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学实录 篇1
◇师生问好!
◇师借题质疑,概括内容。
◇师:(板书课题)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谁和谁争吵?
◆生:他们为什么争吵?
◆生:争吵后的结果怎样?
◆生:课文写了克莱谛不小心碰坏了我的本子,我想报复他,也碰坏了他的本子,这样我们俩就吵起来了,后来“我”和克莱谛和好了。
◇师:这种方法就叫按问题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师讲读第一段
◇师:在学习第一段时,老师会教给你们一种读书方法,分三步学习,请注意是分哪三步学习的。
◇师(稍停顿):第一步,谁能说说第一段的段意是什么,然后用一个字概括。
◆生:第一段主要写克莱谛不小心碰坏了“我”的本子,“我”为了报复克莱谛故意碰坏了他的本子,“我”与他发生争吵。用一个字概括是“碰”。
◇师:刚才这一步叫概括段意。第二步进行比较分析。抓住这个“碰”字作第一次比较:“碰”有什么不同?从哪里看出来?
◆生:克莱谛碰“我”是不小心的,从他“微笑着”向“我”解释看出来,“我”碰克莱谛是故意的,从“报复”这个词看出来。
◇师板书:微笑、报复
◇师:再抓住这个“碰“字作第二次比较:“我”和克莱谛有什么不同表现?
◆生:克莱谛不小心碰了“我“,“我”火了,骂了他一句。“我”故意碰克莱谛,他气得脸都红了,后来又把手缩回去了。
◇师板书:火、骂,气、缩
◇师:通过这两次比较分析,大家理解了这一段的内容。第三步:我们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一段中有两处写了克莱谛的话,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生自读
◇师指名读
◇师:大家回忆,刚才我们是分哪几步来学习第一段的?
◇师指名答
◆生:(师出示小黑板)生齐读:
一、概括段意
二、比较分析:“碰”有什么不同? 表现有什么不同?
三、感情朗读
◇师讲读第二段
◇师:请大家运用老师教给你们的读书方法试着学习第二段。
◆生自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
◆生:第二段写他们争吵后等着对方时的不同表现。用一个字概括,我觉得用“等”字好。
◇师把小黑板上的“碰”字换成“等”字
◇师:(指小黑板)抓住这个“等”字默读课文,他们俩都是“我在外面等着你”,这里有什么不同吗?
◆生:克莱谛等着“我”是想跟“我”和好,从“悲哀”这个词可以知道,他的心情很难受。
◆生:从后面的结果也可以知道克莱谛是想跟“我”和好。
◆生:“我”等着克莱谛是想着“防御”。
◇师:抓住“等”字作第二次比较,“我”和克莱谛有什么不同表现?
◆生:“我”是偷偷地看克莱谛,克莱谛是用眼睛瞟“我”。
◇师板书:偷偷地看,用眼睛瞟
◇师:只有这一段有第三次比较,那就是心理活动的比较,这段中有很多地方写了“我”的心理活动,哪几个自然段写了?
◆生:五、六、七三个自然段。
◇师:“我”的心里是怎么矛盾的呢?下面三个句子,在转折词的前面写了“我”的不少想法,你能 其中的一个完整地说句子吗?
◇师出示灯片
1虽然( ),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
2虽然( ),可是“请你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3虽然( ),可我心里却在想着父亲说过的话。
◇师:(小结)这段写了克莱谛的心情没有?
◆生:(齐答)没有。
◇师:但有一个地方可以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哪一句?(指名读)
◇师:(出示灯片)从他的表情里面可以看出克莱谛心里可能想些什么?
◇师讲读第三段
◇师:请大家继续运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第三段,同桌讨论,完成第三步。
◇师指小黑板,教师提出要求,安排自学;接着按三步检查自学情况,最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讲读第四段
◇师:(生读第一句)“这件事”指的是哪件事?“我”会怎样把这件事告诉父亲?
◆生:“这件事”指的是“我”和克莱谛争吵的事。
◆生:“我”会这样告诉爸爸:“爸爸,爸爸,今天,克莱谛不小心碰了我,我故意把他的本子碰坏了。后来,克莱谛主动跟我讲和了,我俩又成了好朋友。”
◇师:(生齐读父亲的话,并理解意思)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师总结全文,提示中心:学了这篇课文,你喜欢谁?为什么?请你选择一件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说一说,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说具体。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学实录 篇2
【目标导航】
1、会认13个生宇,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实践支点】
一、我会读拼音,写词语
yuán gù jí dù jiè chǐ chéng rèn fáng yù
( ) ( ) ( ) ( ) ( )
二、我会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1、“匠”应查音序______,应查部首_______,最后一笔是______。
2、“缘故”的“缘”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就应先查_____部,再查_____画。字典中的解释有:① 缘分;② 因为,为了;③ 原因。在“缘故”中应取第( )种解释。
三、我会写反义词
相信( ) 防御( ) 缩( ) 朋友( )
温和( ) 故意( ) 诚心诚意( )
【能力跳板】
一、我能照样子从句中理解“我”(安利柯)的心理变化过程
“我也碰了他一下,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报复)
“我觉得很不安……不该那样做。”──( )
“我只是防御,决不还手。”──( )
“再也不了!再也不了!”──( )
二、我会想象
“父亲从我手上夺过戒尺,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结合你的生活经验,想一想,父亲此时可能会说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父亲可能会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懂下面的一段话
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克莱谛是个好人,他绝对不会是故意的。我想起那次去他家玩,他帮助父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时情形。还有他来我家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诚心诚意地欢迎他,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我又记起父亲 “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我用眼角偷偷地看他,见他上衣肩上的线缝都开了,大概是因为扛多了柴的缘故吧。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1、“我”觉得不安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觉得后悔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克莱谛是个好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这句话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主要是_______。(a、语言描写;b、动作、神态描写;c、心理描写)
【创新台阶】
我会评价。
在你的心目中,安利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运用“虽然……但是……”的句式对他作一个评价。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学实录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蒂的感情变化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画出描写“我”后悔的句子及不理解的同语。
(“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求了解,暂不做检查。)
(二)再读课文,正音正字。
“嫉(jí)妒(dù)”的“嫉”不要读成“jì”的音。
(是指心里嫉恨别人比自己强。)
“我火了”的“火”,“偷偷”的第二个“偷,在这里应带儿化韵,读“火儿”,“偷偷地”。
“衣肩上的线缝都开了”的“都”,应读“dōu”,不要读成“dū”的音。
“终于挨到了放学”的“挨”应读“ái”的音,表示困难地度过时间的意思,不要读成“你挨(āi)着我”、“挨(āi)家挨(āi)户”的“挨”字的音。“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的“诉”(sù)应读轻声。
“哼”的右下是“了”,不要写成“子”;“防御”的“御”的中间是 不是“击”;“毕竟”的“竞”不要少写一横,注意与“竞”区别。
(三)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适当归并),按意思相关或相近的归并方法,划分段落(或按带有阶段性的内容),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做好准备。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2自然段:克莱蒂把我的笔记本弄脏了,我火了,骂了他。他说不是故意的。
