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案

《搭石》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一种朴素的美,一条小溪,几块石头,一群人从文本中缓缓走来,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用朴实来诠释平凡,才能传情达意,所以教案设计得就像搭石一样普通,上传后很慌恐,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

搭石

文本分析:

《搭石》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一种朴素的美,一条小溪,几块石头,一群人从文本中缓缓走来,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设计思路:

1、              1、只有品析式的教学风格才能与文本和谐美相得益彰,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指导学生落脚在一个“品”字,而要收获在对平凡美的体悟与认同上。

2、 尊重学生认知,关注个性体验,引导学生思维 ,创设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

3、 学习目标:

1 、认识7 个生字,会写11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一、     课件导入

1、出示课件。

2、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3、生汇报。

二、初读文本

1、画面的内容被写成了一篇文章,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大声地朗读《搭石》一文,说出你的读后感 。

 2、生自由读课文,师指导。

3、检查读书效果。

(1)课件出示新词:谴责  懒惰  俗语  伏下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自由读

指名学生领读

通过读课文,哪个词语的大概意思你知道?

    指名回答,并注重对解词方法的指导(联系上下文、动作体验等)

(2)放入句子中,能读吗?

课件出示:1、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3、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4、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指名读,评价。

指导读:听了句子有何感觉?带着这种感觉来读。(渗透文本的美)

三、     展读文本

好文章要读出韵味来,不知有没有信心把课文读好,把感知的美读出来。

  组内分工练读(提示要注意倾听别人的朗读并给出意见)

  指名读,自选段落,把自己最拿手的段落展读给大家。(谁第一段最拿手?谁第二段最拿手?……)

  生评价,可以二次来读。

四、     自读释疑

读的不错,有几个小问题希望大家帮忙解答。

课件出示:搭石是什么?谁搭的?有什么作用?

学生笔答,交流汇报。

五、     扎实习字

    1、读完课文解决了很多问题,轻松一下,来看看字。

出示:洪 暴  猛  涨  裤  惰  稳  俗  衡  序  伏

做个小老师,给大家讲讲你最了解的字(组词  书写等)

2、课件分部分范写 暴、衡、惰(师生分析各部分占位,交流如何写美观)

3、同学们现在你挑一些最难的字写一下,一会儿交流。

生写字,师指导坐姿。

4、          实物投影展示作业,师生评价。

六、     再读全文

自由读,鼓励学生读出新的感悟。

第二课时

一、画面导入

板眼简笔画:几块形态不一的石头跨过小溪。

提问:这是什么?

生齐答。(搭石)

今天我们来继续品析这篇文章。

二、寻找美

请默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哪些文字触动了你,让你发现了美?用曲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

以上句子也可以是文中原句。

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找找、读读使美在心中增长。

三、欣赏美

我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我们有感悟美的心灵吗?

点击课件。(在文中插图背景下把搭石做成按钮,点击出示相应的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体味美在哪(品词):平整方正    二尺左右

师小结:细致美

上了点岁数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体味美在哪(想象):试补充老人的心理活动

师小结:助人美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样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体味美在哪:声音美   画面美    心灵美

师小结:和谐美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体味美:表演一下

师小结:谦让美。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体味美。

师小结:尊老美

听听不同的声音,看看学生是否还有别的理解。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四、回味美

再静静的默读全文,回味这种美。

填空:本文美在(  ),美在(   ),美在(   ),还美在(     )

五、发现美

美无处不在,作者就是从一块块小小的搭石身上发现了美,关键是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一颗会体味美的心灵,找找看,在我们身边那里可以找到美?

提示:粉笔、小桥、路……

学生交流汇报。

自己找生活中身边的美,汇报交流。

六、传递美(作业)

请把你发现的平凡美用优美朴实的文字表达出来,把美传递给更多的人,让美在心中开花。

七、附:板书设计

         搭石的简笔画,每块石头上一个“美”字。 

 

             

 

 

 

 

文章朴实,很难找到可渲染的语言训练点,但却创设了一种和谐的画面美。所以设计时决定抛开细枝末节,直奔中心,静心品味。

 

 

 

教师以最巧妙的方式设计教学,也不能代替学生的由浅入深的感知过程。所以决定从学生角度出发,初读明白什么,再读理解什么,又读感悟什么,回顾读学习什么,拓展练习收获什么,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课件为文中插图的动画形式:美丽的村庄,欢快的小溪 ,静静的搭石和朴实的村人。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在于激活思维,利用画面,抓住初次感知的真切感受,汇报自己的独特体验,建立初步的认知——朴实、亲切。

 

接触文本,递进认知

——好像美。

 

 

我可以告诉孩子我读书的经验:我喜欢坐正身子,静静的默读或轻读,边读边画边思考,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遇到精彩的句子我还要摇头晃脑的诵读。下面用你的方式读一读。

 

这些是要求会认的字组成的原文中的词语。

 

 

本文难懂的词语很少,难度不大,所以放在此处解决,要尊重孩子对词语初步理解的思维成果,不必求全。

 

 

 

 

 

 

在学习会认的字的同时,链接有关句子,初步感知文本中的美。只读一方面巩固识字成果,一方面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整体——词句——回顾整体,让美缓缓而来。

 

 

 

 

 

练习合作与倾听,学习给别人恰当的意见,也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展读可以增长兴趣,积累读书的成功体验,保持孩子的读书兴趣。

 

 

 

读时要恰当评价,读出氛围,读出兴趣,读出水平的同时还要给后进孩子成功的体验。

 

 

比较容易的问题就作为阅读试题来处理,节约了时间,又进行了阅读训练。

 

 

 

 

 

 

这些是要求会写的字,恰当指导,落实教学目标。

 

 

 

示范复杂的字各部分如何摆放更美观。

 

 

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要从每课抓起,分散指导,有练习,还要有及时的评价。

 

 

 

 

 

 

 

 

 

 

 

 

 

 

 

 

这个环节要去掉枝节,静心品析文中的美。导语要简洁,直入主题。

 

 

 

 

 

 

 

 

可以有更多内容的汇报,例如文章的结尾一段等。尊重孩子的独特感受。

 

 

 

 

汇报时注意引导学生的朗读,用读表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自己读的文字是美的。深化对美的认识——我找到了美。

 

 

 

 

 

 

 

 

 

 

 

课件为搭石的背景图。每块搭石上一个美字,点击会出现相应的文字便于品析。

 

 

 

 

 

 

 

 

 

 

欣赏美是全文的重点,关键在于激发想象,引发思考,通过各种手段理解美、从心底里认同这种美、赞赏这种美。这里孩子与教师都有较大的思考与对话的空间,全在对课堂生成的把握与调试,因此教案写得比较简练。

 

 

 

 

 

 

 

 

 

 

 

 

 

 

 

 

 

 

 

 

 

 

 

 

 

 

 

品析后,才赞叹:平凡中蕴藏美,搭石是真美!文章是很美!

 

 

总结全文:美在景,美在情,美在人,还美在语言。学习作者的语言风格。

 

 

 

 

 

 

 

触发思路,细心聆听,及时评价

 

 

 

 

 

 

以文本为例,进行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