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7个认读字,会写13个生字及生词。
2、能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步了解说明文表达准确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齐读题目,(出示恐龙图片),看这些凶猛、笨拙的恐龙怎么会飞向蓝天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飞向蓝天的恐龙》,了解一下恐龙向鸟类的演化过程吧!
二、新课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
生:自由读课文。
师:这些是我们需要会读的字。
生:领读、同桌之间读。
师:这些词也是需要我们掌握的,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指名读。
生:自由读,领读。
师:把这些字放到句子里你们还认识吗?
生:齐读句子,自由读句子。
师:请同学们再自由读一遍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遇到较难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第一自然的学习
师:(出示: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检查一下你们的阅读成果,谁来读这句话。
生:读句子。
师:这句话中,有些词语用得非常好,老师用其他颜色表示出来,看这些词都是修饰什么的?
生:形容词。
生:红色修饰恐龙蓝色修饰鸟。
师:是的,就像你们说的那样,老师把这些词提取出来,红颜色是修饰恐龙的,蓝颜色是修饰鸟儿的,读什么样的恐龙,读什么样的鸟儿。
生:凶猛、笨重、迟钝的恐龙。轻灵、五彩斑斓的鸟儿。
师:我们读的时候不是机械的读,要一边读,一边思考、想象出画面。自己读一读,想象画面。
生:自由读,并想画面。
师:你们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到了什么?
生:我想象到了鸟儿在空中展翅翱翔的姿态,很轻松。
师:你想象到了鸟儿飞的姿态,还有吗?
生:我想象到了体型庞大的恐龙,一边走路,一边发出“轰、轰”的响声。
师:想象力真的很丰富。那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它们体型相差的太多。
生:他们没有任何联系。
师:是啊,那书上是用一个什么词说的呢?
生:毫不相干。
师:是的,这个词用得多好啊!大家看课文听老师读:二者毫不相干,但……(有意漏掉“似乎”)
生:老师您落了两个字“似乎”。
师:谢谢你的提醒,那这两个去掉不行吗?
生:不行。因为似乎毫不相干与毫不相干不一样,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生:似乎毫不相干是说好像没有关系,但实际上是有关系的。
师:那恐龙和鸟儿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鸟。
师出示课件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实际上就是这句话,看这句话中,如果老师把蓝颜色的词去掉,会怎样?读一读。
生:不合原文了,漫长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变化,如果去掉就好像没经过多长时间就变成了鸟。
生:如果把一支去掉就好像所有的恐龙都变成了鸟。
师:是啊!一支表示某一个分支,不是全部的恐龙。漫长是指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的演化,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如果去掉了就改变课文的原意了,那像原文这样表达就比较准确。板书:表达准确 在本课中,还有很多地方表达的也很准确,这是说明性文章的特点。板书:说明性
3、第三自然段的教学
师:请同学们在第二自然段中,找找像这样表达准确的句子或词语。
生: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句子。
师:哪些地方体现了表达的准确?
生:许多、应该、假说。
生:大量、一种、一些……
师:是的,这些词语都能体现文章表达的很准确。科学家们发现了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又研究了大量的化石提出了鸟可能和恐龙有亲缘关系,那为什么说发现了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是点睛之笔呢?我们再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因为骨骼的相似证明了鸟类和恐龙可能有亲缘关系,发现了长羽毛的恐龙化石就说明鸟类一定和恐龙有亲缘关系了,验证了科学家们的假设。
师:是啊!这就说明恐龙和鸟类在骨骼和羽毛上是相干的,(板书:骨骼、羽毛、相干)就像书中说的那样: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欣喜若狂表达的多准确啊,所以说,这是点睛之笔。
4、书写生字词
师:课文我们先分析到这,还有一些字是要求我们会写的,请在这些字的旁边写一遍,并想想有什么地方需要向大家提醒的。
生:写字并说提醒。
师:把词语盘点中的词语写两遍,把它们记牢。
板书: 飞向蓝天的恐龙
毫不相干 说明文特点
恐龙 鸟 表达准确
骨骼 羽毛
相干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2
一、揭题导入,初读感知
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亿万年前,共同探寻恐龙的奥妙。(揭题,板书,读题)
2、师: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那还等什么,让我们一起去自由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生字或句子多读几遍。
3、师:我这有一些词语。看看大家能不能读好它们!
