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从文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2.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3.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触动心灵,升华情感。
教学重点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配乐朗诵)“我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我的眼中。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此时我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师: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的呼声,他要呼唤、感谢的是谁?(温迪)对,是金发碧眼的温迪!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温迪一家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板书:永生的眼睛)
二、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一)读中品味、初悟情感。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字、词、句画批出来,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
2、同桌互相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抓住重要词语,联系上下文谈感受,与同学交流批注笔记。)
3、读书画批之后,你觉得温迪一家是怎样的一家人?
(二)、母亲捐献角膜,初步体会“有意义”的含义。
1、读了母亲捐献角膜的部分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2、琳达知道要把母亲的眼睛角膜捐献给别人时是怎样的反应?(你从哭喊中体会到什么?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看出作者很气愤?)(板书:母亲)
3、你能用愤怒、悲伤的语气读一读琳达的语言吗?
4、创情境指导读:如果你就是当年年仅14岁的琳达,突然失去挚爱的母亲,在最痛苦的时候又要容忍母亲的不完整之痛。你能理解她此时的心情吗?你能用朗读表达你这种感受吗?
5、父亲面对我的愤怒和悲伤是怎样的态度,找一找有关父亲的语句,谈谈你的感受。(板书:父亲)
6、出示琳达父亲第一次说的话: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1).平静—我的强烈反映和父亲平静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反差,说明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父亲却有着现代的思想意识,父亲把捐赠器官给别人带来健康看成平常事,有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自身:自己的身体,血肉之躯
3). 死亡之躯:人死之后,身体会埋在地下腐烂,或者烧成灰烬。身体的各完好器官也会不符存在。
4)健康:从残缺变得完整
5)有意义:有价值,值得的。
7、再读父亲的话,谈谈对“最珍贵”的理解,为什么说我们的死是有意义的?
8、。(①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②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死也是有意义的。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这就是有意义③对于一个盲人,一个尿毒症患者,一个白血病人,他们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什么样的礼物最珍贵?(对于因角膜病致盲的人,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可使其复明。通过肾脏移植(换肾)可治愈尿毒症。在配型成功的前提下,移植骨髓可以治愈白血病。所以对上述三种病人来说,“最珍贵的礼物”是角膜、肾、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