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大殿、长廊、佛香阁、画舫、神清气爽、耸立、绿漆、栏杆、掩映、远眺、金壁辉煌、痕迹、雕刻、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了解颐和园的相关图片、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写“大殿、长廊、佛香阁、画舫、神清气爽”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学习第二小节,感受颐和园长廊的美丽景色,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段落。
教学重点:初步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叙述顺序,感受颐和园长廊的美丽景色,会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感受颐和园长廊的美丽景色,会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自己照片,激发阅读兴趣
1、看图激趣: 同学们上课真有精神,送给大家一份礼物。(教师播放自己游览图片)这是谁?知道在哪儿吗?简单地说说看后感受。
2、交流信息: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园林。关于它,你了解哪些信息?
3、揭题:虽然你没能亲身感受到颐和园的美景,但只要这节课用心读,大胆想,就一定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
请快速翻开书87页,大声朗读,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找出作者直接、概括地写颐和园景色美的句子。
2、检查词语
1)指名带读书上划出的词语,及时正音并多读几次。
2)准备抽查,自读。
3)检查读(出示词语:大殿、楼阁、长廊、建筑)
a、找共同点:是否发现了他们间的小秘密?前三种都是建筑。
b、了解特点:我国古代的建筑形式非常多,你了解其中的哪一种?(随机教学)
殿:是帝王处理事物的高大建筑物。这里的大殿就是指仁寿殿。(出示图片)课文里还讲到了——排云殿(出示图片)它是慈禧太后处理朝政的地方。
阁:课文里介绍的是——佛香阁。(出示图片)阁这种建筑一般建在高处,呈四方形、六方形或八方形,周围开窗,可以凭高远眺。
廊:长廊就是走廊,有顶的过道。(出示图片)联系校园长廊来理解。
3、了解整体情况:
颐和园可以分为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玉澜堂、乐寿堂为中心的生活区,和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的风景游览区。今天我们主要欣赏的就是风景游览区。(出示地图了解)
4、整体定位:作者是怎样概括地写颐和园景色的?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齐读
三、理清脉路,学习过渡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快速默读课文,圈出来。
2、反馈:依生说,相应板书:昆明湖 万寿山 长廊
1)指名讲,提示划文中句子。提示可以到课文中找找相关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对你绝对会有帮助。(生划)
2)反馈:
a、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进、绕、来到:根据景观布局特点,运用恰当的动词。(地图演示)
b、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
走完、来到
c、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登、站、望:动词;
前面:方位;
大半:数量。
d、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第四句我不用找也知道了,可定是:从万寿山下来,来到了昆明湖。
生: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意思不是一样吗?(重复,语言要有变化,不然游客会听乏味了的。)
3)齐读句子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4)小结方法:作者用上一些句子,能很自然地从对一个景点的介绍,过渡到另一个景点,这样的句子叫作——过渡句。而一边走,一边把看到的景物记录下来的方法,就叫作——移步换景。(板书:过渡句、移步换景)你在介绍其他景区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四、学习第二小节,感受长廊的长与美
1、说了这么多,赶快进园看看吧。自由读第二小节,说说那句话或哪个词让你感受到这是怎样的长廊。(生读)
2、反馈:(随机)
1)长:
a、找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师:眼睛告诉我们这长廊——很长。(出示图片)(板书:长)
◎过渡:还有从哪些语句感受到长廊的长吗?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是一组确切的数字。
b、练读:指名读,小组读:它延伸得多长;这可是相当于我们学校的三圈跑道那么长呀!
2)美:
◎过渡:这还是一条怎样的长廊?
a、找句子一: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五彩:色彩斑斓
人物、花草、风景:内容丰富
几千幅:数量众多
※ 师:据有关资料记载,这长廊的横槛上总共画有14000多幅画呢!素有“画廊”的美称。
※ 读句子,奖励看图片。
谁来读这句话?( )
b、找句子二:
◎ 过渡:长廊内部的画让我们赞不绝口,还有哪些景色也能感受到美?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师:此花未谢,彼花已开,这不是一年四季——鲜花盛开、姹紫嫣红、万紫千红吗?
3)想象理解:神清气爽
a、师描述:
请闭上眼睛想象,夕阳西下时,你正慢慢地走在这古老而悠长的廊道中,细细品味着古代画师留下的一幅幅杰作。此时,一阵微风拂过,还带着淡淡的花的芳香,你觉得——谁来说说?(舒服、高兴、真美、神清气爽)
b、解词:是的,它会让我们觉得头脑清醒,心情愉快,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神清气爽。
3、师生合作读
1)酝酿:
来,深吸一口气,精神振奋,心情舒畅了,我们来合作读读这小节,注意默契指数。
2)合作读:
今天,我们首先游览的是颐和园的长廊。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你可知道这长廊有多长——这长廊不仅长,还很美呢——走在这样的长廊中,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
4、尝试复述或背诵:
真美!你们可以像我们刚才合作得那样,加上一些自己的话,绘声绘色地讲景色介绍给大家,也可以就像这段话一样,简单明了地介绍。
5、反馈:指名介绍,齐背。
6、结语:仅一条长廊,就吸引着我们,举足不前,那么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将会是怎样的呢?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作业:完成作业本t1、2、3。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读写“画舫、耸立、掩映、远眺、金壁辉煌、痕迹、雕刻、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依次游览了哪几个地方?
