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2022-12-30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篇1

  第七单元《统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书p108~10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是一幅‘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师出示统计表)

  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

  98 99 00 01 02 03

  人数(万人) 3 4 6 8 8 10

  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师演示“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

  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是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

  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结: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把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出来。

  3.认识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

  2. 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作业本p48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书p110~1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陈东的妈妈记录了陈东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陈东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陈东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陈东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陈东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陈东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陈东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陈东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五、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作业本p49-50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p112-p113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根据已有折线图发现信息。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完成书中p112的第1小题

  学生先观察气温变化,交流气温变化规律

  估计我们现在气温应该在几度左右?

  回答书中三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纵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 完成书中p112的第2小题:根据已有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并回答后面的两个问题。

  3. 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的问题解答;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作业:课堂作业本p51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书p114~116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完成书中p114的第4小题:

  a学生先观察体温变化,交流对人体温的了解信息;

  b对照正常值发现信息

  c回答书中的5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 完成书中p115的第6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结合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价值发现。

  3. 完成书中p116练习十九第9小题的问题解答;

  让学生根据张浩家这几年旅游消费情况的统计表,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

  结合书中第7.8题的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课前参与:1.学生提前根据书中第7.8题的练习的要求,开展调查活动;2.应用书后的练习纸,进行绘制折线统计图。

  课中交流: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交流作品

  课后延伸:组织学生从统计图中预测信息,提出科学建议,布置在学校走廊上。

  三、作业:完成书中p115的第5小题: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标:1.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 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2. 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谁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3、看图:在画面上我们看到春天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全国上下到处都在植树,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出示图:这里从头到尾栽了几棵树,数一数,它们之间又有几个间隔呢?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同时板书。

  4、那你能像这样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请你们选择一种动手画一画吧!

  5、汇报: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7个间隔数,9棵树之间有8个间隔。……

  6、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们互相交流一下)。

  反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评价:哦,这是你的发现……你还能用一个算式来概括。

  边板书边说:同学们都发现了从头到尾栽一排树时,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指表格),也可以写成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7、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1、出示例1,同学们自由地小声地把题目读一读。

  1). 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2). 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3). 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4).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2. 交流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3)听了他们说的,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3、刚才,这两位同学画线段图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很善于动脑筋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 基本练习:

  1)学校新校区即将建成,在一条林荫道上要植树,已知这条路长120米,每隔4米种一棵树,(两端都种)一共需要几棵树苗?2)在另一条路旁种了50棵树,树的种法不变,请问这条路长多少米?

  2小结:咱们班的同学们不仅会解答,而且还能比较它们的不同,的确这两道题都运用   了今天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这两道题虽然问题不同,但它们的关键都是要先找到间隔数,正因为它们问题不同,所以解题思路也不同,以后大家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要注意审题哟!

  3. 变式练习:课本练习二十中的1、2、3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那植树问题只在植树当中才有吗?学生说一说,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数学广角(二)

  教学内容:教材p118_p11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继续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热:

  1.出示公告:

  南教学楼到操场的有一段20米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一侧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方案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1)独立活动,设计方案。

  (2)小组交流,说明设计方案及理由。

  (3)个别汇报植树棵数,尤其说明两端不种和只种一端的情况。

  2、板书以上两种情况的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二、新授

  1、 出示图及例题: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思考:1) 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2). 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3). 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旁都植)

  2、 尝试练习:

  3、 交流强调当两端不植树时,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少1,还要注意两旁都植。

  三.巩固练习

  1、 做一做:

  1) 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 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2、 练习二十4、5两题

  3、排名次

  四、课堂总结:

  学了今天的知识,又有什么收获?植树问题具体到生活中有许多变化,大家要仔细审题,看清要求应用规律认真解答。

  数学广角(三)

  教学内容:教材p120_121例3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教学过程:

  一、摆一摆

  1、 用棋子做学具摆一摆:1)每边放3个,四个角都放,围成一个正方形, 一共要放几个棋子2)每边放4个,5个、6个各要多少枚棋子?

  2、将摆放每边的棋子数与总数记录下来,看看有什么规律?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及围棋教具,

  围棋的最外层每边能放19个棋子,想一想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2、 交流方法

  3、 小结,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他与植树问题又有什么联系?围棋子与间隔数相等,是在封闭线上的植树问题。

  三、巩固练习

  1、 做一做:

  1) 48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大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定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

  2) 要在五边形的水池边上摆上花盆,使每一边都有4盆花,可以怎样摆?最少需要摆多少盆?

  3) 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团体操表演。四年级学生排成下面的方阵,最外层每边站了15个人,最外层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整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2、 变式练习:练习二十6、7两题。

  四、课堂总结

  数学广角(四)

  教学内容:小管家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能力,并通过让学生试着理财,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请学生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并把每一笔开支记录下来,算一算每天花了多少钱,然后算一算一周一共花了多少钱(记录在课本p124的表格中)

  二、 新授:

  1、当了一星期的家庭小管家,你有什么感受?汇报一下

  2、根据统计表绘制出这一周开支的折线统计图

  3、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各家一周的开支有什么变化规律?

