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拜见、理睬、无能为力”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3、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抓住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防微杜渐,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简介主角。
(一)、一位古人踏着时光的隧道来到了我们身边(课件显示头像及名字),他就是——扁鹊(齐读)。这位古人到底是何许人士,让我们从这些成语里猜想一下。(自读)
课件显示:救死扶伤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对症下药起死回生杏林春满
(二)、你们从这些成语里知道了扁鹊是一个什么人?
(三)、这些成语都是对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医生的高度赞美,而扁鹊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名医,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些成语吧。(齐读)希望大家能牢牢地记住这些美妙深远的成语,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四)、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战国的蔡桓公发生了一个故事,广为流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理念:课始开门见山,直接引出“扁鹊”,摒弃了传统的教师机械介绍“扁鹊”,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从教师提供的成语中,自我感知“扁鹊”的身份及医术医德,不仅使学生对扁鹊有了主动的感性认识,而且积累了大量的课外词语,可谓是“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请打开课文,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老师希望大家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困难的句子多读几遍。并且试着用简单的几句话说说故事的内容。(学生读课文)
(二)、老师搜集了一些认为有些难度的字词句来检查一下:蔡桓公理睬肠胃敷烫几剂骨髓
(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内容。
【设计理念:此环节的教学较为自主开放,对于已经具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四下学生,教师采取了自学生字,自我概括课文的学习方式,意在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教师在此环节可随着学生的答案,进行简单的点拨。】
三、寻找蔡桓公病死之“因”。
(一)、扁鹊?
1、从同学们刚才的描述中,我得知了扁鹊并没有成功地施展他高超的医术,蔡桓公竟然病死了。难道这扁鹊只是徒有虚名,他并没有“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的能力吗?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2、学生交流默读自学的结果。(不是)
(1)、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
对啊,当医术高明的扁鹊一判断出蔡桓公得病,便及时地劝说到——(引读扁鹊说的话)
(2)、又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只隔了十来天,扁鹊就看出了蔡桓公的病的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