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动物共栖现象,了解课文列举的三组动物共鸣现象,弄清动物共栖的原因。
2、感悟作者怎样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科普知识,产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3、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情景。
三、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作者是怎样写出动物共栖时的有趣的。
2、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四、教学难点:
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前学生预习要求。
1、看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以及文中相关动物的图片。
2、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的共栖现象?它们共栖的原因是什么?
组别谁和谁共栖共栖的原因第一对 第二对 第三对七、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师:同学们看过《动物世界》吗?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脑海中印象深刻的情景。导入新课,读题激疑:
1、解释“共栖”的意思,
2、教师整理问题(从题目入手总领文章主要内容)
检查预习
1、字词:第一组词语:沼泽 虻 蛆 残渣 剔牙 育雏 寝食不安第二组词语:皱褶缝 皮肤薄 吸血 着地 照看2、句子:原来,犀牛的皮肤很厚,有很多皱褶。皱褶缝里面的皮肤很薄,常常钻进一些吸血的蝇、虻等昆虫。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它寝食不安。3、出示课前预习的表格课文都讲了些哪些动物之间的共栖现象?它们为什么会共栖在一起?
了解文章结构,引出题眼
1、根据板书,结合自己的预习,用一句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2、3、4这三节是什么关系?并列关系的段落,顺序能不能调换呢?3、从全文看,课文的结构是什么特点?4、“有趣”就是这篇课文的题眼。简介“题眼”。扣住“题眼”,聚焦语言
研读第二自然段:哪些句子写出了犀牛和犀牛鸟共栖时的有趣情景?抓住有趣的词语来谈感受。
1、引导、启发、点拨处:a、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一种黑色的小鸟却可以在它的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
b、犀牛鸟非常机灵,还能为犀牛放哨。周围一有异常的动静,它就惊飞起来,叫个不停,向犀牛报警。
c、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它寝食不安。
2、学习了这一段,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有趣的画面?
自主学习,品味三、四节“有趣”语句
交流,学生自由畅说,教师以欣赏者的角度穿插。
教师引导抓点:a、“飞进飞出”
b、 “剔牙”
c、对比“又痛又痒”与“不痛不痒”。d、“不但…而且…”、“并非……只是……”
e、关注“闲暇时”的动作描写
聚焦段落结构,理清段落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