(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4、师:快速浏览课文,想想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
(板书:恐龙、飞鸟)
(过度语)师:是啊,说起恐龙,咱们脑海中闪现的就是一个个庞然大物,很难把它们和轻盈的飞鸟联系在一起,可是科学家们却有了新的发现……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课件)师:一起来读读这个发现,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这一发现,是否有科学依据?默读第2自然段,在文中找一找、划一划。)
(生汇报交流,师板书)
a、恐龙和鸟类的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b、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是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有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2、师:从这个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欣喜若狂”是怎样的一种情绪?你有过这样的时候吗?科学家们为什么会因为这个发现而欣喜若狂?(体会“点睛”)历经百年,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证明鸟类可能是小型恐龙后裔的有力证据,难怪作者要称辽西的发现是古生物学研究画卷上的“点睛”之笔。你能体会科学家们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吗?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过度语:恐龙究竟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2、师:带着这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四自然段,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什么?我这有一张图表,大家可以借助这张图表,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
3、生汇报
a、第一代恐龙它们是怎么样的?那些词语最能概括它们的样子?请感兴趣的同学一起来读一读。
b、你们还了解到什么?你认识了庞大的恐龙家族,在这个家族中有许多成员,(教师引读)有些恐龙……,有些……;有些……,有些……;有些……,有些……。发挥你们的想象,它们还有些像……,有些像……,有些像……。
师:是啊,这么多的恐龙形态各异,各不相同,这可真是个庞大的家族,有对这个大家族感兴趣的吗?一起来读一读吧!
c、在这么多的恐龙中,有一些猎食性的恐龙发生了变化,有谁发现了吗?(生自由说,不完整的可以补充)点击课件,完成表格。请女同学来读一读。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一部分猎食性恐龙在体表、体态上发生了变化,除此外,还有什么变化吗?
(找到飞翔)我对你找到的这部分特别感兴趣,大家都找到了没有,请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恐龙体态上的变化使它们具备了飞行的条件,而生活习性上的变化,从树栖到滑翔,到最后学会飞翔,或是在奔跑中学会飞翔,对于这样的变化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令人惊讶的变化,齐读。
四、拓展训练
1、师:下面咱们可以看着咱们共同填写的这张表格,用自己的话来烁烁恐龙是怎样在演化中飞向蓝天的。先自己在座位上说,还可以说给你的同桌听。(指名学生说,教师引读,全班说)
2、师:就这样,在经过数千万年,上亿年的漫长的进化后,恐龙中的一支最终变成了鸟类,飞向蓝天,(板书:在进化中)变成了:飞向蓝天的恐龙。(全班读题)同时也证实了科学家们的发现。(课件出示句子)
3、在这里我把这句话做些小变动,对比一下,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在文章的语言表达上是极其准确的,这也是科普类文章的一大特点,像这样的句子在课文中还有很多,我们一起去找找。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恐龙对学生来说,太熟悉了。课一开始,学生就能说出十几种恐龙的名称来,并能够一一做介绍。此时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提出质疑:这么大的恐龙能够飞向蓝天吗?它是怎样飞向蓝天的呢?学生也带着这许多的疑问,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寻找答案。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有时为了让学生能弄清课文的内容,老师一遍一遍的提问,学生来回答,课堂显得零散,而缺乏对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有些课堂老师又放得太大,学生阅读时无从着手,显得空而散。怎样做才恰到好处呢?其实这也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和理解,教师的引导地位不容忽视,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往哪方面进行思考。在这节课上,我为学生设计了一种表格,刚开始,学生不知道怎样来完成表格,我马上进行示范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明确了,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仔细地阅读着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寻找着答案,来完成表格。在完成的过程中,也清楚地知道了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因为表格的提示,他们的叙述便显得十分的有条理。为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过程做好了铺垫。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学新词;
2.初步感知一支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恐龙图片和小鸟图片。辽西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图、小黑板。
2.学生准备:各类恐龙的模型、图本、信息。字、词典。
教学过程:
一、出示恐龙图和小鸟图,引入课题
1、以前,同学们观看过恐龙展览,刚才我们又看到了迟钝、笨重的恐龙和轻盈、敏捷的小鸟。请同学们将“迟钝、笨重、轻盈、敏捷”这四个词语分类,怎么分?为什么?(学生按近义词、反义词各分了两组)
2、同学们,恐龙给人们的印象是迟钝、笨重的,而小鸟是轻盈、敏捷的,这两种动物可真是——(板书:毫不相干)。
3、课文就举出了这两种毫不相干的动物。那么,恐龙又是怎么进化成小鸟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读课题质疑
1、齐读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
2、质疑
①预习时读了课题,你产生了疑问吗?请举手。
归纳的疑问:
a、恐龙是怎么飞向蓝天的?
