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中华》教学设计

一、学生分析
我所在的学校是城镇和农村的结合部,学生多数来自下岗工人和农民家庭。这些学生虽然没有非常好的家庭教育的氛围,但是对待学习和生活,他们有认真的态度,有朴实的情感。作为首轮课该实验班的学生,他们想像丰富,口头表达欲望很强烈,学习兴趣浓厚,能够在教师调动下主动地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又因为本课是歌词,很多学生都熟悉这首歌,虽然这首歌是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但只要引导得当,如:欣赏歌曲、播放抗击非典、抗洪抢险、奥运会的场景录像,搜集整理相关的信息资料,同样可以使学生融入文章之中,使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
二、设计思路
力求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中心,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尤其是朗读和背诵活动中,感悟诗歌中蕴藏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所以这节课教师以一个主持人的身份去引导,去点拨,让学生在说中训练语言,读中积累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开放质疑的空间,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2.让学生领悟我们的祖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只有民族之间相互尊重,情同手足,我们的祖国才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爱我中华六次重复所表达的感情。
2.整理分析搜集来的信息资料,让学习不局限于课堂,不局限于文本,丰富学生的情感和认识。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直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他们相互尊重,情同手足,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一样和睦相处,那么,欣赏了歌曲之后,你想说一说自身的感受吗?
2.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注意要求:不允许直接照搬资料来念,要选择关键的内容,用自身的话来介绍。
3.你们想唱这首歌吗?要想唱好一首歌,首先要理解歌词,把作者藏在歌词中的情感挖掘出来,悟到自身的心中去,那最后才会唱出动人的歌。下面我们就一起到文中看一看,读一读,悟一悟。
(二)初读,读通读顺
1.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提出自身不懂的问题,用或“?”画出来。在小组内与同学讨论交流。
(这两个环节所解决的主要是浅层次的生字新词的认识和理解问题。)
(三)细读,读懂读透
谈读书感受,读了这篇课文,与听歌曲时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了?你的感受是通过课文中哪些词句得到的?请再读读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抓“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朵花”“健儿”“英姿勃发”等词句来深入理解感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四)研读,读新读活
根据学情随机调控此环节。
1.通过研读,感受到不论五十六种语言有多大的差别,但有一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那就是“爱我中华”。根据学情发展变化的情况,作如下预设:
预设一:结合有关语句谈理解,讲感受。要让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不拘泥于课文中所提到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再走出来,说一说中华儿女爱我中华的具体表示,要让学生把平时留意的相关信息迅速从脑海中检索出来,比方“抗洪抢险的事”“捍卫边疆的事”“为祖国发奋图强,刻苦学习的事”等等。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自身身边熟悉的事情上来,发言的内容要涉和比较宽的范围,还要有代表性。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