第3自然段:我报复了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4自然段:克莱蒂气得要我在外边等他。
第5自然段:我很后悔,想向他认错,可是没有勇气。
第6~8自然段:克莱蒂表现出悲哀,又说在外边等我。我想起父亲的话,功课也没听进去。
第9、10自然段:在街上,克莱蒂来了,我举起尺子,他却要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
第11-13自然段:我友好地表示以后再不吵架了。
第14自然段:回到家,父亲说,错了就该第一个伸手请他原谅,并把尺子折断扔向墙角。
2.讨论划分结构段:
提示:“争吵”的故事可归并为争吵、反思、和好及受教育四个阶段(一般为时间、地点或情节上的变换),划分四个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二段(第5~8自然段):“我”很后悔,但没有勇气向克莱蒂承认错误。
第三段(第9~14自然段):放学后,克莱蒂主动要求跟“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
3.再议四个段落划分的四个阶段:
第一段“争吵”的情节是集中的,显然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看得出是在教室。
第二段“反思”是“争吵”完毕,集中讲“我”的后悔和反思,主要表现“我”不安的内心活动。地点仍在学校,时间推后了。
第三段“和好”情节有了大的进展,时间又推后到放学,地点移到了街上,情节也相当集中。
第四段“受教育”,是故事的尾声,突出了父亲的教育情节。地点转移到家里。
4.根据结构段段意,自己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写在练习本上(注意语言连贯,重复的删掉),再读一读。然后教师检查订正。
课文主要内容:
“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也把他的本子弄脏了。“我”很后悔这样做,但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在克莱蒂主动要求下,我们和好了。回到家,父亲又教育了我。
(四)阅读分析第一段。
自由读或默读,边读边想:
1.这一段是讲“我”和克莱蒂“争吵”经过的,究竟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从争吵的情形看,克莱蒂没有错,是“我”不对。因为克莱蒂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的。“我”做得不对,不应该为了报复故意弄脏了克莱蒂的本子。)
2.“我”开始说,吵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牌,我嫉妒他。”到底他俩吵架是不是“我”
嫉妒克莱蒂得了奖呢?如果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种嫉妒。从“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看出“我”认为克莱蒂的笑是笑话“我”没得上什么奖,因而心想“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想报复克莱蒂,所以说,事情起始就是因为“我”嫉妒克莱蒂得奖引起的。)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二段,边读边议,再解答:
这一段主要写了“我”后悔跟克莱蒂吵架。着重描写了“我”想向克莱蒂承认错误,又觉得不好意思的矛盾心情,也冷静地反思了一番。过去两人交往的一幕幕情景在脑海里再现。
正像开头说的“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1.“觉得很不安”,“不安”什么?“很后悔”,“后悔”什么?
(“不要”,是怕克莱蒂放学后找我算账,再报复一下,因为他总提出在外边等我。“后悔”的是,过去种种事实证明,克莱蒂是个好人,他的确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而是因为我嫉妒他得了奖报复了他,才吵架的。)
2.“克莱蒂是个好人”,从过去的种种事实证明他好的表现有哪些?
(“好”的表现有:帮父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扛柴扛得多,以及受到我们全家诚心诚意的欢迎,特别是父亲那么喜欢他等等。)
3.“我”既然想到了克莱蒂是个“好人”,又很可爱,也“知错认错”,心里也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为什么?
(没有勇气,觉得太丢脸)
4.俩人吵架快结束的时候,克莱蒂再次提出“我在外边等着你!”,“我”也回答说“我也等着你!”克莱蒂和“我”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两个人的说法一样,意思一样吗?再议一议。
(说法一样,意思不一样:克莱蒂说“在外边等你”,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边等你”误解了对方的意思,以为对方要报复,要打他。只要防御,决不还手就可以了)。
5.“吵架结束的时候,克莱蒂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睛里表示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瞟”是用眼睛怎样看?
(斜着眼睛看。看情况两人是并排坐在自己座位上,只能膘。还有,一个人生另一个人的气,往往不愿意正眼看,就斜着眼睛膘几眼,以表示不值得一理。)
6.“从他的眼睛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克莱蒂应该不应该“愤怒”?
(应该。吵架的事,他有理。)
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悲哀”表示什么?
(看来平时他们很要好,加上克莱蒂是个“好人”,很能体谅、宽容别人,所以把愤怒压下去了。只是表示了“悲哀”,这“悲哀”是流露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情绪。对“我”所做的一切和有意报复,很不理解。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7.自由读,再指名读第二段,把“我”不安和后悔的心情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示后海和自责的话要读出应有的语气来。
(二)阅读分析第三段。
1.先自由读或默读第三段,写“我”和克莱蒂重归于好。边读边想,再议论:“终于挨到了放学”,“终于”是什么意思?“挨”是什么意思?换成“等”可以不可以?
(“终于”是经过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挨”是困难地度过某一段时间。说明“我”心里有事,总想着吵架的事,还担心克莱蒂找自己算账,上课的时间难以度过,经过等待之后才下了课放了学。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我”一心想着下课后怎样应付克莱蒂。)
2.“我独自在街上走着”,从“独自”这个词推测,平时放学回家一定不是“独自”,是怎样走的呢?
(可能跟克莱蒂同行。)
3.今天跟克莱蒂吵架了,而且是“我”故意的,责任在“我”。可是克莱蒂是怎样表现的呢?当“我”听见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的时候,先是“手里拿着尺子站住等他”。他走近了我,“我举起尺子”。举起尺子是为了什么?
(防御克莱蒂打来。因为父亲说过,自己错了,别人打你时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4.出人意料的是克莱蒂是怎样做的呢?再读以下4个自然段(10~14)。
议一议,克莱蒂见到了“我”,表现了一种什么风格?
(克莱蒂表现了一种宽容、友好的风格。也说明他的确是个“好人”。)
这种宽容、友好的风格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了?再议,然后解答、归纳:
(“微笑着”,是从描写神态表现宽容和友爱的;“用手拨开尺子”、“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是从描写动作表现宽容和友爱的;“温和地说”,是从描写说话时的语气,表现宽容、友爱的;“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是通过语言表现宽容和友爱的。
总之,课文是通过描写人物(克莱蒂)的神态、动作、语言和语气等,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的。)
“我”对克莱蒂的出人意料的宽容和友爱态度做出什么反映?
(连连说:“再也不了!再也不了!”然后“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两个“再也不了”和“高高兴兴”反映了“我”被克莱蒂的宽容和友爱及重归于好的态度深深感动了。打消了先前的“不安”,好像失去的友谊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因此,十分激动,高兴得不得了。)
5.最后一段主要写回到家里“我”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对我的教育。
这一段有个“本想”,带着“让父亲高兴一下”,相对还有个“不料”,引出了“父亲把脸一沉”。“本想”和“不料”换两个意思相同的词语,让句子的意思不变,可以不可以?
(可以,“本想”换成“原本想”或“本来想”,“不料”换成“没想到”或“没料到”)
“父亲把脸一沉”,说话了。“把脸一沉”可以换个什么同样意思的词语?
