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新字和生词,理解重点词句。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事物中展开联想。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的学习方法。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学习课文新字生词。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长城的特点。
3、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了解长城。
1、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月球上唯一能用肉眼看到的地球的建筑是什么吗?(长城)世界上的建筑这么多,为什么却只能看得见长城呢?我们所熟悉的长城到底有什么独一无二的地方?相信学完这一课大家都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
2、在《长城谣》歌声中简介长城的历史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二、观察图片,感受长城的特点。
1、出示图片,看看两幅图的观察角度有什么不同?
2、讨论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
三、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懂的生字词。
2、教师讲解“嘉峪关”,“山海关”,“八达岭”几个专有名词。
3、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垛子口”“相互呼应”等词语的意思。
4、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找出每一节所表达的意思。
5、让学生动手找找看长城经过了我省哪些城市。
巩固作业:1、复习生字词。
2、正确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通过观察和进一步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2.学习在观察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一下长城,现在请同学们用来描述一下你们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
二、 图文对照,逐段学习课文。
1、 观察远景图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远景的长城的(像一条龙)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比喻,使长城更加形象具体)
课文用了“一万三千多里”为什么要用这么准确的数字?(表达更准确,更使人信服)
2、 观察近景图
(1)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是近景描写?(来到长城脚下)
(2) 作者写到了长城的哪些部分?都是怎样描写的?(长城脚下,城墙顶上及墙外沿的垛子,城墙顶上的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