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化石吟

2017-09-0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
    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