  4、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5、根据这一周的开支估算本月的总支出,然后告诉爸爸妈妈。

  6、对于本月的开支你有什么好建议,向爸爸妈妈说一说

  三、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感受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四、 巩固练习

  完成作业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篇2

  撰写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都必须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的这套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统计》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的标准,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教学内容:p87-90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

  2.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难点: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具: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认识条形统计图。

  1.  出示条形统计图,帮助学生学会看统计图,引导学生从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鼓励学生相互间说说你从统计图中看出什么,想到了什么。

  2.  出示统计图二,学生体会到条形统计图也有横向的。引导学生说说横着看、竖着看各表示什么,组织学生相互说一说,看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最多然后汇总。

  3.  说一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和不足。

  二、 学看统计表。

  1. “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注意横向观察和纵向观察,并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做出简单的分析,还可根据数的变化规律估计预测一些问题。

  2. “小调查”:以小组的形式调查生活中班上同学每天睡眠的时间,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等方式呈现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讨论: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分析身高和年龄的关系,首先要读懂表格的内容,找出数据变化情况。

  三、练一练。

  给出某商店10天中电脑销售情况统计图,提醒学生注意图中是从周三开始统计,还要求学生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把握大致的销售量规律和趋势。

  布置作业:实践活动第90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1、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课时安排     

  1、简单的数据分析                                     2课时

  2、求平均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1) 

  教学内容      第38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 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篇4

  本文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统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统计》。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用数杠进行统计,100以内数的数数和写数的一定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为此,我设定了:

  1、认知目标:

  (1) 能将信息整理分类。

  (2) 能对每类的对象进行统计并将结果登入表内。

  (3) 会在格子纸上画简单的统计图。

  2、情感目标:

  (1) 通过信息的整理、分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2)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

  3、思维拓展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统计的优点,会对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进行统计。

  二、说教法学法:

  一年级的学生对统计的认识非常的浅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本来是用学生的生日作范例,进行统计认识的教学。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日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所以,我利用书本第55页的小调查作为新授的切入口。从学生喜爱的水果入手,引起他们的兴趣与注意力。从学生自己的需求出发,作为一项游戏来完成信息的整理、分类与统计。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总体设计:

  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环节。

  1、详细对学生喜爱的水果进行统计。

  第一个环节是这堂课的重点。我来重点说一说我设计的教学环节。

  在开始时,第一个步骤是通过实物的出示。用摆放在桌子上的水果,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使他们很快投入到注意的状态中。通过对个别学生最喜爱的水果的调查,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并请回答的学生尝一尝水果,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学生都要吃水果,自然地引入第二步骤。

  第二步骤是通过要分这些水果给学生,首先要知道每人喜爱的水果,再进行分配。从此开始新授内容的探究。又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运用举手表决或排队分组等形式进行,完成了对所需信息的整理和分类以及统计表的填写。这样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把新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

  第三步骤是请学生根据统计表来绘制统计图。通过教师绘制一条到学生小组完成一条到最后每人在书上绘制一条。通过统计图很清楚看出信息的多与少。突出了统计图的优点。

  2、学生自己对生日进行统计。

  这一环节在前面环节的基础上,估计学生没有什么难度。只要按照第一环节的步骤,一一分析、逐步深入,就可以完成了。把它作为巩固练习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统计的认识。

  以上就是我对《统计》节课的说课,谢谢大家的听讲!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重点:

  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难点:

  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什么运动项目?我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不能很好地表示出这些情况?

  2、收集和整理数据,统计全班最喜欢的各项运动项目的人数,制成条形统计图。

  二、新授

  1、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从条形统计图中,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3、生成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游泳的数学信息?(学生甘居直观观察,发表见解)

  4、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5、回顾知识生成,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6、“做一做”:自主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分析后根据题意自主计算,全班核对)

  三、应用练习

  1、练习二十五第1题:自主看图,说一说李明同学一天的作息安排是否合理,从中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安排时间才合理,才能做到劳逸结合)

  2、练习二十五第2题:自主看图,说一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的爱)

  四、总结

  学生总结、比较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及折线统计图相比有何特点。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篇6

  四年级(下册)教材教学了折线统计图,本单元继续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发展统计意识。

  复式统计图里一般同时表达两组数据,它们有共同的主题,各反映一个内容,分别画成两条折线,便于人们根据折线的形态以及两条折线的位置关系,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获得需要的信息。例题和习题选择宽广的题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它的应用价值。

  1 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例题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青岛、昆明两个城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教材把两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三个问题,逐步教学复式统计图的知识。

  第一个问题是识别复式统计图中表示两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折线,引导学生看懂复式统计图里的内容。在一幅统计图里,用两条折线表示两组数据,为了便于区分,例题把一条折线画成实线,另一条折线画成虚线,用图例说明两条折线各表示哪组数据。教材没有把这些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带着“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这个问题看统计图,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这些知识,理解把两条折线画成不同形式的线的原因以及图例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是比较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找到降水量最接近的月份与相差最多的月份。在复式统计图上比较这些内容,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表示同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距离最接近,降水量最接近;距离最远,降水量相差最大。显然,在复式统计图上进行比较比在两幅单式图上比较方便得多。这是复式统计图的优点,也是例题的教学重点。教材让学生在活动和思考中获得这些体验,明白人们为什么制作复式统计图的道理,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三个问题是开放的,继续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描述现象,提出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重视发展统计观念。