b、恐龙为什么要飞向蓝天?
c、恐龙是靠什么飞向蓝天的?
d、哪几自然段讲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e、 是哪一种恐龙?
3、初步释疑
①通过预习,你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用书本上的话。(给一定的时间自由读课文)。
②范读、生边听边想。
③分别抽说(说得不对的,全班读书、争议、再说)
三、学生学新词
1、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新词。
2、提自学要求:学生字的音形,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新词意思。互帮:不懂的词意,查字词典和同学商量。教师巡视,对差的引导。
3、这些词语中,你有什么要告诉大家的?(学生解释词语。)
重点词语:凌空翱翔: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飞。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活。本文指白门溪龙(见图)
不仅……而且 结合文中句子理解(后面意思比前面进一层)
敏捷:动作等迅速灵敏。本文指一些猎食性的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行动迅速灵敏。
五彩斑斓:颜色灿烂多彩。
亲缘关系:血缘关系。如:你和爸爸、妈妈或亲妹妹,有血缘关系。
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本文指鸟类可能是小型恐龙的子孙。
欣喜若狂:非常的欢喜快乐。本文指全世界研究者们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能证明恐龙演化成鸟类,而非常欢喜快乐。
演化:演变。本文指恐龙演变鸟类。
繁衍:逐渐增多
鸟翼:鸟类的飞行器官,由前肢
演化而成,上有羽毛。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4、有哪些词语,你是不了解,想了解的?(学生问词意)
5、读生字新词(抽读、齐读、去掉音节读)
四、自读自悟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怎么在你的朗读中听出“毫不相干”?
2、出示: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
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
齐读这两句话,选择其中一组说一句话。(让学生明白这两句的表达方式是一样的)。
3、出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1)、自读理解,并小声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抽说(恐龙种类多,演化成鸟类的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一支”用得准确。演化需要非常长的时期,所以用“漫长的演化”很准确。)
五、自读自悟第二自然段
1、先说方法:读懂每句话的主要意思,串起每句的主要意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引导。
3、小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一起逐句讨论,有不同理解,说出理由)。
4、抽说,想想哪些话你觉得语言非常准确?
总结:科学家们经过百年的努力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笨重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的鸟儿的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停步,心中仍然有更美好的愿望——找到更多的化石,来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让我们怀着感谢之心再美滋滋地读读课文。
六.作业
判断下面的说法。
1、恐龙最终都演化成鸟类大家族。( )
2、恐龙演化成鸟类经过了三千万年。( )
3、带羽毛的恐龙化石是证明恐龙能飞上蓝天的关键。( )
4、地球上的第一咱恐龙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 )
5、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这是一个设问句,也是一个过渡段。( )
七、读全文,总结
这是一篇科普性的说明文,所以语言很准确。同学们以后在用词说话,写作时,也要学习准确地运用词语。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4
(一)欣赏录像片段,激发学习兴趣。
1、轻松谈话,营造氛围
师:上课之前,我们来欣赏一段科学录像。
2、师播放录象,《探究发现》节目中的片段:
一位农民到把化石交给博士(1分钟)
3、师:这究竟是鸟还是龙呢?
