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设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张 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p.70~74教学目标: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统计;2.综合运用所学统计知识整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据,并根据统计结果、分析、说明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高统计能力;3.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材料3份、常州市和桂林市8月份空气质量状况教学过程:教 学 活 动设 计 意 图一、 情境导入,激发需求1、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多媒体连续播放学生穿着各种鼓号队服的图片),这是各种款式的鼓号队队服(定格于课本鼓号队图片),感觉怎么样?2、我们学校鼓号队也准备购买服装,选定了这一款(指屏幕)。老师从服装厂了解到学生服装的制作一般分大号、中号、小号三类(板书:大号、中号和小号)(多媒体显示:服装分大号、中号和小号。②你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吗?)3、这个问题现在你能解决吗?为什么?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多媒体显示:身高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学校鼓号队员身高记录单)4、需要知道的条件都提供了,你能很快告诉大家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了吗?(板书课题:统计)5、说一说你准备统计什么?(板书:鼓号队员身高情况统计表)6、怎样统计呢?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统计的方法? 本环节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根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围绕“你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吗?”这个问题的讨论,分步骤提供学习素材,让“静态”的教材资源“动态”呈现,初步让学生体会分段标准是沟通所要解决的问题与身高记录单之间的桥梁;最后利用“需要知道的条件都提供了,你能很快告诉大家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了吗?”这个问题来激起学生统计的需求,同时唤起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统计方法的回忆。教 学 活 动设 计 意 图二、 合作探索,经历过程1、接下来我们就用材料1来统计。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大家进行统计前,老师想提两点建议:(出示活动提示1、同桌合作整理鼓号队员身高的分布状况,把得到的结果填入统计表中;2边做边想,整理数据时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板书:整理数据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2、学生利用材料1同桌统一方法后统计,教师巡视指导。3、现在我们来全班交流,请到的小组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其他同学认真听,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是用怎样的整理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的?最后可以对他们的做法发表自己的观点。(利用视屏展台,学生交流时关注:怎么合作的?40你们怎么得到的?反馈其他同学的统计结果和所用的方法;一张完整的统计表要有表名、统计时间和统计结果;等等)(板书:画“正”字、做记号、……)4、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各个身高段的的人数(板书:9、22、9、40)。现在这张统计表完成没有?(强调“年、月”的填写)(媒体回例题)现在这个问题能解决了吗?5、小结:看一看,想一想,今天的统计表与以前学过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学习的统计是把一些数据按照标准进行分段整理。(板书:分段整理)本环节主要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分四个层次展开:一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活动提示”来组织学生的自主活动,提高学生活动的效率;二是组织交流,通过交流,相互启发,资源共享,让学生认识到整理数据方法的多样性,对“怎样整理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有所体悟,从而提高统计的正确率;三是重视对整理后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凸显“合计”在数据整理中的作用,突破难点;同时也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一张完整的统计表应包括表名、统计时间和统计结果;四是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及时小结,点明本课学习内容——分段整理数据,初步体会到分段整理数据的价值。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