  练习十三配合例题,看重进行三个方面的练习。

  (1) 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第1题和第6题都是画图练习,要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在图上描点、连线。在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已经进行过这样的练习。制作复式统计图要注意两点: 一是两组数据要一组一组地在图上画出来。如第1题,先依次描出表示七天最高气温的点,并连成折线,再画出表示最低气温的折线。如果两组数据同时画,容易发生错误。二是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要严格遵照图例的规定画,不能弄错,更不允许别出心裁。如果第1题把表示最高气温的折线画成虚线,最低气温的折线画成实线,对照图例,就闹出一天里的最高气温低于最低气温的笑话。如果随心所欲,把一条折线画成红色,另一条折线描成蓝色,那么别人对照图例,就无法分辨两条折线各表示的数据。

  (2) 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统计活动不能停留在数据的获得和呈现上,其价值更体现在对数据的利用上。关于这一点,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相当重视。本单元一如既往,第2、3题都是看图回答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在统计图里收集信息,比较数据,分析状态,作出判断。这两道题紧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一是比较同一时间的两个数据的大小,如1999年我国固定电话的用户比移动电话的用户多,2003年移动电话的用户比固定电话的用户多;二是从两条折线的形态分析两个事件在发展态势上的差异。如表示移动电话用户的折线明显比固定电话用户的折线陡,反映出1999年到2003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比固定电话快。明园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家庭拥有电话机和计算机情况统计图里,表示电话机数量的折线从2001年起保持水平状态,反映出从这一年起各个家庭里都有电话机;表示计算机数量的折线从2001年起逐渐变陡,反映从这一年起拥有计算机的家庭快速增多。

  (3) 联系课外活动应用统计知识,培养统计观念。

  小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初步的,表现为对统计活动有兴趣,能应用习得的统计知识开展统计活动,能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简单现象。第4、5题为此而设计。第4题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记录水仙花球20天里根和芽的生长变化情况。不仅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还鼓励学生做一做这样的实验。综合数学和自然两门学科里的知识与活动,感受数学是人类活动的工具,是人们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一种语言。第5题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记录的两架模型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其中有每架飞机的飞行高度从逐渐上升到保持平稳,再到逐渐下降的过程信息,可以对这两架模型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时间、各个时刻的飞行高度进行比较,从而对它们的飞行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又一次感受统计能描述客观世界里的一些现象。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篇7

  课题条形统计图1 课时(总第44 课时)

  学材分析

  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的用途有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四、五年级学过统计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的用途;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条形统计图、实物投影仪

  导学流程设计: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制作条形统计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用统计图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条形统计图

  (1)出示我校1998~2002年人数统计图。

  (2)观察这张条形统计图你认为在制作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统计图要标明统计图的名称、制作时间、统计项目等。统计图的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的每一小段长度都相等。

  2、制作全校各年级人数统计图。

  三、巩固练习

  将课前调查的全班同学体重的情况制成条形统计图。

  四、小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2、你已经知道了关于“条形统计图”的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

  五、课内作业。

  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讨论注意方面。

  学生将制作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学生调查全班同学体重。

  学生小结。

  学生做作业。

  教学反思

  学生对读图,绘图学生很感兴趣、但绘图时用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个别学生有错误,制作规范、美观方面要加强。

  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第 2 课时(总第 45 课时)

  学材分析

  学会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在制作方法上与单式统计图的不同之处。

  学习目标

  1、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作出简单的预测;

  2、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的能力以及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

  单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复习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首先让我们见见老朋友。

  这是实验小学五年级各班总人数的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

  二、新授

  1、质疑导入

  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各班的男女生人数,课前请5位同学分别作了调查,并制成了表格。

  继续用一个直条表示一个班级的人数,行吗?为什么?

  2、初识复式统计图,了解和单式统计图的区别

  3、自学复式统计图作图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4、学生汇报

  5、分析统计图

  小结: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各班总人数,还可以比较出各班男女生人数相差多少的情况。

  三、拓展提高

  1、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就以我国旅游业为研究对象,来做一名“小小统计师”。

  2、点明课题

  1995-1999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情况。

  3、请学生看书p-59页

  看到这张统计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呢?

  请大家预测一下, 2006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情况会怎么样?

  7、点击“共享情报”可以把你的想法写在留言板里。

  小结

  四、深入研究

  同学们进行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做投球游戏,把结果与教材数据比较,这个问题,同学们还可以进行深入研究。

  五、总结回顾

  学完这节课后,同学们还可以进入“广阔天地”,进入其他网站了解一些统计知识。

  你能说说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

  学生回答。

  请学生看一看它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从这张图里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小组讨论,汇报。

  1、学生小组合作,自己试一试。

  学生制图,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

  3、分析统计图,在留言版交流感受

  同学们进行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做投球游戏,把结果与教材数据比较,这个问题,同学们还可以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总结。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良好

  教学心得体会:复式统计图学生很容易两者混淆

  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时(总第 46 课时)

  学材分析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制作方法。

  学习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 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方格纸。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 复习旧知

  1 出示复式条形统计图。

  以例题的数据为素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出示。

  说说统计图的意思。

  说明:在复式统计图上,为了区分不同的数量,都要先用图例来说明每种数量各是用哪种图来表示的,才能使人看得清楚。

  3 出示单式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说说折线统计图的意思,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

  你认为制作这样一份折线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提问:如果这个统计图上要表示出第二门市部相同年份的利润上缴情况,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我们就要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 教学新课

  1 出示例题

  说说两个门市部上缴利润情况统计表的意思。

  2 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统计图的名称是什么?先要画什么?横轴上要哪几个年份?年份之间的间隔要怎样处理?纵轴上的数量至少要表示出多少万元?