(换成“表情严肃”或“板着脸”)
父亲“表情严肃”地,“板着脸”地说和做。有什么含义?“第一个伸过手去”是什么意思?“夺过”“折成”又表示了什么?大家议一议,再回答。
(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否则就是错上加错。“第一个伸过手去”意味着有勇气主动地向对方认错,请求对方原谅。
父亲把“我”手里的尺子“夺过去”“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是希切“我”告别错误,永远友好待人。父亲的教育应该说是及时的、深刻的。)
(三)小说结读后感受:
读了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克莱蒂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就是课文中的“我”)那样的错误?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以上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写“思考·练习”第4题中的词语。
(二)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二)按课后“练笔”要求,练写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的片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做“以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为题材的片段练笔。
三、教学过程
(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共同评议。
(二)听写“思考·练习”第4题“读读写写”的词语。同桌互换订正。内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1.结合原文原句,解释“缘故”、“诚心诚意”。
(“缘故”,指克莱蒂的上衣肩上的线绽开了。“我”猜想多半是扛多了柴的缘故。缘故即原因。“诚心诚意”,真心实意。指克莱蒂到我家时全家欢迎他没有半点客套和虚假。由此证明,他是个好人。)
2.他句:
缘故——
①这盆茉莉花,叶子发黄,也不怎么开花,我看是缺少肥料的缘故。
②七十多岁的李爷爷,红光满面,身板硬朗,主要是坚持锻炼的缘故。
诚心诚意——
①同学们诚心诚意地想尽办法帮助爱迟到的立冬同学按时到校,保证了学习。
②这位标兵营业员主动为妈妈选料,还量好了尺寸,看得出他是诚心诚意地为顾客服务的。
(三)练笔:
选择一件自己和学之间友爱的字写成片段。要求内容真实,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1.总结性地说说读了“争吵”一课受到的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教育,特别是要向克莱蒂学习的意义。
2.说一说我们同学之间出现过哪些团结友爱的事情,哪些事令人感受最深。
3.在肯定列举的团结友爱的事情,确有令人感受最深的事实之后,进一步讨论怎样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议一议“争吵”一课感受最深的部分在哪里?是怎样写具体的?
(“争吵”一课最令人感动,也是“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是,“我”的不安和后悔,跟克莱蒂吵架的反思和自责;特别是克莱蒂主动找“我”化解矛盾,重归于好。)
4.以“重归于好”为例,议一议这一部分是怎样写具体的。
归结到两点:一是“重归于好”的事实经过写得清楚:从放学后“我”独自在街上走着,到克莱蒂走近“我”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再到高兴地分手回家。一步步写得很有层次;二是“重归于好”的表现写得具体。方法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语气、神态和内心活动等去描写,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格。
学生可列举课文中的描写实例,如:
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他走近我……(这是写动作的);
克莱蒂微笑着用手拨开尺子,温和地对我说……(这是动作、神态、语言和语气的);
我愣住了。我觉得有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这又是写克莱蒂的动作和语言的);
“再也不了!再也不了!”我回答说。然后我们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是写“我”的语言和我们俩的心情的);
最后一段写父亲教育“我”。先写父亲的神态,“把脸一沉”。再写父亲的话,“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最后写动作“从我手里夺过尺子,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
5.小结:
作者紧紧围绕“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中心,通过克莱蒂、“我”和父亲等人物的动作、语言、语气、神态和内心活动等描写,表现上述中心的。我们写片段也要学习这样的写法。
列举片段范例供大家参考。
……
我望着对门窗台上那盆平顶凤仙,花红叶绿的,真喜人,它是张童种的。再看看自己窗台上的这盆,又瘦又长,叶子不绿,花儿还没开一朵。都是清明节后一块地种的,那花也偏心眼,在他那儿就长得水灵。我跟妈妈说:“开学就要评‘园艺能手’奖了,张童准能评上。”妈妈说:“你就取取经,问问他是怎么侍弄得那么好。”
“哼,我才不呢,显得我多熊!”我说着朝对门努努嘴儿。
第二天清晨,窗外一阵窸窣声音,我推开窗子,啊,只见张重蹲在窗下收拾我那盆平顶凤仙呢。
“张重!”我不知所措地叫了一声,跑出去,不好意思地蹲下来。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脑门上渗出了汗珠,关切地说:“你这花儿缺肥,可水浇得倒挺多。”说着,用小铲把盆土翻了翻,从塑料袋里抓了一把花肥,撒到周边。又拿起剪子“喀嚓喀嚓”把老长的枝叶剪掉一半,浇了点儿水,胸有成竹地说:“过一个星期看,你会满意的。”
“谢谢你!”我不好意思,“我好好培养,要是比你的那盆强呢?”
“那园艺能手就是你了。”张重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不过,记着,浇水要间干间混肥料要少施勤施。好,祝你成功!”说罢,把塑料袋扔到我怀里,拍拍手上的土,又眯着笑眼径直朝对门走去。
……
质疑问难后,布置片段练习。
附:板书设计
28.争吵
“我”: 不安、后悔 知错认错 太丢脸(没有勇气)
克莱蒂: 悲哀 跟上来、走近我 “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
微笑着 两手拨开尺子 “再不吵架了”
温和地 两只手搭在我肩上
谅解的表情 宽容的动作 友好的语言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争吵—教学设计,争吵—教学实录,争吵—教案,争吵,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学实录 篇4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能力要求: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父亲说的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事;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常规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课文《她是我的朋友》,知道了阮恒为了挽救朋友的生命,不惜献出自己的鲜血,甚至是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多么令人感动,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而发生争吵,这时,我们双方都应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从中我们也许会受到启发。
网站简介
二、布置自学
1、读读课文带拼音的字,想想它的意思。
2、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不明白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学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层次。(全班讨论)
①默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的原因
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发生争吵后我和克莱谛的表现
④哪几个自然段写放学后,克莱谛主动找我,我俩和好了?
老师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发生争吵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学实录 篇5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我”和同学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的事,具体讲了“我”所受到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要宽容待人、团结友爱。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在讨论朗读课文中思考、感悟,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语言,提高阅读质量。
教学目标
1.认识“嫉、妒、骂”等生字,会写“奖、骂、悔”等字;理解“嫉妒、后悔、缘故”等词语,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会用“可是”“不是……而是……”“既然……就……”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两至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因题设疑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读完题目,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吗?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不会读或没把握读好的字标出来。
2.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听准字音,特别是刚才标出来的字。
3.自由认读生字词,然后同桌互相认读,纠正读音。
4.检查认读生字词。
5.再读课文,做到不丢字,不加字,把课文读准确、流利。
6.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7.再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8.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细读,探究原因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思考:
“我”和克莱谛争吵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可看出来?(是因为克莱谛不小心弄脏了‘我’的本子,更主要的是因为嫉妒。)
2.“嫉妒”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说和克莱谛吵架不是因为嫉妒?
3.你从这些自然段里还读懂什么?从哪里读懂的?
(“我”有意碰了克莱谛一下,把他的本子弄脏了,克莱谛非常生气。)
4.相机指导读好有关句子。
5.有感情读好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四、总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你弄懂了什么?
2.课后认真把课文多读一两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课文主要写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他们因什么事争吵?
二、细读体会
1.自由读课文第五至第八自然段,想想“我”和克莱谛吵架后是怎样的心情,说说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很后悔,想认错又不敢认错的矛盾心情。)
(指导读好有关句子。)
2.“我”为什么觉得后悔?“我”当时是怎么想的?
