)读读日积月累中的《四时之风》这首小诗,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多读几遍。

  (3)感悟四时之风各有什么特点?

  (4)课外资料搜集展示。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完成表格,交流

  2、全班交流展示

  (1)、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课文中的例子、课外书中的例子。

  (2)朗读《四时之风》这首小诗。

  (3)对诗的理解。四时之风的特点。

  (4)描写四季的谚语和诗歌。

  三、教师总结

  1、教师总结

  2、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四时之风》。

  第二课时(课外书屋)

  一、提出目标

  1、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森林中每天都有很多新闻。比如,兔妈妈什么时候生下了小兔?黄鹂的住宅是什么样的?“林中大汉”麋鹿为什么打架?这些消息,你都能在《森林报》中看到。你喜欢《森林报》吗?

  2、提出目标

  (1)默读“课外书屋”的介绍。

  (2)在《森林报》中,挑选你印象最深的章节介绍给同学听。说说作者是怎样把它写得形象生动的。

  (3)、你还阅读了哪些科普文章?谈谈你的读书收获。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1)介绍《森林报》中印象最深的章节。

  (2)谈谈读书收获。

  三、拓展延伸。

  1、阅读著名的科普名著:(1)高士其的《细菌世界历险记》,李四光的《穿过地平线》,贾兰坡的《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法布尔的《昆虫记》,房龙的《地球的故事》,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

  2、建立一个科普读物图书角,举办课外阅读活动。

《回顾拓展三》 篇6

  学习目标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悟。2、积累谚语。3、推荐课外读物。课前准备1、至少各摘抄一个有关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断。2、收集与“诚信”有关的名言警句,可活用在“辩论”运用过的。3、根据“课外书屋”的推荐书目,布置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书籍,给自己喜欢的书籍写一段广告词、一份推荐书或简介。教学过程对话导入1、读着一篇又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享受着一份又一份美丽的感动,浸润着我们一颗又一颗善良的心灵,真的很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快乐地走进“回顾·拓展三”,进行一场知识大比拼!怎么比拼呢?请浏览一下课本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部分内容。2、师生讨论比拼方式与方法。3、总结讨论结果:积累警句多的为“收藏家”,朗诵用情的为“朗诵家”,理由说得充分的为“演说家”。比拼一:分享精彩片断4、讨论分享程序:朗读精彩片断→分析精彩片断→说明分享理由。分享精彩片断一──环境描写。(1)指名读来自课文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其他同学评价、补充。(2)学生自告奋勇读来自课外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其他同学再评价、补充。(3)再推荐一名学生读自己习作中的精彩片断→自我剖析→说明分享理由。教师小结:同学们不仅能用心用情地读,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分享理由,还能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真是厉害!希望各位继续努力,各显神通,争取成为班级中真正的收藏家、朗诵家、演讲家。预祝本次大比拼,人人有所得!同桌分享自己收集的环境描写的精彩片断。分享精彩片断二──心理活动描写。 (1)组内分享,注意倾听与评判。 (2)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班级分享,教师积极参与各小组,搜索“最佳分享者”。 (3)几名学生向全班交流,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4)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关注学生的倾听习惯、评价措辞、补充的方法。民主评选第一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并用热烈掌声表示祝贺与鼓励。比拼二:读悟警句1、把“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朗读成诵。(1)学生自选日积月累中的一句名言警句,向全班作深入浅出的解释,如同学都举手表示懂了,此生即为本轮演讲家的竞争对手。(2)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根据学生实际,难理解的名句进行趣味性操练:同桌互说。(3)至少背诵5句中的2句,指名背诵成功者为本轮朗诵家竞争的实力派选手。2、朗读课外收集的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1)小组长负责:比比本小组谁收集的名言警句最多,并记录姓名、条数报学习委员,由班长宣布本轮的收藏家,宣布前请老师鉴定。(2)同桌互谈自己收集的名言警句,向小组长推荐优秀者。(3)小组长负责:竞选本组最佳名言警句朗诵家。(4)各小组最佳朗诵家竞选班级朗诵家,朗诵前由小组长说明推荐理由。(5)全班参与评选。3、民主选举第二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比拼三:推荐优秀书籍1、自由朗读“课外书屋”中对《绿山墙的安妮》一书的介绍。2、通过谈话提问,了解学生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准备,对文中提及的《根鸟》、《窗边的小豆豆》、《小海蒂》的熟知程度。3、知识大比拼──课外书屋中,你认为哪本书最值得推荐?我们来发表演说,说出你的理由。看谁勇敢;看谁最幽默;看谁的书最有吸引力;看谁的书最值得看!(1)发表演说要有称呼,有开场白,有结束语;还要注意声音响亮,富有感情;态度自然大方。老师传授秘诀:设置悬念;用自己的话讲而不是读。(2)自练。(3)自荐,上台推荐书籍。(4)学生举手上台挑战擂主。(5)评价两位选手,确定新擂主。(6)鼓励学生挑战新擂主,再作分析与评价。(7)根据小组交流,推荐新的挑战者,产生新擂主。(8)推荐本轮演讲家、收藏家、朗诵家候选人名单。(9)对当选者表示祝贺。比拼四:合创精美小报1、教师小结过渡:通过一次一次紧张而快乐的比拼,同学们的收获更多了,体会更深了,对同学的了解更全面了,对吗?我想如果把这一块一块分散的比拼内容进行信息处理,知识整合,制作成一张一张精美的小报,不仅我们的同学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让更多的老师、同学了解我们,认识我们,让他们也获得知识。让我们赶快行动吧!2、寻找合作伙伴,要求: (1)至少2人,最多3人。 (2)强强合作或强弱合作,杜绝弱弱合作。3、比拼时间为一星期,要求书写整洁,内容丰富,富有创意。4、一周后评比,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各若干名。

《回顾拓展三》 篇7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

  a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

  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沙河镇二小 杜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