  让学生看看课本,想想自己画的对不对。

  提问:图中两条折线各表示哪个门市部的数量?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 加深认识

  提问:谁来说说这个统计图的意思?

  4 简单分析

  请同学们看第60~61页统计图下面的几个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5 加深制图的认识

  提问: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在画法上有什么相同电和不同点?

  三、 巩固练习

  1 做练习四第1题

  学生说说统计图的意思

  口答问题

  2 做练一练的题

  说说统计图的意思

  让学生看清图例,在方格图里描点连线,画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有哪些想法?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统计的过程包括哪些工作〉?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画法上有什么不同?

  五、 作业

  学生讨论:

  提问:你是怎样看出同一年份中两个纸条各是哪一个门市部的呢?(根据图例)

  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

  学生讨论方法。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所画的折线统计图,并在全班说说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学生看清图例,在方格图里描点连线,画折线统计图。

  学生讨论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有哪些想法?

  学生自己小结。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良好

  教学心得体会:折线统计图学生能绘制,也能读懂

  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时(总第 47课时)

  学材分析

  数学十一册p-62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一定的基础。

  学习目标

  1、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能看图准确分析图中包含的信息。

  2、掌握当统计数据的时间不连续的时候,水平射线表示的距离要根据实际时间多少来确定的方法,并知道这样做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张数据统计表,学生准备一张方格统计图纸(学具盒)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你长大了想干什么?

  2、设计一个某某城市的气象员,下面分管两个城市,即甲市,乙市,其他同学担任气象员助理。

  (二)循序渐进,探求新知。

  1、气象员走马上任,首先调出甲市和乙市一年气温情况统计表

  2、观察书中已经绘制好的折线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获取什么信息呢?

  3、根据统计表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4、回答书上的问题。

  5、说说两城市的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6、学生讨论。

  7、两组折线在一个图中,我们怎样区分呢?

  8、观察统计图,你从中又能获取什么信息?产生什么联想呢?

  (三)巩固知识。做一做课堂作业相关题目。

  (四)结束语:今天某某过了一把气象员瘾,其他同学也跟着过了一把气象员助理瘾,其实就在明天,我们这个地方经济发达。真诚的希望同学们认真学好统计的知识,并用统计的知识管理好我们的气象,让我们的气象为人们服务。

  学生回答问题。

  1、观察书中已经绘制好的折线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获取什么信息呢?

  学生讨论。

  学生自己制作,交流评比。

  自行设计,展示风彩,学生自评。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良好

  教学心得体会:有趣的教学情境,能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题练习四 课时(总第 48 课时)

  学材分析

  p63练习题1、2

  学情分析

  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会根据条形和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的问题。

  2.能掌握绘制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能独立绘制条形和折线统计图。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揭题。

  二.展开

  1.投影出示p63练习第1题的统计表。

  先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再回答表后问题。

  (1)2001年与1991年相比,哪些行业的人数增加了?哪些行业的人数减少了?

  (2)2001年与1991年相比,哪个行业的人数增加最多?哪个行业的人数减少最多?

  (3)结合这个地区的总人口是增加还是减少?写理由。

  2.尝试画条形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完成下图(第2题)。

  投影出示p63练习四第2题。

  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请学生说说是画什么统计图?

  (1)学生自己试一试,完成统计图。

  (2)学生交流互评。

  (3)教师小结。

  三.巩固

  练习基本练习题

  四.总结

  五.作业1、《同步伴读》

  先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再回答表后问题。

  先学生自己试一试,独立完成,再学生讨论互评。

  学生尝试画条形统计图。

  学生自己试一试,完成统计图。

  学生交流互评。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良好

  教学心得体会:通过练习学生加深了印象

  课题练习四 课时(总第49 课时)

  学材分析

  p64练习四实践活动题 自制练习纸(每生一张:内容是身高统计图)

  学情分析

  掌握条形和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的方法。

  学习目标

  1 1、掌握条形和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的方法,加深对条形和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数据的理解,能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

  2.联系实际进行统计,经历统计过程,体会统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作用,培养统计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利用条形和折线统计图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复习

  (1)复习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2)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二、学生实践活动

  1、请学生测量全班的身高,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学生完成书中表格。

  3、师生核对。小结。

  4、完成书中复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你认为完成一项统计要经过哪些过程,

  说明:一项完整的统计,先要收集数据并进行分类整理,再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或

  5.做p63练习四实践活动第(3)小题。

  让学生看第3题,说一说第3题的题意和从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研究,派代表发言。

  2.统计表表示出相关的数据,然后对数据作出比较,分析、推理和判断。

  三.实践性练习

  1.做补充练习。

  让学生了解题意。要求两名学生相互合作,按要求从复印的身高记录上收集自己

  和同伴的身高数据。要求在课本上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与自己的同伴讨论从

  图中能得出哪些结论。组织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得出的结论。提问;你认为复式折线

  统计图有什么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数据,帮助我们进行分析?