3.吵架后克莱谛有什么表现?
4.为什么克莱谛眼里表现出来的是悲哀而不是愤怒?从“悲哀的眼神”你体会到什么?
5.“我”和克莱谛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时,两人分别在想什么?
6.放学时克莱谛和“我”分别是怎样做的?你觉得克莱谛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7.“我”两次说“再也不了”,这说明“我”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8.分角色朗读“我”和克莱谛的对话,注意读出两个人的不同语气。
9.父亲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把尺子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
三、朗读深化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你喜欢课文中哪个人物?喜欢他什么?
四、拓展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遇到类似的事情会如何处理?
五、指导书写
先让学生找出难写、易错的字,并说出识记方法或容易写错的地方。再认真观察课后生字表中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最后写一写。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学实录 篇6
[设计理念]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判断出材料的重难点。依据这一要求,本设计紧扣“阅读提示”所提出的学习目标,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感知大意,突破重点,使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回忆自己和同学发生争吵的经历。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 揭题解题,明确目标
1.揭示课题,学生读课题,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什么是“争吵”?
2.师谈话: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过争吵的经历,对争吵、和解也有一定的体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个小伙伴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争吵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阅读提示”,想一想“阅读提示”对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提出了哪些要求。(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3.学生读“阅读提示”,说说“阅读提示”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提出了哪些要求。
4.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读读课文,想想课文里的两个朋友在发生争吵后,他们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2)把父亲的话画下来,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说“争吵”中引入新课,一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题目,二是为了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把课文情境同化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阅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这是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提高略读实效的保证。
二、 自主阅读,感知大意
1.师谈话:明白了学习要求,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要漏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我”和克莱谛为什么发生争吵?
4.说说“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重在“粗知课文大意”。依据这一要求该环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而后作简要检查。
三、 细读理解,突破重点
1.找出父亲说的话。
(1)师谈话: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14自然段,把父亲说的话画下来,联系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想到父亲的话。
(2)学生默读课文。
(3)指名说说课文中几次出现父亲说的话?(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2.理解父亲说的“应该知错认错”。
(1)师谈话:小作者在做错事后,首先想到的是父亲说的“应该知错认错”。同学们读读课文,想一想“我”做到知错认错了吗?
(2)学生读课文思考。
(3)指名说说“我”做到知错认错了吗?“我”知错,从哪里看出来,“我”知错但不好意思认错,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读第5自然段,说说“我”当时的内心是怎样的?
(5)指导学生读第5自然段,前半部分要读出“我”的不安、后悔,后半部分要读出“我”的矛盾心情。
3.理解父亲说的:“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1)师谈话:我后悔,因为我错了;我矛盾,因为我知错又不好意思向克莱谛认错。就在这时,克莱谛对我说:“我在外边等着你!”这时我又想起了父亲说的什么话?
(2)学生读句子。
(3)说说想到父亲的话后,“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指导学生理解“防御”。
(4)克莱谛走近我,他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回读课文第四、第六自然段,想想课文为什么说克莱谛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理解克莱谛“愤怒——悲哀——懊悔”的内心变化。)
(5)说说“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后的结果怎样?
(6)师小结:真是太好了!看,在“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后,“我”知道自己错了,可又不好意思向克莱谛认错。最后克莱谛原谅了“我”,让我们俩重归于好。
4.理解父亲说的:“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
(1)师谈话:看到两个小伙伴又走到一起,老师相信大家也一定会为他们感到非常高兴。那么,对待这件事,父亲又有什么看法?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父亲说的第三句话。
(2)学生读句子,说说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要点:一可以把“既然”、“就”、“更”等词语读得重一些,语调可以层层推进,读出父亲在火头上的情感;二要注意放慢语速,就像说话一样,读出父亲的谆谆教导,读出父亲的语重心长,让孩子听得明白,从中受到教育。
(4)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5.回读,把三句话联系起来理解。
(1)师谈话:同学们读得真好,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位慈祥而又严格的父亲的高大形象。现在,请同学们把父亲说的三句话联系起来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指名说说自己的体会。
(3)师小结:父亲的话说了四方面的意思:要知错,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做到是非分明;要认错,要主动向别人认错,请求对方的原谅;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不能还手,只能防御;别人没打你,你不应该防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扣“阅读提示”中提出的学习要求进行,这是学习本篇略读课文的重点,也是保底要求。
四、 拓展延伸,文道结合
1.师谈话: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过头来再读全文,说说你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也可以联系实际说说你跟别人争吵过吗?你是怎样做的?
2.指名说说自己的见解或交流自己的争吵经历。教学中,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学生只要能结合课文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都是可以的;二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语句作为自己的理由支撑;三是在学生交流自己的争吵经历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
3.师总结谈话:这堂课,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小朋友,一个是懂得原谅别人,珍视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的孩子——克莱谛,一个是知错、是非清楚、诚实懂事的孩子——安利柯,我们还认识了一位善于教育孩子的好父亲。老师希望大家能从他们的身上学到更多的做人道理,珍视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做一个能够谅解、宽容别人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重在联系学生实际,唤起自身的体验,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的总结谈话,意在引导学生明白做人道理,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迁移,体现文道结合的思想。
[总评]
本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能根据略读课文的教材特点和学习要求组织教学,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突出学生的自读自悟。整堂课安排了多次、多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大部分时间为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在读书过程中,做到读前有目的,读后有思考、有检查,这样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中把握理解文章内容,符合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2.紧扣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课上,老师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大胆地“放”,合理地“收”,有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学会读书,学有所得。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学实录 篇7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认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读课文。(想克莱谛和我为什么争吵?)
三、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师他们两个是怎样争吵的呢?
2、学生自读1—4自然段。
3、指导朗读描写怎样争吵的句子。
①讨论,当克莱谛弄脏我本子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心里嫉妒)
②理解“嫉妒”一词。
③指导朗读描写克莱谛生气的句子。
4、解决“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的句子。
①学生自读5—8自然段。
②讨论争吵后我的表现。
a.“我觉得……多好!”
b.练读(读出后悔的语气)
c.指读
③“我记起……怎么也说不出来”。练读、指读(读出矛盾的心里)
④克莱谛有怎样的表现?(克莱谛……悲哀)(尽力维护朋友的自尊心)
⑤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克莱谛会想些什么?
