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又要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要突出语文整体能力的把握,又要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因而,教学本课时,教师、学生、文本要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多元对话,在阅读中要珍视学生感悟语言的个体性、差异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树立开放的语文学习观,力求使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人文的课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宛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独立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用演、讲故事的形式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
1.师准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阅读战争中小英雄题材的文学作品。
2.生准备:查找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了解战争中的小英雄故事。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知道小兵“张嘎”吗?(请知道的同学描述一下自己印象中的“张嘎”)
说起小兵“张嘎”,孩子们都不会陌生。歪戴破草帽,手拿木枪,身穿白褂,光着脚丫。他擅游泳,能爬树,会摔跤,爱咬人。是个小机灵鬼儿,专门捉弄小日本。
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结交一位小嘎子同时代的小英雄。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
2.师板书课题。师:夜莺,这是什么东西?(是一种鸟。)看这个题目好像是说一只夜莺在唱歌,是吗?(生答是)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你们知道这个“夜莺”还指什么吗?(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斗的小英雄)
3.介绍文章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并没有赢得持久的和平,而是又酝酿着新的战争。20世纪30年代前后,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相继建立法西斯政权。意大利和德国先后侵略非洲、欧洲一些国家。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这篇课文所讲的就是一位苏联小英雄是如何协助为国而战的游击队员们歼灭德国法西斯的故事。
5.你们读的时候发现没有:这篇课文跟别的课文有点不一样。谁发现了,什么不一样?(这篇课文分开了几节)
师适时点拨:像这样隔一行,再开始下一段,这叫“隔行分段”。 请生打开书看一看,有几个隔行,分了几段?(学生看书:有三个隔行,把课文分成了四段)
【设计意图】
开篇以同时代英雄张嘎的故事切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再利用此时机,简介苏联卫国战争背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本。这样开课,培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等于打下了学习语文的根基。
二、初读课文,自学交流
1.轻声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要求读准生字字音,掌握字形。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