  2.统计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

  让学生拿出事先收集的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要求学生看一看每月的支出的金额。你能与自己的同桌同学合作,制作出你们两家的电话费支出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吗? 学生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制作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看看你们家的电话费支出情况怎样,比比两家去年下半年的电话费支出有什么不同。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内容?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四.作业

  自制练习纸(每生一张:内容是身高、体重统计图)

  学生说一说。

  学生实践活动

  学生自己测量全班的身高,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看第3题,说一说第3题的题意和从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了解题意。要求两名学生相互合作,按要求从复印的身高记录上收集自己。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制作的统计图把分析情况进行交流。

  学生小结。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良好

  教学心得体会:要让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

  课题整理与复习 课时(总第 50 课时)

  学材分析

  整理与复习学到的知识,试一试第1题。

  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的整理和归类。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以前学过的知识和计算方法。

  2、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引入

  1. 问:以前几个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指名回答。

  2. 师生一起归纳、整理几个单元所学内容。

  3. 揭示课题。

  4. 请学生把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写下来。

  5. 与同学进行交流。

  二.展开(要多设计一些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让题目靠近学生生活。)

  1. 根据学到的知识,请学生提问题。

  2. 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3. 与同学进行交流。

  注意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三.综合应用。

  投影出示p66练一练第1题。

  先4人小组中讨论,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特别要说清思考过程,最后,教师讲解。

  三.总结

  四.作业

  学生指名回答。以前几个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把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写下来。

  与同学进行交流。

  根据学到的知识,请学生提问题。

  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与同学进行交流。

  先4人小组中讨论,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特别要说清思考过程。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很好

  教学心得体会: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学生更喜欢。

  课题整理与复习 课时(总第51 课时)

  学材分析

  整理与复习第2、3题

  学情分析

  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解答问题。

  2.通过图形的组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尺、三角板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1)复习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2)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二.练一练

  1. 出示p66练一练第2题。

  2. 请学生讨论题后的问题。

  3. 学生回答、交流。

  三. 展开练习

  1. 设计一个学生生活实际的折线统计图题目,让题目靠近学生生活。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特别是解题的思路。

  2.独立尝试练习。

  3.分4人小组进行练习。

  四.练一练第3题。

  1. 出示题目。

  2. 学生独立尝试练习。

  3. 师生交流,互评。

  4.小结。

  三.巩固

  请学生做统计图的相关题目。多练。

  四.总结

  五.作业

  《同步伴读》

  学生复习知识。

  学生回答问题,交流问题。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

  分4人小组进行练习。

  学生练习。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良好

  教学心得体会:分4人小组进行练习,学生进行的比较顺利

  课题整理与复习 课时(总第 52 课时)

  学材分析

  整理与复习第4、5、6、7题

  学情分析

  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

  学习目标

  1.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解答问题。

  2.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练习题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1)复习比和比值的有关知识。

  (2)说说求比的注意事项。

  二.练一练第4题

  1.出示p66练一练第4题。

  2.请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3.学生回答、交流。

  三. 练一练第5题

  1.出示p66练一练第5题。

  2.请学生读题。

  3.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4.学生回答、交流。

  (注意事项: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特别是解题的思路。)

  四.练一练第6题。

  1.出示题目。

  2.学生独立尝试练习。(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

  3. 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特别是解题的思路。

  4.小结。

  五.练一练第6题。

  1.出示题目。

  2.学生独立尝试练习。

  3. 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特别是解题的思路。

  4.小结。

  六.巩固练习

  请学生做统计图的相关题目。多练。

  四.总结

  五.作业

  《同步伴读》

  学生复习知识。

  学生练一练。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练习题5。

  学生交流、回答。

  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特别是解题的思路。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

  学生练习。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学生基本掌握,

  教学心得体会:练习多了,学生掌握的也较好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篇8

  共案部分

  《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100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知道我们自己所在的县(区)有多少人吗?下面是某地区1985~XX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并把相关数据制成了复式统计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制作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想: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就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例如,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使学生发现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变化情况。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合作交流。

  (1)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2)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得到提升。

  (4)独立完成例题后的第(1)~(3)题,第(4)题全班交流。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前3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一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让学生在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统计知识和观念上加以提升:通过对这样的统计图的描述和数据分析,发现了很多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与意义。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101页的“做一做”。

  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1)、(2)、(3)题,第(4)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然后通过整理,再完成统计图,交流信息。

  2.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3.补充练习。

  (1)某商店七、八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台数如下表。

  请你把统计图补充完整。

  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如果你是商店经理,明年进货时有何打算?