⑥指寻朗读第7自然段两人的对话。
⑦这时“我”却在想些什么?(只是想到防御)
5、解决“争吵的结果”。
①自读9—13自然段
②请提问的同学回答(重归于好)板书:重归于好
③指读9—13自然段
④理解“举起尺子”含义
⑤分角色朗读
6、解决“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①自读14自然段
②讨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
7、请学生组内说一说。
(二)、说读后感受:
读了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克莱蒂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就是课文中的“我”)那样的错误?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以上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
三、布置作业: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5 争吵
我 妒忌 不安 后悔 没勇气认错 互相谅解 彼此尊重
克莱谛 悲哀 温和 主动认错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学实录 篇8
设计的理念:本设计力求体现三年级字词教学的重要性及长课文学习中抓住重点,辐射全文的长文短教法。在教学中,限度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读书、合作交流中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汲取知识的甘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3个生字,会写”匠”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及变化。
2、过程与方法:根据各部分的意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和克莱蒂争吵的原因及吵架后的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懂得同学、孩子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中人物的不同心理及心理变化。突破方法:在读中感悟,抓重点词句。
三、教法与学法:教法:
读议法。学法:读悟、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1、前置性作业的布置: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掌握生字音,形,义的难点部分。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七嘴八舌说“争吵”。
1、板书“人”字。师:有了撇和捺的团结友爱,相互支撑,才有了“人”字的平稳端正。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正如“人”字撇和捺,也必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但是,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发生一些争吵(板书:争吵),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样做呢?讲给大家听一听。
[设计意图]:课文写的是同学之间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所以,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导入课题,一定能激活学生的已有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
二、书声朗朗读“争吵”。
1、课题质疑。
师:古人云:“学贵生疑”,“争吵“一词作为一个故事,一篇文章的题目,你想从中了解哪些内容?(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结果怎样?)板书课题。
2、带着质疑分角色读课文。
要求:(1)字字入目:对照拼音,读准字音。
(2)句句入心:读书时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能读得通顺、流利。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的教学,要让学生在认读,掌握生字的基础上读通读顺课文,于永正曾说:课文不熟不开课、这是扎扎实实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初读感知,识“争吵”。
1、扎扎实实学字词。
(1)检查前置性学习字词的情况。(出示词语:嫉妒胳膊肘骂人哼服侍承认缘故原谅瞟防御戒尺高尚、愤怒)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我说你来猜。a、根据词语的意思猜。b、根据近反义词猜c、根据表演猜d、根据实物猜。眼睛睁大,看谁又快又准呀。[设计意图]:力求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使得要我学变为我爱学,改变生字词教学枯燥的教学方式。
(2)展示前置性作业的学习成果:
全班交流:
a、难读的字的读音。
b、难记的字的学法。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同时享受发现,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并且对前置性作业的完成有激励作用。
2、难句导读。
师:同学们,词语是有味儿的?怎样才能读出味儿来呢?老师告诉大家一个金点子,那就是把词语送到句子中去读。练习读一读,将词语读准确、将句子读通顺。
(1)师:“文似看山不喜平,读文章也一样,要抑扬顿挫。”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
(2)在读中结合上下文理解嫉妒、高尚的意思,强调缝是个多音字。
[设计意图]:把书读厚,由词带出句子;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出示相应的句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对难读的句子进行了朗读指导。
3、概括课文的大致内容。
师:会读书的人会把厚书读薄,会读文章的孩子会把文章读成一句话。哪个孩子能将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成一句话。
提示: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结果怎样?那么将这些信息串联起来,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师:这种方法就叫按问题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把书读薄。根据各部分的意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既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又降低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跳一跳能够着的。
四、细读感悟,品“争吵。”
1、抓住重点悟“碰”字。
默读课文1—4自然段,思考,并边阅读边勾画,批注。然后全班交流。问题:
(1)这一部分讲的是什么,然后用一个字概括。(碰)
(2)进行比较分析。抓住这个“碰”字作第一次比较:“碰”有什么不同?从哪里看出来?师:再抓住这个“碰“字作第二次比较:“我”和克莱谛有什么不同表现?
(3)情感地朗读。这一段中有两处写了克莱谛的话,我们应该怎么读呢?(学生先自读,教师再指名读)
师:大家回忆,刚才我们是分哪几步来学习这一部分的?(指名答)
(师出示)生齐读:
(1)、用一个字概括大意。
(2)、比较分析:“碰”有什么不同?表现有什么不同?抓住人物的心理。
(3)、感情朗读。
2、细读感悟品“等”字。
师:小组交流学习课文5—8自然段。
(1)、用一个字概括大意(等)
(2)、比较分析:“等”有什么不同?表现有什么不同?
(3)、感情朗读。
3、在语言训练中深入人物的心理:
(1)在填补课文空白处体会人物的后悔。
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往事一件件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想起了想起了还想起了,
我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我们曾一起,一起,
他帮我,帮我,
克莱蒂,他是个的人呀,我不该这样做。
(2)在训练中体会“我”的矛盾心理。
虽然,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
虽然,可是“请你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虽然,可我心里却在想着父亲说过的话。
(3)在对比中体会人物不同的心理。
克莱德说:“我在外面等着你。”他想:。
我回答说:“我也在外面等着你。”我想:克莱蒂肯定会,
我。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达到以后不用教的目的,让学生受用一辈子,是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体现。教师教学第一部分学习时明确学习方法,扶着学生用学法,让学生自己读文,自己理解,然后全班交流。第然后引导学生归纳三步读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部分,放手让学生用学法,讨论学习。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显然,放手让学生进行阅读,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师: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最后,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宽容这首小诗,来结束今天的课。
《宽容》
拥有宽容,
就会拥有更多的爱
拥有宽容,
就会拥有更多的朋友
因为宽容
所以天空广阔壮美
因为宽容
所以高山雄伟无比
因为宽容
所以海能容纳百川
因为宽容
所以生活绚丽多姿
学会宽容
我们才能体会到爱的幸福与快乐
[设计意图]:在教师和学生激情的朗读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让“宽容”这个词深深印在学生的心中。
六、作业布置:
1、读《爱的教育》。
2、抄写生字、新词和父亲说的话。
[设计意图]:读《爱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加大课内外的衔接,从,《争吵》这篇课文,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抄写字词是积累语言的需要。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学实录 篇9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是从亚米契斯小说《爱的教育》中选出的。夏丏尊先生在译者序言中写到:“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便觉得这是一本好书。我想让孩子意识到生活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在冲突发生时,我们应当怎么对待,怎么化解日常不可避免的冲突?这就是现实,就是活生生的人的生活,让孩子们从《争吵》中获得一点生活的感悟。引导学生感悟人格的高善,严已宽人,引导学生感受人性的真。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父亲说的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感悟到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说平时和同学争吵过吗?为了什么事情而吵?最后都是怎么解决的呢?
2、是啊,生活中难免有些小矛盾,重要的是看我们用怎样的心态去对待我们身边的人。
3、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两个外国小朋友他们在争吵后又是怎么表现的吧。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基本读通顺:
⑴ 自学生字新词,可以在不理解的字词边打上“?”
⑵ 自读后,再挑选几节读给同桌听,互相检查。
2、指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⑴ 请八位同学分别读一小节,大家边听边正音。
⑵ 能说说课文大概的意思吗?(我和“可莱蒂“因为把本子弄脏的事情而争吵了,后来又和好的事情)
三、精读课文,理解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再去认真读这个故事,一边读,一边想:
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故事的发展出乎了你的意料?(或者让你们感到了意外?)
(引导学生抓住“骂了他一句”后的“微笑”、与“我在外面等你”相联系的“从他眼里表现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我举起尺子”是,克莱谛“微笑、温和地说……”,后来,父亲的训斥。)
2、抓住可莱蒂让人感到意外的言行进行分析:
要是你此时会怎么做?他此时在想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认识克莱谛的美好品质)
3、我和可莱蒂和好了,讨论:如果你是安利柯的父亲或者老师,你知道后会怎么说呢?
