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颐和园》,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游览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长廊"等十多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能力目标:概括能力,说话能力,写话能力等.
3,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二是学习本课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本课选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
三,说流程
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1,长文短读,整体把握.
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浏览课文,圈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此处我想着重指出一点的是,整篇课文其实分三个大景点,即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要避免学生把所有景点都并列处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游览这些景点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于是一篇长长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几十个字.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几处景点的方位,可以出示颐和园景点地图.边看图边说游览的顺序.
长文短读旨在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并在读中领悟每一段的开头句所起的承上启下的连缀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2,品读词句,以读促情.
颐和园的景点各具特色,美不胜收.让学生挑最喜欢的句子好好地读,读出这处景点的特点来.重点指导:
句①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画多且美的特点.并以此指导朗读.
句②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引导学生感受佛香阁排云殿雄伟的特点,朗读时要特别强调"耸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等词.
③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