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但愿人长久 教案3

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学会用生字组词,理解文中的词语“心绪不宁”、“形影不离”、“西沉”、“悲欢离合”、“婵娟”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6自然段。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2、增进学生的人文修养,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自学生字,读通文章。2、师生共同收集有关苏轼的生平资料3、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4、制作相关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相配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词[水调歌头],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熏陶 课前播放洞箫演奏[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听着音乐进入课堂(一)创设背景   导入新课1、中秋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到中秋节我们赏月、吃月饼、举家团圆,“每逢佳节倍思亲”,当我们一家人过中秋的时候,我们伟大的诗人苏轼在干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揭示课题,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和父亲苏询、弟弟苏辙考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的优秀诗篇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并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抒写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他的词,词风豪放,笔力雄健、清新自然。其作品有《东坡乐府》,主要代表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念奴娇》等。 (二)初读课文   读通读顺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2)读顺句子,读通全文(3)朗读过程中划出自己不懂的地方2、检查自读情况(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出示词语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苏辙(2)指名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 (三)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每小组读一段,第一段老师读,最后一段一起读回答问题1、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中秋之夜,苏轼在密州,思念他的弟弟苏辙,写下了一首新词。         2、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心绪不宁?         为什么会埋怨?         为什么会宽慰?         划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3、苏轼在感到宽慰之后吟诵了一首新词,你能来读一读吗?看谁能读出苏轼的情感。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在课文中找到表示它意思的句子吗?读一读 (四)小节1、总结全文:本课叙述了苏轼中秋之夜望月怀人,对月沉思,借月传情,介绍了苏轼的著名词作的创作缘由。传达了诗人对月沉思的丰富的感情世界,描述了词作的优美意境,展示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矿大胸襟。2、出示《水调歌头》全篇,跟老师读一读,体会作者感情。3、播放《水调歌头》动画 (五)作业布置1、抄写重点词语并描红。2、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于兄弟的手足之情,体会苏轼的广阔胸襟。          3、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并能活学活用这句诗词。 (一)复习旧课   巩固深化1、课文中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是哪些?2、齐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体会领悟1、观察图画,学习1、2、3小节(1)为什么“思念”?通过“皓月当空”、“欢欢喜喜”、“观赏”,引发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思念亲人的心绪,思念弟弟实际上就是思念家乡的亲人。(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3自然段,体会别人的团聚和苏轼与弟弟的分离,抓住关键词“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七个年头”。板书:心绪不宁2、带着疑问学习4、5小节(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当他看到圆圆的月亮时,产生了埋怨之情,在第四小节的最后有一串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呢?(表示还有许多埋怨的话,这里只要一笔带过)板书:埋怨(2)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a)“想到这儿”是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b)“宽慰”是什么意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在这里作者为什么会宽慰,哪个同学来帮大家回忆一下?(c)宽慰了许多说明作者有着怎样的人生态度?(豁达开朗,积极乐观,苏轼的可贵之处就是能够从怅恨中解脱出来)板书:宽慰3、学习第6小节(1)再读第五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再用直线划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2)“此事”是指什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3)你认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可以用在什么人之间,如果是你,你想代表谁把这句话送给谁?(如:代表边防战士送给家乡亲人,代表海外赤子送给祖国人民) (三)总结全文(1)理清课文作者感情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指导学生练习复述课文。(2)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感情?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的时候变得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牙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四)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2、背诵4-6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感情变化)     一(1-3)创作原因——思念弟弟     二(4-5)具体描绘词的意境     三(6)诗人低吟新作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这篇课文充分体现了“情”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抓住苏轼感情变化的同时,要让学生在情感的接纳和碰撞中发展语言水平,提升人格品质。这篇课文是作者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而要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就必须创设和再现当时的“境”,从而获得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的获得与朗读不可分离,可以通过配乐朗读、表演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生动地再现当时地月夜场景,体会作者地广阔胸襟。这样,美的才不仅仅是月色,更美的是苏轼的情怀,是“千里共婵娟”的思念。其次,是要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俗话说“会用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光光的理解依然是停留在书本上,而不会到生活中去。所以,教师要创设情景让学生真正会用课文中的诗句,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语文的学习,其最终目的就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驾驭语言,当学生会用课文中的语言才是语文教学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