(给孩子们一点讨论的时间,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来说一说)
4、指读课文中父亲的表现,并思考:
为什么父亲在我们和好后还是训斥了我呢?
⑴ 这一段有个“本想”,带着“让父亲高兴一下”,相对还有个“不料”,引出了“父亲把脸一沉”。“本想”和“不料”换两个意思相同的词语,让句子的意思不变,可以不可以?
(可以,“本想”换成“原本想”或“本来想”,“不料”换成“没想到”或“没料到”。)
⑵ “父亲把脸一沉”,说话了。“把脸一沉”可以换个什么同样意思的词语?
(换成“表情严肃”或“板着脸”)
⑶ 父亲“表情严肃”地,“板着脸”地说和做。有什么含义?“第一个伸过手去”是什么意思?“夺过”“折成”又表示了什么?大家议一议,再回答。
引导学生感悟(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否则就是错上加错。“第一个伸过手去”意味着有勇气主动地向对方认错,请求对方原谅。)
(父亲把“我”手里的尺子“夺过去”“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是希望“我”告别错误,永远友好待人。)
⑷ 讨论后得出:父亲的训斥是应该说是深刻的,也是及时的。
⑸ 孩子们,当我们长大成为爸爸妈妈的时候,我们将怎样教育自己的子女呢?
(放上这个问题,不要求能够说出长篇大论,只是稍微让孩子感悟到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四、抓住重点,感情朗读,深入体会感情
1、想一想:课文中的那些地方是你受到了感动?用笔勾画出来。
2、四个人一组,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
3、班上选代表分角色朗读表演。
五、课堂总结
生活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化解冲突?孩子,本着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他人,不怀恶意,诚恳的去对待你的亲人朋友,你会得到更多人的关爱。
六、作业
小练笔《当我和吵架后……》
要求写出自己当时的心里想法,以及现在学了课文后心里有没有不一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
15 争吵
表情 动作 语言
“我”:
可莱蒂:
父 亲: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学实录 篇10
教材简介:
这首童话诗以字典公公的家庭为背景,讲了一些标点符号只想当这个家庭的主人、主角,为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而争吵不休。讽刺了那些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优点,而看不到他人的长处、优点的行为;教育人们要团结协作,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不要贬低他人的价值。本文作者金逸铭,选作课文时删去了“滴水汇成了大江,碎石堆成了海岛,大家不要把个人作用片面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一句。第七单元的课文《陶罐与铁罐》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就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来看,与这篇课文有一定的联系,可做为补充教材配合使用。就本诗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来看,是综合复习标点符号用法的好材料,也可安排在期末教学,通过学习激励学生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
教学目标:
1、学会与人相处,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不贬低别人。
2、认识标点符号的作用,学会正确运用。
教学重点:
认识标点符号的作用,学会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学会与人相处,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不贬低别人。
课前准备:
1、字典公公和各种标点符号的头饰。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初识标点。
1、有一天,字典公公家里可热闹了,原来是来了一群标点符号,都有些谁呢?请你猜一猜。
(1)长得像个小蝌蚪,可是不在水中游。(逗号)
(2)有人说我像瓜子,有人说我像芝麻,有人说我像只手,牵着并列的词语走。(顿号)
(3)我像六颗滚圆滚圆的`弹珠,多惹人喜爱。(省略号)
(4)形状像个大耳朵,爱向别人提问题。(问号)
(5)喜、怒、哀、乐喊口号,有时哭来有时笑,有时闹来有时叫,脾气数它最大。(感叹号)
(6)小小符号圆溜溜,话要说完少不了我。(句号)
2、生猜出谜底后,师出示教具(按课文第149页的图案制作出各种标点)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1、这群标点符号在字典公公家里发生了一场争吵。他们到底在吵什么呢?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来学习金逸铭叔叔写的一首有趣的童话诗(边说边板书),该怎么学呢?
2、生讨论学法:读通课文,有不懂的做上记号与同学一起学……
3、初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想想能读懂什么?看看哪些同学自学得最棒,合作得最好。
三、自学反馈,领悟情感。
1、反馈:指名分节读,正音。
2、读了这么多次课文,你们知道这群标点符号到底在吵什么吗?(大家都认为自己很重要。)
3、师:他们到底谁重要?还请每人做个自我介绍吧。请再读课文,模仿一种标点符号的语气、动作来介绍。
4、生自由准备后逐个请出感叹号、小问号、小逗号和顿号、省略号、句号作自我介绍,其他同学参与点评,感悟每个符号都认为自己重要。
5、生根据自己的身份,自由组成小组(每组包括感叹号、小问号、小逗号和顿号、省略号、句号),组内排练这场不可开交的争吵。
6、请一组表演、合作出色的上台戴头饰表演,老师扮演字典公公。播放歌曲,活跃气氛。
7、讨论:小朋友,你听了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心里想说啥?请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8、交流:小朋友,你听了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心里想说啥?能不能让大家知道?
9、师小结:是呀,滴水汇成了大江,碎石堆成了海岛,大家不要把个人作用片面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师边说边出示句子)
四、拓展延伸,掌握作用。
1、师:听了字典公公的话,又听了你们的想法,标点符号们手拉手唱起了美妙的歌。出示标点符号歌。生齐读。
标点符号很重要,组成文章不可少。
该用哪种小符号,都要认真来思考。
意思未完用逗号,一句完了用句号。
喜怒哀乐感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
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分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对话引用加引号。
书文名称要标明,前后加上书名号。
有些意思要省掉,可以加个省略号。
转折解释破折号,表示注释加括号。
标点符号用准确,文章清楚真美妙。
2、同学们,我们在运用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句中的标点为我们准确的表情达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请看一则招生广告:幻灯出示广告(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从前有位教书先生要招收学生,他对外贴了一张招生广告:上面写着“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可是通知上没有一个标点,当穷人的孩子来时,(在幻灯上标出标点)他读着:“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当富人的孩子来时,(在幻灯上标出标点)他读着:“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结果呀,是穷人的孩子不交学费就能上学,富人的孩子则要很多报酬。这位老师巧妙地发挥了标点的作用。今后我们在写日记,写文章时要正确运用常用的标点。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教学反思
全文采用拟人手法,将毫无生气的标点符号拟人化,赋予了标点符号不同的个性,非常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全文读来朗朗上口,以“标点符号比功劳”为主题展开,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明白了“人各有所长”的道理,有因其趣味横生,所以很容易让学生记住这几种常用标点符号的作用。应该说,这篇文章的确是标点符号教学极好的一个素材。
在教学当中,我尽量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学实录 篇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2、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故意、墨水、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就应团结友爱、互相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2、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书课题
每一天我们都和同学们在一块学习、游戏,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一些矛盾,你是怎样处理的?(学生回答)这天,我们一齐来看一看文中的两个同学是怎样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从文中标生字、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新词。
重点指导:
(1)“体、缘、愤、戒”的写法。
(2)区分“即”与“既”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课文,将语句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资料。
1、课题是“争吵”,使谁与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结果怎样?