  (2)实践活动。

  ①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

  ②根据复式统计表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③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④根据你的调查结果,写一篇数学日记。

  四、小结

  个案部分

  一、合作探究

  1.制作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二、精要点拨

  引导学生想: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就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例如,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使学生发现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变化情况。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三、拓展延伸

  实践活动。

  ①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

  ②根据复式统计表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③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④根据你的调查结果,写一篇数学日记。

  四、课后反思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再创造”。数学学习的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自我生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知识仅是一个载体,学生收获的,除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究过程中所生成的方法、技能、情感等等。既然学习是学生自我生长的过程,那么,教学必然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的生成性,对教学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节课中,比较成功的预设有两处:1、在对原始数据的整理中,先让学生观察“从原始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再问学生“能一眼看出每一个项目有多少人想参加吗?”“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眼看出呢?”从而让学生自主产生了整理数据的需要。2、对动态数据的收集整理,预设了一个“陷阱”:让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收集整理动态数据。学生在失败中,产生了寻求合作、寻求新方法的欲望。这两处预设,为学生自主探寻、生成合适的整理数据的方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动态生成的课堂,也意味着教学并非处处皆能预设到。那么,对于课前未曾预设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要随时调整、修改教学过程,提供必要的情境,通过递进生成的过程性目标,最终实现整节课的预设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之前,我并没有想到以本班学生为样本去收集数据,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使得收集的数据无法准确。其实,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不奇怪,都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经验的。因此,教学中,我没有催赶,没有采用明示、暗示的手段,而是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去思考,通过三次统计,最终让学生自己寻找到比较合适的方法,统计出准确的数据。可见,自我生长的数学课堂,既需要教师在课前作高明的预设,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作智慧的调整,这两者,都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作为出发点的。 

  确山县靖宇小学数学教案

  备课组:四年级组    第七册     授课人张蕾  授课时间:XX年12月

  共案部分

  《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复式统计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能够准确填写完成复式统计表,会看复式统计表,并分析表中所说明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看统计表回答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1.讲授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单式统计表,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有时需要把几个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

  例3 下面是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统计表。

  数学小组  

  生物小组

  航模小组

  美术小组  

  (1)观察与思考。

  ①从以上四个单式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内容?

  ②如果想了解或者比较各个小组的人数情况,能不能把这4个小组的人数情况整理成一个统计表?

  为了便于比较各小组中男生和女生参加人数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们合编成一个统计表。

  (2)分组讨论。

  想一想:统计表中怎样划分栏目才能反映各小组中男、女生的人数?

  出示表头:     

  表中左上角的一个格(表头)用斜线隔成三格。“1”说明横向类别,“2”说明竖向类别,“3”说明表头右下方的空格是填写横栏和竖栏交叉数据的(有时还要注明数据的单位名称)。

  (3)指导填表。

  ①由学生独立填表,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小组人数统计表

  年 月

  ②引导学生检验。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验算的习惯。

  (4)根据合编后的统计表回答问题。

  ①这四个小组共有学生__人,其中男生有__人,女生__人;

  ②人数最多的是__小组;

  ③男生人数最多的是__小组;

  ④女生人数最少的是__小组。

  2.巩固练习。

  1)我国1994~1996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如下:

  1994年:粮食44450万吨,棉花425万吨

  1995年:粮食46500万吨,棉花450万吨

  1996年:粮食49000万吨,棉花420万吨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统计表。

  我国1994~1996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统计表

  年 月 日

  提问:表中数据是否需要写单位名称?为什么?

  说明:表头中横向类别与竖向类别的位置是可以交换的。

  (2)一个书店第一季度的售书情况如下,制成统计表。

  一月份售出:文艺书1620册,科技书2087册,工具书153册;

  二月份售出:文艺书4763册,科技书4262册,工具书425册;

  三月份售出:文艺书2835册,科技书2247册,工具书363册。

  19xx年第一季度售出图书统计表

  年 月 日

  ①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并提问:竖栏标明的是什么?横栏标明的是什么?

  ②由学生独立填好统计表。

  ③引导学生检验,提问:怎样才能保证填写的数据准确无误?

  3.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思考解答。

  公交汽车公司有三个车队,各队男、女职工人数如下:

  一队有男职工38人,女职工42人;

  二队有男职工41人,女职工45人;

  三队有男职工39人,女职工43人。

  根据以上数据算出各队人数和全公司人数,并制成统计表。

  (订正:公交汽车公司职工人数统计表

  ×年×月×日

  个案部分

  一、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

  想一想:统计表中怎样划分栏目才能反映各小组中男、女生的人数?

  出示表头:     

  表中左上角的一个格(表头)用斜线隔成三格。“1”说明横向类别,“2”说明竖向类别,“3”说明表头右下方的空格是填写横栏和竖栏交叉数据的(有时还要注明数据的单位名称)

  二、精要点拨

  想一想:统计表中怎样划分栏目才能反映各小组中男、女生的人数?

  三、拓展延伸

  巩固练习。

  1)我国1994~1996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如下:

  1994年:粮食44450万吨,棉花425万吨

  1995年:粮食46500万吨,棉花450万吨

  1996年:粮食49000万吨,棉花420万吨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统计表。

  我国1994~1996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统计表

  年 月 日

  提问:表中数据是否需要写单位名称?为什么?