师:这究竟是龙还是鸟呢?
生:结合课前对恐龙知识的收集,漫谈看后感受。
4、根据学生谈论引入课题
师:(出示板书:飞向蓝天的恐龙)《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学说明文,它能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利用资料袋初读课文,提取读后信息。
出示资料袋:(有关课文字、词、辽西地区的资料)
师:科学说明文中常常有一些专用的科学术语,老师把这些专用术语收集在资料袋中,今天让我们利用这个资料袋来学习这篇课文。
2、学生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查找资料袋。
3、师: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a:学生谈到资料袋中知,教师就要求学生读一读有关这个知识的资料。
b:学生谈到课文的有关内识容,教师就力求他能把文章读通读顺。并把学生有价值的(有关文章中心内容)的知识收集到原有的资料袋中,课件件出示。
如:恐龙经过演化,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三)初步感知第四段,理清演变过程,。
1、师: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终于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那么,恐龙是怎么飞上蓝天的呢?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准备,出发!
播放:中生代地球的录像片段。
2、提出要求:
师:好看吧,其实这是电脑科幻片,科学家研究了恐龙的演化过程后制作的。只要我们也来了解这个过程,长大后也许也能作出这样的电影呢!
3、师:那好,我们必须知道科学家是怎么介绍恐龙飞上蓝天的?诶!在课文第几段?(生找课文第四段)
4、赶紧默读第四段,思考这个问题恐龙演化的过程。
5、生:通过朗读课文的句子来说明恐龙的演化过程
6、师:科学家是怎样有条理的介绍的,老师把这些图片编上号码,你能有条理地把这些图片排列位置吗,并用线条表示出来。
生:两生合作排列词卡,理清恐龙演化的过程。
①第一种恐龙②庞大的家族③猎食性恐龙④学习飞行
(四)深入研读第四段,体会语言文字
1、出示学生恐龙图片和课文文字,学生选择一种时期的恐龙,学作科学家进行介绍。教师根据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进行点拨。
2、生a介绍第一种恐龙:
师:你亲眼看到过第一种恐龙吗?读了这句话,你看到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科学家把第一种恐龙和狗、鸵鸟比较,使我们似乎看到了第一种恐龙,不错!
开展比赛,比比谁能把科学家的妙处读出来。生比赛读。聘请读得好的同学为科学家。
3、生b介绍庞大的恐龙家族。
师:抓住“形态个异”“步态、重量、性情不一”这些词语,进行引读。
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接读。
4、生c介绍猎食性恐龙。
师:恐龙开始发生变化了,瞧,其中一支猎食性的恐龙,你觉得这支猎食性的恐龙会是哪种形态的恐龙,请你用上科学家的“大约、可能”这样的话来说说。
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比划猎食性恐龙发生什么变化。
5、现在恐龙就要展翅飞行了.你们认为科学家认为恐龙学会飞行的方法有几种假说.
生d:两种,一种是树栖学说;另一种是地飞学说.
师:这一次,给同学们扮演恐龙,你可以选择自己相信的一种恐龙学会飞行的学说恐龙学飞的过程.
6、制作恐龙演化过程的图片。
(五)总结学法,充实资料袋。
1、师:课文中还有许多象第四自然段那样表达准确的句子,你还能找出来吗?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终于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生: 比较课前学生的表达与科学家的科学结论,哪一个更加准确?