2、小组内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3、师生交流,明确课文资料:
“我”和克莱谛之间因为而发生争吵,最后“我”和克莱谛
四、作业:
把课文读熟,注意体会“我”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表现。
板书设计:
争吵
我--------------克莱谛
弄脏本子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资料: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课文,体会父亲的'话。
(一)找到“我”和克莱谛吵架的有关段落,认真读一读。
(二)当“我”和克莱谛吵架时,“我”的情绪怎样?心理怎样想的?从哪些语句看出来?
1、抓住重点语句,自主讨论交流:
(1)我火了,骂了他一句。
(2)于是我想报复他。
2、师生交流,统一认识。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就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三)体会父亲的话。
1、父亲的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从文中标出来。(小组交流)
2、第一次是在什么状况下出现的?我为什么会想起这句话?此时我的情绪怎样?找到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小组自主交流:
(1)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
(2)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3)阿,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是该多好!
(4)我又记起父亲“就应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
(5)想到那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但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样也说不出来。
师生交流,统一认识:
“我”不安、后悔、矛盾。
3、第二次是在什么状况下出现的?
(1)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此时他们在想什么?俩人想的一样吗?找到有关的语句读一读。(讨论交流)
(2)我为什么会想起这句话?此时我的情绪怎样?找到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我心想:“我只是防御,决不还手。”
(3)“最后挨到放学”为什么是“挨”?从中体会到什么?
4、当父亲明白整个事情时,父亲的表现怎样?从文中标出来读一读。
讨论:
(1)父亲为什么把戒尺折成两段,扔向墙角?
(2)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生交流:
同学之间就应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5、你觉得克莱谛是个怎样的孩子?
(四)分主角朗读课文,体会“我”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表现。
三、小练笔:
在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你是否也曾遇到过文中出现的这种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把你和同学发生过的事情写一写。
板书设计:
争吵
我-----朋友-----克莱谛
宽容友爱理解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学实录 篇12
争吵—教案
一、导入新课文
1、我们一起生活在学校这个大舞台上,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肯定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走进一对好朋友争吵的故事,去体会一下他们争吵之中的感受和争吵过后的启发。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课题质疑,预设学生提问: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
过渡:那就让我们赶快去带着问题去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2、课文很长,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很有耐心。读着读着,你觉得哪一自然段比较难读,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吗?指名学生选择难度段读。
预设:第1、3、5、7、9自然段。
随机正音:嫉妒、胳膊肘、挨、服侍、哼、线缝
随机指导词义:(1)胳膊肘:摸摸自己的胳膊肘,同学们在上课时要注意姿势正确,胳膊肘放好,特别是在写字的时候,胳膊肘动来动去会影响别人哦。(2)戒尺:请学生谈谈什么叫戒尺,教师补充。
3、读了课文,相信同学们对课文中争吵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了。谁来说说?
(1)谁和谁争吵?谁来叫叫两个小朋友的名字——“克莱谛”、“安利柯”,一起叫叫他们的名字。
(2)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由学生大致了解意思即可。
(3)争吵后怎么样了?学生大致说意思。师在课题“争吵”下画箭头并板书:重归于好
过渡:咱们现在就去克莱谛和安利柯的吵架现场,读读他们为什么吵架?
三、研读“争吵经过”
1、自由读1-4自然段,思考你认为“我”和克莱谛吵架谁对谁不对?
2、学生反馈后出示句子
(1)他只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
指名读,读出克莱谛的歉意,主动认错的语气。
(2)我本来会相信他的。可是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心想:“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
自由读,你读出了“我”的什么心情来?
指名读,教师用评价语指导学生读出“我”嫉妒、生气的语气。
看来,克莱谛得奖,安利柯并不是无所谓的,而是非常——生:嫉妒他
师:所以我想报复他。——引读“过了一会儿……”
(3)克莱谛气得脸都红了。“你这是故意的!”说着就举起手来,正好被老师看见了,克莱谛急忙缩回手去,说:“我在外边等着你!”
指名读,读好克莱谛生气的语气。
过渡:两个好朋友就这样你生我的气,我生你的气,各不相理,多么可惜呀!不过,我们可别急,后来他们怎么样了?(和好),在哪几自然段?我们赶快去读读。
四、研读写“克莱谛”的句子
1、默读9-13自然段。想想谁使得他们和好如初,又成了好朋友。
2、指名分角色读对话。反馈:是克莱谛主动与“我”和好,表现出了友好、宽容的品德。
3、这种宽容、友好的风格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了?
反馈出示句子:
“不,安利柯!”克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戒尺,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
我愣住了。我觉得有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
“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
再议,归纳:
(“微笑着”,是从描写神态表现宽容和友爱的;“用手拨开尺子”、“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是从描写动作表现宽容和友爱的;“温和地说”,是从描写说话时的语气,表现宽容、友爱的;“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是通过语言表现宽容和友爱的。)
指名读好克莱谛的友好和宽容。
4、克莱谛在放学路上主动表示友好,那么在他们争吵后,克莱谛在课堂上还有什么表现?
出示:克莱蒂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
(1)“瞟”是用眼睛怎样看?我们也用眼睛瞟瞟自己的同桌。
(斜着眼睛看。看情况两人是并排坐在自己座位上,只能膘。还有,一个人生另一个人的气,往往不愿意正眼看,就斜着眼睛膘几眼,以表示不值得一理。)
.(2)“从他的眼睛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克莱蒂应该不应该“愤怒”?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3)他这样的眼神,这样的话,他心里想什么呢?
小结板书:宽容 友好
5、联系上文读读,克莱谛的好还表现在哪里?
(1)克莱谛是个好人:他帮助父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扛柴扛得多,以及受到我们全家诚心诚意的欢迎,特别是父亲那么喜欢他。
理解服侍:可以说服侍什么人?反馈:旧式丫鬟服侍小姐等;服侍老人,服侍病人。克莱谛服侍生病的母亲,可见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2)克莱谛帮助父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扛柴扛得多,他勤劳、善良、孝顺、懂事、宽容,怪不得父亲说克莱谛是——高尚的。
小结:正是克莱谛这么一个高尚的好人,能够宽容友善地对待同学同学,所以他们才重归于好,但是他们的重归于好,安利柯也表现出他自己的特点,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五、写字指导
1、范写“缘”、“承”
2、学生各写一个
3、布置学生回家多写几次。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学实录 篇13
一、创设情境,背景简介
“看到同学们今天个个精神饱满,老师很高兴。于是就很想带你们去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飞机起飞了。一下子就到了目的地。诶,仔细看,这是哪里啊?这个国家的形状看上去很特别,象只……。”(靴子)
“其实这只靴子就是令人向往的意大利了。旅行开始了。……这么特别的地方就诞生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作家──德…亚米契斯。亚米契斯迫切想与你们这群可爱的中国孩子分享他和《爱的教育》这本书的故事。……其实,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个故事“争吵”就是节选自这本书。”
书课题:争吵
1、指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2、质疑:
(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学习生字、词语
“故事大意我们已经了解,可要想更深入了解这两位意大利朋友,我们就要先学习生字词。”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你的手举得真高,了不起,老师请你来。”
“女老师带得真好,老师还想请位男同学当当男老师。”
“哪组最自信,愿意开火车来读读。”(去拼音)
全班齐读两遍。
“谁能说出‘嫉妒’的反义词是什么?”(宽容)“高尚、诚心诚意。”
出示本课生字。
“写这些字时,你认为哪个字需要注意哪里?能给它组词吗?”
