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案

2019-03-17

一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②通过学习,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眼睛角膜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
③从故事中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④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 教学重难点
①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捐献眼睛角膜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②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 教学策略
1 教法:自学辅导法
2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例:什么是“永生”?眼睛怎么能永生呢?
(3)让学生带着问题自渎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指名回答
     学生初读课文课文后,会从中初步了解到人死亡之后,把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就能得到永生,而通过捐献眼睛角膜。眼睛就可得到永生。
(二)自学反馈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么做的。
(2)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
     琳达的爸爸妈妈都在自己死后捐献了自己的眼睛角膜。
(三)细读感悟
1 走进两次捐献
(1)每次捐献琳达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她的表现。
a 第一次捐献
①指名回答
②出示课件:
第一次   琳达的态度是:痛苦
表现: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③齐读琳达的表现的句子。你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痛苦、生气、不情愿)
④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这份痛苦、生气、不情愿的感情,再次带着感情朗读齐读。
b 第二次捐献
①指名回答
②出示课件:
第二次   琳达的态度是:遵从
表现: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③齐读琳达的表现的句子
(2)对比两次捐献中琳达的态度,是什么让琳达的态度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是父亲的话)
2 走进父亲的两次语言
a 父亲的第一次语言
①指名朗读父亲的话
②出示课件: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③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这句话的?
⑤指名回答
⑥课件出示教师对这句话的理解:
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样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b 父亲的第二次语言
①齐读父亲第二次说的话
②出示课件: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