2、读第一自然段:
让我们在悠扬的乐曲中,再次感受著名的长廊的美。(齐读)
二、讲读三、四小节,游览万寿山
1、作者走完长廊,来到了万寿山。他选择了哪两个观察点,欣赏了哪些景物?(读、圈)
2、反馈:
山脚:佛香阁、排云殿
山上:下面: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
东面:城楼、白塔
3、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根据反馈,随机理解,适时进行朗读: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阁的造型精巧。
2)“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3)“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颜色多,山很高,隐隐约约的美。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静得像一面镜子”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
“绿得像一块碧玉 ”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也说明水质好。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是指船“划过湖面”,但能改用“划”字吗?
“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说明昆明湖的静。闭上眼睛,想一想,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学生边讲解边练习朗读,要求读的时候,能充分展示出在万寿山脚下所感觉到的那种壮美气势。教师给予评议和指导。)
4、师生合作读,点明是按方位顺序来写的。
三、学习第五小节
1、过渡:在万寿山脚与上面,能欣赏到大半个颐和园的景色,在昆明湖畔又能看到了哪些景物?
反馈(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预设: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3、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延伸
1、拓展,相应出示图片欣赏: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学生自由回答:例如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2、引读: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引读)“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处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t4、5、6、7。
2、读同步阅读《颐和园》。
教后随感:
颐和园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 “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颐和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
1、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介绍颐和园,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几幅图片(课件播放颐和园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颐和园》(请学生上台写课题,讲解颐的写法)。
二、 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展示生字卡,提出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3、请学生上台听写,划出错的多的字,让生注意。
4、让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并讲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用词语造句)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 请去过的同学介绍颐和园。
2、 初读课文
(1)听了他的介绍我真想去颐和园看看,同学们想去吗?好咱们现在就出发(播放录音朗读)。注意哪里停顿哪里重读,哪里语调轻柔,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2)怎么样,说说游览了颐和园后有什么感受。
(3)师:想走进颐和园细细欣赏一番吗?通过图片感受到颐和园的美,需要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通过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还要美的智慧,你们行吗?相信同学们一定行。那好,咱们就来一次集体旅游。(请一个学生做导游朗读课文,提醒学习录音朗读,读出颐和园的美)
3、 指导朗读,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读完一二段,提出刚刚学习了神清气爽,知道了神清气爽的感觉,让学生再读这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我想问问同学们,导游刚才是带我们游览了什么地方?
(3)好,继续我们的行程,刚才那位导游介绍得很好,陪我们走了那么久,我想他累了,我想换一个导游,谁想来试试?好,游客们我们上路了,快跟上可不要掉队。
(4)读完第三自然段后,问学生刚刚导游又带我们游览了哪里?
(5)用换导游的方法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6)读至“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停下
师:我感觉导游这里介绍得非常好,我好像真的看到水平如镜的昆明湖。来,我们都像小导游那样把这句话读一读,看谁能超过这位小导游。
(7)读完第四自然段,哎呀,我一路只顾欣赏风景,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你能告诉我吗?这儿可是站得高看得远,你们都看到什么?
(8)用上面的方法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9)问生游览的顺序。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词
2、 分四大组查找颐和园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游览了颐和园,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地游览。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1)把学生分成颐和园总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四个组,各个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推荐三名同学作为导游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理解的目的。
(2)学生相互问答间引导学生体会颐和园的美
a. 长廊的特点?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的?(体会观察、表达方法)从整体上看,从里看,从里向外,向两旁。
作者又是怎样写长廊的?
出示句子,比较:A:原句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体会作者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b. 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美不美?这样美,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呢?(体会作者有顺序、抓特点:建筑物的特点)
c. 昆明湖的特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
d. 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而且“滑”字还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 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看谁读得好。
2、 全班深情朗读一遍。
作业 :写一次游览活动
颐和园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颐和园风光图或录象片。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颐和园坐落在北京的西部,从前是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中外游览的风景区。你们想去颐和园吗?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再一次去游览一下那拥山抱水、景色秀丽的颐和园。齐读课题:指导“颐”字的书写
2.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师小结:文中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这篇课文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3.那么,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整体感知,首尾连读
1、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2、游览了颐和园,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板书:大、美)
课文哪一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引导学生找出第一、六自然段)
3、这是什么写法?(首尾照应)
指导朗读。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情怎样?(生说:惊喜、喜爱)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这两段吧!
三、驻足景点,品味美丽
景点1:长廊
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1.说说从哪儿体会到了它的长?
