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在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正音,读题。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检查字音等
三、课文讲了谁的事?作者怎样介绍他的?学习第一自然段
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读出?抓“很不寻常”,“常常”,“辩论家”。(善于思考,善于发问。)
四、课文写了伽利略的什么事?
整理课文思路:质疑———求证———公开试验。
五、学习质疑部分。
1、伽利略对谁的话提出了质疑。
2、亚里士多德是个怎样的人物,从哪段话读出。(学习第二自然段)
抓“信奉”、“不容更改”、“真理”等。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最博学的人”。当时,科学界狂热崇拜他,将他作为真理的化身,对他的每一句话都深信不疑。亚里士多德就是真理。真理就是亚里士多德。
指导朗读。读出大家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3、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质疑。
[简笔画板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4、伽利略产生的疑问是——
(1)自由读伽利略的疑问。
(2)句中的“这句话”是哪句话?
(3)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各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慢、快)。分男女生读。
(4)用板演图示引出“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指着板图引说两个相反的结论。
(5)如果把句中的“如果”删除可以吗?为什么?从中体会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有理有据,它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可见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过渡: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伽利略进行了求证。
六、学习求证部分。
1、自由读课文,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
(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
(2)换词比较:用“重复”换“反复”行吗?两者有什么不一样?
(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高度不同、球的质量不同、试验地点不同、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不同……)进一步理解“反复”“许多次”的语言内涵,进而感受伽利略治学的严谨。
(4)从结果“都”、“的确”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5)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用横线画出,自由读读。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总是”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
2、那时,伽利略才25岁,仅仅25岁就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宣布了试验的结果,那就是——。他不仅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