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可能性导学案(集体备课)

2017-05-13

  
教学内容:课本第70页例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全过程,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统计,分段统计。
2、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主动展开统计活动。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统计的思想方法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本第70~71页,并在课本上完成相应表格填空。
2、理解分段整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本第页70~71页。
例:梅峰小学准备为鼓号队员购买服装,服装分大号、中号和小号。身高120~129cm的适合穿小号,130~139cm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你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吗?
(1)你想到什么解决的办法了吗?
(2)根据队员身高的原始数据我们要做一些什么事呢?
(3)请简单分析交流。(渗透分类和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追求简化)
效果评价(                                                 )(去掉)

二、合作讨论:
1.大组交流解决方法: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
2,引导学生整理,统计,填表,确定购买套数。
(1)整理时要注意什么?
要联系服装大小的对应关系,明确按服装大小对应范围,分段整理。
要按编号顺序逐个整理,防止重复遗漏。
(2)你想到了哪些整理方法?
画“正”,打“勾”等
(3)填表,并说一说表意
(4)交流统计结果,反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与原始数据进行比较,说明分段整理的价值)
(5)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三、检测:
课本第7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四、课堂练习
课本第72页“想想做做”第2题。

五、要反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要体会分段整理数据的好处和注意点。要练习生活实际体会这样做的好处,进一步内化这种统计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校               班级                姓名          
四(上)数学“统计与可能性”导学案(2)
学习内容:教材第75~76页
学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读图、画图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
2、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会用条形图表示统计数据,了解统计图的结构,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收集我国长江、黄河、珠江和淮河长度的数据,做好记录。
将教材后面的等分圆剪开。
学习过程:
一、预习课本第75~76页
1、向学生说明:XX年12月3,上海市获得了XX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权,世界将目光集中到我国上海。这是在世界众多大城市竞争举办国际博览局成员国代表无记名投票决定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