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加深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1.教育学生学习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2.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2.学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书中要认识一个孩子,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你将受到什么样的教育。
二、读预习
1.通过预习,你说说小珊迪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2.学习要求是什么?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1.学生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标出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2.认读本课的生字词。
纠缠、掏出、乞求、侍者、轧断、品质、饱受饥寒。
3.带着思考·练习1阅读,练习给课文分段。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课文先讲小男孩要“我”买火柴,“我”没有零钱。小男孩去换零钱,却没有回来。即从开头到“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这部分内容讲的是白天发生的事情,讲了“我”对小男孩的初步认识。可作为文章的第一段。课文接着讲了小珊迪让弟弟找上门来送还应找还的零钱,“我”才知道他被马车撞伤了。小珊迪在临死前还牵挂着弟弟。即从“晚上,旅馆的侍者说……”到“他死了”。这部分讲的是晚上发生的事情。讲了“我”对小男孩的进一步认识。可以作为文章的第二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小珊迪的悲惨遭遇令人同情;珊迪美好的品质永远给人以教育。可以作为第三段。
4.质疑。
5.指名按分段情况读书。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课文结尾说:“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你是否想过,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他有哪些美好的品质?为什么他的生活这么悲惨?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仔细阅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段
1.带着是一个什么样的小男孩在卖火柴的问题读第3自然段。
(穿着单衣、瘦瘦的、赤着脚。)
2.从这些描写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家境贫寒,忍受着饥饿寒冷的折磨。)
3.指名读描写小男孩的句子。
4.小珊迪是怎样要求“我”买他的火柴的?
(请、请求、乞求)
5.结合上下文理解“请求”、“乞求”。
(请求——反复纠缠、宁愿降价、亏本也干。)
(乞求——低声下气、让人可怜、跑腿换零钱也干。)
6.分析: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结合当时的环境、小珊迪的外貌回答问题。饥饿、寒冷威胁着他,他还要照顾弟弟。有了这一个便士,他们可能活下来,没有这一个便士,他们可能就会冻死、饿死。)
7.分析小珊迪换钱很久也不见他来,在作者心里产生的想法(“我”想可能上当了)及“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的问题。
(1)因为很久了他还没回来,作者产生了“我想可能上当了”的想法是合乎情理的。
(2)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的第3题,读句子回答问题。
①出示句子读。
②“断定”是什么意思?
(“断定”就是下结论。)
③“那种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那种人指的是骗人的人,不守信用的人。)
④“我”怎样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根据他的面孔、神情是那样让人信任,他让人买火柴时的态度是那样的诚恳,来判定他不是那种不守信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