结论:原来科学家的语言是这么生动、准确。我们把这样生动的句子也收入到资料袋。
2、师:激烈的竞赛结束了,老师想让同学们静心思考一个问题。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在学习第四段的。
生:我们用读一读,理一理、讲一讲的方法学习课文文章。
师:我们把这个学习方法也放进资料袋中。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后感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一、体会本课用词的准确性
恐龙对学生来说,太熟悉了。课一开始,学生就能说出十几种恐龙的名称来,并能够一一做介绍。此时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提出质疑:这么大的恐龙能够飞向蓝天吗?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抓住“一支”、“漫长的演化”等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学生在研读过程中自然感悟到“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二、化繁为简,感受恐龙的演变过程
在这节课上,我为学生设计了一种表格,刚开始,学生不知道怎样来完成表格,我马上进行示范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明确了,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仔细地阅读着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寻找着答案,来完成表格。在完成的过程中,也清楚地知道了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因为表格的提示,他们的叙述便显得十分的有条理。为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过程做好了铺垫。
在学习形态各异的庞大的恐龙家族时,我采用听教师感情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各种各样的恐龙,然后用“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恐龙?”来说话,让学生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学得轻松活跃。
评《飞向蓝天的恐龙》
听了陈晓炜老师执教的《飞向蓝天的恐龙》感触多多。课中的许多亮点都值得我们借鉴。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这种融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体的文章,语言生动,用词十分准确。陈老师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在感悟“逐渐”、“越来越”这些词时,就运用了删减比较、对比朗读这一形式让学生感悟语言的表达特点,在语言实践中说明文中用词的正确,学习锤炼语言。
陈老师这堂课的另一亮点就是:课尾,老师让学生以介绍员的身份向小妹妹介绍恐龙。这样就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内化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随后依本拓展,引导质疑问难:“你对于恐龙,还想了解什么?”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网址。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还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深化学习内容、开阔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陈老师的课犹如一面镜子,折射了我今后在教学中要注意和关注的一面。那就是要时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网络,搜集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今天的课中,陈老师设计了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让学生抓共同点分类别介绍恐龙 “有些恐龙( ),有些恐龙( )”可大概就是学生对恐龙缺乏多方面的了解,才让这一训练点没发挥到最好的状态吧。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积累背诵恐龙的庞大家族;
2、引导学生复述恐龙的演化过程。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图例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观看恐龙视频)
一、导入
1、板书课题并齐读: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十一课。
2、出示图片:请你用一个词概括你所知道的恐龙?如何让你说一说小鸟的特点呢?如果这两种生物间有很亲的血缘关系,你相信吗?
3、指名读文:在文中找出一句话,说明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4、交流出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删去“一支”、“漫长的演化”让学生对比朗读,体会用词准确。(板书:用词准确)
二、品读课文
1、科学家早就发现了这一点,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画出科学家找到的证据。
(1)学生汇报: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2)什么是欣喜若狂?科学家为什么欣喜若狂?
(3)出示: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4)什么是“点睛”之笔?为什么是“点睛”之笔?结合前文和资料袋说一说
(5)指名读:如果你是科学家,你现在心情如何?(欣喜若狂)对比读一读
2、以第三段导入:
(1)同学们第四自然段很长,我们该怎样学习?(分部分学习)
(2)指名分层朗读:边听边想为什么这样读?
(3)学生汇报并板书:指导学生理解两个“一些”用词的准确,同时体会范围由大至小(板书)
3、指名读第一部分:
(1)你了解到第一种恐龙的哪些信息?
(2)想象恐龙的样子,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指名读
(4)出示图片:看了真实的样子,对比你脑海中印象,再读一读
4、默读第二部分:文中有几个“有些”?几个分号?为什么六个“有些”只有两个分号?
(1)师生合作读
(2)出示表格填一填(小组讨论)
(3)观察表格:同一分类的两句话有什么特点?(对比)
(4)男生女对读、小组对读
(5)背诵赛一赛:恐龙博物馆小小解说员(小组合作背)
5、在这个庞大的家庭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又发生了变化,你从哪两个词看出来的这个过程很长?