  四、课后反思

  第一,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第二,还应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在“组织比赛”“饮料购买”“水果生产”这三个活动中,可以通过“老师介绍、师生共同探讨和学生独立说出统计意义”这三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统计意义的理解。

  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但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09页教学情境的录像片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方便,而且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求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发记录单。

  种类

  轿车

  面包车

  客车

  货车

  辆数

  (2)学生记录。

  同学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后明确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既快捷又方便。

  (3)再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会产生困难,反馈时如果学生记录不全,再次组织学生研究如何记录才能完整。强调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1)学生分组讨论。

  如果运用一个□表示1辆或2辆车,最多画几个格?应该怎么办?明确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

  先让学生尝试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

  组织讨论: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

  (1)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组织学生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记录数据并填写统计表,完成填空题。

  (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课前与学校卫生室联系,调查二年(1)班和五年(1)班的视力情况,完成统计表,并谈一谈对视力较弱的同学的建议,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

  (3)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利用多媒体出示“班级图书角情境图”。学生自己观察,独立完成。对要增添的书的建议,组织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4)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这道题以作业的方式完成,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二年级全体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明确长时间看电视有害健康,要注意用眼卫生。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篇10

  一、教学内容

   第九单元“统计”。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体验调查、收集、整理及展示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并能制作简单的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2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3能力目标:培养观察、思考、归纳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能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三、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学生记录的南宁市九、十月份天气情况记录表。(在教师带领、指导下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把属鸡、属狗的同学数涂上颜色。

  (评析复习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统计知识,为新知识作好铺垫。)

  (课件出示:二(3)班生肖统计图。)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

  生1:二(3)班属狗的同学有13人,属鸡的同学有27人。

  生2:属鸡的同学比属狗的同学多。

  师:这句话还可怎么说?

  生:属狗的同学比属鸡的同学少。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属鸡的比属狗的同学多几个?属狗的比属鸡的同学少几个?

  生2:属狗的和属鸡的共有多少人?

  2(课件出示(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的情景,在天气符号上定格。)

  师:你们知道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吗?

  生: 表示晴天, 表示阴天, 表示雨天, 表示下雪。

  (用图形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统计天气情况。

  (板书:统计)

  (二)新授知识

   课中出示第92页九、十月份天气记录情况表。

  师:谁能在2秒内说出九月、十月的晴天、阴天、雨天各多少天,哪个月的晴天多,哪个月的雨天少?

  生:(无人回答)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九月30天,十月31天。

  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一年里的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

  教师带领学生填出九月晴天的天气天数。(16)

  师:九月的阴天有多少天?

  生:8天。(自己填入表格)

  师:九月的雨天有多少天?

  生:6天。(自己填入表格)

  师:你们能像刚才一样把十月每种天气的数据填入表格吗?有困难的可请同学帮助,也可请我帮助完成。

  (有大部分的同学能独立完成,有些是同桌一起完成的。)

  师:你们知道“合计”的意思吗?举例说一说。

  生:就是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如:把晴天的天数16和10加起来是26,填在第一格。

  (评析学生准确说出了合计数表示的意思,为“你还能提什么问题”作好了准备,培养学生动手、动口的能力。)

  师:你能告诉我26表示什么吗?

  生:26表示九、十月晴天共有26天。

  师:谁来说其他的数表示什么?

  生:22表示九、十月份的阴天天数,九、十月的雨天共有13天。

  师:书上需要回答什么问题?

  (学生读第92页上的两个问题,同桌互相交流。)

  师: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小老师游戏,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请其他学生回答。)

  生1:九月的晴天比十月的多还是少?

  生2:十月的雨天比九月雨天多几天?

  生3:九月、十月共有多少天晴天?

  生4:这两个月晴天、阴天、雨天共有多少天?

  ……

  师:谁能在2秒内说出哪个月的晴天多,哪个月的雨天多,九、十月的晴天、雨天、阴天各有多少天?

  (学生很快回答完毕)

  ( 评析 让学生充分体会统计表的好处,感受成功的喜悦。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归纳的过程。)

  (三)巩固与发展

   1课件出示学生记录的南宁市九、十月份天气情况表。南宁天气情况表

  (1)哪个月的晴天少?

  (2)哪个月的阴天少?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学习与交流活动。

  师:请把你看懂的、发现的,说给同学听,也可以互相提问题。

  (四)全课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你学会了什么?你看懂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引导学生初步体验信息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初步学会有序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从不同情境中抽象数学问题的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统计问题,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能看懂统计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各种颜色的旗帜图片,空白统计图和统计表,水果箱,水果图片若干,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各种物品。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下一些教学理念:

  1、在生活中学数学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如买彩旗、游动物园等,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在活动中学数学

  本课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活动,充分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

  3、学有价值的数学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有序观察和思考,并能对生活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

  4、人人都得到发展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统计的过程,并在过程中理解和感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的提高。

  教法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本节课运用学生小组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

  2、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教学程序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情境引入:“同学们,十月十八日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日,是全县人民大喜的日子,到时候可热闹了!你们想去参加吗?我们班准备组织一支彩旗队前去祝贺,我们需要买很多面旗帜,到底哪种颜色的旗帜需要多买些呢?每种颜色需要买多少面呢?你能想想办法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揭示课题:统计----漂亮的彩旗。

  二)亲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新知。

  (课前教师给每组准备空白统计图表,红、黄、蓝、绿各色旗帜图片。)