*重点句指导:(课件出示)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a、比较感知长廊的长:我们的教室长8米,七百多米相当于——个教室,这真是——
指名读句子,读出长廊的长:突出一眼望不到头。
b、齐读句子,感受长廊的长。
2.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4)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景点2:万寿山
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1.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3、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感到颐和园确实很美。你们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向同学做个介绍吗?要想介绍得好,首先课文先要熟悉。因此,先把你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争取将它背下来。
作业是: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选择课文中一处你喜欢的景点给同学作讲解。
第三、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接着游览颐和园。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二、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齐读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发散思维: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哪些形态呢?(出示练习题: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子,柱子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 )、有的( )、有的(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这17孔桥真( )!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激情点题
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如此之美的颐和园,使得许多文人墨客竞相题词,清朝乾隆皇帝就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你们看:燕山何处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四、读写结合
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模仿《颐和园》的描写手法进行小练笔,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五 布置作业
1、用游览的顺序,把颐和园介绍给低年级的同学。
2、用游览的顺序,向你的朋友介绍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颐和园教案 篇5
一、导言
同学们,知道导游这个职业吗?他是干什么的?今天这节课,老师要选拔一位非常聪明的小朋友来当小导游,领着大家游览北京美丽的皇家公园——颐和园,大家愿意参加这个选拔赛吗?可是要当一个称职的小导游并不容易哦!这就要大家认真学习18课颐和园,只有学懂了,才能做个好导游,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请同学们听课文范读,想一想课文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你如果要当好小导游就一定要认真听、仔细看。
生回答游览顺序,幻灯片出示: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师:回答的真不错,同学们能够弄清了游览顺序,已经是个初步称职的小导游了,不过还有更难的考验在等着大家呢?敢接受挑战吗?(敢)小导游们,你们是从哪些句子中得知游览顺序的,请把他们画出来。
师:找的很准确,这些句子在自然段的开头点明了游览地点的变换,写清了游览顺序,那么在描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以及十七孔桥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呢?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现在小导游们,你们带领大家来到长廊,那就需要向游客介绍景色的特点,谁能读一下描写长廊的段落,其他同学边听边想,长廊有哪些特点?(长、画多、花多)现在就请同学们实地游览感受一下长廊的美吧!(幻灯)这两句说明长廊的什么特点?“一眼望不到头”是什么意思?“700、273”这是用什么来说明长廊的长的?长廊除了长这个特点外,还讲了长廊的其他什么特点?这么美的长廊,我们应该怎样去读呢?(幻灯、配乐朗读)
师:我想问问同学们,刚才我们游览的是什么地方?(长廊)好,现在继续我们的行程,导游们,下一站我们该到什么地方去了?谁来读这部分的内容,其他同学想一想,作者从哪两个角度写万寿山的?从山下抬头看,看到了什么?都是什么样的?登上万寿山,眼前又是怎样的景色呢?让我们来亲眼看一看这美丽的景色吧!(幻灯)出示幻灯,哪句话写的好,在第一句话中,有一个滑字用的好,那么为什么不是划船的划呢?(如果用划,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下,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样的话就显的自相矛盾,用滑很准确,而且滑字还以动的画面来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来读一读吧!
师:从万寿山下来,我们来到什么地方了?(昆明湖)昆明湖上有什么景物呢?谁来读一部分内容,这一段写了什么?“十七孔桥”“十七孔桥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欣赏完了颐和园的这几个景点,想一想,颐和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有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呢?第一自然段。概括全文
师:颐和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几个景点外,是不是就没有其他可游玩的了呢?颐和园这么美,哪位小导游愿意带着大家再来游览一遍呢?
总结:这节课老师非常高兴在小导游的带领下游览了颐和园,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丽!
板书 18、颐和园
长廊 长 画多 花多
万寿山 排云殿
佛香阁
昆明湖 十七孔桥
颐和园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导游大致地浏览了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现在我们再来欣赏这大花园的美丽风光。
师:这可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上节课我们还知道作者游览了三个景区。
生:我知道有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师:请你把它写到黑板上,好吗?
生板书。
师: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走进颐和园,那就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用心去感受颐和园的美。
二、 新授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自己的学案,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补充,深入理解课文,一会儿汇报时拿出小组内最高水平。
长廊:生汇报:师: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倾听是一种本领,补充别人没有说到的词句。
主持:我们小组学习的是描写长廊的部分。
生1:读第二自然段。
生2:我体会到了长廊长的特点。
生3:我从这个句子当中体会到长的特点: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ppt长廊长的图片。
师:作者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写长廊长的特点呢?
生:作者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写出长廊长的特点。
师:我们操场一圈是四百米,七百多米接近操场两周。
出示句子,比较:a:这条长廊的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体会作者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生:我体会到了长廊美的特点。
生:我觉得这些句子体现了长廊“美”的特点。“每一间的横槛上。。。。。。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ppt长廊横槛图片)“长廊两旁。。。。。。使人神清气爽。”
师:还有哪个小组学的这个景点,再来补充。
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进入下一个景点,哪一个小组来汇报。
万寿山:
特点:美,高
抓词“耸立”高高地直立,体现山的高。
金碧辉煌体现皇家园林的气派。
昆明湖:
师: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生汇报。
小组配乐朗诵。
总结拓展: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