出示句子: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1)同学们知道鸟类有什么特点?(出示资料)
(2)恐龙身体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3)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4)师生合作读:理清顺序
(5)出示图片:尝试复述
6、科学家有两种推测,指名读一读;对比图片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7、不管哪种推测,有一点毋庸置疑,学生齐读。
(1)什么是毋庸置疑?
(2)带着肯定的、不用怀疑的语气再读。
三、总结升华
1、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终于变成了鸟儿。回顾板书,边指边由学生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写文章时非常有条理性。(板书)我们在写说明文时也要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
2、指名读最后一段:科学家有什么美好愿望?历史进程指什么?如何重现。
3、出示文章最后一句:有一个词出现了两次,是哪个词?(越来越)“多”与“近”是什么关系?
4、出示恐龙化石资料,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
四、作业
必作:和家长说一说恐龙演变成鸟儿的过程。
选作:制作有关恐龙知识的手抄报。
五、板书设计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一种恐龙
庞大家庭用词准确
一些猎食性恐龙条理性
一些种类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6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中的词语的生动性、准确性。
3.通过培养朗读,培养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恐龙图片,赫胥黎的图片资料,鸟类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抢猜激趣、质疑导入
1.抢猜题
同学们,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李咏叔叔主持的《幸运52》栏目吗?现在,老师就是李咏叔叔,你们就是答题选手,咱们一起来做一道抢猜题,体验一番。下面请根据我的描述,猜猜这是什么:
它是远古时代的一种爬行类动物,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它的种类众多,大部分体型庞大。它就是被称为“恐怖的蜥蜴”的恐龙。
大家真聪明!你们对它感兴趣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恐龙。瞧,远古时代的恐龙正向我们走来。
播放各种恐龙的图片。并请学生一起读出各种恐龙的名字。
看完后,大家对恐龙有什么印象吗?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和恐龙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
2.质疑课题
出示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有没有什么疑问呢?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那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课文,走进这神秘的恐龙世界。
二、认读生字、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翻到课本,按要求轻声朗读课文。出示阅读要求。
2、认读词语。
出示词语:凶猛 笨重 迟钝 茹毛饮血 树栖 五彩斑斓 凌空翱翔 轻盈 敏捷
生读、带读、一男生和一女生配合读。
理解:仔细看看这些词语,你们发现了什么吗?——第一组是描写恐龙的,第二组是描写鸟儿的。
分男女生读词,男生读形容恐龙的词,女生读形容鸟儿的词,把它们的特点都读出来。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对问题的理解。
2.阅读第以自然段,找出重点句子“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3.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找出相关重点信息内容。
通过学生的读来理解“漫长”、“中生代”和“一支”这些词语。最后分男女生一齐品读这一段。男生读恐龙的一句,女生读小鸟的一句,最后一句齐读,体会特点。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科学家凭什么说鸟儿是恐龙演化而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2自然段,找出重要信息。
学生阅读、圈划,师巡视、指导。
2.出示练习:
(4)发现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3)没有找到相关的化石
(1)发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2)提出姻缘关系假说
通过语句排序联系帮助学生理清层次内容,熟悉课文内容。
3. 假说的提出最先是因为发现了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联系152页阅读资料袋里的内容及播放出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激起学习的兴趣。
提问学生从这些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会辛苦、敬科学家
现在看这些内容,似乎感觉是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在当时,科学家们要寻找这些证据可是非常艰难的。好好读读第二自然段,努力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读着读着,你体验到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从中体会科学家们的辛劳,我们对他们应该是有一种敬佩的心情,应仰视他们。介绍了解科学家赫胥黎,并让学生带着敬仰的情感读名字。
5.理解词语“欣喜若狂”,品读句子。
刚刚有同学说了“我们读了之后很开心,很愉悦”,课文中有一个词也能体现、说明。它是——“欣喜若狂”。
“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呢?重点体会“狂”字,请同学想象科学家们欣喜若狂的样子。理解如此开心原因在于“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终于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学生通过朗读,抓住“20世纪末期”、“首次”和“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关键信息,体会其中的含义和情感。
6.质疑小结
出示:“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提问“‘点睛’之笔”。
“点睛”,我们都知道有“画龙点睛”,那么这“点睛”之笔到底是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三、练习巩固小结
出示习题: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的霸王龙 ( )的马门西龙 ( )的鸽子
( )的孔雀 ( )的演化 ( )的鸟儿
随着这些课文内容的填空再次回忆本科所讲的内容,并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重点词和句子。
2、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
3、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弄懂课文内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篇新的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
(出示恐龙图片)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看到这些恐龙,你脑子里会跳出哪些词语呢?