师范写难写易错字。
练一练:
“将自己认为难写、容易写错的字每个在抄写本上练一遍。”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己学习了生字、了解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学实录 篇14
课题引起了我们的猜想:这是谁与谁的争吵?为什么事争吵?怎样争吵的?争吵的结果如何?这一件事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学习目标:
1. 学会14个生字,会认13个生字。
2、正确读写“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重点)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
学法指导:
利用熟字带生字,或者在语言环境里识记等方法理解生字新词。
知识链接:
亚米契斯 (1846—1908)艾德蒙多·德·亚米契斯,意大利作家,他周游世界各国,撰写了许多游记,以明快、新颖的笔触,记叙各国的风土人情,同时贯串了向意大利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宗旨。本课选自他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这本书1886年一经出版,即在意大利轰动一时,仅出版的头两个月就再版40多次。在它出版后的100多年里,已有100多种文字的译本。
一、自主学习:
1、我要把课文多读几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同桌之间互读课文,共同正音。
3、检查识字情况,指名读词语。
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
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
4、给下列加粗的字注上拼音。
( )( ) ( ) ( ) ( )
石匠 墨水 故意 诚心诚意 承认
( ) ( ) ( ) ( ) ( )
缘故 愤怒 独自 戒尺 既然
5、通过自学,我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我会写:
二、合作探究
1、自主识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学生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鼓励有创意的识字方法。
2、认真观察今天要写的生字,说说我们在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我理解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它们是:
3、讨论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课堂小结
1.学了课文,你喜欢文中的那个人物?为什么?
四、课堂检测
15、《争吵》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课文内容,知道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重点)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难点)
一、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想想课文里的两个朋友在发生争吵后,他们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画出父亲说的话,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收集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有趣的小事。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从争吵过程中,看出我和克莱谛是怎样的人?
2.默读课文第五至第八自然段,在文中画出争吵之后我的心情的词句。
(1)读了这几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2)我在争吵之后为什么后悔?又为什么不安呢?
(3)从争吵之后,我的心理活动中,你对克莱谛有了怎样的了解?
(4)我要认真的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3.小组内分角色读第九至第十三自然段。
(1)重点理解“挨”的意思,体会“我”觉得时间过的太慢的心情。
(2)找出克莱谛表情神态的词语。
( )( )这两个词说明了( )。
4.齐读第十四自然段。
(1)文中,父亲对我的教育共出现了几次,用笔画出来。
(2)读了这几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
我学了这篇课文,懂得了( )。
三、拓展延伸
.同学之间难免磕磕碰碰,对吧?那请讲一件你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情,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
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学实录 篇15
[教材内容]
人教版大修订教材四年级第八册略读课文。
[设计理念]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判断出材料的重难点。依据这一要求,本设计紧扣“阅读提示”所提出的学习目标,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感知大意,突破重点,使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回忆自己和同学发生争吵的经历。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揭题解题,明确目标
1.揭示课题,学生读课题,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什么是“争吵”?
2.师谈话: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过争吵的经历,对争吵、和解也有一定的体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个小伙伴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争吵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阅读提示”,想一想“阅读提示”对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提出了哪些要求。(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3.学生读“阅读提示”,说说“阅读提示”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提出了哪些要求。
4.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读读课文,想想课文里的两个朋友在发生争吵后,他们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2)把父亲的话画下来,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说“争吵”中引入新课,一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题目,二是为了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把课文情境同化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阅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这是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提高略读实效的保证。
二、自主阅读,感知大意
1.师谈话:明白了学习要求,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要漏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我”和克莱谛为什么发生争吵?
4.说说“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重在“粗知课文大意”。依据这一要求该环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而后作简要检查。
三、细读理解,突破重点
1.找出父亲说的话。
(1)师谈话: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14自然段,把父亲说的话画下来,联系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想到父亲的话。
(2)学生默读课文。
(3)指名说说课文中几次出现父亲说的话?(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2.理解父亲说的“应该知错认错”。
(1)师谈话:小作者在做错事后,首先想到的是父亲说的“应该知错认错”。同学们读读课文,想一想“我”做到知错认错了吗?
(2)学生读课文思考。
(3)指名说说“我”做到知错认错了吗?“我”知错,从哪里看出来,“我”知错但不好意思认错,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读第5自然段,说说“我”当时的内心是怎样的?
(5)指导学生读第5自然段,前半部分要读出“我”的不安、后悔,后半部分要读出“我”的矛盾心情。
3.理解父亲说的:“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1)师谈话:我后悔,因为我错了;我矛盾,因为我知错又不好意思向克莱谛认错。就在这时,克莱谛对我说:“我在外边等着你!”这时我又想起了父亲说的什么话?
(2)学生读句子。
(3)说说想到父亲的话后,“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指导学生理解“防御”。
(4)克莱谛走近我,他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回读课文第四、第六自然段,想想课文为什么说克莱谛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理解克莱谛“愤怒——悲哀——懊悔”的内心变化。)
(5)说说“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后的结果怎样?
(6)师小结:真是太好了!看,在“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后,“我”知道自己错了,可又不好意思向克莱谛认错。最后克莱谛原谅了“我”,让我们俩重归于好。
4.理解父亲说的:“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
(1)师谈话:看到两个小伙伴又走到一起,老师相信大家也一定会为他们感到非常高兴。那么,对待这件事,父亲又有什么看法?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父亲说的第三句话。
(2)学生读句子,说说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要点:一可以把“既然”、“就”、“更”等词语读得重一些,语调可以层层推进,读出父亲在火头上的情感;二要注意放慢语速,就像说话一样,读出父亲的谆谆教导,读出父亲的语重心长,让孩子听得明白,从中受到教育。
(4)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5.回读,把三句话联系起来理解。
(1)师谈话:同学们读得真好,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位慈祥而又严格的父亲的高大形象。现在,请同学们把父亲说的三句话联系起来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指名说说自己的体会。
(3)师小结:父亲的话说了四方面的意思:要知错,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做到是非分明;要认错,要主动向别人认错,请求对方的原谅;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不能还手,只能防御;别人没打你,你不应该防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扣“阅读提示”中提出的学习要求进行,这是学习本篇略读课文的重点,也是保底要求。
四、拓展延伸,文道结合
1.师谈话: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过头来再读全文,说说你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也可以联系实际说说你跟别人争吵过吗?你是怎样做的?
2.指名说说自己的见解或交流自己的争吵经历。教学中,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学生只要能结合课文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都是可以的;二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语句作为自己的理由支撑;三是在学生交流自己的争吵经历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
3.师总结谈话:这堂课,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小朋友,一个是懂得原谅别人,珍视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的孩子——克莱谛,一个是知错、是非清楚、诚实懂事的孩子——安利柯,我们还认识了一位善于教育孩子的好父亲。老师希望大家能从他们的身上学到更多的做人道理,珍视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做一个能够谅解、宽容别人的好孩子。