  1、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倾听他人意见中使自己长进,在交流评价中发现新的方法,从而确定最佳调查方案。

  2、分组活动,调查整理

  要求学生调查自己组内喜欢各种颜色的人数,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整理调查结果,完成各组的统计图表,并准备向全班同学介绍各组的方法与结果。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独特的想法,应允许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允许多种方法并存。

  3、交流汇总,初构模型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统计情况,展示各组的统计图表。然后让全班同学把喜欢的旗帜图片贴到黑板上,共同完成全班的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在全班同学的交流汇总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统计的优越性。教师对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表现突出的小组发给一颗“合作星”,表现好的同学发给“智慧星”。

  4、分析结果,合理猜测。

  教师出示全班的彩旗统计图,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上,你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然后引导学生猜测:“老师刚才没有参加同学们的调查,你们猜一猜,老师会喜欢什么颜色的旗帜?为什么?”对统计结果的分析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并适时加以引导。

  三)加深拓展内化,学会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但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1、游动物园

  创设动物园情境(课件显示),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动物园玩一玩,看看动物园里都有些什么动物?每种动物有多少呢?你能试着统计一下吗?”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有哪些动物,每种有多少,并记录下有关数据,然后在组内统计表,然后全班交流,共同完成统计图表,并说说从统计图表上可以发现什么。

  2、实物统计

  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了一些实物。并在每组桌上放有空白统计图表。

  在学生体验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让学生把各组的物品统计一下,看看每种物品有多少,并将统计的结果填在桌上的表格内,试着完成象形统计图。学生准备的物品可能多种多样,有水果、文具、玩具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去进行统计。接下来,指定各小组说出统计结果,并展示自制的象形统计图。最后,让学生尝试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加以评价和鼓励。

  四)落实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1、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并结合各组所得“红星”情况进行统计。

  2、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并完成下表,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体现评价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评组评

  上课积极发言☆☆☆☆☆☆

  积极与他人合作☆☆☆☆☆☆

  认真倾听他人意见☆☆☆☆☆☆

  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6~117页,练习与应用第4题,探索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统计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2,通过探索与实践,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广泛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通过评价与反思,使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行成.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出示第4题.

  2,用什么方法调查

  3,提出要求:

  (1)每人只能选择一个喜欢的电视节目.

  (2)在调查中每位同学都要做好记录.

  4,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作业,集体评价.

  5,在小组中看图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第5题.

  提出要求:

  (1)应按题目要求的时间及时测量蒜叶的长度.

  (2)每个蒜头长出蒜叶可能不只一片,测量时应该测量最长的那片.

  (3)以"厘米"为单位测量,测量结果应精确到十分位.

  2,完成第6题.

  分组开展活动.

  提出要求:先在正方形的六个面分别写上"123";再轮流再桌子上抛20次.其余同学帮助记录,最后分别进行整理,独立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四人抛正方形木块的结果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哪个数朝上的次数最多 哪个数朝上的次数最少

  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三,评价与反思

  了解各项评价指标的意思,在小组中自我评价及同学互评.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篇13

  1.例1的教学。

  例1是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安排的,设计了学生熟悉的检查身体的情境(如上页图)。首先统计学生刚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和现在的体重情况,并把数据填入单式统计表中,然后提出:“如何在一个统计表里表示呢?”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设计的三个问题中有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可在观察的基础上独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用“正”字记录法,本册教材中没有再出现提示,在学生收集两年的体重数据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点拨。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在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张复式统计表中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首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明确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根据统计表回答的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统计表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如,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化建议等,从而明确统计的作用与意义。

  “做一做”安排的是对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人数的统计,可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在复式统计表中给出了一个班级参加四种课外小组活动的人数,其余的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本班或其他班级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然后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讨论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2.例2的教学。

  例2是在学习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某路口过往车辆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使学生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如上页图)。从数据来看,当在一条比较宽阔的马路上统计20分钟后,所得到的数据比较大,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每个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呢?太麻烦了,怎么办呢?”这是例2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材中虽然给出了过往车辆的数据,但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具体处理,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现场收集,也可以用播放录像的形式让学生记录、采集数据。在记录数据时,教师要明确要求用“正”字记录法,对得到的数据,教师可有意识地加以整理,便于用一个表示5辆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在学生完成统计图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回答统计图后的简单问题,并让学生继续发现问题。教材中特意安排了这样的一个问题: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教师可让学生大胆猜测,并说明猜测的理由,使学生明确根据统计图表可以进行简单的预测,以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例2后面的“做一做”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提供的素材把统计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如有条件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从而加深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关于练习二十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通过调查班级同学喜欢吃的蔬菜情况,把学生的饮食情况与填写复式统计表结合起来,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

  第2题,安排了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视力情况的统计。此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通过二年级学生与五年级学生视力情况的对比,让学生了解视力情况是如何变化的。题中特别安排了问题:“你想对视力在5.0以下的同学说什么?”使学生把统计的结果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帮助视力有问题的学生找到视力下降的原因,从而增强保护视力的自觉性。

  第3题,设计了一个教室图书角的场景,如果班级中确实设立了图书角,则可以进行随机调查、收集信息。完成统计图后让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4题,选用了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看电视时间的统计,教师可完全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实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