(出示鸟儿图)师: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图片,你又会想到哪些词呢? 可以是两个字的,也可以是四个字的。
师:刚才这些词语都是同学们脑子里的,那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里,有哪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我们刚才看到的恐龙和鸟儿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地读读,并找出这些词语。
课件出示:凶猛 笨重 迟钝 茹毛饮血
轻灵 五彩斑斓 凌空翱翔 敏捷 轻盈
1、我们一起来读读。
2、有不懂的词语吗?
3、你能读出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师:同学们,凶猛、笨重的恐龙与轻灵、敏捷的鸟儿无论从外形上,还是从生活习性上,我们都觉得它们两者之间怎么样呀?第一自然段中就有一个词能概括你的意思。(毫不相干)
师:是呀,我们觉得恐龙和鸟儿毫不相干,可是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1、一起读。
2、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二、重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是呀,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请同学们用心去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读好后想一想这一自然段讲了些什么?
1、师:这一自然段很长,你能简单地话说说这段讲了些什么吗?(这就是会读书的孩子,能把长的读短了。)
2、同桌合作填表格。师:为了使同学们更快地理清恐龙的演变过程,老师专门为大家设计了一张表格,请同学们拿出来同桌合作完成这张表格。
3、好了吗?我们先请一个小组汇报,其他组补充。
①第一种恐龙的特点——指名读部分课文;师:谁来读读写第一种恐龙的句子。
②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的特点——师:男女生对比读这部分课文;(脑颅、体表)
师:
③(其中的)猎食性恐龙的特点——生齐读这部分课文。
师评价小结: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5、直观感受
师:同学们,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清楚详细地介绍拉近了恐龙与我们的距离,现在就让我们再近距离地欣赏一下恐龙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吧。
边出示图片,教师边简单地介绍。(这是两足奔跑的,这是四足行走的,这是最大的恐龙,身长30多米,有4个普通教室那么长,体重达到130吨,有三四十头大象合起来那么重,这是最小的恐龙,和一只鸭子差不多,可它却凶猛异常。这是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的恐龙,这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
师:同学们,你们就是一个个小小的科学家,请发挥你们的想像,说说恐龙庞大的家族中为什么有的用两足奔跑,而有的要用四足行走?有的重达数百吨,而有的却不足几公斤?有的凶猛异常,而有的温顺可爱呢?
6、师:这些庞大家族中的有一些猎食性恐龙长得越来越像鸟类,一起读读这几句话。那你能根据这些文字,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把这类恐龙画出来吗?(出示一些猎食性恐龙……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7、同学们,画得真不错,那么这类恐龙是如何学会飞翔的呢?请同学们找到相关的语句读读。(出示: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师:关于恐龙是如何学会飞翔的,科学界有两种说法,有的认为在树栖过程中学会飞翔的,有的认为是在陆地上学会飞翔的。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第一只发现自己会飞的恐龙,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发现自己会飞的呢?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写。
三、总结全文,激发探索精神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所说的这些,都是我们想象中的,据老师了解,到目前为止恐龙是如何演变成鸟儿的这一历史进程,还不能重现在我们面前,但全世界的科学家都非常关注这些,他们都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说一定到时实现这一愿望的就有我们四(5)班的学生,老师期待着。
飞向蓝天的恐龙
恐龙 演化 鸟类
| |
第一种恐龙 ----恐龙家族 -----猎食性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