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技能目标:

   ⑴ 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⑵ 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

    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力求体现知识、技能、情感的多元统一,挖掘《长城》这一篇课文中的科学和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据28年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

     板书课题:

  长城 

     (运用名人名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观察彩图,了解图意:

    (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两幅彩图或直接用挂图展示。)

   ⑴ 介绍观察点:

     运用教室的布置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观察点。

     第一幅图的观察点在哪里呢?

     (在长城外或太空等)

     第二幅图又是在哪里观察的呢?

     (在长城上)

   ⑵ 看第一幅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

     (抓住观察重点:长城。)

     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

     (长、大、弯)

     再看第二幅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高大、坚固)

     (可以适当地引入远景图和近景图的概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想一想刚才两幅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图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与第二自然段相对应。)

  2、分组讨论: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为什么没有和它相对应的图片?

    (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⑴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

     (像一条长龙)

     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

     (比喻)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学生可能无法说出来,老师应当适当地引导。)

   ⑵ 作者为什么列举出“一万三千里”这个数据?

     (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⑴ 此景是作者在什么地方(观察点)看到的?

     (作者走在长城上)

   ⑵ 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结合课文来说)

     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

     根据文意和学生搜集的资料异型想象,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子、瞭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